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城外的小祕密
瑰麗出奇的時空花園
波赫士筆下的「歧路花園」
曾經,好幾個世代的教科書從這裡誕生
曾經,傳頌忠孝仁愛的劇碼在這裡創造
曾經,全島流通的鈔票在這裡印製
還有,李安、侯孝賢、朱宗慶、愛亞、朱天心、蔡琴、王建民……
從這裡走過
浮洲里對我來說當然不是只有眷村,那是我的青春,那是我人生路上轉彎前的定點。──愛亞
我記得的是浮洲里的婦聯一村我們家,被省道切開的另一個較小的眷村叫婦聯二邨,住著正戀愛的愛亞和念中山國小六年級的林正杰,當然當時我並不知道。──朱天心
清晨時分,看看這塊綠肥的沼澤浮映而上,瑰麗出奇猶若臺灣玉。我常想像著,百年前浮洲應該就是這等美好。──劉克襄
旅遊不應是消費,而是在日常互動中看見彼此。無論你是否曾經造訪浮洲,讀了此書,會有一股暖意將你推向它。──畢恆達
浮洲是一個曾經承載多重歷史的小島,現在的浮洲是一個「故事之島」。穿梭在這些布滿歷史記憶的巷弄裡,時不時就有一段輝煌的歷史撲過來,與其相應的,還有一種庶民生活的痕跡在大歷史的隙縫中發著亮光,變身成大都市邊緣一處令人驚艷的「時空花園」。那些關於時光、歷史、記憶主題的浮洲像極了波赫士筆下的「歧路花園」。
*隨書附贈鐵道少女手繪導覽地圖與私房行程導覽
章節試閱
回望浮洲 ◎愛亞
——獻給曾經存在過的婦聯一邨、婦聯二邨
五歲到十五歲的我,一直居住在新竹客家村,時常赤著腳挺著曬得黑亮的臉膛,用流利的客家話和我的小伴在林間水泮嬉玩。
但意外又迅速地,一直都「錢不夠用」的我們家突然有了屬於我們自己的房子!我們搬到了眷村。
是蔣夫人宋美齡女士為軍眷蓋的房舍,我家門牌是「臺北縣板橋鎮浮洲里婦聯二邨29號」,那是民國四十七年。
許多年許多年過去,現在,沒有臺北縣了,沒有板橋鎮了,浮洲好像已不稱里,婦聯二邨更是連廢墟都不存在,不,不,婦聯二邨和29號都火烙般烙在了我心版上。
在浮洲里其實只住了五年,度過南腔北調但全部是「內地腔」的五年,我變成眷村人,我吃在眷村住在眷村,我長出眷村臉生出眷村氣息,我就是眷村人。
我並不曾想過軍眷眷村對我的影響會那樣大,我只覺十五歲到二十歲是最好的清清頭腦、青青身軀,難忘記在這一段時光中學習及獲得的恭良與叛逆、清苦勤儉與用錢之樂、正向與反向的思考、光明與小小壞的雜處、交好朋友與交奇怪朋友的趣味……而,多年之後仍有人會問我:「眷村的嗎?」
浮洲里對我來說當然不是只有眷村,那是我的青春,那是我人生路上轉彎前的定點。
初初說家將搬遷板橋,我立時想到鄭板橋,唸初中三年級的少女得意知道「鄭板橋」,天真地思揣:清朝建的林家花園可能邀請了清朝人鄭板橋來臺灣玩,便因此將他的名字定為板橋地名紀念他?呵,年代符合麼?後來遇到一位板橋阿公,阿公說:板橋是日本名。這倒是嚇了我一跳!
到老了懂得查電腦了,方知:板橋最早居民是凱達格蘭族武澇灣社與平埔族擺接社的原住民,十七世紀後漢人在大漢溪用船運貨物到湳仔溪的湳仔港,再陸路運到擺接社,半途經過林家花園後面的「公館溝」,在溝上搭木板橋以利人來貨往,那地方被稱「枋橋頭」(有橋的渡船頭,地址約在現今府中路、林園街口,接雲寺旁。)再後來沿著公館溝的東南岸建起了城牆,牆內區塊便稱「枋橋城」,現在有人稱舊板橋。城外地名是三抱竹、歡仔園,大約是現今的大觀路一段、二段,再走,便到番仔園。三抱竹、歡仔園和番仔園聯連一起,是大漢溪河水沖積而成的一個小島,因島面不高,土地面積隨水波漲退而變化,便稱浮洲。
婦聯的兩個邨便在番仔園區域。那麼,也是居住過原住民的麼?枋橋城因為水運方便,漢人便聚居做起生意,但又擔憂著擺接社和番仔園的原住民,便築起城牆?是這樣的麼?
