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如何創作?我們如何觀看?
《請回答吧,藝術!》
為你戴上鬼才藝術家現聲導覽的耳機
這是一本讓大眾擁抱藝術的「深度藝術書」。故事從哲學家、攝影家、藝廊經紀、精神科醫師、主播、高中生等三十三人拋出心中對於「藝術」或「美」的問題展開,接球的藝術家開始義無反顧一一誠實應答。
一如森村泰昌長年來在創作中對藝術經典的反思、解構,以及建立新的連結,若要找人剖析與回應關於美、藝術、藝術史的提問,並為觀者建立藝術鑑賞新次元,很少有人能比這位在三十多歲就注定名留藝術史的攝影家還要合適。
當精神科醫師問道:「抽象畫要怎麼畫?」森村泰昌的回答是:「罪魁禍首是達文西。」十五世紀的全才留下了巨大詛咒,讓六百年來無數藝術家陷入苦戰,「抽象畫」成了解放下的產物,但也是缺乏確切目的地的「藝術恐怖行動」,因此無法獲得大眾理解……「畫=具象畫,逃脫、反抗此一定義,就是抽象畫。」
藝術好難懂……作品到底在表達什麼?美跟不美、藝術跟非藝術的界線在哪裡?
帶上這些疑問,森村泰昌領讀者踏上一趟橫亙古今東西的藝術之旅,抵達他親自深入過(或說「成為」過)的藝術現場:
走進17世紀林布蘭開的畫室,看到藝術家跟追求乾淨無瑕的時代格格不入的創作堅持。
站在日本第一幅公開展示的裸體畫前,辯論這是春宮圖還是藝術?
站在杜象「在街上買來的」小便斗前,一窺自哥雅的時代以來,藝術家不斷跟藝術苦戰的歷史。
蹲在芙烈達的輪椅旁,感慨創作者如何從缺陷苦痛中獲得愉悅解放……
聽顧爾德彈晚年版本的《郭德堡變奏曲》……
那些瘋狂、失序、模糊、充滿破綻的藝術的問題,因此有了凝視焦點,我們還看到不合時宜、追求自我的創作者姿態,如何為美學與世界充實了血肉。藝術不是八卦討論,「藝術的本質就是難懂,所以才有趣」。藝術的深度與難解,一如人生。
「藝術是驚奇、發現、想法的轉換,是小孩以上大人未滿的混沌時光。真正的藝術之都,是你自己,也是我自己。」
本書特色
◎一般藝術書籍普遍聚焦於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具象畫,本書能為讀者另外補上現代藝術(例如抽象畫)、當代藝術(例如雕塑、行動藝術)、日本美術等藝術版圖,認識藝術被隱藏的「眼睛和精神」。
◎日本當代藝術旗手森村泰昌第一本中文版作品。
作者簡介:
森村泰昌 Yasumasa Morimura(1951─)
在國際上極為活躍的藝術家。日本籍,大阪出生,畢業於京都市立藝術大學。
1985年,森村將自己裝扮成梵谷自畫像的攝影作品《肖像/梵谷》衝擊了藝術界。1988年參與威尼斯雙年展引介青年藝術家的「開放」(Aperto)展開始進入國際視野,1990年以《成為西洋美術史的我》真正名聞國際,並陸續以《成為日本美術史的我》、《成為女演員的我》、《給某人的安魂曲》系列作奠定當代地位,被視為日本攝影界奇才,不但在藝術界引起熱烈討論,也是藝術學者熱衷研究的對象,經常被拿來與辛蒂.雪曼(Cindy Sherman)相提並論。
西方與東方、男性化與女性化、虛像與實像……森村透過讓自己「成為」藝術作品,提出接觸藝術、批評藝術的新方法。他的創作讓各種「界線」顯相,持續挑戰藝術「顛覆理所當然」的可能性。除了一求美的新境界,展示深受西方影響的東方創作者心理風景,也深化了當代藝術的表現。
森村泰昌的藝術今日依然持續進化,作品常年於歐、美、日、俄等國展出,於藝術與攝影領域屢獲大獎,除了每日藝術獎、日本寫真協會獎、京都美術文化獎,2011年,獲日本政府頒發象徵藝術領域最高榮譽的紫綬勳章。
