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德國,你一定知道:
.賓士、BMW、保時捷、愛迪達、RIMOWA行李箱、朗格錶……都是德國品牌;
.哲學家尼采、詩人歌德、音樂家貝多芬和巴哈都出生於德國;
.格林童話故事的故鄉(發源地)在這裡;
.足球隊曾奪得4次世界盃冠軍;
.德國啤酒好喝、豬腳美味、香腸種類超過1500種、做黑森林蛋糕得依照國家標準……
但你很可能不知道:在英國、法國完成工業革命時,德國還是個農業國,
現在享譽世界的「德國製造」(Made in Germany)
曾是帶有侮辱性的符號,
是什麼原因翻轉了「德國製造」?
資深媒體人、歐洲深度研究者葉克飛,
多年來走訪德國數次,找到了德國人嚴謹做事卻從不加班的竅門。
◎對工業的敬畏,成就了德國製造
在德國,組裝一輛保時捷只需9小時,但檢測和測試需5天,出廠則要幾個月;
朗格的鐘錶師至少須學3到7年才可參與製作,每個錶的製作時間最少6個月;
德國刀具的工序起碼四十多道;製作一個行李箱需用兩百多個零件;
就連個小香腸、黑森林蛋糕,也有嚴格的標準和生產流程。
這就是聞名世界的「工匠精神」。怎麼辦到?
多數德國企業不貸款、不上市,專注於技術,
所以這裡有兩千多個世界級品牌和一千多個世界隱形冠軍
世界上有四個頂級的櫥櫃品牌,全部出自德國,
連英國女王的廚房也只用德國品牌。
◎不爭一流,卻成為真正一流的人才培養
德國的哲學和科學如此發達,與古老而穩定的大學體系密不可分,
這裡的教育是免費的,對於外國留學生也一樣,
但他們寬進嚴出,申請學校很容易,畢業卻很難。
這裡很少綜合性院校,多數都是應用科學大學,
所以在世界排名上相對吃虧,
但也讓德國理工科大學,成為科技業的長春藤。
一個人口八千萬的國家,
竟有兩千多個世界級品牌和一千多個世界隱形冠軍,
從來不應酬、每天一定準時下班回家吃晚餐的德國人,怎麼辦到?
作者簡介:
葉克飛
專欄作家、業餘旅行者,痴迷歐洲尤其是東歐,專注於歐洲人文寫作,以至於被朋友們懷疑上輩子是個東歐人。
騰訊《大家》專欄作者,著有《金庸政治學》、《故人何寂寞》、《殘酷世界和愛的你》和《為戀愛平反》等。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創新管理實戰研究中心執行長/劉恭甫
影響力學院創辦人/丁菱娟
名人推薦:創新管理實戰研究中心執行長/劉恭甫
影響力學院創辦人/丁菱娟
章節試閱
一個旅行箱卻有200個零件
在德國,我曾兩次遇見日默瓦(RIMOWA)專賣店。一家在慕尼黑,一家在其大本營科隆,還是旗艦店。
在慕尼黑看到日默瓦專賣店時,正值中國某明星八卦事件,「吃瓜群眾」都認識了日默瓦這個牌子。日默瓦上娛樂新聞和時尚雜誌的機會比很多明星還多。當你在機場遇見明星,七、八成機會還能一起見到日默瓦的行李箱。
日默瓦的最大賣點就是材質,旗下行李箱均使用鋁鎂合金,和高科技聚碳酸酯(PC)材料打造,並且是少數仍然在德國進行製作工序的行李箱企業之一。每個日默瓦行李箱由兩百多個零部件經過90道工序組裝而成,大多數採用手工完成。原材料方面,除了YKK拉鍊來自日本,其他零件都來自德國和義大利的高品質供應商。
1898年,日默瓦工廠在科隆誕生,同年生產出第一個行李箱。直到1900年,日默瓦的行李箱還是木製,但已十分注重輕量化設計。沒過幾年,日默瓦的大型衣櫃和行李箱就已打入德國上流社會。到了1920年代,它已成為世界級品牌。
「二戰」期間,科隆在盟軍空襲下被夷平,唯一倖免的是建築瑰寶科隆大教堂。日默瓦的工廠也毀於一旦,各種生產原料,如皮革、木頭和布料都被燒得一乾二淨。但公司掌舵者卻意外發現,所有原料中唯一倖存的是鋁片,因此萌發了製作鋁製行李箱的念頭。為了讓行李箱更堅韌,他還創造性的添加了鎂,於是便有了鋁鎂合金材料。
