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次數超過千萬的PODCAST節目「哇賽心理學」全新企劃
超過二十位各界名家與作者由衷推薦!
給覺得人生好累的你──
你需要的是休息,而不是放棄!
有時,我們會很希望有人能明白自己的情緒、聽懂自己的心聲,期望有合適的人選聆聽或及時給予建議。
為了因應這樣的情況,「哇賽!心理學」隆重企劃十九則心理練習,Nana心理師與葉子老師的文字暖心卻精闢,以科學研究、個案事例、自我覺察的實用方式解鎖各個面向的人生難題,陪你處理迷惘、焦慮、哀傷、歉疚等情緒或念頭,突破心靈困境的同時也重新定錨。
「療心室」一起聊心事──
★從心理學的角度了解自己與他人
本書談工作、家庭、戀愛、憂鬱症、錯失恐懼症、情緒處理……等生活上常見的種種課題,細細剖析原因,也提供解方,藉由心理學,可以透徹自己也了解他人。
★如何走過人生的「失落時刻」?
● 失戀時,怎麼調伏自身情緒,不再一味認為「我不夠好,所以人家不選我」?
●一個人只有手機陪伴,還能做什麼不至於寂寞空虛冷?
●討厭「拖延」嗎?其實拖延不是大惡習,而是人類天性啊!
● 我的未來只是夢?茫茫人生該何去何從?
★心理練習帖具體整理「心」訊息
●學會獨處,要先營造獨處時光,並為自己設置活動&任務
●清理不理性的內疚?請自問「責任真的在你身上」嗎?
● 揮別負面想法並不難!透過書寫就可重新詮釋!
● 打開溝通的關鍵就是──別問「為什麼」?!
心理界專家們按讚──
本書是一本白話文的實務心理學生活運用之書,不論是尋找在生活裡自我陪伴的底蘊、想獲得迎面自我困頓接招的勇氣、找出人與人相處時的有效溝通策略,都能在這一篇又一篇,如同與讀者進行對話的文字裡,找到更接近自己的體悟,協助你成為更喜歡的自己。
──李家雯
《你需要的是休息,而不是放棄》這本書,也是秉持這樣的態度,談到現代人常見的十九個生活困境,包括人際互動、自我關係與家人相處等面向,並為這些人生難題一一提出解方。
──陳志恆
「哇賽心理學」長期以來分享各種將心理學知識落實於生活的方法。而本書也一如以往風格,多面向地告訴我們,如何將心理學的理論應用至人生中。
──陳雪如
所有的人都會離開,只有你會陪伴自己一輩子。這本書用輕鬆的方式,帶你打開心理學的大門,用溫柔而療癒的文字,與你一起啟程,一起成為不完美但是更完整的人。
──海苔熊
身處人生這個舞台,處處都是「功課」。本書從「陪自己獨處」、「與家人相處」到「與社會連結」,橫跨著三大場域,精挑細選、扎實整理了舞台上芸芸眾生的我們,可能在做功課時會用到的心理學概念與方法。
──蘇益賢
「哇賽心理學」向來透過理論與科學研究向大眾推廣心理學,長期以來對社會的心理應用和心理健康推動不遺餘力,不論是文章、課程及Podcast的音頻分享,著實讓人開啟了非常多的視窗觀看和覺知自己和他人的存在,讓我們對日常生活那些說不明白、想不清楚的問題,多了心理的角度進入,了解自己也洞悉別人。
──蘇絢慧
作者簡介:
作者|
蔡佳璇
高雄醫學大學心理所臨床心理學組碩士畢業。現任禾好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哇賽心理學執行編輯。同時為台灣生理回饋與神經回饋學會理事、台灣臨床心理學會大眾教育與公共事務委員。致力於心理健康議題之大眾推廣,專長為失眠治療、情緒調節、壓力心理學、戒癮、性別、親子溝通等議題。