譯者簡介:
張明敏
輔仁大學比較文學博士。曾任日本東京大學文學部外國人研究員。
曾獲台北文學獎、香港青年文學獎翻譯文學獎。譯有英日語書籍及影片多部。現為健行科大應用外語系助理教授。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我的心境像只知道平面移動的人被示範了如何垂直移動,像頭頂上方裂開了大洞,是『咦,好像更複雜了』的感覺,又好像拿到了自殺用的毒藥。」──畫家、當代藝術家/山口晃
‧「『不懂這幅名作厲害在哪裡…是我的問題嗎?』這本書適合所有這樣自我懷疑過的人。」
‧「森村先生是藝術家也是優秀的作家,我完全被森村世界給吸進去。當對藝術感到無所適從,我會想讀讀森村先生的藝術書。」──日本讀者/店長水木
‧「書裡有刺激又有趣的美術史。讀了之後我想誰都會認同原來抽象畫這麼有趣,或是去思考『原創』是否真的那麼重要?也許模仿的行為才連結了新世代的可能性。」
‧「除了藝術的趣味,不知不覺間感覺自己觸碰到更深刻的世界與生存方式。」──日本讀者/miyamic
‧「在看這本書之前,我住在與藝術無緣的世界。」──日本讀者/tknd
名人推薦:「我的心境像只知道平面移動的人被示範了如何垂直移動,像頭頂上方裂開了大洞,是『咦,好像更複雜了』的感覺,又好像拿到了自殺用的毒藥。」──畫家、當代藝術家/山口晃
‧「『不懂這幅名作厲害在哪裡…是我的問題嗎?』這本書適合所有這樣自我懷疑過的人。」
‧「森村先生是藝術家也是優秀的作家,我完全被森村世界給吸進去。當對藝術感到無所適從,我會想讀讀森村先生的藝術書。」──日本讀者/店長水木
‧「書裡有刺激又有趣的美術史。讀了之後我想誰都會認同原來抽象畫這麼有趣,或是去思考『原創』是否真的那麼重要...
章節試閱
這是一本關於藝術問答的書籍。我接受來自各行各業的人對於藝術的提問,然後一一回答。工作看似簡單,實際執行起來卻有相當的難度。
困難之處就在於,突然拜託對方「請問我問題」,被拜託的人也會覺得十分困擾。「我非常想知道這個」,應該不是人人都像這樣平常就在思考藝術問題吧。
然而,一旦被問到:「關於藝術有沒有什麼想問的?」起碼在這個時刻,「藝術」會受到目光注視。藝術對自己而言是什麼?當思考這個問題,其他更深層的問題也會逐漸成形。我相信這樣的可能性,所以明知會造成困擾,還是想問問大家關於藝術的問題。
另一方面,回答提問的人,也就是我本人,必須對所有問題全數提出回答。拜託人家「問點什麼」,然後對於問題拒絕回答,沒有什麼比這更失禮的了。
儘管如此,「回答全部的問題」說來簡單,實際執行起來困難重重。我有自己的守備範圍,跟投手說你去當捕手,這從根本上就不可能。
這次的我,會做到書名「請回答吧,藝術!」說的,和大家約定回答所有的提問。就算不願意,但對於平常逃避的問題我必須正面面對。沒有什麼「之後再說」,我給自己套上這條鎖鏈,稍為有點誇張但是這代表了我某種程度的覺悟。不是說「狗急跳牆」、「火場裡媽媽也能扛起冰箱」嗎?我就是想讓自己成為著急的狗或是身處火場。
所謂問答,不管是提問方和回答方,如果不認真做就沒意思了。書中發問的有三十三人,包括大學或高中老師、藝術家這類對藝術感興趣的人,有對藝術不抱興趣但有疑問的人,還有大學生、小學生等等,背景各式各樣。這些由各方人士提出的對藝術的問題,似乎也透露出每個人的審美觀或人生態度,每個問題都有每個問題的醍醐味,我將它們全部細細品嘗。
而我的「回答」又是如何呢?是「原來如此!」般值得信賴、「沒想到會這樣回答」般給人驚奇感,還是「是這樣啊」得到大家的認同呢?
