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生魯蛇」到「研發的鬼」,2014諾貝爾獎得主中村修二:
「人生要與常理和風險直接對戰,
因為安全地帶絕無巨大的成功!」
中村修二:「我是穿著木屐登上聖母峰的人!即使無人支持、挫敗數年,我仍鼓動自己小蝦米的魄力,用雙手帶領腦中的思考,一次次從谷底裡爬出,最後終於創造改變世界的產品!」
他不是天才,也不是物理學家,為何藍光為何只對他微笑?
因為他知道:
會議是消滅創意的地方,常識是限制思考的圍牆,
獨創性的芽苗其實隱藏在看似愚蠢的想中!
大發明和大發現往往是被既單純又根本的要素所左右!
不需要艱深的理論,不用有顯赫的學歷,只要敢跳出圍牆思考,堅持信念,
就能創造改變世界的商品!
他沒有資源、經費,為何能獨自一人研發出劃時代的商品?
因為他相信:
親手打造實驗設備,培養你的匠人直覺,就能發現問題,激發更多創意,
在動手做、眼睛看、耳朵聽、腦筋想時,就會看見驚人發現。
人只要不斷以「再來一球的精神」鍛鍊自己,一定能從數百個失敗品中,
淬煉出一個完成品,在某處看見成功的光芒。
在看不見成果的谷底,上司譏諷他:「為何還沒辭職?」
同事笑他是「公司的米蟲」!專家說他的方法不可能成功,
但憤怒是他獲得諾貝爾獎的動力,思考力與貫徹力是帶他實現夢想的兩個巨輪!
他的研發之路就像穿著木屐登上聖母峰般的艱難,但他仍成功登頂!
˙在未知的領域,1%和99%的成功機率都是一樣的,別深信所謂的常識和定論,那些都是遮蔽真正可能的障礙!
˙巨大的成功要跳脫常識思考,會議是消滅創意的地方,文獻是限制思考的圍牆,獨創性的芽苗隱藏在看似愚蠢的想法中!
˙自我風格比能力重要,像專業工匠那樣,從頭到尾自己親手完成一件事就會確立自己的風格
˙每天都要有探索事物本質的時間,專注是暫時停止判斷事物的重要時刻,而停止判斷是洞察事物本質非常重要的關鍵
˙聰明機齡不是必要成功條件,喜歡發呆、獨處是好事,相信自己的獨特,駑鈍之才也能追上神童
作者簡介:
中村修二
1954年出生於日本愛媛縣,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UCSB)工學博士,目前為該校教授。1979年取得日本德島大學碩士後,同年進入日亞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研發課任職,進行半導體研究工作。1993年,成功研發出被喻為「二十世紀不可能之任務」的高亮度藍光發光二極體(LED),並於1995年開發出綠光LED及白光LED。由於LED具有劃時代的超省電特性,為環保節能的發光體,目前已被廣泛應用於全彩顯示器等用途上。更於1999年成功將藍紫色半導體雷射商品化,為資訊及通訊科技帶來飛躍性的進步。其研發成果受到全球矚目,曾獲得仁科紀念賞、大河內紀念賞等日本國內及國際上諸多大獎肯定,並為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譯者簡介:
林慧雯
東吳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研究所畢業,現為專職譯者、內容力有限公司特約譯者。譯有《平穩死:為自己寫下期望的人生結局》等。
陳柏傑
東京大學國際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博士課程在學中,主修台灣外交與東亞區域整合。目前為內容力有限公司特約譯者,譯有《想知道的電力知識100》等書。
郭介懿
輔仁大學日本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曾於台北科技大學與政治大學擔任研究助理,目前為東京大學法學政治學研究科博士生,內容力有限公司特約譯者,譯有《最終戰爭論.戰爭史大觀》等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華碩電腦董事長 施崇棠、中研院院長 翁啟惠、中研院院士暨前交大校長 張俊彥、《數位時代》創辦人 詹偉雄、暢銷作家 褚士瑩 、和沛科技創辦人 翟本喬 ── 重量推薦
推薦序一
找光的人:孤鷹的困鬥,激發破格的創造力
詹偉雄|《數位時代》創辦人
找光的人,多少都帶著亮眼的故事。
中村修二是二○ 一四年諾貝爾物理獎的得主, 他在一九九三年以突破性的工法, 研發出以「氮化銦鎵(InGaN)」為基底的藍色發光二極體(LED),被稱做為「愛迪生後的第二次照明革命」,他也因這項改變人類影像世界的發明,而獲得「藍光教父」的稱號。
愛迪生是白熾燈泡的發明者,當人類的黑夜在十九世紀末大放光明那一刻,東西社會共同的興奮可想而知。然則, 一個世紀過後,科學家們逐漸發現,靠著電流通過阻抗產生熱能以迸放亮光的古法,實在太耗能源,而在新興的半導體世界中,直接透過電子的激發而產生光的「發光二極體」, 不僅比較環保(不產生熱能),而且更具效率(一顆LED 燈泡每瓦可發出83 流明的光,省電燈泡是67 流明,白熾燈泡只有16 流明),可想而知,這是巨大無比的生意,紅光和綠光的二極體很快就被研發出來,也迅速市場化,但關鍵的缺角在於藍光二極體。
因為紅光、綠光加上藍光,才能組合成白光,有了白光,再透過三原色光比例的變化,科技便可再現人類肉眼可見的各種顏色。而為什麼會缺藍光呢?因為藍光的波長比較短,開發難度高,當年各種半導體材料的開發嘗試中, 無一能達到夠商品化的亮度、穩定度和良率。
九○年代初的中村修二,是日本四國德島縣一家中小企業日亞化學的研發員工,他擁有一股對實驗室工作的熱情, 對未知懷抱好奇,也獲得公司最高決策者給予的資金支持, 但除此之外,周遭的同事、同行、上下游廠商、主管、董事會成員幾乎都對他投以嘲諷的眼光,尤其當他數次不遵守公司決議,擺明不甩企業倫理、不融入組織文化後,這種「個人vs. 集體」的對抗也就變本加厲。
