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判斷兩個人是否合適?
「找對象不是找最好的,而是找最合適的。」這句話沒毛病,可難就難在怎麼知道兩個人是否合適。
我身邊有好幾位朋友身上發生過同樣的橋段,相戀數年,最後還是分手了,理由都是一樣的──我們不合適。
你看,即便共度幾千個日夜,還是不知道枕邊人原來跟自己走在兩條路上,所以僅僅花時間是沒用的,而是要把時間花在刀刃上,看清楚關鍵又核心的問題。
畢竟,你做每一件跟相互了解有關的事都有時間和機會成本,如果把精力花在錯誤的方向上,不但不能了解兩個人是否合適,也是一種感情的浪費。
是否相愛看緣分,是否合適要靠自己火眼金睛。
那麼,了解一個人或者說判斷兩個人是否合適,究竟要從哪些方面著手呢?有四個方面是婚戀關係中需要清楚的核心問題:原生家庭、生活方式、人際關係和性。
透過這四個方面,你可以看到一個人的大概面貌,能夠了解他的過去和現在,也就能對是否合適有基本的判斷。之所以說這四個方面處於親密關係的核心位置,是因為它們能反映一個人的「三觀」,又涉及婚戀中的日常生活。更為重要的是,這四個方面往往是比較難以妥協或者難以改變的,如果不能接受和包容這四個方面,很難有美滿的家庭生活。
可以把這四個方面涉及的一些具體問題列一張清單,或者做一個配對的測試來考量你們之間的合適程度。
原生家庭
每個人的婚姻生活多少會有原生家庭的影子,所以不妨把對方的原生家庭當作參照物。可以試著了解在對方的家庭中父親和母親的相處模式,父母如何與子女相處,他們如何決定家庭事務,他們曾因為什麼樣的事情發生爭執,遇到爭執會如何處理等等。
原生家庭只是了解對方的一個方面而已,它並不是篩查標準,所以不要因為對方生活在單親或者不幸福的家庭就放棄相處,了解對方父母的離異原因或者家庭氣氛為什麼不和諧比僅僅了解結果更為重要。
當然,除了了解對方原生家庭的客觀情況,也要聽一聽對方如何看待他的原生家庭,如何看待他們的家庭模式,等等。你會從他對待家庭的方式中看到他對婚戀的基本態度和要求。
生活方式
很多人說,無論多麼濃烈的感情最後都會歸於平淡的柴米油鹽醬醋茶,這話沒錯。如果不想你們的愛情敗給雞毛蒜皮,就要先了解你們在生活方式上是否能融合,以下這些影響關係融洽的問題要提前梳理好。
有什麼愛好
愛好無高低之分,但會反映一個人的性格,也會反映一個人的精神世界。喜歡極限運動和喜歡茶藝的人可能一個愛動、一個喜靜,前者開放又富有冒險精神,後者相對保守又謹慎。
所以,了解愛好能間接了解對方的性格,也能發現你們是否有共同語言。
擅長做什麼
從擅長做的事情可以看到對方的能力和優點,也能發現一個人的價值所在。擅長推理分析還是擅長修理電器?對方擅長的事情是否恰巧是你需要的、欣賞的?你們是否能互補配合?還是你們恰巧有同樣擅長的事情?
