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將過去四十年中《科學月刊》所刊載的各學科文章按編成專書。
本書十九篇文章對於充實教科書以外的數學知識,引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希望能起了很大的作用。其主編預先設立幾個原則:第一是文章的可讀性要很高,最好是有趣又能益智的題材,例如這一輯所選中的「韓信點兵」、「魔方陣」、「圓周率 」以及「費瑪最後定理」等都是為一般人比較熟知且深感興趣的,其中韓信點兵是古典的數論問題,是研究有關餘數的題目,其解法是中國人最早發現的,所以被稱為「中國剩餘定理」,魔方陣是中國民間流行的智力遊戲,也是古代中國數學家鑽研的題材,圓周率 則是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是小學生數學學習第一個碰到的常數,它的故事充滿樂趣,而費瑪最後定理的證明成功堪稱二十世紀數學發展的里程碑;選材的第二原則是內容的多元化且具有啟發性,為了配合這個原則,編者也挑了幾篇介紹數學家典故的文章,其中有史上三大數學家之一的阿基米得,也有對代數學的發展具關鍵性的天才數學家伽羅瓦,他的典故與本專輯中的「代數的故事」有關,希望對喜好數學的學子有激勵啟發的作用。
作者簡介:
李武炎
1949年生於屏東縣。臺灣師大數學系學士,美國新墨西哥州立大學數學博士,曾任教高中八年,目前任教於淡江大學數學系。對科普教育有興趣,曾在淡江大學通識核心課程方案下極力開發數學通識課程。
章節試閱
什麼不是數學?
楊維哲
呃,我的題目是「什麼不是數學?」當然你知道這樣的題目純粹是耍噱頭,這個題目其實就是「什麼是數學?」這怎麼說呢?「什麼不是數學」=「什麼是數學」,對我要演講來說,用這兩個題目其實是一樣的,在數學裡叫作等價。等價的情形很多,而且是數學上最重要的一個概念。大致說來是兩件事情:一個是說「這個東西是那個東西的充分必要條件」。這樣的事情在數學裡最多了,如高等微積分、高等代數裡所說的「這個性質其實就是那個性質,兩者完全一樣」、「這兩個命題(statement)等價」。等價有別種用法,譬如等價關係(equivalence relation)。例子有很多,你很清楚啦,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七、星期八……,對我們來說沒什麼要緊,因為星期七就是星期天,星期八就是星期一。這怎麼講呢?這就是所謂的modulo, (modulo 7)──對7來說,8和1是等餘(餘數相等)──這也是等價。我用這個題目的理由是效果完全一樣,而且可以耍噱頭。另外一個理由是:理論上說來,如果我們把「什麼是數學」說清楚,那麼「什麼不是數學」也就很清楚了,反過來說也一樣。這等於是數學裡的所謂「補集」(complement),有( ,所謂「負負得正」──補集合的補集合得到原集合。我打算在「什麼是數學」這欄講一些,在「什麼不是數學」那欄講一些,這樣一點一點講、積起來,情形就會變成「瞎子摸象」。「瞎子摸象」的道理本來是講人的偏執所見,有的人摸到的是這樣,有的人摸到的是那樣,就說象是怎麼樣的,其實這都不是嘛!不過,我們想清楚了,就知道瞎子摸象不應該這麼講,我們應該有比較正面、比較積極的說法。把我所摸到的各部分綜合起來,「象是什麼」也就更清楚了。我就打算這樣點點滴滴地講,這當然一點都不系統,不過沒有關係,你多少總會得到一點兒概念。
年老的數學家楊(L. Young)的數學史書上有這樣的故事:他是個英國佬,到屬地南非當教授。有一天接到一張請帖,他很高興,為了對得起胃,那天中午就不吃飯,照經驗這是對的。結果,到時候才發現,大家都是西裝筆挺,吃飽了飯來的,而且他竟是那天的演講者。而演講題目是什麼呢?──「什麼是數學?」他沒有演講的經驗又空著肚子,主人殷勤奉上的咖啡,使他越喝越苦澀。不得已,也只有開始講啦,小時候學過兩個蘋果加上三個蘋果等於五個蘋果,這是不是數學呢?他自己就答No,這當然不算數學;好了,那麼高深一點的,水流問題、雞兔同籠(即假設是「中國式」的來講)是不是數學呢?這當然也不是數學;再過來到初中時,解方程式有 ,是不是數學呢?這個也不是。好了,都不是數學──他不曉得如何度過那個晚上。
