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地區知名教養、潛能開發專家盧蘇偉
從事輔導工作逾20年,陪伴無數家庭度過衝突與掙扎
看見愛可以被複製,但傷痛也會代代相傳
他以多年輔導經驗,一語解開禁錮在親子之間
想說卻說不好的「愛」父母心裡又愛又苦,但忍著不說◎我是為他好,為什麼孩子都不懂我的用心?
◎孩子大了不出去找工作,整天窩在家裡該怎麼辦?
◎子女結婚對象背景差異太大,怕孩子很辛苦
◎三代同堂處得好就福氣滿堂,處不好就是戰場
◎成年子女不婚、不生,夾心父母難以跟高堂交代
◎幫忙帶孫、打掃整理家務還要被嫌、被指導?
明明是「關心」,最後都成了不得已的僵局,
父母試著靠近,為何成了孩子眼中嚴厲的批評和干預?
是什麼原因,讓家庭成了會傷人的地方?
◆家庭的難,盧蘇偉都懂!◆盧蘇偉繼暢銷的父母教養書《你管他折不折棉被幹嘛?》、《幹嘛要他想的跟你一樣!》,本書為三部曲最終章,也是父母升級3.0的指南書,聚焦和成年子女、已婚子女的相處方式。
他提醒:父母不能再把「管教」當成「愛」,否則孩子只會愈逃愈遠,特別是已在工作、新婚的成年子女,父母若還把他們當小孩看,凡事仍以父母為中心思考和安排,衝突就很難避免;究其根本原因,就因親職的角色沒有跟著孩子一起長大,父母要學習把生活重心放回到自己身上。
◆家庭應是避風港,不該成為壓力鍋◆輔導經驗豐富的盧蘇偉,看過太多傷痕累累的家庭,本書除了縱向討論親子關係,更以核心家庭出發,橫向觀察手足面對照護議題的兩難、再婚家庭的煩惱、跨代同堂人際分寸的拿捏;全面探討各種家庭關係。若用對方法相處,「家」就是人生最堅實的靠山和資產,倘若沒有了解對方的需求和期待,無論夫妻、親子、手足、姻親互動,人人都用錯誤的方式對待彼此,不免會被「愛」(礙)得遍體鱗傷。
◆本書介紹◆〈Chapter 1 與孩子同在〉提醒父母在孩子即將轉大人前,尊重孩子的個人意志,用陪伴取代管教;
〈Chapter 2父母學習放手〉跟著子女長大的第一課就是練習放手,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和行為能力;
〈Chapter 3 原生家庭的傷〉審視家庭裡各種「傷感情」事件,檢視「我是為你好」,到底好到了誰;
〈Chapter 4 再婚家庭的痛〉兩個家庭都有過傷,顧及雙方子女的心,是迎來二次幸福的第一步;
〈Chapter 5 跨代同堂的難〉代間相處要放下舊有的互動模式,適時換位思考把衝突變美滿;
〈Chapter 6 夫妻要當神隊友〉坦誠接納兩人相異之處,性格截長補短,別讓助攻不成變豬隊友。
◎文末皆附「父母小點心」,幫助擔任親職者快速把握溝通重點、調整心態,不會一直「卡關」在同樣的問題。
作者簡介:
盧蘇偉
世紀領袖文教基金會創辦人、執行長
台北大學犯罪學碩士、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系畢業
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博士班肄業
專門技術人員社工師高等考試及格,曾任板橋法院少年保護官20多年
出版著作50多本,得過全球熱愛生命獎章、金舵獎、模範公務人員獎、金鳶獎
曾歷經艱辛的成長路程,智商70,輸在起跑點上,什麼都比別人晚。
讀過國中啟智班,念高職,花了7年考了5次大學,25歲才因退伍軍人身分加分考上,50歲讀博士班,生命經歷創造了教育的奇蹟。
成長故事由大愛電視台拍成連續劇《喚醒心中的巨人》;曾帶領受觀護少年騎獨輪車環島,拍成紀錄片《飛行少年》,並改編為八點檔連續劇在華視播出。
觀護迷途孩子二十餘年,把三千餘名孩子帶離生命谷底和社會邊緣。始終相信生命會影響生命,生命更可以創造另一個生命的奇蹟,一切都在於人們的信念和習慣。