此外,他在德國一款運輸機上找到靈感,將飛機表面的溝槽設計應用於行李箱,使得行李箱可以在輕量化的同時保持穩定。1950年,日默瓦生產了第一個箱面設有凹凸紋路的鋁鎂材質行李箱,日默瓦行李箱就此脫胎換骨,成為旅行家們的最愛。
1976年,日默瓦推出首個防水行李箱,可以有效保護各種專業器材,成為影視工作者、專業攝影師和新聞記者幾大群體的最愛。也正因為防水功能,它也成為影視劇寵兒,頻頻成為道具。日默瓦也是全球首個採用PC材料製作行李箱的品牌,即使全球品牌此後一窩蜂使用PC材料,但品質仍無法與日默瓦競爭。
進入21世紀,日默瓦從辦公室座椅輪子處得到靈感,設計了更為靈活和精巧的滾珠軸承,也設計了第一個四輪行李箱。此外,旗下 TANGO 系列更因出色的內袋設計、掛衣箱設計等,被譽為「行李箱裡的衣櫃」。
2011年的 Salsa Air 系列成為日默瓦史上最輕巧的系列。2014年,日默瓦推出全新聚碳酸酯材質 BOSSANOVA 系列。
日默瓦最出名的有三大系列。Classic Flight 是最輕便的鋁鎂合金箱。皮質手柄和復古設計都是賣點,不過只有兩輪版,內飾也很簡單。Topas 系列最為經典,四輪設計,內有兩個可調節隔層,保證東西整整齊齊。還有 Topas Titanium 系列,全系鈦色,定價昂貴。
日默瓦能成為行李箱界的勞斯萊斯,品質只是一方面,跨界行銷和無孔不入的置入,也是其一大法寶。
在《駭客任務》(The Matrix)、《蜘蛛人》(Spider-Man)、《史密斯任務》(Mr.&Mrs. Smith)「007系列」等經典大片中,人們都能看到日默瓦的存在,每年超過10部好萊塢電影中會出現日默瓦的鏡頭。在《不可能的任務:鬼影行動》(Mission:Impossible-Ghost Protocol)中,湯姆.克魯斯要奪取一個裝有引爆核彈裝置的銀色日默瓦手提箱。這個箱子經過多次摔打、高空墜落和激烈槍戰後仍完好無損。中國片也少不了日默瓦的存在,比如《非誠勿擾》。《人再囧途之泰囧》當中,徐崢抱著的那個行李箱,也正是日默瓦。
這幾年明星參加綜藝節目盛行,日默瓦也隨之出鏡,在《爸爸去哪兒》裡幾乎是標準配備,《花兒與少年》裡,明星們也不約而同的拉著日默瓦亮相。不過最誇張的還是濱崎步,據說她在臺灣開演唱會的時候,團隊帶了一百三十多個行李箱和化妝箱,全部都是日默瓦。
還有德國國家足球隊,日默瓦曾五次贊助德國國家隊踏上世界盃征程,箱身上會有球員的專屬球衣號碼。
2016年,日默瓦被 LVMH 集團(Moët Hennessy-Louis Vuitton,LVMH Group,酩悅. 軒尼詩-路易. 威登集團) 以8億歐元收購, 開啟潮流化策略, 與芬迪(Fendi)、Supreme 和 Off-White 等品牌聯名跨界合作,掀起熱潮。
日默瓦的置入雖然頻繁,但據說從未投入什麼費用,只是每次提供幾個行李箱供劇組免費使用,用完還得歸還,因為要放在日默瓦的科隆旗艦店二樓的博物館裡收藏。我在科隆時有幸在博物館裡逛一圈,看到了不少電影裡的「舊相識」。
不過最讓我有所觸動的,還是日默瓦在智慧化時代的探索與務實。隨著智慧化時代的到來,行李箱也不能免俗。但從目前來看,邁出最堅實一步的只有日默瓦。
2016年,日默瓦率先與漢莎航空(Lufthansa)合作,推出電子標籤,啟動智慧化行李箱方案,再次開創先河。基於這一系統,即使旅行者在家裡或路上,也可使用航空公司App,輕鬆完成托運程序。電子資料模組所顯示的行李箱資料,無論大小和外觀均與目前使用的紙製行李牌完全一樣,當中包括歐盟海關要求的綠色條紋,而且,這些資料不會因為受潮、高溫、嚴寒、撞擊和震盪而受損,也不會意外撕裂脫落,更能保障行李安全。
