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德問題上,我們習慣形成部落,壁壘分明,彼此叫囂謾罵。
但是,我們需要以理性為共同基礎,社會才有可能對話。
一部綜合神經科學、心理學和哲學,
探討人們如何形成道德、又如何在全球框架中尋求道德共識的論著
被譽為亞里斯多德之後,人類論道德的新突破
我們大腦的設計,能幫助我們適應部落群體生活,和同我族類(Us)合作相處,並對抗非我族類(Them)。但現代資訊社會將世界上不同群體全塞進一個共同的空間,這樣前所未有的契機,激化了各群體的價值衝突。當世界愈來愈小,區分不同群體的道德分野愈來愈突出,我們就愈來愈容易困惑。從抗議租稅法規、墮胎、同志婚姻到全球暖化,不同文化背景形成了不同的道德常識。面對不同的道德常識標準,我們不禁要問:能不能找到所謂的共識?
在本書中,心理學家格林探索現代社會價值衝突的現況,並試圖提出解決衝突的可能方案。格林把我們的大腦比喻成雙模式相機,配有自動模式及手動模式。自動模式指的是我們的道德情感機制,大腦從演化、文化及個人經驗形塑出我們的情感系統,讓我們得以用直覺自動並有效地解決日常事務;思考能力則如同大腦的手動模式,透過理性的運作,我們的想法也更多元、更具彈性。自動運作的情感機制讓我們成為社會動物,將自我融入社群中,但同樣的情感機制,也將我們變成部落動物,促使我們對抗非我族類。我族與他族之間,往往存在相異的價值隔閡,「我們是對的,你們是錯的」,此一信念深植每一個人心中,促使我們在面對墮胎、同志婚姻、全球暖化,乃至於宗教、種族等各種議題時,習於對抗非我族類,有時使用炸彈,有時使用語言,必定要攻擊對方,至死方休。
面對複雜多元的現代社會,我們需要手動模式的理性操作,才能超越部落情感,建立一個適用於全球的道德方案。格林帶領我們追溯道德的起源,並設立實用的思考路徑,幫助我們解決分歧問題。本書建議我們何時該相信我們的直覺,何時又該理性思考,而什麼樣的思考又能讓我們跨越分歧,向共識邁進。本書研究的重要成就在於綜合神經科學、心理學和哲學,開創了道德哲學的跨學科研究。
作者簡介:
約書亞.葛林Joshua Greene
哈佛大學心理學系「道德認識實驗室」主持人,專注於心理學、神經科學與道德哲學研究。他的研究獲得國家科學基金會、國家衛生研究院,以及麥克阿瑟基金會資助。著作散見於《紐約時報》、《發現雜誌》,以及各大科學期刊。
譯者簡介:
高忠義
台灣大學法律學士,東吳大學法律碩士,美國西北大學法學碩士,台灣大學國發所博士班研究。譯有《合理的懷疑:從辛普森案批判美國司法體系》、《老年、社會、法律經濟學》、《失控的懲罰》等十餘本著作。詮智法律翻譯工作室負責人。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經過兩千五百年後,我們終於在探討道德本質上有了新的概念。……《道德部落》為我們在認識道德和道德感的路上,立下里程碑。
——史迪芬‧平克(Steven Pinker),哈佛心理學教授,《語言本能》、《心智探奇》作者
《道德部落》是一部傑作,也是人類智識的里程碑,充滿原創及洞見。這也是一本極富閱讀樂趣的書,唯一讓人失望的是,你終究有讀完這本書的一天。
——丹尼爾‧吉伯特(Daniel Gilbert),哈佛心理學教授,《快樂為什麼不幸福》作者
對於如何促進團體中的個人合作這個古典問題,我們已有許多進展,但葛林所處理的問題更大:如何讓團體與團體合作?在愈來愈多元的世界中,很少有比這更重要的議題,而本書正是邁向此一方向的佳作。
——羅勃‧薩波斯基(Robert Sapolsky),史丹佛大學生物科學教授
格林提出一種共通的道德貨幣,做為在道德議題上壁壘分明的人們相互合作的基礎,若我們的星球要有一個和平而繁榮的未來,這個共通的道德貨幣是非常要緊的。這是一本該被廣為閱讀與討論的著作。
——彼得‧辛格(Peter Singer),普林斯頓大學生物倫理學教授
周偉航 輔大哲學博士,部落格「人渣文本」作者
孫效智 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張忠宏 中正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陳彥元 台大醫院教學部主治醫師
蔡甫昌 台大醫學院醫學教育暨生醫倫理學科教授
謝若蘭 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副教授
共同推薦
名人推薦:經過兩千五百年後,我們終於在探討道德本質上有了新的概念。……《道德部落》為我們在認識道德和道德感的路上,立下里程碑。
——史迪芬‧平克(Steven Pinker),哈佛心理學教授,《語言本能》、《心智探奇》作者
《道德部落》是一部傑作,也是人類智識的里程碑,充滿原創及洞見。這也是一本極富閱讀樂趣的書,唯一讓人失望的是,你終究有讀完這本書的一天。
——丹尼爾‧吉伯特(Daniel Gilbert),哈佛心理學教授,《快樂為什麼不幸福》作者
對於如何促進團體中的個人合作這個古典問題,我們已有許多進展,但葛林所處理的...