希望透過在康健出版的教養三部曲:《你管他折不折棉被幹嘛?》、《幹嘛要他想的跟你一樣!》、《為何我們愛得,又傷又痛?》,幫助在親職路上屢屢受挫的父母,走出困惑與擔憂。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 無傷推薦 ❤
律師娘/林靜如
臨床心理師/洪仲清
諮商心理師‧作家/陳志恆
財團法人國際單親兒童文教基金會創辦人/黃越綏
親職教育顧問/醜爸
親職教育講師/魏瑋志(澤爸)
親職溝通作家/羅怡君
孩子成年後,父母的難題從如何「教養子女」轉為如何「與子女相處」,還有代間互動的問題,不時挑戰每個家庭。謝謝盧蘇偉老師寫出這本好書,為我們一次破解這些家庭中的愛與糾結。
──諮商心理師‧作家/陳志恆
(以上依姓氏筆劃排序)
名人推薦:❤ 無傷推薦 ❤
律師娘/林靜如
臨床心理師/洪仲清
諮商心理師‧作家/陳志恆
財團法人國際單親兒童文教基金會創辦人/黃越綏
親職教育顧問/醜爸
親職教育講師/魏瑋志(澤爸)
親職溝通作家/羅怡君
孩子成年後,父母的難題從如何「教養子女」轉為如何「與子女相處」,還有代間互動的問題,不時挑戰每個家庭。謝謝盧蘇偉老師寫出這本好書,為我們一次破解這些家庭中的愛與糾結。
──諮商心理師‧作家/陳志恆
(以上依姓氏筆劃排序)
章節試閱
二代同住,不能堅持舊有的生活型態
「成年的孩子都要結婚了,還這麼不懂事,真讓人生氣!」
朋友聚會,原本熱熱鬧鬧要恭喜儒美,沒想到她氣沖沖,大家都不敢多話。她可能是壓抑很久,一股腦把心中的不平全宣洩出來。
為了孩子的婚禮,親子間就有許多不同意見;孩子認為結婚是他們的事,何必請一大堆不相干的人?父母覺得這是家族大事,不只是面子問題,辦不好以後在家族會沒地位,所以訂、結婚的儀式、訂什麼飯店、喜宴該有幾道菜,準親家和兩個孩子各有看法,鬧得親子幾乎水火不容。接下來新房布置、要不要住一起,親子雙方都很堅持。
為了讓孩子婚後能和自己同住,儒美賣掉兩間房,換了這間大坪數的住家,因是兩間打通,各有出入門戶能互不干擾,彼此也可有個照應,但孩子覺得住家裡離工作地點通勤太遠不方便,加上和父母同住難免有衝突,最後房間保留讓他們假日回來住。
儒美不懂,婚前還不是每天通勤,婚後就不行了?她滔滔不絕地叨唸,大夥也不知該說什麼。
◎孩子成了家就是客,保持距離美
「放手吧,我最有資格勸妳啦!」
出聲的慕容姐,長我們一些年紀,孩子都嫁娶,內外孫好幾個,她在孩子結婚時也做類似的決定,與孩子同住看似幸福卻勞累不堪,每天要煮三餐、要打掃房間、洗全家的衣服,還帶孫子,比外傭還累,而且沒有酬勞,還得倒貼。
「儒美妳要這樣嗎?」慕蓉姐接著分享她在孩子嫁娶後的相處心得。
「把孩子教養成人就夠了,別再把老本(退休金和健康)都貼上了,最後落了不歡而散。現在好多了,孩子假日要回來,自己商量各帶幾道菜,碗也有人輪著洗,子孫回來很高興,走時也很高興。孩子成了家就是客,該怎樣我都不開口,孩子要買房,我也裝著不知道,等他們開口借,為了公平要立字據,可以無息,但幾年後要按月奉還;本以為這樣做親子會疏離,結果因生活有了距離,彼此更加珍惜,現在和老伴才算真正退休。」
◎孩子長大就別再當「寶媽」
儒美有些不可置信直言:「住在一起有什麼不好?」
接下來阿珠姐也有話說。她兒子剛結完婚,她的心得是「孩子要結婚,一切決定由孩子做主」,她只顧婚禮當日自己打扮得高貴亮眼,她和先生只要求保留幾張親友桌,就這樣迷迷糊糊,孩子們就把婚事都搞定了。
「放輕鬆!婚禮辦不好、出問題,都是孩子策劃、執行的,未來也不會有怨言,何樂而不為?」
沒想到儒美仍放不下:「那是因為你們孩子能力好,我們家的撐不起來。」
大夥哄然大笑;孩子都要結婚了,不趁機放手更待何時?