葉品希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心理系學士,長庚大學行為科學所臨床心理學組碩士畢業。現任寬欣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與哇賽心理學Podcast客座來賓,專長為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親職諮詢與關係議題,具備UCLA PEERS及正向教養家長、婚姻與職場講師專業認證。
總策畫|
哇賽心理學
舉凡一天會遇到的各種情境,從教養、學習、人際到生老病死,都有心理學蘊涵在其中。心理學不該只是在學校或醫院間被應用的知識,而是要帶到生活中讓更多人能瞭解,使之融入生活的每一刻。
有鑑於此,心理學家蔡宇哲博士創立並持續經營哇賽心理學,希望能讓心理學成為「理性中帶有溫暖,療癒中帶點知識」,常伴生活中的存在。
https://portaly.cc/onyourpsy
章節試閱
【內文試閱】
善用自我對話,內心更強大
在生活當中,不知道大家是否有過自我對話的情境?像我開車時,如果遇到塞車,就會不自覺在腦中抱怨「怎麼又塞車」、「紅燈怎麼這麼多」;或者在猶豫要不要去慢跑時,會產生「今天要跑步嗎?」、「可是跑步好花時間」、「不跑步的話我會不會越來越胖?」這些內心對話,有很多小天使與小惡魔不斷在交戰。好比電影《腦筋急轉彎》那樣,面對不同事件時,腦袋當中不同的情緒小人就會有不一樣的發言。
有些人會覺得,「我會聽到自己跟自己講話欸!該不會是幻聽吧?」究竟自我對話跟幻聽有什麼不同?這兩者要怎麼去區分呢?
自我對話與幻聽之間,有一個重要的區別叫作「現實感」。在具有現實感的狀態下,你會能夠分辨那是你內在的聲音(想法),還是真的有一個外在的人在跟你講話。而不具現實感的狀態(幻聽)的人,則無法做上述區分,可能明明是自己腦內的聲音,外在環境也沒有別人,但還是認為真的有人在跟自己交談或下命令,甚至做出行動反應
而自我對話其實是滿常見的現象,或者可說是一種思緒的語言流。大概在小孩子兩歲語言逐漸發展以後,就會發現他們玩遊戲時會邊玩邊說話,非常可愛,這是因為他的大腦神經元和情緒都正在發展,正在學習如何抑制衝動和達到自我控制。
我們在做心理衡鑑時,如果對象是六歲以下的小朋友,就常常看到他們在做一些操作型的作業,像是拼積木時,他們就會把思考歷程都說出來,例如「這個是紅色的……不對,不對……這個要轉過來試試看……」這就是一種在衝動和控制中慢慢產出的自我引導歷程。當我們長大之後,我們會把這些內在的聲音,改成在腦子裡想,形成自己的語言流,而不是真的把它說出來。
深陷在負面情緒中的反芻思考(Rumination)
但是,在某一些情境下,我們的內心戲太多,常常腦補太多事,反而會造成痛苦,比方說最常見的就是極度焦慮,或是壓力很大時,就會想著「怎麼辦?這件事情我是不是一定會做不好,那我做不好的話,我的老闆會不會 fire 我?那我老闆 fire 我,我就沒有錢。沒有錢,我就養不活我的家,我養不活我的家,那怎麼辦呢?!」若是生活中有很多這樣子的自我對話,那真的會活得心好累。
如果會不停想著工作上的一些失誤,或者是跟伴侶之間的一些誤解,最後很可能就會被這些糟糕的感覺淹沒。當你強迫性地重演這些過去的事件,就不只是一般的自我對話,而是一種反芻思考。對還沒有發生的未來事件感到憂心忡忡,甚至覺得這個想像就是事實,已經開始憂慮,我們會說,這是一種災難化思考。
為何自我對話會變成反芻思考呢?其實,我們的文化很強調內省,就是自我觀察和反省。這是人類蠻特殊的一種能力。不過,內省是希望找到內在的教練,提供一些方向或引導,可是大家常常找到的都是「內在的批判者」,而不是引導者。倘若內在聲音失控了,一直罵你、一直唱衰你,那這種祝福的能力就會變成一種詛咒。