這個判斷我要交給各位讀者。那麼,接下來就開始「請回答,藝術!」。全書共三十七道問題,敬請大家陪我到最後。
【Q9抽象畫要怎麼畫呢? 精神科醫師、中醫師/杵渕彰】(節選)
有些畫家打從一開始創作時就畫抽象畫,有許多畫家從具象畫逐漸改畫抽象畫。還有的畫家像美國畫家迪本科恩(1922-1993)一樣,從具象到抽象,再從抽象改畫具象。然而,若要問抽象繪畫是否是具象繪畫的延伸,我認為答案是不一定。
我想請教,抽象繪畫的風格,確立方法是什麼呢?為什麼會創造出那樣的風格呢?
【森村回覆】
罪魁禍首是達文西(1452-1519)。這次我決定痛快地從這個宣言開始回答。
達文西是天才。正因為是天才,他對後世畫家的「眼睛與精神」(亦即如何藉由繪畫來捕捉世界的方法)造成強烈影響。我將它稱為「達文西的詛咒」,藝術家很難逃離這個詛咒。不僅是畫家,甚至觀賞畫作的觀眾的「眼睛與精神」也受到束縛。但同時也有創作者為了脫離這個詛咒而持續苦戰,要說這些奮鬥的足跡遍及達文西以後的美術史,一點也不為過。
於是,經過約五百年來到二十世紀後,抽象畫出現了。二十世紀是解放的時代。一九一七年俄國革命帶來的人民解放,從法西斯主義的解放、人種解放、經濟解放、性別差異解放,二十世紀是在解放熱潮中度過的一百年。音樂方面從音階與和聲中解放,文學上從時間、敘事與人稱中解放,而繪畫方面從「達文西的詛咒」解放下的產物便是抽象畫。
然而二十世紀的解放(或說是革命),不論政治或藝術上,都帶著相同的破綻。因為二十世紀的革命是「從什麼事物中解放」,而不是「朝向什麼事物而解放」。當然,革命的開端應該是以迎向未來的遠景為目標吧,然而結果(這或許不只限於二十世紀而已)是為了解放的解放、為了革命的革命,甚至說是為了破壞的破壞也不為過。所以,說得極端一點,革命永遠是恐怖行動,而恐怖行動絕對不會擁有多數支持者。部分基本教義派認為沒有比這樣更正確的戰鬥了,但是對大多數人來說,革命仍是難以理解的暴行。抽象畫明明從專家或藝術愛好者得到了高度評價,一般卻負面評價為「看不懂的表現」,就是因為抽象畫在美術史上是以革命為名的恐怖行動。這是我的想法。
要先澄清一件事,我並不否定抽象畫。正好相反,從高中二年級開始到三十幾歲為止我都在畫抽象畫,現在也是非常喜歡。然而,我感覺自己喜歡的抽象畫被過度美化了。過去的我認為「無法理解抽象畫的,都是美感水準很低的人」,也對大家不理解二十世紀美術感到憤怒。不過現在我的看法稍微改變了。
【Q3 身為藝術表現者,面對震災是可能的嗎? 藝術家/福田美蘭】(節選)
今日,藝術家的課題是「對於○○該如何表現」。然而在三一一震災之後,我認為那個○○在不知不覺間都集中在「自然」了。堅持「觀看」這件事的我,在震災的殘酷傷口經過重建結痂之前,有一股想要親眼目睹的強烈想法。但是,那並不是要去接近失去家園、家人被海嘯奪走的人們的悲傷,而是不同次元的藝術表現者特有的欲望。「前往現場=尋找作品素材」讓人連想到那些自稱義工、帶著顧慮拍照的卑鄙行為,我無法逃避這如職業病般的詛咒,我對於前往現場探訪感到抗拒,或者說我認為那種半吊子的擺酷態度對表現者來說是失格的。然而,為了作品到災區現場旁觀,去經歷超越人類想像的現實難得經驗,才能夠真正面對震災議題嗎?我想請教曾親自到現場的你的感想?
