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第一本源自哈佛大學「賞識思維」(Artful Thinking)的本土實踐之作
6大思考秉性(目標) ╳ 20條思考路徑(方法) ╳ 12幅世界名畫(工具)
透過眼腦鏈結,激發大腦潛力,帶領孩子建立思考的厚度!
哈佛零點計畫(Project Zero)共同主持人大衛.柏金斯(David Perkins)曾說:
啟動靈活思考力的有效方法,就在於「觀看藝術」。
賞識思維(Artful Thinking)如同思考的羅盤,
重點不在於藝術或繪畫技法,「大腦思考的路徑與方法」才是核心與精髓。
面對人工智慧崛起的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時代,
孩子還需要另一種AI(Aesthetic Intelligence)──美學智能,
如同身體肌肉需要鍛練,腦袋的「思考肌肉」更需從小開始練習!
本書源起於美國國家藝廊攜手哈佛大學零點計畫「藝術的思辨」課程,
作者李宜蓁(Tiffany Lee),是台灣第一位完成這套課程認證的合格講師,
她期許自己以「賞識思維」思考系統的終身倡議者身分,持續推動這套教學與思考模組。
現在,就跟著宜蓁老師名畫思考課的引導,鍛鍊你與孩子的「思考肌肉」!
只要選定:一個思考稟性(目標),一條思考路徑(方法),一幅名畫(工具),
讓「看的教育」先於「聽的教育」,從1分鐘「深思熟慮」的觀看開始,
透過觀看世界名畫,鍛鍊3~10歲孩童、甚至大人自己的思考肌肉,並非遙不可及!
那麼,我們可以如何鍛鍊思考肌肉?
「賞識思維」已替我們歸納淬鍊出步驟清楚可行的目標與路徑:
6大目標──觀察與描述、比較與連結、提問與探究、證據與推理、找出複雜性、探索觀點──
而每項目標,都有切實可行的建議提問路徑與方法,如接力描述、創意性比較、多元視角、進入角色……
透過循序漸進、有方法步驟的對話與提問,就能鍛鍊大腦的思考厚度!
譬如,以〈拾穗者之歸〉與〈拾穗〉兩幅畫作為例,便是鍛鍊「比較與連結」思考稟性的好工具。
透過「創意性思考」這條路徑,觀察兩幅畫作不同,
帶領孩子有結構的從人、農作物、人造物、動物等不同項目觀察與記錄,
在兩幅作品中「找一找」彼此間最明顯的相似處,「想一想」為什麼,「比一比」最明顯的相異處。
經過前面比較異同的思考歷程,
大人再使用「我以前認為……我現在認為……」的思考路徑引導統整,
最後才帶出拾穗文化的內涵與精神,翻轉過往一開始就直接切入畫作內涵的導覽模式。
又如以〈自由引領人民〉畫作為例,
便是以「觀察/思考/我/我們」的思考路徑,鍛鍊「探索觀點」思考稟性的範例。
將孩子們的細緻觀察,用人事時地物形狀等方式分類後,
再透過「這幅畫讓我想到……」的引導語,連結孩子說出「我/我們」的生活經驗,
甚至對大一些的孩子,可以更深度引導說出自己身為地球公民,可扮演哪些積極角色。
全書12幅畫作引導,都有實踐歷程的對話紀錄可供借鏡參照與運用,
讓第一次帶領孩子踏入名畫世界的大人,也能心有所本不害怕。
看藝術,學思考!
就從選定一塊思考肌肉、觀察一幅名畫開始,
6大思考稟性,20條思考路徑,相互援引靈活運用,
鍛鍊你與孩子更豐富、更多元、更有厚度的思考力。
【本書特色】
●思考不再虛無飄渺!6大思考稟性,20條思考路徑,讓思考變得可見。
●教心法,更教技法!最落地務實的課堂提問引導紀錄,手把手陪伴父母、老師一起操作。
●古典名畫思考示範!每種思考稟性示範兩條不同思考路徑,清楚的步驟解析,務實的對話示範。
●非藝術背景也不怕!全台首位「藝術的思辨」認證講師著作,跟著理工媽踏入「看名畫學思考」的世界。
【本書適合對象】
●找尋結合「藝術與思考」素養教學新方法的教學工作者
●對探究思考方法有熱忱,期待在日常生活運用「賞識思維」引導孩子突破思考框架的大人
●家有圖像思考型孩子,覺得自己是藝術門外漢,恐懼帶孩子去看畫、被問倒的家長
●想提升自己和孩子藝術鑑賞與深度思考力的親師與大人
作者簡介:
李宜蓁(Tiffany Lee)
See More ART藝書樂讀創辦人兼講師
從小富研究精神,留美學成返國工作,花了15年在企業耕耘,自覺有社交障礙,後來卻當了政策公關,橫跨科技、零售、醫療、汽車、電機等產業。擅長提出產業政策白皮書,並擔任外商與台灣政府溝通協調工作,之後轉戰企業公共關係總監,負責企業形象、員工溝通、藝術與人文贊助案等事務。
2013年,為了自己學齡前孩子的藝術感知啟蒙,毅然決然投身未知的「藍海」,從2014年開始「越」界樂讀名畫。2016年成立See More ART公司,致力推動家長與學齡前孩子共同賞析名畫的愉悅體驗,外商高階主管搖身一變,成為賣藝人員,開始戲夢人生之旅。
2014年起,以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所革命性的藝術教育「零點計畫」研究成果為基礎開發設計課程,引導3~10歲學童「深思熟慮的觀看」藝術作品,以不斷對畫作提問訓練孩子的「視覺」思考力。獨創「名畫偵探10分鐘讀畫術」體驗教學、「『樂』讀名畫親子沙龍」,長期推動美感藝術思辨教育計畫,橫跨多個領域,影響3000多位師生。
2020年,完成美國國家藝廊╳哈佛大學共同合作「藝術的思辨」課程,為全球第1100位之內、台灣首位獲得認證合格講師。期許以哈佛大學教育研究所「賞識思維」思考系統的「亞太區終身倡議者」身分,持續推動賞識思維教學模組,在AI世代一起儲備孩子不被取代的思考能力!