更為重要的是,從對方嘴裡聽到他擅長的事,可以看到他如何看待自身價值,是覺得自己無所不能還是覺得並無所長,從中能發現一個人是自卑還是自負。他如何評價自己,還反映了一個人的自尊水準。
一般而言,自尊水準過高或者過低的人都不太好相處,前者太愛面子,後者極易死纏爛打。
如何作決定
兩個人相處,總是要面臨一起作決定的時刻,在作決定這件事上也最容易產生矛盾。所以,不妨先問問他慣常作出決定的過程,這能夠看出他是偏於感性還是偏於理性、果決還是猶豫、思維方式、理解分析能力等。如果在決策過程中恰巧需要與人溝通協調,那麼也可以從中發現他是如何處理分歧、統一不同想法的。
如何度過人生最艱難的時光
我記得電視節目《中國式相親》裡有一個環節,當有三個家庭選擇嘉賓時,嘉賓就有權問每個家庭一個問題。
如果是我,我會選擇問他如何度過人生中最艱難的時光。
首先,從這個問題可以看出一個人在意的東西,或者說容易在哪些方面感到挫折;其次,能看出他對待挫折的態度,他是否會被挫折難倒,是否依然懷有樂觀的心態迎難而上;再次,從最終如何度過艱難時光,可以看出他應對困難的方式、是否具有行動力、是否會獲取社會支持、是否有足夠的意志力等。
被傷害、被攻擊會如何處理
還可以留心觀察與人發生爭執或者遇到被人傷害的情況下,他會如何處理,是跳腳罵街還是睚眥必報?是不肯善罷甘休還是追求以和為貴?了解這一點,可以幫你摸清對方的底細,至少你清楚了,如果你們之間不得不走到分手那一步,對方是否會一蹶不振或者不屈不撓。
如何支配收入
任何婚戀關係都不可避免地會涉及經濟問題,不少夫妻就是因為消費觀有著巨大的鴻溝而分手。比如,一個月光族和一個存錢族必須調和消費觀才不會對彼此指手畫腳,或者感到自己的利益被侵犯。
所以,提前了解他會如何分配自己的收入以及他的消費結構,能夠對他的金錢觀、消費觀有初步的了解。如果感到不合適,就要提前溝通。
人際關係
除了日常生活,容易引發親密關係矛盾的還有如何處理人際關係,這裡的人際關係主要是指跟異性的關係。就如同你經常看到的那些熱門討論帖,伴侶中的一方沒有處理好跟異性的關係,曖昧、過於親密甚至是出軌都會導致雙方信任被破壞、關係瓦解。
在相處之初,可以試著討論如何處理與異性的友誼,如何理解跟異性相處的底線,哪些情況下可能突破這層底線,當因為這個問題產生爭執時會如何處理以及對彼此的要求等等。
性
除非雙方都不在意性生活,否則,親密行為不和諧的伴侶關係是很難穩定而長久的。畢竟,性是雙方溝通和增強親密感的重要途徑。
但是,切忌走進一個誤區:性關係只靠實踐來溝通,因為它所表達的東西不能完全取代語言。兩個人要在性問題上達成一致,就要了解彼此對於性問題的態度,你們是否願意就這個問題進行交流、分享感受,雙方如何看待婚戀關係中的性、婚戀關係以外的性,以及如果遇到性方面的問題希望如何處理。
以上涉及親密關係中四個核心方面的問題,都可以成為你直接了解對方的通道,而在對彼此了解的過程中,自然會清楚你能否接受對方,比較並評估你們是否真的合適。
往往真正決定兩人是否合適的不是身高、年齡、收入和距離,而是涉及關係本質的存在,所以別被外在的條件迷惑,這些內在的、深層的認知和態度決定你們能否走得長遠。
單身久了會上癮
不知道是該慶幸還是該遺憾,我在微信公眾號裡迎來第三個光棍節,不知道前年和去年也守候在這裡的人,你們還在不在?
或許是因為這個本不該慶賀的節日的出現,我想起以前跟閨密的一段對話。當時,她剛失戀不到一星期,就火速找了一個新男朋友。我說她是典型的「渴愛症」,不談戀愛就受不了。她反問我:「咱倆本質上有區別嗎?我是不停戀愛才行,你呢,一直單身才行。」
她說得對,她對戀愛上癮,我對單身上癮,我們都陷入一種狀態無法自拔,誰也不比誰高級哪怕一點點。
雖然一直以「單身狗」自稱,但對於單身這件事,我是驕傲的。自嘲歸自嘲,但單身有什麼不好呢?就像打趣的段子說的那樣:為什麼要談戀愛?是酒不好喝還是手機不好玩?
