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大家開始想念鄉土的美好,農村回春的時候到了。」
你認識台灣的農村是什麼樣子呢?你對台灣的農村熟悉嗎?農村是過節探親的家鄉、是全民每日飲食的重要來源地、也可以是工作疲憊時的休養之處……農村,還有哪些你未曾一睹的風貌與故事呢?本書透過9個案例故事的精采描述,帶領讀者深入瞭解這群投注於臺灣農漁山村的人物故事,在他們持續與在地農村的互動之中,面對許多當前農村的重要課題:生態環境與農業生產的平衡(里山里海)、投入理想與農村現實的磨合(夥伴關係)、智慧科技與農民技藝的合作(科技智慧化)、文化美學與產業經濟的共生(文化與美學傳承)。
從這本書出發,你將會看見更多樣的合作關係如何在農村開展,想像更多與農村接觸的可能!
「這本書的誕生正說明了農村再生的美好願景,已經逐步落實在臺灣的每個角落。」
來吧,帶你感受這波從農漁山村捲起的新浪潮!
章節試閱
= 里山里海 =
讓孩子能在這裡歡笑 從抗爭走向經營的里山美濃
採訪/周書正 攝影/林清海
三月底的美濃,是屬於竹子的季節。高屏地區因為季節風向而滯留的厚重霧霾剛被南風揭去了一些。水田映照著天空,稀稀落落的幾幢房舍與壯碩的老樹間或座落在田地之間。順著田地、房舍的稜線看過去,環抱著美濃的美濃山脈上,滿布的金黃色竹林像綻開的煙花,在這個季節裡妝點出旗山、美濃一帶最迷人的風景。
一個能醉人的午後,在美濃。邱靜慧穿著一襲手染質感的絲質藍衫,正跟她的一對兒女在他們口中的「祕密地點」,撥開重重的椏枝採摘廢耕地旁的野莓。這種野莓的正式名稱為「懸鉤子」,也叫做「飯甑波」。要穿過密密麻麻的尖刺,摘取藏在枝葉當中的莓果並不是件容易的事,但身手矯健的孩子們仍很快地裝滿了紙杯,並開始哀嘆怎麼沒帶更大的容器過來。
祕密地點裡 藏著遺失的童趣
「這很簡單啊,來!」邱靜慧說。
接著她連莖帶葉地摘下了一片葉子。「這是構樹的樹葉。」話音剛落,就看到她將葉片捲成漏斗狀,再把折斷了的嫩莖像大頭針一樣地穿過葉片的交疊處,一方手掌大小、尖椎狀的精巧容器便成形了。
孩子們把莓果從紙杯倒進「葉杯」裡,那模樣像極了盛滿了鮮甜果實的可麗餅。他們嚷嚷著要媽媽再做幾個給他們,很快的,每個人手上都有個裝滿果子的小可麗餅。而原先的紙杯,早已不敵這樣自然的童趣,被晾到一邊去了。
「以前,這些事情是大家都會的。」
邱靜慧這樣對我說,聲音裡有對過去生活的懷念,也有對現代生活的質問。看著他們三人牽著手,沿著山道滿載而歸的背影。或許邱靜慧毅然決然返回故鄉的理由,就在這份靜謐而充實的生活裡。
里山精神與里山故事
一九七九年出生的邱靜慧,是跟著鍾永豐、鍾秀梅、李允斐等人,在九○年代開始的美濃反水庫運動期間,返鄉從事社會運動與社區營造的在地青年之一。經過二十多年來在美濃為社區、為環境的付出,現在她已經是美濃愛鄉協進會的總幹事,跟著協會夥伴們一步步推動各項計畫,包含近幾年在推廣的「里山精神」,都是為了要構築出最永續、最理想的農村生活形式。
「我們會想把里山帶進來是因為─雖然大家常常說美濃好山好水,但當仔細去觀察的時候,你會發現山、河跟田的線條之間全部都是水泥蓋的東西。這是一個很大的生物阻隔,會讓生物的多樣性消失。雖然現在一方面有讓都市的人看到農村的傳統智慧,可是一方面農村原有的生活方式也在面臨挑戰,慢慢走向都市工業的這一塊。」