我認為,楊的「什麼是數學、什麼不是數學」這樣的說法,多少也說出了「什麼是數學」。
數學很注重所謂的本質(essense),我這裡講的essense不想作嚴格的定義──馬馬虎虎啦。…說到馬馬虎虎,這也很重要。數學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馬馬虎虎」,你要是懂得什麼是馬馬虎虎,就懂得什麼是無所謂;而懂得什麼是無所謂,就如同你懂得什麼是essense一樣。所以你要懂得什麼地方該馬虎,該不在乎;什麼地方才是要緊,你要在乎,這是數學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好了,那什麼不是數學?最少,什麼不是數學家呢?這兒我就記了一些東西,這樣兩邊(見表「什麼是數學」與「什麼不是數學」兩欄)慢慢就會越記越多。我在街上看過很大的豎招──「名數學家」,你知道那是算命的,這年頭比較少,現在都是寫「哲學家」,他們當然都不是真正的數學家,也不是真正的哲學家。這當然不是數學啦,是算命的。實際上我就真的考證過,譬如,「說唐」故事裡出現的欽天監李淳風,就是真的數學家,他曾對九章算經作注。古時候的欽天監就是數學家,那麼欽天監這官兒是幹什麼的呢?是替皇帝算命的。實際上,我們也知道像克卜勒(Kepler),是天文台的頭子,可是他實際上也要替什麼王公貴族算命。事實上是有一段時期,這些天文學家、算命的都是數學家,數學家也都是算命的,實在是無可奈何的事。但無論如何,星象學(astrology)是一種「不是數學的數學」。
又有一個故事,是關於大數學家歐拉(Euler)。百科全書派的狄德洛(Diderot )是位典型的知識份子,絕對不信什麼牛鬼蛇神,什麼救主、得道。大家都辯不過他,於是想到找大數學家歐拉來對付他,歐拉就寫了一個公式eiπ=-1(譬如說),接著說「所以上帝存在」。故事裡說狄德洛沒辦法,只得「抱頭鼠竄」而去。我要講的是──這一點很重要──Euler研究的是數學,但是他講的那句話不是數學。
數學家真正用心去研究的是有一點數學。著名的色幻體(亦有稱之魔術方塊),我的老師,我們系上(台大數學系)的施拱星教授就曾以此為例演講過。他慢慢兒跟你講如何用變換群(transformation group)來看它,考慮它的軌道(orbit)。色幻體大家都玩過,多少有一些觀察,一些歸納,這當中也是有一些數學的,對不對?!譬如,轉來轉去,頂點仍然是頂點,中心仍是中心。當然,以我們的年紀很快就可以觀察出來了;可是事實上並不那麼簡單,這裡的數學主要是群論(或變換群論),而最初的一個問題是「對稱」。
在數學上會提到「對稱函數」,譬如f(x,y)=x2+xy+y2是x、y的對稱函數,因為x變y,y變x,結果還是原式:f(x,y)=f(y,x)。你也知道什麼是交代式,就是x、y交換,使結果變個符號──f(x,y)=-f(y,x)。另外還有奇函數、偶函數〔奇函數:f(x)=-f(-x),偶函數:f(x)=f(-x)〕。
然後你注意到偶函數加偶函數得偶函數,奇函數加奇函數得奇函數;偶函數乘偶函數得偶函數,偶函數乘奇函數得奇函數,奇函數乘奇函數得偶函數,這有點像負負得正的情形,事實上是嘛!本來就是啊!在數學上叫做「同態」(homomorphic)就是「在某種意味上,它們的本質是一樣的」。
在數學裡,我們隨時隨地要注意類推(analogy),這當然是數學的本質之一。剛剛說的對稱式與交代式以及奇函數與偶函數的情形也一樣,當然這有統一的理論,是群論裡最簡單的情形,群論討論的是更複雜的對稱。這其中都有一個類推,你要觀察出,咦,這很相像──這可以說是數學的開始。或是我們常常會說觀察到某種對稱性,這可以說是所有觀察裡最重要的,不只是在數學,在物理學也是如此。「類推」是什麼意思呢?是「相像」而不是「相同」,你要看出是什麼地方一樣,什麼地方不一樣。