你看,單身並不是什麼大的煩惱,除了偶爾被開玩笑擠兌幾句之外,大部分時間裡,我享受著這種狀態,沉迷於單身,這很好。但這句話的另一層含意是,單身成癮,所以你很難開始戀愛。
不敢想像兩個人的日子該怎麼過
單身有千般好,誰單身誰知道。不用每天花時間哄女朋友,不用處心積慮想著節日到了送什麼禮物,不用忍受他人的生活習慣,想去哪兒不用彙報,想幾點回家全憑心情。節假日無處可去就在家博覽群書、觀影無數,廚藝長進了、藝術修養提升了,週休二日我可以連看兩天展覽不重複。
更重要的是精神上毫無負擔,不用想著對方是不是愛你,有沒有背著你跟別人曖昧。無論是生活上還是心理上,單身的狀態總是更為輕鬆和簡單,而一旦你適應了這種生活方式,就不願去打破現狀。熟悉的一切讓你倍感舒適,想像讓另一個人走進你的生活,至少對我來說,還真是會帶來壓力的一件事。它意味著生活要被打亂,不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步調,而要考慮和包容對方,要花時間跟另一個人相處和交流,要彼此熟悉和適應。
這種感覺就像是我精心建起來的城堡,再讓我親手推倒,去蓋另一座更大更花時間的建築,這讓我本能地想要退卻。
所以,從單身到戀愛的切換,跟任何一種改變到來一樣,讓我們望而卻步和抗拒,我們會擔憂適應不了改變,會不自覺地在內心掂量兩種狀態的分量。當單身成為一種心理慣性,想要去改變,難度不亞於失戀之後適應一個人的生活。
我隨時可以約會
單身成癮的人絕對不止我一個,周圍信奉單身萬歲的人大有人在,理由不乏簡單粗暴的:單身意味著我有大把機會。這也是部分人堅持單身的原因之一。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單身並不是一個絕對值,它是一段區間,這段區間表明你處在隨時可以約會的狀態。有大把對象可以挑,普遍撒網,但未必重點選拔,這種自由來去的狀態在很多人眼裡遠好過守著一個人死磕到底。
我曾問過一個關係特別好的哥兒們:「你條件這麼好,是挑花眼了嗎?」他說:「嚴格意義上來說,我不是在選擇,而是在經歷。跟對方的關係,我都是淺嘗輒止,約會可以,戀愛不可以。這一點,我會說清楚,對方也一定要先明白。」
還沒有準備好投身到一段嚴肅關係中,或許是因為有更重要的事,或許是因為內心依然有芥蒂。相比之下,輕鬆又不必負責任的關係就顯得更有魅力,既不用負責,又可以享受彼此的關心愛護,這種狀態會讓人上癮,因為既滿足了自己的需求,又不會帶來負擔。所以,當明白眼下的自己並不適合戀愛時,跟對方達成共識,選擇以更開放的態度相處,這種「單身可約會的狀態」不失為一種更好的選擇。
模糊的性別狀態
不要以為這種「可約會狀態」隨時可以轉化成戀愛狀態,一個長期保持單身的人很容易喪失性別魅力。
這種魅力無關能力、氣質和個性,它更多取決於性別本身,它可以簡單歸為「男人味」和「女人味」。有時候它不可名狀,無法進行標準的定義,但它會滲透在舉手投足之間。
當長期單身或是處在異性交往缺失的環境裡,人會無意識地模糊自己的性別,「性別感」會大大降低。單身男性打理自己的生活,要盡量照顧到日常瑣事,時間久了,難免多出幾分細膩敏感;單身女性獨自生活久了,無論是換桶裝水還是換燈泡都要親力親為,時間磨礪出的不僅是一身本領,也會有一些堅忍和粗獷。
再加上如果跟異性的交流減少,更難體驗到性別差異,這是環境對我們的薰陶,在不知不覺間會讓我們模糊自己的性別,也自然會磨損掉一部分來自性別本身的魅力。
自身的性別魅力減退也會讓你相應地忽略對方的性別魅力,在這種情況下相處,即便是你想告別單身,兩個人之間也很難擦出火花。
朋友曾問過我,長期單身是一種什麼體驗。我說:「我感覺不到自己是個女人,當然,我也時常感覺不到對方是個男人。」
喂,你的入口在哪裡
對單身上癮的人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能在自身或現有的朋友圈裡完成情感和情緒循環。他們沒有更多情感交流的需求,內心和生活都相對封閉。
上週我同一個活動策劃人一起吃飯,我們聊起戀愛這件事,因為彼此都對單身狀態感到滿意,所以不自覺地談及「談戀愛有什麼意義」這個話題。最後,我們達成了共識:生活很充實,沒有缺口,不需要人填空,當然,對追求者來說也沒有什麼突破口。
單身久的人早就學會了自給自足。你想跟他交流工作,他覺得隔行如隔山;你想跟他聊電影,人家看完跟朋友已經交流過了;你想多關心關心他,卻發現他能打點好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讓你覺得自己多餘。
有個同事曾經向我訴苦,他在追求一個女生,卻發現找不到任何能跟女生深入溝通下去的方法,用他的話說,「感覺她的內心沒有入口,也沒有指示牌,怎麼都走不進去。」
這又是一個單身成癮的人,自己的生活太有趣,所以無須跟他人分享人生。
沒有擁有,才不會失去
單身成癮的人談到戀愛這件事,最怕的不是改變,而是改變之後的結局。出來混,都受過些傷,好不容易傷口癒合復原,真的害怕再如此走一遭,所以單身也是一種心理上的防禦,保護自己不再受傷。那麼,從根源上斷絕傷害,只能通過拒絕建立戀愛關係開始。
雖然兩個人在一起顯得更有底氣,但我們內心清楚,一個人的生活才能帶來更多的安全感,因為沒有得到他人的眷顧,自然不必去面對失去的可能。正所謂,沒有擁有,何談失去?
