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2年主持《流言終結者》開始,亞當‧薩維奇和搭檔傑米・海納曼(Jamie Hyneman)針對各種都會傳說、大眾信仰或網路謠言,一同以科學的方法進行驗證,廣受觀眾歡迎。
薩維奇挾著永不退卻的熱情和好奇心,從過去40餘年的自造經驗中分享「什麼是解決問題的創客精神」──不要等到各方條件都完美無瑕才開始你的專案,想到就動手吧!
自造大師亞當‧薩維奇親筆回憶錄
熱情有理,偏執無罪
從實作到創客──找到自己的兔子洞,鑽進去。
◆內容簡介
★《紐約時報》排行榜暢銷書
★MAKER創客=自造者=創造者
★生命,就是要自己動手創造──做出什麼,就怎麼活!
★「創意必備指南。」──尼克‧奧佛曼,喜劇演員、作家
亞當‧薩維奇──Discovery探索頻道節目《流言終結者》的當家明星,科學界與科技界最受喜愛的人物,在此分享他的創意黃金法則,從發現點子到追隨靈感,將奇想如願化為現實。
這本書是我創客生涯的紀錄。除了探索自造和我自身的創作狂熱,也像是我發給你的同意書,允許你去把握引起你興趣、令你著迷的事物,縱身躍入其中,看看會帶你走向哪裡。
藉由我這四十多年來從事自造、鑄造、建造、破壞所累積的故事,以及一路學到的教訓,我希望這本書像是解決問題的工具箱,附帶經營一間工作室所攢下的筆記,說明我最常用的工具、技術或方法。例如:每件工具都能是「槌子」──別等到萬事皆備才動工,假如沒有眼前任務需要的適當工具,手邊有什麼就用什麼。提高鬆配公差──自造免不了一團混亂,時時刻刻都會搞砸,但是不要緊,因為創意本來就是一條迂迴曲折的路,沒有直線捷徑可走。多用冷卻液──冷卻液能延長刀刃和鑽頭的壽命,預防工具失靈,但除此之外,也能提醒自己放慢速度,減少作業上和關係中的摩擦。螺釘勝過黏膠──機械式接合允許你更動修改作品,而黏膠一黏住就是永遠,但有時候你只是需要用對黏膠,所以我會深入說明哪一種黏膠適用,且效果最好、傷害最小。
這個工具箱也收錄其他許多優秀創客和自造者的指點,包括傑米‧海曼、尼克‧奧佛曼、皮克斯動畫公司總監安德魯‧史丹頓、奧斯卡金獎導演吉勒摩‧戴托羅、藝術家湯姆‧薩克斯,以及名廚崔絲‧德‧賈丹。假如一切盡如人願,希望我們能讓你少犯幾個錯誤(說不定也順便挽回幾根手指),幫助你化好奇為創造。
希望這本書能激發你想建造、製作、發明、探索的心──最重要的是,享受當個創造者的興奮悸動。
【助你衝破任何工作/生活瓶頸的自造心法】
→興趣是自造界的重力,能牽動事物、黏合事物,形成架構。
→容錯公差是摸索作品樣貌與最佳作法的彈性空間。
→東西放進抽屜就等著死去。
→太過單一的固執(興趣壞的一面),也可能變成一股破壞力。
→創客要學會為自己活化動力,創造動機走下去。
→填滿清單上核取方塊所產生的動力,很可能就是你需要的燃料。
◆名人推薦
小野 作家
瓦基 閱讀前哨站站長
林厚進 賽先生科學工廠創辦人
胡子 知名實驗型YouTuber
許素朱 國立清華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暨科技藝術研究中心主任
HowHow陳孜昊 知名YouTuber
陳怡光 自學教父、保障教育選擇權聯盟總召集人
黃小潔 最強手作型YouTuber
劉冠伶 草山金工創辦人
歐陽立中 暢銷作家、爆文教練
魏德聖 導演
羅怡君 親職溝通作家與講師
悸動推薦
◆本書特色
◆知名創客回憶錄,筆調直接、平易近人:用獨特的口吻記錄他從小到大不斷投入模型製作、從錯中學習的過程,最後整理出一套工作法則及感想。
◆證明偏執的熱情無罪:薩維奇鼓勵大家找到自己的兔子洞,鑽進去。唯有投入時間,鑽研自己有興趣的事物,並實際動手去做,才有做出一番成績的契機。這一切都要從小開始培養,建立創造空間。
◆感染力十足:面對實踐的弱點,如缺乏耐性、拖延習性等,要如何對治。完成計畫需要事先安排,不斷實驗,許多人因為個性、環境等因素,無法堅持下去。薩維奇的分享,映照出許多創作的甘苦談,對需要創作、動手實踐,但面對現實容易卻步的人,具非常高的參考價值。
◆展現夢想實踐力,踏出那一步:薩維奇詳述自己從創意到創業的各個環節,遇到的關卡、難題、侷限,甚至是年輕時容易自大的缺失,夾雜各行各業有趣的軼事及案例,他自己是如何從中受益,從而建立起具創客精神的工作哲學。
