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推薦:
隨著全球人口快速老化,2010年估計全球有3560萬人罹患失智症,而且這個數字每20年就會增加一倍,至2050年全世界會有超過一億的失智症人口。台灣在2012年時65歲以上老年人口已經逼近總人口的百分之十二,從衛生福利部委託台灣失智症協會在2011-2012年進行的全國流行病學調查中發現台灣65歲以上老年人口失智症的盛行率高達百分之八(包括百分之三的輕微失智),全部失智症人口估計超過20萬人。
雖然失智症是這麼嚴重的公共衛生與社會課題,但是截至目前為止人類對於因為神經退化所造成的失智症(如最大宗的阿茲海默症)仍然是束手無策。針對失智症的治療,雖然過去十多年來耗掉人類數百億美元的研究經費,但是並無發展出任何可以用來阻止或逆轉失智症無情退化病程的藥物或治療。
然而多年來流行病學調查的結果告訴我們有些失智症的危險因子與心血管、腦血管的危險因子相同,例如、三高(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肥胖過重、抽煙、不運動。而有些健康的生活習慣,如、地中海飲食習慣、社交互動、心智活動、規律運動的習慣等等,是能夠有助於預防或延緩失智症發生的保護因子。這本「今天不開藥,醫師教你抗失智」這本書就是這樣的背景之下產生的。蔡佳芬醫師結合了多位精神科專科醫師、家庭醫學科醫師的專家群合力出了這樣的一本書。書中針對失智症的各種非藥物輔助療法逐一介紹:從運動治療、音樂治療、芳香治療、園藝及照光治療、寵物治療、信仰治療到地中海的營養與飲食等等,書中資料可以說是相當地完整。個別章節內容當中,除了一開始簡短但是深入淺出的理論介紹,對於相關治療對象更是提供了適當的建議與具體方案。對於失智症長輩的照護家屬而言,這本書是一篇篇實用的指引,對於希望進一步追求心智健康、預防失智的中老年人,它又是一本最有價值的參考書籍。
本書的編排相當活潑,生動的漫畫與插圖讓讀者一點都不會覺得枯燥,雖是專業的內容,但是文字算是相當的平易近人。我鄭重推薦家中有失智症長輩的人除了到醫院、門診找失智症專業醫師就醫外,可以參考本書為長輩設計各種非藥物的治療活動,活化長輩的心智,提昇長輩的生活品質。如此才是對失智症長輩完整而優質的照護。
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 邱銘章 醫師
失智症,已成為人口老化、並且出生率低的台灣社會無法不正視的重要問題。國際上的失智症團體均大力倡導早期預防,早期介入,好盡可能地延緩病程與失智者的生活功能。醫學科學的進步延長了人類的平均壽命,但目前對於腦神經退化所造成的各種失智症仍未能發展出治癒的方法。可以預見的將來,失智症的照護將會成為家屬或照顧者的一大挑戰。
經過這幾年醫學界以及公益團體的宣導和呼籲,民眾已逐漸了解,失智症並非正常老化,失智症就醫及治療的必要性。但除了看醫生吃藥之外,對於其餘的非藥物療法並不熟悉。非常開心看到「今天不開藥,醫師教您抗失智」這本書的誕生。尤其是結合了多位青年精神科專科醫師、以及家庭醫學科專科醫師通力合作編寫了這本針對失智症非藥物輔助療法的實用書籍。針對失智症的各種非藥物輔助療法一一介紹,包括了認知刺激治療、運動治療、芳香按摩療法、甚至是靈性的追求等。是以實證醫學為基礎,佐以實例說明,再搭配圖解來協助讀者了解輔助治療的原理,更期望能幫助失智者以及他們的照顧者能在日常生活中加以應用。
對於有志於失智者照顧的專業人員來說,這本書也是一個實用的工具,加以領會活用就能變化出各種不同的非藥物輔助療程。對於未罹患失智的中老年人來說,也可以從中了解健康身心抗失智的生活方式,一起健身健腦迎接銀髮時光。
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理事長 黃正平 醫師
賴德仁 序
中山醫學大學 校長
台灣老年精神醫學會 理事長
人口老化已是全球重要的議題,台灣在1993年9月底,65歲以上老年人口佔總人口比率為7.09%,已達世界衛生組織所訂的「高齡化社會」指標,至2013年更上升至11.5%。依據經建會之報告,預計至2017年,我國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將增至14%,而邁入世界衛生組織所訂的「高齡社會」。於2025年,老年人口將達 481萬人,超過全國人口的20%,而正式邁入所謂的「超高齡社會」。
隨著台灣人口老化速度持續攀升,失智人口明顯增加,衛生福利部委託台灣失智症協會進行由民國100年至101年底的全國失智症盛行率調查,全台65歲以上長者,四分之一有認知功能障礙。這些認知功能障礙包括輕度以上失智症 4.97% 近13萬人,極輕度失智症 3.17% 約8萬2千人,輕微認知障礙 16.04% 約41萬7千人,總計 24.18% 約62萬9千人。失智症患者之大量增多,將會帶來家庭、社會及國家之沉重負擔,所以如何提早預防、早期發現並早期治療,及如何安置與照護等,將成為現代文明國家必須面對之課題。
