人生就是一場找到想做的事,並去實踐的旅程!
但你如何確定自己走對路、做對事,不虛此生?
這些問號是否總在你腦海中不斷冒出:
「我不想一輩子都過這麼窩囊的生活。」
「難道沒有更適合我的工作和地方?」
「自己真正想做的事究竟是什麼?」
運用3大習慣術,你絕對可以改變飽食終日,像履行制式義務般的嚼蠟生活!
請認真想想:如果人生一路走來遺憾,你以為是誰造成的?對現狀不滿,該如何找出真正想做的事?遇到想做的事,你是否有勇氣行動?人際關係學大師戴爾‧卡內基說過,「我們的缺點,不是無知而是無為。」
比起無知,不去行動才是問題。就請從「發現」的習慣開始,勇敢「付諸行動」、「遵循直覺」,你的人生一定可以找出接近幸福的架構。
找到想做的事,獲得良性循環人生的三大習慣術!
第一個習慣:「發現」
1.描繪出欲求的地圖→視覺化
2.製作want list
第二個習慣:「行動」
1.找出時間
2.鬆開4種「心中的煞車」→找出對策
3.加上行動力
第三個習慣:依照直覺
1.明白直覺的重要
2.活用6種直覺開關
作者簡介:
古川武士
關西大學畢業後曾任職日立製作所,二○○六年獨立創業。現任習慣化顧問公司董事長。在訓練、NLP(神經語言程式學)的專業領域中指導過一萬三千五百名上班族,也指導過一百三十二位創投企業經營者。著眼並研究卓越的成功人士們共同擁有的「習慣化能力」。從「技術而非概念」的角度歸納「持續」的方法,開發他獨創的習慣化方法。
現在,以「習慣是人的第二天性」為格言,對於不知如何制定員工教育的企業提供研習、諮詢服務,針對具有高度成長意願的個人也提供研討、諮詢課程。
相關著作
《改變人生的持續術》
譯者簡介:
邱香凝
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日本國立九州大學院比較社會文化學府碩士。視閱讀與書寫為平衡日常生活茶米油鹽的人生出口,熱愛翻譯的文字轉換藝術並樂此不疲。譯作有《一路吃下去!騎向台灣第一小吃攤》(石田裕輔著)、《絕不哭泣》(山本文緒著)、《飛上天空的輪胎》(池井戶潤著)等書籍作品。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台、日暢銷作者古川武士,繼《改變人生的持續術》又一激勵人心力作!
日本Amazon讀者5顆星推薦
世界上的幸福比人們想得還要多,但大部分的人找不到。
──《青鳥》作者 莫里斯‧梅特林克(Maurice Maeterlinck, 1862-1949)
……不要被教條所惑,盲從教條等於活在別人的思考;不要讓他人的噪音壓過自己的心聲。最重要的是,有勇氣跟隨自己的內心與直覺。
──蘋果公司創辦人 賈伯斯(Steve Jobs, 1955-2011)2005年6月史丹佛大學演講
「如果你已經準備好了,那就勇敢去圓夢吧!」──旅遊書暢銷作家 肉魯
「本書提供可實踐的生活法則,據此探索每個人獨特的人生目的,讓日月晨昏充實幸福而不虛度。」──知名古典占星學作家 希斯莉
「『習』是指鳥腋下的一撮羽毛,因長期的振翅摩擦變成了白色;本書就是要幫助你找出屬於自己的白羽毛,讓你的人生飛得更高更遠。」──網路超人氣部落客 雨狗
「用力,自己知道;用心,別人知道;細節,成就完美;認真,榮耀一生!」只要堅定信念、努力實踐,連上帝也會禮讓我們三分啊!──心靈勵志暢銷作家 戴晨志
「只要有覺得不錯的事,就全都豁出去試試看。」──網頁設計師 山田玲子
「我只希望僅有一次的人生能夠過得無怨無悔。」──專職譯者 金子一雄
「想做好工作,重點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去做自己想做的工作。」──和民居食屋創辦人 渡邊美樹
名人推薦:台、日暢銷作者古川武士,繼《改變人生的持續術》又一激勵人心力作!