◆從搞砸中學習,嘗試解決問題的精神:創客精神其實也是極端謙卑的學習態度。因為從無到有,只能單憑手作、一再嘗試錯誤,不斷修正。經驗累積之下,更容易摸索出適合自己的工作習慣,對青少年是更開放的學習方式。
◆收錄作者創客生涯的手繪圖稿:讀者得以一窺創意發想從抽象化為平面,再到實體的思考軌跡及路徑。
◆各界佳評
亞當為我們繪製了一本創意必備指南,內容遠不只侷限於剪刀、鋸子、膠水,更包含敏感脆弱的心緒、自信心,以及自嘲的幽默。我深知除了虛構人物,沒人比他更有資格寫下這首慷慨激昂的自造頌。我崇拜這本書。
──尼克‧奧佛曼(Nick Offerman),演員暨作家
這本書是創意火箭的燃料。亞當是自造大師,而這可能是他至今最傑出的創作──趣味橫生、纖細易感、饒富靈魂地深入熱情藝術家的美麗心靈。這是一本關於自造的書,但也有觀念,有洞見,最重要的是鼓舞人心。這本書太酷了。
──艾德‧荷姆斯(Ed Helms)
對於如何自造大小物品、如何做大小決定、如何確定你正在製造有意義的事物,亞當至今累積了許多深刻的想法和更深的智慧。不妨把這本書看作用3D列印出來的亞當大腦,你該慶幸能夠擁有。
──約翰‧霍奇曼(John Hodgman),紐約時報排行榜暢銷書《我的專長領域》(The Areas of My Expertise)和《假期樂園》(Vacationland)作者
各領域的藝術家、發明者和創作者,都會發現薩維奇的著作鼓舞人心,且滿載實用資訊;《流言終結者》的粉絲和其他讀者,則會因為他眾多令人莞爾的「自造」怪癖和倒楣遭遇,讀得津津有味。
──《書目雜誌》(Booklist)
以小見大,看創意在各行各業的重要性。
──科技網站The Verge
巧手型爸爸一定會愛上這本書……亞當‧薩維奇邀請讀者深入檢視自己,說到「自造、鑄造、建造、破壞」,你的靈感來自何處。分享最愛的技術和工具之際,他也透露自己的獨門訣竅和妙招。
──《歐普拉雜誌》(Oprah Magazine)
作者簡介:
亞當‧薩維奇(Adam Savage)
創客、設計師、電視節目主持人、製作人、丈夫和爸爸。他是探索頻道《流言終結者》(MythBusters)十四年來總長兩百七十八小時節目的主持拍檔,也是二○一九年的衍生節目《小流言終結者》(MythBusters Jr.)及其他諸多電視節目的主持人。他也在自己的網站Tested.com從事自造,分享自己的故事。現與妻子、雙胞胎兒子和兩隻聰明的狗狗住在舊金山。本書是他第一本著作。
譯者簡介:
韓絜光
台大外文系畢業,人文科普書籍翻譯。譯有《追尋寧靜》、《如何做一本書》、《零規則》等。譯作賜教:seed2341@gmail.com。
章節試閱
【內文摘錄1】
第1章 鑽進兔子洞
追問你對某物的興趣,拆解它帶給你的悸動;搞清楚這件事物為什麼能抓住你的注意力不放,並容許自己投入那份陶醉。
「我該從哪裡做起?」投入自造四十多年,我最常被問起這個問題。看似簡單,答案卻很難一語道盡。如果問的是個別作品,我通常會回答:「呃,看狀況。」絕大部分原因是創作和自造本身有其特有的動力,包含慣性、動量、結構內聚力、摩擦、斷裂等物理特性,各有不同的考量。因此看你要自造什麼東西,製作原理往往會決定你要從何下手。
不過,這個問題多數時候真正想問的是:「我不知道要自造什麼,我該從哪裡做起?」此時,問題也從物理世界,移向概念和靈感所在的內在心智空間。我近來漸漸相信,答案存在於一條偉大的基本物理法則中,那就是熱力學第一定律:靜止的物體傾向靜止不動,除非受到外力作功。簡單來說,想要開始動手做,你必須自己成為那股外力,推動(心智的和物理的)那顆球,讓球滾起來,克服怠惰和猶豫的慣性,開始累積真正的創意動能。
我本身偏好速度和實驗,很少遇到裹足不前的問題,也因此很少有想不出點子的時候。倒是常常眼睛大胃口小,創意餐盤上始終堆著多到要快滿出來的點子。我需要爭取的通常是時間和資源,不是煩惱下一件作品該做什麼。
我知道這可能讓我在某些創客圈裡顯得突出,八成還會惹毛另外一些圈子,但我向你保證,這和我個人能力特不特別沒有太大關係,反倒與一項特質比較有關,那就是興趣。依照我的經驗,想對世界有些貢獻,至少需要一點興趣加持。興趣是自造界的重力,能牽動事物、黏合事物,形成架構。熱忱(興趣好的一面)能創造不凡之事(例如點子),但若是太過單一的固執(興趣壞的一面),也可能變成一股破壞力。身為創客,你會經驗到哪一種結果,很大部分取決於你如何發現、運用和管理興趣的來源。