學歷/證書
.哈佛大學教育研究所「零點計畫」學分證書:
⠀⠀⠀⠀- Slow Looking and Active Learning Together Online
⠀⠀⠀⠀- Mapping System with Our Children
⠀⠀⠀⠀- Navigating a Culturally Complex World: An Introduction to the Three O’s Framework
⠀⠀⠀⠀- Culture of Thinking in Action
.美國國家藝廊「藝術的思辨」賞識思維合格講師,並持續進修中
.中國民國奧莉薇繪本閱讀說故事協會英文繪本師訓資格
.資策會產業分析師課程
.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食品營養科系
.美國加州聖瑪利諾國、高中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各界推薦】
★「從我在兒童主日學持續近兩年對孩子賞識思維訓練的觀察,我看到孩子的觀察力提升了、表達事件的語彙變精準了、回答開始有因果推論的關聯,在感受上也顯得更為敏銳。這些漸漸成長的變化,更加深我在台灣持續推動賞識思維的信念。」──曾正男(政大應數系教授、教育部Soobi施筆獸計畫主持人)
★「讓『藝術作品』作為有趣的載體,奠定『思考力』的厚度。零點計畫官方出的相關書籍,較少有如此豐富的實際例子,本書一一列出跟學生互動的提問、紀錄,對第一次接觸思考路徑的人來說,更容易掌握如何操作。」──林竹芸(雙橡教育創辦人、See Think Wonder思考挑戰賽總監)
★「Tiffany帶來哈佛實證有年的賞識思維鍛鍊思考力這本書,在108課綱施行的當下,別具意義!Step by Step如工具書操作手冊般的編寫,則是她的巧思與慈悲,讓有心想啟發孩子創意思考力的教師或家長,能試著操作而不徬徨!讓孩子們的天賦被啟迪,台灣教育能有燦爛彩虹。」──蘇穎群(新北市淡水區文化國小校長)
★「看到宜蓁推廣『看藝術,學思考』從無到有的整個過程,真的十分感佩。她每一場精彩的導聆,實在引人入勝。謝謝她導入這樣的互動式藝術教育理念,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徐秋華(公共電視總經理)
★「Tiffany老師以賞識思維的方法在『大稻埕國際藝術節』舉辦藝術教育工作坊已連續3年,每一次都讓參與者更了解藝術的美好和背後豐富的意涵。她是非常好的藝術教育推廣者,賞識思維是非常有用的學習與思考方法。」──周奕成(大稻埕國際藝術節發起人)
★「SIMFO過去有榮幸跟李宜蓁老師合作舉辦『如何透過畫作培養氣候變遷意識』的工作坊,讓我深刻體驗到透過視覺藝術,培養我們系統思考與共同覺知的魅力。誠心推薦這本書給想要培養自身及孩子藝術與思考素養的朋友。也希望有一天每個學校都能夠採用這套方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薛喬仁(系統變革專家、麻省理工博士、SIMFO系統影響力聯合家族辦公室共同創辦人)
★「教練學vs.教育學的共通性=培養『理解』與『探究』的能力,而兩者的第一步,皆是從自我修練開始──『改變思維模式』。本書是很好的起點,將教育本質結合教練式提問,從小培養孩子的思考力。成長沒有捷徑,現在就開始吧!」──蘇慧玲(善群管理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美國ICF認證專業教練)
★方念華(資深媒體人、TVBS主播)
★范琪斐(資深媒體人、節目製作主持人)
★黃姍姍(忠泰美術館總監)
★雷 倩(中華民國婦女聯合會主任委員)
名人推薦:【各界推薦】
★「從我在兒童主日學持續近兩年對孩子賞識思維訓練的觀察,我看到孩子的觀察力提升了、表達事件的語彙變精準了、回答開始有因果推論的關聯,在感受上也顯得更為敏銳。這些漸漸成長的變化,更加深我在台灣持續推動賞識思維的信念。」──曾正男(政大應數系教授、教育部Soobi施筆獸計畫主持人)
★「讓『藝術作品』作為有趣的載體,奠定『思考力』的厚度。零點計畫官方出的相關書籍,較少有如此豐富的實際例子,本書一一列出跟學生互動的提問、紀錄,對第一次接觸思考路徑的人來說,更容易掌握如何操作。」──林...
章節試閱
1-1 賞識思維有那麼重要嗎?
「賞識思維」的原文是「Artful Thinking」,源自於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所的「零點計畫」(Project Zero)課程,我思索了許久,才湧現符合其精神的中文翻譯。而在解釋賞識思維是什麼之前,先讓我打個比方。
如果你計畫去阿里山玩,行前要準備哪些東西?最重要的當然是地圖,不論紙本或導航,有了地圖就能避免迷路,還能探索藏在大山之中不為人知的祕境,以及抵達多條如仙境般的步道。在地圖的引領下,就算身處雲霧繚繞、伸手不見五指之中,也不會感到心慌。
少了地圖,不但容易迷路,而且處在迷途的挫敗情緒中,很可能讓自己立刻下主觀判斷,最後的結果,或許就此和祕境美景絕緣,錯失旅遊的樂趣。
阿里山擁有8大賞櫻景點,以及觀賞日出的多條路線,而人的思考也是如此,雖有多不勝數的路徑,但都需要方向指引,「賞識思維」就是一種心智的地圖及思考的羅盤。課程中,老師、學生與家長都必須擁有一個共同語言及目標來定位。
要了解賞識思維,必須先釐清Artful+Thinking分別是什麼、不是什麼?
