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試閱
《機器公敵》I, Robot(1950)
Issac Asimov
作者簡介:
艾薩克‧艾西莫夫(Issac Asimov,1920~1992)是擁有猶太人血統的俄裔美國人,他是美國波士頓大學醫學院的生化學教授,對於科學教育及科學探索非常熱衷。不過他最為人稱道的,則是創造了當代美國科幻小說的傳奇,與 Robert A. Heinlein 及 Arthur C. Clarke 並列美國當代科幻小說的三巨人(The Big Three of Science Fiction)。
艾西莫夫最著名的科幻小說以基地小說(Foundation Series)、銀河帝國 (Galactic Empire Series)、及機器人系列(Robot Series)為主。其小說不僅開創了某些科幻小說的類型及新的方向,更從科學出發,探索人類的未來與過去。他的科幻小說中不僅融入了歷史學、人類學及文化價值的探索,更添加了懸疑小說、偵探小說等成份,讀者閱讀其科幻小說系列,可以思索不同文明與文化的價值議題,隨著情節的發展,更可以享受推理與緊張的故事鋪陳。
艾西莫夫是個多才多藝且多產的作家,他不僅在科幻小說領域中大放異彩,也寫過不少歷史研究的著作,大都以羅馬帝國為主,如 The Roman Republic, The Roman Empire 。儘管是科學出身,艾西莫夫常常自認為是人文學者(Humanist),美國人文學會(American Humanist Association)就曾於 1984 年頒給他 The Humanist of the Year。他也曾經協助美國最有名的科幻影集《星際爭霸》系列(Star Trek Series)的原創者 Gene Roddenberry,擔任電影指導。其小說充滿視覺印象、具有深刻主題,也因此常成為電影的最愛,如《機器公敵》(I, Robot) 及《變人》(Bicentennial Man)等。
艾西莫夫待人親切,常常四處演講,但很諷刺的是,他很怕飛行,此生僅搭乘過兩次飛機,而這種對飛行的恐懼也常出現在小說中。
他的科幻小說主題大多是人與機器人的關係及這種關係對雙方的影響,此外,對於人類生存的價值與機器文明未來發展的定位,都是作者所思考的問題。艾西莫夫為了釐清這些問題,小說中不採用太複雜的文學手法或技巧,通常以平鋪直述的方式,透過說明、動作與對白來呈現,清楚易懂。讀者一口氣讀來,會覺得非常了然暢快,無須猜測作者隱含的意像,這樣的特色,可以從他的話裡看出端倪:
I made up my mind long ago / to follow one cardinal rule / in all my writing—/ to be clear. / I have given up / all thought of / writing poetically / or symbolically / or experimentally, / or in any of the other modes / that might (if I were good enough) get me a Pulitzer prize. / I would write merely clearly / and in this way / establish a warm relationship / between myself and my readers, / and the professional critics—/ Well, they can do whatever they wish.
(我很久以前就下定決心,/ 遵守一主要原則,/ 在我所有的寫作中/ ──清楚易懂。/ 我放棄 / 任何想要 / 寫得有詩意、/ 象徵性、/ 實驗性/ 或任何其他模式 / (如果我夠好的話),可以讓我獲得普立茲獎。/ 我寧願寫得清楚,/ 這樣,/ 可以建立溫馨的關係,/ 在我跟讀者之間,/ 以及專業的批評家──/ 喔,他們可以作他們想要的。)
小說介紹:
The Three Laws of Robotics
(機器人三大定律)
# 1 A robot may not injure a human being, or, through inaction, allow a human being to come to harm.
(機器人不可傷害人類,或由於不作為,導致人類受害。)
# 2 A robot must obey orders given it by human being except where such orders would conflict with the First Law.
(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指令,除非此指令與第一項定律衝突。)