章節試閱
在某個深邃黝暗的森林東方,有個牧民部落在公共牧場上牧羊。這裡的規則很簡單:每戶人家獲得相同數量的羊,各家各戶派出代表參加管理公地的長老會議。長年以來,長老會議做出了許多困難的決定。舉例來說,某戶人家養了體型特大的羊,從公地上為自己取用了更多資源。經過一番熱烈辯論,長老會議決定禁止這件事。另一戶人家則被逮到毒殺鄰居的羊,為此他們受到嚴厲懲罰,有些人說罰得太重了,有些人則說罰得還不夠。經歷這些挑戰,東方的部落存活了下來,蓬勃發展,其中有些家庭比其他家庭更加興旺。
森林西邊是另一個部落,其中的牧民也共享一個牧場,但是每戶人家的羊隻數量是依據該戶人數來決定。這裡同樣也有長老會議,也做了困難的決定。有個特別會生的家庭有十二個小孩,遠比其他人家都多,有些人抱怨他們從公地耗用了太多資源;另一戶人家的成員生了病,六個孩子在一年中就死了五個,有人認為剝奪他們一半以上的財產是雪上加霜,並不公平。儘管有這些挑戰,西方部落也存活了下來,蓬勃發展,某些人家比其他人家更發達。
森林北邊又是另一個部落,這裡沒有公共牧場,每戶人家都有一塊用柵欄圍起來的地。這些地的大小與肥沃程度差異很大,有一部分是因為有些人比其他人聰明、勤勞,他們用積存下來的財產向較不發達的鄰人買來土地。但有些牧民較不發達不是因為不努力,只是因為時運不濟,被疾病奪走了他們的牲畜或孩子。還有一些牧民卻出奇地幸運,他們不是因為特別聰明或勤勞而擁有龐大肥沃的土地,只是因為繼承而富有。在北方這裡,長老會議不太做事,他們只需要確保牧民遵守相互之間的承諾,並尊重彼此的財產權。北方家庭在財富上的龐大差異是許多紛爭的來源。每年冬天都有一些北方人因為飢寒交迫死去,但大部分家庭還是發達了,其中一些比起另外一些要興盛許多。
森林南方是第四個部落。他們不僅共享牧場,也共享動物。他們的長老會議非常忙碌,長老們負責管理部落的牲畜、分派工作給人們,並監督他們工作,部落勞力的成果則由所有成員平均分享。這也引發了許多爭執,因為某些部落成員比其他人聰明而勤勞。長老會議聽到不少關於工人偷懶的抱怨,但努力工作的人還是占大多數,有些人是受到社群精神的感召而工作,其他人則是因為怕被鄰人斥責而上工。儘管有這些挑戰,南方的部落也存活了下來,雖然不如北方那樣發達,但也夠好了,而且在南方,沒有人在冬天因為挨餓受凍而死。
有一年夏天,一場大火燒毀了整座森林,只剩下灰燼。之後下了幾場大雨,沒多久,茂密的森林就變成了鋪滿一片嫩綠青草的山丘,是放牧牲畜的絕佳場地。四鄰的部落都趕來宣稱他們的產權,造成許多紛爭。南方部落宣稱新的放牧場是屬於每個人的,必須為共同的利益加以運用。他們組織了一個新的委員會來管理新的牧場,並邀請其他部落派出代表參加。北方牧民對此嗤之以鼻。當南方人籌畫他們遠大的計畫時,北方人家已經蓋起了房舍與石牆,並且放他們的牲畜出來吃草。許多東方人與西方人也這麼做,只是沒有那麼積極。一些家庭也派出代表參加新的委員會。
