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推薦:
藥物之外,才是學會專注的根本
許正典(台安醫院心智科暨心身科精神科主任)
個人專注在「專注力」的心智醫療已持續超過十餘年,從初期成立醫院第一個心智特別門診起,雖然只是小貓三、五隻的主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或「坐不住、動不停」的家長抱怨,卻特別懷念那時專注於每個小朋友的診療時間可長達四、五十分鐘,甚至更久。
因為,近年來為注意力所苦的小孩與家長求診暴增數倍之多,常見場面是:我在診間內「聞聲救苦」,診間外早被護士形容是「手掌與巴掌齊飛,運動共電動亂舞」的精彩景致,往往被迫更加專注來縮短(應該是更有效率)問診,以應付媲美菜市場的「團體治療」盛況,可見注意力心智醫學將是繼憂鬱症精神治療後,最值得在未來10~20年內要重視和須處理的醫題。
對於兒童成長為成熟有用的大人而言,專注力的好壞無異是決定發展智力、潛力的關鍵因素。我們常聽到「這個小孩子很聰明,很可惜不夠專心而成績不好」,不然就是「他做事情充滿活力、很有想法,但是沒有耐心,只想應付了事!」在注意力失調小孩的成長過程中,諸多父母經常是從幼兒的驚喜,到兒童的驚奇,再到少年的驚怕,不斷上演親子衝突、手足大戰,乃至於父母的疲於奔命;就是告訴我們,注意力失調的小孩若無法學會有效的策略和持續的練習,就只能眼睜睜看著青少年的他們情緒失控、行為失序,不然就是挨打受罵後「吞下去」,造成自尊的受損及自信的受傷……。
這時,才想到看醫生求妙方,然而診斷後開藥下去,又是另一個家庭摩擦紛爭的開始,難道,小孩和家長間的注意力連結,就只能在不同藥物之間做選擇嗎?
很高興美國兒童精神科權威Greenspan醫師以他從事小兒心智醫學四十年豐富的經驗,重新賦予注意力失調兒童的不同且獨特的治療意義和價值。他最為所津津樂道及大量引用的,就是對自閉症兒童治療的地板時間治療(floortime approach);同樣的核心內涵,他又成功的轉化並且發展而應用在ADD及ADHD的綜合性治療模式。以大腦的注意力神經系統的了解和發展為基礎,把注意力的開展與穩定視為一種涵蓋許多重要因素的學習過程,也就是目前最熱門的執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 : EF)研究,同時提出七大關鍵目標來改善注意力因不均衡的發展所產生的失調:
第一,強化運動功能而增進身體掌控;第二,培養組織計畫與排序思考能力;第三,因應不同知覺刺激而能調節適當反應;第四,內化深層思考以建立自我反省能力;第五,提高情緒覺察能力以建立自我信心;第六,鼓勵家庭關係改善和增強互動與暢通溝通;第七,孕育並建構孩子健康的實體環境以持續良好專注心境。《過動不需藥》整本書不光是理論完整而精闢,實務上更是深入淺出,以臨床實際治療成功的個案從七個面向作鍥而不捨的努力,證明「小處著手,大處著眼」的可行專注。
我很喜歡書中所提到一個重要概念:以樹作為比喻,樹根是心智健康發展及注意力執行功能生理心理基礎,樹幹則是我們思考及情緒調節能力,樹枝及樹葉則代表不同的學習表現能力。對一個注意力失調小孩而言,強化樹根和樹幹是改變的最核心治療策略;藥物雖然可以改善分心和增進衝動控制,但藥物無法教導孩童說好聽的話、做正確的事。注意力建造的藥物鷹架終究有一天會拆除,但從根打造的非藥物治療骨架,卻是每個主人翁一輩子的堅強支柱。
這本書的豐實內容正是這些ADD/ADHD孩子和家長的骨材,需要有經驗的小兒心智或復健科醫師、臨床心理師、行為治療及職能治療師及相關領域專家學者,給予充分的理論支持和實務協助,找出每個孩子潛在的獨一無二「功能性專注」的特質,讓他們在專注大樹枝開散葉的同時也能適度裁剪,將有可能妨礙專注的不利因素一一排除,真正做到「去蕪存菁、全神貫注」; 即使起步比別人晚,步伐比別人慢,最後必能達到專注的最高境界「從容自在、隨心所欲不逾矩」!