我一直是個好奇寶寶。多年來,曾有無數事物擄獲我的目光:歷史、科幻小說、電影、公共空間建築、機械電腦、膠水、樂高、髒話、魔術、說故事、《星際大戰》、物理、哲學、甲冑和兵器、魔法和怪物、新工具、迷你車、太空裝和太空旅行、動物意識、蛋。我的清單看不到盡頭,這些事物把我送進五花八門的兔子洞進行探索。慶幸的是,我很早就獲得雙親的支持,鼓勵我自行發展興趣,我的奇幻之旅很多都受到他們聯袂認可。我父親是藝術家,母親是心理治療師。我很幸運生在這個家庭。當我對某件事物好奇,他們允許我去探索。若我不知道從何下手,他們會為我製作探索道具。我想在某個層面上,父母可能想把我的好奇心引導到有建設性的事情上,只要別搗蛋就好,儘管我肯定有辦法逮到空檔搗蛋。在我長大的家庭裡,我爸媽很重視追隨個人的心之所向,不論那股熱情會把你帶往哪裡。他們知道,讓那股熱切的心情當嚮導,我更有可能運用探索所得做出成果。
情感自覺對小孩子來說是難如登天,即使長大了也一樣困難。情感本來就難以付諸文字,要當眾化為言語說出來又更加困難,不小心還會招來訕笑。我就是血淋淋的例子。要怎麼形容《星際大戰》或是科幻小說和阿波羅號太空人帶給我的感覺,青春期的我沒有半點概念。至少我不知道用哪一種方式說出來不會害我被鎖進學校置物櫃,於是我把熱情和感受全藏在心裡。這不是我的獨門策略,很多熱情、創意類型的年輕人對此都不陌生。不同的是,我雖然隱藏感受,但我沒有順勢壓熄火苗;如果沒有家庭環境支持,很多人最後往往會這麼做。但我沒有,我只是放任熱情在心中自由增生,直到化作我能想到的所有形態。
就這方面說來,父母對我養成好奇心的真正貢獻,應該是他們亮起綠燈,通融我最早的創意興趣。為此我永遠感謝他們。他們的鼓勵讓我看到,我剛萌芽的興趣是值得珍惜的事,不是不值一顧的雞毛蒜皮;我的喜好有價值;我的好奇心是將來能用於深度探索的籌碼,包括對外在世界的探索,以及自我的探索。他們允許我去追尋我所謂的「祕密悸動」。追隨祕密悸動
祕密悸動可能來自任一時間、任一地點的任何東西。如果你恰巧和我一樣是電影迷或建築控,你的祕密悸動可能是最喜歡的電影裡推動劇情進展的麥高芬,或是每天上班、上學經過的一棟房屋的建築細部,經風吹日曬出現的銅綠斑痕。只要多留心,這類事物會抓住你的目光;若你允許,它們會開始在你心上盤據不去。偶爾甚至會在私下的想像中令你興奮激動,燃起你更深入瞭解它的渴望,甚或是擁有它、運用它來做點什麼。類似這樣初萌芽(與臻至成熟)的興趣,就是靈感的來源。
依照我的經驗,當你追隨這股祕密悸動,興趣會化為重力把你拉向兔子洞深處,靈感會從樹上嘩啦搖落,從木材中劈啪冒出。然而,只有很少數人願意追隨這股悸動,甚至有些人會斥之為耽溺或分心,話中默默帶有某種羞恥感。對許多人來說,祕密悸動似乎永遠只能是祕密,很大一部分原因也在於此。多年來,我已數不清遇過多少次,某個人走向我,小聲開口,用近乎不情願的語氣承認,他對我的某件作品或我熱中的某個嗜好也感到好奇。這一類型的人,有很多都抱持一種觀念,覺得不加考慮便倉促投入興趣,就像是不務正業,偏離人生正軌。但我認為,也曾大力表明,投身興趣也是人生正業。投身興趣不只是休閒嗜好,而是熱情,是有目的的使命。對於投入精力在這些事物上,我學會獻上真摯的敬意,這些事物能服務我們,帶給我們喜悅。
我很幸運能追隨祕密悸動直到成年,還能達到職業成就。即使我沒能賴以維生,即使我只能在閒暇時間追逐這份悸動,我還是會不斷動手自造。
自造跟我短暫投入過的其他興趣和隨意學習的技能相比,如雜耍或戲劇表演,對比十分鮮明。那些事我學得比平常人多一點就放棄了。早年我著迷過太多東西,但從來不知道該怎麼突破那個點,晉升為專家,也不曾特意尋找方法。又一次足見我是平庸的典範。
二十歲出頭,我才意識到,我在高階自造領域有能力追求真正的卓越,說不定還能習得奧義。從此我才奮不顧身一頭栽入。投入自造領域讓我大幅進步,更有能力結合舊有技能與希望習得的新技能。我也更能坦然承認自己的能力極限,這點很重要。舉例來說,我以前很想當編劇。編劇的觀看方式很特別。他們的大腦與眾不同,能夠完全透過敘事過濾感官經驗到的世界,久而久之已經變成一部高度精密的機械,專門用於建構人物、架構世界、堆疊情節。編劇基本上就是一部人體故事3D印表機。
但我後來發覺,我的大腦運作偏偏不是這樣。我不會用迂迴曲折的情節去思考事情;也不是說我多希望生個不一樣的腦袋。我對自己的頭腦運作方式其實還算滿意,不會認為自己有所不足。我不一定非要去寫劇本不可。我們在這世上奮力向前突破關卡,到頭來每個人也會找到不同的方法來解讀並概括這個世界。我們每個人都有獨一無二分享故事的方式,這也代表我們每一個人生成靈感的途徑都不一樣,表達方式也各不相同。而這正是構成文化的魔法。
