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深的孤獨,竟來自發現真相。
相依為命的外公離世,莫琳卻沒有哀悼,她選擇遠離家鄉,斷絕與昔日一切連繫聖誕假期來臨,莫琳孤身一人留在空蕩蕩的學校宿舍裡,等待梅寶遠道拜訪。對她而言,曾經最最親密的梅寶是冰天雪地裡的爐火,同時也是一把燙手的鑰匙。莫琳重新擁抱屬於她們的往昔溫情,同時被迫開啟她想逃避的過去。
除了莫琳,沒有人知道是什麼原因讓她深陷孤獨,而她們又該如何再次,好好的?
本書特色——
★ 普林玆文學獎(Michael L. Printz Award)金獎
★ 美國《時代》雜誌評選百大青少年讀物
★ 原版藝術插畫裝幀再詮釋
★《今日秀》必讀書單、《波士頓環球報》年度最佳圖書、《新聞與觀察報》年度最佳圖書、《書單雜誌》編輯選書、《出版者週刊》年度、圖書美國紐約公共圖書館年度最佳圖書、Bustle年度最佳圖書
──❄──❄──❄──
如果你也曾失去,如果你也曾感到孤獨。
闃暗之中,要記得,我們都會好好的。
──❄──❄──❄──
一趟從喪慟出發,黑暗中找尋療癒之路的漫漫旅程——
《我們好好的》妮娜.拉庫爾 著 / 李珮華 譯。
作者簡介:
舊金山灣區人,曾任圖書銷售人員、高中英語教師,目前專事寫作與親職,與家人現居美國加州馬丁尼茲市。著有廣受讚譽的小說《青春停格》(Hold Still)、《逐夢公路》(The Disenchantments)、《你是一切的謎底》(Everything Leads to You),並與大衛.李維森(David Levithan)合著《迷走心事》(You Know Me Well)。(以上書名均為暫譯)
官網:www.ninalacour.com
譯者簡介:
曾任職書店店員、編輯、版權,現為譯者及文字工作者,有譯作《黎明》(南方家園)、《沒朋友,只有山:馬努斯島獄中札記》(南方家園)、《臺北歷史地圖散步(英文版)》(合譯/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
譯文賜教:leelois@gmail.com
各界推薦
得獎紀錄:
★Gaylactic Spectrum Awards(LGBT領域文學獎)獲獎
★Lambda Literary Award(浪達文學獎)入圍
名人推薦:
★「那樣的孤獨,那樣的美,讓我幾乎無法呼吸。這是一部完美之作。」—— 史黛芬妮.柏金斯(Stephanie Perkins),暢銷書《巴黎轉轉愛》(Anna and the French Kiss)作者
★「美好如最珍貴的回憶,哀傷如最動人的歌曲,充滿希望如最燦爛的夢想。」——席芳.薇薇安(Siobhan Vivian),暢銷書《The Last Boy and Girl in the World》作者
★ 「從頭到尾,你隨著主角的情緒一同跌宕起伏,感同身受。文筆優美、情感真摯、深刻真切。」阿迪.阿賽德(Adi Alsaid),《Never Always Sometimes》、 《Let's Get Lost》作者
媒體推薦:
★「它動人地描繪了一個女孩在過去所知的一切遭到推翻瓦解後,試圖艱難地走出陰霾的故事。」——《出版人週刊》
★「拉庫爾扣人心弦地描繪了一幅關於失落、困惑、情感麻木的心理圖像……真實、強烈且優美。」——書單
★「妮娜.拉庫爾將主角多種層次的情感刻畫得極其優美,且深富同理心。」——Bustle網站
★「簡練、詩意、文采斐然。」——《紐約時報》書評
★「優美而令人心碎的藝術傑作。」——BookPage網站
★「筆觸優美⋯⋯沉靜中動人肺腑。」——《學校圖書館學報》
★「悲喜交織、蘊含希望⋯⋯筆法精湛且饒富詩意。」——Shelf Awareness網站
得獎紀錄:★Gaylactic Spectrum Awards(LGBT領域文學獎)獲獎
★Lambda Literary Award(浪達文學獎)入圍名人推薦:★「那樣的孤獨,那樣的美,讓我幾乎無法呼吸。這是一部完美之作。」—— 史黛芬妮.柏金斯(Stephanie Perkins),暢銷書《巴黎轉轉愛》(Anna and the French Kiss)作者
★「美好如最珍貴的回憶,哀傷如最動人的歌曲,充滿希望如最燦爛的夢想。」——席芳.薇薇安(Siobhan Vivian),暢銷書《The Last Boy and Girl in the World》作者
★ 「從頭到尾,你隨著主角的情緒一同跌宕起伏,感同身受。文筆優美、情...
