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催淚彈煉獄報導生命脆弱;無畏網路散播恐懼的傳染力;
如希臘神話中的薛西佛斯般,持續在歷史現場奮進!
胡元輝│公視董事長
林照真│台大新聞所教授
劉克襄│中央社董事長
──專序推薦
四十篇現場報導與紀錄,新聞人的筆力與驕傲!
中央社以人文視角,看世界日常停滯,鏡頭外文化演繹新章,對原鄉的情感與愛成就出自信旋風。
從旁觀者出發,站在歷史現場,見證反抗精神及理想並行;深耕特定議題,掌握在地資訊。新聞人日復一日追尋報導,有如薛西佛斯推石,用筆和鏡頭發聲、記錄社會變化與人情冷暖。
因為,記者在現場。
若非「記者在現場」,我們無法得知這些動人的生命故事與文化創新;若非「記者在現場」,疫情將是我們唯一的記憶,消沉將是歷史鮮明的刻痕!不用懷疑,好記者當然要在現場!
──公視董事長 胡元輝
新聞媒體如何振衰起敝,發揮更大的新聞力量,是目前最艱辛的挑戰。一則則強調真實的報導內容,未必能帶來流量;淹沒在資訊爆炸狼藉現場的優良報導,卻是公民社會資訊暢通的支柱。如今,集結新聞報導出版書籍,讓資訊突顯不同的層次感,尤其展現印刷文字的魅力。
──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教授 林照真
不論遙遠的他方,或者近在眼前的事,記者們不僅竭心地,跟受訪者交流,報導某一精彩的家園狀態。基於專業和責任,他也擁有自己的信念,自己的星球。
記者們或許是無冕王,但這樣誠摰時,也是小王子。
──中央社董事長 劉克襄
作者簡介:
中央通訊社
成立於1924年,是中華民國的國家通訊社,台灣最具影響力的媒體。中央社每天以中、英、日文即時發出台灣與全球新聞,除了台北總社,更在全球近30個重要國家、城市派駐特派員,以台灣觀點報導各國動態。
在海外,因疫情按下暫停鍵的各國現場、東京奧運及香港反送中抗爭街頭,特派員不畏艱難在第一線留下重要紀錄;在台灣,除了日復一日忠實報導新聞,記者更關注在地文化的多元面向,書寫人物與時代的樣貌,反思自身的媒體角色。
更多中央社新聞:www.cna.com.tw。
章節試閱
奧斯卡電影博物館亮相
一窺好萊塢百年風華
文.攝影/林宏翰
好萊塢是世界知名影視重鎮,每年奧斯卡金像獎是全球焦點,但洛杉磯卻一直缺少電影博物館。2021年9月底開幕的奧斯卡電影博物館肩負使命,為迷人的電影產業留下長久紀錄。
・好萊塢帕德嫩神廟供影迷朝聖
由奧斯卡主辦單位美國影藝學院經營,奧斯卡電影博物館(Academy Museum of Motion Pictures)位在威爾夏大道(Wilshire Boulevard)和費法克斯大街(Fairfax Avenue)路口,緊鄰洛杉磯郡立美術館(LACMA)。
這座博物館匯集好萊塢新舊成員迪士尼(Disney)、華納(Warner)、網飛(Netflix)等大公司約三點九億美元資金,由知名建築師皮亞諾(Renzo Piano)設計,目前是北美最大電影博物館。
奧斯卡影帝湯姆漢克斯(Tom Hanks)曾說,這座博物館的地位就像是好萊塢的帕德嫩神廟(Parthenon),供世界電影迷前來朝聖的殿堂。
博物館原訂2020年開幕,受疫情影響,直到2021年9月30日才正式開門迎接大眾。營業一個多月來,吸引大批訪客,週末門票在網路上搶購一空。