相較於日默瓦,其他的智慧化操作基本只算噱頭。2016年後,陸續有行李箱置入了USB對外充電和騎行功能。但說實話,在行李箱裡置入一個行動電源,效果未必比我們自己隨身帶個行動電源更好。還有所謂的「無人駕駛時代自己會走的行李箱」,能以11公里的時速在人流密集處緊跟主人,萬向輪可以讓它正常走、原地轉,甚至趴著走。
但對使用者來說,他們可能更在意的是箱體是否牢固,箱身是否耐磨。過多的電子設備置入,其實反而增加了損壞風險。
行李箱未來會變成什麼樣子,我們很難想像,也許它真的會變成一個移動的機器人。但在當下,我們關注的依然不是那些噱頭,而是智慧化能否服務於我們的旅程,日默瓦的探索顯然帶有德國式的務實態度。
小香腸也有生產標準流程
再也沒有哪個民族,能像德國人這般熱愛香腸。在德國任何城市的市集裡轉轉,都能見到各式各樣的香腸。去餐廳吃飯,如果你實在不知道要吃什麼,在香腸那一欄裡隨便挑一款總不會錯。
據說,德國香腸的種類多達一千五百多種,德國人均每年消耗豬肉65公斤,所謂德國名菜多與豬肉有關,而香腸占比極高。將一種食物的種類發展至1,500種,必然是熱愛與認真兼而有之。
德國人的嚴謹用心,並不僅體現在工業上,也體現在日常餐桌上。
德國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香腸,其中柏林以咖哩香腸著稱。咖哩香腸的緣起有個故事,據說一位開小吃店的女士下樓時不小心摔倒,打翻了手上的番茄醬和咖哩粉,由於當時正是戰時,物資短缺,女士不願浪費,便拿來當成香腸的蘸醬,於是咖哩香腸就此誕生。
不過我最喜歡的香腸,當屬巴伐利亞白香腸(Weißwurst)。它由小牛肉和醃豬肉製成,外觀呈白色,最常見的烹煮方法是在沸水中加熱大概10分鐘,並放置在一碗沸水中上菜,使之不會迅速冷卻。吃的時候得去掉腸衣,並搭配傳統的甜芥末醬。它的誕生也有故事,同樣也源自偶然。話說1857年,某餐館老闆準備煎香腸,但腸衣不夠,只能用豬腸來做腸衣。因為擔心又大又軟的豬腸被乾煎後會爆開,便採用水煮方式,結果大受歡迎。
似乎走在德國每個區域,都能見到不一樣的香腸。著名的圖林根香腸(Thüringer Bratwurst)以墨角蘭(marjoram)香料為特色,在圖林根州(Freistaat Thüringen)首府艾爾福特,以及周邊的威瑪、耶拿(Jena)等城市,都可以吃到它。作為一個肝臟愛好者,卡塞爾(Kassel)的肝泥香腸,是我心中僅次於巴伐利亞白香腸的德國香腸,總能讓我想起香港鏞記的鴨潤腸和鵝潤腸(粵語稱「肝」為「潤」)。
如果去施瓦本(Swabia)地區,黑香腸也是一絕,百里香的味道十分濃郁。紐倫堡雖然也算是施瓦本地區,但細長的紐倫堡香腸別具一格,口感也獨特。
讓我印象最深的香腸,其實來自南部的千年古城雷根斯堡。這座城市有一座橫跨多瑙河的石橋,橋頭有一家小小的餐館,以香腸聞名。修建石橋時,這家香腸店便已存在,一度是工人們的飯堂。屈指一算,若四捨五入,稱其為千年老店也不為過。近千年的石橋,近千年的老店,就這樣彼此相伴,見證一段因堅持而悠長的歷史。
另一個著名品牌當屬紐倫堡香腸,即使在中國西餐廳也常見這一菜式,當然,選用的是罐頭香腸或國產貨。有紐倫堡香腸的常常是兒童餐,這也是因為紐倫堡香腸的特色——小,並且是燒烤的。小就容易入口,燒烤也是孩子喜歡的烹飪方式。紐倫堡香腸只有拇指大小,燒烤後非常香。關於這款香腸的誕生有個傳說,當年紐倫堡的監獄不允許探監者給犯人帶東西,有一位女士為了讓自己的親人在監獄中吃上香腸,就將香腸切得細細小小,從牢房鎖眼塞進去。後來,紐倫堡人紛紛仿效,就有了紐倫堡香腸。