日本Amazon讀者5顆星推薦
世界上的幸福比人們想得還要多,但大部分的人找不到。
──《青鳥》作者 莫里斯‧梅特林克(Maurice Maeterlinck, 1862-1949)
……不要被教條所惑,盲從教條等於活在別人的思考;不要讓他人的噪音壓過自己的心聲。最重要的是,有勇氣跟隨自己的內心與直覺。
──蘋果公司創辦人 賈伯斯(Steve Jobs, 1955-2011)2005年6月史丹佛大學演講
「如果你已經準備好了,那就勇敢去圓夢吧!」──旅遊書暢銷作家 肉魯
「本書提供可實踐...
章節試閱
只要找到想做的事,就能擁有良性循環的人生
雖然很唐突,不過在這裡想先介紹一下兩個迥然不同的上班族,讀者可以比較看看,自己和誰比較像。
●找不到自己想做的事的吉田先生
吉田先生在大學時代是個典型的大學生,過著以打工和社團活動為中心的生活。升上大三,進入就職活動時期之後,他才首度開始思考自己今後想做的事,並且陷入痛苦的迷惘中。雖然父母親強烈建議、希望他能夠進入安定的大企業就職,他也覺得在這景氣不安定的時代確實應該這麼做,但不知怎地,就是覺得心不甘情不願。
向學長商量「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的煩惱之後,對方建議他「先試著自我分析看看吧」。因此,他開始回想過去有哪些事令自己做了之後感到愉快。在此,他想起的是「喜歡畫圖」這件事。
吉田先生心想:「如果能從事設計方面的工作就好了」。於是,他便去找朋友討論,但卻遭到對方嗤之以鼻:「設計方面的工作,如果不是畢業於藝術大學或專門學校,怎麼可能做得來呢!從一般大學畢業的你連想都不用想。」被這麼一說,也就覺得雖然自己喜歡且擅長畫畫,但技術確實不夠純熟到足以用來工作,於是他放棄了。
結果,吉田先生最後就和一般人一樣,參加了綜合職位的就職活動,獲得了幾家公司的錄取內定,進入受父母評價甚高的某大型機械公司就職。
吉田先生進入公司後,被分發到業務部門,每天都有做不完的工作,晚歸的狀況嚴重時甚至超過深夜十二點。因為週間太疲累了,週末時,星期六通常只能用來休息,而星期天的下午則需要假日加班。交往中的女友因此多有怨言,但他仍無法騰出陪女友玩樂的時間,不斷增加的只有壓力和體重而已。
吉田先生開始對於每天累得像條狗,只能過著往返於家裡和公司的生活感到厭倦。更嚴重的問題是,他發現工作似乎只是為了達成業務目標,卻難以獲得成就感,使他產生了職業倦怠。
就這樣,在內心始終沒能真正滿足的情況下工作了三年後,吉田先生終於忍不住開始想要轉換跑道了。
可是這時的他,依然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麼。別說找不到答案了,每天依然忙碌得連思考這件事的時間都沒有,更別說若提起要換工作,父母和女友一定會大力反對。在這樣的狀況下,連去想都嫌煩,只好回歸一成不變的日常,過著工作和私生活都毫不充實的生活。
●找到自己想做的事的新井先生
新井先生是吉田先生大學社團裡的夥伴。和吉田先生在相同時期展開就職活動的新井先生,因為很崇拜創立了軟體銀行公司(SoftBank)的孫正義先生,因而興起了自己創業的念頭。事實上,從大學時代起,新井先生就經常參加創業家的交流會,暢談自己對於創業的熱情。
「能夠賭上一輩子來開創的事業是什麼?」新井先生很早就養成在大學附近的咖啡廳裡思考這個問題,並將天馬行空的想法寫在筆記本上的習慣。此外,只要一在網路上查到能帶給自己靈感的人,就會馬上去和對方見面,也持續參加感到興趣的座談會或課程。
就這樣過了半年後,某天偶然在電視上看見紀錄片形式的節目,介紹的是一位從事網路保險並掀起革命性成功的社長。聽到那位社長一句「利用網路掀起價格革命」,他馬上明白自己尋尋覓覓的就是這個。這句話帶給他的點子就是:成立利用網路進行教學的英語會話教室。
近年來各大企業流行將公司內部的公用語改為英文,英語會話教室也變得更為熱門。但是對於自己這樣的學生或社會上的年輕人來說,英語會話教室的學費多半高得難以負擔。平常就經常思考這件事的新井,開始思索是否能夠利用網路來破壞這個領域的既定價格。