接著,邱靜慧說了兩個關於里山精神的故事。
第一個故事發生在北海道:十四年前,剛從大學畢業的下島先生因為厭倦了都市的生活,所以買下了蘭越町的一大片土地。沒想到,搬過去之後才發現,他買下的土地寸草不生、一片死寂。原來因為政府的不當開發,讓當地地質中富含的硫暴露到空氣之中形成硫酸,破壞了土壤的酸鹼值,導致曾經綠油油的山林成為無法耕種的惡地。於是,他自行研究方法並推行了「硫磺山自然再生計畫」,費時費力蒐集堆肥改善土質,終於一點一滴的將綠意重新帶回硫磺山上。
「前陣子社區大學請了下島先生來演講,讓大家去討論這樣的一個故事,希望大家能更有意識的去生活。」邱靜慧說。
第二個故事,是關於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在貢寮復育的「水梯田」。因為耕作形式的改變,位在新北市東北角的溪谷、有一百五十年歷史的水梯田耕法正在慢慢的消失。而因為人禾基金會與在地居民合作,有意識的保留與規劃,讓當地不只留住了具有歷史意義的耕作方式,更透過水源保育與生態永續,保住了豐富的生態系。
邱靜慧說,當站在水梯田中,仔細聽、仔細看周遭的一切的時候,才發現美濃的田裡實在是太安靜了。貢寮的水梯田裡有上百種的野生雜草,在美濃卻因為施用除草劑的關係,連野莓都難以見到。
「所以,我們協會希望朝向里山的精神,是為了把農田的生態系帶回來。」
為了將里山的精神帶進美濃來,愛鄉協進會與十戶投入務農的青年農友合作,這些農友有的是美濃出身,有的則來自外地,因為嚮往農村的純樸生活才搬到美濃來。但他們都有共同的為美濃打造里山的夢想。
邱靜慧說,近幾年開始有農友發現田地的生態變得更豐富了,像環頸雉、彩鷸等稀有鳥類都現出了蹤影。利用生物多樣性當作環境的指標,美濃現在走的路已經不只是無農藥的有機認證,而是與生物共存的「綠保標章」。
從抗爭走到經營 一條探求理想農村的路
不過,像這樣對於農村的願景,並不是一開始就設定好的。邱靜慧自承高中畢業時從抗爭活動、生態營隊開始接觸愛鄉協進會的她,是抱持著美好想像回來的。大學畢業後邱靜慧就回到協會,同時承辦旗美社區大學業務。當時的她,一度想得很簡單:
「在這裡生活是很美好,我應該回來生活,讓更多人知道這邊生活的方式。」但當她實際參與進來,才知道原來對於農村的想像及期待,還有太多需要一步步建構的基礎。在致力於農村文藝復興運動的旗美社區大學校長張正揚的帶領下,邱靜慧以及她的夥伴們透過大量的閱讀跟討論,慢慢摸索出一條塑造農村主體性的路。
於是她們利用社大的課程來推廣有機農法、來鼓勵居民認識水資源、認識農產加工。其間,這幾個同工夥伴甚至還一起租田種稻,試著實踐她們在有機農作課上學到的知識。
透過那塊田,社大的工作人員們也有了更多與在地農民溝通的機會。村裡的長輩們出來散步的時候,常會在經過她們的田地時停下腳步,指導這群初出茅廬的「細妹」種稻的技巧。
「這好像是在『用田對話』。」邱靜慧說。但透過這樣的對話,這群曾在農村長輩眼裡格格不入的後生們,也漸漸地受到了認同。在結束了兩年的耕作之後,她們便將這樣的實踐方式,傳承給了接下來在社大參與農作課程的學員。
