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肯錫和波士頓顧問公司,為什麼能成為世界頂尖的解決問題高手?來自這兩家公司的作者范‧哈斯垂特/史波瓦,現身說法告訴你:
面對問題,往往不能解決問題,
「背對問題」的思考,才會快又有效解決。
為什麼?
兩位作者說,這是因為——
‧「在學校,我們學習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是定義問題(而非我們的目標),接著是認真的診斷問題(而不是測試解決的方法),非要這樣做之後,才會在最後階段提出評估,而且總結『解決方案』的部份總是一點點。」
‧「在公司,解決問題的時候,開頭經常是帶著最好的意圖,往往最後是以徹底失望告終,而且常常很不智的製造了更多問題,最後根本沒造成實際的影響或改變。」
‧更糟糕的是,問題發生之後大家只顧著追究:這是誰造成的?誰該負責?結果是:目標被擺在一邊。
解決問題的關鍵,不是面對問題窮追猛打,而是反過來「背對問題」思考——想清楚,我的目標是什麼?如何不卡在過程中發生的旁支情節?
「背對問題的思考」,為什麼能幫我們找到目標和方法?
舉個例子:如何讓店內商品擺設的效能提高?提高坪效?
大學或商學院裡學到的解決問題模式,通常是先列出所有會影響擺設效能的因素。於是一份長清單出來了:產品類型、折扣比率、商店位置、擺設當天是星期幾、持續擺設時間、平面媒體的幫助、品牌的品質、商品貨源供應、擺設面的數量、商店的大小等等。學術研究顯示:你總共可以列舉一百零八個因素。天哪!
傳統的問題處理法,風險在於可能膨脹成無盡的問題和次問題清單,你反而額外又多花了一番排定優先序和篩選的功夫。
「背對問題」的思考,則是問題發生時,運用分析架構,迅速找出為數不多、但可行性高的假設性解決方法,然後一一測試。兩位來自麥肯錫和波士頓顧問公司的作者會教你:
一、 問題的分析架構只有三種:問題處理法、解答處理法、步步為營處理法。
二、 什麼時候、該運用哪種架構,才是最適當的。
三、 如何提出為數不過多,且可行性高的假設性辦法。
重點是:分析架構用對了,你不會被那些看似合理、但相當可疑的論點所誤導。你會立即討論哪些解決方法正確或不正確,讓每個利害關係人都參與了解決問題的過程,不會在分析了一籮筐資料之後,匆匆作成決定。你會知道,要如何「干預」,才得以解決問題;也就是說,你會知道:要促使大家開始行動,你只需要做的三到五件事是什麼。
從提升廣告營業額,到替聯合國解決非洲飢荒,本書讓你見識「背對問題的思考」有多省錢、多犀利。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范.哈斯垂特(Rob van Haastrecht)目前從事獨立諮詢顧問與企業暫代經理人。之前曾在阿姆斯特丹和奧克蘭(紐西蘭)的波士頓顧問集團(Boston Consulting Group)任職八年。他的客戶範圍遍及各產業的策略與改革管理。
哈斯垂特畢業自鹿特丹伊拉斯謨斯大學,主修企業經濟,曾任教伊拉斯謨斯大學行銷學助理教授四年。
他之前出版過一本改革管理書籍(荷文版)。哈斯垂特與他的伴侶蜜雪兒和兩名子女目前生活在荷蘭阿蘭德爾文。
作者電子信箱:rob@vanhaastrecht.com
馬汀‧史波瓦(Martin Scheepbouwer)是網路產業的總經理。他大學畢業後便進入麥肯錫顧問公司(McKinsey & Co),從初階分析師做起,在七年內,他成為企劃案經哩,主要負責高科技和媒體產業客戶。之後他加入eBay公司,擔任荷蘭分部財務長三年。
2008年起他在Schibsted ASA線上廣告部門擔任過多項高階職務,目前是主管南歐地區的業務。
史波瓦取得歐洲排名前十大的荷蘭臺夫大學(Delft University)機械工程碩士和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或音譯為英思雅德)企管碩士學歷。目前與妻子和兩名子女定居西班牙巴塞隆納。
作者電子信箱:martin@scheepbouwer.net
章節試閱
背對問題思考,才能正面解決問題
馬利是人口一千兩百萬的非洲內陸國家,其中半數每天生活費用不到一歐元。聯合國設定的千禧年發展計畫的目標之一,是在二○一五年之前讓全球受飢餓所苦的人數降低至少五○%。問題是如何結構性的降低馬利的飢荒。
為什麼要背對問題思考?
上述例子涵蓋了困難任務的所有要素:問題界定明確,範圍清楚,有野心也有可度量的目標。我們的第一步很清楚──設定目標──接著,我們要如何解決問題?