博物館主體為八十二年歷史的建築翻修,一到三樓是固定展場,展出「電影的故事」,介紹電影產業一路以來的重要歷程,四樓為主題展場,當期展出主題是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紀念品區可見許多《龍貓》、《神隱少女》等周邊商品,受到美國粉絲青睞。
博物館自2008年開始,收集超過八千件包括電影科技、服裝造型、美術設計、戲服道具、海報等在影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文物。
博物館的古老館藏見證電影的前世今生,包括一幅1660年的日本版畫、1904年用蒸氣驅動的幻燈箱、早期的底片剪輯設備、1939年拍攝《綠野仙蹤》的三色相機等。
其中一個展間陳列許多科幻電影的服裝和角色模型,遊客可以親眼見到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1982年經典電影中的外星人ET、最早於1977年出現在《星際大戰》(Star Wars)電影中的機器人R2-D2。
阿諾史瓦辛格(Arnold Schwarzenegger)在《魔鬼終結者》(Terminator)電影中一顆道具頭顱;經典驚悚片《大白鯊》(Jaws)裡,那一尾原始模型製作的大白鯊就掛在天花板上。
・為影視產業留住星光
另外美國影藝學院本身擁有大量的電影製作相關的靜態與動態影像資料,超過一千三百萬張照片、二十五萬部電影和九萬多部劇本、六萬張海報等。
自1927年以來,美國影藝學院主辦奧斯卡獎,收藏了大量頒獎紀錄、手稿、節目單、邀請函等第一手材料。不只是歷年奧斯卡得主的經典感言在館內輪流播放,遊客更可以看到小金人獎座的變化。
圍繞在電影業與奧斯卡獎的爭議,在博物館內也如實呈現,包括幾十年來各界批評的美國影視產業由白人男性主導的不平等現象,經典一幕是1973年女演員薩辛(Sacheen Littlefeather)在頒獎台上表達影視圈對美國原住民的不公平待遇。
這座博物館不只為影視產業的星光留下痕跡,還提供來訪的遊客一次上台領獎的機會,館內設置了虛擬的體驗專區,讓遊客拿起真實重量的奧斯卡獎座,感受在觀眾面前受獎的感覺,但須額外收費十五美元。
邂逅土耳其浴場
懷舊的生活哲學體現
文、攝影/何宏儒
融合羅馬、拜占庭和中亞沐浴文化的土耳其浴場是庶民社交和生活哲學的體現。因疫情而無法步入浴場八個月後,土耳其人說,「沒浴場怎麼活」、「我們一生都離不開土耳其浴」。
第一次洗土耳其浴的經驗實在太震憾。最驚人的不是付錢讓陌生男子的雙手在赤裸的身體遊走,而是終於知道了自己怎麼那麼髒。
・搓澡師上下其手使勁搓擦 泥垢數量可觀
2018年冬天我開始在安卡拉工作約一個月後就被土耳其朋友帶到離巿區八十六公里外的知名溫泉鄉克孜勒賈哈馬姆(Kizilcahamam)。海拔九百七十五公尺高的山區當天飄下安卡拉當年初雪,這時進入公共浴池也太有fu了。
在小隔間裡褪去衣物,將那片薄薄的裹巾纏上腰際,然後踩著傳統木屐,在喀—喀—喀聲響中,我終於進入蒸氣彌漫的土耳其浴場,果真是百聞不如一見。
跟著一旁的土人依樣畫葫蘆,我先在浴場正中央大理石平台上躺平。暖呼呼的平台下方顯然布置了加熱管線,躺上十幾分鐘後,早已暖和的身體不斷出汗。等毛細孔張開後,接下來將進入土耳其浴的重頭戲─洗澡。