失智症之治療分為藥物治療與非藥物治療,以增進患者的生活品質,減輕照顧者的負擔,且延後患者被送到安養中心的時間。其實失智症患者親友及照顧者最大之負擔是患者之行為精神症狀 (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 簡稱BPSD),患者半夜不睡覺、妄想、幻覺、情緒不穩、拒食或暴食、遊走迷路等症狀,使得親友及照顧者疲於奔命。如何處理這些BPSD症狀呢?首先是尋找原因,是否身體或藥物問題所引起?環境或照顧者之問題等?而不是先給予藥物讓他鎮靜下來。找到原因後,針對原因給予之介入治療首先以非藥物治療為主,以減少藥物治療所帶來之副作用。非藥物治療包括調整環境、安排活動、改變溝通方式、認知訓練、營養與飲食預防、運動治療、音樂治療、芳香療法、園藝治療、動物輔助治療、懷舊治療等,這些方法也能改善失智患者之行為精神症狀。
蔡佳芬醫師是一位積極參與失智症醫療照護及社會服務之年輕醫師,她曾經擔任台灣老年精神醫學會秘書長,現任為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秘書長,她曾在美國南加州大學阿茲海默症與失智症研究中心進修一年,長期從事老年精神醫學及失智症之相關臨床服務與研究。蔡醫師曾在2012年翻譯 「你忘了我,但我永遠記得你」一本書,讓失智症患者親友及相關工作同仁認識以友善尊嚴方式照護失智症患者。再次恭喜也感恩蔡佳芬醫師編撰這本書「失智症非藥物輔助療法」,本書中蔡醫師不只介紹失智症及其照護方法,也邀請很多從事老年醫學及老年精神醫學之專科醫師共同撰寫各種失智症非藥物輔助療法,相信在這麼多醫師詳盡說明下,應該可讓患者親友及ㄧ般民眾了解失智症之預防及非藥物之輔助療法;再加上親友們用心、細心及耐心之照顧,如此國內失智症患者就可活得更有尊嚴且有生活品質。
給予失智長者人性化生活及打造失智友善社區
根據經建會報告,台灣再過3年(2018年)老人人口佔全人口的14%,成為高齡(aged)社會,再過10年(2025年)老人將超過20%,成為超高齡(super-aged)社會,也就是說台灣每五位老人就有一個老人;而失智症已是近來老人最受關注的衛生福利議題之一。目前台灣的老人及成人的失智症人數預估有19萬,這使得整個社會都承受極大的負荷及社會成本;而其中,90%的失智症會有精神行為症狀(behavior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0f dementia),這更增加家屬在體力、心力及經濟上的負擔,也是造成失智症需要長期照顧的主因之一。所以,如何用非藥物治療或藥物預防、減緩或治療失智症精神行為症狀,就成了跨醫療專業及跨領域照顧的當務之急。
「今天不開藥,醫師教你抗失智」主要將非藥物輔助治療--包括芳香治療、音樂治療、懷舊治療、認知刺激、運動、園藝、日照、寵物陪伴及靈性活動等,用在失智症患者的理論、實務經驗或作法作一介紹,希望能讓照顧失智症的長期照顧專業人員或照顧者能有一概念,方便在日常生活及實際照護上運用;也希望社會大眾對失智症「以人為中心照護」 (person-center care)有一了解,並能補充在全人醫療照護時代中有關情緒或認知心理、人際社會互動、職能治療(occupation therapy)及靈性方面的區塊。並透過本書讓人更了解失智症除了整體身體健康或病痛的評估、內外科與精神-神經調節藥物(psychotropic drugs or neuropsychopharmacology)外,還有非藥物的協同治療與替代性的選擇,不可偏廢某一方面。
此外,本書深入淺出,創作的召集人為曾任老年精神醫學會、現任臨床失智症學會秘書長及台北榮總老年精神科醫師蔡佳芬,其作者群有北榮精神部林韋丞及楊凱鈞醫師、雙和醫院精神科王俊凱醫師及李耀東醫師、為恭醫院精神科鄧芳怡醫師、衛生福利部八里療養院楊境中醫師及人在美國的老人醫學專科陳怡村醫師,都是目前在專研老人精神醫學的專家,除了消化學術研究外,並且將艱難生澀的醫學理論知識轉為日常實務上的經驗,用在失智長者上,介紹給醫療衛生及社會照顧人員知道,期待透過本指南的知識傳播與教育讓相關工作人員提供適當處置,使得失智患者與家人的照護品質及生活品質獲得改善。
更值得一提的是章節插畫讓本書生動活潑,更饒富趣味及傳神地傳達失智長者在精神行為與日常生活上面臨的狀況。而這正是目前關心失智症的團體所盼望及希望持續推廣的理念:「給予失智長者人性化生活,打造失智友善社區」。深深的期盼此書能帶給失智患者及其家庭生活有莫大的助益,也希望本書能讓社區民眾與醫療衛生人員更了解失智症的全方位治療,讓台灣朝失智症友善社會更邁進一大步。
歐陽文貞(Wen-Chen Ouyang) 2014年誌於
彰基醫療體系精神科主任暨鹿東基督教醫院院長
台灣老年精神醫學會常務理事暨教育委員會召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