接下來,他便在就職活動中,將丟履歷的目標鎖定為營運英語會話教室的企業。面試時,將這個點子說出來後,連續好幾家公司的主考官都以「太天真了,開發新事業不是那麼簡單的」來反駁否定他。不過皇天不負苦心人,終於在第十家公司時,受到一位三十幾歲的年輕社長青睞。
「雖然你的提案還稱不上是完整的新事業開發企劃,但我贊同你認為英語會話教室需要革命的熱情與想法!一開始先讓你在本公司既有企業中工作一年,累積經驗與實力,並在這段期間內將這份新事業企劃打造得更完整吧。」
就這樣,這間只有二十多名員工的小型英語會話學校錄用了他。雖然父母反對,但新井先生卻堅持說服他們,終於也獲得了認同。
進入公司三年後,公司開始提供遠距離英語會話教學服務的新事業。由新井先生率領同事推動的事業內容,是以Skype聯繫起位於菲律賓的講師與位於日本的學生。最驚人的地方是學費只有過去的五分之一,因此受到許多雜誌媒體爭相報導,蔚為話題。
新井先生對這份新事業投入了大量熱情,每天都工作到三更半夜。但另一方面,週末假期他也會將時間用來從事衝浪或閱讀等興趣,或和女友約會,過著公私、身心皆充實的生活。
●遇見自己想做的事的三個方法
吉田先生和新井先生,兩人從大學時代到出社會三年後的這段期間內產生了很大的差距。這裡的差距並不是指工作上的成就,而是單純看人生是否過得心滿意足。
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差距,原因在於是否找到了自己想做的事,並立刻以行動去實踐。
吉田先生的人生陷入了「遍尋不著想做的事」的惡性循環,新井先生的人生則是展開了「持續去做想做的事」的良性循環。正讀著這本書的您,當然也希望自己能過著良性循環的人生吧。
那麼,若我們希望自己能如新井先生一般追求想做的事而活,該怎麼做呢?
具體的方法將會在本書中慢慢介紹給大家,不過在此可以先透露以下三點結論。
1.答案不是向外謀求,而是由自己的內心尋找。
2.放開「內心的煞車」。
3.培養能產生一連串良性變化的好習慣。
●我也曾是個「找尋自我的人」
我之所以想寫這本書,有兩個理由。
上一本書《改變人生的持續術》(商周出版)出版後,我舉行了幾場以「習慣化」為主題的企業研習或研討會。結果發現,許多參加者在決定自己要養成何種習慣之前,更煩惱的是「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麼」。這是我決定寫本書的第一個理由。
而第二個理由,正是因為過去的我,也曾苦惱於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
雖然現在的我擁有自己的公司,過著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的自由人生,但直到成為社會人第六年時,我都還過著空虛不踏實的生活,整天想著「應該要有更不一樣的生存之道才對」。
大學畢業後,進入IT產業就職,作為一個業務員展開了我的職涯。一直到出社會第三年,業務的工作對我來說都還是很有成就感的,業績提昇時內心也很高興。
然而,進入第四年後,不知為何,對IT業務的工作變得無法順利施展身手,工作起來顯得心有餘而力不足。每逢大型系統的提案,光憑自己一個人的力量能做的事實在有限,一方面為了解決系統問題而疲於奔命,一方面又因大企業特有的調度問題而累積了不少壓力。
每天都被待辦事項(TO DO)追著跑,直到深夜才能回家,陷入惡性循環的輪迴。也因為做的盡是些被迫完成的工作,導致最重要的業績反而下滑,健康方面又因為壓力太大而暴飲暴食。然而,即使日子已經過得這麼辛苦了,孤軍奮戰的自己還得強裝無謂,每天拚命努力。就這樣到了第六年時,心中開始出現了這些想法:
「我可不想一輩子都過著這麼窩囊的生活。」
「難道沒有其他更適合我的工作和地方嗎?」
「自己真正想做的事究竟是什麼?」
「能達成使命感,實現夢想的事又是什麼?」
當時,被這些零碎的想法佔據了心頭,悶悶不樂煩惱的我,正可說是一個「找尋自我的人」。
●一定會找到想做的事!