另一種比較偏重市場的說法則是,早在1313年,紐倫堡人就已經開始煎烤香腸。16世紀末,煎烤香腸因為價格太高而乏人問津,紐倫堡人就發明了又細又小的香腸,以求薄利多銷,大獲成功。
紐倫堡香腸不僅是食物,在某種意義上也可算是「德國製造」的代表。別看它只是這麼短短一條香腸,可也是德國式流程標準的體現。2003年8月,紐倫堡香腸得到了歐盟地理保護認證,只有在紐倫堡地區按照認證食譜製作的香腸,才能被稱為「正宗紐倫堡香腸」。至於吃法,倒是非常多樣。最傳統的當然是搭配酸菜或馬鈴薯沙拉。
還有一種湯煮做法配麵包也是潮流。以白香腸著稱的慕尼黑,最著名的餐廳是皇家啤酒屋,烤豬腳好像比白香腸更出名。而在紐倫堡,紐倫堡香腸則是當之無愧的招牌。
擁有全球最知名聖誕廣場之一的紐倫堡,每逢聖誕期間都被稱作「一生必須要去的地方」。不過,非聖誕期間也可以來這裡感受一下廣場旁的玫瑰香腸屋。
玫瑰香腸屋是全球最大的香腸餐廳,可容納550名客人同時用餐。1480年,這家餐廳首次見於歷史記載,藝術大師阿爾布雷希特杜勒(Albrecht Dürer)、德國詩人漢斯.薩克斯(Hans Sachs)等都是常客。
黑森林蛋糕,原料嚴格挑選,並受保護
喜歡吃甜品的人,沒有不知道黑森林蛋糕的。如果說香腸是德國菜的代表,那麼黑森林蛋糕就是德國甜品的代表。不過,如果你以為在德國任何餐廳都能吃到黑森林蛋糕,那就錯了。對嚴謹的德國人來說,黑森林蛋糕的生產有著嚴格的標準和流程,而且受到保護。如果廚師並未按照標準執行,或者將其他原料製成的蛋糕命名為黑森林蛋糕,甚至會有關店風險。所以許多餐廳認為自己無法達標,就選擇不做。
黑森林蛋糕跟德國西南部山區的黑森林有沒有關係?這個問題並無定論。有人認為黑森林蛋糕上的黑色巧克力碎片會讓人聯想到黑森林;也有人認為黑森林蛋糕的重要配料櫻桃酒是黑森林特產,因此而得名;更有一種說法,認為黑森林蛋糕並非源自黑森林,很可能是因為蛋糕的樣子酷似黑森林地區的民族服飾而得名,黑巧克力碎片像黑色外衣,白奶油像白襯衫,奶油上的櫻桃則讓人聯想到黑森林特有的白底紅珠大絨球帽,即傳說中的「洋蔥帽」。
我傾向於前兩種說法,因為在黑森林地區的餐廳裡,找到黑森林蛋糕的機率最大。
在弗萊堡郊區紹因斯蘭山(Schauinsland)的山頂餐廳,黑森林蛋糕似乎就是首選。面對著漫山遍野的森林,點上一塊黑森林蛋糕,相得益彰。
黑森林蛋糕於1930年代開始流行,時至今日已成為世界上最知名的甜點之一。但老實說,我們平時吃到的黑森林蛋糕,總帶著淡淡的防腐劑味道。
這是因為大多數餐廳並未嚴格選用黑森林蛋糕所需要的原料,比如新鮮櫻桃變成了罐頭櫻桃。
黑森林蛋糕的精髓,就在於櫻桃。每年櫻桃豐收季,黑森林地區的主婦都會將櫻桃一顆顆塞入蛋糕的夾層,這是我們能看到的。還有看不到的:她們在打奶油時會加入大量櫻桃汁,製作蛋糕坯時也會在麵糊中加入大量櫻桃汁和櫻桃酒。有意思的是,當年德國曾有過消費者因黑森林蛋糕的櫻桃含量太少,而對店家提出控告的案例。德國政府因此做出相關規定:黑森林蛋糕的鮮奶油中,至少得含有80克櫻桃汁。
一個旅行箱卻有200個零件
在德國,我曾兩次遇見日默瓦(RIMOWA)專賣店。一家在慕尼黑,一家在其大本營科隆,還是旗艦店。
在慕尼黑看到日默瓦專賣店時,正值中國某明星八卦事件,「吃瓜群眾」都認識了日默瓦這個牌子。日默瓦上娛樂新聞和時尚雜誌的機會比很多明星還多。當你在機場遇見明星,七、八成機會還能一起見到日默瓦的行李箱。
日默瓦的最大賣點就是材質,旗下行李箱均使用鋁鎂合金,和高科技聚碳酸酯(PC)材料打造,並且是少數仍然在德國進行製作工序的行李箱企業之一。每個日默瓦行李箱由兩百多個零部件經過90道工序組裝而成...