哪知道,這種由孤鳥到孤鷹的困鬥,卻激發出中村破格的創造力,在一次對製程的關鍵反思裡,他察覺到調整氨與氮兩股氣流對著攝氏1000 度藍寶石基板的噴射方向,不僅可防止腐蝕性的氨氣干擾加熱器的運作,而且還可以產出高規格的氮化銦鎵藍光二極體,他據此加以研究改良,發明出「雙氣流 MOCVD 裝置」,得以穩定產出高亮度藍光二極體,自此,發光二極體世界的全光域大放光明。
從眼前的筆記型電腦螢幕,到客廳的大尺寸液晶電視, 以迄於你隨手從褲袋和皮包掏出的智慧型手機;從電影院裡的數位投影機,到公路上的紅、綠、黃號誌燈,從醫院、機場、學校到音樂會場的照明光源,中村修二創造了全球數兆美元的新市場,但他和愛迪生的命運卻大相逕庭。
愛迪生靠著他的發明,衍生出後來的奇異電器(GE), 這家美國道瓊指數創立以來唯一一家長期保有「指數成分股」身分的長青企業,為家族後代創造可觀的財富(二○ 一五年七月中奇異公司總市值為2667 億美元),但中村修二收到日亞化學所給予的研發獎金,卻只有區區兩萬日圓。
這樣懸殊的待遇,最終導致中村離開了日亞化學,也放棄了日本國籍,上個世紀末,他移居美國加州,擔任加大聖塔芭芭拉分校教授,也成了一名「美國人」,當他成名後, 他毫不吝惜地運用他的「話語權」嚴厲批判日本社會、制度與日本企業,甚至從二○○四年起,發起了一場和母公司之間的龐大專利權訴訟。去年,他獲得諾貝爾獎,面對記者, 他高分貝陳述:「憤怒是我全部的動因,如果沒有憋著一肚子氣,就不會成功」、「每個人都有機會做美國夢,如果你努力工作,每個人都有機會 !但在日本就不是這樣 !」、「直到今天,日本公司仍然不願承擔風險進行研發,也不願為員工的智力成果提供補償」。
中村的憤怒,不禁讓人想起野茂英雄。
野茂是一九八八年在漢城奧運奪下棒球銀牌的日本隊當家投手,以怪異的龍捲風式投球法,接二連三寫下三振紀錄,當他加盟日本職棒時,十二支球隊裡居然有八隊指名第一順位要選他,從一九九○到一九九三,連續四年,他都拿下勝投王與三振王。從專業的角度看,野茂和中村一樣, 都是具有超凡技藝的傑出個人,但日本社會面對這些冒出大眾一大截的「天才」時,採取的策略卻不是幫他們搭建一個可以伸手摘星的高台,而是把他們壓回蕭規曹隨的「團隊紀律」中,強要他們為其他庸碌的同伴做出更大的犧牲(野茂曾在九天內投了503 球,為球隊取得三場勝利)。一九九四年,野茂想要遠赴美國挑戰大聯盟,他所屬的近鐵球團百般刁難,因為就日本傳統而言,職業球員簽約後即屬球團資產,球員行使自由意志無異於忤逆倫理,搖撼組織的基石, 然而,野茂的人氣也讓他獲得廣大球迷的不平之鳴,最終, 雙方達成了某種檯面下的協議,由野茂在他的26 歲青壯年紀宣布「退休」後,再由美國洛杉磯道奇隊與他簽下一份小聯盟合約,以保全球團的顏面。
九○年代中的野茂英雄,在美國職棒掀起不小巨浪,他曾分別在國家聯盟和美國聯盟都投出一場「無安打比賽」, 在大聯盟百餘年歷史中只有五人。更重要的啟發是:野茂的衝撞,為傑出的日本球員打開了通往美國大聯盟的大門, 鈴木一朗、松井秀喜、松坂大輔、達比修有等在日本已經俾倪超群的球員,才得以擺脫吃人均大鍋飯的宿命,帶著他們的技藝往前精進。
中村修二和野茂英雄都發跡於九○年代,也就是日本泡沫經濟崩壞後,社會無盡沉淪的黑暗時期,組織裡,年功序列的隱形倫理遮掩了知識、能力、工具都失靈的真相;開不完的會議與做不完的報告,使每個人都均分了失敗的責任, 也因而找不到破繭而出的力量。
中村與野茂,在那個年代,以一己的事功向那個集體化的社會做出最決絕的反叛,從今日的角度看來,並非偶然, 他們代表著某群夠數量的日本新生代,不再依循社會規範好的成長之路,按部就班地步上「組織人」的他律人生命運,而是依靠著自己在生活中各種「實作體驗」(practicing experience)所獲得的直覺和反思,實踐著「自己的人生自己救」的自律人生航圖,從這個角度來看,「美國」成為他們的新祖國,不免讓人傷感,因為許多日本同胞在因他們的英雄化行徑深獲鼓舞時,同時也得承擔一絲自身庸碌的指控與刺痛。
也許,我們可以用更深邃的視野,來看待憤怒的中村與他所處的日本社會,或者我們共同的東亞集體性社會。
東亞社會的「集體性」,有其複雜的來歷,一個比較沒有爭論的社會分析是:耕作水稻的農業社會,需要極高密度的勞動力投入(播種、插秧、灌溉、防蟲、收割……,無一不費心、費工),因而,一個相互支持的人倫家族,確定了以經驗和資歷為基礎的知識譜系(儒家思想),也確保著一個威權的領導架構和一組牢靠的社會紐帶,使得集約式的水稻生產能在動盪的自然和社會條件下,無畏地代代傳承。在集體性的社會中,確實,老弱鰥寡婦孺孤獨者,皆有所養,但引以為犧牲的,則是那些秀異的,被視為怪胎的「個性人」。
西方的工業革命,發源於個人主義,也回饋茁壯著個人主義,在農業社會,一位傑出的農夫並無法改變自身命運, 更別提改變世界了,但在工業社會,一個創業家有了龐大的工業生產線做後盾,一個神妙的點子便可輕易改變人類生活、改寫自身的歷史。在接軌西方個人主義為導航的工業革命時,日本企業曾經以「集體性」的互助(以JIT 流水線聞名的「豐田式生產」最知名)創造過驚人的榮光,然而,當經濟體必須要以「史無前例的創造」(unprecedented creation) 來超越「按部就班的創新」(incremental innovation),以推動下一輪的經濟成長時,日本的難題就來了:「破壞式創新」倚靠的,不是同甘共苦的集體,而是獨特生命經驗的個人。
中村修二的故事,訴說著九○年代日本社會面對轉型時的巨大糾葛與苦痛,其實,這何嘗不是台灣社會今日所遭遇的難題?一套由上一代所試煉、發揚、精製的成功學,透過指責性的論述。透過資本權力關係的誘導,透過隱晦的社會階序排比,意欲將年輕人拉入那曾創造「台灣奇蹟」的集體性世界,每年年底,強調「同甘共苦」的電子業尾牙一家比一家盛大,謳歌著犧牲個人的現身感,苦澀的則是幾千人盛會中那三、兩個生著悶氣的「中村修二」或「野茂英雄」, 那擁有著獨特生命經驗的「個性人」。
《我的思考,我的光》中那一縷最有意思的藍光,也許就是中村說的:「當你做出史無前例的工作成果時,所油然生出的一種宇宙漫遊快感,就像是一個人,在誰也未曾踏進過的宇宙中旅行一樣,這般的漂浮、自由、自在與自足, 擷抗著來自現世與眾人最強大的壓力,居然能平分秋色。所以,你的光呢?