1963,想我不會忘記的…… ◎朱天心
那年初一個零下低溫的清晨,爸媽把我們挖醒了去「看霜」。
那時,我新來這世界五年,自然不會知道國家已初老了,不會知道外頭世界如金恩博士的「我有一個夢」演說,不知道豬玀灣事件,不知道麥可‧喬丹出生……(你看,那時以為美國就等同於外頭世界),不知道只要你今天於維基百科或Google鍵入一九六三所能得到值得一記的大事小事。
我記得的是浮洲里的婦聯一邨我們家,被省道切開的另一個較小的眷村叫婦聯二邨,住著正戀愛的愛亞和念中山國小六年級的林正杰,當然當時我並不知道。
那年初一個零下低溫的清晨,爸媽把我們挖醒了去「看霜」。我們穿著舅舅阿姨傳給我們幼時的日式長襖、木屐拖板(這是唯一爸媽爭議的養小孩法,因為北方人爸爸總認為腳暖人就暖)。我們瞌睡的由他們牽到酷寒的村裡野草地,爸爸要我們摸摸草葉上覆著的一薄層的確從沒見過的白晶晶,怕吵醒什麼似的小聲告訴我們「老家的冬天每天都是這樣的。」
自然我們也不知熬了一夜未睡的爸爸正寫著他取材山東老家的小說《狼》、《鐵漿》。
(我們的眷村家,完全不同於如今很多人以為的國民黨文官接收日本人文官所住的青田街溫州街的美麗日式屋院,我們村子都只有僅容一床的一房和兼所有用途的四坪大一廳,例如廚房都得自搭建,大雨天,媽媽常戴著斗笠做飯。廳裡臨窗是爸爸的書桌和夜裡永遠寫稿的身影,五斗櫃及其上的收音機唱機、幾張板凳、我們姊妹仨的床,友人來訪時充做他們的座位,因此我很記得坐在床沿剛高中畢業的羞澀的林懷民叔叔。)
我知道的「老家」,有爺爺奶奶在那裡思念爸爸(要到近二十年後,我們才知道爺爺早在三困難時期的一九六○年就活活餓死了)、有吃不完的蘋果、有好大的農場(以致我和姊姊得拿畫報上的紫禁城照片向友伴解說那是我爺爺家)、有好多的親人(爸爸有八個姊姊兩個哥哥)……,別說爸爸,連我們都好想回大陸爺爺家。
那之前,我剛從小鎮醫生的外公家住了一年回來,因母語是客家話,我說的話往往眷村小朋友包括姊姊都聽不懂咧,但也沒什麼大不了,學齡前,誰不是一口廣東話四川話上海話,我們誰也不笑誰,因為忙著玩非有彼此不然就玩不成的遊戲,例如寂靜悠長的午後,我們結伴做俠盜,長長的後巷大家都不關後門,便挨家挨戶打家劫舍去,後門大都是廚房,便這家紗罩裡捻一絲豆干、那家嗅嗅聞聞,學首領沾一小指的味精放嘴裡,「好苦!」沒人敢叫出聲。那時的大人,爸爸們在上班,媽媽們有的午睡,收音機開著,流淌著王家衛電影再現過的流行歌、平劇、小說選播。有的媽媽做些女紅貼補家用,我們便隨她家的小孩摸到腳邊,眼明手快撿些掉落地上的珠珠亮片,晚上回家脹紅著臉交給媽媽這些「金銀財寶」,並向她再三確認「這樣我們家就發財了吼?」
故事之島 ◎支線青年
那些關於時光、歷史、記憶主題的浮洲像極了波赫士筆下的「歧路花園」。
對旅行的人來說,在一個天空灑滿綺麗雲彩的夏日黃昏走進浮洲,跟在一個霧氣氤氳、沁涼微寒的初冬清晨離開浮洲,對這個外觀貌似臺灣的「浮腹地」會有完全一樣的理解。浮洲因為長年限建,所以街道少見龐然的大建築,居民居住的舊式老公寓在冬天裡不缺暖陽照射,簡單的日常生活中有著渾厚樸實的溫馨。但即使是在燠熱的夏天,長巷裡仍有令人愉悅的綠意時時躍動,剛從午睡中轉醒過來的人若遇著了不愉快的夢境,當他感受到屋外的明亮、確定,便會放下心中的憂慮。
大約有三年的時間,因為工作因素,浮洲成了生活的中心。剛開始,不覺得這個位於板橋邊陲的角落有什麼出奇之處,不外也是貨車奔馳、機車呼嘯,間而在繁忙的街道上出現幾個走路的學童,疏疏散散,不成隊形。
曾經一段時間裡的星期一下午,我固定會和幾個讀國中的小朋友見面,選些文章陪她們一起閱讀,也聊一聊寫作的方法,提醒她們透過觀察,理解生活裡的變化。
小朋友就讀的學校位在浮洲地界一條幾乎遭人遺忘的河岸旁,除了略有綠蔭的新派校園外,週遭便是一片尋常的工業區。陪小朋友讀書不是件輕鬆的事,尤其是材料的選取常讓我煩惱,常常一邊講話一邊得注意她們是不是閃神了,或者內容過於艱深,影響她們理解。