儘管有時也會期待有人陪伴,或期待一場浪漫的邂逅,但因為此前大腦裡跟戀愛建立的都是消極的連結,所以會條件反射般地想到戀愛的各種糟糕可能,對愛情憧憬的夢幻泡泡瞬間破滅。
有人說單身需要勇氣,在我看來,戀愛才更需要勇氣。能打開自己的內心,讓另一個人駐紮進來,並在這個過程中面對困難,承擔責任,分享人生,願意接受被傷害的可能,甚至不問結果,這種勇氣難能可貴。
毋庸置疑的是,這勇氣背後一定湧動著對愛的渴望,而在單身狀態裡,或許我們漸漸模糊了自己對愛的需求,乃至誤以為自己並不需要愛情。誰又能保證口口聲聲說不需要愛情的人,內心對戀愛的期盼沒有蠢蠢欲動呢?
儘管此刻依舊單身,但我還是相信生命裡有愛才完整。別太過貪婪地單身成癮,找到自己成癮的原因所在,享受單身卻不沉浸;也別逃避單身的現實,接受真實人生的缺憾,亦不失去希望,畢竟單身只是一種必經的階段罷了,不如享受此時此刻。
更為重要的是,單身不會白白單身,你會在這段時間找到一個答案,它關乎你自己。電影《單身啪啪啪》裡的主角愛麗絲說:「我想知道當我不是你女朋友的時候,我是誰。」或許,當我們在不跟其他人發生親密連結的時候,更容易發現自己是誰,我們又有什麼樣的需要。
最後,把這部電影裡的一段話送給大家:
單身的重點是,你最好珍惜這段時光。因為,一週後,或者在孤獨一生後,你或許只會得到一個時刻,那一個你沒有和任何人有任何感情交集的時刻,比如你的家長、你的寵物、你的兄弟姐妹、你的朋友,那個你獨身自立的瞬間。然後,這才是真正的單身。
敏感是生命賜予我們的禮物
有些特質經常被誤讀成缺點,比如敏感。
覺得男朋友最近好像不關心你,你直說,對方告訴你,是因為你敏感;跟朋友聊天,覺得她不開心,你委婉表達,對方會說,你不要這麼敏感。
好像敏感是一種缺陷,是一個錯誤,這是對敏感的誤解。
其實,敏感跟任何一種特質一樣,都得用二分法去看待,並不存在完全的好,也沒有絕對的差,關鍵在於你怎麼發揮天賦,揚長避短,讓它變成一種優勢。
當然,你得先了解自己是不是個敏感的人。
一般來說,敏感的人有以下四個特點,這四個特點既是優勢,也埋藏憂患。
感知豐富 VS. 孤獨來襲
敏感的人更容易捕捉到細節,這些細節可能並不是環境中突出的特徵,會被很多人忽略,但敏感的人不需要特別留意就能感知並記住。
他們的觀察能力敏銳,比如賈伯斯,他曾花一個月的時間在上千種黃色裡去挑選一個他最滿意的顏色,儘管這上千種顏色對很多人來說毫無差別。
但這種豐富的感知背後懷有更深刻的孤獨,看到了別人沒看到的,察覺了別人沒察覺的,這往往意味著別人無法體會你,不能與你共感。
善於覺察情緒 VS. 被情緒困擾
敏感的人不單是對事物有更強的覺察力,他們也很擅長體察他人的情緒狀態,他們可能會從一個微笑、一個眼神中洞悉別人的心情,同時他們自己會比常人感受到更強烈的情緒起伏。
情緒洶湧而你沒能及時消化,就會陷入情緒之中無法自拔。情緒本身也是對個體的強烈刺激,這意味著敏感的人可能比一般人有更多的資訊要處理加工。
共情能力強 VS. 易受他人影響
正是因為對他人的情緒狀態敏感,他們才更容易做到感同身受、善解人意。這對他人來說是一種貼心的特質,但是對敏感的人來說可能成為困擾。
把感知的觸角越多地伸向外界,就越少對自己的關注,他們無論是思考還是行動,都會把別人的情緒狀態當作比自己的更重要的參考標準。
考慮事情更全面 VS. 完美主義
感知到的細節多,自然會把這些細節納入認知框架中,所以敏感的人會把事情和人物關係考慮得更為全面,在行動之前反覆思量,小心謹慎。
人們常說無知者無畏,的確如此,考慮的內容越多,就越容易阻滯自己的行動,想保持完美,想把每一個細節都做到位。
其實,敏感這種特質並不是稀罕之物,每個人身上都有,只是在不同的場合和情境下有不同的表現。但是,依然有少部分人屬於高敏感人群(美國的研究結果是占比百分之十五到百分之二十),他們易感性高,且表現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這小部分群體到底遭遇了什麼才變成高敏感的人呢?