# 3 A robot must protect its own existence as long as such protection does not conflict with the First or Second Law.
(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的生存,只要不違反第一項或第二項定律。)
艾西莫夫的機器人小說,可說是科幻小說的經典,他的 I, Robot(電影將其改編,中文片名為《機器公敵》,儘管概念來自艾西莫夫,探討人、機器與文明的關係,但電影故事與小說差異甚大。)更是奠定了機器人小說雛形與 20 世紀以來人類對機器(或電腦)的論辯基礎。整本小說其實是一系列的短篇小說組成,除了前面的介紹(introduction)外,共有 9 篇故事。故事場景在未來,整個世界大多是由機器(或電腦)運作,為人類創造一個舒適且有效率的環境。小說開始,記者以第一人稱方式,訪問美國機器人公司的首席機器人心理學家 Susan Calvin,請她回顧過去幾十年來人類與機器互動的點點滴滴。這本 I, Robot 是作者集結不同短篇故事而成,給予一些架構及貫穿故事的人物,並以探討機器的理性思維及人類的感性反應為主題。第一篇小說「Robbie」,寫於 1940 年,當時作者 19 歲,有感於過去小說家對於機器文明充滿懷疑與不信任,讓「科學怪人情結(Frankenstein Complex)」主導了人文學界對科學的僵化印象。對艾西莫夫來說,創造機器的目的必須是為人類服務,因此創造了機器人 3 大定律,來顛覆傳統「man vs. machine」的對立關係。
主題分析:
這 9 篇小說是以 Susan Calvin 的回憶所構成,描述她透過理性分析,解決了人類對機器的疑惑。小說以解迷(puzzles)為架構,對於人類與機器之間的感情糾葛、理性思維的盲點,環繞「機器人 3 大定律」的邏輯,都有深入的分析與探討。長期與機器人相處,Susan對於理性思維充滿好奇,卻極力壓抑自己的感情想法,這位女性的機器心理學家對於機器所帶來的世界,充滿理想性的期望:
“To you, a robot is a robot. / Gears and metal; / electricity and positrons./ --Mind and iron! / Human-made! / if necessary, human-destroyed! / But you haven't worked with them, / so you don't know them. / They're a cleaner better breed / than we are.”
(對你而言,機器人只是機器人。/ 齒輪與金屬;/ 電與電子──/ 理智與鐵!人類製造的!/ 如有必要,人類也可以毀滅!/ 不過,你沒有跟他們一些工作,/ 你不了解。他們更純潔、更好 / 比我們。)
作者其實探討的主要是 3 個機器文明以來的兩個問題:(一)機器是否對人類有害?(二) 機器的理性思維是否比人類好?(三)什麼是機器(machinery)?什麼是人(humanity)?
Susan 對於機器文明的肯定,其實並非來自長久以來的科學理性的沈迷,反而是對於人類內心孤獨的反思;她對年輕的記者說:
“Then you don't remember a world without robots. There was a time when humanity faced the universe alone and without a friend. Now he has creatures to help him; stronger creatures than himself, more faithful, more useful and absolutely devoted to him. Mankind is no longer alone. Have you ever thought of it that way?”
誠如,Dr. Calvin 所說的,年輕人可能都不記得沒有機器人(電腦、手機?)的世界,曾經有段時間,人類孤獨的面對宇宙,沒有朋友,現在有個夥伴來幫他,更強壯、更有用的、更忠誠的夥伴!為何我們不好好與這個夥伴(機器文明)相處呢?規範其行為(以機器人 3 大定律)成我們理性思維的另一半?
艾西莫夫在小說中,不斷地透過理性思維與推理,去看待人與機器互動的過程,第一篇小說中,小女孩 Gloria 與照顧她的機器人 Robbie 產生感情,引起她媽媽的恐慌,然後最後還是 Robbie 發揮其「機器性」,救了其小女主人。其中一段機器人 Robbie 要求小女孩 Gloria 講灰姑娘的故事,令人感受到人與機器之間的界限其實很低!
“Oh, I know. You want a story.”
Robbie nodded rapidly.
“Which one?”
Robbie made a semi-circle in the air with one finger.
The little girl protested, “Again? I've told you Cinderella a million times. Aren’t you tired of it?— It’s for babies.”
其實,艾西莫夫對人類所創出的機器文明也有其焦慮。最後一篇小說「Evitable Conflict」中,機器人(電腦)控制整個世界,調整對第一定律的解釋,重新詮釋人類的命運。Dr. Calvin 表達對人類文明悲觀的論調:
“... our entire technical civilization / has created / more unhappiness and misery / than it has removed. Perhaps an agrarian / or pastoral civilization, / with less culture / and less people would be better....“
(我們整體的科技文明 / 製造了更多的不快樂與不幸 / 超過所移除的 / 或許農牧文明 / 較少文化與較少人 / 會比較好)
“But you are telling me ... / that Mankind has lost its own say in its future.”
(但是你告訴我…… / 人類喪失了對自己未來的發言權)
“It never had any, really. / It was always at the mercy of / economic and sociological forces / it did not understand— / at the whims of climate, / and the fortunes of war.”