【森村回覆】
……我不知道這麼做好不好。其實,美術館內部也是意見分歧。舉例來說,前面提到福田繁雄先生的個展取消了,或許美術館裡會出現這樣的批評聲浪:「福田的展覽取消,森村展覽卻要舉行嗎?森村的展或許可以籌到經費,但是什麼都要向錢看嗎?」自從二○一一年三月十一日以來,我連日接到對東北提供援助的電郵,或是募款拍賣會活動的邀請。每天都有報導誰捐贈了大筆捐款的新聞。對於所有的聲援訊息、募款義展、捐款,我都沒有參加。在這件事上我有很多理由,其中身為藝術家的表態「不應該和大家做同樣的事」的「NO」的成分居多。
……於是,最後我在陸前高田市和大船渡市攝影並製成影像作品。我在災區一家旅館租了房間,當我為了扮演某個登場人物正在上女妝,大地突然劇烈搖晃。在那盡是傾倒的房子和瓦礫堆的土地上,自衛隊員或從事義工活動、為了重建工作前來的人更適合出現在此。然而,就在那個場地的正中央,假髮、長洋裝散落在我的房間各處,我在化妝。雖然不合時宜也覺得待不住,但這是藝術這份工作的位置,我隱約有了這樣的領悟。
大家都往東的時候,藝術家要將目光望向全然不同的方向。我不知道那樣好還是不好。這不是好不好的問題,只是我和世人站在不同的位置。這種不合理的感受性的存在,正是藝術這領域的特質。因此,不合理感的淡化,與藝術衰退是同義。把化妝品換成鏟子、把指甲油換成工作手套、把洋裝換成工作服,如果世人這樣命令我,我更應該繼續化妝下去不是嗎?在天搖地動時,我來到不合時宜的地方感覺坐立難安,但我的覺悟是我只能繼續化妝……
【Q4真的見山是山就好? NHK主播/石澤典夫】 (節選)
至今我都以「美在看的人眼中」的原則來觀賞藝術作品。在我和許多藝術相關領域人士的談話中,許多人都表示:「藝術的鑑賞沒有固定方式,自由觀賞即可。最後畫本身會對你說話。」我也被如此告知。不過,舉例來說,看到杜象的「大玻璃」或「小便斗」,或是羅斯科(1903─1970)那宛如漆黑夜晚的全黑畫面,或是面對會滴水的漏斗、袖口不能穿透的和服時,我心裡還是會產生「到底要怎麼面對它們才好呢」的不安感。於是我想起了那只茶碗的典故。當然,我也知道有各種藝術理論可以用來解開作品的世界。
基於以上背景我更要提問。森村先生,「請問懷著這種亂亂的情緒來看藝術作品真的可以嗎?」這種事情,好像連問都不必問。我覺得有點難為情,但也期待你的答案。
【森村回覆】
……石澤先生在提問中也提到,杜象的作品《噴泉》(1917),只是將現成的男用小便斗搬到展場上展示。一直盯著小便斗,到底最後「小便斗本身會說些什麼」嗎?正如同在全國頻道上無法淺顯易懂地說明「小便斗」,希望把藝術推廣給大眾的想法便產生了限制。「小便斗」能在全國頻道播出的「好懂」之處,是什麼呢?
當我提及藝術,例如觀賞繪畫(或是繪製畫作),我認為有兩種理解方式。那就是「高明」及「有意思」。
「高明」,換句話說通常是這幅畫畫得好、讓人覺得佩服,「高明」相較下是「好懂」的。為什麼呢?因為所謂「高明」,在觀賞繪畫中有一定的尺度可言。
例如,草圖素描確實畫好嗎?色彩感覺良好嗎?筆觸有沒有停滯呢?經過這幾項檢驗(亦即通過尺度測量),自然能理解現在正在觀賞的這幅畫是不是「高明」。當然,要能感知這幾項尺度需要經過一番訓練。但這不是完全沒有頭緒的事。
至於另一項「有意思」,它的情況就不一樣。我常常被任命為美術比賽評審,但要決定哪幅作品能入選或得獎,是相當困難的工作。「高明的畫」很多,但要說它們是否「有意思」就不一定了。有很多作品「技巧差」但卻「有意思」。然而問題是,當我們問道:什麼是「有意思」?評審也是眾說紛紜。評審越是認真審查,哪一幅作品「有意思」的意見就越是分歧。結果,每個評審只能妥協才能決定入選者或得獎人的排名。什麼是「有意思」的?結果大家都「不知道」就這樣結束評審。這實在是相當大的壓力。