推薦序二
放膽走無人之徑,始能立於不敗之地
翟本喬|和沛科技創辦人暨總經理
中村修二在成功製造出高亮度藍色發光二極體之後一夕成名,最後獲得諾貝爾物理獎。從二十五歲碩士畢業,進入公司擔任基本的研究工作八年之後,展開了追逐藍色發光二極體的夢想,六年後終於成功。但令他名聲大噪的另一個事件,則是十年後控告原公司求償,這在日本這樣擁有堅定傳統企業文化的社會,幾乎是無法想像的事情。在這將近四十年的研究生涯之中,他到底經過了什麼樣的心路歷程? 是什麼因素,讓他能夠擁有今天的成功?
從進入職場一開始,中村就觀察到日本大公司裡的一些不合理現象:
.每個人安於當小螺絲釘,產品的銷售狀況和研發無關。
.產品成功時歸功於上級領導有方,長官睿智英明。
.成績不佳時怪罪到實驗室現場努力研發的工蜂。
在面對這種強大而又僵化的傳統制度時,他並沒有投降,但也沒有悍然拒絕。他是在做出了三項成功的產品,建立起了自己的信譽之後,決定放手一搏。「不管是否違抗公司命令,只要我能為公司帶來利潤就應該放手去做」是他的信念,而這正如同Google 這種新創公司對員工的期許。所以,他被朋友說「個性很像美國人」,不是只針對移民美國的部分而言。「人應該要先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這種行事風格,是他成功的第一個條件。
而他在選擇研發的主題時,觀察到了所謂的「人生勝利組」(一流大學畢業、進入一流大企業工作的精英),在選擇目標時的保守做法。這些人會先做好調查,根據現有資料來計算成功的機率,如果勝算不高的話,就會心安理得地放棄。而成功機率高的做法,即便已經是紅海,也會努力投入潮流,期待自己也許可以比別人稍快一步。這並不是日本特有的現象,他發現國際性的企業和學術界,在對藍色發光二極體的研究上,也有同樣的情形。
但中村看出了這種做法的根本問題。跟隨潮流,在失敗時總是可以安全地推卸責任,宣稱別人只是快了一步,歸因於公司給的資源不夠。這樣雖然能讓你個人立於不敗之地, 但卻也讓公司立於不勝之地。因為在這麼多競爭者投入的情形下,成為領先者的機會可說是微乎其微。所以,他的選擇是投入別人認為太困難(注意 !不是理論上已經證明不可行 !)而成功機會不高的方法,然後努力找出克服這些困難的方法。
這種事情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層出不窮,例如,三國歷史上有名的魏延出子午谷建議,一千多年來在歷史上引起許多討論。孔明堅持「出祁山」的中心思想,結果始終功虧一簣; 如果改變想法,以子午谷奇兵為中心,未嘗不能建構出一套成功的戰略。看穿所謂「穩贏」路線的必敗命運,避開它而走一條無人之徑,是他成功的第二個關鍵,這也是台灣企業最需要學習的地方。
而當中村走在「無人之徑」時,是非常孤獨的。不但事業上沒有得到支持,在日常工作上也欠缺必要的資源,有大量的儀器是業界沒有人生產的,他必須自己動手做。他從進入職場之初,就已經習慣這種做法,每天焊接的石英管累積下來,恐怕比很多技職體系出身的工人還多。這種能力的培養,讓他可以自己製造特殊的儀器,來驗證獨特的設計, 不必依賴供應商緩慢的反應,和誤解的風險。但若只有「天才型直覺」而沒有「技職型直覺」,很可能淪為嘴炮王,找不出失敗的原因。不輕忽細枝末節,凡事親力親為,也是他成功的第三個要素,是今天台灣普設大學,讓技職教育不受重視之後的另一個隱憂。
中村自認在一生中,遭受三次重大的屈辱,而每一次都讓他奮發向上,開啟了人生新的一頁。第一次是在工作上尚未交出成績,被公司的人罵是廢物垃圾,使他決心要做出公司做不出來的東西;第二次是在留學時,因為沒有博士學位而被同學看不起,讓他對自己發誓,一定要寫出令他們刮目相看的論文;第三次則是因為藍色發光二極體成名之後,被美國朋友發現其實日本企業不重視獎勵有研發產出的員工, 而替他取了「奴隸中村」的外號,讓他領悟到日本社會制度的不合理,終於決定移民美國。
這些現象我們在台灣也看得到:短視近利、迷信學位和慣老闆。我們在從本書中學習中村的人生經驗之餘,也要省思:我們該如何改變,才能善用人才?
根據這幾年我對業界的觀察發現,台灣由於社會開放, 年輕人勇於衝撞,使得我們比日本有更好的機會。希望藉由這本書,為讀者指出更多的思考和改進方向,共同建構更有營養的人才成長沃土,培養出更強大的競爭力。
推薦序三
那些珍貴的失敗
褚士瑩|暢銷作家
「成功」這兩個字多麼迷人。我們多麼想要追隨成功者的腳步,成為下一個成功者,這也是為什麼名人的傳記,總是擁有這麼多的讀者。
但是,閱讀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世稱「藍光之父」中村修二的《我的思考,我的光》後,卻發現他回溯發明高亮度藍色發光二極體,帶來明亮節能白色光源的過程中,大部分的時間,都用來談他的「失敗」。就像他在書中引述本田技研工業創辦人本田宗一郎所說的:「若說我現在是成功的,那麼我的過去就是由所有的失敗所建立,而工作是失敗的連續。」
當一個人走在自己夢想的道路上時,自然顯得自在從容,無論成功失敗都一樣。
失敗或成功,跟現實關係很微小,但跟「自我認定」的關係卻很大。自己覺得過著很棒的人生的人,自然會讓別人羨慕,真正羨慕的不是他們所做的事,而是那份愛。
與其功成名就,我更希望自己能夠一直當一個掘井人, 永遠走在夢想的路上,無論有沒有挖到湧泉,都深信自己是個得到老天眷顧的幸運兒。只要還活著,生命就還不斷在變化著,不要停下來。尤其四十歲以後,更要記得,只要生命還沒到終點,就還沒有定型,我們都還在不斷成長、變化, 直到有一天,我們都將成為有故事的人。
到頭來,中村修二或是其他偉大的成功者,用他的生命娓娓道來一個又一個的故事,而真正的失敗者,是那些選擇簡單的道路,活漫長的一輩子,卻沒有故事的人。
名人推薦:華碩電腦董事長 施崇棠、中研院院長 翁啟惠、中研院院士暨前交大校長 張俊彥、《數位時代》創辦人 詹偉雄、暢銷作家 褚士瑩 、和沛科技創辦人 翟本喬 ── 重量推薦
推薦序一
找光的人:孤鷹的困鬥,激發破格的創造力
詹偉雄|《數位時代》創辦人
找光的人,多少都帶著亮眼的故事。
中村修二是二○ 一四年諾貝爾物理獎的得主, 他在一九九三年以突破性的工法, 研發出以「氮化銦鎵(InGaN)」為基底的藍色發光二極體(LED),被稱做為「愛迪生後的第二次照明革命」,他也因這項改變人類影像世界的發明,而獲得「藍光教父」...