Artful=運用符號
是 不是/不只是
使用圖像與藝術符號 藝術知識傳遞
使用語言、文字、數理、肢體 藝術技巧操練
使用科技、媒體、藝術的結合 勞作時間
專注在眼腦鏈結的鍛鍊
Thinking=思維
是 不是
20種視覺思考路徑 老師獨白
自我精進與覺察 純粹知識傳遞
審美感知、理解、分析,以及判斷的能力 單一見解
善用多元媒介與形式,傳達思想 演算法
體會生命與藝術文化的關係與價值
增進多元觀點
「Artful+Thinking」的最迷人之處,就是將虛無飄渺的思想,透過「調色盤」的比喻、顏色的分類,將看不見的素養與思維具象化及符碼化。
賞識思維的重要關鍵,在於「深思熟慮的觀看」(Slow looking)!在科技高度發展、環境變動快速的現在,人類的腳步被大量資訊推著向前,很難停下來,而賞識思維卻是一個要求「慢下來」、「停下來」、「靜下來」的思考系統。
(中標)賞識思維,不在理解藝術技法,而在大腦思考
每一次的鍛鍊,都從1分鐘的「安靜觀看」開始。千萬別小看這1分鐘,學生以深思熟慮的方式欣賞美麗名畫並發表想法,可視為鍛鍊思考的重要「暖身」。在賞識思維的課堂裡,學生是主體,老師授課的目的是「鍛鍊思考」,在不以灌輸知識的前提下,減緩趕教學進度的壓力。學生在3次共3分鐘深思熟慮的安靜觀看後,與老師展開深度對談,一一鍛鍊腦袋中6個「思考稟性」(Thinking disposition)
在哈佛大學教育研究所「零點計畫」的「賞識思維」課程裡,將人的6個思考稟性:「觀察與描述」、「比較與連結」、「找出複雜性」、「探索觀點」、「提問與探究」及「證據與推理」比喻為藝術家調色盤上的6種基本顏色。學生的良好思考稟性可藉由20條「思考路徑」(Thinking routine)反覆練習而被強化。
使用者可靈活運用這6種「顏色」,互相搭配、混合,讓思考更多元、豐富及有層次。關於6個思考稟性與20條思考路徑,我會在第2章詳細介紹。
至於,為什麼我們需要深思熟慮的觀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所中,賞識思維的倡議教授莎莉.蒂什曼(Shari Tishman)曾表示:「深思熟慮的觀看,是現代人習慣快速瀏覽的重要制衡機制。」
很多時候,我們習慣快速掃描周遭環境,並且不加反思的獲取表面資訊,接著很快的繼續前進,因此容易快速形成一個既定印象。既定印象一旦形成,便根深蒂固、很難改變。
這種快速,讓我們傾向採取「填空」模式,就像聽到幾行歌詞,就知道整首歌曲。當然,快速瀏覽是現今的重要技能,但有些事情很難一目了然,需要藉由大量的資料、反覆查驗與思量後,才有辦法看到全貌,並做下正確決定。
當我們思考、思辨時,是一種深沉的腦力活動,它需要時間,而且需要很多時間。因此我們可以說:快速瀏覽可看到事物的輪廓;而深思熟慮的觀看,則看到輪廓之外的更多細節及複雜性。
(中標)視覺神經智能,不鍛鍊即萎縮
在我開始大力推廣相關課程時,我曾進入許多學校試教。學校的校長、主任看過教案後都覺得很好,卻覺得有很多窒礙難行之處,落入叫好不叫座的局面。後來我發現,想要形塑一個新的思考文化,僅一次示範教學是無法上手的,我們必須投注陪伴的時間。這一套教案必須委身在一個班級之中,透過我們陪伴老師、老師陪伴學生的方式,養成良好的思考習慣。
終於,我們固定在新北市一所國小與桃園一所高中開始「看藝術,學思考」的課程。同樣的,我也帶入商界及IT產業去測試,讓一群職場人士參與。最後的結果讓我驚喜又驚訝。
以觀察法國畫家朱爾斯.布荷東〈拾穗者之歸〉這幅畫為例,我們使用的「思考路徑」總共有3次觀察機會,加總起來的觀察時間僅3分鐘。IT產業的成人讓我驚訝的是,畫中有如此多的細節,但卻有人只能說出3樣:一個老人、一個年輕人、一個婦女,然後……沒了。
我看著畫面中央的3個人,他們的後面還有人,人們的頭上還有天空,地上還有稻草、樹……這些元素為什麼在成人眼中都消失了?
他們說不出口的原因,是認為那些都是不重要的元素嗎?
如果,這些元素不重要,畫家為什麼要畫出來?他們的表現引發我的好奇。後來我發現,他們在高壓忙碌的職場中,已習慣看重點,一旦掌握重點,自然就容易忽略零碎的訊息。
但是,人類的「視覺神經」與「智能」,如果未經一再鍛鍊,最後就是不斷逐漸萎縮及退化,然後被大腦中其他功能取而代之,最終養成「看一眼、觀世界」的思考習慣。
我從高中生的身上同時察覺了這種危機,相較於國小學童在觀察上的無所限制與大膽進取,他們顯得被動又安靜,縱使有人想表達,也會先查看同儕的態度及反應,尤其在提問表現上,著實讓人擔憂。學生表現消極,很大的原因來自這是一門不考的科目,還有,老師在課堂上主動講課,學生被動聽課,成了長久慣性。
我在操作「看藝術,學思考」課程上,更證實了莎莉.蒂什曼的觀點,在一般教育中,深思熟慮的觀看步驟往往被低估,深思熟慮的觀察世界的能力,通常不是作為一個核心教育目標所提出,而且,教導深思熟慮的觀看,比想像中更需要專業的引導。
但現實世界的各行各業中,都需要分析信息、權衡證據、仔細推斷,在不同觀點之間轉換創新,以及傾聽不同聲音的能力。若不從小開始鍛鍊大腦細思慢想的拆解能力,長大如何處理越來越複雜的世界?