你的頭腦如何運作?你的祕密悸動是什麼?你怎麼消化周圍的世界?編劇只是創造故事的一個途徑。我的大腦替我設置的這一組技能樹,扎扎實實地落在自造具體物件的範圍內,而且對我助益良多,哪怕最後一部劇本也沒產出。但我可以接受,因為自造帶給我的感覺始終不同。我學過的其他技能都沒能像自造一樣活用我的頭腦。我的大腦結構與雙手能做的東西結合巧妙。每當我開始動手做,世界對我就有了意義,彷彿那是我的超能力。
我對自造的熱情最早體現在cosplay(角色扮演)。Cosplay的基本活動是裝扮成電影、小說或動漫中最受歡迎的人物,但意義遠不僅僅是穿上角色的服裝而已。Cosplay也包含涉入那個角色,不論是男是女,是非人生物還是非生物。我後來慢慢瞭解到,比起個人活動,cosplay更像一個參與性的社團表演。我對cosplay懷有長久深厚的熱情,它一直是我的悸動來源,也帶給我源源不絕的自造靈感。很多我最愛的作品都是這項興趣的產物。我對cosplay的愛不含糊也不害臊。至少現在是這樣,但並非一直都這麼單純。你可能沒想過,cosplay或任何能引起祕密悸動的深刻興趣,都有個棘手之處。那就是它一方面很好玩沒錯,但另一方面也可能很複雜,因為我們喜愛的事物往往也讓我們容易玻璃心(這足以說明為什麼我們擁有熱忱之餘,總悄悄帶著些許羞恥感)。
我對cosplay的興趣萌芽於高中時代──遠比cosplay一詞的發明還來得早。當時我愛上電影這種表現形式,多重感官併用的敘事手法和層層建構的世界觀,令我腦洞大開。那是八○年代初,對酷愛科幻冒險、太空歌劇和奇幻史詩的青少來年說,是個精采萬分的年代。那些電影驅使我自己製作服裝,將故事中的幻想世界與現實拉近,再把自己放進敘事情節裡──當然是私下在家幻想。我只有在萬聖節才會把這個祕密樂趣拿出來接受公評,每到此時,我就有天賜的藉口發揮創意靈感。我猜很多人也是這樣開始的。
十六歲那年,我和我爸合力打造了一套全身盔甲,發想來自約翰•鮑曼(John Boorman)的電影《神劍》(Excalibur)。萬聖節那天,我穿著盔甲上學。我們花了好幾星期研究用鋁製鐵皮浪板和上百萬根的空心鉚釘來編造盔甲。我不斷改良調整,直到穿起來像手套一樣合身。穿上它,我覺得無比驕傲,唯一遇到的結構問題只有無法坐下。我如果穿著盔甲又要看清楚老師在黑板上寫的字,就必須退到教室最後面貼著牆站。這個代價我何止願意付,甚至覺得占到便宜,直到第三節課上到一半,我的身體開始過熱,視線逐漸模糊。我順著牆壁慢慢往下滑,不疾不徐地發出刺耳的金屬刮擦聲,最後癱坐在地,數學課上到一半就昏了過去。醒來後,我發現自己躺在保健室,滿身大汗,全身被扒到只剩內褲,心裡還納悶我的手工盔甲去哪裡了。那種感覺還真不只是有點尷尬而已。
(未完)
【內文摘錄2】
第4章 多用冷卻液
多用一些冷卻液,也是提醒我自己慢-下-來,減少生活中的摩擦……警告我,不要又陷入接二連三沒耐心的習慣。
想逞英雄,保證淪為壞蛋
即便我擁有完美執行工作必備的所有技能和經驗,妄想獨力完成而不尋求協助,還是很愚蠢。不光是效率差,自己悶著頭閉門造車,怎麼能期待學到新事物或切磋求進步?這是我當時犯下的最大錯誤。我真正最深層的失敗,就是排斥求助。有許多年,多到我羞於承認,「求助」儼然是個髒字。我擅長助人,也從不批評需要幫助的人,但我自己非常恥於求助,因為感覺很失敗―對我來說,那是一種很特殊的失敗。
察覺自己有自造天賦,有如超級英雄的成長故事中受到神啟的一刻―我發現自己擁有無窮的力量,但是不清楚該怎麼駕馭它。我不曉得力量的極限和潛能,只知道自己不想放棄這股力量。我想用它來助長善良、對抗邪惡,但只能自己摸索該怎麼做,以及如何才能成長進步。我當時的策略你可能不陌生:我接受新的挑戰,單刀赴會,全心投入,賣力工作,講求效率,嘗試方法,看看最後有何成果。我的沒耐心又有了出頭的機會。至於求助?免了吧,英雄幫助別人,但自己可不會求助。而我呢,無非最想當個英雄。
容我給你一項忠告:當你在團隊中工作,為別人製作東西的時候,逞英雄保證你最後會淪為壞蛋。身為一個各種技能和玄祕雜學的收藏控,掌握問題的正確答案或擁有解決問題的正確工具,總能讓我大量分泌腦內啡,感到無比愉悅。但我必須學著坦承自己知道什麼、不知道什麼(有好幾次是吃盡苦頭才學到)。欺騙別人相信你對一件事胸有成竹,已經很不好了;欺騙自己更沒半點好處,只會害你落後得更遠。到現在我還是很難過,我竟然得失去一個朋友,才學到這個教訓。我毀掉一個創作同好的夢想,才明白耐心與不恥下問的謙卑是成功完成任何作品的重要環節。