推薦序
深入觀察德國精神的第一本書
創新管理實戰研究中心執行長/劉恭甫
我在大學主修工業設計,之後擔任設計師與產品經理等職務,曾被公司外派到德國與丹麥等歐洲國家累積好幾年的時間。後來創業,我與德國人合作超過十年,當我閱讀到本書,內心激動,書中的照片與文字讓我得以重溫當時的體驗與記憶,也讓我對德國模式有更深入的了解,我認為本書是深入觀察德國精神的第一本書。
猶記得我第一次到德國出差時,最顛覆我直覺也體驗最深的交通工具,就是搭乘德國火車站與地鐵,德國的地鐵站是一個進出自由,沒有閘口,完全沒有驗票的地鐵系統,火車站也是同樣的設計。心想:「設計這樣,難道不怕有人逃票?」後來發現背後有一套流動抽查的制度設計,逃票會有高額罰單,甚至收到法院傳票,更重要的是,這個劣跡會被記錄到你的個人誠信檔案,對於你的金融信用、求職與各種福利申請都會有影響。原來,德國人的誠信精神就體現在日常生活當中。
有一次德國同事帶我去他家,我知道,除非德國人將你視為很好的朋友,否則是不會帶你去他家的,這讓我感到很開心。在他家優閒喝茶、聊天時,看到他和小孩在花園裡一起做木工。他的孩子大約8、9歲左右,但是看起來卻很嫻熟的敲釘子,我好奇的到花園一探究竟,原來他們正在親手做一個鳥屋的作品。這是德國小學生的必修工藝課,完成的鳥屋作品,學校會收集並開放給市民購買,然後將所得款項捐出去,原來,德國人的工藝精神從小學就開始了。
以上兩個小故事,讓我對德國精神深感興趣,也開啟了我對德國模式的深入研究,德國模式影響了許多歐亞國家,最知名的「雙學徒制」造就頂尖技藝的沃土。也因為對專業技藝的重視,德國企業熱中於尋求改善產品與生產流程的方式,誕生許多高品質享譽全球的「隱形冠軍」企業。
這些都是德國骨子裡的氣質,也就是本書所說的「偏執狂才有的精緻和美感」,本書有許多深入的生活觀察,尤其以下9點,是德國人特有不為時代所動搖的堅持,令我拍案叫絕,一讀再讀:
•早到,也是一種不守時。
•給出的時間往往不是10分鐘、半小時,而是7分鐘、12分鐘之類。
•在德國,即使是你自己的房子,外牆也不能隨便亂刷。
•德國的有軌電車普遍比較長,座位也多,更能省幾個司機。
•家裡若沒有擺書,等於房子沒有窗。
•賓士汽車,不只是名牌,更是一種精神。
•所有你可以想到的,德國人都能回收。
•當精準成為一種習慣,就不覺麻煩。
•小香腸也有生產標準流程。
德國人,把細節當成生活,把生活過成細節,本書推薦給對「德國精神」與「德國模式」有興趣的職場人士與家庭教育者。
深入觀察德國精神的第一本書
創新管理實戰研究中心執行長/劉恭甫
我在大學主修工業設計,之後擔任設計師與產品經理等職務,曾被公司外派到德國與丹麥等歐洲國家累積好幾年的時間。後來創業,我與德國人合作超過十年,當我閱讀到本書,內心激動,書中的照片與文字讓我得以重溫當時的體驗與記憶,也讓我對德國模式有更深入的了解,我認為本書是深入觀察德國精神的第一本書。
猶記得我第一次到德國出差時,最顛覆我直覺也體驗最深的交通工具,就是搭乘德國火車站與地鐵,德國的地鐵站是一個進出自由,沒有閘口,完全沒有驗票的地鐵系統,...