呃,什麼是數學呢?通常的說法可分成理論數學、應用數學,我記得施教授說過還有第三種「考試數學」。考試數學就不是數學了,為什麼呢?你看那些人天天準備數學,在補習班補數學,其實他們只是在練習「反射作用」!根本不用大腦,也不用小腦,只用延腦、間腦。學數學不是這樣子的,不是學的要快,是要你把它想得很深刻,知道它的本質。好了,「考試數學」不是數學,還有什麼東西不是數學?「新數學」就不是數學。所謂「新數學」,就是什麼東西都要用集合(set)來講,如此而已!施教授就說過,「set是康托(Cantor)提出來的,已經一百年,不算新了。」什麼東西都用集合,我可以舉例子來說明這有多荒謬。我女兒打跆拳回家,最先就喊「媽咪!」──還好她中「新數學」的毒不太深,否則她要喊「那個singleton set──我媽媽所形成的那個集合──在那裡?」而我說的時候就更糟糕了:「我太太所形成的集合在那裡?」人家要問了,咦,你太太還可以形成一個集合啊!你是摩門教徒,還是回教徒?什麼東西都用集合,有時真是很荒謬。
解方程式3x2+2x-7=0,「新數學」卻這麼說──求3x2+2x-7=0的解集合──那些人以為這樣就是數學,數學就是這樣;當然,這可一點都不是數學。
這兒我還列了一些「什麼是數學」──數學教育和數學的哲學。我的理由很簡單,數學念通了,你當然可以教人,但教法是有點兒講究的,有的人口才好教得好一點。但是這區別不大,你真正的會,等於只要把你的學習過程重覆一遍,因為你跟他會犯的錯誤差不多一樣,重要的是過程。我們學數學,重要的當然是整個思考的過程,所以我們在思考如何教人的同時,其實是心得最多的時候,這是數學。那麼哲學呢?有些自命哲學家──算命的侈談什麼科學哲學、數學理哲學,就像我一位朋友說的,要談那些個也要自己先把數學、物理都弄通了,才有資格講。平常我上課就常提到一句羅素說的俏皮話(跟數學有關):「The number of a set is the set of all sets which have this number as their number of set」(對一個集合,它的元素個數就是「所有有同樣元素個數的集合的那個集合」)這個定義不是很好,我知道,這有點兒矛盾,但是這裡的邏輯家不需要跟我辯論,我說過馬馬虎虎啦,數學就是要馬馬虎虎,要講本質。這就是所謂的「抽象化」,譬如要得到「4」這個概念,我把所有有「4」這個屬性的那些東西都拿出來,就可以具體表達出「4」這個概念;它的意思只不過是這樣,一點都沒有深奧之處。
剩下的時間,我想比較正面的來講「數學是什麼」。講數學的分類並不重要,要緊的是講它的本質,那麼數學的本質是什麼?我們剛剛講的──數學家讀的、做的──但這不是很好。比較好的是克爾文(Kelvin)的定義──數學只不過是「精煉的常識」(refined common-sense),這裡當然有好多層意思,我想我可以舉例。我上大一微積分課,講到微分學的應用,最重要的應用是極大、極小。所謂「應用數學」,最根本的問題就是極大、極小,為什麼呢?因為我要賺最多的錢,或是吃虧最少。那麼極大極小最簡單的問題是什麼呢?這裡有一個故事:
日本有一位文學家菊池寬,他說數學其實沒有用,所用到的只有一個──兩點間直線的距離最短。
所以走路的時候永遠是直進了──行必(不)由徑啦!你不信?!只要看看我們校園裡的草坪;其實我們都是這麼走法,這是「良知良能」──不懂什麼定理不定理,也照樣這麼走。施教授就說嘛,這不是人的「良知良能」,是狗的「良知良能」,這level用不到「人」嘛!對呀,你看看狗也是這麼走的。你覺得人的尊嚴掃地了﹖﹗O.K.改一改!兩千多年前,希隆(Heron)提出假說(hypothesis)解釋光線直進:「光線走最短距離,所以就直進」。這個精煉的常識,狗就提不出來了!有數學,人才有尊嚴。後來到了費瑪(Fermat),說法也不一樣啦,他提到「折射」,這也應該用極小原理來說明:光從一個介質進到另一介質,所用的時間要最短,而不是距離最短。那麼在不同介質中光速不一樣,他就利用這個說法,以微分法來推,完全能夠解釋司乃耳的折射原理了,這當然很偉大。我上大一微積分課時,常常跟同學們舉一個例子〔從費因曼(Feynman)講義抄來的〕:你人在沙灘上,遠遠地海上有人喊救命。如果你的程度跟狗一樣,你就直跑過去;如果你的程度跟費瑪一樣,或是有我們大一學生的程度,你就會應用折射原理算一算,跑遠一點路程再折過去、游過去──因為路上跑總比較快一點。
數學上有很多這樣子的例子,大部分的東西都有它常識的一面,道理其實很簡單,但是你要把它弄通、整個精煉。
以上的問題,費瑪的計算方法是(見圖),從(0,-a)到(c, b) (a、b、c均>0),在(x,0)處打折,而在沙灘與海水中,你的速度分別是u、v,那麼所需時間為而求y之極小。實質上他用了微分法,而算出的司乃耳定律!
