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多產作家,涉獵主題從科學、數學一路涵蓋到宗教、藝術及歷史,累計發行已超過四十本書,並被翻譯成數十種語言。皮寇弗在耶魯大學取得分子生物理化博士學位,在美國擁有四十多項專利,並擔任數本科學期刊的編輯委員。他的研究內容獲得CNN、《連線》(WIRED)、《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等諸多媒體重視。著有《數字的異想世界:125個有趣的數學遊戲》、《光錐.蛀孔.宇宙弦》等書。個人網頁(www.pickover.com)的造訪人次更是數以百萬計。
1930年代初期,比利時神父兼物理學家勒梅特提出了我們今天所說的大霹靂理論(Big Bang theory)。根據這個理論,我們的宇宙起自一個極為緻密且高熱的狀態,空間從那時以來便不斷地膨脹。科學家相信大霹靂發生在137億年前,今天大多數的星系仍然以高速飛離彼此。這些星系與炸彈爆炸後飛射的碎片不同,他們之所以遠離彼此是因為空間本身正在膨脹。星系間距離增加的方式比較像是氣球膨脹時,畫在氣球表面上的黑點彼此會越離越遠的樣子。不管你位在哪個黑點上,都可以觀察到這種膨脹的現象。從任何一個黑點上看出去,其他的黑點都正在遠離。
克卜勒是德國天文學家、神學家及宇宙論者,發現了描述地球與其他行星如何以橢圓形軌道繞著太陽運行的克卜勒定律(Kepler’s Laws of Planetary Motion)。在克卜勒提出他的定律之前,他必須先揚棄當時盛行的看法:圓是用來描述宇宙與行星軌道的「完美」曲線。當克卜勒提出他的定律時,並沒有理論的支持。這些定律只是提供了一個優雅的方式描述了觀測到的行星軌道。大約過了七十年,牛頓才用萬有引力定律(Law of Universal Gravitation)證明了克卜勒定律。
牛頓運動定律(Newton’s Laws of Motion)探討施加在各個物體上的作用力和這些物體的運動彼此有何關係。而萬有引力定律(Newton’s Laws of Gravitation)則說明物體間會互相吸引,且引力的大小與物體的質量乘積成正比,與物體間的距離成反比。牛頓第一運動定律(Law of Inertia,慣性定律)說,除非受到外力的影響,否則物體不會改變其原本的運動狀態:靜止的物體保持靜止;運動中的物體除非受到一個淨外力,否則會依原本的方向持續進行等速運動。牛頓第二運動定律則是說,當物體受到外力時,其動量(momentum)變化率與作用力的大小成正比。最後根據牛頓第三運動定律,當第一個物體施加一個作用力於第二個物體時,第二個物體也會施加一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作用力於第一個物體。例如當湯匙掉落在桌子上時,湯匙向下施加於桌子的作用力,與桌子向上施加於湯匙的作用力相等。
戴維斯(Harold T. Davis)說:「擺的運動,不是因為外來超自然或神祕力量,只不過是擺錘下方的地球正在轉動而已。但它又不像看起來的那麼簡單,因為一直到了1851年,傅科才第一次以實驗證明了這個解釋。很少有簡單的事實會拖這麼久才被發現⋯⋯而這也證明了慘遭火刑的布魯諾與受盡折磨的伽利略都是無辜的。地球真的在轉動!」
愛因斯坦的特殊相對論(Special Theory of Relativity)堪稱人類智慧最偉大的結晶之一。當時的愛因斯坦只有26歲,他使用了一個特殊相對論中最重要的假設:真空中的光速不會隨著光源的運動而改變,而且無論觀察者以什麼方式運動,觀察到的光速都一樣。這和音速不同,音速會隨著觀察者與音源的相對運動而改變。光的這種特性讓愛因斯坦得以推導出「同時的相對性」(relativity of simultaneity):對某個坐在實驗室座標系裡的人來說同時發生的兩個事件,對另一個正在相對於該座標系運動的人來說是在不同的時間發生的。
保羅斯(John Allen Paulos)說:「我們唯一確知的就是不確定性。而安全的唯一方法就是知道如何與不安全共處。」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Heisenberg Uncertainty Principle)說,我們無法同時準確地得知一個粒子的位置與速度。更精確地說,當我們量到的位置越準確時,量到的動量就越不準,不確定性原理對微觀尺度的原子和次原子粒子尤其重要。
根據調查,天文物理學家霍金是二十一世紀初時「全世界最知名的科學家」。由於他所帶給人們的啟發,這本書特別把他列為單獨的一節。就像愛因斯坦一樣,霍金也橫跨到流行文化的領域,並且在許多電視節目,例如《星際奇航記:銀河飛龍》(Star Trek: The Next Generation)中扮演自己。由於頂尖的科學家極少成為文化的象徵,因此我們用這一節的標題來彰顯他的重要性。
許多與黑洞有關的定理都是霍金的貢獻。例如質量為M的史瓦茲黑洞(Schwarzschild black hole),其蒸發速率可以寫成dM / dt=-C / M2,其中的C是常數,t是時間,就是由霍金所提出。另一條霍金所提出的定律說,黑洞的溫度與其質量成反比。物理學家李.斯莫林(Lee Smolin)說:「一個質量與喜馬拉雅山相當的黑洞,其大小不會超過一個原子核,但是它的溫度會比恆星中心的溫度還要高。」
1930年代初期,比利時神父兼物理學家勒梅特提出了我們今天所說的大霹靂理論(Big Bang theory)。根據這個理論,我們的宇宙起自一個極為緻密且高熱的狀態,空間從那時以來便不斷地膨脹。科學家相信大霹靂發生在137億年前,今天大多數的星系仍然以高速飛離彼此。這些星系與炸彈爆炸後飛射的碎片不同,他們之所以遠離彼此是因為空間本身正在膨脹。星系間...