「儒美,妳真是『寶媽』,妳是掌控孩子慣了,捨不得放手!」
爸媽不跟著孩子長大,仍把成年子女當成小孩;和父母意見不同就是忤逆,不順父母就是不孝,甚至子女有了孩子,還要越位代子女當父母,弄得最後孩子不懂得經營婚姻,也不懂照顧子女、扮演父母的角色,這是愛孩子嗎?
儒美在眾人勸說下有些不耐,她認為家庭本就是以父母為中心,孩子就算結了婚有了下一代,在父母眼裡永遠還是孩子,就必須尊重父母的意見,這有什麼不對?
儒美來自大家族,好不容易媳婦熬成婆,卻要放手給成年孩子空間,她有些放不下,但繼續掌控孩子的後果,她也嚐到了;旁人看來,她很可能耽誤一樁美滿的婚姻,儒美似乎不這樣認為,在她的想法裡,父母只希望孩子幸福,怎麼可能毀了孩子?是孩子不懂父母用心,以後他們當了父母就會了解。
「儒美,妳是以愛為名,把孩子愛得又傷又痛,這哪是愛?愛是放手讓孩子學習長大。」儒美的好姐妹淘──怡姐才敢如此直言,但儒美不接受卻也不知如何反駁。要改變儒美既有的想法很難,若因此把這樁美事毀了,豈不可惜?
「儒美,建議妳趕快去選婚禮要穿的禮服,現在是結婚旺季,到時租不到主婚人的禮服,那才是大事!」又是怡姐,她最了解儒美,藉此轉移注意力,要她多關心自己,才不會把焦點都放在婚禮瑣事上;婚禮只有一時,未來孩子能有不受干擾的婚姻生活,才是幸福的開始。
我在一旁都不敢多出聲,這也是未來我要學習的親職功課,儒美的種種想法,給了我許多啓示;父母若是抱持這樣的觀念和態度,婚後親子同住,必定是一場難以揮去的災難。
難道辭掉工作,回家照顧父母才孝順?
好友裕勝最近遇到難解的三代同堂親子問題。
他的孩子因不滿阿嬤每天嘮叨,偶然抱怨:「阿嬤,妳很煩人,可不可以閉嘴?」一旁阿公看不下去乘機說教,孩子滿腹委屈,叫阿公、阿嬤回鄉下,別和他們擠在台北的小公寓,這樣大家都會快樂一點。
裕勝知道後,教訓了孩子一頓。孩子直接了當打開房門,要大人自己看:因為阿公、阿嬤搬來同住,原本住一個人嫌擠的房間現在要塞兩個人。房裡擺不下書桌,孩子只能在客廳讀書寫功課,阿公、阿嬤沒地方去,也只能窩在客廳小聲看電視,老人家覺得委屈,孩子難道不委屈?
「阿公、阿嬤很無奈,孩子也辛苦;這一代父母有誰不辛苦?」裕勝說著,原本壓抑的情緒爆發出來。我能體會這種深刻的無奈,因為我自己也才剛走過這段人生歷程。
年輕時結婚不敢生孩子,因為繳完房貸所餘有限;孩子出生從未旅遊,有空就回老家陪父母;父母漸老健康欠佳,經常鈴聲一響心裡驚恐,猜測是老家來電(兩老健康有問題)?工作、婚姻、家庭之外,岳父母也需要關照。
聽完裕勝的故事,只能告訴他:「你真的辛苦了。」三代同堂摩擦沒有誰對誰錯,而是現實環境使然。
◎迫於現實,三代同堂大不易
裕勝的父母住南部,因年紀漸大,自我照顧能力愈來愈差,經常要麻煩附近親友及鄰居關照。最近父母又因健康因素相繼住院,他一放假就往南部跑,甚至下班坐車南下,連夜再趕回來上班,疲累不堪。但他的辛苦並未得到親友讚許,反而被責難不知及時盡孝,一定要等父母病倒才知道回家探望,讓裕勝有苦難言。
其實他曾多次邀請父母北上同住被拒絕,也有些不忍。父母在鄉下天寬地闊,又有熟識的親友鄰居相邀運動聊天,台北他一家住的是老舊公寓,一家四口已有些擁擠,再接父母同住,勢必讓兩個正值青春期的國中孩子擠在小房間。爸媽上下樓不方便,他們夫妻上班、孩子上學,只能把兩老關在家裡,又對他們的健康不利,就這樣拖著……