最平常的著手辦法是進行人們稱為「分析」、「診斷」或「評估」的工作。分析、評估、診斷是什麼意思?多數案例中,這意味著蒐集問題的資料。在馬利的案例中,這可能代表集合一大堆聯合國發展援助報告的檔案、馬利的地理資訊、馬利和鄰近國家的社會動態、貧窮指數等等,隨隨便便就要花上幾天(甚或幾星期)來閱讀這些資料以消化訊息。不過這些訊息要如何達成某種結論,給可憐的馬利人帶來援助?
在這個階段,我們要定義一下何謂「良好分析」。良好分析就是根據實際訊息,提出問題的答案,以有助於找出最佳解決方案來達成某個目標。在上述的例子中,目標很明確,但是我們在提出解決方法之前,我們要回答的問題是什麼?有沒有任何明顯的解決方法可以測試?除非你知道要找些什麼特定資訊,否則分析階段可能會像尋寶遊戲一樣,浪費一堆時間,最後往往做出欠缺立論基礎的評論。
遺憾的是,把進行分析和尋寶遊戲相混淆的情況卻很普遍。在一些案例中,大家往往困在資料、報表和筆記中無法脫身,這種現象稱為「分析造成的癱瘓」(analysis paralysis),資料的蒐集永無止境,以致於沒有人有辦法把資料整合成有用的資訊,更不要說一個有條理的解決方法。典型的情況是,進行一連串的「分析」(其實是狂蒐資料)之後,接著魔杖一揮,資料就變成了解答。案子迫於時間必須結束,而不是等大家對解決方法有共識。
這不是合理決策的好基礎。我們要做的是在野心和分析之間的一個步驟。分析是手段,並不是目的,我們必須從最後面開始,倒回來做,這個步驟叫運用「分析架構」來思考。
一個架構,基本上就是用一個圖表來說明不同的概念(或向度、觀點、驅動力等等)是如何連結在一起。我們在本書所討論的分析架構,是用結構的形式,把「分析」跟「設定的目標」連結起來,以便決定哪些分析必須進行,為什麼要做這些分析。因此,真正解決問題的程序是從運用「分析架構」開始。
大多數解決問題的運作,時間多半花在分析上頭。這麼做相當合理,畢竟,重要決策應當有個穩固的基礎。遺憾的是,分析的品質時常讓人失望。如此導致的典型負面影響包括:浪費時間,從頭到尾沒產生有洞察力的觀點,解決方法禁不起考驗,做成決策的關鍵資訊本身就有問題。
工作團隊執行企劃案時,花在分析的時間不是太多就是太少,神仙島的案例就是個好例子。以這個案例來說,關鍵課題不該是市場規模的大小,遊客人數預估會有多少才是重點。這個團隊對市場的規模研究過了頭(在本案例中,市場規模其實是穩定而且可預測的),卻對市場佔有率做太簡單的假設(真正該打個大問號的其實是這件事情),這就是我們所謂的資源配置不明智。知道自己的心力該擺在哪裡,是良好分析的關鍵:知道什麼時候要仔細推敲,什麼時候運用現成的資料就已足夠。
要得到好的分析,關鍵作為並不是探索資料、對專家做幾次訪問、進行根本原因分析和組織創意研討會。如我們在前面幾章所看到的,好的分析必須要回答特定問題或測試假設。也正因如此,所有新的資料都必須放進分析架構裡頭,看看它們能提供什麼見解。在這種前提下,凡是無助於分析架構的努力都毫無價值。可是企劃團隊幾乎毫無例外的,一開始就追著資料跑,不知道自己真正要找的是什麼。
即使分析的重點放在解決方案或是分析架構上,它的評估也未必排除了合理的懷疑—看似合理、但相當可疑的結論。因為,企劃團隊常常會偷懶,想快速取巧的作出結論;結果導致令人質疑的結論(像是市佔率六%的論點,這數字到底怎麼得來的?)、缺少充分依據,因為他們根據的是不可靠的資料,要不就是歸納出錯誤的結論,資料解讀不正確,推論太薄弱,或提出的意見缺乏實據。在這些情況下,所謂的解決方法往往只能當成很有意思的看法,而非經過測試的解答。
測試假說或是依據事實回答問題,往往比乍看之下來得困難。因為我們知道,實際上可取得的資料從不曾十全十美,資料要不是不夠完整,就是不夠客觀、太過時,太簡略或是根本拿不到任何資料。收集原始資料時往往同時得排除看似合理的可疑訊息,因此得用聰明的方法,還得勤奮的工作。這,太難了。
到頭來,就算你不遺餘力地找出答案,並測試出正確的解決方法,你還是需要加上一些推論。分析過去,你可以運用實際資料,但是要預測未來,你只能根據一些推論來建立案例。做推論對多數人來說並不是自然的事,他們往往做得太匆促、太簡略、太自以為是。推論會影響你對一個解決方法有信心(或懷疑)的程度,非注意不可。
幕後故事:該不該扮偵探?