我不停的回想,當年自己在同樣的年紀時如何一步步去理解這個世界。當她們低頭一字不漏的抄錄我在黑板上的潦草字跡時,我甚至會猛然一驚想到,這句話會不會就此陪她們一段長遠的歲月,如當年我的老師對我的影響。這時候我的謹慎會形成一種吟哦,緩緩的迴轉出一個大圈圈。
小朋友處在一個對世界好奇的階段,在交給我的文字中偶然會透露早熟的憂慮。字詞雖然淺顯,但已經逐漸把自己標示出來了。有一個小朋友喜歡在網路上找跟死亡相關的英文歌詞,拿來跟我討論。考慮了一星期,我決定跟她們談談戰爭,以及戰爭帶來的各種後果。寫到天氣的變化,其中一個說冬天對某些窮人是極其殘忍的,他們等不到春天。小朋友的社會觀察提早到來,頗讓我驚訝。
其中有人喜歡開書單給我,「老師,某某某你看過沒?」
我說,沒有。她難掩喜悅,怯怯的說,我看過了。
「這麼厲害啊,那我要加油了」
「除了某某某,某某某我也讀過了」小朋友來勁了,趕盡殺絕。
「哇,等我幾天吧,我看完了再來聊好嗎?」她用力的點點頭,表示認可。
跟小朋友的討論加深了我對她們身處環境的好奇,透過訪查後知道,原來浮洲有好幾段引人入勝的歷史。
浮洲是一個承載多重歷史的小島,曾經居住在這裡的人們透過自己看待世界的方法,搭造了浮洲通往外界的道路,也構築了居民彼此之間往來、聯絡的路徑。這些大大小小,或者對外、或者互通的衢道如今成了小島本身的脈絡,穿過這些脈絡,可以觀察、追溯隱藏在浮洲街景中的歷史。
曾經一個時代,人們喜歡區隔自己與他人,所以今天從大觀路進入浮洲地界,首先見到的就是兩旁圍牆相連,沿路直到大漢溪邊的溼地。圍牆裡有當年的「國立藝專」,現在藝專已經升格,但人們記得,當年藝專培養出來的文化曾經影響一整個世代;有「華僑高中」,現在高中不再專屬華僑使用,但人們也還記得當年華僑代表的意義。
經過藝術大學的圍牆後轉入巷弄裡,前面赫然又是一大片圍牆,圍牆裡正是赫赫有名的「榮工處」。同樣的那個時代,榮工處功業彪炳,除了工程師遠渡重洋去協助友邦外,還有榮工子弟征戰異域的「榮工棒球隊」。那段時間浮洲成了大工業國家的縮影,現在還有一大片榮工處的舊廠房,成了保存最好的工業歷史遺跡。
浮洲的「圍牆時代」說的是一段不久前的歷史,歷史痕跡頗深,顏色卻逐漸淡去。圍牆的歷史之前,浮洲還曾經有一段茉莉花歷史,那是河道尚未完全淤積的浮洲,集散於艋舺的茶葉裡需要茉莉花調味,大漢溪下游的浮洲因此成了一整片茉莉花田。茶葉經濟衰退後,茉莉花退出浮洲人的記憶,但老舊的巷弄裡,當年種花的農家還在,農家房舍成了古意盎然的風景,似乎殘餘的香氣還迴盪不去。
現在的浮洲是一個「故事之島」。穿梭在這些布滿歷史記憶的巷弄裡,時不時就有一段輝煌的歷史撲過來,與其相應的,還有一種庶民的生活的痕跡在大歷史的細縫中發著亮光。
浮洲的歷史轉折與特殊的巷弄風光讓它變身成了大都市邊緣一處令人驚艷的「時空花園」。以路徑來說,有了圍牆的不便,便也有從圍牆裡攀折出來的古木,讓牆邊通行的曲徑多了幾許幽深。圍牆阻擋、區隔、切割浮洲的地域成了大大小小、彼此分離的塊狀,卻也提供保留各種「園區」的想像,那些 關於時光、歷史、記憶主題的浮洲像極了波赫士筆下的「歧路花園」,一座充滿想像力的迷宮,一個永遠沒有盡頭的故事。
回望浮洲 ◎愛亞
——獻給曾經存在過的婦聯一邨、婦聯二邨
五歲到十五歲的我,一直居住在新竹客家村,時常赤著腳挺著曬得黑亮的臉膛,用流利的客家話和我的小伴在林間水泮嬉玩。
但意外又迅速地,一直都「錢不夠用」的我們家突然有了屬於我們自己的房子!我們搬到了眷村。
是蔣夫人宋美齡女士為軍眷蓋的房舍,我家門牌是「臺北縣板橋鎮浮洲里婦聯二邨29號」,那是民國四十七年。
許多年許多年過去,現在,沒有臺北縣了,沒有板橋鎮了,浮洲好像已不稱里,婦聯二邨更是連廢墟都不存在,不,不,婦聯二邨和29號都火烙般烙在了我心版上。
...