這次父母相繼生病,加上親友的壓力,似乎不得不把兩位長輩接來台北同住。孩子剛開始還能接受,漸漸因生活習慣不同,爸媽沒什麼生活重心,幾乎整天守著電視,佔據家中僅有的交流空間「客廳」,孩子每天補習回到家,阿公、阿嬤準備就寢,孩子吃點心、看個電視都要輕聲細語,怕吵到老人家睡覺。裕勝夫妻的主臥室堆滿家中雜物,只留下一張雙人床的位置,阿公、阿嬤的房間也只夠擺床;大家都委屈了。
◎房價居高不下,同住盡孝難
原本期待這樣「委身屈就」的生活,等孩子離家上大學就能解套,沒想到才幾個月,悶鍋裡的壓力提早引爆,父母憤憤回老家,孩子也悶悶不樂。
「有錯,都是我的錯!如果有錢可以買透天厝或大房子,什麼問題都可解決……」裕勝講著心中委屈也湧了上來。
父母回鄉下才幾天,就有親戚打電話罵他是不孝子,把父母趕回老家自生自滅;他打電話回家關心,爸媽也不能體諒,「要死的時候,會通知你來見最後一面!」
聽到父母這樣的責備,裕勝心如刀割,不懂父母為何一點都不能體諒他的辛苦?
「難道要辭掉工作,回家照顧父母終老才孝順嗎?」
我拍拍裕勝的肩膀,希望他能諒解父母的時代物質雖艱辛,但無論如何子女可以隨侍左右,共同在一個宅院生活,父母無法理解現在都會房價高漲,有屬於自己的住處已是幸運。親友當然會因為父母的抱怨心生不平。
◎記得此刻,未來多體諒孩子
「我們也會老去,記得我們此刻的難處,未來多給孩子一些體諒,現在孝養父母不易,未來我們也別期待孩子的照顧!」
我想著自己結婚二十餘年,養育孩子長大和陪著父母走完人生的最後一程,為人夫、人父勉強及格,為人子女絕對不及格,對我父母的照顧常是心有餘,但力有未逮。我知道裕勝已經盡力了,父母一時不諒解,我們可以體諒。
「用我們最大的努力,陪父母走完最後一段路,這是每個孩子應該盡的責任。」
對於養兒防老,父母自有期待和想法,我們無法改變,但人總有能力的極限,辭去工作、沒了收入,我們如何生活、照顧家庭和父母?與其糾結於親友責難,意氣用事辭職,不如照常工作,用心把家照顧好。
孩子的教養和父母的照顧同等重要,別忘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健康,如果因為奔波和操勞,讓健康出了問題,什麼事都做不了!
「安住自己的心,我從未期待自己因孝順得到讚揚,只希望無愧於心。別人的批判知道就夠了,解釋無益。修復與孩子之間的關係,讓孩子也因為父母的難處提早成熟。」
◎照護父母,人生必經的歷程
「至少兩位老人家彼此都還可以有照應,附近也有親友看前顧後,」我勸裕勝這段期間假日常回家,每天都有電話關心,等到父母無法自理生活,再進一步思考對策。暫且放下一時無法解決的難題,時間和境遇一定會讓我們找到出口。
父母雖因一時生氣回鄉,再北上同住的可能性仍在。買大房子有困難,就有朋友在自家附近,租適合的房子給父母或孩子住,結合社區的照護資源,長輩在家也可以得到一些居家關懷,也有人白天送父母去日照中心,晚上再接回來同住。
許多事都有不同的可能性,但一定不能急,諒解老年父母的心情和想法,我們認為可行的好方案,他們未必能認同和接受。
和裕勝談完話,看他心情似乎有好轉一些。他離開之後,我想的不是父母的問題,而是我們老了,如何不倚靠子女、不給子女找麻煩,有能力照顧好自己?