以求最大公因式的輾轉相除法來說,教科書上所講的,我就不太滿意,理由是:沒有一個很常識(common-sense)性的說法。想法是很自然的嘛,為什麼不強調呢?──這個問題本來是:找兩個長度的公共度量,當然這個度量不一定存在。假設存在,則用輾轉相除的想法來作就可以得到。想法是這麼簡單,是常識嘛!但是要「精煉」,這當然就牽涉到方法了。數學的方法大致說來是抓住要點,「抓住要點」是什麼呢?常常就是「抽象化」;我們常說數學要「公理化」、「抽象化」,要「推廣」,這些講起來都是把它「結晶」下來,你抓住的要點就是所謂的「公理」。為什麼要抽象化?就是要「以簡御繁」,以簡單的幾個要點來統概一切,我想很多人都知道這意思。我上微積分課,跟同學們說,微積分最基本的一個技巧,說了半天,其實就是「變數代換」,事實上也是你常常用到的。我常舉以下的一個例子:
我跟他們說過,我私自決定,如果有那位同學作題目時會自動利用這樣的,我一定要加他二十分。結果我教了十年,沒有一位同學這樣做。(因為如果這麼寫,表示他太懂得『變數代換』,懶得寫『令u=x2+9x,則……』,這就是『抓住要點』了嘛!)微分的「連鎖規則」其實也就是「變數代換」,整個就只有一招──就是數學的精神所在。……呃,我這樣講,有點兒拉雜,列出的點也不夠多,不過時間也差不多了,就在這兒打住。
什麼不是數學?
楊維哲
呃,我的題目是「什麼不是數學?」當然你知道這樣的題目純粹是耍噱頭,這個題目其實就是「什麼是數學?」這怎麼說呢?「什麼不是數學」=「什麼是數學」,對我要演講來說,用這兩個題目其實是一樣的,在數學裡叫作等價。等價的情形很多,而且是數學上最重要的一個概念。大致說來是兩件事情:一個是說「這個東西是那個東西的充分必要條件」。這樣的事情在數學裡最多了,如高等微積分、高等代數裡所說的「這個性質其實就是那個性質,兩者完全一樣」、「這兩個命題(statement)等價」。等價有別種用法,譬如等價關...
目錄
1. 什麼不是數學?
2. 阿林談微積分(上)
3. 阿林談微積分(中)
4. 阿林談微積分(下)
5. 漫談魔方陣
6. 早夭的天才數學家——伽羅瓦
7. 漫談費布那齊數列
8. 一個名為「拈」的遊戲
9. 代數學的故事(上)
10. 代數學的故事(下)
11. 來自花剌子模的人
12. 數學界的諾貝爾獎
13. 數學與大自然的對話
14. 向阿基米得致敬
15. 享受π的樂趣
16. 談韓信點兵問題
17. 破解費瑪最後定理
18. 碎形的魅力
19. 數學中最美的等式
1. 什麼不是數學?
2. 阿林談微積分(上)
3. 阿林談微積分(中)
4. 阿林談微積分(下)
5. 漫談魔方陣
6. 早夭的天才數學家——伽羅瓦
7. 漫談費布那齊數列
8. 一個名為「拈」的遊戲
9. 代數學的故事(上)
10. 代數學的故事(下)
11. 來自花剌子模的人
12. 數學界的諾貝爾獎
13. 數學與大自然的對話
14. 向阿基米得致敬
15. 享受π的樂趣
16. 談韓信點兵問題
17. 破解費瑪最後定理
18. 碎形的魅力
19. 數學中最美的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