如果只是輕描淡寫地說「洗澡」,那簡直是不負責任的報導。英文書寫的土耳其浴介紹文常用scrubbing(用力擦洗、刷洗)說明接下來浴場裡發生的事。親自體驗後,你會發現那用字真是貼切、到位。
也只在腰間圍上裹巾的搓澡師年過半百,看起來經驗老到。歐吉桑一登場先霸氣地示意客人在大理石平台上仰躺,問都沒問就解開對方身上的裹巾,讓那塊紅白格子布僅僅遮住「重要部位」。接下來,他戴上搓澡手套,開始對客人「上下其手」。
施展俐落身手使勁擦搓同時,師傅還不時驕傲地向客人展示「工作成果」。只見那只原本白白淨淨的手套怎麼會秒變黑麻麻,上頭布滿了從我身上搓出的泥垢「皴」。
師傅念念有詞,彷彿對我說,「人還是應該定期洗澡才好」。由於被他搓出的「皴」數量可觀,「事證明確」,躺在大理石平台上的我彷彿是個幹了壞事被活逮的小孩般,只能啞口無言聆聽訓誨,並且繼續對藏汙納垢的身體暗自驚愕。
我的許多土耳其朋友都有定期洗土耳其浴的習慣,例如擔任健身教練的友人塞爾坎(Serkan)就是,他從還是足球選手的年代就固定每週進土耳其浴場。
塞爾坎說:「土耳其浴的好處,運動員最知曉。」
為了拍攝影音新聞,我前幾天把他拉進安卡拉舊城區哈曼歐努(Hamamonu)有五百八十一年歷史的卡拉賈貝伊浴場(Karacabey Hamami)犧牲色相寬衣解帶,友情客串被搓澡師侍候的顧客。
土文hamam意即浴場,安卡拉舊城區知名景點Hamamonu因Karacabey Hamami這棟歷史建築而得名,浴場在鄂圖曼帝國時期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像卡拉賈貝伊浴場這樣的歷史建築特別能夠彰顯在數百年圓頂建築裡,融合羅馬、拜占庭和中亞沐浴文化的淨身淨心儀式,而它同時也是庶民社交活動和生活哲學的體現。
對塞爾坎而言,浴場裡「馬殺雞」這橋段是他的最愛。只見到了搓澡師手上,平躺的大隻佬也只能像塊雞肉般地乖乖任人拍打、肘揉、掌推、翻身。過程中,顯然因為推拿到位,塞爾坎時而面容猙獰、連聲慘叫。一陣舒筋活絡後,脫胎換骨的他容光煥發步出浴場。
・土耳其人一生離不開浴場 成文化的一部分
卡拉賈貝伊浴場當代負責人厄內爾(Oner)指出,升騰熱氣讓人徹底放鬆,浴場成為人們談論政經情勢、巷弄八卦和交換資訊的絕佳場合。
他告訴我,浴場也是許多重要習俗發生的場所,例如嬰兒出生四十天的「四十天浴」、新娘婚前的「新娘浴」、親人去世二十天後的「擦乾眼淚浴」等。他說:「土耳其人一生都離不開土耳其浴。」
退休警官奧罕(Orhan)也是浴場常客。他表示,和妻子週末上土耳其浴場的習慣已經維持三十年。
他指出,過去八個月因為疫情而無法步入浴場,只更加證明浴場文化對土耳其人的重要性。奧罕說:「浴場是我們文化一部分。沒有浴場,我們要怎麼活?」
「浴場文化是土耳其人生活的一部分。不上浴場,面目可憎。」奧罕告訴我:「家裡當然有浴室、有熱水、有肥皂。但是浴場環境對我們而言具有特殊意義。我們在這裡緬懷過往,具體而言,這是讓我們一解鄉愁的懷舊之地。」
疫情下的奧運攝影求生記
文、攝影/吳家昇
往年中央社都會派兩位攝影去拍奧運,但這次國際奧委會只給台灣五張攝影證,扣掉其他同業的名額,我們只能派一位攝影,就是我,單挑整個代表隊。