邱靜慧說,在抗爭的階段,大家想的是「我們不要什麼」,像是拒絕水庫、拒絕大型開發。但當抗爭結束,抗爭的參與者重新走進日常生活裡來,就應該開始思考「我們要什麼」。從水庫抗爭、社區大學,到現在的里山精神,都是協會夥伴們透過不斷討論與思考的軌跡,是她們建立「有創造力的農村」的路上風景。
為了讓美濃充滿孩子的歡笑
「我希望美濃是一個充滿小孩子歡笑的地方。」邱靜慧現在會固定在學校擔任志工,也跟許多家長有個密切溝通的平臺。透過這些聯繫她才發現,雖然農村生活環境的改善吸引了許多返鄉務農的青年,但「讀書至上」的觀念仍舊影響著許多孩子們的課後生活。
在孩子們身上,不只客家話在迅速的流失,連與農村有關的生命經驗都越來越難尋。兒時常採摘的植物、常見的動物、常玩的遊戲,已逐漸從孩子的成長中缺席。
所以,邱靜慧透過與家長及學校溝通後,接連舉辦了幾次採摘野莓的活動。活動中酸甜的莓果竟讓孩子們為之瘋狂,顧不得椏枝上密布的尖刺,也要在那片結滿漿果的山坡採集那一顆一顆、鮮豔甜美的「生命經驗」。
「我們就像是一個平臺,透過這個平臺,讓大家去認識這個社區裡面應該要有、但是消失了或是快要看不到的東西。就是做這樣子『陪伴』的工作,讓我們想要去提倡的價值被更多人了解。讓它變成公共知識,之後才會有公共的行動去達到改變。」
= 里山里海 =
讓孩子能在這裡歡笑 從抗爭走向經營的里山美濃
採訪/周書正 攝影/林清海
三月底的美濃,是屬於竹子的季節。高屏地區因為季節風向而滯留的厚重霧霾剛被南風揭去了一些。水田映照著天空,稀稀落落的幾幢房舍與壯碩的老樹間或座落在田地之間。順著田地、房舍的稜線看過去,環抱著美濃的美濃山脈上,滿布的金黃色竹林像綻開的煙花,在這個季節裡妝點出旗山、美濃一帶最迷人的風景。
一個能醉人的午後,在美濃。邱靜慧穿著一襲手染質感的絲質藍衫,正跟她的一對兒女在他們口中的「祕密地點」,撥開重重的椏枝採摘廢耕地旁的...
作者序
引言 臺灣未來的生命力在農漁山村 小野
一九九○年初野百合運動揭開了臺灣社會即將翻轉,民間力量即將爆發的序幕。當臺北正陷入政經混亂的泥沼時,我們決定進行「尋找臺灣生命力」的紀錄片拍攝大計畫,我們的目標便是離開臺北,走進農村。
我們經過全是金色稻田的嘉南平原、宜蘭平原、花東縱谷,見到扛著稻米上卡車的農民,他們臉上掛著笑容,想起當年馬偕醫生的觀察:「農民實在是漢人社會中最好的一種人,他們勤勞、誠實而有道德。」沿途也遇到許多由城市返回鄉村的人,一個牧場女主人,正在餵養牛群,那時她已經回家快二十年了。那些生猛有力、生機勃勃的畫面至今難忘,更相信臺灣未來的生命力藏在農漁山村中,等待大家一起來經營和耕耘。
二十八年過去了,不管政經情勢如何翻轉輪替,臺灣由下而上的社區營造和公民社會卻越來越成熟了。臺灣農村所扮演的角色,也已經不只是生產而已,它提供全臺灣的人民另一種體驗慢活和生態保育的環境,它甚至可以和周邊的人文、歷史、古蹟、美學做連結,成為範圍擴大的生態文化體驗區,這就是農村再生的最新價值和美好願景:生產的、生活的、生態的、保育的、共生的。