雖然當時的我是那樣的人,現在卻設立了自己的公司,以習慣化為主題開設企業研習或研討會、展開一對一訓練等事業。當然,這樣的工作很累人,也有其風險,但我卻在其中感到無比的充實與滿足。
如果出社會第七年時的我不曾選擇自行創業,現在就無法獲得這種幸福了。如果沒有創業,也無法執筆撰寫本書。就像先前提到的新井先生一樣,我也感覺到自己身處於良性循環之中。
這是我的人生。而你的人生只能靠你自己摸索找尋。
本書將會是在你走上找尋自己的道路時,一路陪伴你的導覽書。內容除了以我個人的經驗為基礎外,再加上許多曾接受我訓練的客戶實例,此外也採訪了許多成功人士,看他們是如何正做著自己想做的事,過自己想過的生活。相信只要閱讀本書並持續執行下去,你也一定可以找到自己想做的事。
現在,請回想一下第三頁所引用的作家莫里斯‧梅特林克那句話。
「世界上的幸福比人們想得還要多,
但大部分的人找不到。」
本書的目的,就是要幫助你用自己的力量,發現許許多多的幸福。
良性循環讓你做想做的事,過想過的生活
首先讓我們回顧一下「前言」中,吉田先生與新井先生的例子。
吉田先生從開始就職活動到正式踏入社會為止的這段期間,是這麼度過的:
‧發現有太多人比自己會畫畫,就放棄了成為設計師的想法。
‧只因為大部分的畢業生都選擇應徵綜合職位的工作,所以就和大家一樣。
‧進入機械製造商就職,是因為父母對公司的評價很高。
‧就職之後每天忙於工作,連思考的時間都沒有。
‧雖然考慮換工作,但一想到可能會被父母和女友反對就提不起勁,不去行動。
就這樣,經過三年後,現在的他依然是「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不知道人生該怎麼過」、「不知道什麼樣的工作適合自己」,過著惡性循環的人生。
事實上,像吉田先生這樣的案例很多,許多人都和他一樣找不到自己想做的事。 這些人其實都是在潛意識中踩下了內心的煞車。那些煞車就是「因為我沒辦法」、「因為我爸媽這麼說」、「無法在明知會被反對之下採取行動」、「沒時間好好思考」等藉口。
因為這些煞車的關係,內心好不容易萌芽的念頭(以吉田先生的情況來說,就是想成為設計師的念頭),就這樣被自己摘除了。而且由於這幾乎是潛意識下的行為,在不知不覺中這些念頭甚至將不再萌芽。當煞車思考一旦成為理所當然,自然也找不到想做的事了。
●能去「感覺」的人,才能找到想做的事
另一方面,和吉田先生相反的新井先生,則像這樣明確地找到了自己想做的事:
‧隨著想自行創業的念頭而積極參加交流會或研討會。
‧在摸索自己究竟想投入何種事業的過程中,無意間由電視節目獲得創業靈感。
‧為了實現自己想做的事業,開始朝英語會話學校投履歷、找工作。
‧即使在面試時遭到否定也不挫折,持續努力直到遇上願意給自己高評價的社長。
‧就職後,先做出穩定的業績,進而帶領團隊實踐自己的事業企劃。
‧不只是工作,也能享受自己的衝浪興趣,不斷對未來的自己進行投資。
新井先生朝著自己覺得有趣、感到興奮期待的方向行動,掌握了新的機會。憑感覺行動,找到自己想做的事,逐漸收集情報,就會將人和機會吸引到自己身邊。
就像這樣,他憑藉的不是「思考」,而是憑「感覺」找到自己想做的事。重視自己覺得有趣或感到興奮期待的事,採取進一步的行動,進而感覺到更多東西。只要發展如自己預期般有趣,就表示這條路是可以繼續走下去的。
在這樣的循環之中,感受到「自己想做的事」的心,會被磨練得越來越敏感。這種感覺,我稱之為「對WANT的感受力」。
另一方面,吉田先生呈現出來的則是「WANT無感症」的症狀。
「雖然有喜歡做的事,但並不擅長,覺得難以達成。」
「反正比起自己,一定還有更多人擅長做○○,自己一定辦不到。」
「不知道該從哪裡開始才好,還是算了吧。」
「雖然很想做○○,但家人或朋友一定會反對,還是放棄吧。」
腦中充滿這樣的思考,無法優先感受「想做的事」,到最後連自己想做什麼都不知道了。
命運之星在你內心閃爍
找不到想做的事,人生路不知該朝哪個方向邁進。這種時候,人們總傾向於朝向「自己之外」的地方尋求解答。接著,便會藉由拓展人脈、看書、上網來收集情報。前面提到的新井先生就是在人脈與情報中找到了自己想做的事。這樣的行動本身是非常重要的。
但另一方面,就算讀很多書,動不動就參加座談會、研討會,收集了很多情報,也可能反而招致混亂,越來越不明白自己要的到底是什麼了。前面的吉田先生就是這樣,即使他繼續收集情報,也很有可能無法得出結論,只是徒然浪費時間而已。
梅特林克曾寫下有名的童話《青鳥》,這故事大家應該都知道吧?