不僅就欣賞而言是如此,作畫的畫家也會產生這種問題。畫家作畫時在想些什麼呢?這個答案,其實出乎意外地簡單。畫家懷著「這樣是不行的」這種想法在作畫。在日常生活中,有些時候我們會覺得「嗯,這樣差不多可以吧?就決定這麼做吧」,妥協然後生活下去。如果不這麼做,人生就無法往前進。為了完全符合晚飯菜單而一直尋找每道料理的食材的話,那麼晚餐可能無法上桌。因此,所謂「就決定這麼做吧」,並不是隨便湊合地活下去,而是我們為了生存下去的最佳智慧。然而,優秀的畫家並不會做出「嗯,到這種程度就好」的妥協。他們愚直地認為「這可不行,這樣不能成為有意思的畫」。
西班牙畫家哥雅(1746-1828)是十八世紀首屈一指的宮廷畫家。當時宮廷畫家在畫家中的地位最為崇高,他對於自己的畫作大可覺得「這樣就夠了」而心滿意足,然而哥雅卻總是覺得「這樣不行」。例如,在王室家族的全家福肖像《查理四世的一家》中,哥雅毫不避諱地把掌握實權的王妃瑪麗亞•路易莎描繪為「不美人」。就算是宮廷畫家,哥雅也不過是一介畫家而已。為了鞏固自己安穩的地位,最好是把王妃畫成「美人」。但哥雅了解,「如此一來就無法成為有意思的畫」。於是他便描繪了「眼睛看到的=不美人」。這是以畫家身份來挑戰對決國家權力的衝動之舉。對於這場心理決鬥,周遭的人都在屏息關注王妃的反應,她會認可哥雅的才華(=「技巧高明」)、讓大家看到自己具有深刻文化造詣的一面呢?還是會赤裸地表現出對於被畫成「不美人」的反感?在這場賭注中,哥雅獲得精采的一勝,他不需要辭去宮廷畫家的職務,也能貫徹「這樣是不行的,這樣不能成為有意思的畫」的畫家意志(或著說是執著)。這是一幅「技巧高明」與「有意思」互相角力的名畫……
……我對於輕易追求「好懂」的傾向感到畏懼。大家認為決定藝術的價值最「好懂的」標準是什麼呢?我認為是「值多少錢」。「值多少錢」或許是這個世上任誰都可能共有的唯一價值。以多少金額被簽走呢?這是理解運動選手的價值的尺度。國內生產總值是多少呢?這是衡量一國成長程度的指標。同樣地,「看不懂」的現代繪畫也是如此,在拍賣時獲得高價時,便成了「名畫」。「值多少錢」正是一種「好懂的」的價值判斷的標準。
又或者,政治上的「好懂」是什麼呢?那就是「獨裁」。任何事都有贊成反對的兩造說法,但是若兩邊都採納就什麼事都辦不成。獨裁者發揮強悍的領導能力,國民就不必再煩惱孰是孰非。在今日日本的政治困境中,人民期待能夠發動強權的領導作風(=獨裁),不也是因為那「好懂的」政治語言嗎?
關於「好懂」,我是如此理解的。藝術應該不應該「好懂」,我覺得非常煩惱。藝術這領域持有的重要特性,其實說不定就是「難懂」。哥雅沒有畫宮廷裡每個人都能接受的「好懂的」畫,林布蘭也偏離了當時多數人認為正確的普遍美感意識。無數的藝術家認為「這樣不行」,然後進一步繼續追求「有意思」。然而那樣的作品在當時並不普遍,不得不成為「難懂的」結果。如此與藝術的苦戰隨著時光推移,便出現了杜象的「小便斗」。
藝術,是很難對付的麻煩東西。該要品味它呢?還是舉手投降完全放棄呢?這是岔路的分歧點。石澤先生,還請你繼續支持藝術世界,拜託拜託。
這是一本關於藝術問答的書籍。我接受來自各行各業的人對於藝術的提問,然後一一回答。工作看似簡單,實際執行起來卻有相當的難度。
困難之處就在於,突然拜託對方「請問我問題」,被拜託的人也會覺得十分困擾。「我非常想知道這個」,應該不是人人都像這樣平常就在思考藝術問題吧。
然而,一旦被問到:「關於藝術有沒有什麼想問的?」起碼在這個時刻,「藝術」會受到目光注視。藝術對自己而言是什麼?當思考這個問題,其他更深層的問題也會逐漸成形。我相信這樣的可能性,所以明知會造成困擾,還是想問問大家關於藝術的問題。
另一方面...