這個教訓最令人意外的一面,趁著我毫無所知已深植在我腦中,那就是希望某件事成功時,最聰明的人往往是第一個發問的人。他們會問清楚大家究竟在討論什麼,請你詳細解釋,協助他們瞭解。從這點來說,求助不只是多一雙手或一對眼睛。求助還是專業的展現,是智慧,是知道得夠多,因此明白且願意承認自己仍有所不知,也是學習新事物及切磋磨練現有技能的方法。
求助在根本上也關乎合作,不論你是學徒、搭檔、同僚或上司。我以藝術家自居,在布魯克林閒混了一年,四處幫忙朋友製作學生電影,後來才開始認真準備,想在曼哈頓多間小型影音特效工作室找工作。只可惜,那些工作環境都不太鼓勵人學習,因此不意外,工作起來也不令人愉快。我放棄這些特效工作室,做起穩定的平面設計工作,之後又搬回家一年,思考下一步該何去何從。
所幸我的父母不只是避風港,也不僅僅是最後的靠山。我很慶幸自己在職涯初期,就能選擇想去哪裡工作、和怎樣的人共事。因為父母願意在我換工作的空窗期,替我負擔好幾個月的房租。享有此等特權的人並不多,為此我由衷感激他們。現在我也為人父母,我明白父母當時心中肯定多次懷疑這項投資究竟值不值得。
畢竟,我真正糾結的不是那些粗率的特效工作室,而是我根本不清楚自己想做什麼。我沒有特定的抱負,但現實明擺在眼前,如果不曉得自己想做什麼,在紐約市很難立足生存。我需要一點空間思考未來去向。於是在一九九○年,我收拾寥寥幾件家當,搬到西邊三千哩外的舊金山,偶然闖進那座城市如日中天的影劇產業。
來到舊金山,我很快找到工作,在喬治•寇茨表演劇坊(George Coates Performance Works)擔任助理舞台監督。這間實驗劇團是推動創新多媒體現場表演的先驅,作品特色是3D投影、大型舞台幻覺、早期電腦成像電腦,以及精緻的大型機械道具。那幾年,我在寇茨劇坊和舊金山市其他劇團,廣泛吸收了各種技能。不同於我在紐約多數時候的作法,我不再隨意接受看似刺激的挑戰,然後悶頭苦幹,假裝自己什麼都會。現在我有必要就向人求助,別人有需求,我也不吝伸出援手。過程中,我學會木工、場景設計、製作鑄模、索具、服裝、建造家具,以及焊接。我花了好幾星期,向場景界大師雪芙拉•泰特(Shevra Tait)學習繪製布景。雪芙拉平時效力於舊金山歌劇院,不用說,她繪製的場景絕對沒有皺巴巴的假牆。耐心、勤奮和虛無主義的冷調幽默是她的個人特色。我透過向人求助學到的技能列舉不完,而且每一分鐘我都樂在其中。最重要的是,經歷數十次在灣區各處通宵趕工讓大戲順利上演,我感受到在人人齊心同步前進的創意團隊中,自己也賣力奉獻的獨特喜悅。
終於,我在劇場界的成果引起傑米的注意。他替電影公司巨像影業(Colossal Pictures)經營特效工作室,製作過無數商業作品。傑米一直在找頂得住壓力、能身兼數職、學習速度快的人才。面試時,我帶了一卡皮箱去,裝滿我自造的東西。面談一小時後,傑米錄用了我,往後四年我幾乎都在他手下工作。傑米和曼哈頓那些人完全相反―他開放整個工作室,我想學什麼都不藏私。對我身為創客的成長來說,他給予的幫助比我從前與此後遇到的每一個人都多。此外,他也讓我發覺,我對製作模型和實體特效懷有熱忱。特效圈相當封閉,踏進圈子幾年後,圈內的每個人幾乎都認識彼此。在舊金山,這代表你遲早會認識光影魔幻工業的藝術家。一九九七年,我已經結識六位光影魔幻模型工作室的工匠朋友。不久,他們告訴我,模型工作室在招募新人,他們可以想辦法替我美言幾句,拉我一把。我致電給他們的老闆瑞克•安德森(RickAnderson),每週撥電話,堅持了三個月,他終於答應錄用我。往後幾年,我就在光影魔幻工業工作,實現了我的童年夢想。
我和傑米仍有聯絡,但只是同行關係,到了二○○二年前後,他聽說探索頻道向澳洲發行商買下名為《流言終結者》的新節目。探索頻道希望由傑米來主持,請他錄一卷試播帶,但他不覺得單憑自己能主持節目―他需要援手。於是他翻開名冊,回想從前共事過的人,誰擅長製作各種奇形怪狀的玩意兒,又有上鏡頭的資質(我記得他用了「愛演」這個詞)。我是他第一個想到的人。他需要援手,而我可以幫忙。我們最後組成了搞笑咖與嚴肅男的完美拍檔,雙人出擊,幾乎什麼都造得出來,包含這部連播十四季的節目,後來還醞釀重新開播及製作兒童版,也為創客族群在數位管道開啟合作之門,甚至打造了一齣以科學為基礎的舞台劇,巡迴三大洲、在兩百多座劇場演出。
「我們」怎麼辦到的?