章節試閱
第一章 不用能力出眾,但要有自己的風格
想要讓偉大的夢想實現,最重要的就是必須具備獨創性。因為人人都想得出的凡庸發想,很難創造出巨大的財富。那麼,如何才能夠產生具有獨創性的思維?要具備獨特的風格,最重要的又是什麼呢?
不要害怕「跳脫常識」
根據我的經驗,要產生獨特的想法,就必須先能辨別什麼是一般常識和普遍認知。因為具有獨創性的想法往往是跳脫常識、甚至不合常理,也因為如此才是具有獨特性的想法。
比方說,日本的企業很喜歡開會,一年到頭都在開會,但是,會議中產生的想法,往往都是常識想得到的、沒有任何助益、也不有趣。何以如此?因為就算你在會議中提出了跳脫一般常識的想法,也會在大家質疑「你到底在說什麼蠢話」之下而被消滅殆盡,這也是日本人開會的一大特色。
我想很多人都知道,無論是兩到三人的小型會議,還是十人以上的會議,只要是在名為會議的場合,提出任何獨特的構想,就會如同被食人魚群起攻擊般,強烈批評到連屍骨都不存,而且最後都用「以上意見留做參考,等待下次會議再檢討」這種不清不楚的結論收場。
由於許多人都了解這種潛規則,為了讓提案順利通過,總會提出順從所有與會者的「常識」性構想。所以,在一個以會議為優先的企業或社會,若沒有通過會議的認可,無論提出多棒的想法,最終不過是垃圾而已。
也因為如此,許多構想就會被快速常識化。而這種以常識性的想法做為基礎的企業或社會,怎麼可能會創造出飛躍性的成長呢!常識性的構想或許能成就小產品或小事業,但要做出翻轉業界的大事業就不可能了。因此,任何人若總是拘泥於常識,就難有獨創性,大家也要知道在會議中被認可的想法或創意往往不具任何意義。
所以,我要提醒大家,唯有跳脫常識的想法,才潛藏著巨大的發展機會,這也才是獨創性的構想、具有價值的想法。而想要提出獨創性的想法,當然就必須先打破會議上的常識性方案,了解獨創性的芽苗隱藏在看似「愚蠢的想法」當中。
要為自己的「獨特」自豪
其實,我自己在二十多年前,也與周遭的人一樣,一直將力氣用於常識性的思考。我雖然想創造出有價值的獨創性產品,但卻一直將力量放在相反的事情上。
比方說,想要開發一項產品,就必須先思考要創造何種產品比較好?然而,十人當中往往有十人都會先去調查過去的相關資料,希望從別人的研究中找到思考的路徑,或是從中找到創新的靈感。
無論何種領域,只要進行調查,確實都能找出許多可以參考的論文和資料,或是在別人的專利產品中,發現相似的技術,也因此幾乎所有人都想從中找到繼續研究的勇氣,奇妙的是,這種並不是自己獨創的構想反而令大家感到莫名的安心。
我自己過去也曾以其他人的論文做為研究基礎,進行十年的辛苦研究,完成了三項研究成果,這三項產品雖然都是不遜於大公司研發出的好商品,但很可惜,都賣得不好。
其中一個原因是企業規模太小,雖然製造出與大公司同等級的產品,但受消費者信賴的程度完全不同,另一個原因當然是因為產品缺乏獨創性。
試想,若僅是查看論文或資料,安於進行與其他企業類似的產品研究,當然不會有所成就。別人也可以想到或做到的事,就是欠缺獨創性的事。
與其跟著別人的步伐,大家一定要堅信做出誰都不曾想到、自己獨立思考得到的結果更值得驕傲。或許你某天突然告訴身邊的人自己正在進行的構想,會被別人當成「傻子」取笑也說不一定,畢竟做別人不做、跳脫一般認知的事,在這個社會很容易被別人看不起。
然而,就我的經驗而言,這才是發明具有獨創性的神奇產品的第一步。因此,千萬不要畏懼跳脫常識。
「雜音」總有一天會消失
如果要進行具有獨創性的工作,就我個人而言,還有一個相當重要的事,那就是凡事都要自己一個人親力親為。
前面提到,無論召開多少次會議,寫了多少會議紀錄,終究產生不了獨創性的構想。若是獨自一人,想思考什麼、準備什麼,甚至要嘗試製造可笑或奇怪的產品,都可以很自由,因為要做什麼事完全取決自己。腦中的想法到底是常理性推論,還是跳脫普遍認知的構想,也完全由自己來判斷。也就是說,你可以不用遵循他人的想法,完完全全根據自己的想法判斷。
我一直認為,獨自一人進行全部的思考及判斷工作,是創造出獨創性產品不可或缺的重要過程。
因為,自己一個人進行研究發明,就算沒有什麼特別的進展,還是能專注於自己的構想。如果身旁出現雜音,往往會使我們無法專注於研究。特別是只要一失敗,身邊必定會出現隨便給你意見的人,有人甚至會看似關心,但不負責任的跟你胡謅一通,告訴你這樣才對,那樣不好,或是叫你乾脆放棄,總之多半是一些多管閒事、看好戲的人。
聽到愈多雜音,我們就愈無法專心研究,更無法深入思考。所以,若要專心思考,我認為不如一個人獨立研究比較好。
我很幸運的是,由於一直沒有做出中預想中的成果,反而不受公司重視,公司也漸漸不再要求我做這個、做那個,大概是覺得多說無益,反正我也做不出什麼好東西,也就放棄了吧?我現在想來,被認為是「光會花錢的米蟲」,好處是漸漸不會被公司交派艱鉅的任務。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反而能埋首自己熱衷的研究。沒有了身旁的雜音,我逐漸開始專注於自己的研究工作。雖然那時還是未能交出什麼研究成果,總是在低落的心情下埋首研究。但是,日後來還是我研究出令人驚艷、意想不到的成果。所以,我認為至始至終保有別人無法複製的風格,是成就事業的必要條件。