●有些人是天生敏感,氣質類型說指出,抑鬱質的人更為敏感且觀察細緻,這相當於老天在你出生時就賞給了你這碗飯。
●還有一部分高敏感的人是源於幼年的成長經歷,生活在缺乏溫暖的環境甚至冷漠的家庭中,他們從小就習得察言觀色,不去激怒自己的父母,用敏感來保護自己。
●還有一種可能的原因是出於自卑,缺乏自信的人更有可能多觀察環境和他人,以避免出錯引起他人不滿。
不論是什麼原因造成的高敏感,最終都會導向一個疑問:怎樣才能不再這麼敏感?這種提問反映了敏感的人的另一個重要特點:他們感受到的訊息中,負面的內容更能引起他們的注意。
所以,高敏感人群會急於擺脫敏感的特質,在他們看來解決問題的方式是不再敏感,甚至變得麻木和無所謂。
我卻覺得,敏感是一個禮物,讓我們脫離粗鄙和麻木。它給予敏感的人更豐富的感知,讓我們在有限的時間內去體驗無限,看到生命和世界的更多細節。
作為一個高敏感的人,我覺得保留敏感的屬性是一種幸運。從經驗來說,不要去對抗高敏感,而是應該放大優勢,減少隱患,學會懷有敏感的觸覺,在這個世界上找到適合自己的生存方式。
用積極對抗消極
敏感的人的確更容易關注消極面,看到花朵盛放,下一秒就會擔心它凋謝;開始一段戀愛,會從蛛絲馬跡裡探尋戀情告終的可能;到了一個新的工作環境中,會對那些不友好的資訊格外警覺。
這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但時間長了會扭曲你的認知。
你關注的消極內容並非全部事實,而只是部分或者其中一種可能,所以你需要不斷強化積極的資訊,這樣做至少會讓你的認知達成平衡。
我曾做過這樣的自我訓練,每當我受到環境中消極資訊影響的時候,我都會立刻去補充對應的積極的資訊,比如到了新環境中發現有人對我不友好,我會有意識地告訴自己,同樣有熱情接納我的人,而不是讓消極的資訊占據我的腦海。
這種自我訓練就是要讓自己更全面地處理和加工資訊,不讓自己走向偏頗。
要知道,你感受到更多的負面資訊,並不是敏感特質的錯,敏感在放大你的視野,真正窄化你的是你對資訊的選擇和認知。所以,在認知加工之前,用積極面對抗消極面,才不會放任自己一步步走向徹底消極的局面。
不怕想太多,就怕想不透
敏感的人約等於多慮的人,因為接收了太多資訊,所以大腦常常不受控制地去考慮很多事情,這也是敏感的人很無奈的地方。我常聽人抱怨:我也不願意想太多,可是我控制不住啊!