乍看之下,警方辦案很像我們在解決企業問題時找尋事實的階段。偵訊證人、分析犯罪現場、檢查前科紀錄、釐清關係、偵訊朋友和親人、調查周圍環境、追蹤嫌犯或進行搜索,看能得出什麼結果。
警方在辦案的解決問題流程過程中永遠得牢記三個問題:
1. 是誰做的?2.為什麼(動機)?還有3.我們能在法庭上證明嗎?
當然,不同的案子會產生不同的證據,而證據通常是阻礙警方查案的瓶頸。所以解決問題的過程是根據極少的證據來加以擴充,而調查小組要檢查所有可能的證據來源。
警方辦案的調查模式,經常複製在解決企業問題上頭,但這樣做其實是大錯特錯。以為自己是在扮偵探,開始追著資料跑,認為收集證據總是多多益善,看看能否從中找出有用的東西。到頭來,往往找不出來足以被定罪的嫌犯(企業則是找不出證據充分的解決方案)。
企業解決問題的方法比警方的調查更多樣,企業可以用的解決方法可能是價格、購併、組織、優化流程、創新、降低成本等等。資訊的取得經常遇到瓶頸,但也有可能資訊過量,比方說,為了擬定一個關於歐洲的零售策略,某人非得訪問所有歐洲的零售商,甚至拜訪所有歐洲的商店之後才做決定。
犯罪調查和解決企業問題的另外一個差別,在於企業問題是關乎未來的行動,而非已經鑄下的罪行。遺憾的是,關於未來,根本沒有「證據」這回事。
的確,在警方辦案和企業解決問題這兩種情況中,都必須排除看似合理但必須懷疑的論點,但是處理的方法從根本就不同。
分析的目的是讓決策者採取行動的進程中可以做出決定。它的結果應該是關於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因此每個分析都應把焦點放在建構或排除一些方法。遺憾的是,資料無法告訴你該做什麼,你必須解讀資料,並把它轉化成解決方法。把(多樣的)事實轉化成解決方法需要邏輯,這種邏輯是建構解決方法的關鍵成分。
好的企管顧問常常會把上述這種邏輯稱之為「資料到底說了什麼」(so what of data)。對每個資料,他們都會問「這到底是在說什麼?」你可以有成千上萬的數據點、消息來源、文章、顧客投訴和訪問的內容,但是如果你無法把你的發現轉化成啟動解答的洞見,那你最好把它們丟進垃圾桶。如果你的主要競爭對手漲價了會怎樣?如果德國市場貢獻了八○%的利潤會怎樣?那會怎樣?
我們認為,研究團隊應該要非常清楚這個「資料怎麼說」。不過,「怎麼說」的問題往往是到了資料已經蒐集或分析之後,才會提出來。我們的建議是在你找專家、找產業報告、財務數據、和消費者調查之前就先做。這也是我們在上一章要發展一套分析架構的原因。建立分析架構在開始收集資料之前,會讓你知道資料「怎麼說?」,或者說讓你有了邏輯。如此一來,你在資料上頭的所有發現都可引導至解答或解決方法。
分析架構是一個把發現轉化成結論的平台,推動出你的解決方法。因此我們鼓勵解決問題的團隊時常回頭審視分析架構,並判斷問題的哪些部分已經獲得解決,或者團隊的邏輯──分析架構本身──需要做調整。舉例來說,當獲利空間在不同國家有差異(代表你面對不同的競爭模式),你可能需要考慮在每個國家採用不同的解決方法。
行動吧!不要光說不練
十四歲時,加圖.札爾.佩德森(Cato Zahl Pedersen)的人生遭遇重大橫逆,電擊意外讓他失去了左臂和一半的右臂。然而佩德森並沒有放棄偉大冒險的夢想,最終證明了只要下定決心你就可以完成偉大的事。
一九九四年,他不借助輔助器材,與他的挪威同胞拉斯.艾柏森(Lars Ebbesen)及歐德.哈洛德.霍格(Odd Harald Hauge)從地球最南邊的島伯克那島(Berkner Island)出發,划雪橇到達南極。他們在五十四天內完成了大約一千三百公里的旅程。(編按:佩德森擁有十三面殘障奧運金牌、一面銀牌。)
佩德森的壯志和決心少人能及。有些人就是會設定比旁人更高的目標,並樂意付出更多來實現這些目標,不管是個人還是專業上都是如此。進展與成果對你有多重要?你願意承受多受苦痛?設定一個高遠的野心容易,但除非你願意承擔這麼做所帶來的後果,否則這種野心毫無意義。許多人夢想著展開一場追尋冒險的旅程,擁有一棟森林住宅,辭去工作做些更有意義的事,但真正做到的少之又少。