我以為到了和傑米合力製作《流言終結者》之時,我已經克服了「求助」的問題才對。殊不知這個毛病就像冰島狂戰士,4只是化身為其他形態,狂熱反抗,想讓我的舊習慣生根固化。而且這一次我是老闆,除了在節目劇組經營工作室,後來在舊金山教會區的Tested總部也有自己的工作室。身為老闆,部分責任是將基本的流程工作委派給團隊成員去執行,你才能專心處理維持工作室營運的重要高階事務,例如接洽客戶、構思計畫、付清帳款,諸如此類。聽起來夠容易吧?確實簡單明瞭。除非你和我一樣,工作步調極快,喜歡靠自己完成任務、享受劃消清單的成就感,那基本的工作分派可就沒那麼容易了。如果有一件事,我一個小時能做好,但工作室裡較沒經驗的新手可能要花上兩、三個小時,這時我不會問自己,要如何協助提升員工的效率,我會覺得何不自己出馬就好?所以我老是忍不住插手,員工的效率問題從來得不到解答。
有此習慣,我一直不是很好的工作分配者,過去也曾因此生產成效不彰。我的癥結在於,我想做的事太多了,我知道每一件事我自己來都比誰要快完成。但要是我真的全部攬下,最後的結果就是沒有一件事能搞定,而且我往往耐心不足,無法幫助年輕的合作對象學到新技能並有所突破。如此一來,工作室自然漸漸走向停擺。案子當然還是會做完,但都做不好。每件作品都難登大雅之堂,未完成的案子也漸漸擠掉新的機會。這代表我非得向團隊求助不可,我必須學會分派工作。得和創作的這個面向對抗,給我一種彆扭的感覺,好像我不信任合作對象似的。但其實和他們沒有關係,問題全出在我身上。
為此苦惱的不只是我。珍•夏克特除了同為收藏控,也是一位手藝精湛、想法深具條理的創客。她把職業生涯的使命全數奉獻給下一代創作者,希望他們也能擁有工具和知識,做到她做到的事。但換作她自己的作品,工作分配反倒成了最艱難的任務。「我很苦惱一件事就是,比起訓練別人照你的思維去思考,有時乾脆自己來還比較容易。」她說:「我不想在做事的當下,還要撥出時間指導別人進入狀況。」
我懂她的感覺。不只是要讓別人理解你的方法,還要讓對方瞭解你為什麼會得出這個結論、怎麼知道這是做某件事的最佳方法,這真的很困難。我從事自造到現在擔任工作室總監,已有四十年,一路上經歷太多曲折,不論給我多少時間,我也不可能闡述所有發生過的故事、所有的思考依據。我能告訴你該做什麼,也能告訴你該怎麼做,但我無法一一說明我是如何知道這是最好的方法。
珍也瞭解這個問題。「我很講究做事方法。」我們在電話中互相訴苦取暖,她告訴我:「有時候我幾乎會覺得:算了,反正沒人會照我的方法去做。」她漸漸放低音量,沒把話說完,彷彿曉得我知道她要說什麼。我們也都清楚,那不是經營工作室的正確心態。她下一句想說的是,所以我不如自己搞定。
(未完)
【內文摘錄1】
第1章 鑽進兔子洞
追問你對某物的興趣,拆解它帶給你的悸動;搞清楚這件事物為什麼能抓住你的注意力不放,並容許自己投入那份陶醉。
「我該從哪裡做起?」投入自造四十多年,我最常被問起這個問題。看似簡單,答案卻很難一語道盡。如果問的是個別作品,我通常會回答:「呃,看狀況。」絕大部分原因是創作和自造本身有其特有的動力,包含慣性、動量、結構內聚力、摩擦、斷裂等物理特性,各有不同的考量。因此看你要自造什麼東西,製作原理往往會決定你要從何下手。
不過,這個問題多數時候真正想問的是:「我不知...
作者序
【自序】
序
令我們著迷的事物,能幫助我們覺察自己是誰、想成為怎樣的人,但也會暴露我們的真面目,我們的怪異和不安、無知及不足。
自造,不專指具體的建造行為,也可以是舞蹈、縫紉、烹飪、作曲、絹印,是開闢新路,同時包含真實的道路與觀念之路。我朋友安德魯•寇伊(Andrew Coy)在前總統歐巴馬執政時期出任白宮資深自造顧問(White House Senior Advisor for Making),他就說,自造只是換個名字,稱呼人類自古以來勞心勞力所做的一件事──創造。
從有記憶以來,自己動手做一直是我前進的動力,如今也成為我一生的志業,說一生也許有點誇張,但也不遠矣。最早是一九八○年代中到九○年代初,我在紐約和舊金山劇場界包辦雜役;後來替商業廣告和電影製作模型;最後我有足足十四年的時間,擔任《流言終結者》(MythBusters)節目的製作人、科普知識傳遞者,兼連環爆破專家。
很多在公眾領域事業有成的人寫及自己的人生,往往把人生經歷畫成一條目標明確的直線,像一路登山直到攀上成就的頂峰。大家常有一種觀念,以為偉人畢生都被命運或個人抱負驅策,堅定如一,朝目標前進。不管是贏得奧運獎牌、創建的公司獲《財富》評選為世界五百強,還是登陸月球,他們的故事似乎總有相同的起承轉合。回首來路,人生故事看來總像是不間斷的直線,但真正這樣的人少之又少。至少我的故事就不是。
我的故事比較像一條處處分歧的路。隱約有我想走的大方向,也有對未來落腳之處的模糊期待──我想當樂高設計師!《星際大戰》電影特效師!但每次實際來到岔路口,我衡量的多半是眼前的情勢和機會。有些彎路,我轉錯了,有些對了,有些乍看奇怪,久了也漸漸變成對的,比如《流言終結者》這個節目。