這四個部落激烈爭吵,許多人與牲畜因此喪失生命,小爭執變成流血衝突,最後再演變成致命的戰爭:有一隻南方人的羊溜進了北方人的地,北方人歸還了這隻羊,結果另一隻南方的羊又跑來,這次北方人要求贖金,但南方人拒絕付錢,於是北方人殺了那隻羊,南方人也抓了三隻北方人的羊宰掉,北方人再抓來南方人的十隻羊宰掉。接著南方人燒了北方人的農舍,殺了一個小孩。十個北方家庭衝入南方人的聚會所,放火,殺了數十個南方人,包括許多小孩子。就這樣一來一回,他們用暴力與怒氣對幹,讓青翠的山丘浸滿了鮮血。
更糟的是,遠方的部落也來到新的牧場進行開拓。有個部落宣稱新牧場是上帝賜給他們的禮物,在他們的宗教經典裡,早已預言了這場森林大火與綠色山丘。另一個部落宣稱新牧場其實是他們祖先的家園,他們是在好幾代前離開這裡,當時還沒有森林。新到的部落也帶來了在外人眼裡十分奇異、甚至荒謬的規則與習俗:黑羊不能跟白羊睡在同一塊圈地上,女人在公眾場合要把耳垂遮起來,還有嚴格禁止在星期三唱歌。有個男人抱怨一個鄰居婦女在照料羊群時露出耳垂,害他那些敏感的兒子看到。女人拒絕遮住耳垂,這讓那個虔誠的鄰居極為憤怒。一個小女孩告訴一個小男孩,他家人所祈禱的上帝並不存在,驚恐的男孩將這件事告訴他的父親,父親則向女孩的父親抱怨,女孩的父親替他的女兒辯護,稱讚她冰雪聰明,並拒絕道歉,為此女孩的父親被殺了,這是他冒犯部落律法的必然下場,而由此也引發了另一場血腥仇殺。
儘管相爭不下,新牧場上的牧民在許多方面仍然非常相像。他們大多企盼相同的事物:家人健康、美味營養的食物、舒適的庇護所、節省勞力的工具、有休閒時間可與朋友及家人共度。所有牧民都喜歡聽音樂,也喜歡聽英雄與壞蛋對決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即使他們互相爭鬥,其心理運作的方式卻相仿,不公正的事會讓他們感到憤怒與作嘔,而且他們投入戰鬥可能是為了自利,也可能是受正義感驅使。牧民不只為自己戰鬥,也為家人、朋友與部落同胞戰鬥。他們懷抱著榮譽感而戰,若不如此則自覺蒙羞。他們堅定地捍衛名譽,用別人的行為判斷他們,並樂於與人交換意見。
儘管他們之間存在差異,新牧場的各部落仍有一些相同的核心價值。在任一部落中,完全的自私自利都是不可容忍的,卻也沒有一個部落成員會被期待是完全無私的。即使在南方,羊群是共有的,工人在一天工作結束之後仍然能夠追求自己的興趣。不管在哪個部落,一般成員說謊、偷竊或任意傷害彼此的行為都是不被容許的(然而在某些部落,某些特權人士可以恣意妄為)。
慘烈的衝突存在於新牧場上的部落之間,而且時常相當血腥,他們都是有道德的人,卻以不同的方式來表現道德。他們相互戰鬥,並非因為他們根本上是自私的,而是因為他們對於一個道德社會應該是什麼樣子有不同的看法。雖然他們的學者也有那些歧見,但這不只是學術上的意見不一,每個部落的哲學都融入了自己的日常生活,每個部落都有自己的一套道德常識。各部落互相打鬥並非因為不道德,而是因為他們用非常不同的道德觀點看待新牧場上的生活。我將這種悲劇稱作「常識型道德的悲劇」(The Tragedy of Commonsense Morality)。
新牧場的寓言故事是虛構的,但常識型道德的悲劇卻是真實的。它是現代生活的核心悲劇,深藏在分化著我們的道德問題背後。本書是關於對這些問題的理解與最終的解決之道。不像許多暢銷書的作者,我無法承諾這本書能幫你解決個人的問題。我希望提供的,是明確性,並在這樣的明確性之下,獲得與其他意見相投的人同心協力的動機與機會。
