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特色】
從管理的11個面向出發,面面俱到,
提供50個思考工具,絕無遺漏,
幫你解決工作中碰到的各種難題;
每個單元都附有解說圖表及簡單說明,讓你做出最佳判斷與分析;
提供具體的管理故事,靈活運用在日常工作的各個層面。
瞭解「產品生命周期」的概念嗎?你一定非常熟悉,但怎麼用呢?
一想到「SWOT分析」,是不是把你嚇出一身冷汗?其實不必。
「周哈理窗」、「齊夫定律」超級實用,這是啥?
做事「哩哩落落」?學學甘特圖吧。
掌握這些思考工具,你就知道如何解決問題。
本書介紹了各種管理技巧,背後所隱含的概念,以及其真正價值。全書分為11個管理面向,從企業策略、產品定價、財務管理、營運管理到建立團隊,以及個人的自我管理與成長。
‧假如你想知道「我該如何分析我的組織?」就翻到相關單元:策略管理。
‧若你想知道「我該如何做好預算?」,直接找相關主題:財務管理。
‧如果你為了專案進度忙得焦頭爛額,你該看的是:營運管理。
‧想要做出最佳決策嗎?請看決策管理的章節,正確定義問題,答案自然出現。
‧想讓人們願意去做不想做的事,你可以參考:人員管理。
‧想要改變工作者的行為模式,請看:學習管理的章節。
‧如果你想要做好時間管理,找出事情的優先順序,看看自我管理的部分。
‧若要化解組織內部抗拒改革的力量,那就翻到變革管理的章節。
每個單元介紹一項思考工具,解釋它的運作方式,再用「故事」來做更深入地闡述!看完故事,你就會清楚知道如何應用在日常的工作實務上。書中介紹了:
‧SWOT分析:從優勢到劣勢,找到你的最佳機會(策略管理)
‧商品規格與效益:你的產品為顧客帶來甚麼好處?(行銷管理)
‧需求的價格彈性:你的最佳定價策略是甚麼?(價格管理)
‧預算程序:幫助你預先看到問題,預先做好準備(財務管理)
‧甘特圖:找到專案管理的可測量性、時間性與可歸因性(營運管理)
‧齊夫定律:把複雜變簡單的快速分析法(數字管理)
‧周哈理窗:發掘出連好朋友也沒告訴你的事(人事管理)
‧行為學習周期:用新行為代替舊行為,情況就會完全不同(學習管理)
‧艾維利方法:管好你的最重要資產——時間(自我管理)
‧承諾曲線:讓改革派與守舊派站上同一陣線(變革管理)
不論你是企業主管、剛剛開始上班,或是從事顧問工作,本書是你不可或缺的最佳隨身工具書。職場工作有充滿壓力的一面,也有帶來巨大快樂的時刻。我們都會遇到心驚膽顫的場景,也會從中得到無比的成就感。無論是好是壞,所有經驗都會是你大好的學習機會。
作者簡介:
麥可・沃德(Michael Ward)
知名管理顧問,專長是組織改革和企業績效提昇。拿到心理學位之後,麥可陸續拿到企業管理、財務和組織發展等各方面的專業證書。麥可曾經任職於兩家國際性的管理顧問公司,隨後自行開業。之後幾年一直致力於組織文化改革和績效提昇的企業個案,合作對象遍布各行各業,實際接觸上至董事會,下至工廠廠房,各個階層的管理工作。著有《為什麼企業變革會失敗》。
譯者簡介:
廖文秀(SaSa)
新北市人,國立大學英語系畢業,曾在航空公司及保險經紀公司服務。目前旅居美國,以翻譯為志趣,把翻譯當成接觸好書的機會。譯有《讓員工敢做決定》《挑起購買慾,零售業新獲利模式》《每一個動作都是成本》《成功者的8種練習》《亂想的方法》《不想合群,我一樣出人頭地》《你說的,對方都買單》《跟全世界做生意的第一本書》(以上皆大樂文化)。