「一定要從現在儲備健康的資產,並有足夠的財力,有一群朋友,最重要的是培養興趣。即使另一半老去,自己也能快樂獨處。」最後真的無力自理生活,也有能力為自己找到適合的安養護中心。
這一代父母的難題,未必有解。但這是不可避免的功課,每個人都要學習,多一些體諒、包容、知足和感恩,許多事應該都會有一個適合的出口。
祝福裕勝,也祝福現在正在學習這門科目的朋友。
年過五十常抱怨,表示沒把自己放對位子
艾玲是家中唯一的上班族和家務承擔者,五十出頭的她滿臉疲累,臉色黯沉、眼袋下垂。「我好累,但能怎麼辦?」她和前夫有個孩子,再婚後又生另一個,兩個孩子相差十歲,大的是尼特族,目前服完兵役;小的正值叛逆期;先生五十歲被公司強迫退休後未再就業。
面對一位長期肩負重擔的堅強女性,任何言語或建議都可能加重她的折磨,我心想如何回應較好?畢竟重組家庭的夫妻相處和子女管教,就比一般家庭複雜,夫妻各有過去在婚姻中的不愉快和糾葛;孩子跟著媽媽重組新家庭,心理調適常被漠視、忽略;兄弟同母不同父,怎麼管教都難讓孩子心服口服。
◎家有尼特族,下班當無薪女工
艾玲堅強、不服輸,第一次婚姻失敗後,總想著如何在第二次贏回來。她工作力爭上游,在家盡心盡力付出,把家中三名男性照顧得很好。
「我錯了嗎?不該在職場上求成就,或不該努力做賢妻良母?」艾玲對我的解讀持不同意見,她直接、強勢的表達令我意外,我必須換個方式與她談。
「妳對人生的期待是什麼?希望在職場別人怎麼評價妳?在家裡,希望自己做怎樣的妻子和媽媽?」
誰不期待自己躋身人生勝利組?工作成就亮眼,是先生依賴的太太、把孩子照顧好的媽媽,艾玲的確如此,她也覺得自己在職場和家庭的角色都扮演得很好。
「後來呢?」
「我是失敗的太太和媽媽。先生不如我期待的認真工作,反而常有緋聞;孩子也不受管教。」
「我們家有兩個半的尼特族,老的依賴自己一點退休金,把玩股票當職業;大的總有理由宅在家,如準備研究所、出國留學考試,連碗都不肯洗;小的有樣學樣,書也不肯正經讀。父子三人都黏在手機和電腦螢幕,能怎麼辦?」
「那,什麼是妳真正的期待?」我這樣反問。
先生退休過著他期待的生活,每天盯著股票起落,為什麼要去打擾他?孩子成年,放手由他去吧!要考研究所或留學,是否認真或用心都是他的人生,我們無法為他負責,只能努力做好自己。如果企圖要另一半和孩子符合期待,不僅自己辛苦,家人也辛苦。年輕時因為許多牽絆和理由,無法自己選擇,若年過五十還經常抱怨,表示沒把自己放在合適的位置。
「用過的碗沒人洗、髒衣服堆得山一樣高,環境亂七八糟,我下班回家想休息,也不想管啊!」
我默不出聲,看這個職場常勝軍還要折磨自己多久?
「偷偷給自己放個長假,最好半個月或一個月,不用留生活費給他們,也不要帶手機,就到一個遙遠的國家,看公司或家庭會不會出亂子。」
◎你選擇什麼,就得到什麼
我們常不自覺把自己看得很重要,事實是,即使我們從這世界消失,也不過就是泛起一陣漣漪,地球依然運行。先生和孩子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其實是我們自己。
他們看似問題人物,根源來自我們選擇做一棵被寄生蟲依附的腐木。如果有個人空間和期待的生活,誰能依賴、寄生在我們的生命?不管活過多少年,若不滿意就重設人生。
聽艾玲的轉述,她家男人真的又懶又被動,也毫無責任感和上進心;但這一切,不就因為有人甘願提供無微不至的服務嗎?我勸艾玲休個長假,回來後,這世界就會不一樣。
如果我們不願再被依賴,何不回到原點,重新思考未來的人生要如何選擇和做自己?孩子長大,父母的手就要學習鬆開。年輕時,工作和孩子佔據我們太多時間,年紀漸長,何妨與變得陌生、疏離的另一半,重談一次心靈共感、無人打擾的戀愛?
「當下的一切,都是我們自己選擇的!若看重健康,就會重視飲食和運動;若專注於累積財富,存摺數字便增加;換言之,若重視和規劃生活,就能更貼近自己!」我分享道。
聽了這番話,艾玲轉念展露笑容,說要實踐年輕時去歐洲自助旅行的夢想,而且決定下個月就去!
