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以飲食文化的角度切入,不但可透徹描繪出其他社會領域,亦可了解其他社會領域的文化進程。飲食文化從而成了一面明鏡,既映照出形形色色的飲食習慣,也揭露了社會政治的價值與秩序。
現代人為何使用刀叉進食?又為何再度以手取食?為什麼我們覺得豬肉好吃,卻覺得狗肉噁心?想了解當代飲食文化及自身飲食行為,回顧往昔是條必經之路。鑒往不僅知今,為今日人和食物間衍生的種種問題找出解答,因為飲食文化反映出來的,不只是涉及食物的傳統和變遷,還有各時代的政治社會條件和價值標準。
舉凡糧食的改變、烹調的元素、用餐的種種不同形態,在希旭菲爾德筆下構成了一幅面貌豐富的飲食文化史圖像。而其溯源之腳步,從石器時代開始,歷經遠古高度文化、希羅古典時期、中世紀時期,一路到當代設計食品。其間作者主要藉由兩大工具──飲食和用餐方式,具體展現並解釋人類所處的情境及諸如社會、政治、文化、氣候之狀況。
作者簡介:
顧恩特.希旭菲爾德(Gunther Hirschfelder)一九六一年生。於德國波昂大學修習歷史及民俗學,接著入特里爾大學專攻歐洲中世紀遠程貿易,獲博士學位。長期居留英國從事研究,後在波昂大學民俗學系擔任助理四年。二○○○年從酒類消費切入研究十八、十九世紀文化變遷,取得大學教授資格,進入麥茵茲大學講授文化人類學暨民俗學課程,如今返回波昂大學,擔任民俗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