找到自己的風格
那麼,要如何建構出自己的風格呢?不,應該說如何找到自己的風格。最重要的是你要知道,風格其實本來就存在你的身上,並非是由他人教導而來的東西。當然,也不是說你什麼事都不做就會發現你的風格。
風格其實是從你從頭到尾徹底完成某事情或產品所產生出來。
以產品開發為例,就算公司不看好你,但你若是親手完成某項產品的開發,你的風格也會自然應運而生。也就是說,風格是藏在你所做過成功或失敗的經驗中。
簡單說,要發現自己的風格,無論如何都要親手完成一件事,或者實現一個目標,因為這是發現風格最重要的關鍵因素。
在公司十年裡,我親手研發了三項產品,雖然這些產品都沒有大賣。但是,我大概以每隔三、四年的速度研發出一項新產品,也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培養出自己的做事風格。
那時,有半年的時間我沒有做出任何結果。雖然公司出錢幫我買研究所需的零件,但當時公司的規模很小,並無力為我投資巨大的設備(當時公司約有兩百名員工,如今已有一千八百名左右)。因此,我獨自一人花了很大的工夫改造機械設備,我想我也是從那時起開始建立自己的風格。
從我的故事裡,大家會發現像專業工匠那樣親手打造自己所需的器具設備對成就一件事到底有多重要。
立刻找到答案是件可怕的事
大公司的研究員通常不會自己動手做這些繁瑣的工作。如果有需要他們當然會直接買實驗設備,公司絕對會出錢支持他們的研究。或許一般人都會認為特別動手改造設備,是浪費時間,或是若有必要,也會直接交給旗下子公司去做。
研究最先進的技術的研究員,往往也會認為不要將心思放在瑣碎的日常工作上,應該將重心放在研究室的管理上,或是理論的研究,而不是研究現場的工作細節。所以,很容易將搜尋海外文獻或資料當成是在研究室裡的首要之務,而東京大學或是京都大學這種一流的國立大學出身的人,似乎又特別有這種傾向。
這類一流大學出身的人,的確擁有犀利的頭腦和敏銳的判斷力,知識也很豐富,所以馬上可以察覺實驗設備上的缺失,和無法做出研究成果的原因。也因此,他們往往在完成產品前的階段就已經深知設備缺失或問題所在,也因此放棄持續研發,認為即使再繼續那些研究,不過是浪費人力。
但若是如此看待事情,你就永遠無法發現、培養出以自己獨特方式開發產品的能力。所謂的自我風格是指你獨有的直覺。這種直覺和一般所說的直覺不同,而是你用一己之力完成一項產品時,你本身才能感受到的判斷力。
因此,就算你想要做再多研究,就算想知道再多海外研究實例,但若沒有堅持把研發做到最後的人,終究不會知道自己的風格是什麼。
在你孜孜不倦、一步一腳印的親手進行每個步驟的過程中,你會突然看見閃現遠處的微光,而這些微光日後就會漸漸匯聚成你的風格,日後,你再以自己強烈的風格,徹底貫徹目標時,就有可能創造巨大的成功。
不要隨便相信「專家」
獲得成功還有一個重要的祕訣,那就是樂觀的態度,但與其說樂觀的態度,不如說具有開朗、正向的思維更恰當。
我的專業其實是電子工學,並非是物理學。雖然在那些物理學家眼裡,我開發半導體的方式可能很迂迴,但這些方法很可能是他們完全想不到的,有時,沒有專業知識的人反而會很順利研發出意想不到的成果,這是因為「大路之外總有不為人知的小徑」。
因此,就算被專家當成笨蛋,我還是會依照自己的方法和步調進行研究。或是若是被這些專家嗤之以鼻的問:「這種方法能成功嗎?」我還是會回答:「是的,可以的。」因為如果一被這樣質疑,就失去自信的話,那就什麼也做不了。
切記,專家說的並不一定正確,他們或許有豐富的專業知識,但也有可能陷入專家盲點的泥沼而無法自拔。
總之,無論旁人說什麼,只要自己想做,也相信自己做得到,就一定會有所進展,不論遇到任何困難,都用目標來激勵自己,讓自己不斷前進,相信應該也沒有那個美國時間去理會旁人的閒言閒語或干擾。
「相信自己做得到」很重要
我想我的開朗、正面,大概是來自於好強不服輸的個性。對我來說,如果有人問我說:「你可以吧?」而如果我回答對方說「沒辦法」或「好像不行」,就等於是承認自己輸了。對我來說,承認失敗是難以忍受的事。所以,就算沒把握,我還是會回答「我可以的」,人要是沒有這種成事的氣魄,似乎就不可能成功。
記得我在研究所畢業後找工作時,曾有位主管曾問我:「你想從事哪方面的工作」,我當時回答:「什麼都可以」。
現在如果在面試時這樣回答的話,大概會馬上被判出局吧。但是,當時的我真的是這麼想的。研究所畢業的那時,我真的認為自己什麼都能做,所以才會那樣回答。
當然,說這話時也不是有什麼實際成績,有的只是自信而已。不管是業務的工作,還是任何其他工作,總之,我就是覺的自己都做得來,不會有問題。
也不是說自己一開始就會那些事,而是認為我一定可以從最基礎的工作做起,然後在工作中學習、累積經驗,不斷往上爬。
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是我從小就有好強不服輸的個性,另外一個原因是,我喜歡深入鑽研一件事。我對於自己能深入研究、並完成一件事很有信心。而只要能專心完成一件事,自然就會產生自信。
「追求世俗成功」反而做小自己
我想我不服輸的個性,是從小養成的吧!