章節試閱
第一章 開放系統
我的公司與外在世界的關係
封閉系統討論企業機構的內部運作;開放系統則把重點放在企業機構與外界的關係。一般企業機構很容易因為太過專注於管理日常營運細節,而忽略了經營外部關係。尤其是當時間管理不佳時,這種狀況會更明顯。
顧名思義,開放系統意味著與其他機構或個人接觸的機會。每次接觸都可能帶來一個新契機,當然也可能是危機,或者兩者皆是。假如無法妥善管理這些對外的接觸,甚至沒能及早掌握關鍵人物,那麼在面對突然的競爭者或是搶標的狀況時,就可能因此而反應不及,錯失良機。
許多人經常視企業政策為黑暗的巫術。我卻認為企業政策像是汽車的霧燈。開放系統的霧燈功能越好,照明的範圍就越遠,能見度越高,因此在濃霧中碰撞到障礙物的可能性就越小,安全抵達原定目的地的機會就越大。好的企業政策雖然無法保證成功,但卻會大大降低失敗的可能性。
瞭解公司在開放系統中所處的位置
我曾主持一個由化工公司總監們參與的策略工作坊。工作坊的開頭先說明開放系統與封閉系統的原理。各個總監都承認,他們在管理上都有過於事必躬親的傾向。造成這種現象的一部分原因是,管理架構上出了問題;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他們的工作內容比較像是營運部門總監,而非公司總監。我點出時間管理的問題。因為時間管理不良,使得他們在處理事情時,不以事件的重要程度,反而以緊急程度為優先順序。我們將在工作坊中花些時間來為公司的外部關係做體檢。
我先提出幾個外來影響因素的例子,請總監們一起腦力激盪。接下來請他們把這些影響因素歸類為正面或負面。這並不簡單。舉例來說,達成品質系統管理的英國標準BS 5750或國際標準組織ISO 9000,被認為具有正負兩面的影響。負面影響是,若不能在年底以前完成,就會造成斷層;正面影響則是,幫助員工工作更有紀律。接下來我請總監們用零分到十分的範圍,分別為每項影響因素的重要性和緊急程度打分數。到這裡我們列出了必須特別關注的關鍵環境影響因素。雖然只是踏出一小步,但至少是有系統地檢視企業所處環境的開始。
第二章 SWOT分析
從優勢到劣勢,找到你的最佳機會
SWOT分析法針對企業機構的四個面向來做分析,分別是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SWOT是取這四個面向第一個字母的縮寫組成。
優勢:企業擁有哪些長處?有哪些獨特的競爭力?跟競爭對手相比,是否有任何獨特的賣點,是否在環境、市占率或大眾好評上占有優勢?訓練有素的員工、產業相關技術方面的專長、條件特優的租約、或是受保護的專利項目等,都是優勢之一。
劣勢:企業的缺點是什麼?是技術跟不上時代了嗎?是否被迫在較競爭對手差的環境下營運?有沒有容易受攻擊的弱點?老舊的工廠和設備、限制過多的工作常規、不熟悉流程的員工、或是過時的技術等,都是一般常見的劣勢。
機會:周遭有哪些可供善用的機會?有發掘到任何新興市場嗎?有沒有可能出現需求量暴增的狀況?整體經濟復甦的狀況對貿易活動有幫助嗎?會不會因為政府輔導機構的內部架構重整,而拿到更多的遷移補助款項?外幣匯率浮動或是利息調降的因素,可用來作為企業的競爭優勢嗎?
威脅:環境中有哪些潛在的威脅,像是世界經濟衰退的危機?國外市場是否可能出現新的貿易限制法規?所屬產業是否正在萎縮當中?多元化發展的機會是否變少了?企業是否遭受到惡意破壞、犯罪事件或恐怖行動的威脅?