1-2 台灣的孩子需要賞識思維
前言提到,我曾為女兒自製布書,介紹米開朗基羅的名畫與故事,因此受到幼兒園園長邀請,為小朋友說故事。然而,第一次上場擔任說故事老師,最後卻以挫敗收場。
之前,不論我如何跟教育現場的老師闡述讓孩子從小欣賞「美」的重要性,他們都認同我的想法,但卻鮮少有人敢去嘗試教一群3~5歲、充滿好奇心的幼童「看名畫」。當時,離開職場的我,閒時不少,於是我把握機會親自上陣,同時練習說故事的能力。沒想到,故事講不到10分鐘,這些耐性有限、愛四處探索的幼童,毫不留情面的在我眼前走掉了。
一開始,我希望家長或老師協助我管理「特別好動」的孩子,讓我能專心教課。但當我無意間看到一條國際新聞,提到某位以色列教授「抱小男嬰」講課,只為幫助年輕就當媽媽的女學生留在課堂上課。這份貼心、耐心與包容的思維深深的觸動我,也成為爾後我在帶領親子看名畫時的標竿。
(中標)讓「看」的教育先行於「聽」
我發現,幼童無法長時間關注無法吸引他們的東西。有了幾次實戰經驗後,激起了我好勝的戰鬥力,回去不斷調整說故事的方式,經由一次次修正,終於找到了順利可行的方法。
在程序上,我做的最大調整,就是讓「看」先行於「聽」,同時結合許多元素:例如在故事進中配上音樂、使用可活動的人偶及道具、邀請孩子上台按圖索驥尋找故事中的人物,加上安排畫中人物正在從事的活動,讓孩子一起參與。
在這一段時間中,我將孩子的視覺、聽覺、大腦及全身都攪動起來。這種以孩子為主體的設計說故事方式,終於讓我可以從原本只能講20分鐘,慢慢拉長至30分鐘,最後達到50分鐘全部完成。
從觀賞名畫、進行活動,再到互相對話,孩子們藉由觀察,開始對名畫產生熟悉感,接著聽到畫中的故事,然後跟畫中世界產生了連結與互動,最後開心的回家。孩子的接納也鼓舞了我,讓我得以把自己的興趣轉為正職。
時代、環境的改變,導致許多方式也必須跟著改變。在教育現場中,這幾年的教改不停翻新,只要政府一提出,馬上就會出現許多反對聲音。我可以理解教改對那些依循傳統模式師長的衝擊,不但教案要重新設計,在短暫的授課期間裡,一邊知識授課,一邊還要依循宗旨再加入許多活動,面對新事物的無所適從,以及不知資源在哪裡時,老師身心的疲累可想而知。
尤其108課綱的出現,更讓教育現場手忙腳亂。我聽到太多人反應108課綱多麼複雜、多麼讓他們傷透腦筋,但是細問許多教育前輩,108課綱到底是什麼?卻沒人能夠完整回答。
善於政策研究的我,決定理解透徹。我不但仔細看完了中文版本,連英文版本也不放過,讀完之後我眼睛發亮,108課綱的願景、理念與目標,尤其以核心素養的三面九項內涵作為課程發展主軸,與我一直努力實行的「看藝術,學思考」簡直不謀而合,賞識思維正是在108課綱的框架下,最適合孩子從小開始學習的能力。
其實任何學科都能培養出良好的思考力,過去的教育,學校沒有時間教視覺思考力,我們的美術多半偏重在技法的練習,但是藝術品本身就是讓人觀看的,因此特別容易聚焦,可以邊看邊想。透過有系統的觀看思考路徑,就像一場邀請,鼓勵我們全神貫注、專心思考,再透過引導,讓學生自己去挖掘藝術作品中展現的內容,以及藝術家想傳達的訊息。
因應多變的環境,我們的思考路徑也必須變得更多元,提供更多視覺思考讓學生善用大腦,才能應付未來更新奇、更難以捉摸的局勢。
據我觀察一些頗具理想創新的老師們,他們利用沉浸式教學法,營造環境來轉換教學,但是這樣操作需要準備太多工具與道具,往往犧牲了許多個人時間去備課。這種自我犧牲非常辛苦且值得尊敬,卻不是每個老師都願意這樣做。
(中標)思考稟性,目標清楚簡單有效
賞識思維的優點在於「簡單」又有「效率」。因為教學目的清楚,所有的觀看練習都倒回一個「思考稟性」上,老師只要清楚這堂課要鍛鍊孩子的哪一種思考稟性,然後選擇一條對的「思考路徑」,就可以收到一定成效。
傳統的授課方式以老師為主,老師站在黑板前一個人主講50分鐘,學生在台下安靜聽,至於學習成效如何?還是必須以考試來評斷。就算老師想在課堂中穿插一些活動,礙於教學進度,這些活動成了首先被取消的環節。
賞識思維的課程則是以「學生」為主體,就像108課綱中的願景:「成就每一個孩子──適性揚才、終身學習」,學生必須親自參與所有活動,老師不必成為一人撐全場的獨角,而是轉變為「引導者」。這種藉由邀請一同觀賞藝術的方式,很容易改變傳統的師生關係。
很多老師在轉換身分成為引導者上有所不安,讓學生成為課堂主體很可能造成教室秩序大亂,在聽過的許多老師的擔憂後,我回答:「賞識思維不是要改變老師的教學方式,而是去重新調整課堂時間。」
傳統習慣把知識傳遞放在前面,賞識思維則是把「知識」放在後面,把「觀察畫作」放在前面,然後套用一個思考路徑,開啟與學生的對話,這種做法可以補足傳統教學欠缺,也讓學生多發表意見,讓師生間產生多一些對話空間。只要教學目的沒有跑掉,那麼在這一堂課上,學生仔細觀察、努力思考、開啟對話、提出問題,最後由老師以知識收尾。
(中標)把課堂時間留給學生
調整了課堂時間,老師仍保有原本教學,學生卻多出練習觀看、思考、對話、發問及團隊合作的時間,從中打磨出的能力,都是學生可以帶走的。
引導者必定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反饋」,但很多人會忘記。引導者必須秉持中立且客觀的心情面對所有回應,我曾在國小課堂上問學生:「思考是什麼?」某一個學生戲謔回答:「思考像香蕉。」這種奇特的答案讓我相當好奇,回頭一看自己的簡報內容,原來孩子把彎彎的問號符碼看成香蕉。讓我驚喜得馬上回應:「原來你是個圖像思考的孩子,你太適合這個課程了!」
當我們在看〈阿諾菲尼的婚禮〉這幅畫時,在1分鐘觀察後,我問學生:「你看到什麼?」某位學生說:「我看到很大的鼻孔。」這個答案立刻引來眾人大笑,包括我。我看見站在後排的導師面容一沉,我則選擇用中立的態度檢視孩子的回應,隨即說:「嘉許你!你的觀察很獨特、有趣。確實,因為他是義大利人,他們的鼻子特徵很明顯。」
對我來說,這個孩子的眼光非常銳利,很快抓到不同人種的面相特徵。老師正向且虛心的反饋,讓學生馬上感到「啊!我抓到重點了!」的開心,也增加了自我認同的自信心。這種反饋比口頭隨意說出的「好棒!」還要讓孩子感到鼓舞。
西方列強在18、19世紀時有「教育救國」的觀念,在藝術教育上,特別在公立學校的圖畫課上,也下過很大的功夫,他們的國民能有今天的素質,除了有深厚的傳統基礎外,也是經過教育努力而來的。
再回應到108課綱的「讓歷史成為培養新世代公民素養的重要學科」,看畫,其實是一個最容易進入歷史的方式,它不沒有學經歷、文字、認知能力的限制,
就能看到人生百態、風土民情及世界歷史。在我成立的「See More Art」公司策略中,特別有感於人類逐漸進入AI世代,未來是人與機器共存的世界,那麼人類存在的價值在哪裡?孩子是否會因為運算、資料處理能力不及機器人,而產生自我懷疑?我想,從留下的諸多世界文化遺產中,包含名畫,孩子可觀看到人類常存的歷史,同時了解到人類永存的文化價值。
1-1 賞識思維有那麼重要嗎?