治療ADHD的新視野
潘懷宗博士(陽明大學醫學院藥理教授、台北市議員)
相信很多人在小時候的求學過程中都會碰到一種情況,就是班上幾十個同學中,總有一、兩個人超級活潑好動,椅子怎麼也坐不熱,屁股老愛扭來扭去,再加上注意力無法集中,頻頻東張西望、左顧右盼,因此常常成為老師嘮叨碎唸的頭號目標、維持秩序的犧牲品;他們在同學間也是不受歡迎的麻煩人物,因為他總是不合群、事情也辦不好,拖累一群人。殊不知,這些小朋友可能是患了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所以才會讓老師頭疼不已,同學避之唯恐不及,家長為此承受莫大壓力。
就像許多其他行為和個性一樣,遺傳和環境可能是造成ADHD的最主要原因,在過去我們不了解這種病症而錯怪了孩子,今日就應該要以科學的方法來幫助他們。《過動不需藥》本書作者在過去超過三十五年的臨床實務經驗中發現,這群患有ADHD的孩童或成人(約三分之一的過動兒在長大成人後,可以如正常人一般),絕大多數都只接受藥物治療,有些人可能在學校接受特殊安排,也可能參加許多類型的行為管理課程,以約束衝動或失當的行為。可惜的是,似乎未見重大的成效,進而成為不定時炸彈,並出現反社會行為(如目前屢見不鮮的校園霸凌),甚至有情緒障礙或藥物濫用等問題;也因此使得作者重新思考與調整ADHD的治療方式,以過去多年研究的個案和經驗為基礎,希望能有系統的強化各種有助於專心的能力。
綜觀這份綜合性的治療策略,我們可以深切體會到作者的用心良苦,例如「強化運動功能」,利用爬行、走路等「進化遊戲」作為循序漸進的階梯,接著以速度快慢、聲音大小的「調節遊戲」誘發孩子表現出最佳的協調動作,然後用裡外、上下、高低的「身體意識遊戲」產生運動和感覺功能的另一個面向,再接下來是「平衡與協調遊戲」等,遵照這些遊戲的計畫和排序按部就班的訓練和完成,不但能強化孩子的心智,同時也強化了他們的身體結構,與大腦的運作。這些做完就夠了嗎?不,後續還有感覺處理、情感互動與思考、了解影像和聲音的意義等完整的進階行為治療課程,如此可將藥物的依賴性減到最低,也更能幫助這些為ADHD所苦的病患們。
不可否認的,身為ADHD的父母和照顧者,要應付一直動個不停的孩子是很困難的,所以作者在文末特別提及,要創造一個支持性的家庭環境:包括先退一步從孩子的觀點思考,他需要什麼?他渴望某些刺激嗎?藥物永遠不應該被單獨考慮,之後才可能在需要它時派上用場。再者,父母或照顧者、老師、諮商人員乃至醫師,都需要相互支援、密切合作,為配合孩子特殊的狀況,尋找對他們有益的教育資源和治療環境。這樣,才能夠為這些孩子營造適合的空間,做最妥善的安排。
孩子的事,就是大事,我們無可推諉,也責無旁貸;目前已有許多專業醫師在從事ADHD的診斷與治療,也有過動兒家族組成協會提供必要的諮詢和協助,還有不少書籍分享給家長更多的知識與經驗案例,就如同這一本《過動不需藥》,是非常值得推薦的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