章節試閱
漢娜離開前問我,你確定自己沒問題?學校開始放寒假,設施關閉,她已經多等了一小時,等到除了管理員以外所有人都走光了。她摺了一堆衣服,寫了一封電子郵件,還翻開心理學課的磚頭書對期末考的答案。最後她再也無法打發時間,當我回答「我不會有事的」,她也無可奈何,只能相信我。
我幫她提一袋行李下樓,她給我一個緊緊的擁抱,很鄭重的那種,然後說:「我們二十八號就從姑姑家回來。到時候你搭車下來,我們一起去看表演。」
我嘴上說好,其實不曉得自己是否言不由衷。回到我們的房間,我發現她偷偷在我枕頭上放了一個彌封的信函。
如今我獨守空樓,盯著漢娜用優美草寫字寫下的我的名字,努力不要因為這個小東西就前功盡棄,自亂陣腳。
大概是對信心有芥蒂吧。我不想打開它,連碰都不想碰。但我不斷告訴自己,這只會是一樁好事,可能是一張聖誕卡片,裡頭大概有一段特別的話,或者除了簽名以外什麼都沒有。無論如何都沒傷害性。
寒假期間宿舍關閉整個月,但導師為我居中協調,爭取留宿。校方並不樂意。你難道沒有任何親戚?他們問個不停。借住朋友家呢?我告訴他們,這裡就是我住的地方,直到畢業之前,我都要在這裡過活。最後他們投降了。幾天前,門縫底下躺著住宿組主任塞進來的一張字條,上面說假期間管理員都在,並附上他的聯絡方式。她寫道,無論任何事,需要就聯絡他。
我需要:加州的陽光。以及更有說服力的笑容。
四下靜寂。沒有人聲、房間裡的電視聲、水龍頭的流水聲和馬桶沖水聲、微波爐的嗡嗡叮叮聲、腳步聲、沉沉的甩門聲──少了各種日常生活的聲響,這棟樓成了全新而陌生的地方。我在這裡住了三個月,卻直到此刻才留意到暖氣的聲響。
暖氣卡嗒一聲啟動,送出一陣強勁的暖風。
今晚我一個人。梅寶明天抵達,預計待三天,之後又是我一個人,直到一月中旬為止。「如果是我要自己待上一個月。」漢娜昨天說:「我會開始練習冥想。臨床證明冥想可以降低血壓,促進大腦活動,甚至對免疫系統有益。」幾分鐘後,她從背包掏出一本書。「前幾天我在書店看到的,你有興趣可以先翻翻。」
她把書扔到我床上。一本談孤獨的散文集。
我懂她為何替我擔心。我第一次站在這個房門前是阿公過世兩星期後。我踏進門,像個受驚的陌生野人,而現在她已經認識我,我必須維持現狀。這是為她也是為我。
§
才過一小時,第一波誘惑迅速來襲。溫暖的被窩、我的枕頭,還有漢娜媽媽某個週末造訪留下的人造毛皮薄毯──它們全在呼喚我:快爬進來。沒人會知道你整天都窩在床上。沒有人會知道你整個月穿同一條運動褲,每餐都在電視前吃飯,還用衣服抹嘴。快去反覆聽同一首歌,聽到麻木無感,然後睡掉一整個冬天。
我只須堅持熬過梅寶造訪的這幾天,之後一切就隨我了。我可以一直刷推特,刷到頭昏眼花,再像王爾德的角色一樣癱倒在床。我可以去弄來一瓶威士忌(雖然我答應過阿公不會這麼做),酒精會讓我的臉泛紅,讓房間所有邊角都變得圓滑,讓一切記憶從禁錮的囚籠中獲得釋放。
如果四周安靜下來,說不定我能再次聽見他的歌聲。
但這正是漢娜設法避免的。
那本散文集有靛藍色的書皮,是平裝本。我翻到引言頁,上面印著自然生態作家溫德爾.貝瑞的句子:「在人類圈子裡,我們疲於奔命,未嘗稍歇。」然而我身邊的這個人類圈子,人們為躲避刺骨的寒冬全數逃回爸媽家、奔向燒得劈啪作響的壁爐,或者遠赴熱帶旅遊勝地,穿比基尼、戴聖誕帽拍照,祝朋友聖誕快樂。我會盡量相信貝瑞先生,將其他人的不在場視為某種契機。
第一篇文章在談自然,我不認識作者,他用了八頁的篇幅描寫一座湖。我已經好久沒像這樣,放鬆進入一段場景的描述裡。他寫漣漪,寫水面粼粼波光,寫岸邊的小鵝卵石。他接著談起浮力和無重力,這我懂。要是我有學校室內游泳池的鑰匙,我會為了它大膽出門迎向外頭的寒風。要是孤身一人的這個月我能每天以游泳開始、以游泳結束,感覺會好上許多。但我無法如此。於是我繼續閱讀。作者建議獨處時不妨想像大自然。他說湖泊和森林存在於人心中。他說,閉上雙眼,去那裡。
我閉眼。暖氣卡嗒一聲停了。我等待會有什麼進入我。
腦海慢慢有畫面浮現:沙灘。海邊的草和海玻璃。海鷗與三趾濱鷸。海潮聲,然後——速度變快——海浪重重砸下,迅速退去,沒入海天一線消失無蹤。我睜開眼。這太難承受了。
漢娜離開前問我,你確定自己沒問題?學校開始放寒假,設施關閉,她已經多等了一小時,等到除了管理員以外所有人都走光了。她摺了一堆衣服,寫了一封電子郵件,還翻開心理學課的磚頭書對期末考的答案。最後她再也無法打發時間,當我回答「我不會有事的」,她也無可奈何,只能相信我。
我幫她提一袋行李下樓,她給我一個緊緊的擁抱,很鄭重的那種,然後說:「我們二十八號就從姑姑家回來。到時候你搭車下來,我們一起去看表演。」
我嘴上說好,其實不曉得自己是否言不由衷。回到我們的房間,我發現她偷偷在我枕頭上放了一個彌封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