「賞識思維」的原文是「Artful Thinking」,源自於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所的「零點計畫」(Project Zero)課程,我思索了許久,才湧現符合其精神的中文翻譯。而在解釋賞識思維是什麼之前,先讓我打個比方。
如果你計畫去阿里山玩,行前要準備哪些東西?最重要的當然是地圖,不論紙本或導航,有了地圖就能避免迷路,還能探索藏在大山之中不為人知的祕境,以及抵達多條如仙境般的步道。在地圖的引領下,就算身處雲霧繚繞、伸手不見五指之中,也不會感到心慌。
少了地圖,不但容易迷路,而且處在迷途的挫敗情緒...
推薦序
【推薦序】
〈推薦序〉一本關心孩子教育的家長都該擁有的書
曾正男│政大應數系教授、教育部Soobi施筆獸計畫主持人
2018 年,政大Soobi施筆獸計畫舉辦了一場關於教育平權的科技藝術教育研討會。會中許多專家及現場教育人員都明瞭,要創造台灣學童的未來,藝術教育的提升以及如何教導孩子創意是一件重要的事。然而,創意要如何教?以及藝術教育要如何在偏鄉落實?當時並沒有一個清楚的共識。
在該次會議後近1年的時間,好友李宜蓁突然向我介紹「賞識思維」的視覺思考力教學法。就如同當年我遇見micro:bit一樣,當她和我介紹幾個賞識思維的重點後,我知道這個教學法將會是台灣108課綱素養教育的一個重要元素。
為了讓更多老師及家長認識賞識思維如何運用在家庭生活與學校生活中,我們透過幾支簡短的影片拍攝,希望能利用網路的力量,讓更多國人認識什麼是賞識思維。
然而和推廣micro:bit物聯網程式教育不同的是,賞識思維的學習成果並不像程式教育一樣可以馬上看見成效,它的訓練必須是長期的,是老師和學生,或是家長和孩子長期的一種對話關係,唯有累積一定的時間,才會在孩子的身上看到思考稟性的建立,進而變成孩子很自然的觀察與思考優勢。
我們像苦行僧一樣的不停在校園、民間或宗教團體中介紹賞識思維對兒童教育的重要,並且持續尋找機會操練孩子的視覺思考力,對於凡事求快、期待立即看到結果的社會,無疑是一種唐吉訶德式的挑戰。然而,從我在兒童主日學持續近2年對孩子賞識思維訓練的觀察,我看到孩子的觀察力提升了、表達事件的語彙變精準了、回答開始有因果推論的關聯,在感受上也顯得更為敏銳。這些在孩子身上漸漸成長的變化,更加深我在台灣持續推動賞識思維的信念。
這本書在此時問世對教育現場有著深遠的意義。我多麼希望更多的老師和家長可以透過這本書認識賞識思維,並且有信心相信自己能透過這本書的指引,在生活中尋找機會和孩子開啟更多對話;讓賞識思維的「思考路徑」幫助我們改變與孩子的對話關係,也幫助家長可以爭取到更多聆聽孩子想法的空間。讓我們一起陪伴孩子成長,讓孩子的思考可以被看見。
〈推薦序〉讓藝術作品奠定孩子「思考力」的厚度
林竹芸(Maggie)│雙橡教育創辦人、See Think Wonder思考挑戰賽總監
當年在MIT讀書,藉著地利之便在哈佛修課,認識到「零點計畫」(Project Zero)的「思考路徑」特別驚豔。思考是一切的基礎,不論是要讓學生把書讀通透,還是要學生做創客、做專案,少了思考,幾乎難以解決問題。而「思考」又是最難「教」的事,過去10年,我用過無數方法,直到看見思考路徑才找到解方:當學生不知道如何思考起,就從「觀察」開始。
「觀察」是每一個人都能做到的事,孩子不分年齡,只要能看、能說,就能把他「看見」的「說出來」。當想法不再深藏在腦中,能被拋出來,由另一個人接住,再拋回去,孩子的思考迴路,就會逐漸形成。隨著習慣的建立,孩子就能成為高層次的思考者,進行更大、更難,諸如「永續發展目標」(SDGs)等議題。這些鍛鍊,只需要從「看」開始,這也是我和哈佛零點計畫的子計畫主持人弗洛西.朱胡(Flossie Chua)開始推動「See Think Wonder思考挑戰賽」的初衷。
「觀察」是件很有趣的事,本書以「藝術作品」為載體,讓孩子從觀察中,開始建構「說話的語言」。像是先講出名詞,再漸漸講出形容詞、動詞,讓年紀較小的孩子,於鍛鍊抽象的語言能力時,可以有個好玩、有意思、自己又能掌握的觀察標的,邊鍛鍊邊延伸思考的觸角,開始往社會環境議題、不同人物的情緒感受等討論邁進,讓「藝術作品」作為有趣的載體,奠定「思考力」的厚度。零點計畫官方出的相關書籍,較少有如此豐富的實際例子,本書一一列出跟學生互動的提問、紀錄,對第一次接觸思考路徑的人來說,更容易掌握如何操作。
不同科目的老師,也可以把類似的方法,應用在不同的「載體」上,例如新聞文章、科學理論,讓高年級的學生做深度討論,形成自己獨特的觀點,慢慢成為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希望學生能從觀察中,意識到人類所有的智慧結晶,都來自於觀察與思考,每一個書上的理論,都來自於某個深刻的觀察和思考,兩個缺一不可。