我家有四位兄弟姊妹,我排行老三。最大的是姊姊、老二是哥哥,下面有一位弟弟,我正好是三個男生中間的一個。姊姊是女生就不用說了,家中的三個男生從小就很活潑,小時候基本上是在吵架中度過,可以說我從小時候就在競爭中長大。
這樣的家庭背景讓我養成了不服輸的個性。因為不管是跟哥哥搶,還是弟弟爭,只要輸了,就吃不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做不了自己喜歡的事。所以,輸的感覺總是深刻的留在我的心中,這樣的經驗反而讓我無論如何都想試試困難的事。特別是若是要做不是自己專長的事,或是希望交出成績時,就會展露出非贏不可的企圖心。
此外,我對於喜愛的事物會投入無比的熱情,不斷鑽研,可能是我與生俱來的特質。我絕對不是那種能力出眾,什麼都會的小孩,反而是大人眼中既不出色,又無法符合期待的庸凡孩子。我一直都是以努力和笨拙的方式達成自己的目標,但對於自己能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質卻非常有自信,即使剛開始沒有什麼成果,但我總深信自己最後一定會做出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績,也就是這樣的自信成就了我的成功。
原子小金剛驅動的夢想
開始懂事後,我就非常愛讀《少年漫畫》和《少年Sunday》這類科學漫畫月刊,其中手塚治蟲的《原子小金剛》深深影響少年時代的我。我非常崇拜創造出原子小金剛的御茶水博士,也想成為像他那樣的科學家,應該是從那時候開始我就一直夢想能成為一位出色的科學家。
不過,我喜歡理工科系倒是和原子小金剛沒有關係,應該是小學五、六年級時,不知什麼原因突然對理工科產生興趣。多數人都是因為考試成績不錯而對那項科目有了自信,但我小學的數理成績其實並沒有特別好。
其中一個可能的原因或許是父親空閒時會教我數學,我從五、六年級左右開始,只有算數比較好,而理科又與算數有相關,或許也就是這樣喜歡上了理工科。
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感覺
我於1954年5月22日生出於愛媛縣瀨戶村,父親叫中村友吉,母親叫中村久惠,是家中的次男,瀨戶村就是現在的西宇和郡瀨戶町大久,位於素有日本最長半島之稱的佐田岬半島中間,是個典型人口外移嚴重的地區。小時候這裡甚至沒有公車,還要搭木船到鄰近的鄉鎮。
在這個小村落裡,只有國中,所以,村裡的二男或三男多半國中畢業後就會前往東京或大阪等大都市找工作,我原本也是如此,但由於在四國電力公司擔任變電所保全人員的父親,在我小二時調到鄰近的大洲市,我有幸得以繼續升學。
然而,我國中時的成績並不好。雖然數學不錯,但史地這些需要背誦科目就完全不行,所以只要一想到歷史丶地理這些課我就很討厭。
至於我為何會對史地產生反感,是因為我實在不了解歷史為何要背何年何月發生什麼事,即使是現在,我還是無法理解。問老師也只會說因為考試要考。也因為一直無法理解「為什麼要這麼努力的去記這些東西」,所以就算想背也背不起來。
時間久了,這樣的疑問就逐漸變為厭惡感,頭腦也完全無法接受這些知識,成績當然也就不好。我實在非常討厭沒來由的背東西,至今仍是如此,這樣不僅毫無意義,也很浪費時間。
比起這些背誦科目,數學基本上只要學會基本公式,所有問題都能迎刃而解,要背的東西也只有一點點。雖然我覺得背公式很痛苦,但我很喜歡將問題一點一滴慢慢解開的快感。
我想可能就是在那個時候,培養出自己「打破砂鍋問到底」的風格吧。
雖然成績很糟,卻常常當選學生代表
在公司我雖然被當成怪人,但我可是很能交朋友的人。大概是從小學開始,我就很有辦法號召同學,特別是男生。也可能是這個原因,就算我成績很糟,每年還是都被選為學生代表。對女生我可能沒有什麼號召力,但讓男生聽我的話,可是我的專長。
小學時,因為交友順利而常被選為學生代表,但進了國中後,就沒這麼吃得開了。原因是在國中成績要在二十名之內,才會被貼在教室牆上,當學生代表,名字卻沒有出現在牆上,自然會被認為很奇怪。
也因此,國一學期結束時,我開始認真讀書,成績也逐漸好轉,總算勉強進入二十名以內。但是,依舊是數學和理化考得比較好,需要背誦的科目還是沒有起色。
一般來說,如果要讓成績變好,應該先從史地這些以記憶、背誦為主的科目下手比較快,但我因為討厭這些科目而至始至終都不想讀。現在想起來,這大概也是我頑固的行事風格吧!不過,當時我其實並沒有想太多,因為我那時將心力都投入了社團活動。
斯巴達式的練習無法突破
國中時,兩位哥哥正好都擔任排球社社長,他們可以說是以命令的方式,強迫我加入排球社。所以,我既不是因為喜愛打球而加入,也不是因為運動神經很好而被選上,而是被勉強而參加的。
這個球隊進行令人無法想像的斯巴達式訓練。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全年無休,週六從下午練到夜深為止,週日則必須從早練到晚,或許也因為如此,比賽成績反而是最糟的。
當時大洲市只有三個排球社,我們卻總是敬陪末座。為何明明以斯巴達的方式嚴格訓練了,還會一直拿最後一名?原因在於社團沒有專任的教練,都是學生們自己毫無章法的練習。擔任社長的哥哥總以為只要專心一意的練習,隊伍就會變強,這些練習也只不過在自己的方式上打轉。這樣沒有章法、土法煉鋼的練習,當然不可能獲勝!