目錄
前言
1. 對「美」來說,政治是什麼? ▎大學教授/小林康夫
2. 身為藝術表現者,面對震災是可能的嗎?▎藝術家/福田美蘭
3. 森村先生作品中的「我」在哪裡? ▎精神科醫師/香山理香
4. 藝術真的見山是山就好? ▎NHK主播/石澤典夫
5. 裸體作品讓人好害羞 ▎大阪市立工藝高中二年級生/衛藤咲希
6. 美術館的作品與民間創作,時間的流逝方式有何不同? ▎美術史家、文化資源專攻/木下直之
7. 「藝術之都」在歐洲,太不公平了 ▎大阪市立工藝高中二年級生/福島彩花
8. 「原創」是什麼? ▎大阪市立工藝高中二年級生 寺田琴江
9. 抽象畫要怎麼畫呢? ▎精神科醫生、中醫師 杵渕彰
10. 對藝術家來說「化身」是什麼? ▎狂言師/野村萬齋
11. 判斷藝術家工作成敗的基準為何? ▎善CH控股公司董事長/小城武彥
12. 我能夠創作出躋身「藝術」殿堂的作品嗎? ▎京都市立藝術大學研究/塩入百合
13. 我也能成為畫家嗎? ▎吉村昭作家研究會成員/桑原文明
14. 如何培養「發掘美的事物」的能力? ▎小學五年級生/深浦由奈
15. 你想變成怎樣的蝴蝶呢? ▎小學五年級生/金山野繪
16. 把作品交到某人手上時,你在想些什麼 ▎公司職員/45歲
17. 所謂「完成作品」,是怎樣的狀態? ▎編輯/40歲
18. 讓任何人都能自由描繪的繪畫技術可能普及嗎?! ▎共立女子中學高中部美術科教師/上田祥晴
19. 你希望別人看到作品的原稿嗎? ▎讀者/52歲
20. 作品價值漲漲跌跌,你有何看法? ▎藝廊經營者/小山登美夫
21. 對藝術家而言,「語言」是什麼? ▎《美術手帖》總編輯/岩渕貞哉
22. 請教美術大學學生的父母該有何心理準備? ▎美術大學學生的父母/53歲
23. 你如何評價自己的作品? ▎大阪市立工藝高中教師/山本惠子
24. 在扮裝後,你有意料地覺得不錯的人(物)嗎? ▎曾經志在美術的男子
25. 正常?不正常?正經?不正經?請問到底是哪種「正」呢? ▎攝影家/荒木經惟
26. 你的創作和南伸坊先生的工作哪裡不一樣呢? ▎女性/40歲
27. 日本要如何才能成為家家戶戶把藝術(品)當成一般擺飾的國家? ▎平面設計師/井上由季子
28. 藝術與非藝術,分界線在哪裡? ▎青山Book Center書店企劃/作田祥介
29. 繪畫之中有「時間」嗎? ▎ Craft Ebbing商會/吉田浩美、吉田篤弘
30. 若單刀直入來說,「美」是什麼呢 ▎美學•西洋美術史教授/岡田溫司
31. 對於「在日本實踐美術」感到困惑 ▎畫家/山口晃
32. 藝術有所謂的「外在」嗎? ▎哲學家/鷲田清一
前言
1. 對「美」來說,政治是什麼? ▎大學教授/小林康夫
2. 身為藝術表現者,面對震災是可能的嗎?▎藝術家/福田美蘭
3. 森村先生作品中的「我」在哪裡? ▎精神科醫師/香山理香
4. 藝術真的見山是山就好? ▎NHK主播/石澤典夫
5. 裸體作品讓人好害羞 ▎大阪市立工藝高中二年級生/衛藤咲希
6. 美術館的作品與民間創作,時間的流逝方式有何不同? ▎美術史家、文化資源專攻/木下直之
7. 「藝術之都」在歐洲,太不公平了 ▎大阪市立工藝高中二年級生/福島彩花
8. 「原創」是什麼? ▎大阪市立工藝高中二年級生 寺田琴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