(人類從來沒有發言權,真的 / 人總是接受擺布 / 經濟與社會力量運作下 / 自己並不了解 /,甚至在氣候的任意擺布 / 及戰爭的命運下。)
艾西莫夫的小說推翻 Mary Shelley 在《科學怪人》中對科學狂熱的不信任,開啓了後續科幻小說與科幻電影中更廣泛的議題:人類與機器的複雜情結、理性(機器)與感性(人類)的對立與互補。《魔鬼終結者》、《駭客任務》等電影都曾延伸討論此人類、機器及文明間的複雜關係。
本小說除了議題創新,情節起伏,小說家更透過語言的推理與邏輯的分析,幫我們解開人與機器人所面臨的難題。
科幻小說以科技的角度切入,討論人類未來的想像與理性思維的空間,常常缺乏人文的看法。然而,艾西莫夫的這本機器人小說,卻不斷地從人類感性的觀點來看邏輯思維的優缺點,也就是用人的思維去解決機器的問題。我們摘錄幾段有關機器人 3 大定律的理性面與矛盾面。
精彩片段賞析:
“If a robot can be created / capable of being a civil executive, / I think he'd make the best one possible./ By the Laws of Robotics, / he'd be incapable of harming humans, / incapable of tyranny, / of corruption, / of stupidity, / of prejudice.”
在「Evidence(證據)」故事中,美國機器人公司的首席心裡顧問 Dr. Susan Calvin 對一位即將參選的政治人物 Stephen Byerley 這麼說:「假如機器人可以被創造 / 有能力成為政府首長,我想他會成為最好的人選。/ 透過機器人 3 大定律,/ 他不會傷害人類,/ 不會專制暴政,/ 不會貪污,/ 不會愚蠢,/ 不會有偏見。」在故事中,Byerley被對手懷疑已受傷死亡,複製機器人替身參選。Dr. Calvin 用盡各種不同方法仍無法證實 Byerley 到底是人或機器?這時機器人的第一定律(「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證實了 Byerley 是人類,因為他在公開場合攻擊挑釁他的人類。在與 Byerley 對話時,Dr. Calvin 其實內心認為 Byerley 應是機器人替身,(也是理想的政府官員)。但 Byerley 如何突破第一定律的邏輯限制呢?Dr. Calvin 從理性思維中找到其邏輯的漏洞:
Dr. Calvin rose and smoothed her dress. She was obviously ready to leave. "I mean there is one time when a robot may strike a human without breaking the First Law. Just one time."
"And when is that?"
Dr. Calvin was at the door. She said quietly, "When the human to be struck is merely another robot."
She smiled broadly, her thin face glowing. "Good-by Mr. Byerley. I hope to vote for you...."
在這段對話中,我們難得看到 Dr. Calvin 女性的溫柔,一方面起身,一方面拉平自己的衣服(smoothed her dress),其動作充滿理性,平靜地說話(said quietly),但也處處顯露其人性的一面(smiled broadly, her thin face glowing 很露骨大方地微笑,瘦小的臉興奮地亮了起來!)。她指出,原來 Mr. Byerley 可以假設挑釁他的並非人類而是機器人,這樣身為機器人的他就可以利用第二、第三定律來保護自己。這種利用假設前提的漏洞來打破規矩,是否也凸顯理性思維本身的缺陷呢?小說中不斷強調機器人思維單純的優勢,但也指出其單純的不足:
“... a robot might fail / due to / the inherent inadequacies of his brain. / The positronic brain has never equalled the complexities of the human brain.
(機器人可能會失敗,/ 由於其頭腦先天的不足。電子腦從來就比不上人腦的複雜度。)這裡說話者使用 might 表示一種推測,由於(due to)某種原因,機器人可能(might 的推測可能性低)會失敗。而第二句用現在完成式,表示過去到現在為止,電腦一直都無法跟人腦相提並論。
機器人的電腦邏輯思維單純,可以用定律來規範,但終究無法與人腦相比,在「Runaround」(繞圈子)的故事中,兩位機器人工程師,發現他們派出去擔任危險工作的機器人在繞圈子,甚至出現精神錯亂的現象,原來第二定律與第三定律間的矛盾讓機器人無法運作,由於第二定律,機器人必須依照人類指示去危險地帶工作,然而第三定律又要求其保護自己的存在,因此機器人依照第二定律往前,卻又依照第三定律退後,造成繞圈子。作者挑戰讀者的思維,有如偵探小說般,我們該如何解開這個矛盾的結呢?