當反芻思考的漩渦出現,程度嚴重會癱瘓一個人,讓他沒有辦法執行生活中的大小事,甚至會做出一些自我傷害的行為。這種負向的反芻思考,是因為內在有太多的負向想法或情緒一直在滾動,然後越滾越大,如果沒有把它釋放出來,或將之導引到別的地方,可能就會損害心理健康。
如何釋放負向思考
很多人會說,把負向的情緒講出來,那心情就會好一點,負向芻思就會比較少一點。但根據研究發現,常常跟別人講出負向的想法或情緒其實是沒有效的,甚至有可能會有反效果。
因為,心情不是由行為決定,而是想法決定,這是認知行為治療很基本的一個概念。我們遇到沮喪、難過,覺得脆弱受傷時,會想要發洩情緒,想跟別人訴說,得到一些安慰、認同或理解,這是很正常的事,但如果你一直去訴說負向的情緒,這是一個行為,且在每一次訴說的過程中,都沒有重新整理思緒,沒有新的想法,也沒有不同的觀點出現,更沒有機會用不同的視角去看待自身經驗,那就很容易淪為抱怨而已。
所以一直講一直講,反而讓仇恨或傷害越來越大。而且講久了,身邊聆聽的朋友也會覺得煩。有些人會發現,跟身邊的人傾訴,一開始覺得還不錯,痛苦會舒緩些,好像可以獲得一些同理,覺得自己被接住了,但後來好像又陷回去那個情緒裡,這就是跟朋友聊天與做心理諮商的差別。
我們常講,要做好「傾聽」的工作,但為什麼訴說又沒有用呢?這是層次脈絡上的差別。通常,在第一次訴說,說完還是有用,所以身為朋友還是可以傾聽跟認可對方情緒;當對方講很多次時,或許就可以想辦法讓他有多一點的覺察,或是跳脫出來一起看看,在這面對困境時我們可以做一些什麼。
當我們腦中有這些負向的自我對話時,代表我們正在面對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如果是心理師在會談的過程中,除了提供支持外,還會進一步向下引導,一起找出事件當中引發負向情緒的關鍵想法,把這個正在經歷的事件常態化,並且討論這個想法有沒有其他可能。因為,通常想法跟解釋會與事實有落差,所以在這個過程中,心理師就可以陪你跳脫出來,用更寬的視野去調整思考的方式,而不只是沉浸在負向的情緒與情緒所引發的語言流中。
當然,如果你身邊剛好有能夠提供其他想法的智者,也不一定需要心理師。只要是比較有支持性或具有啟發性的對象,那向他傾訴,應該也能有情緒調節的效果。
營造距離,調節負面情緒
假使你有芻思負向想法的情況,卻沒有人提供協助時,也能藉助以下方法來調節負面情緒:
一、透過書寫問題主動營造具體的空間與距離
與個案會談時,我們會請他們把問題或困擾他的想法寫下來,將負向的想法呈現在紙上,好讓困擾與自己隔開一段距離。這是為了釐清自身想法,一個還不錯的開始。透過書寫,會讓你更具體地知道它只是個想法,並不等於自己。比起腦中的言語跟你的距離,紙上文字跟你的距離,總是還要遠一點的。而這容易讓我們擁有空間去容納其他的可能,也看得比較清楚,進而能夠重新整理。
二、改變人稱
通常我們會使用第一人稱的視角,去做自我對話,所以有時候,我們與個案會談時,會去引導他,試著把自己當成別人,像是:當小明因為某一件事覺得自己很糟糕、自己做錯了,那我們就會讓小明假裝是自己的朋友,然後心理師則扮演小明,讓小明以朋友的身分對扮演小明的心理師說話,這樣就比較能夠抽離出來,以更客觀的角度思考。
金樹仁老師也提出過類似理論,即「心理位移書寫」。具體來講,如果你有一件不開心的事,那你在描述時,第一次可以先用第一人稱的方法去寫:我被拋棄了,我失戀了,我很難過,為什麼他要拋棄我?
這樣會有比較強烈的負向情緒,也會使得我們聚焦在負向情緒上,而且會覺得「我」很可憐,進入到受害者的位置。
第二次,用第二人稱的視角寫下同一事件:你失戀了,你被他拋棄了,你很難過,為什麼他要拋棄你?