二代同住,不能堅持舊有的生活型態
「成年的孩子都要結婚了,還這麼不懂事,真讓人生氣!」
朋友聚會,原本熱熱鬧鬧要恭喜儒美,沒想到她氣沖沖,大家都不敢多話。她可能是壓抑很久,一股腦把心中的不平全宣洩出來。
為了孩子的婚禮,親子間就有許多不同意見;孩子認為結婚是他們的事,何必請一大堆不相干的人?父母覺得這是家族大事,不只是面子問題,辦不好以後在家族會沒地位,所以訂、結婚的儀式、訂什麼飯店、喜宴該有幾道菜,準親家和兩個孩子各有看法,鬧得親子幾乎水火不容。接下來新房布置、要不要住一起,親子雙方都很堅持。...
推薦序
【推薦序】關係要親密,先放下「我是為你好」 / 律師娘 林靜如
「關係衝突來自『女人感受優先,男人問題導向』。」
第一次閱讀《為何我們愛得,又傷又痛?》,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這句話。
難怪,我總覺得每次跟我老公溝通時,總覺得怎麼溝怎麼不通,還愈吵愈受傷,我們都忘了每個人的立場、人格特質皆不相同,想法自然也不會一樣,我們卻為了無法把自己的想法塞進別人的腦袋而感到難受。
親子之間也是,我們也常常以教養之名,想把自己的認知複製到孩子身上,很多時候爭擾到最後,一切都是來自於自己想掌控一切的慾望而已。
我想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對於自己在乎的人,明明覺得自己是為了對方好,為了彼此的關係好,所以才安排、才要求,可為什麼最後結果都跟自己想像的不一樣?
首先,我們必須了解,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都有他必須面對的課題,也有在該人生階段產生的生理變化。譬如說,青春期、更年期、中年危機等,在這些階段,因為生理變化,處理事情的態度也會有所不同,所以你會感覺到,即使是與你有著親密關係的人,你也無法完全了解對方的行為或決定的動機。
這時候,如果勉強讓雙方的關係照著自己的意思進行,其實對方會很難接受;若我們可以把感覺回歸理性,願意接納每個人心裡都有脆弱或黑暗面,不在日常相處上處處希望可以照自己的理想狀態發展,給予對方時間與空間,就好比,把對方當成一棵大樹,不要強扭對方讓他長成你想要的樣子,給對方有喘息機會,對關係才是一個比較好的發展。
包括我們自己的人生階段也是,會因為不同年紀,產生不同的生理變化,或許也容易給旁人產生無法適應的感受,此時,如果硬要雙方在關係上努力及勉強,往往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所謂的愛,在每個人心中的定義並不一樣,但給予包容,卻是最基本的原則,適度的關心與建議,耐心等候對方回覆;也許,等彼此的情緒與想法沉澱後,你們可以擦出新火花。
【推薦序】一個人不會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會什麼」? / 臨床心理師 洪仲清
我的臨床心理師工作在剛開始的時候,主要聚焦在兒童青少年。那時候家長就跟我提過盧蘇偉老師的大名,借我聽CD、看書,我用了盧老師的一些概念跟家長討論,所以盧老師可以說是我在親職諮商的啟蒙老師之一──雖然我們從來沒見過面。
我常拿盧老師參與的《飛行少年》紀錄片,跟父母談身教與陪伴的重要性。我也受到盧老師自己的生平事蹟影響,而深受激勵。
「我每天回家時,都會在門口準備一份好心情再進門。在家裡,一定有許多和自己期待不一樣的事情會發生。我時時提醒自己,如果這些事與自己的快樂和幸福無關,那麼它們就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例如衣服亂扔、東西未歸原位、孩子晚歸、先生『外宿』之類的小事等。」──盧蘇偉
如果細看盧老師的書,會很容易發現老師文字語氣裡特有的「苦口婆心」。常常提醒、叮嚀,再加上鼓勵,想幫助父母減低在家庭裡的壓力。而且盧老師的關懷範圍很廣、很全面,他自己就以身作則地陪伴著大眾度過這幾十年。
聽起來有些浮誇,但如果認識老師比較深,就會知道我的描述並不誇大。老師的著作幾十種,還有各大媒體的專欄,以及各種演講或講座超過六千場次。我從很早就知道,盧老師是全台跑透透,甚至跨國跑場。最近因為要寫這篇文章,特別上網查了盧老師的演講行程,依然滿滿滿,那是我看了會腳軟的程度;這麼多年來,盧老師的行動力還是這麼強大。
盧老師真的是把他「會的」,發揮得淋漓盡致!