"All right. According to Rule 1, a robot can't see a human come to harm because of his own inaction. Two and 3 can't stand against it. They can't, Mike." …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I'm going out there now and see what Rule 1 will do. If it won't break the balance, then what the devil— it's either now or three-four days from now."
沒錯,就是使用第一定律!工程師將自己暴露在危險地帶,打破第二、第三定律的平衡性(balance),這樣就能將失控的機器人拉回正常的思維。
本故事中,描寫工程師 Donovan 冒險到外星球的烈日下面,動作驚險,重重危機,英文句中生動的動詞,夾雜人物內心的想法,讀來有身歷其境的感覺:
He proceeded on foot, / the ground gritty and slippery to his steps, / the low gravity causing him difficulty. / The soles of his feet / tickled with warmth. / He cast one glance over his shoulder / at the blackness of the cliff's shadow / and realized that he had come / too far to return.
(他步行前進,/ 每步感覺地上沙沙滑滑,/ 低引力讓他行進困難。/ 腳底 / 熱得發癢。回頭一看 / 山崖陰影投下的漆黑,/ 他知道自己走得 / 太遠了回不去。)
此處動詞 proceed, tickle, cast, realize 都用得非常貼切;gritty and slippery, warmth都是將個人感受融入行動中,也是非常傳神。閱讀時多注意這些生動動詞及一些情緒的描寫,享受閱讀的樂趣。
結局賞析:
小說以 Dr. Susan Calvin 的敘述為主要架構,透過其過去與機器人相處的經驗,道出了人性與機器的不同價值:理性與感性間的互動與糾葛。
“And this is all,” said Dr. Calvin, rising. “I saw it from the beginning, when the poor robots couldn’t speak, to the end, when they stand between mankind and destruction. I will see no more. My life is over. You will see what comes next.”
I never saw Susan Calvin again. She died last month at the age of eighty-two.
(「這就是一切。」Dr. Calvin 說,起身。「我從頭看起,那時可憐的機器人還無法說話,直到最後,他們處在人類與毀滅之間。我再也看不到了。我的生命結束了,你會看到未來。」
我之後沒有再看到 Dr. Calvin。她上個月過世,享年82歲。)
最後一段以 see、saw 來串接,從年老的 Dr. Calvin 看到過去機器文明的發展到年輕記者的所預計的未來,作者留下一些想像的空間。
適合閱讀程度:
高三以上及社會人士
延伸閱讀/推薦書單、電影:
電影:
I, Robot(《機械公敵》,2004)
The Bicentennial Man(《變人》,1999)
《機器公敵》I, Robot(1950)
Issac Asimov
作者簡介:
艾薩克‧艾西莫夫(Issac Asimov,1920~1992)是擁有猶太人血統的俄裔美國人,他是美國波士頓大學醫學院的生化學教授,對於科學教育及科學探索非常熱衷。不過他最為人稱道的,則是創造了當代美國科幻小說的傳奇,與 Robert A. Heinlein 及 Arthur C. Clarke 並列美國當代科幻小說的三巨人(The Big Three of Science Fiction)。
艾西莫夫最著名的科幻小說以基地小說(Foundation Series)、銀河帝國 (Galactic Empire Series)、及機器人系列(Robot Series)為主。其小說不僅...
作者序
前言
“. . . only some work in which the most thorough knowledge of human nature, the happiest delineation of its varieties, the liveliest effusions of wit and humor are conveyed to the world in the best chosen language.”
(Jane Austen’s Northanger Abbey)
十九世紀的小說家珍.奧斯汀認為小說是以精挑細選的語言(the best chosen language),描述人性最完整的知識(the most thorough knowledge of human nature)。奧斯汀這段文字點出了小說的可貴:文字與知識的完美結合。
一般人閱讀小說總以為是研究文學作品,意境很高,內容一定要帶給我們某種啟發,所以很難去深入研究。然而閱讀小說,一方面從小說中讀到一些對於人性或社會有價值的東西,一方面還是在體會文字或學習好的語言。誠如 Austen 所說,小說中用的是最精彩的語言、最好語言!