但是,我沒有中途放棄,而是堅持了三年,進入高中也還是選擇進入排球社。其實每次我在感到體力無法負荷時,都很想退出,不想再打了,但我的個性又是只要朋友一約,就無法拒絕。
從小學、國中,我就和男同學相處愉快,也總是被推舉為學生代表,我的個性實在很難跟人斷然説「不」。加上沒有我的加入,排球隊就會面臨人數不足六人的窘境,我也就只好繼續留下。
與國中時期相同,大洲高中排球社也很弱,在縣立運動會上總是吊車尾。持續練習的一段時間後,我心想在這樣下去實在不行,所以高二、高三時,我就開始尋找與排球相關的書籍,並埋頭研究排球的練習方法與比賽技巧,研究的同時,我發現要做任何的改變都為時已晚了。因為就像國中時,高中的隊友都各自照著自己的方式練球,當然不可能會贏。
不過,現在回頭想來這樣也很好,不認輸又有何妨。至少這種以自己獨有、但不成熟的方式練習,也能產生莫名的自信,而這種經驗就是讓我們能獨立思考、成就事物的開始。
不論是好想法、沒用的想法,唯有獨立思考才有可能產生獨創性的思維。如果是受到別人影響或指導,就很難有獨創性思維和與眾不同的構想。從事獨創性的工作,當然必須要有獨立完成工作的能力,而這樣獨立精神也必須在青年時代就開始培養。
我的高中成績依舊差強人意。當時學校是依成績分成五個班級,成績好的學生就會集中安排到所謂的升學班就讀,我的成績總是吊車尾,全班四十位學生,印象中我經常排回在四十名附近。
班導師實在看不下去我這樣的成績,便對我說:「你若是再繼續參加體育社團,成績必定一落千丈,立刻被調到後段班。如果你想升學的話,就不要再參加排球社了!」那時,班上確實有一位田徑社的同學,因為功課不好,最後被調到後段班。
但我最後並沒有退出排球社,畢竟我一旦退出,六人的排球隊就無法成隊,對那時的我來說友情比什麼都重要。因此,多數同學都為了專心準備考試而離開體育社團,只有我依然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投入排球練習。
但說也奇怪,我的成績不但沒退步,還一直在進步,竟然還能排到班上中間二十名左右,我自己非常滿意這樣的成績。
如果當時我放棄打排球,選擇專心讀書,成績或許會進步更多。但人如果總是選擇輕鬆的路,失敗時很可能就不會激起與挫折對戰的精神,當然也不會有奮力向前的勇氣。
抱著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決心鍛鍊自己
對我來說,當時没有退出排球社真是對的決定,雖然我因此成績普通,卻鍛錬了我不屈不饒的精神。
不斷的練習,排球隊仍舊是最後一名,我們依然不氣餒的繼續努力、練習,這樣的過程練就我們不屈不饒的韌性。做能做的事、盡能盡的力,不論結果如何依舊勇往直前,正是讓我們培養出不為所動的精神與堅忍不拔的意志。
這些訓練讓我日後埋首研究時,無論經過多少次的失敗也不輕易屈服,現在想來,或許應該都是中學時代排球社給我的訓練吧!
事實上,我在實驗室裡進行產品開發也嘗到和練球時同樣的滋味,不斷反覆的實驗,卻總是失敗收場,但也毫不灰心的將實驗貫徹到底。就如同「再來一球吧」的接發球練習,我總是在實驗室如此的堅持著。
正是因為中學時培養出不論如何都要奮力一搏的韌性,我才會有今天的成功。畢竟無論是工作,還是人生,我們總會遇到必須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絕境。
當人到處碰壁、遍尋不著出路時,我們該怎麼辦?頭腦好的人或是會念書的人往往會認為事不可為,不如放棄,早點另尋他路比較實在。特別是東京大學或京都大學這些名校畢業的人,因其眼光犀利,能洞察趨勢,反而不願進行需要累積基本功的工作,在遇到瓶頸時很可能直接轉往最先進的領域,但這樣很可能什麽都沒有完成就過了一生。
一次或兩次失敗,甚至是五、六次失敗就放棄的話,就什麼也創造不出來。即便經過一百次或兩百次失敗,若都能以「再來一球」的精神鍛鍊自己,一定會在某處看見成功的光芒。
即便是再小的突破點,只要能夠看到突破點,都很有可能讓你做出翻轉結果的大發明,讓你在疑似無路的困境中,看見柳暗花明的曙光,成就開花結果的事業。
這種奮戰不懈的精神,我想是在中學排球社所培養出來的。
停止判斷是洞察事物本質的關鍵
中學時我還有一項擅長的科目,那就是美術與繪畫,大家或許會覺得很意外,不過家中的兄弟姊妹都很擅長畫圖。
爸媽不曾教我們畫圖,但五、六年時我們就都畫得很好了。我特別會畫圖,只要有人要我畫圖,我總能輕易完成。
我想或許是因為我看東西的方式和別人不一樣的關係。一般人看大自然都會把它看成單純的風景,或是觀察其中的樣子,但我卻和別人有點不一樣。
例如,高中二、三年級的美術課中,老師要我們用色紙剪貼出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我的作品竟然在八十人裡,得到前五名的好評。我倒不是只考慮顏色來創作,而是想到什麼感覺就貼什麼,但這樣反而傳神的表現出四季變化,這無關技巧好壞,而是一種對自然的感受力。
我至今仍保有這種「對自然的感受力」和「觀察入微的特質」。
例如,看山或海時,我非常喜歡花上一、兩個小時仔細凝視其中,而且什麼事都不想,只是專注的看著遠處的山海,從孩提時代我就對此樂此不疲。
對我來說,這種專注是一種暫時停止判斷事物的重要時刻。而我後來才發現停止判斷是洞察事物本質非常重要的關鍵。
每天都要空出探詢「事物本質」的時間
我們在觀察與思考事物時,往往不常探詢事物的「本質」,反而容易被某種「判斷」所左右。
例如,東京人搭乘手扶梯時,通常會讓出右側階梯給趕時間的人快速通過,大阪則是空出左側階梯。我們會理所當然的認為這樣才是搭乘手扶梯的正確的「判斷」。說這是「判斷」或許太過嚴重,應該說這種認知已經變成了所謂的「常識」。
然而,搭電梯應該靠左或靠右,卻和手扶梯的「本質」沒有任何關聯。
所以,在探究事物本質時,必須先停止這類既有的「判斷」。亦即在思考手扶梯這樣東西時,必須先跳脫既有的社會框架。唯有放下既有的社會認知或框架,我們才能盡情思考,看見事物真正的本質,不被常理或既有知識所左右。
小時候我之所以看起來常常在發呆,就是因為在區分什麼是會左右判斷的因素和認知,讓自己在思考事物時,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不被既有的框架所束縛。
我後來如果遇到實驗的瓶頸時,也會走出實驗室,一邊看著綿亙鄉間的山巒和稻田,一邊發呆,在凝視的過程中,逐步驅除腦中過去的文獻與其他學者的研究,讓自己不受這些既有見解干擾,想出自己獨有的新創見。
駑鈍之材超越神童的原因
從小,我就被大家說是老愛發呆的小孩。附近鄰居幫我們照相時,往往只有我一個人沒有看鏡頭,搞不清楚鏡頭哪裡,突兀的站在人群中,也沒有任何人發現我的格格不入,因為我總是陷入自己的沉思中。在旁人的眼中,我是個活在自己世界的怪小孩。
但我認為「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甚至應該說小時候聰明靈巧、什麼都會,又會讀書、成績又好的小孩,長大反而不會有什麼大成就。那種拚命補習,只會在回家的路上說著自己數學考多高分,國語和社會表現得有多好,可以考上什麼有名的私立學校的小孩,長大絕對不會有什麼大成就。
只是大家看到說話機伶、反應不輸大人的聰明孩子,就會覺這樣的孩子將來一定會做出一番大事業、成就非凡,也因此這樣經綸滿腹的小孩總是能受好學校的青睞。我一直認為這樣的小孩長大反而不可能有什麼驚人成就,他們也完全不會想做任何與眾不同、具有開創性的工作,充其量不過是不懂變通、跟從世俗的庸才罷了。
我認為小時候常常發呆是好事,特別是男孩子。這樣的孩子或許在某些方面表現得很笨拙,但總是在思考什麼的孩子反而比較有可能會成功。我自己小時候就常常一個人到海邊發呆,而且一發呆就是一、兩個小時,我非常喜歡這樣的獨處時光,即使現在也還是如此。
第一章 不用能力出眾,但要有自己的風格
想要讓偉大的夢想實現,最重要的就是必須具備獨創性。因為人人都想得出的凡庸發想,很難創造出巨大的財富。那麼,如何才能夠產生具有獨創性的思維?要具備獨特的風格,最重要的又是什麼呢?