這本書嘗試由下而上地了解道德。它是關於了解什麼是道德、道德如何發展到目前的狀況,以及道德如何深植在我們的大腦中。它是關於如何理解道德問題的深層構造,以及大腦被設計來解決的問題,如何不同於我們今天所面對的當代問題。最後,它是關於採用這種新的道德理解,並將它轉化為一種普世的道德哲學,讓人類各部落的成員都能共享。
本書的企圖宏大。我在快二十歲時即構思了這些想法,而這些想法也帶領我進入兩個交互纏繞的生涯──哲學家與科學家的生涯。這本書從過去偉大的哲學家那裡獲得啟發,並奠基於我在道德認知這個新領域上的研究,這個研究應用了實驗心理學與認知神經科學的方法,藉以闡明道德思維的結構。最後,本書也引用了數百位社會科學家的研究成果,他們對於我們如何決策,以及我們的選擇是如何由文化與生物學共同形構,都已經有了驚人的發現。我在本書裡試圖將這一切整合起來,讓這種新的科學自我認識轉變成一種實用哲學,協助我們解決種種更大的問題。
在某個深邃黝暗的森林東方,有個牧民部落在公共牧場上牧羊。這裡的規則很簡單:每戶人家獲得相同數量的羊,各家各戶派出代表參加管理公地的長老會議。長年以來,長老會議做出了許多困難的決定。舉例來說,某戶人家養了體型特大的羊,從公地上為自己取用了更多資源。經過一番熱烈辯論,長老會議決定禁止這件事。另一戶人家則被逮到毒殺鄰居的羊,為此他們受到嚴厲懲罰,有些人說罰得太重了,有些人則說罰得還不夠。經歷這些挑戰,東方的部落存活了下來,蓬勃發展,其中有些家庭比其他家庭更加興旺。
森林西邊是另一個部落,其中的牧民也共...
推薦序
推薦序
開創倫理學的新思維/蔡甫昌
《道德部落》是一本充滿閱讀趣味與思考深度的倫理學著作,作者約書亞‧格林將他在神經科學與道德哲學兩領域之專長做了很好的結合與發揮,探討的問題是從近處取材開始,例如歐巴馬推行全國性的健康保險是否合乎憲法的問題;從蓋瑞‧哈丁經典的「公地悲劇」發展出來的牧民衝突;大家熟悉的「電車難題」及其相關腦科學實驗的結果;助人的義務與界線何在的問題;財富分配與社會正義的問題;墮胎與胎兒生命權的問題等。這些醫療或生命倫理學的問題,引導讀者進一步探索其背後所涉及之基本道德哲學主題,例如介於「我」及「我群」、「自利」及「利他」、「我群」及「他群」、「個人主義」及「集體主義」,以及不同族群文化(或部落)之間的意識型態差異,還有不同基本倫理學理論「義務論(康德)」、「實效主義(邊沁)」、「德行論理學(亞里斯多德)」的歧異主張。格林引用了許多腦科學、道德心理學實驗來佐證他的論述,提出「共通貨幣」的概念(訴諸科學證據來建立可衡量事實與價值的共同貨幣),來闡述、改善、主張實效主義。作者最後提出六個原則給全球化部落中的現代牧民,包括:一、面對道德爭議時,請教你的道德直覺,但不要完全信賴它;二、權利不是用來論證,而是用來結束論證的;三、將焦點放在事實上,並且使別人也這麼做;四、當心有偏私的公平;五、運用共通貨幣;六、給予。
本書豐富及具原創性的思維,將帶給喜歡認真思考生命與生活中大小倫理問題的讀者許多啟發,也指出了應用倫理學與生命倫理學一些可嘗試開創的研究方向,值得向大家推薦!