運用SWOT分析法分析企業處境
在第一章提過的化工公司總監策略工作坊中,我們先從封閉系統和開放系統開始分析。接下來再針對各個正面與負面外在影響因素,一一排序:
正面因素:合併與收購公司、合營企業、技術創新、以及市場占有率。
負面因素:品質、地理環境、法規、媒體關注。
接著,我提議為公司作SWOT態勢分析。總監們沒接觸過開放系統和封閉系統,但對於SWOT分析法卻非常熟悉。他們過了幾分鐘才恍然大悟。
「你真是奸詐!」業務部總監羅傑笑著說,「從頭到尾都是你的設計。」他轉向其他總監們說,「開放系統?所說的正面和負面影響因素,不就是機會和威脅嗎?」
「沒錯,」我回答,「機會和威脅是屬於開放系統,優勢與劣勢則屬於封閉系統。任何機構的開放系統和封閉系統,都有各自不同的平衡狀態。把合營事業的提案當成機會,若能搭配上一種優勢,像是靈活的營運模式,這個機會的成功率就會高於搭配了劣勢(例如過多的限制)的提案。
舉例來說,假設出現因品管不良而失掉貿易機會的威脅,又搭配上缺乏變通能力的劣勢,就會對企業造成很大的傷害。但如果在面對威脅時,可以拿出懂得變通的優勢來作應對,就能夠把傷害減到最低。
關鍵在於,企業內部必須隨時追求進步與發展優勢,才能在面對威脅時化險為夷;在機會來臨時有能力把握,發揮最大效益。任何企業都有劣勢,如何努力克服劣勢才是重點所在。一定要隨時對開放系統保持戒備狀態,因為外在環境瞬息萬變,如果我們無法順應時代變遷,就注定走向失敗的道路。
專利保護固然是一種優勢,但也可能因此衍生出自得自滿的劣勢;而不良的公司收購案看似劣勢,也可以被技巧運用成為優勢。這是一個永無止境的功課。」
「接下來讓我們繼續完成SWOT分析,條列出我們的優勢和劣勢並且排序,研究優勢和劣勢與機會和威脅之間的搭配方式。搭配得越恰當,成功就越持久。搭配失當的地方就是企業需要加強改善的部分。訂定策略時,要從發散性思考開始,最終目標是整合出重點行動,開始執行!」
第三章 利害關係人與角色設定分析
面對威脅時,如何創造雙贏局面
利害關係人分析是用來分析開放系統中,跟企業或個人主體有利害關係的個人、機構、或領域。當然,開放系統可以外推到包含整個宇宙,但這裡把重點放在我們直接面對的機會與威脅。
有利害關係的領域:公司的收購和合併、品質、資訊科技、或新產品開發等。無論是以機會或威脅的方式出現,這些領域都對企業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有利害關係的機構:供應商、客戶、競爭者、合營事業的夥伴、金主、政府機構、補助單位等。
有利害關係的個人:投資分析師、高階主管、記者、陳情遊說者等。
角色設定:從各領域、機構和個人團體中,找出重要關係人之後,下一步是角色設定。目的是分析出這些利害關係人與我們之間的相互關係。管理開放系統其實就是依照各自的角色設定,管理重要利害關係人與我們之間的關係,也可說是管理對彼此的期望。運用利害關係人與角色設定分析,更能清楚掌握彼此的期望。
透過利害關係人與角色設定分析來管理戰略關係
在上一章提到的化工公司總監工作坊中,我們分析了公司的開放系統,找出機會與威脅;也對封閉系統做了分析,找出優勢與劣勢。有了完整的SWOT分析之後,接下來的任務就是,加強優勢與克服劣勢,以便在機會來臨時有實力把握和運用,在面對威脅時得以輕鬆化解危機。
參與工作坊的總監們都是非常務實,能力很強的人,對於分析與解決難題都很有自己的一套。但是當講到管理與外來公司代表的關係時,卻明顯生疏,對於敵對立場的代表,更是如此。我要求他們以威脅為主題,作一份利害關係人分析。他們提到兩個領域,分別是環境因素(公司有環境汙染的問題)和市政府(公司最近才取得PLC認證)。環境因素的領域中,重要關係人包括環保機構、政治團體和媒體;市政府的部分則包括公立機構、財務和媒體機構。每個領域之下又分別有幾個重要的利害關係機構與個人。
「無可避免的,」我說,「我們都身處在複雜的大環境中,必定會受到各方力量所左右。」目前已經列舉出開放系統中存在的兩大威脅,也細分出兩大威脅之下各自包含的機構和人物。既然不管公司政策走向,都必定需要和這些關係人保持關係,不如積極找出互利的角色設定,聯手造成雙贏。可以從分析彼此的期望開始下手。寫下我們對每一個利害關係領域、機構和個人的期望,並設想他們對我們的期望。」
接下來,找出跟各個利害關係團體之間可能發生的衝突(像是環境保護團體),和機會(例如投資集團)。完成這些步驟之後,行動計畫就逐漸成型。現在的大環境比以前更變幻莫測,但是我們的策略探照燈,已經開始穿透原本看似深不可測的大霧了
第一章 開放系統
我的公司與外在世界的關係
封閉系統討論企業機構的內部運作;開放系統則把重點放在企業機構與外界的關係。一般企業機構很容易因為太過專注於管理日常營運細節,而忽略了經營外部關係。尤其是當時間管理不佳時,這種狀況會更明顯。
顧名思義,開放系統意味著與其他機構或個人接觸的機會。每次接觸都可能帶來一個新契機,當然也可能是危機,或者兩者皆是。假如無法妥善管理這些對外的接觸,甚至沒能及早掌握關鍵人物,那麼在面對突然的競爭者或是搶標的狀況時,就可能因此而反應不及,錯失良機。
許多人經常視企業政策為...