閱讀英文小說的好處:
閱讀小說,對於文化學習有很大的助益,同時對於語言學習幫助更大,因為好的英文小說可說具備以上幾個特色:
1. 用詞精確、語言精彩:好的小說用詞優美,讓人不容易忘記,例如 Gone with the winds《飄》中的最後一句 “Tomorrow is another day.” (明天又是另一天),至今仍被廣泛引用。像這些簡潔有深度又好記的句子,有涵意又影響深遠。
2. 完整的敘述邏輯:小說有好的敘述結構,長篇的小說敘述必須符合某些邏輯,要有明確合理的前因後果,才能完整地敘事。閱讀小說常必須記住前後人物或情節的關係。因此好的小說會有一定的邏輯及思維,對閱讀者來說,有助於自己邏輯或思維的訓練。
3. 人類智慧累積與:經典或好小說,是人類永恆知識或智慧的結晶。一般人的生活經驗有限,而小說家將知識與個人經驗完整結合,提供可以思考的內容。我們可以從閱讀小說中吸收別人的智慧。
4. 批判、思考能力的培養:好的文字更可以幫助吸收,尤其透過語言的表達、文字的敘述,學習到解決問題及獨立批判思考(critical thinking)的能力。
如何訓練批判思考的能力呢?以時下青少年愛讀的小說《暮光之城》為例:
“My mother drove me to the airport with the windows rolled down. It was seventy-five degrees in Phoenix, the sky a perfect, cloudless blue. I was wearing my favorite shirts-sleeveless, white eyelet lace; I was wearing at as a farewell gesture. My carry-on item was a parka.”
以這段文字的敘述,到底女主角離開她媽媽的心情是什麼?要如何用一個英文字來形容?女主角是一個中學生,她的父母離婚,媽媽有了新男友,她要離開她媽媽,是悲傷、憤怒或者有若隱若現的離愁?這些都是透過文字的閱讀,產生一些值得深思與反省的想法。
語言是有批判能力的,任何一個字可以表達自己萬千的情緒。我們可以訓練自己藉由情節去思考,去解讀它,也可以幫助個人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何閱讀英文小說:
閱讀好的英文小說可以幫助自己學好英文與訓練思考,但要如何開始呢?
1. 注意文字節奏與用詞:閱讀時要注意文字的節奏、遣詞用字。許多人閱讀英文小說第一個關卡是生字,實際閱讀過程中,並不需要每個單字都要查清楚。首先選擇小說時,要挑選適合自己能力的,如果這本小說有七至八成都看得懂(也就是十個字中只有二、三個生字),就可以了,如果一半以上看不懂,就不建議挑選,讀起來會太辛苦 。
2. 培養自己的單字力:遇到生字要不要查字典?個人不建議立即查字典。如果這個字不影響語意可以先跳過,如果出現到三次以上再去查字典。同時查完字典後,不要寫在小說上,這樣如再看到這個生字,覺得有印象卻又不太記得,再去查一次字典,這樣來回兩三次就會記得這個字了。如此就可以慢慢累積自己的單字量,可以提升英文小說的閱讀能力。
3. 掌握重要的用詞:重要的遣詞用字常常是小說的關鍵,小說中常用一些用法如精確的動詞、形容詞等。了解這些用詞,有助於自己以後運用英文的能力。例如:The lawn started at the beach and ran toward the front door for a quarter of a mile, jumping over sundials and brick walks. (The Great Gatsby)。此處使用了幾個動詞如 started, ran, jumping 等,以擬人化的動作,生動地點出了草地(the lawn)的生命力。
4. 結合文字與視覺的想像:閱讀小說,有如看 3D 電影,要把文字的敘述立體化,建立想像的空間。
5. 結合小說世界與自己的生活經驗:小說敘述了另一種生活,透過小說可以與自己的生活結合,才能讓文字進入腦海。
6. 選擇性的記憶優美文字:閱讀小說不需要所有的文字都要看懂或記憶下來。我們可以選擇自己最有感覺的一句話就夠了。經典的小說往往被人稱頌或傳承下來的通常都是一些精闢的字句,例如 Jane Austen 的《傲慢與偏見》中, 對傲慢與偏見所下的註解,至今仍十分適用:
“Vanity and pride are different things, though the words are often used synonymously.... Pride relates more to our opinion of ourselves, vanity to what we would have others think of us.”