用「你」重新描述同一事件。很多人在寫到「你」的時候,就會出現比較抽離的感覺,這是上述提到的「心理距離」。
接著,可以用第三人稱再寫一次:他被拋棄了,他失戀了,他很難過,為什麼他被拋棄了?
當同樣的事件又轉成「他」的時候,大部分人會覺得更客觀了,更減少了情緒的成分。如果用第三人稱來描述這個事件,便不會一直落入被害者的想法。
還有,另外一個針對孩童測量專注力的實驗,也很有趣。實驗中,先讓小朋友說出自己的偶像,然後幫他們打扮成偶像的模樣,接著讓他們寫作業,但旁邊正播放著卡通,想要知道小朋友在卡通的干擾下,要怎麼樣專注地將自己的作業完成。
實驗中有三種方法──
第一種是跟小朋友說,如果你等一下快分心的時候,你要幫你自己加油哦!加油的方法是說「我要加油,我要繼續堅持下去」這是最常見的方法。
第二種方法是常常在電視劇裡看到的方法,就是跟他們說,當你堅持不下去時,你要講自己的名字,如「王小明,要加油哦!王小明堅持下去!」
第三種方法很酷,就是給那些打扮成自己偶像模樣孩子所使用的,假如他所裝扮的是蝙蝠俠,當他快做不下去時,要說:「蝙蝠俠加油!蝙蝠俠要堅持下去!」
這三種方法是以「人稱」區分,一種是「我」,一種是「名字」,最後一種就是「偶像」。結果發現,把自己想像成偶像時,專注度是最好的,而且可以堅持最久。
研究當中發現的這種「蝙蝠俠效應」,很多人覺得很有趣,而這其實就跟我們前面所說的拉開心理距離類似,如此一來,加油和堅持的力量就會更大。拉開心理距離,降低情緒的成分,會讓人擁有更冷靜、更理性且客觀的心智。當遇到困擾,試著拉開距離;需要堅持時,或遇到困境時,不妨讓自己腦海中的聲音成為智者或者你的偶像,就能讓自己的內心更正面、更強大。
心理練習帖
揮別負面想法的小撇步──
✓透過書寫明白念頭只是念頭,不等於自己
✓改變人稱,重新敘事
【內文試閱】
善用自我對話,內心更強大
在生活當中,不知道大家是否有過自我對話的情境?像我開車時,如果遇到塞車,就會不自覺在腦中抱怨「怎麼又塞車」、「紅燈怎麼這麼多」;或者在猶豫要不要去慢跑時,會產生「今天要跑步嗎?」、「可是跑步好花時間」、「不跑步的話我會不會越來越胖?」這些內心對話,有很多小天使與小惡魔不斷在交戰。好比電影《腦筋急轉彎》那樣,面對不同事件時,腦袋當中不同的情緒小人就會有不一樣的發言。
有些人會覺得,「我會聽到自己跟自己講話欸!該不會是幻聽吧?」究竟自我對話跟幻聽有什麼不同?這兩者...