顯示全部內容
作者序
物理的範圍
美國物理學會(The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是當今最重要的物理學家專業組織之一,這個學會是在1899年,由36名聚集在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的物理學家所成立,學會的目標是促進並推廣物理學的知識。該學會在宗旨中提到:
本書裡的每一節都很簡短-只有個位數的段落。這種形式可以方便讀者很快地切入一項主題,而省略冗長的說明。想知道人類最早是在什麼時候看到月球的遠側?只要翻到「月球的黑暗面」(Dark Side of the Moon)就可以獲得簡短的介紹。什麼是古老的巴格達電池(Baghdad batteries)之謎?什麼又是黑鑽石(black diamonds)?這本書裡將會提到這些與其他令人好奇的主題。我們將會懷疑真實是否其實只是人為的建構。當我們越來越了解宇宙,而且可以利用電腦來模擬複雜的世界時,即使是嚴肅的科學家也開始質疑真實的本質究竟為何。會不會我們其實都活在電腦所模擬出來的世界裡?
他是一位多產作家,涉獵主題從科學、數學一路涵蓋到宗教、藝術及歷史,累計發行已超過四十本書,並被翻譯成數十種語言。皮寇弗在耶魯大學取得分子生物理化博士學位,在美國擁有四十多項專利,並擔任數本科學期刊的編輯委員。他的研究內容獲得CNN、《連線》(WIRED)、《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等諸多媒體重視。著有《數字的異想世界:125個有趣的數學遊戲》、《光錐.蛀孔.宇宙弦》等書。個人網頁(www.pickover.com)的造訪人次更是數以百萬計。
1930年代初期,比利時神父兼物理學家勒梅特提出了我們今天所說的大霹靂理論(Big Bang theory)。根據這個理論,我們的宇宙起自一個極為緻密且高熱的狀態,空間從那時以來便不斷地膨脹。科學家相信大霹靂發生在137億年前,今天大多數的星系仍然以高速飛離彼此。這些星系與炸彈爆炸後飛射的碎片不同,他們之所以遠離彼此是因為空間本身正在膨脹。星系間距離增加的方式比較像是氣球膨脹時,畫在氣球表面上的黑點彼此會越離越遠的樣子。不管你位在哪個黑點上,都可以觀察到這種膨脹的現象。從任何一個黑點上看出去,其他的黑點都正在遠離。
克卜勒是德國天文學家、神學家及宇宙論者,發現了描述地球與其他行星如何以橢圓形軌道繞著太陽運行的克卜勒定律(Kepler’s Laws of Planetary Motion)。在克卜勒提出他的定律之前,他必須先揚棄當時盛行的看法:圓是用來描述宇宙與行星軌道的「完美」曲線。當克卜勒提出他的定律時,並沒有理論的支持。這些定律只是提供了一個優雅的方式描述了觀測到的行星軌道。大約過了七十年,牛頓才用萬有引力定律(Law of Universal Gravitation)證明了克卜勒定律。
牛頓運動定律(Newton’s Laws of Motion)探討施加在各個物體上的作用力和這些物體的運動彼此有何關係。而萬有引力定律(Newton’s Laws of Gravitation)則說明物體間會互相吸引,且引力的大小與物體的質量乘積成正比,與物體間的距離成反比。牛頓第一運動定律(Law of Inertia,慣性定律)說,除非受到外力的影響,否則物體不會改變其原本的運動狀態:靜止的物體保持靜止;運動中的物體除非受到一個淨外力,否則會依原本的方向持續進行等速運動。牛頓第二運動定律則是說,當物體受到外力時,其動量(momentum)變化率與作用力的大小成正比。最後根據牛頓第三運動定律,當第一個物體施加一個作用力於第二個物體時,第二個物體也會施加一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作用力於第一個物體。例如當湯匙掉落在桌子上時,湯匙向下施加於桌子的作用力,與桌子向上施加於湯匙的作用力相等。