完成一個遠大的野心通常不容易,有時充滿痛苦。畢竟奧運冠軍不是一夕可成。同樣的,減少三○%的成本絕不是靠微小無痛覺的省錢措施就能達成。扭轉營收數字,通常不會只靠對銷售員的精神喊話,而是需要在某些方面革新:從根本上重新思考你的產品的價值主張(value proposition),或是對產品運送流程、創造營收的原則、或是參與的人事上進行翻修。
因此,我們要避開那些誇耀遠大野心,但提不出實際改變計畫的人。他們往往只是在進行公關之旅,當別人評估他所提出解決方案的結果時,他已經離職前往別處高就。如果你做出決定,你就必須面對後果,提出遠大的野心時,除非你願意(並且能夠)啟動一個根本改革的過程,否則毫無意義。
我們見過很多案例,所宣示的野心可能翻天覆地,但結果卻頂多是略有小補。原因除了所設定的野心很不實際,像是想不費吹灰之力拿下奧運金牌,也可能是儘管宣示要做根本變革,但所選擇的處理方式卻只為了漸進式的改變。
背對問題思考,才能正面解決問題馬利是人口一千兩百萬的非洲內陸國家,其中半數每天生活費用不到一歐元。聯合國設定的千禧年發展計畫的目標之一,是在二○一五年之前讓全球受飢餓所苦的人數降低至少五○%。問題是如何結構性的降低馬利的飢荒。為什麼要背對問題思考?上述例子涵蓋了困難任務的所有要素:問題界定明確,範圍清楚,有野心也有可度量的目標。我們的第一步很清楚──設定目標──接著,我們要如何解決問題?最平常的著手辦法是進行人們稱為「分析」、「診斷」或「評估」的工作。分析、評估、診斷是什麼意思?多數案例中,這意味...
目錄
導言 為什麼要背對問題思考?
背對問題,才會向著目標/解決問題怎樣快又有效?
第一章 「野心」可以振奮人心,「問題」不行——設定目標
化問題為野心/不要被問題困住/幕後故事:分析問題,難怪你見樹不見林/當野心變成具體共識,問題不再是問題/為什麼變成光說不練?/幕後故事:問題與答案,一張紙就得寫完/將公司的問題轉成大家的野心
第二章 背對問題思考——建立分析架構
背對問題的思考/問題處理法/幕後故事:科學式的處理方式?天哪!/解答處理法/步步為營處理法/如何選擇分析架構?/幕後故事:如果你想找企管顧問……怎麼找?/等你研究完問題,人都死光了……
第三章 別讓合理懷疑害了你——進行分析
什麼叫做好分析/幕後故事:該不該扮偵探?/利用你的分析架構/幕後故事:去平均化/把你的工作分割成一塊一塊/重量級的處理方式/以事實為基礎/幕後故事:找出一個資料收集的方法論/找尋原始資料/透過多樣的資料來源,挑戰推論/幕後故事:你憑什麼認定會這樣成長?/運用敏感性和情境分析來測試結果/輕量級的處理方式/排除那些看似合理其實可疑的
第四章 決定無關緊要,干預才是一切——發展解決方法
作成決定沒用,要做出干預/永遠提出至少兩個解決方法/幕後故事:不批評別人意見的創造力會議/干預:要大家動起來,我得做什麼?/野心得配上相襯的能力/世間無完美答案,我該怎麼辦?/看看這個,這才叫「干預」
第五章 讓利害相關人接受:船要怎麼晃
船長不是我,我要船怎麼晃?/幕後故事:你的用字遣詞有什麼問題?/成功因素一:管理高層投不投入?/換湯不換藥,就無可救藥/成功因素二:公司裡的「大象」安頓好了嗎?/幕後故事:改革的「策略」,不是企業策略/成功因素三:有了目標,公司怎麼動起來?/晃船的藝術
結 語 背對問題思考,朝著正向前進
你必須問問自己的八個問題
導言 為什麼要背對問題思考?
背對問題,才會向著目標/解決問題怎樣快又有效?
第一章 「野心」可以振奮人心,「問題」不行——設定目標
化問題為野心/不要被問題困住/幕後故事:分析問題,難怪你見樹不見林/當野心變成具體共識,問題不再是問題/為什麼變成光說不練?/幕後故事:問題與答案,一張紙就得寫完/將公司的問題轉成大家的野心
第二章 背對問題思考——建立分析架構
背對問題的思考/問題處理法/幕後故事:科學式的處理方式?天哪!/解答處理法/步步為營處理法/如何選擇分析架構?/幕後故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