作者序
【自序】
當痛苦被理解,就會帶來療癒的可能性
臨床心理師 蔡佳璇(Nana)
在提筆寫下作者序的這一刻,我想起了一位服務過的個案,那是一個經歷一年多的心理治療。結案的那天,他平靜地說:「從發病開始,我以為自己活不過五年,我也以為五年後這個世界上不會有我。但是十五年過去了,現在好像有了點希望和方向,好像生命整合起來,不再那麼無力了。我開始有點喜歡自己,喜歡那個不是那麼陽光熱情,卻不會造成他人困擾的、溫潤的自己。」
他說回顧了自己青少年時期的日記,發現原來自己從國中開始便習慣將痛苦掩蓋,忽略心中那個敏感又不被大家喜歡的自己,戴著符合他人期待的面具生活,讓許多的情緒都積壓成未盡事宜。直到最近,才能稍稍放下,聽內在的痛苦述說,試著鼓起勇氣理解想要消失的自己,逐漸接受心中那不完美的一面。那一刻我知道他已經長出新的自己,並且準備開展屬於自己的路。
在醫學中心擔任臨床心理師多年,累積的經驗讓我相信,當痛苦被理解、經驗被認可,再提供適合的心理學概念和調整方向,就會帶來療癒的可能。但也不禁思考,如果大家能夠早些獲得這些有用的資訊,是不是可以少經歷一些傷痛、是不是有機會更溫柔對待彼此呢?就像我的個案在國中時,如果有人提供他安撫和陪伴,環境能接納他的細膩、尊重他的不同,還有管道讓他學習適當的情緒調節和表達方式,是不是就不需要靠消失來逃離這個世界了。
這幾年,我開始跟著蔡宇哲老師一起推廣心理學,擔任哇賽心理學的執行編輯,還主持了《哇賽療心室》這個Podcast節目。一路以來收到好多聽眾和讀者的留言,像是「聽了節目才知道躺平是與習得無助和失去控制感有關,瞭解自己後就知道調整的方向了!」、「在我人生最低潮的時候剛好聽到節目,你們的聲音陪我慢慢復原,在感覺被理解的同時,也變得能接納自己了」;甚至有人說:「當我情緒上來時,我會想起你們講過的話,提醒自己去覺察當下不同的情緒和反應,想著你們看待事情的觀點,然後就能跟身邊的人好好說話,跟自己好好說話。」真正地將心理學概念實踐在日常生活中。這些真摯又寶貴的回饋,都讓我覺得將心理學專業知識轉譯成平易近人的實用資訊,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
也因為上述這些因緣際會,我們重新淬鍊廣受好評的內容編寫了這本書,從許多人會遭遇的生活小事,到人生大大小小的難題,以及好奇的社會現象,根據心理學提出觀點和解方。希望能在這個快速變動又充滿挑戰的時代,提供一些支持和方向,讓看這本書的你能多點心理彈性和餘裕,陪你休息而不是放棄。
陪伴你喘口氣,也尋找出屬於自己的方向
臨床心理師 葉品希(葉子老師)
我是臨床心理師,但也不只是心理師,我像許多人一樣,同時也兼具很多生命角色,也會經歷情緒擺盪,也曾無助徬徨,需要陪伴協助。
過去這兩年對我來說,其實是個挺動盪的時期,於私於公都有不少變化,私人生活經歷了生命角色的轉變;工作場域則從醫學中心轉換到社區的心理治療所,過程中有失落、擔憂、興奮、不安、期待等等許多複雜的情緒。而其中一項讓我又焦慮又期待的就是與哇賽心理學的合作!
哇賽心理學的蔡佳璇(Nana)心理師是我以前職場的好同事兼好學姊,是名副其實才貌雙全的心理師,近幾年一直與蔡宇哲老師致力於推廣心理學知識,讓心理學可以更親近大眾。
當我進入社區治療所後,Nana心理師便邀請我一起合作錄製Podcast,討論現代社會中人們常遇到的困境。因為臨床工作上有好多經驗想跟大家分享,所以我一聽到馬上就興奮的答應了!以前在醫學中心工作時,常聽到個案跟家人在治療後跟我說:「心理師,我應該早點來的,如果能更早一點知道怎麼調整就好了,就不用辛苦這麼久了。」我聽了覺得又心疼又感動,看著他們一路從初期的無助,過程中努力學習調整,到改變後閃閃發光的模樣,的確啊!如果美好能更早一點發生就好了。以前的我在醫學中心裡等待個案求助,而現在的我可以往前走近,讓改變更早發生。
我便是抱持著如此的雄心壯志決定合作,準備與哇賽心理學一起航向偉大的航道!但隨著錄製日期逼近,想到這是完全陌生的工作模式,忍不住就惶恐了起來。此時,即使是心理師,也還是一樣會不安啊……
我瑟瑟發抖迎接第一次錄音,接著再迎接第二次第三次……每次都始終如一地感到緊張,但我也努力學習調整,讓自己更為適應,也更有能力面對未來每次的挑戰。就像本書當中傳達的內容一樣,生活中也許會有眾多困難,解決了一個,未來可能還有千千萬萬個,但我們可以藉由一些方法,幫助自己渡過這些逆境。
由於身處於資訊爆炸的時代,有困惑時想尋求解答,上網搜尋就有幾十頁幾百頁的資料,解方看似垂手可得,但怎麼好像令人更加迷惘,看完資料卻更不確定方向。有人說向東,有人說向西,到底該往哪走?