這次去東京,前面十四天採旅遊泡泡制,進出場館都有嚴格限制,加上台灣選手賽程集中,表現還特別威!我馬不停蹄地在各場館間奔波,扛著攝影器材與時間賽跑,生怕錯過任何一個選手的重大時刻。
・出入場館採預約制 攔到計程車「人品爆發」
起初幾天移動都要坐接駁專車或計程車,但計程車的乘車券往往不夠用,大家通常會省著搭。於是就會看到眾媒體在烈日下戴著口罩、扛一堆器材等接駁車。
羽球館位置偏僻,有次拍完要趕去下個地方,在路邊等了四十分鐘還招不到計程車。後來是同業「人品爆發」剛好遇到車,不然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場館志工也不一定能幫你叫車,畢竟前提是對方要能用英文跟你溝通。
開幕式那天工作到半夜十二點,收工後接駁車站大排長龍,我原本想搭計程車也沒攔到,只好再走回去等接駁車,回到飯店已經凌晨三點,早上七點起床準備拍攝工作,幾乎沒什麼睡。
在這裡每天都過得很緊湊,早出晚歸,而且交通很不方便。若以台北捷運的地理位置為例,我的飯店在台北車站,要去的場館在龍山寺站,距離明明很近,但接駁車轉運站在石牌站,我就是得先搭車到石牌站,再轉搭接駁車到場館。
各大場館進出都採預約制,前一天就要預約。像田徑、體操這些全球參與的熱門運動,因為各場館門票有限,台灣來的五個攝影記者就要抽籤,抽到的兩個人才能去拍。
沒抽到就要自己想辦法,總不能沒拍到李智凱吧,無法交差。有時我走過去開頭就劈哩啪啦講一大串英文,假裝很趕時間,害怕講英文的日本志工被嚇得一愣一愣,來不及反應,就放行了。中後期把關就比較寬鬆,進出也比較順利。
2021年8月1日那天行程真的很緊湊,早上有高爾夫決賽(潘政琮)、拳擊四強賽(陳念琴),傍晚到晚上還有李智凱跟戴資穎的金牌賽。後來資深的攝影大哥就去跟中華奧會借了一輛車,載著我們趕行程,真的很感謝他們,不然可能就拍不到了。
・各家媒體待遇不同 位置、角度限制是硬傷
我好幾次都是壓線到會場,有時站位就不太好。李智凱比男子鞍馬項目,我趕到時比賽已經開始,攝影第一排都滿了,我只能從第二排往下拍。角度不同拍下去就有差,我的背景就無可避免會有工作人員、其他攝影機等,很雜。
卡位也不僅是先來後到這麼簡單。在奧運場上,攝影也有階級之分。轉播人員是金字塔頂端,他們不用像我們一樣穿著可辨識身分的背心,可以自由穿梭在賽場中的海景第一排。
再來是法新、美聯、路透等世界級通訊社,他們有另外付錢給國際奧委會,除了現場有較佳拍攝位置外,還有一群人遠端操控拍攝,像社群很紅的郭婞淳倒地一笑畫面就是他們遠端操控空拍鏡頭拍攝的。但同一時間,我就只能拍到水平視角,她倒下來還被槓鈴擋住。
最後才是其他媒體攝影,我們必須身著土色背心,抽籤依序進場,只能撿大型通訊社記者剩下的位置,即便他們拍攝區域有空位,我們跨區拍攝也會被現場工作人員警告。
有些座位安排也很匪夷所思,像是拳擊場一樓裁判宣判的正面角度劃給文字記者,如果攝影要拍正面,通通去二樓,不然就是待在一樓的左右兩側,角度就不太好。
聽其他同業說,以前頒獎時,會把選手請到攝影區前面拍,但本屆因為防疫考量,不能這麼做,只能在頒獎時盡量拍。為了讓台灣選手看向我們,我們都要一直大叫「楊勇緯這裡!楊勇緯!看這裡!」一直喊一直喊,很像粉絲見面會。(笑)
・失竊做筆錄、十二次篩檢 鏡頭外的求生記
安檢、身分檢查、禁止跨域移動,東奧採訪管制這麼森嚴,但是我的攝影器材竟然光天化日就在攝影區裡被偷了!