作者序
再次崛起,成為今日歐洲的中心
有一年晚冬,我在中歐地區自駕,其中一段行程是由捷克城市拉貝河畔烏斯季(Ústí nad Labem)前往德國邁森(Meissen)。這兩座名不見經傳的小城,都讓我想起了童年。
那天中午,因為趕時間的緣故,一向得坐下來好整以暇的吃頓飯的我,選擇在拉貝河畔烏斯季城郊一條大街的麵包店裡買了幾個麵包,準備一邊開車一邊填肚子。從麵包店走出來時,我抬頭看了看馬路對面,突感驚喜。只見一個個歐式庭院一字排開,房子占地都不小,院落也闊大,像極了我兒時生活過的青島—我的外公、外婆就住在這樣一條街上,街上也是一個個歐式庭院,只是一棟樓裡擠了7、8戶人家。
那時我還沒想到,下一站邁森會比烏斯季更像青島。
在我走過的德國小城中,邁森與青島相似度最高,只是邁森沒有海。從邁森老城的廣場出發,一路沿坡步行,兜兜轉轉,經過許多街巷和童話般的小樓,便可到達山頂平臺,著名的阿爾布萊希特城堡(Albrechtsburg)和大教堂都在這裡。岩壁之上,教堂背後,還有一個觀景臺,從這向下望去,可看到易北河(Elbe)以及被它劃為兩半的邁森老城。
流經邁森的這一段易北河並不寬闊,河對岸是沿著小山坡而建的各種民宅,清一色的紅瓦斜頂,牆身顏色各異,高低錯落。若將眼前的易北河換成大海,活脫脫就是兒時記憶中的青島老城區。
那一刻,我才想到,從兒童時代起,我就已經是個「德國控」。
我在青島長大,直至13歲才跟著父母回到廣東老家。那時,青島的核心區域是舊時德國人所建,遍布歐式庭院,一棟棟老房子依坡而建,眺望大海。
那時不知這個城市的美,因為它是我眼中的全世界,沒有對比,就沒有美醜之分。我只管背著小書包,在一個個院子裡遊蕩,爬牆爬樹,捉蟲打鳥。後來,我離開了那裡,並開始想念它,即使它在中國城市化大潮中被拆得七零八落。
也正因為對青島的想念,我喜歡上了建築。當年德國人在青島「因地制宜」的建城思路,在我眼中是審美的最高典範。再之後,便是對德國製造的推崇。
到了網路時代, 德國成了一個被高度神話的國家,最「經典」的謠言當屬「青島下水道裡被油紙包包好的螺絲」。這類顯然是編造的故事,固然迎合了「德國製造可靠」的心理需求,但卻呈現了一個並不真實的德國。
那麼,真實的德國是怎樣的?只有親身接觸,一次次的接近才能有所感受,才能發現德國的細節。
我一向認為,自駕是出遊歐洲、北美和澳大利亞(澳洲)、紐西蘭的最佳方式。首先,這些地方大都路網發達,即使是孤零零的住在山頂,政府也會把瀝青路鋪到家門口,而且道路狀況好,交通設施齊備,這使得自駕快捷方便,免去在火車、地鐵和電車間不停轉換的煩瑣,大大節省了時間。其次,因為時間被大量節省,行程計畫的機動性將大大增強。
原先你可能為了避免「拖著行李看風景」的痛苦,只能去一地住一地,行程十分機械,但自駕使你可以將車子當成行李存放點,白天在不同城市和景點間穿梭,晚上再進酒店住宿。自駕還能讓你前往許多普通遊客無法到達的地方,是體驗當地文化的最佳方式。比如隱藏山間的古堡、火車未經的小鎮、遠遠延伸到天際盡頭的麥田,這些都是自駕旅遊者的專屬風景,無論你是跟團遊還是非自駕背包遊,都很難體會。
而在歐洲大陸自駕,德國是我心目中的最佳起點。首先與地理位置有關,德國地處中歐,向北走便是北歐諸國,向西是法國、荷蘭和比利時,向南則是瑞士、義大利和奧地利,並可由義大利或奧地利進入巴爾幹半島,向東則是波蘭、捷克和匈牙利等國家。即使是前往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兩國和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立陶宛、拉脫維亞),也不過數百公里。
更何況,德國還擁有法蘭克福(Frankfurt)和慕尼黑(München)這兩大國際空港,此外,柏林(Berlin)、漢諾威(Hannover)、漢堡(Hamburg)和杜塞道夫(Düsseldorf)的空港也相當繁忙。你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行程需求選擇合適的航班,下機後在機場取車,開啟行程。如果行程中有瑞士和奧地利,那麼慕尼黑機場自然是個好選擇,若是想去法國,法蘭克福機場也極為方便。
或許有人會說,如果你計畫了一個包含德國、瑞士和奧地利的行程,那為何要選擇慕尼黑機場,蘇黎世機場不也是歐洲最大空港之一嗎?