有時,疲憊的我們,好想要有人可以直接給一個答案,照做就好了。可惜的是,生命有好多事都沒有唯一的正確答案,讓我們好茫然,無所適從,身邊的人也好想幫忙解答,卻施不上力。
這本書分享的內容,也許與你有相似的地方,也許很不一樣,不一定能給你想要的答案,但可以陪伴你停下來喘口氣,平靜的歇息一下,看看自己也看看周遭,慢慢尋找出屬於你的方向。或許,休息之後就有一點力量調整,好讓自己生活的更自在一些。
【推薦序】
解鎖人生困局,讓心理學陪你開創新大陸
諮商心理師/璞成心遇空間心理諮商所所長 蘇絢慧
生活處處是心理,從我們的日常行為到經歷重大生活事件,從我們與個人的關係但與他人之間的人際關係,都有心理層面在影響我們和左右我們的行為。
然而,我們的心理小世界裡內建的「認知」和「情感」,卻不一定是我們瞭若指掌及清楚明白的。許多時候,我們想的和做出的行為根本不一致,又或是當下以為沒什麼的,事後卻萬分難受,充滿後悔及痛苦感受。
人類的特殊和奇妙就在此,「人」兩撇很好寫,表面看上去大家也都長得相似,兩個眼睛一個鼻子一個嘴巴,兩雙手兩支腿,但內在的組成和大腦運作路徑卻各不相同,甚至迥異,讓人狐疑為何有人會做出那樣的行為,說出那樣的話、做出那樣的事?
如果你把探索自己和認識別人當作一件有趣的事,那麼你肯定一點兒都不無聊,每一日都覺得新奇,用一生的時間來了解自己、洞察人的行為,根本就會時間不夠。但若你把探索自己和認識別人當作痛苦和艱難的事,便會感覺到疲憊、乏味、煩悶和許多不解,不懂為什麼做人那麼難,與人互動那麼累?
關於人生的習題,確實不好解,又時常沒有標準答案和公式,就算問了眾多人的意見和經驗,也不表示你能照單全收、如法炮製。但是如果沒有人生使用說明書,或是公開版祕笈解析手冊,在毫無方向指引的人生地圖裡,你還真不知道該前往何處去?又該執行什麼樣的任務以跨越許多人生的關卡?
哇賽心理學的宇哲老師、Nana(蔡佳璇臨床心理師)和葉子老師(葉品希心理師),向來透過理論與科學研究向大眾推廣心理學,長期以來對社會的心理應用和心理健康推動不遺餘力,不論是文章、課程及Podcast的音頻分享,著實讓人開啟了非常多的視窗觀看和覺知自己和他人的存在,讓我們對日常生活那些說不明白、想不清楚的問題,多了心理的角度進入,了解自己也洞悉別人。
本書《你需要的是休息,而不是放棄:哇賽療心室,19道練習陪你解鎖人生難題》,從我們周圍生活的各種現象和處境說起,以心理學的各項研究和理論呈現,解析了我們生活中的許多難題。從網路時代我們所遇到與他人互動的問題,以及個人的成長及生涯發展問題,再到家庭環境中,不得不面對的與父母的關係問題,都是現代人日常的煩惱,也可能成為心靈的桎梏,讓我們動彈不得,無法自在伸展自我的自由度和本質。
心理修復或重建的歷程,可說是解除制約的歷程。我們之所以經歷身心的痛楚,和我們過往生命被塑造和形成的制約反應息息相關,不論是恐懼、焦慮或無助感,包括一些不得不的行為,都挑戰著我們是要被過往的經驗束縛,受那些未覺察及調節的情緒驅動,或是我們有力量和能力讓自我居於意識的領導位置,重新抉擇及建設新的思考方式和情感歷程,成為一個統合的人。這是一段為自己人生開新局的勇氣,也是挑戰自我的可能性,不受過去綑綁及決定,而是由自己開創和發現。