因為覺得想太多不是一件好事,所以迫不及待想要壓制它,讓它變得可控。但事情往往適得其反,你越壓抑越想要控制,反而會更瘋狂地想太多。其實,你完全可以讓自己想太多,但前提是你要想透徹。
大多數人想太多是雜亂無章的一團亂麻,拎起來一個思考點,毫無邏輯地蔓延。當意識到所思考的事情非常複雜的時候,會選擇收回思緒,下一次繼續。
你來來回回想很多,就會越來越凌亂,你需要的是嚴謹地去梳理,把來龍去脈梳理清楚,你的分析和判斷是什麼,可能的結果是什麼。如果覺得很難想清楚,就寫出來。當你想的東西躍然紙上,你能更清晰地看到自己到底在想什麼,以及下一步該怎麼做。
時間長了,你會養成想透徹的習慣,它往往花更少的時間,卻產生更有效的結論。
操控情緒
以上兩點可以讓你調整認知,也有改善情緒的作用,但針對情緒本身,高敏感的人必須明白一點:你可以操控情緒,而不是讓情緒操控你。
高敏感族群的情緒很像擲骰子,結果是隨機的,可能上一秒遇到高興的事就開心,下一秒遇到難過的事立刻就切換到低落模式,這是常態。但你要知道,擲骰子的人是你自己,如果低落,如果被不適應的情緒左右,你要做的就是主動去擲骰子,扭轉到一個可以讓你情緒上揚的點數。
這可以叫轉移注意力,也可以說是高敏感人的獨特優勢,情緒變化快,那就可以利用這個優勢讓自己快速調整情緒狀態。
遠離容易讓你敏感的環境
幾年前,我也有過不怕死的勇敢,總想著要克服自己的弱點,對於那些會引起不適的情境和人,也會選擇迎難而上。
可以說,直面不足是能解決部分問題的,但並非全部。現在我承認並非所有事情都能改變,如果真的改變不了,那麼不如選擇規避。
遠離讓自己不開心的人、不高興的事總是沒錯的,這不是懦弱,而是在認清自己不擅長的事情後對自己的保護。
總不至於明明知道自己體質弱,卻非要淋雨,非讓自己去流感爆發的地方接受洗禮吧?高敏感的人也是如此,如果自覺在這個特質上很難有所改變,那就盡可能讓自己不暴露在易敏感的環境中。
從過往的經驗中總結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環境最容易讓你敏感,最讓你抓狂,然後適當迴避。這是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式。
高敏感的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是很可貴的,因為他們會比很多人更容易感知到美好;他們也是可憐的,因為敏感總被看成是一個糟糕多事的特點。
無論別人怎麼看待你,都要保留這份敏感,而不是變得麻木和毫不在乎,畢竟能洞悉這花花世界,隨時捕捉瞬息萬變的人生,才不算白白活一回。
你假裝堅強的樣子,根本沒人在乎
二○一六年,我去成都見朋友,一一和朋友見了面,狀態最不好的是小晴。她素面朝天,隨意裹了一件羽絨服,穿著牛仔褲,頭髮繫著馬尾,一臉寡淡。
上次見她是一年半前,那時她眼線飛揚,踩著跟高八公分的高跟鞋,穿一條剪裁很好的連衣裙,渾身上下發光。
對於她這樣的變化,我多少有些尷尬,本來已經準備好的誇獎也說不出口,佯裝這並沒有什麼,想遮掩自己表情的不得體。
我揣度著是先等她開口講故事,還是我說幾句話問問她怎麼了,這一年半究竟發生了什麼,使得她這樣一個女王般的女生淪落到了這樣隨意的田地。
到底是經歷了些事情,說起什麼都像是別人的故事,不疾不徐,娓娓道來,這是我發現小晴的另一重大變化。要知道以前她眉飛色舞用四川方言講話的時候,簡直就像舞臺劇演員。
行情不景氣,業務難做;交房後發現品質不過關,裝修期間牆就開裂;跟交往了幾年的男友出現問題,一個還在上大學的年輕女孩發訊息給她說,你能不能讓一讓位?
她讓位了,她說這是成全,成全自己。
生活裡大大小小的禍亂都要鑽出水面,你按住了一個又浮上來另一個,終究沒有三頭六臂,就這兩隻手。索性什麼都不再刻意地控制,讓該來的來,解放雙臂擁抱自己。
我試圖打開這個困局。我說,你可以換個工作啊,你可以再認識男人;我說,拉上鄰居一起投訴開發商,問題總能得到解決的,不是嗎?