這本書的誕生正說明了農村再生的美好願景,已經逐步落實在臺灣的每個角落。這本書分成了四個章節,分別是(一)里山里海(實踐三生一體農漁村永續生活的理想)、(二)夥伴關係(學術單位或其他組織長期陪伴社區民眾深耕新故鄉)、(三)科技智慧化(智慧科技與網路電商帶來新的可能)、(四)文化與美學傳承(在地或外地投入讓社區的記憶、味道和傳統得以代代相傳),每個章節用散文體的文字和光影豐富的圖片記錄兩個故事和人物,反映出農村再生的整體未來。
二○○六年由民間發起的「千里步道運動」正是大地倫理覺醒的時候,我跟隨著這個運動的進行,一次又一次的走進不同的部落、農村和漁村,更加發現了這股新興的力量。在串聯起臺灣各地的步道後,千里步道運動又升級為推動國家綠道的串聯,這些串聯起來的步道,最終極目標便是將這些充滿生命力的農漁山村像發亮的珍珠串起來。
這本書的每個故事都是發亮的珍珠,而串聯這些珍珠的國家綠道運動也正要啟動,而這一切都是未來臺灣真正的生命力。
引言 轉個彎,去農村 劉克襄
以前去土溝,總是先到大蘋果吃剉冰,或者碗粿。這間位於十字路口的商家,或許是方圓數里唯一的問路店。許多路過的旅人都喜歡在此落腳。接下,若非繼續趕路,通常都會依循店面提供的旅遊資訊,在周遭景點瀏覽,只是很少彎進對面的村子走逛。
在滿州也是,鄉公所旁圓環仔的掌葉蘋婆老樹,固定是打尖之處。每年秋天,都要先去喝個火龍果冰沙,或是在小吃店叫盤角仔筍。這裡問路店更多,好像每家都是。緊接著,便到處探詢賞鷹觀蟲的私房景點了。
那是世紀初,我習慣的生態之旅,透過一個柑仔店,或者類似性質的商家,伸開地方行腳的觸鬚。附近的農村部落總像擦邊球,很少長時滯留。
但晚近幾年,旅遊型態悄然改變了。更進一步說,應該是農村的發展內涵和生活面貌都有了急遽變化。隨著社會變遷,一場場小革命在不同的村子和部落發生,帶出各種地方特色的創意產業。農村不再是美麗地景的陪襯,轉而躍出來成為主角。
我到土溝,若不走進村子,拜訪苦楝樹旁的水牛書店,總覺得旅行地圖少了一角;若不順便探看豬舍改建的文化講堂,或是觀賞幾米和在地老人圖像的公共景點,更彷彿沒來過。
到了滿州亦然,觀鷹不再是唯一的重心。跟著在地社區的文史導覽,才可能了解村民如今以環境為師,彰顯在地人文的生活內涵。還有產業如雨來菇、小黑豆的友善摸索,都朝土地的永續維護在實踐。
如今放眼臺灣農村,每個社區擁有自我特色,被悉心培力,更在於地方人士的積極投入。
他們的熱情和堅持,實踐夢想的可能性才會增高。我們去旅遊,也在見學。那不是活絡地方產業的美食之旅,又或者分享綺麗風光,還懂得欣賞微小風物的美好,發現農村再改造的深層意義。
你好像會因為一次旅行,不小心迷戀那裡,日後還常常想再去。這種情感會比過往任何時候,來得更為濃烈踏實。有此新境,這堂農村的時尚課,再怎麼忙,我都不想缺席。
序 美麗農村 記憶與夢想的交會點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林聰賢
蘭陽平原長大的我,成長記憶盡是農村點滴:溪水沁涼,白鷺凌空滑向碧田,與乘駕農機的農夫交會穿梭;忽然跳到漁村,陽光閃亮亮,翻曬的魚網有海洋的味道,吆喝聲中,漁船達達進港……。黃昏風暖,大灶煮食的香氣伴隨炊煙,與稻草發酵味彼此追逐。蟬鳴劃過耳際,門前稻埕,完成一天農事的父執,在長條椅上閒話,童稚的我仰望著大人,一閃神,先被滿天流螢吸引了視線,再抬頭,已是星光點點。那時的夢想是學著大人企盼豐收,再來就是期待快快長大,呵,純真哪!