如果看過盧老師的影片,知道盧老師連記電話號碼、四則運算都曾經有困難的話,那就會知道盧老師是多麼盡情在發揮自己生命的潛能。難能可貴的是,幾十年來,始終如一。
「大多數人都相信,眼下是他們人生中最糟糕的時期了,再也不會比現在更糟了,而事實也常常告訴我們:你再不改變,比現在更糟的還在後頭呢!」──盧蘇偉
最後,我想分享這段盧老師的話,給各位拿起書來看的朋友。我常被問到各種問題,只要是親子相關的,這本書裡幾乎都回應了。可是,給出建議或答案相對容易,但要能激勵人勇於改變,則困難很多。關於激勵人心,盧老師實在走在我前面太多,我只能遙望他的背影。
這篇文章,與其說是為這本書推薦,不如說是我想表達對盧老師的感謝。曾經在我的某一段生命裡,他的熱情鼓舞了我。
我「會的」不多,但我也想把我少數「會的」,盡可能拿出來貢獻,圓滿我的人生。也祝福讀者朋友,能活出豐盛與精采!
【推薦序】關係要親密,先放下「我是為你好」 / 律師娘 林靜如
「關係衝突來自『女人感受優先,男人問題導向』。」
第一次閱讀《為何我們愛得,又傷又痛?》,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這句話。
難怪,我總覺得每次跟我老公溝通時,總覺得怎麼溝怎麼不通,還愈吵愈受傷,我們都忘了每個人的立場、人格特質皆不相同,想法自然也不會一樣,我們卻為了無法把自己的想法塞進別人的腦袋而感到難受。
親子之間也是,我們也常常以教養之名,想把自己的認知複製到孩子身上,很多時候爭擾到最後,一切都是來自於自己想掌控一切的慾望而已。
我想很多...
作者序
【自序】為何我們愛得,又傷又痛?
「我做錯了什麼?為什麼孩子怨恨我,父母嫌棄我?」
才過完年,一位好朋友傷心地找我訴苦。她是大家都有目共睹盡心盡責的女兒和媽媽,但親子關係一直不好,我一時沉默不知該如何安慰,畢竟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夫妻、親子間的互動,其中辛酸難以讓外人了解和協助。
回想自己在康健雜誌寫了近十年的專欄,出版《你管他折不折棉被幹嘛?》,那時孩子正值國小中年級,開始有自己的主見,不輕易聽從父母的指揮和管教,我學習放手讓孩子自我管理,讓他有空間和時間去學習與自己和別人互動。
第二本書《幹嘛要他想的和你一樣!》寫於孩子青春期,彼時他有如刺蝟,不讓父母近身,在生活中稍有不慎,父母就會惹一身氣,我學習去懂孩子暴衝背後的內心世界,和孩子保持彼此都適宜的空間,孩子好過自然就會讓父母好過,有了父母的了解和賞識,就沒有叛逆的青少年。
至今孩子成年,寫了這本《為何我們愛得,又傷又痛?》,我認為若孩子長大,父母沒有跟著長大,「愛」就會成為親子間最大的障礙和傷害,所以我學習全然放手,把責任交給孩子,只做他的室友。這看似容易,其中卻有許多煎熬,但我清楚孩子己不能再做父母的寵兒,必需是自己的主人,然而父母也要學習擁有自己的生活重心,不再干擾孩子做個獨立的成年人。
過去三十餘年,我輔導過三千多位迷途孩子,出版五十餘本書,演講超過六千場,即便如此,我依舊清楚在家庭關係中自己永遠是學習者,不是專家。當扮演人子時,我清楚父母愛我勝過愛自己,但他們的愛卻留下許多傷痛,直到他們相繼離世,才明白他們和我一樣都在「做中學」,並非生來就懂得當父母;因著這份理解,我從傷痛中得到抒解。
當我身為父母,一再反省和檢視自己,是否在生活中留下了「傷」和「痛」給另一半和孩子,常提醒自己是學習中的「先生」和「父親」,希望另一半和孩子在我不如他們期待時,能提醒、協助我學習和成長。
伴著我這位好友心裡的傷痛,我沒有任何建言,因為她的孩子也在學習如何扮演自己的角色。年輕時,我常因父母「以愛為名」帶來的傷痛而感難過,但如今反觀自己過去何嘗不也以愛為名,把父母愛得又傷又痛?