世上這麼多人,都看過蘋果掉落,但一直思考的人,才會想到萬有引力。反之,有思考但沒看見蘋果掉落,也不見得想得到萬有引力。「觀察」和「思考」是相輔相成的,當我們把自己好奇的事,放在心上,隨時把看見的,拿來解釋自己好奇的,智慧就開始形成,反覆驗證後,則有機會形成理論,成為下一個書上的理論。透過不斷的練習,學生會意識到「全世界都可以成為我們的教室」,這一切就從「觀察」開始。我們不需要很厲害才能開始,我們需要開始才能很厲害。
【推薦序】
〈推薦序〉一本關心孩子教育的家長都該擁有的書
曾正男│政大應數系教授、教育部Soobi施筆獸計畫主持人
2018 年,政大Soobi施筆獸計畫舉辦了一場關於教育平權的科技藝術教育研討會。會中許多專家及現場教育人員都明瞭,要創造台灣學童的未來,藝術教育的提升以及如何教導孩子創意是一件重要的事。然而,創意要如何教?以及藝術教育要如何在偏鄉落實?當時並沒有一個清楚的共識。
在該次會議後近1年的時間,好友李宜蓁突然向我介紹「賞識思維」的視覺思考力教學法。就如同當年我遇見micro:bit一樣,當她和我介紹幾個賞識思維...
作者序
【自序】
看畫,打開人生另一道窗
我一直是個「理工女」,從國中赴美求學開始,到大學畢業回台工作,我服務於各大商界,成了標準的商業人士。理工人的特色是務實、目標導向、盡最大努力完成交辦的任務,所以長期處於高壓環境之中。尤其當我代表政府或商界出國進行政策遊說時,我深怕漏看資料細節、聽錯關鍵話語,進而做出錯誤評估,導致遊說失敗,遭成巨大損失。想到老闆嚴厲的指責,加上自責,讓我的神經時刻處在緊繃狀態。
因為理工背景,讓我的人文知識長期偏向匱乏,這個結果導致我在工作中頻頻出糗。我曾經有位老闆是歐洲雙B汽車的台灣區總裁,當時他為了慶祝公司成立100年,舉辦了盛大活動──將從亞洲中國一路開到歐洲德國的汽車運送到台灣來。而我貧乏的地理知識居然問出:「那要如何從中國開到德國?跨過一座橋嗎?」如此無知的問題,讓現場眾人尷尬萬分。
諸如此類的笑話還不只發生一次,我不僅搞不清楚每個國家的地理位置,也搞不懂土耳其、約旦、巴基斯坦等中東國家的差異及政治糾葛,以至於在接觸中東國家的同業,產生張冠李戴、令人傻眼的對話。縱使英語流利,卻也聽不懂德國老闆於閒聊之中開的荷蘭玩笑,那是關於歐洲戰爭時期留下來的哏,在一片笑聲中,我一臉茫然,不知如何反應,只對自己的無知感到難堪。
尤其當我發現這些不論是銷售汽車、鋼鐵或商用電梯的商界大老闆,平時的休閒娛樂竟然是拉大提琴、繪畫或手工藝時,他們身上豐富的人文素養讓我吃驚,也同時自慚形穢。
還好,在工作的高壓之外,我找到了一個自我提升及紓壓的方式──鑽進博物館看世界名畫。各大博物館或美術館成了我的救贖之地,在偌大、寧靜的空間中,看著美麗的畫作,不但讓我緊繃的神經舒緩下來,還給了我安靜的時光去思考人生中卡住的疑問,然後在仔細觀賞中逐漸產生共鳴,慢慢浮現答案。這樣的觀賞像一場儀式,我進入、面對它,它安安靜靜的「教」,我慢慢仔細的學,不知不覺間,產生自我療癒的效果,除了心靈安慰,還獲得許多解答。
只要出國工作,我總是把握機會勤跑博物館。每個人觀畫的習慣不同,有人喜歡走馬看花,有人喜歡短暫駐足,而我習慣獨自面對畫作,一邊聽著導覽,一邊仔細觀看,必定一一看透、看懂,然後帶著滿懷感動回去寫下一篇又一篇的心得。如此這般,帶著今日無法了解,明天再來報到,反覆聆聽,而且緩慢、耗時的觀賞……這種習慣的養成,讓我的人生獲得許多收穫。
安靜,鍛鍊出品味眼光
某次,我在威尼斯的博物館,看到一幅非常喜歡的畫作,觀畫之後我買下印製的明信片。踏出博物館,我在街上隨意亂逛,碰巧看見一家販賣博物館周邊商品的店面,有一本陳列在書架上的展覽刊物,正是以那幅畫作為封面。就在此刻,我明白了,自己的眼光經由觀賞訓練,已進步提升。
我特別喜愛看文藝復興時期的畫作,原因很簡單,相較於需要將當中元素一一拆解、分析,還必須輔以史料知識去探究畫家個人觀點的抽象畫,文藝復興時期的畫作,我一看就懂。
那時期的作品,多以基督教為背景,用圖像來宣導教義、闡述聖經故事,從聖人容貌為主的聖像,發展到敘事性的繪畫風格,本身就像一個時空膠囊,把當時的歷史、文化、人文藝術都納入,讓我很容易深入了解。
而每一次的觀畫都是一次挖掘,畫中的人事物與細節,都是畫家在諸多構思布局中,一一去蕪保留下的菁華,然後呈現出畫家對這段故事的詮釋。呼應故事中的背景,從沙漠到紅海,從埃及到以色列,整個中東長達幾世紀的複雜糾葛、政治動亂的歷史,其實畫家早已透過畫作告訴了我們。
這些學習擴展了我的思維,引發我更多的好奇,讓我不斷渴求更多知識。長久以來,特別在亞洲地區,傳統的教育總把學習重點放在讀書、考試取得好成績上,對於那些不考的,如美術、音樂等課程,則視為「不能當飯吃」的非主流科目。等我在職場社交上因人文知識缺乏,而一再漏接彼此互動溝通的球之後,才發現不管是現在或未來,若缺乏人文素養,極有可能「搞砸飯碗」。
9年前,我從職場退下,暫時成了全職媽媽,每天晚上唸故事書給學齡前的女兒聽,而這件事最終讓我舉手投降。我熱愛追求知識,每天不斷重複唸那些簡單的繪本,真的需要無比的熱情與耐心。但在教養育兒的過程中,離開職場的我,內心有著失落的憂懼,我也渴望在陪伴過程中有所收穫。我自問,什麼是對我而言充滿熱情的東西?毫無疑問,是名畫;什麼是雙方都可增加知識又有故事性的東西?就是講名畫故事。