這就牽涉到租車問題,根據我的經驗,在歐洲大陸自駕,德國境內取車的性價比最高。比它便宜的,車子性能不如它,選擇也少;性能能與之相比,選擇也足夠多的,價錢又往往高得多。就像德國位於歐洲大陸中心的地緣位置一樣,在租車領域,它也是一個完美的平衡點。
更重要的是,一段旅途的初期往往會受時差影響,長時間搭機的疲憊需要時間消化,在德國開車的順暢與安全,恰恰可以幫助你度過這個適應期。而恰恰是「在路上」的種種感受,會讓人真切感受到德國這個國家的特質:有秩序、嚴謹、溫文卻又不乏幽默感。
這也是德國能夠再次崛起,並成為今日歐洲中心的奧祕。
也正因此,多年來我一次次將德國作為旅行的起點,既有以德國為重點的行程,也有僅僅將之作為「取車點」的行程。彎彎曲曲的國界和《申根協定》帶來的便利,更是讓我時常在旅途中有意或無意的「回到」德國。比如有一次,我從荷蘭恩斯赫德(Enschede)前往小鎮鮑爾坦赫(Bourtange),儘管起點與終點都在荷蘭,可短短一百多公里的路程,卻屢屢在德荷兩國間穿插。有不少德國城市,便是在這樣的旅途中與我相遇,比如擁有亞琛大教堂(Aachen Cathedral)的亞琛市(Aachen),便是我由比利時前往荷蘭馬斯特里赫特(Maastricht)的途中特意停留之處。
就這樣,我對德國細節的了解一點點加深。但我知道,我依然只是個遊客。幸運的是,我有著尚算敏銳的觸覺,能夠在蜻蜓點水之中有所得,並寫下這本小書。
從兒時眼裡的青島到現在看到的德國,細節在時間的穿梭中熠熠生輝。德國的細節便在時間的魔鬼手上。
再次崛起,成為今日歐洲的中心
有一年晚冬,我在中歐地區自駕,其中一段行程是由捷克城市拉貝河畔烏斯季(Ústí nad Labem)前往德國邁森(Meissen)。這兩座名不見經傳的小城,都讓我想起了童年。
那天中午,因為趕時間的緣故,一向得坐下來好整以暇的吃頓飯的我,選擇在拉貝河畔烏斯季城郊一條大街的麵包店裡買了幾個麵包,準備一邊開車一邊填肚子。從麵包店走出來時,我抬頭看了看馬路對面,突感驚喜。只見一個個歐式庭院一字排開,房子占地都不小,院落也闊大,像極了我兒時生活過的青島—我的外公、外婆就住在這樣一條街上,街上也是...
目錄
推薦序 深入觀察德國精神的第一本書/劉恭甫.
序言 再次崛起,成為今日歐洲的中心
PART 1德國骨子裡的氣質——偏執狂才有的精緻和美感
明斯特市,30萬人口竟有50萬輛自行車
弗萊堡,這裡的人幾乎靠環保吃飯
從橋屋到鳥屋,德國孩子必修工藝課
雷根斯堡,多瑙河畔的世界遺產古城
慕尼黑沒有高樓,新市政廳比老市政廳還要舊
就算刷自己的房子,顏色也不能自由選擇
這裡的有軌電車,最長可達42公尺
德勒斯登古城,世上最難的建築拼圖
用六百年磨出一座教堂
全球第二大圖書市場,連加油站也賣書
全世界最美的圖書館在德國
家裡若沒有擺書,等於房子沒有窗
沒有什麼能阻擋德國人回家吃晚飯
早到,也是一種不守時
實用至上,百萬名車當皮卡車用
德國人講規矩,「車讓人」有前提
允許酒駕,但不提倡
為安全起見,汽車嚴禁使用防爆膜
地鐵不驗票,但沒有人逃票
德國人逆天了,看看他們的停車場.