我安慰這位好友,孩子和父母一樣,都在學習和成長,我們不懂孩子的心,就如同孩子不懂我們,但這段婚姻和親子的旅程,會讓生命愈來愈豐富和精采。
傷和痛都是一時的,最後會孕育出「愛」的珍珠;用感恩、學習的心,面對婚姻和親子間的傷痛,我們就能找到讓自己和家人好過的出路。
【自序】為何我們愛得,又傷又痛?
「我做錯了什麼?為什麼孩子怨恨我,父母嫌棄我?」
才過完年,一位好朋友傷心地找我訴苦。她是大家都有目共睹盡心盡責的女兒和媽媽,但親子關係一直不好,我一時沉默不知該如何安慰,畢竟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夫妻、親子間的互動,其中辛酸難以讓外人了解和協助。
回想自己在康健雜誌寫了近十年的專欄,出版《你管他折不折棉被幹嘛?》,那時孩子正值國小中年級,開始有自己的主見,不輕易聽從父母的指揮和管教,我學習放手讓孩子自我管理,讓他有空間和時間去學習與自己和別人互動。
第二本書《幹嘛...
目錄
推薦序1 關係要親密,先放下「我是為你好」 林靜如
推薦序2 一個人不會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會什麼」? 洪仲清
自序 為何我們愛得,又傷又痛?
Chapter 1 與孩子同在
人生勝利組的內在恐懼,讓下一代喘不過氣
親子一起練習遠離「網路上癮症」
別讓性探索變成不幸
辯不過孩子,Z世代父母如何更新腦袋?
給考試失利的孩子:「你永遠是我們的榮耀」
孩子自認選錯科系自我放棄時,該怎麼辦?
天底下有兩種人無權放棄孩子
做孩子期待的父母,放下「好爸媽」的包袱
別讓青春期的孩子帶著傷長大
做孩子的爸爸,不必做他的燈塔
讓做家事成為愛的存款
Chapter 2 父母學習放手
為什麼我帶人無數,卻管不動一個小孩?
如果愛足夠,就算孩子走錯路也懂回頭
該拿老本幫孩子圓留學夢嗎?
晚婚或早生,永遠煩不完?
博士兒年近四十不去找工作怎麼辦?
女兒「門不當戶不對」的幸福
小夫妻家裡像垃圾坑,我該管嗎?
你的孫子不是你的孩子,有事先問新手爸媽!
Chapter 3原生家庭的傷
她為什麼複製媽媽的歹命人生?
孩子,別拿「做自己」當藉口
怨父母不了解自己,但誰又真正懂得自己?
用物質換親情,最終會被反噬
如何和手足商量照顧父母,才不傷身煩心?
Chapter 4 再婚家庭的痛
5個提醒,遠離再婚家庭的親子困擾
爸爸再婚,孩子在家像房客
年過五十常抱怨,表示沒把自己放對位子
二度婚姻老夫少妻,要適應的事更多
再婚獲雙方兒女支持,幸福變得容易許多
Chapter 5 跨代同堂的難
難道辭掉工作,回家照顧父母才孝順?
二代同住,不能堅持舊有的生活型態
夫妻若沒共識,三代同堂就會變成戰場
三代共居有精神支柱凝聚感情是福份
Chapter 6 夫妻要當神隊友
管教一致是神話,別想改變另一半的教養態度
面對校園霸凌,爭到底還是冷處理?
關係衝突來自「女人感受優先,男人問題導向」
推薦序1 關係要親密,先放下「我是為你好」 林靜如
推薦序2 一個人不會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會什麼」? 洪仲清
自序 為何我們愛得,又傷又痛?
Chapter 1 與孩子同在
人生勝利組的內在恐懼,讓下一代喘不過氣
親子一起練習遠離「網路上癮症」
別讓性探索變成不幸
辯不過孩子,Z世代父母如何更新腦袋?
給考試失利的孩子:「你永遠是我們的榮耀」
孩子自認選錯科系自我放棄時,該怎麼辦?
天底下有兩種人無權放棄孩子
做孩子期待的父母,放下「好爸媽」的包袱
別讓青春期的孩子帶著傷長大
做孩子的爸爸,不必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