當我開始尋找適合女兒的藝術相關書籍,卻發現如此難尋,這讓我興起自己做名畫故事布書的念頭,於是我和擔任女兒保母的表姊王秀雲女士攜手共同製作第一本布書──關於文藝復興三傑之一,米開朗基羅的故事。
沒想到用自製布書講名畫故事給孩子聽,是開啟我人生另一扇窗的契機,女兒的幼兒園及旁邊的親子館提供給我一個機會──請我帶著布書試著向學齡前幼兒講名畫故事。幾經挫敗與修正,我接觸了哈佛大學教育研究所在各國行之有年且鼎鼎有名的「賞識思維」(Artful Thinking)課程。
懂思考,比授課還重要
這套課程在國際間不乏案例證實,它不但是最有效的思考練習,也是最簡單的藝術觀賞之道。眼看台灣教育界持續在談實行上有諸多困難及複雜的108課綱,以及STEAM教育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以我善於替企業想解方的性格,看到賞識思維這套方法不僅符合課綱中的素養政策,又適合各行各業培育人才、發展創造力,操作上簡單、輕鬆易懂,而且沒有年齡限制。
正好自己成立的公司「See More ART」受「Soobi施筆獸計畫」委託開發全台第一套以賞識思維為理論基礎,結合在地思維,針對台灣國小設計的「看藝術,學思考」教案大全,並且得以進入校園,用行動實踐「思考」比「授課」重要的素養教學方法。
為期2年的研究、開發,接著進入班級測試、示範到陪伴教學,至今接觸超過3000人次的老師、學生、家長及社會人士,也累積許多在台灣校園實際操作的案例。我觀察到師生之間在課堂中的正向質變,尤其看到原本被動、提問能力讓人擔憂的高中生,經過一學期的課程後,寫出「上課有點壓力,但我願意去挑戰」、「我知道自己未來要做什麼了」的回饋,都帶給我們團隊深深的感動與莫大的鼓舞。
還記得2年前的夏天,適逢賞識思維「看藝術,學思考」課程推廣期,我受邀到一個5歲及5年級混齡團體試教。我使用了「比較與連結」的思考稟性(Disposition),帶孩子觀看喬治.拜羅斯的〈紐約〉這幅畫。在認知發展上,希望學生理解城市建設中,環境與人之間的連結與互動,然後藉由郭雪湖的作品〈南街殷賑〉,讓學生試著於處在同樣時代、不同國情裡,去比較當中的建築設計、色彩處理、人物穿著打扮與環境氣氛上,兩幅畫的相似與相異處。
我們發現,在觀察力和感受力上,5歲和5年級的孩子差異不大,年紀小的孩子甚至有更廣博冒險的精神去觀看不易察覺的細節,成為班上新觀點與視野的貢獻者。課上到最後,一位高年級姊姊驚呼:「原來,看畫可以知道以前發生的事!」如果歷史這樣讀,除了能更加津津有味外,還能引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去滿足自我求知的好奇──因為她進一步詢問父母關於工業時期的發展歷史了。
「小小孩」更能看到關鍵
陪孩子看畫、練習思考是一件趣味十足的事,而小小孩總會發現一些成人看不到的細節,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透過親子對話分享,反而讓大人有突破認知盲點、看到另一個世界的豁然開朗。孩子的眼睛與本能,如果長期被忽視,極有可能在成長求學的過程中逐漸黯淡,進入休眠狀態,這也是我們在課堂上對比國小與高中生在「觀察與提問」上,呈現出前者較積極、後者較被動上獲得印證。
觀看藝術一直在亞洲社會被忽視,如何鍛鍊眼目成為眼光,在觀察上看得更大膽、更廣博冒險,並在超越智力限制的同時培養人文素養,這是108課綱的宗旨,也是教育者的期望。這套方法沒有所謂的年齡限制,非常適合家長帶著孩子從學齡前就開始享受學習。
或許,有些家長自認是「藝術門外漢」,在名畫面前顯得手足無措;不過,以我從一個商界人士、受到名畫諸多啟發,然後一頭栽進「看藝術,學思考」世界裡的素人而言,在這趟跨界歷程裡,我發現理工科與文科實在不應該存有那麼多的刻板印象及莫大鴻溝,歷史上偉大的藝術家,多半還身兼天文學、醫學、數學、哲學等多重專業身分。在賞識思維中,藝術只是一個美好又軟性的工具,讓我們藉著觀賞美麗的畫,選一條對的「路徑」,一步步達到「鍛鍊思考」的目的。
至於,如何看藝術學思考?思考又該如何鍛練?這就是我寫此書的任務。
【自序】
看畫,打開人生另一道窗
我一直是個「理工女」,從國中赴美求學開始,到大學畢業回台工作,我服務於各大商界,成了標準的商業人士。理工人的特色是務實、目標導向、盡最大努力完成交辦的任務,所以長期處於高壓環境之中。尤其當我代表政府或商界出國進行政策遊說時,我深怕漏看資料細節、聽錯關鍵話語,進而做出錯誤評估,導致遊說失敗,遭成巨大損失。想到老闆嚴厲的指責,加上自責,讓我的神經時刻處在緊繃狀態。
因為理工背景,讓我的人文知識長期偏向匱乏,這個結果導致我在工作中頻頻出糗。我曾經有位老闆是歐洲雙B汽車的...