小晴顯然沒有我激動,她像一面湖,泛起漣漪後很快又恢復平靜。她說,不是沒想過你問的這些,我就是累了,事情總會有個結局,或許不是現在,我就等一等。
剛出這些事情的時候,小晴也是強打起精神,想假裝一切並沒有什麼,一邊拚命拜訪客戶不敢丟單,一邊在下班後找人吃飯看看有沒有更好的工作機會,回到家她做好家務,拉著打遊戲的男友商量這段感情怎麼修復,週末跑新房跟開發商吵架。
能做的都做了,可生活還是擺給她一張臭臉,暫時沒有一件事有起色。她說在某個喝酒後的深夜,覺得自己疲憊不堪,心裡有個聲音問自己,能不能就先這樣子,讓我緩一緩?
講到這裡,我就明白了。每個成年人都有這樣的時刻,那些「雞血」再也哄騙不了自己,每天僅有的能量都用來強打起精神,所有的努力其實不過是安慰自己還撐得住,連帶給別人造成一副「我沒事」的假象。
好像並不指望自己的振作能讓一切好起來,但是還有什麼值得指望呢?過去的成敗轉瞬即逝,轟轟烈烈的愛情煙消雲散,就連自己也不太把握得住,唯一能僥倖試一試的,或許只有忙碌和辛苦了。
所以,就讓自己陷入忙碌和辛苦的全副武裝裡吧,就讓那種我還在努力的自我安慰跟時常出現的負面情緒械鬥吧,我會撐住,直到撐不下去的那一天。
真正可怕的不是撐不下去,而是撐不下去的時候信仰也全部崩塌,對人生絕望,對自己失望。接受不了自己的頹喪,也無法安撫那一刻想放手不管的心情,陷入一面還想掙扎,另一面卻全然無力的困局之中。這樣的分裂狀態,強過任何一種生活的侵蝕。
我們活著,好像總是被教育要提著一口氣。不能鬆懈,不能沒有準備,不能服輸,這口氣鬆了,人也就垮了。所以,那些被稱為勇敢的人,好像都得是一副咬牙切齒的模樣,赤手空拳也要負隅頑抗,這才是可歌可泣的。
就這樣所謂「勇敢」地過一些年歲,我們漸漸明白:承認自己的頹喪,接受自己暫時的不作為,跟一段混沌的日子共生,不再為別人眼裡的姿勢好看而活,就是想毫無負擔地自我放逐那麼一陣子,過得不太費力氣,這也不失為一種勇敢。
真正跟生活較量的人無須在意一時得失和細節成敗。說到底,畫一個精緻的妝、在他人面前衣冠楚楚、職場上活得像個鬥雞,回到家卻還是內心如煮湯,因為無法接受這樣的生活而慟哭,這樣的日子真的更高級嗎?
沒必要把自我放逐看得那麼可怕,不過是不再做徒勞的掙扎和堅持,不過是把那些用來打理表面功夫的精力暫時保留。太難過了,我撐不下去了,那麼就給我一段時間歇歇腳吧。
雙手可以用來戰鬥,也應該用來擁抱自己。我在小晴身上看到了一種自在和淡然,這是她選擇的方式。三十幾歲,能找到自己的步調,不趨同,不迎合,知道自己現在該怎麼做。在我看來,這比那些根本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撐住的人更懂得生活本來的面目。
分別的時候,我還是彆扭著問了一句:「以後有什麼打算嗎?」她笑笑,回答說:「等我知道了再告訴你。」
沒有對毫無計畫的人生感到一絲愧疚,也不是徹底自暴自棄地說無所謂,更不是飽含滄桑地放話「走一步看一步」,她就是很平常地說,等她知道了再告訴我。這句回答裡沒有慌張,只有篤定,她清楚自己會有那樣一個時刻,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走,那時再重新啟程。
跟小晴道別後,我想起了山本文緒在《渦蟲》裡的一段話,放在這裡或許適合,就送給每一個可能暫時懈怠的人吧:
「暫時不想振作」也是一種自我療傷的方法。對於身心俱疲的人,合適的鼓勵方式也許不是「打起精神來」,而是拍拍他的背讓他安睡。不必從他人的奮鬥裡尋求勇氣,人們最終會選擇最自然的發展軌跡,或是繼續消沉,或是厭倦消沉,走向人生的下一站。「就算跌倒受傷,但過段時間痊癒後就必須重新站起來,這就是人類。」身心的這種自我恢復能力雖然令人懊惱,卻一直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