而往往這一段開創新局的歷程,是要長時間累積的,讓自己浸潤在心理學的閱讀、學習和自我探索中,潛進內在廣大的無意識地圖,讓我們有機會發現心理未曾發現的自我,也有機會踏上意識的新大陸,開墾拓荒出自我的豐盛性。
「如果沒有勇氣遠離海岸線,長時間在海上孤寂地漂流,那麼你絕不可發現新大陸。」─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安德烈•紀德(André Paul Guillaume Gide)
【自序】
當痛苦被理解,就會帶來療癒的可能性
臨床心理師 蔡佳璇(Nana)
在提筆寫下作者序的這一刻,我想起了一位服務過的個案,那是一個經歷一年多的心理治療。結案的那天,他平靜地說:「從發病開始,我以為自己活不過五年,我也以為五年後這個世界上不會有我。但是十五年過去了,現在好像有了點希望和方向,好像生命整合起來,不再那麼無力了。我開始有點喜歡自己,喜歡那個不是那麼陽光熱情,卻不會造成他人困擾的、溫潤的自己。」
他說回顧了自己青少年時期的日記,發現原來自己從國中開始便習慣將痛苦掩蓋,忽略心中那個敏感又不...
目錄
推薦序 |
哇賽!是「神祕的」心理學啊!等等,真的嗎?/李家雯
運用心理學,善待自己,活得更好/陳志恆
幫助我們生活得更好的心理學/陳雪如
你是覺察的總和:看見自己怎麼了,練習對自己負責/海苔熊
生命中你願意花多少時間靠近自己?/彭川耘
從「啊哈」到「哇賽」──我心目中的哇賽心理學/蘇益賢
解鎖人生困局,讓心理學陪你開創新大陸/蘇絢慧
作者序 |
理性中帶有溫暖,療癒中帶點知識的存在/蔡宇哲
當痛苦被理解,就會帶來療癒的可能性/蔡佳璇
陪伴你喘口氣,也尋找出屬於自己的方向/葉品希
Chapter1與他人之間的連結/交流
| 獨處,就是享受與自己親密的對話
| 網路酸民與黑暗人格特質
| 網紅的微笑憂鬱
| 失戀後學習長出更強大的力量
| 內疚在理性與非理性之間
| 手機滑不停?i世代的錯失恐懼症
Chapter 2直面自己,需要勇氣
| 善用自我對話,內心更強大
| 覺察正負向情緒,引領自己前進
| 提升復原力,不怕遇逆境
| 拖延不是罪,人類天性使然
| 學習溫柔對待自己
| 放手探索用心感受,找到生命的方向
| 活出自己的模樣與步調
Chapter 3家庭有時會傷人
| 都是為我好?!但我受不了!
| 先把自己愛回來,才有餘裕愛孩子
| 當生命之歌曲終時
| 懂得傾聽,拉近心距離
| 接受彼此的不完美
| 專注在當下,相處更融洽
推薦序 |
哇賽!是「神祕的」心理學啊!等等,真的嗎?/李家雯
運用心理學,善待自己,活得更好/陳志恆
幫助我們生活得更好的心理學/陳雪如
你是覺察的總和:看見自己怎麼了,練習對自己負責/海苔熊
生命中你願意花多少時間靠近自己?/彭川耘
從「啊哈」到「哇賽」──我心目中的哇賽心理學/蘇益賢
解鎖人生困局,讓心理學陪你開創新大陸/蘇絢慧
作者序 |
理性中帶有溫暖,療癒中帶點知識的存在/蔡宇哲
當痛苦被理解,就會帶來療癒的可能性/蔡佳璇
陪伴你喘口氣,也尋找出屬於自己的方向/葉品希
Chapter1與他人之間的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