停車場裡最方便的位子,一定留給殘障人士.
開車必備小物——時鐘撥盤
大學生福利多,公車、火車免費搭
PART 2對工業的敬畏,成就了德國製造
賓士汽車,不只是名牌,更是一種精神
好的工人比機器更可靠,德國工業的根基
博格瓦德,曾與保時捷比肩,卻破產收場
個性化廚房,德國人想出來的
廚電設計,簡約重於華麗
刀具的工序,起碼有四十多道
慢工出細活,六個月產一支
一個旅行箱卻有兩百個零件
堅持品質的精緻主義,對泰迪熊「施酷刑」
手工精製,德國製造的靈魂
偏執狂才有的精緻和美感
這是德國貨,請小心!
金屬活字印刷,歐洲文明的發軔
「德國製造」的文具小把戲
小香腸也有生產標準流程
黑森林蛋糕,原料嚴格挑選,並受保護
PART 3是自由,也是限制——強盛大國背後的祕密
當精準成為一種習慣,就不覺麻煩
所有你可以想到的,德國人都能回收
租客天堂,房東要加租,獲批才能執行
把有軌電車開進大街小巷,步行兩分鐘就能坐上車
雪地開車不換輪胎,要罰
德國式的「各掃門前雪」
年輕時「儲蓄時間」,年老享受義工服務
養小不養老,老了有貼補
當老小孩遇到熊孩子……
購車務實,換車勤快
食品價格低,售價低於成本價
假日要急診,請看報紙打電話找值班醫生
無障礙設施,讓身障者得自由
沒有流浪狗的國家
養狗先查身家,交錢交稅買保險
PART 4把細節當成生活,把生活過成細節
商業暗號藏在鵝卵石路上
櫥窗之美,德國之簡
週日是家庭日,不該出來逛街
不穿名牌,也很有型
啤酒消除了階級差別
佛系經營,專做窮人生意的超市
迪姆藥妝,以設計感贏得顧客的心
羅曼斯,「坐著收銀界」代表
穀物市場,在地人的日常廚房
明斯特市集,車流組成的市集
紐倫堡市集,胡桃鉗玩具兵的童話天地
寧願賣掉,也不願當垃圾丟掉
柏林牆邊的淘寶天堂
德國最混血的跳蚤市場
藍天綠地淘寶趣
飯店神器,24小時自助入住機
全靠信任進行的買賣
「宰人」的旅遊區,不存在
兩千多個世界級品牌
PART 5高速路上的科技和人性
公路可以滿足波音七四七客機起降
哪裡有人煙,路就鋪到哪裡
用直升機處理事故,迅速清場
「先到先贏、頭過身就過」,在這不適用
高速公路不限速,開太慢反而危險?
只有警示牌,沒有多餘的廣告
平均每14.7公里就有一個休息區
這裡要收費,只是沒有收費站
使用者付費,上廁所請備好零錢
廂式貨車+鎖,高速公路上的雙重保險
低油價誘使荷蘭人跨境加油
PART 6大學教育:不爭一流,卻成為真正的一流
留學免學費,還可打工
不爭一流,卻是真正的一流
重社會責任、輕選拔
大學有碩士學位,沒學士學位
慕尼黑大學,盛產政要、諾貝爾獎得主
海德堡大學,一座有學生監獄的大學
弗萊堡大學,真理將使你自由
沒有圍牆束縛大學
推薦序 深入觀察德國精神的第一本書/劉恭甫.
序言 再次崛起,成為今日歐洲的中心
PART 1德國骨子裡的氣質——偏執狂才有的精緻和美感
明斯特市,30萬人口竟有50萬輛自行車
弗萊堡,這裡的人幾乎靠環保吃飯
從橋屋到鳥屋,德國孩子必修工藝課
雷根斯堡,多瑙河畔的世界遺產古城
慕尼黑沒有高樓,新市政廳比老市政廳還要舊
就算刷自己的房子,顏色也不能自由選擇
這裡的有軌電車,最長可達42公尺
德勒斯登古城,世上最難的建築拼圖
用六百年磨出一座教堂
全球第二大圖書市場,連加油站也賣書
全世界最美的圖書館在德國
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