作者序
前言 工作忙沒空讀書?不讀這本工作更忙
有一句老生常談說:企業主管都不愛讀書。可以肯定的是,他們的確沒時間盡情閱讀所有想讀的書。主管們通常將此歸咎於每天勞心勞力,超出負荷的工作量;就算只求跟得上每天的進度,都已經非常辛苦,若想隨時維持在卓越的狀態,更是一項大挑戰。
不管是私下或是公開場合中,都有許多主管承認,他們認為自己還不夠有效率。但是到底該怎麼做呢?畢竟時間有限。近年來,企業管理的訓練課程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我還是經常從學員身上感受到一種幻滅的感覺。「管理課程雖然是很好,」現役主管們經常告訴我,「但卻無法跟實務接軌。比起真實的管理工作,管理課程太過於理想化。真正的主管每天面對的都是一場混仗。」
我比一般的管理教育者更能認同,主管的確經常面對混亂的狀況。我職場生涯的前七年中,完全沒有接觸過一丁點的管理訓練。更糟的是,我跟多數獨立創業者一樣,面臨到孤立無援的無助感。我是老闆,因此在公司?沒有一位能敞開心胸談話的對象。回顧起來,那真的是非常可怕的七年。當時全憑本能與直覺來做所有決定。不過,我熬過來了,甚至小有成就。
七年中有許多事情讓我印象深刻。過去曾經收購一家清潔公司,完成交易之後幾天才赫然發現,這家公司的訂價結構簡直沒有規則可循。前任老闆給了很多客戶特別的優惠。價格完全不符成本。詢問他的意見時,他建議加價五%。但我非常清楚,若不加價三十%以上,公司一定會在兩個月內關門大吉。而這還是在經濟蕭條期間發生的事。
我冒著冷汗,獨自考慮了所有選項。假如按兵不動,就要等著兩個月後關門大吉。因此漲價是無可避免的。但是怎麼可能一下子漲價三十%?這樣會流失掉多少客戶?我隨手拿了一張信封,在背面作計算。
以前我從沒聽過「假如」法則,但當時在做的,實際上就是在設想各種「假如」的狀況。雖然也從沒聽過需求的價格彈性(請參閱本書第三部,價格管理),當時所做的決策卻完全符合這個法則。我想到,流失一些客戶剛好能空出時間去開發利潤更高的新客戶。因此雖然不能稱之為機會效益(請參閱〈決策管理〉),但仍然是有利益可言的。
我存活了下來。價格提高了三十%(一些特殊案例更遠高於三十%)。客戶流失率大約是十%。在整頓過程中也建立了一套標準成本系統,公司內部有了清楚的訂價標準做為依據。自此之後,當客戶抱怨他們的價錢比其他客戶差時,我就能立刻打開「黑皮書」向客戶解釋,兩個價錢都是依照同一套訂價標準計算出來的。這是讓客戶服氣的最好辦法。雖然他們並不滿意,但仍能接受。雖然價格持續上漲,但我提供的服務還算得上物美價廉。
接手經營兩年後,價錢已經上漲了一百二十%,流失了約三十五%的客戶,最後用兩倍的價錢轉手賣掉這家公司。新店主不理會我好心的建議,終於因為管理不善而倒閉。我用賺來的錢為自己付了商學院的學費。
以三十歲的熟齡進入商學院讀書,讓我眼界大開,也感受到巨大的文化衝擊。我求知若渴,努力學習各種概念、工具和技巧,準備在實務上應用。雖然也感覺到課程內容稍嫌淺薄,但我不在乎。因為我想在被直覺式經營管理的泥淖吞噬之前,抓住這個讓自己破繭而出的機會。懷抱著這種實用主義的精神,一直到很久之後我才真正了解,各種管理技巧背後所隱含的概念以及其真正價值。
沒有了概念,我們會受困於過去的經驗,而無法跳脫出來從經驗中學習。行為學習周期非常重要,因為這是一個教我們運用概念來從經驗中學習的重要技巧。否則我們遲早會完蛋。就如西班牙哲學家詩人桑塔耶納曾寫過的一句深刻的警語:「無法從歷史中學習的人,注定會重蹈覆轍。」