昔時農村生活充實美好,人們師法自然,日子順著節氣、萬物生衍循環,尊天敬地,踏實墾拓且心願虔誠。鄰里相依相傍,社會安詳,天、地、人和諧而有文化。那個年代惜物成風,沒有化學元素干擾食物生命週期,樣樣作物都是有機,稻稈荷葉是包裝材料,廚餘糞尿就是肥料,不談循環農業,因為骨子裡就是循環農業!這樣豐富的年代,隨著工業化與都市化的來臨一度遠颺,孩子沒有了田野可以揮霍童年,大人日子是越熱鬧、越寂寞。
終於,大家開始想念鄉土的美好,農村回春的時候到了。
作為涵融農業與生活的載體,農村不僅有經濟生產活動,更延續了產業歷史文化、庶民生活美感,還有存在我們記憶已久的人情味。農村餵養了每一世代的臺灣人,而新時代的開展,更需要從農村提取養分。
這幾年,公部門與民間不約而同推動農村活化,政府也有意識地帶動,我們很高興看到,年輕人帶著創意回鄉與長者的智慧相互激盪。我常說農業可以很時尚,是因為我見證了許多美好,社區參與、地方創生、里山里海、文化美學,朵朵好花接連盛開。未來,我們要翻轉傳統農村價值,構築更堅強的夥伴關係,引進智慧科技營造好生活,還要發掘更多農業元素創造新時尚。讓我們張開雙手擁抱農村新浪潮,共同創建充滿生命力的臺灣,讓農村重新成為現代人與下一代人的美麗桃花源!
引言 臺灣未來的生命力在農漁山村 小野
一九九○年初野百合運動揭開了臺灣社會即將翻轉,民間力量即將爆發的序幕。當臺北正陷入政經混亂的泥沼時,我們決定進行「尋找臺灣生命力」的紀錄片拍攝大計畫,我們的目標便是離開臺北,走進農村。
我們經過全是金色稻田的嘉南平原、宜蘭平原、花東縱谷,見到扛著稻米上卡車的農民,他們臉上掛著笑容,想起當年馬偕醫生的觀察:「農民實在是漢人社會中最好的一種人,他們勤勞、誠實而有道德。」沿途也遇到許多由城市返回鄉村的人,一個牧場女主人,正在餵養牛群,那時她已經回家快二十年了。那些...
目錄
引言:臺灣未來的生命力在農漁山村 小野
引言:轉個彎,去農村 劉克襄
序:美麗農村 記憶與夢想的交會點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林聰賢
里山里海
高雄美濃│讓孩子能在這裡歡笑 從抗爭走向經營的里山美濃
基隆長潭│看魚比捕魚更賺錢 從慢魚運動到里山倡議
夥伴關係
臺南喜樹│用「樂情」結成一顆喜樹 老齡漁村文創變身
屏東恆春│可以努力一輩子的事 恆春半島生態旅遊發展紀事
宜蘭南澳│一起來種田 自然田的好糧代耕
科技智慧化
臺東池上│米黑心亮白 不忘初衷的行銷心法
臺北大安│即時‧及時‧著時 妙用農業微氣候資料科學
文化與美學傳承
南投魚池│傳承一心二葉 開創一心二業
臺南後壁│尋找失落的風景 在土溝看見故鄉
引言:臺灣未來的生命力在農漁山村 小野
引言:轉個彎,去農村 劉克襄
序:美麗農村 記憶與夢想的交會點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林聰賢
里山里海
高雄美濃│讓孩子能在這裡歡笑 從抗爭走向經營的里山美濃
基隆長潭│看魚比捕魚更賺錢 從慢魚運動到里山倡議
夥伴關係
臺南喜樹│用「樂情」結成一顆喜樹 老齡漁村文創變身
屏東恆春│可以努力一輩子的事 恆春半島生態旅遊發展紀事
宜蘭南澳│一起來種田 自然田的好糧代耕
科技智慧化
臺東池上│米黑心亮白 不忘初衷的行銷心法
臺北大安│即時‧及時‧著時 妙用農業微氣候資料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