閉幕式前一天,台灣選手比賽告一段落,我去角力場館拍照,想多帶一點畫面回去。我在前面拍照,另一台相機放在管制區內的攝影席,距離我沒幾公尺,竟然被有心人士摸走了。
發現的第一時間,我就請工作人員調閱監視器,沒想到剛好位在死角,攝影機什麼也沒拍到,工作人員跟我們駐日特派記者協助我與日本警方做筆錄。
筆錄做完時,已經沒有接駁車可以回旅館,熱心的工作人員幫忙叫了計程車送我回去,到的時候已經凌晨兩點半,體驗到另類的台日友好經驗,但我已經精疲力盡(根本心在滴血)。
主管知道時喃喃地說,2016年里約奧運,同事走在路上被搶劫;2021年到了東京,原以為可以放心許多,沒想到還是發生災難。小偷應是故意挑閉幕式前一天下手吧,因為他們只要一離境就很難再查。
為了這趟旅程,我總共做了十二次的檢查,包含出國前後三次PCR、期間定期要交給主辦方的唾液採檢等,我現在應該是全台灣數一數二安全的人。
奧斯卡電影博物館亮相
一窺好萊塢百年風華
文.攝影/林宏翰
好萊塢是世界知名影視重鎮,每年奧斯卡金像獎是全球焦點,但洛杉磯卻一直缺少電影博物館。2021年9月底開幕的奧斯卡電影博物館肩負使命,為迷人的電影產業留下長久紀錄。
・好萊塢帕德嫩神廟供影迷朝聖
由奧斯卡主辦單位美國影藝學院經營,奧斯卡電影博物館(Academy Museum of Motion Pictures)位在威爾夏大道(Wilshire Boulevard)和費法克斯大街(Fairfax Avenue)路口,緊鄰洛杉磯郡立美術館(LACMA)。
這座博物館匯集好萊塢新舊成員迪士尼(Disney)、華納(Warne...
目錄
推薦序
記者在現場,好樣的!/胡元輝
在文字間看見新聞的靈魂/林照真
擁有信念的小王子/劉克襄
輯一 鏡頭外世界運行
那不經意聽見的樂音
越南摩托車三十走過 三十出頭的我恰好路過
Let’s celebrate!現實功利又親切可愛的美國
疫情衝擊布宜諾斯艾利斯劇院的消逝與重生
藝術家互惠買作品 藝起加油ART
百老匯熄燈 紐約靈魂彷彿缺了一角
最後一場音樂會
按下暫停鍵 錄影帶店的今日遺址
奧斯卡電影博物館亮相 一窺好萊塢百年風華
邂逅土耳其浴場 懷舊的生活哲學體現
愛屋惜屋 讓歷史傳下去
輯二 走出自信
讓光帶領我們繼續前行
當台灣成為一股潮流
世界盃麵包大賽 見證職人精神與熱忱
比想像中更美的島嶼與家
留住時代回眸 廟口前的台灣表演藝術
舞出文化自信 成就軟實力經濟
營多麵創造集體記憶 印尼人最愛本土品牌
安哥拉山羊毛 土耳其失手的財富
讓人信任的鐵鑄鍋 呂紹嘉的交響樂團管理學
那片像葡萄園酒莊的芭樂田
輯三 因理想而勇敢
那就唱到不能呼吸為止吧
「我們的害怕不算什麼」撐港黃店的心聲
讓每件事無差別變好 黃聲遠站在「田中央」實踐理想
雞馬之戰 多元自由終將陽光普照
記了二十年的生命筆記
過完冬季 獨立書店是否一如往昔
解開心中的結 看見心裡的天堂村落Lunana
在印度和土耳其的去世俗化體驗
為言論自由離港來台 李怡完成最後心願
輯四 漏網鏡頭
相機被偷、半夜等嘸車 疫情下的奧運攝影求生記
香港反送中採訪日誌
藝術和用來賣的藝術
中文與越文超級像 我「說來說去」與你「說去說來」
You go where沒說錯?對,因為你人在新加坡
圓夢路上與Kobe最近也最遠的距離
兩家餐廳 一種心聲
世界是否因為我變得更好一點點
一點也不「走鐘」的走鐘獎
讓理性放一天假 走訪池上尋回那原有的感動
推薦序
記者在現場,好樣的!/胡元輝
在文字間看見新聞的靈魂/林照真
擁有信念的小王子/劉克襄
輯一 鏡頭外世界運行
那不經意聽見的樂音
越南摩托車三十走過 三十出頭的我恰好路過
Let’s celebrate!現實功利又親切可愛的美國
疫情衝擊布宜諾斯艾利斯劇院的消逝與重生
藝術家互惠買作品 藝起加油ART
百老匯熄燈 紐約靈魂彷彿缺了一角
最後一場音樂會
按下暫停鍵 錄影帶店的今日遺址
奧斯卡電影博物館亮相 一窺好萊塢百年風華
邂逅土耳其浴場 懷舊的生活哲學體現
愛屋惜屋 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