許多年過去了。我活用管理概念來獲得實際的優勢;在我擔任管理顧問職位時,也愈來愈常將之運用在客戶身上,幫助他們重新整理過去經驗,改變思考模式:像是在〈決策管理〉中提到的埃米爾・拉頓和米歇爾的例子一樣。
另一段回憶不是關於客戶,而是關於我的同事,理查,當時我是他非正式的內部顧問。記得一天下午,我跟理查一起坐下來,我畫了一個又一個的概念來幫助他思考。理查是一位很有能力的資深主管,講解了大約第五個概念之後,他突然看著我問說,「你是從哪裡得到這麼多知識呢?」有些是從商學院的課程中學到的,有些是從其他地方聽來的,有些是我自己發明的。
現在的我,對於很多觀念都能信手拈來,但當我還在管理清潔公司時卻是一竅不通,而這些觀念對於工作能力很強的理查來說,卻是那麼陌生又很有幫助。於是,這本書的雛形,在多年前的那個下午就隱然成形了。
我打算寫一本觀於管理概念和實用管理技巧的書,幫助讀者從經驗中學習與得益。書中的概念不會以淺薄的個案研究來作範例,而要用我自己的經驗作為佐證。這些經驗就跟所有主管每天所面對的混亂局面一樣,非常貼近真實。
這就是本書的源起。假如你想知道「該如何分析我的組織?」就翻到相關的單元:策略管理。若你想知道「該如何處理衝突?」,直接找相關單元:人員管理。每一章節都會先介紹管理技巧,解釋它的運作方式,再用「故事」來做更深入地闡述;我實在不想用個案研究這個可怕的字眼!看完故事,讀者應該會很清楚如何實際應用。
我盡量提供內容出處以供參考。若是我自己發明的理論就沒有特別標明出處,但我並不對這些理論主張所有權,因為所有同業都會一直不斷地發明,再發明互相的理論。如果有人認為我誤用了他們最喜愛的理論,容我說聲抱歉。不過還是要強調,理論的應用可以有很多種不同的方式。適合我的未必適合你。我鼓勵你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應用方式,甚至可以發明屬於你自己的理論。合用才是最重要的。
另外也要請求大家的容忍。有經驗的主管們,一看到書中介紹資產負債表、損益表、態勢分析法等章節,一定會忍不住大笑。這些不是主管們的基本常識嗎?事實上真的不是。很多管理能力很強的主管碰到財務就感到束手無策。
如果本書能幫助他們不再為財務管理感到焦慮,就可說是派上用場了。當有一天碰上危機時,你一定會很慶幸自己讀過復原周期的章節(個人管理)。另外,你曾聽過知識格網(學習管理)和齊夫定律(數字管理)嗎?每個人不都會很想知道,連好朋友都不會告訴你的事情嗎?那就要看周哈理窗的章節(人員管理)。
不需再繼續多說,這本書是為你而寫。善用它。我的上一本書也曾提過,管理工作有很可怕的部分,也有很有樂趣的部分。我們都會遇到心驚膽顫的時刻,但也會從中得到無比的成就感。無論是好是壞,所有經驗都是大好的學習機會。祝福你學習愉快!
前言 工作忙沒空讀書?不讀這本工作更忙
有一句老生常談說:企業主管都不愛讀書。可以肯定的是,他們的確沒時間盡情閱讀所有想讀的書。主管們通常將此歸咎於每天勞心勞力,超出負荷的工作量;就算只求跟得上每天的進度,都已經非常辛苦,若想隨時維持在卓越的狀態,更是一項大挑戰。
不管是私下或是公開場合中,都有許多主管承認,他們認為自己還不夠有效率。但是到底該怎麼做呢?畢竟時間有限。近年來,企業管理的訓練課程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我還是經常從學員身上感受到一種幻滅的感覺。「管理課程雖然是很好,」現役主管們經常告...