目錄
CONTENTS
〈推薦序〉一本關心孩子教育的家長都該擁有的書│曾正男
〈推薦序〉讓藝術作品奠定孩子「思考力」的厚度│林竹芸(Maggie)
〈前 言〉看畫,打開人生另一道窗
安靜,鍛鍊出品味眼光
懂思考,比授課還重要
「小小孩」更能看到關鍵
●CHAPTERⅠ 一起來認識賞識思維
賞識思維有那麼重要嗎?
不在理解藝術技法,而在大腦思考
視覺神經智能,不鍛鍊即萎縮
台灣的孩子需要賞識思維
讓「看」的教育先行於「聽」
思考稟性,目標清楚簡單有效
把課堂時間留給學生
賞識思維如何幫助孩子全面探索?
只要看懂了,契機便出現了
孩子是「問題」製造機
迎接AI世代,不怕被淘汰
「美學素養」將成未來競爭力
形塑心靈對話,不怕藝術門外漢
該關注的不是藝術知識,而是引導技巧
給一個機會,挑戰比爾蓋茲的眼光
掌握關鍵30分鐘,累積親子核心素養
●CHAPTER Ⅱ 把工具準備好,看藝術學思考
形塑思考文化,讓大腦盡情揮灑
調整心態,努力跟世界對齊
翻轉教育現場,打造思考場域
6塊美學思考肌肉,這樣練
6個思考稟性╳20條思考路徑
賞識思維也需要教練技法
溝通及對話技巧
●Chapter Ⅲ 大手牽小手,進入賞識思維世界裡
前言:在實際操作之前……
名畫示範練習1:荷魯斯之眼
◎思考稟性:觀察與描述
◎思考路徑:觀察5×2
突破盲點,認識與生俱來的視覺能力
名畫示範練習2:海底生物
◎思考稟性:觀察與描述
◎思考路徑:名詞/形容詞/動詞
就這樣,激發孩子即興創作潛力
名畫示範練習3:國會大廈-陽光透過霧氣
◎思考稟性:比較與連結
◎思考路徑:觀察/感受/連結
「以莫內之名」的感知覺醒運動
以視野、視角、視實,扭轉偏見
名畫示範練習4:拾穗者之歸
◎思考稟性:比較與連結
◎思考路徑:創意性比較
事實?現實?學習區分自我審美感知
名畫示範練習5:即興31(海戰)
◎思考稟性:提問與探究
◎思考路徑:觀察/思考/提問
什麼該問、什麼別問?看懂你的情意
最簡單的思考路徑,搜集最複雜的內在情緒
名畫示範練習6:摩西的母親
◎思考稟性:提問與探究
◎思考路徑:創意性提問
問題不僅要好,還要有創意
「資料型提問」非創意性提問的精髓
自我修練,成為創意提問的領頭羊
名畫示範練習7:拿破崙皇帝在杜伊勒里宮的書房
◎思考稟性:證據與推理
◎思考路徑:你這樣說的理由是什麼?
鍛鍊獨具慧眼的洞察力
用圖像證據,形塑初步推理判斷力
慎用「為什麼」
名畫示範練習8:阿波羅與荷米斯
◎思考稟性:證據與推理
◎思考路徑:主張/證實/提問
拆解是非對錯,重新檢視缺失
找出欠缺資訊,讓主張更具說服力
名畫示範練習9:爬行動物
◎思考稟性:找出複雜性
◎思考路徑:複雜性尺度
看圖練功,鍛鍊數學意識力
幫孩子從不怕開始
處處可見數學的真、善、美
就算數學差,也有探究能力
開始與數學和好
名畫示範練習10:藍腹佛法僧的翅膀
◎思考稟性:找出複雜性
◎思考路徑:元素/目的/複雜層次
掌握改變契機,鍛鍊感知辨識力
「翅膀」召喚出二分法思維惡魔
名畫示範練習11:南街殷賑
◎思考稟性:探索觀點
◎思考路徑:進入角色
你知道我在想什麼嗎?
跨越世代情緒拼圖,堆砌名畫百樣情
肢體語言也是重要訊息
名畫示範練習12:自由引領人民
◎思考稟性:探索觀點
◎思考路徑:觀察/思考/我/我們
同理與批判,找到自己的定位
〈後記〉唯有美學智能才能引發愉悅的感受
CONTENTS
〈推薦序〉一本關心孩子教育的家長都該擁有的書│曾正男
〈推薦序〉讓藝術作品奠定孩子「思考力」的厚度│林竹芸(Maggie)
〈前 言〉看畫,打開人生另一道窗
安靜,鍛鍊出品味眼光
懂思考,比授課還重要
「小小孩」更能看到關鍵
●CHAPTERⅠ 一起來認識賞識思維
賞識思維有那麼重要嗎?
不在理解藝術技法,而在大腦思考
視覺神經智能,不鍛鍊即萎縮
台灣的孩子需要賞識思維
讓「看」的教育先行於「聽」
思考稟性,目標清楚簡單有效
把課堂時間留給學生
賞識思維如何幫助孩子全面探索?
只要看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