戴維斯(Harold T. Davis)說:「擺的運動,不是因為外來超自然或神祕力量,只不過是擺錘下方的地球正在轉動而已。但它又不像看起來的那麼簡單,因為一直到了1851年,傅科才第一次以實驗證明了這個解釋。很少有簡單的事實會拖這麼久才被發現⋯⋯而這也證明了慘遭火刑的布魯諾與受盡折磨的伽利略都是無辜的。地球真的在轉動!」
愛因斯坦的特殊相對論(Special Theory of Relativity)堪稱人類智慧最偉大的結晶之一。當時的愛因斯坦只有26歲,他使用了一個特殊相對論中最重要的假設:真空中的光速不會隨著光源的運動而改變,而且無論觀察者以什麼方式運動,觀察到的光速都一樣。這和音速不同,音速會隨著觀察者與音源的相對運動而改變。光的這種特性讓愛因斯坦得以推導出「同時的相對性」(relativity of simultaneity):對某個坐在實驗室座標系裡的人來說同時發生的兩個事件,對另一個正在相對於該座標系運動的人來說是在不同的時間發生的。
保羅斯(John Allen Paulos)說:「我們唯一確知的就是不確定性。而安全的唯一方法就是知道如何與不安全共處。」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Heisenberg Uncertainty Principle)說,我們無法同時準確地得知一個粒子的位置與速度。更精確地說,當我們量到的位置越準確時,量到的動量就越不準,不確定性原理對微觀尺度的原子和次原子粒子尤其重要。
根據調查,天文物理學家霍金是二十一世紀初時「全世界最知名的科學家」。由於他所帶給人們的啟發,這本書特別把他列為單獨的一節。就像愛因斯坦一樣,霍金也橫跨到流行文化的領域,並且在許多電視節目,例如《星際奇航記:銀河飛龍》(Star Trek: The Next Generation)中扮演自己。由於頂尖的科學家極少成為文化的象徵,因此我們用這一節的標題來彰顯他的重要性。
許多與黑洞有關的定理都是霍金的貢獻。例如質量為M的史瓦茲黑洞(Schwarzschild black hole),其蒸發速率可以寫成dM / dt=-C / M2,其中的C是常數,t是時間,就是由霍金所提出。另一條霍金所提出的定律說,黑洞的溫度與其質量成反比。物理學家李.斯莫林(Lee Smolin)說:「一個質量與喜馬拉雅山相當的黑洞,其大小不會超過一個原子核,但是它的溫度會比恆星中心的溫度還要高。」
1930年代初期,比利時神父兼物理學家勒梅特提出了我們今天所說的大霹靂理論(Big Bang theory)。根據這個理論,我們的宇宙起自一個極為緻密且高熱的狀態,空間從那時以來便不斷地膨脹。科學家相信大霹靂發生在137億年前,今天大多數的星系仍然以高速飛離彼此。這些星系與炸彈爆炸後飛射的碎片不同,他們之所以遠離彼此是因為空間本身正在膨脹。星系間...
顯示全部內容
作者序
物理的範圍
美國物理學會(The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是當今最重要的物理學家專業組織之一,這個學會是在1899年,由36名聚集在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的物理學家所成立,學會的目標是促進並推廣物理學的知識。該學會在宗旨中提到:
本書裡的每一節都很簡短-只有個位數的段落。這種形式可以方便讀者很快地切入一項主題,而省略冗長的說明。想知道人類最早是在什麼時候看到月球的遠側?只要翻到「月球的黑暗面」(Dark Side of the Moon)就可以獲得簡短的介紹。什麼是古老的巴格達電池(Baghdad batteries)之謎?什麼又是黑鑽石(black diamonds)?這本書裡將會提到這些與其他令人好奇的主題。我們將會懷疑真實是否其實只是人為的建構。當我們越來越了解宇宙,而且可以利用電腦來模擬複雜的世界時,即使是嚴肅的科學家也開始質疑真實的本質究竟為何。會不會我們其實都活在電腦所模擬出來的世界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