目錄
序
推薦序 浮洲浮沉錄◎劉克襄
如今,出城第一站,日光直灑下來的世界,改為浮洲。
推薦序 流連回味的風景◎畢恆達
無論你是否曾經造訪浮洲,讀了此書,會有一股暖意將你推向它。
自序 無景點旅遊◎鐵道少女
這本書記錄的正是劇烈變化中還留下來的感情與景物。
一、記憶的巷弄
回望浮洲◎愛亞
——獻給曾經存在過的婦聯一邨、婦聯二邨
1963,想我不會忘記的……◎朱天心
那年初一個零下低溫的清晨,爸媽把我們挖醒了去「看霜」。
故事之島 ◎支線青年
那些關於時光、歷史、記憶主題的浮洲像極了波赫士筆下的「歧路花園」。
二、小臺灣與大臺灣
當我們圍在一起
在浮洲每一道圍牆的背後都有一段故事。
大約翰與王建民
連看守園區的警衛也都個個有著非凡的歷史。
神祕紙廠
一箱一箱的新製鈔票從這裡運出。
想我眷村的兄弟們
他們是打造臺灣大島以現代、進步之姿的重要生力軍。
沿著長牆上學去
李安、侯孝賢、朱宗慶……也曾經在這裡求學。
教科書的實驗室
歸國學人的基地
藝術創作的搖籃
三、浮洲新樂園
浮洲車站
浮洲站的月臺是一個觀景的好地點,鐵路橋下有迷人的溪流、洲島景觀。
河中之島
大漢溪沿岸的生活景貌有著人與河流最深刻的關係。
橋上橋下
鳥瞰小島,許多線條從小島發散,就是連接浮洲與其他城市的通道。
祕密花園
只要跨越河島堤防,就能尋回心中那份甜蜜的記憶時光。
浮洲溼地
捎來祝福的喜鵲
在天空畫弧線的黃鶺鴒
色彩斑斕的翠鳥
最俏麗的水面身影:小鷿鷈
熟悉的身影大白鷺
好鬥烏秋:大卷尾
婆娑游水的小水鴨
四、時光浮世繪
夢裡花巷
整片浮洲滿溢著茉莉花香,如煙似霧,像做夢一般。
生活風景
浮洲當地許多人的日常生活與生產方式在空間上緊緊相依。
浮洲故事隊
她們的故事除了用講的,還用畫的。
宏美的西裝展場
麗琴的生活路徑
美育的穿梭樂趣
芷淇的浮洲夢
夜市赤膊哥
平凡中創造特色的夜市精神在這裡表現得最淋漓盡致。
五、走走浮洲
鐵道少女私房好遊
浮洲溼地半日遊
浮洲巷弄半日遊
鐵道少女私房好食
阿婆雞蛋糕
古早味米粉湯
神隱小吃店
從臺北到浮洲
搭乘臺鐵
捷運轉乘巴士
自備交通公具
序
推薦序 浮洲浮沉錄◎劉克襄
如今,出城第一站,日光直灑下來的世界,改為浮洲。
推薦序 流連回味的風景◎畢恆達
無論你是否曾經造訪浮洲,讀了此書,會有一股暖意將你推向它。
自序 無景點旅遊◎鐵道少女
這本書記錄的正是劇烈變化中還留下來的感情與景物。
一、記憶的巷弄
回望浮洲◎愛亞
——獻給曾經存在過的婦聯一邨、婦聯二邨
1963,想我不會忘記的……◎朱天心
那年初一個零下低溫的清晨,爸媽把我們挖醒了去「看霜」。
故事之島 ◎支線青年
那些關於時光、歷史、記憶主題的浮洲像極了波赫士筆下的「歧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