我和傑米•海納曼(Jamie Hyneman)遇到的《流言終結者》節目粉絲群,絲毫稱不上大眾,但涵蓋的族群雖小,深度卻是兩倍,因為當時還不像現在,沒有蓬勃的自造者社群供有創意的年輕人加入。我並不想自捧為開路先鋒,其實正好相反,我所走的是之前世世代代自造者開拓出來的蹊徑。不過,節目後來之所以能夠家喻戶曉,其中一個原因大概是我們做的事情有點奇特,並非常人會做的。觀眾群雖然多少看得出有喜歡動手做的氣質,但是會實際拿起工具、把感興趣的東西做出來的人,實屬少數。很少有年輕人有機會練習花心思,動手把心目中認為重要的東西做出來,也就是用雙手去創造。
造就這種現象的可能原因太多太多──一九八○到九○年代,高中及中小學生的工藝課大幅刪減、過度重視大學文憑;科技或財經,或是科技結合財經,成為向上流動的主要途徑;又或者周遭有太多電子螢幕了。我並不是社會學或人類學者,無法充分解釋所見的現象,只是我發現愈來愈難找到優秀的青年自造團體,與他們分享創意。
到了二○○○年代中期,情況漸有變化,有部分要歸功於3D列印等快速原型(rapid-prototyping)科技的發展、開源軟體,以及寬頻網路普及。新興的DIY自造風潮,讓年輕人、弱勢族群和單純充滿好奇心的人重拾學習、指導及分享自造方法的動力。我覺得這一切也要大大歸功於戴爾•道弗帝(Dale Dougherty)。二○○五年,他創辦《Make:》雜誌,讓讀者有機會看到現代版的《大眾機械》(Popular Mechanics)雜誌,我的美夢彷彿躍然成真。《Make:》雜誌是自造者最好的標竿,用好上手的企劃和簡單易學的步驟呈現發想,宣揚形形色色的創意。
不久,加州聖馬提歐也創立了創客嘉年華(Maker Faire),創客社群應運而生。我很榮幸能說,早在嘉年華創辦之初,我就是與會來賓,幾乎年年到場演講,久而久之,還被笑稱是我的年度週日佈道大會(頭幾年,我還不知道自己有此名號)。我的講題年年不同,但結語不外是幾句諄諄教誨,鼓勵大家繼續動手做,繼續創造,繼續突破自己設下的界限。因為我們社會中最有活力和創意的頭腦,常常無法取得創造工具,比起其他方面,我長年以來一直想對抗的就是這個現象的諸多成因。不論是漠不關心、缺乏接觸管道、官僚慣性、社區不夠重視或教育分配不均,我不管。這個世界需要更多的自造者。
演講結束後,我會花兩個鐘頭與其他自造同業面對面聊聊。這是我每年最喜歡的見面會。除了分享趣事,合影留念,我會趁機問問對方,最近在自造什麼。因為他們再怎麼緊張,終究敵不過對自己創造之物的熱忱。一旦給自造者機會說明他們投資心力在做的事,想叫他們停下來,可要自求多福啦!
創客嘉年華草創的那幾年,曾經有個年輕人走過來,有點難過地說:「我不會自造,我只會寫程式。」這種氣餒的話,我不知道聽過多少。「我不會自造,我只會___。」空白隨你填。寫程式、做菜、手工藝,多到列舉不完。大家想出各種例外,把自己排除在自造者群體之外,我聽了實在火大。因為這樣看待自己的人(也很可能是別人這樣說他),根本錯了。
「寫程式也是自造呀!」我掏出滿腔熱情對那個年輕人說。只要是受到內在的動力驅使,嘗試從無到有創造一樣東西,不論是具體物品,像一把椅子,或更短暫飄渺的事物,如一首詩,同樣是在為世界貢獻一己之力。我們拿各自的經驗,用文字或雙手、聲音或身體加以汰篩,將一些過去不存在的東西注入現有文化之中。甚至可以說,我們不是把自造物放入文化,我們所做的事就是文化。為世界注入過去不存在之物,就是最廣義的自造,這代表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是自造者。我們都可以是創造者。
每個人都有可貢獻的長才。這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不見得容易。因為創造帶來力量和洞察,但同時也使得我們感到脆弱,害怕受傷害。令我們著迷的事物,能幫助我們覺察自己是誰、想成為怎樣的人,但也會暴露我們的真面目,包括我們的怪異和不安、無知及不足。即便寫作這本書時我已經五十一歲了,仍得承受這種可怕的脆弱感。
實際動筆以前,我不知道要怎麼寫出一本書。跟我在人生中學到的大部分事情一樣,我在寫的過程中才學會寫作。寫作是意想不到的複雜且困難。我在後續篇章常會提到,計畫愈複雜我愈喜歡。照理來說,寫書這件事,我應該有能力應付才對。但事實是,我完全沒有快刀斬亂麻、用幾萬字把想法闡述清楚的準備。我向幾個本身是作者的朋友求助,他們仰賴出書維生,我在此要向他們脫帽致敬,寫書真的很難。寫書太可怕了。這本書的內容與我個人深切相關,但我希望也具有教育意義。我必須老實說,我很滿意我努力的成果,且滿意度超乎預期。這是所有創意人士都要承擔的風險──每件作品會遇到的關卡都和破關方法一樣多,而且每遇到一個關卡,結果都有可能不盡如人意;也可能你滿意了,但別人不滿意,而且等不及要告訴你。
我相信這也是很多青少年壓力如山大的原因。我們正逐漸窺見赤裸真實的自我,正要開始瞭解這個迷人且引人好奇的世界,卻不時會遇上某些人,不願鼓勵人也就罷了,還可能對「與眾不同」的人懷抱深厚敵意。我們因此早早就用沉重的方式學到,只和人分享某部分的自己才安全。這樣一想,向他人表明及展現你對事物的深切好奇、透露某種愛好,其實就像對人袒露脆弱的肚子。我的狗兒躺在地上翻滾,任由我搔肚子,其實就是在向我表露最深的信任,用牠的脆弱表達對我的高度肯定。