貧窮樵夫的兒子吉爾和妹妹梅蒂受到巫女婆婆的拜託,前往夢的世界找尋象徵幸福的青鳥。然而不管他們走到哪個國家都找不到青鳥,就算好不容易抓到一隻,也馬上就變色了。
很快的早晨來臨,兩人也從夢中醒來。此時才發現,青鳥就在小木屋中的鳥籠裡。
「想做的事」就某種意義而言就像是「青鳥」。什麼事能讓自己覺得有趣、感到興奮與期待,如果不捫心自問,只是一昧的向外尋求答案,依然什麼也不會發現。與其那麼做,不如將注意力朝自己內側集中還比較重要。
每個人想做的事都各自不同。
有人想創業,有人想換工作,有人想在現在的公司累積職歷。
有人想當寫程式的工程師,有人想當美編、設計師,有人想當諮詢顧問。
有人把工作看得和生命一樣重,有人想成為專職的家庭主婦,有人希望除了工作,興趣也能很充實。
有人希望住在市中心,有人不想離開老家,有人希望長住在國外。
人生的「正確答案」也不是只有一個。正因如此,唯有各自用心去感受,才能得出答案。
蘋果公司的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 1955-2011)曾這麼說:
「……不要被教條所惑,盲從教條等於活在別人的思考;不要讓他人的噪音壓過自己的心聲。最重要的是,有勇氣跟隨自己的內心與直覺。」(出自二○○五年六月十二日,於史丹佛大學演講時的講詞)
將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內側」而非朝外,試著感受看看吧。
當對WANT的感受力越敏銳,就越能清楚看見答案。
培養對WANT的感受力
想培養對WANT(想做的事)的感受力,有以下四個方法。
第一,放開內心的煞車。
關於內心的煞車,後面會再為讀者詳述,簡單來說,就是對自己沒有自信,害怕被他人批評,害怕遭到反對,明知該做什麼事卻沒時間做……等等。這些「內心的煞車」會導致對WANT的感受變遲鈍,所以放開這些「煞車」是很重要的。
第二,明白自己的需求。
喜歡什麼,對什麼感到興奮期待,對什麼覺得有趣,這些感覺的背後都有著需求。需求可以令感受力起作用,所以知道自己的需求才會如此重要。
在第2章中,將教大家如何繪製需求地圖。需求的種類與強度也因人而異,所以藉由製作地圖,可以明確釐清自己的需求。
第三,行動。
一旦行動,就能獲得更強烈的感受。例如想要寫小說,那麼首先要打開電腦,試著持續往下寫,說不定會發現比想像中的還有意思,也或許會獲得更強烈的雀躍感受。只要去行動,感受一定會有所反應。
第四,琢磨直覺力。
平常在我們的生活之中,傾向將「思考」放在「感受」前面。在工作上,除了一小部分工作之外,應該都是以「思考」為優先吧。只是,一直把合理思考後的行動視為優先,會讓感受力變得遲鈍。結果將導致更難跟著情感行動。
若想琢磨直覺力,為每天的生活空下「感受」的時間並反覆去感受,是很重要的一步。
能令這些方法習慣成自然的,就是本書介紹的三個習慣,分別是「發現」、「行動」、「直覺」的習慣。
對WANT的感受力越是琢磨培養,越能更加敏銳,進而察覺更多令自己興奮期待、想去嘗試的事。想要有效達成此一目的,就要不斷反覆進行上述四個方法,也就是令它們習慣化。
我們人一輩子都在追求想做的事,所以對WANT的感受力,正可說是「人生的導航儀」。
只要找到想做的事,就能擁有良性循環的人生
雖然很唐突,不過在這裡想先介紹一下兩個迥然不同的上班族,讀者可以比較看看,自己和誰比較像。
●找不到自己想做的事的吉田先生
吉田先生在大學時代是個典型的大學生,過著以打工和社團活動為中心的生活。升上大三,進入就職活動時期之後,他才首度開始思考自己今後想做的事,並且陷入痛苦的迷惘中。雖然父母親強烈建議、希望他能夠進入安定的大企業就職,他也覺得在這景氣不安定的時代確實應該這麼做,但不知怎地,就是覺得心不甘情不願。
向學長商量「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的煩惱之後,...