(虛榮與驕傲是不同的,雖然這兩字常互相混用。驕傲指的是我們對自己的看法,而虛榮則是我們希望別人對我們的看法。)
以文化層面來看,經典的英美小說表達了西方人的敘事觀點、想法,是珍貴的文化遺產,也是文明思維的結果。不論是十九世紀或現代的英美小說更可以看到西方文化的呈現,從對家庭的疏離、個人主義興起到獨立自主的思想、批判等都有助於我們更了解西方世界的價值觀。
為何選這些書?
本書所選的 20 本小說,不全都是經典小說。個人認為閱讀英文小說,不需要太過嚴肅,不是非讀經典小說不可。此處所選的小說大都是我個人的偏好。從大學時代開始讀英文小說,這些小說陪我渡過了人生的各種不同的階段,從年輕的強說愁到中年的落寞與孤獨,這些小說都幫助自己了解更多其他人豐富的人生經歷。選讀的小說,從兒童、冒險、偵探、通俗、愛情、驚悚等,有經典的,也有通俗的。希望藉由這些小說,讓讀者也能像我一樣享受閱讀小說帶來的喜悅,更可以投入更多的想像空間。
小說與現實生活有密切的關係,很接近,但也相當程度地表達了與一般人價值觀不盡相同或者與個人生活經驗完全不同的故事。這樣,我們透過閱讀小說可以補足現實生活中無法做到的遺憾,或者擁有更多的想像與期待。例如 Nickolas Sparks 的愛情小說,就可以讓許多嚮往浪漫愛情的讀者陷入故事中男女主角的愛恨情仇中。《瓶中信》是藉由男主角一封封的情深意濃的信,道出愛情故事,在現實生活中,已很少人寫信了,尤其在現代速食式的愛情,Nickolas Sparks 滿足了現代男女追求愛情的空虛感。
如何使用本書?
可以將本書當作該小說的導讀來閱讀,也可以當作該小說的濃縮版!
這本書包括了作者簡介、主題分析、精彩片段賞析等,可以帶著讀者細細品味小說的精髓。如果讀者想要繼續欣賞這本小說的全貌,可以去找出英文小說原著重新品讀。如果沒有時間,就可以看看本書中所寫的重要片段。而且這些都適合作為學習英文的教材。
我強烈建議,把這些小說放入人文教育課程中,讓學生去體會英美文化中的文字思維。這本書也是文學入門最好的導讀文章,讓文字的解析、意境的描述,帶著讀者走入小說想像的世界,可以啟發心靈,為自己開創更多彩豐富的英文學習境界。
前言
“. . . only some work in which the most thorough knowledge of human nature, the happiest delineation of its varieties, the liveliest effusions of wit and humor are conveyed to the world in the best chosen language.”
(Jane Austen’s Northanger Abbey)
十九世紀的小說家珍.奧斯汀認為小說是以精挑細選的語言(the best chosen language),描述人性最完整的知識(the most thorough knowledge of human nature)。奧斯汀這段文字點出了小說的可貴:文字與知識的完美結合。
一般人閱讀小說總以為是研究文...
目錄
前言
1. Pride and Prejudice (傲慢與偏見)
2. I, Robot (機器公敵)
3. 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 (夜訪吸血鬼)
4. The Catcher in the Rye (麥田捕手)
5. Needful Things (必需品專賣店)
6. Great Expectations (遠大前程)
7. The Adventures of Sherlock Holmes (福爾摩斯冒險)
8. The Great Gatsby (大亨小傳)
9. Message in the Bottle (瓶中信)
10. 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 (查理的巧克力工廠)
11. Fahrenheit 451 (華氏 451 度)
12. Gulliver’s Travels (格列佛遊記)
13. Of Mice and Men (人鼠之間)
14. Silas Marner (織工馬南傳)
15. Frankenstein (科學怪人)
16. The Awakening (覺醒)
17. The Da Vince Code (達文西密碼)
18. Twilight (暮光之城)
19. Tess of the d'Urberville (黛絲姑娘)
20. State of Fear (恐懼的國度)
前言
1. Pride and Prejudice (傲慢與偏見)
2. I, Robot (機器公敵)
3. 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 (夜訪吸血鬼)
4. The Catcher in the Rye (麥田捕手)
5. Needful Things (必需品專賣店)
6. Great Expectations (遠大前程)
7. The Adventures of Sherlock Holmes (福爾摩斯冒險)
8. The Great Gatsby (大亨小傳)
9. Message in the Bottle (瓶中信)
10. 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 (查理的巧克力工廠)
11. Fahrenheit 451 (華氏 451 度)
12. Gulliver’s Travels (格列佛遊記)
13. Of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