另一方面,小孩有時候很殘忍;不見得是所有的小孩,但為數不少。因此很多人在青少年時期學會隱藏真實的自我,用自我保護行為掩蓋創造方面的興趣和直覺。想要解開束縛,需要找到可信任的人,對他敞開心扉。這個人可以是好朋友、社團或共修團體。說到這方面,歷史上從未比現今更容易找到同好。以目前來說,網路雖然距離實現集人類知識之大全的承諾尚遠,比較像是摘要或索引目錄,但其優勢在於,世界各地的人只要利用網路,都能找到興趣相同的同好團體,分享創意,進而分享自己。好處多於壞處。一旦找到同好,就等於在他們身上找到自由探索、分享、為某件事興奮忘我的許可。
我嘗試透過本書與你分享我的探索。這本書就像是我人生的編年史,也是我一路來學到的種種教訓。同時也是一份同意書,是我發給你的同意書。上頭寫著,你已獲得許可,盡情把握你感興趣、令你著迷的事物吧,並且不妨深入探究,看看它會帶領你去向何方。你可能不需要這份許可。如果是這樣,當然最好!現在就動手做些好玩的事吧。但我的人生中,曾經多次需要這樣的許可,而且每次獲得許可,都幫助我發掘許多關於自己的祕密,以及我所生活的世界的祕密,讓我不論作為一個男性、一名創客,還是一個人,都變得更好。
我們生來傾向合作。人類是探索者,也是社會性的生物。我們渴望與人分享故事。這些故事使得人類在這個星球上獨一無二。我的意思是,看似獨一無二。章魚和烏賊族群之間,也許流傳著精采的冒險傳說,虎鯨或灰狼個體之間,可能也會分享幽默可喜的口述歷史,但除非我們能加以解讀,否則依然只有人類可以經由交換見聞和故事,擴大對宇宙的理解。而創造,正是人類歷來分享故事最重要的一個方法。
(未完)
【自序】
序
令我們著迷的事物,能幫助我們覺察自己是誰、想成為怎樣的人,但也會暴露我們的真面目,我們的怪異和不安、無知及不足。
自造,不專指具體的建造行為,也可以是舞蹈、縫紉、烹飪、作曲、絹印,是開闢新路,同時包含真實的道路與觀念之路。我朋友安德魯•寇伊(Andrew Coy)在前總統歐巴馬執政時期出任白宮資深自造顧問(White House Senior Advisor for Making),他就說,自造只是換個名字,稱呼人類自古以來勞心勞力所做的一件事──創造。
從有記憶以來,自己動手做一直是我前進的動力,如今也成為我一生的志業,說一...
目錄
序
令我們著迷的事物,能幫助我們覺察自己是誰、想成為怎樣的人,但也會暴露我們的真面目,我們的怪異和不安、無知及不足。
第1章 鑽進兔子洞
追問你對某物的興趣,拆解它帶給你的悸動;搞清楚這件事物為什麼能抓住你的注意力不放,並容許自己投入那份陶醉。
第2章 製作清單
把複雜變簡單正是清單有別於其他計畫工具的能力,而且不限於創作之初,在創作過程的每個步驟都派得上用場。
第3章 應用核取方塊
每位創客都應該學會為自己活化動力……而填滿清單上的核取方塊所產生的動力,很可能就是你需要的燃料。
第4章 多用冷卻液
多用一些冷卻液,也是提醒我自己慢-下-來,減少生活中的摩擦……警告我,不要又陷入接二連三沒耐心的習慣。
第5章 善用最後期限
未能在時間壓力下滿足期望的失敗,被內化成他們自身的失敗。意思是他們覺得失敗的不是事件,而是自己。
第6章 畫圖幫助構思
我利用畫圖來充實並雕琢我的構想,也透過畫圖與其他創客和同事溝通。
第7章 提高你的鬆配公差
容錯公差是摸索作品樣貌與最佳作法的彈性空間,要是不給自己足夠的空間演練和犯錯,兩者可能都難有結果。
第8章 螺釘勝過黏膠
黏膠並不附帶選擇的機會。東西一黏下去,膠體固化後,就不太可能再乾淨無痕地撕開。
第9章 分享
經驗告訴所有創客,每個人的成就都是集體共有的成就;而每項共有的成就,都是在投資促成這項成就的文化。
第10章 舉目可見,伸手可拿
東西放進抽屜就等著死去。抽屜用虛假的安全感引誘你,「幫助」你把東西收好,讓工作室看似「比較乾淨」。
第11章 厚紙板
厚紙板讓我隨時構思靈感、解決問題、溝通想法,滿足我製作東西的渴望。
第12章 榔頭、刀片和剪刀
在你學會看出哪些工具能超越原本的用途前,你還算不上夠格的創客。
後記:天天打掃
假如工作室凌亂不堪,我就得在收拾中展開這一天,這對我的動力會造成微小卻難以忽視的影響。
謝辭
設計草圖
序
令我們著迷的事物,能幫助我們覺察自己是誰、想成為怎樣的人,但也會暴露我們的真面目,我們的怪異和不安、無知及不足。
第1章 鑽進兔子洞
追問你對某物的興趣,拆解它帶給你的悸動;搞清楚這件事物為什麼能抓住你的注意力不放,並容許自己投入那份陶醉。
第2章 製作清單
把複雜變簡單正是清單有別於其他計畫工具的能力,而且不限於創作之初,在創作過程的每個步驟都派得上用場。
第3章 應用核取方塊
每位創客都應該學會為自己活化動力……而填滿清單上的核取方塊所產生的動力,很可能就是你需要的燃料。
第4章 多用冷卻液
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