目錄
只要找到想做的事,就能獲得良性循環的人生——前言
第1章 為什麼無法找到想做的事?
良性循環讓你做想做的事,過想過的生活
命運之星在你內心閃爍
培養對WANT的感受力
必然與偶然的連鎖造成命運
令WANT的感受力變遲鈍的「四個煞車」
煞車1 MUST(對自己的義務)
煞車2 CAN'T(對自己的設限)
煞車3 WORRY(來自他人的評價)
煞車4 DON'T(來自他人的反對)
用三個層次來思考想做的事
人生層次的WANT(BIG WANT)
生活層次的WANT(MIDDLE WANT)
日常層次的WANT(SMALL WANT)
以WANT為優先,人生就能順利運轉
人生就是一場找到想做的事,並去實踐的旅程
「找到自己想做的事的人」訪談1 設計家具社長 小澤良介先生
第2章 找出內心的興奮與期待,養成「發現的習慣」
發現的習慣有兩個目的
熟知自己內心的需求
需求1 對自我的需求
需求2 對他人的需求
繪製需求的地圖
製作WANT 清單
製作日常層次的WANT清單
製作生活層次的WANT清單
製作人生層次的WANT清單
「找到自己想做的事的人」訪談2 (株)TAKARA TOMY A.R.T.S 遠藤千咲小姐
第3章 放開內心的煞車,養成「行動的習慣」
只要行動,就能更靠近「想做的事」
找到促成行動的「小機會」
「開除」時間
放開內心的「四個煞車」
煞車1 減少MUST
煞車2 解除CAN'T
煞車3 減輕WORRY
煞車4 調整DON'T
以「設定期限」的方式展開行動
以「嬰兒學步」的方式展開行動
「找到自己想做的事的人」訪談3 網頁設計師 山田玲子小姐
第4章 對內心的聲音更敏感,養成「遵循直覺的習慣」
善用「直覺」
跟著直覺走,人生的抉擇就不會出錯
活得越簡單,就越能聽清楚內心的聲音
六個直覺開關
直覺開關1 冥想
直覺開關2 運動
直覺開關3 一個人旅行
直覺開關4 幻想
直覺開關5 對話
直覺開關6 非日常
Don't think , FEEL !
感覺之後,用理性驗證
三個習慣發揮相輔相成的效果
「找到自己想做的事的人」訪談4 譯者 金子一雄先生
第5章 找到「想做的事」而改變了人生的三個故事
故事1 想擁有無悔的就職活動(二十一歲 大學生A君的案例)
故事2 想從事「值得去做」的工作(二十八歲 製造商業務員B先生的案例)
故事3 想脫離只有工作的人生(三十二歲 商社會計C子小姐的案例)
為了不使人生陷入後悔,現在立刻行動——後記
只要找到想做的事,就能獲得良性循環的人生——前言
第1章 為什麼無法找到想做的事?
良性循環讓你做想做的事,過想過的生活
命運之星在你內心閃爍
培養對WANT的感受力
必然與偶然的連鎖造成命運
令WANT的感受力變遲鈍的「四個煞車」
煞車1 MUST(對自己的義務)
煞車2 CAN'T(對自己的設限)
煞車3 WORRY(來自他人的評價)
煞車4 DON'T(來自他人的反對)
用三個層次來思考想做的事
人生層次的WANT(BIG WANT)
生活層次的WANT(MIDDLE WANT)
日常層次的WANT(SMALL WANT)
以WANT為優先,人生就能順利運轉
人生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