目錄
前言 工作忙沒空讀書?不讀這本工作更忙
第一部 策略管理
1. 開放系統:我的公司與外在世界的關係
2. SWOT分析:從優勢到劣勢,找到你的最佳機會
3. 利害關係人與角色設定分析:面對威脅時,如何創造雙贏局面
第二部 行銷管理
4. 商品的生命周期:找出商品的暢銷之路與行銷策略
5. 市場佔有率與獲利:掌握商品的獲利周期,創造未來商品
6. 市場╱產品矩陣:找出行銷策略的思考路徑
7. 行銷四P:活用4P策略,打開銷售之門
8. 商品規格與效益:你的產品帶來甚麼好處?
第三部 價格管理
9. 供給與需求曲線:預測消費者行為與購買意願
10. 需求的價格彈性:找到你的最佳定價策略
第四部 財務管理
11. 資產負債表:如何看待你的資產與負債
12. 損益表:正確解讀損益預測的重要性
13. 現金流量預測:明天的收入拯救不了今天的現金需求
14. 投資評估:風險與收益必須符合公司的政策方向
15. 預算程序:預先看到問題,預先做好準備
第五部 營運管理
16. 封閉系統:增加價值是企業的核心關切
17. 管理控制循環:找出輸入物與輸出物的最佳比例
18. 營運會議:建立一個有效的問題解決機制
19. 行動小組:以共同利益為前提,找出最佳解決方案
20. 甘特圖:找出專案管理的可測量性、時間性與可歸因性
21. 損益平衡分析:透過成本分析,找出最佳營運模式
第六部 決策管理
22. 決策樹:正確定義問題,答案自然會出現
23. 資產負債表格:去除私人情緒的有效工具
24. 機會成本和機會效益:如何挑選對的機會
第七部 數字管理
25. 柏拉圖分析:20%的行動帶來80%的結果
26. 常態分配:提供強大的預測能力
27. 齊夫定律:把複雜變簡單的快速分析法
第八部 人事管理
28. 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讓人們願意去做不想做的事
29. 管理格道:向成吉思汗與鄉村俱樂部說再見
30. 會議技巧:最重要的決策現場在會議
31. 團隊組成:共同目標與使命感打造團隊力量
32. 團隊角色理論:8種角色建立完美團隊
33. 角色協商:打造和諧共事的穩固基礎
34. 自信心訓練:衝突發生時,你應該這麼做
35. 周哈理窗:發掘出連好朋友也沒告訴你的事
第九部 學習管理
36. 蛛網圖:從擴散性思考到內聚性思考
37. 關鍵字閱讀法:快速閱讀原來這麼好玩
38. 行為學習周期:用新行為代替舊行為,情況就會完全不同
39. 知識格網:找出學習需求的理想工具
第十部 自我管理
40. 艾維利方法:管好你的最重要資產——時間
41. 優先矩陣:正確分配資源以及優先順序
42. 效能與效率矩陣:再好的工作表現都有改善空間
43. 績效觀點:工作績效是焦慮程度的函數
44. 復原周期:突來的變故,如何走上康復之路
第十一部 變革管理
45. 企業規模:當企業變大,管理型態也得跟著變
46. 遞迴法則:當組織不斷傳遞出相同的訊息
47. 企業文化:將行為與結果緊密結合的固定裝置
48. 力場分析法:減少組織內部抗拒改革的力量
49. 個人文化:讓員工用不同的方法做事
50. 承諾曲線:讓改革派與守舊派站上同一陣線……
前言 工作忙沒空讀書?不讀這本工作更忙
第一部 策略管理
1. 開放系統:我的公司與外在世界的關係
2. SWOT分析:從優勢到劣勢,找到你的最佳機會
3. 利害關係人與角色設定分析:面對威脅時,如何創造雙贏局面
第二部 行銷管理
4. 商品的生命周期:找出商品的暢銷之路與行銷策略
5. 市場佔有率與獲利:掌握商品的獲利周期,創造未來商品
6. 市場╱產品矩陣:找出行銷策略的思考路徑
7. 行銷四P:活用4P策略,打開銷售之門
8. 商品規格與效益:你的產品帶來甚麼好處?
第三部 價格管理
9. 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