不要害怕「跳脫常識」
根據我的經驗,要產生獨特的想法,就必須先能辨別什麼是一般常識和普遍認知。因為具有獨創性的想法往往是跳脫常識、甚至不合常理,也因為如此才是具有獨特性的想法。
比方說,日本的企業很喜歡開會,一年到頭都在開會,但是,會議中產生的想法,往往都是常識想得到的、沒有...
目錄
中村修二諾貝爾得獎感言
完成別人口中不可能的任務,照亮世界 中村修二 006
前言
巨大的成功皆由思考力和貫徹力開始
─我的「新天地」 010
─所有榮耀終將回歸自身的美國 010
─最接近諾貝爾獎的人
─改變二十一世紀的大發明
第一章 不用能力出眾,但要有自己的風格
─不要害怕「跳脫常識」
─要為自己的「獨特」自豪
─「雜音」總有一天會消失
─找到自己的風格
─立刻找到答案是件可怕的事
─不要隨便相信「專家」
─「相信自己做得到」很重要
─「追求世俗成功」反而做小自己
─原子小金剛驅動的夢想
─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感覺
─成績不是最重要的事
─斯巴達式的練習無法突破
─抱著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決心鍛鍊自己
─停止判斷是洞察事物本質的關鍵
─每天都要空出探詢「事物本質」的時間
─駑鈍之材也能超越神童
第二章 沒有想像力,就沒有知識和樂趣
─被「不需要理論家」的松下電器拒絕
─如隱士般埋首研究
─千折百轉踏出現實社會第一步
─不被世俗思維局限,那裡都能「作為」
─決定不讓人生鬱鬱不得志
─開創事業,狂妄是必要的
─親手打造實驗設備
─每天真實上演的「造物人生」
─沒有想像力,就沒有智慧和用力的地方
第三章 不要安於和別人一樣
─人生最重要的是不要找做不到的理由
─做勞力工作時要放下人生不得志的想法
─淡定面對每月兩到三次爆炸
─收不到商品型錄,也沒有業務來訪的鄉下小工廠
─不可安於和大家一樣
─十年蟄伏,醞釀驚人成果
─只要看到可能性,就有未來
─體驗從「一百個失敗品」到「一個完成品」的過程
─別聽「棄械者」的忠告
─交出讓人印象深刻的實績
─拿出「人小志氣高」的精神
─剷除「明哲保身」的軟弱態度
─誓言挑戰「本世紀無法達成的研發計畫」
─機會不會從天而降,要用實力爭取
第四章 有企圖心,就能到你想去的地方
─愛迪生式的「發想轉換」
─光的大革命:「發光二極體」登場
─「半導體」究竟為何
─藍色發光二極體為兵家必爭之地
─與其憑恃「常識」,不如賭上熱忱
─只要精熟工作,就有能力「創新」
─愈尖端的技術,愈需要「工匠技術」
─就算無法成為愛因斯坦,也能成為愛迪生
─留學讓我深信自己的「技術能力」
─被忽略時,更要發奮圖強
─與其悔恨,不如化打擊為強力動能
─野心和無盡利益的「綜合體」
第五章 顛覆常理,才能創造不凡
─避開「穩贏的」,走一條無人之徑
─「置之死地」背後有著嚴謹的盤算
─在常識的線上,已經沒有我的表演舞台
─不可輕忽「看似憨慢的方法」
─腳踏木屐登上聖母峰
─無視電話、會議,閉關研發
─谷底閃現的微光成為突破的關鍵
─為什麼「藍色」只對我微笑
─打破「常識」的高牆,跨越「不可能」的界線
─短暫喜悅中的「大衝擊」
─再次鼓勵「小蝦米的氣魄」
─成為公司的逆子
─以長遠的眼光硬是「違抗命令」
─一連串的世界第一
─受邀參加諾貝爾獎級學者的國際會議
─創造出難以複製的成功
─讓藍色發出無限光芒
─一路成功的人難有堅強的韌性
第六章 要有別人學不來的優點
─沉默的信任是無可取代的助力
─不要小看你的「直覺」
─「天才型直覺」與「技職型直覺」
─不輕忽枝微末節,凡事親力親為
─堅持走他人無法模仿的路
─別中了「教條」的毒
─愈到谷底,愈能讓自己沉潛
─訓練自己不帶偏見或預設立場觀察事實
─工作有時必須獨斷
─不放棄百分之一的可能
─「菁英分子」會輸給地方大學畢業的失敗者其理由是
第七章 有堅持才能實現夢想
─「奴隸中村」,備感屈辱的綽號
─實現美國夢的「最佳捷徑」
─毫不猶豫轉身從零開始出發
─讓你的強項成為自信的來源
─只靠頭腦與絕技一決勝負
─善用創造力最旺盛黃金時期
─每個人都可以從「自己喜愛的事物」中找到突破點
─用金錢衡量價值的險峻世界
─眷戀就無法繼續前進
─正因為有所堅持,才能開創美好未來
中村修二諾貝爾得獎感言
完成別人口中不可能的任務,照亮世界 中村修二 006
前言
巨大的成功皆由思考力和貫徹力開始
─我的「新天地」 010
─所有榮耀終將回歸自身的美國 010
─最接近諾貝爾獎的人
─改變二十一世紀的大發明
第一章 不用能力出眾,但要有自己的風格
─不要害怕「跳脫常識」
─要為自己的「獨特」自豪
─「雜音」總有一天會消失
─找到自己的風格
─立刻找到答案是件可怕的事
─不要隨便相信「專家」
─「相信自己做得到」很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