(本文作者為台大醫學院醫學教育暨生醫倫理學科教授)
推薦序
科學研究與哲學思辨的對話/張忠宏
雖然人類生活在有史以來最和平的世紀,戰爭與各種衝突仍像幽靈盤旋不去。然而,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道德思考足以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帶來和平與繁榮的前景。
這個信念,是本書的寫作動機。這當然不是多麼獨特、多麼了不起的信念,事實上,每位從事倫理學研究的哲學家,大概都必須抱持類似的信念,才能在自己的工作中,看到意義與價值。
然而,讓本書與眾不同、卓爾不群之處,在於作者廣泛採用了當代實驗心理學、認知科學與其他社會科學的研究成果,結合紮實的哲學訓練,處理重要而爭議不休的哲學問題,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不得不正視的見解。
首先,格林論證,人有兩種不同的道德能力。第一種道德能力,透過自發、缺乏彈性、卻反應快速的道德情感而運作,用以解決個人與其所從屬的團體間的衝突;第二種道德能力,是理性思考能力,透過審慎的推理及與情境相關的決策原則,解決新穎、複雜及具高度一般性(抽象性)的問題。
其次,格林認為,我們會密切注意他人在自己所從屬社會的位置,以確定自我與他人的關係,並傾向優待和我們親近的人。格林稱這種傾向為「部落主義」,而以人生活在「道德部落」裡,來刻畫這種道德處境。
在格林看來,儘管道德情感有過與不及之弊,並非百分之百可靠,但足以帶來道德部落內部的和諧與發展。問題是,當不同的道德部落相互爭奪土地與水草資源,道德情感就暴露出局限不足處,而有賴理性思考能力的介入。
理性思考能力要如何介入並處理道德部落間的衝突呢?格林在這個問題上,轉向了倫理學裡的實效主義,主張:道德上對的事情,就是讓快樂的淨值極大化。但是,他所主張的實效主義,與倫理學裡常見的實效主義有個明顯的不同,即他的實效主義是個有所限制的實效主義。依照這個有所限制的版本,道德上對的事情,除了讓快樂的淨值極大化之外,也不能過度違反人們的道德情感。
這樣一種立場,有三個突出的特點值得注意。第一,格林試圖調和人類所具有的兩種道德能力,使其在道德思考中都有角色可供扮演。第二,格林從人類道德能力的研究,推論道德事務的是非對錯,是以實然(is)來推論應然(ought),以事實來推論規範。第三,理性與道德情感間的關係,是前者既約束後者,又受後者限制。因此,在道德事務上,並沒有一套明確的決定程序,告訴我們一件事情的是非對錯。
受過倫理學訓練的讀者,很容易可以從這三個特點中,看出格林這本書的重要性。但千萬不要以為這本書之所以重要,只是因為它提出了具有以上三個特點的立場。格林廣泛採用了科學研究的成果,來替每個主張辯護。同時,他也利用這些主張,來回應哲學家所提出來的各種挑戰。包括電車問題,以及與其相關的雙重效應原則,代罪羔羊與要求過多、過高等質疑,在文中都有所交代。
對不具有倫理學訓練的讀者來說,這本書也有極高的可讀性。心理學、社會科學、人類學、及生物學門裡對道德議題感興趣的老師或學生,不但可以從本書讀到最新的科學研究成果,也可以藉機觀摩,科學研究如何能與哲學思辨對話。
最後,應當指出,本譯作的出版,對台灣學界來說,絕對是場及時雨。近年來,跨領域的道德研究,在國內各大學中,仍處於方興未艾之勢。對此議題有興趣的廣大學子,以及社會各界俊秀賢達,都可因著本書忠實流暢的譯筆,開卷有益。
(本文作者為國立中正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推薦序
開創倫理學的新思維/蔡甫昌
《道德部落》是一本充滿閱讀趣味與思考深度的倫理學著作,作者約書亞‧格林將他在神經科學與道德哲學兩領域之專長做了很好的結合與發揮,探討的問題是從近處取材開始,例如歐巴馬推行全國性的健康保險是否合乎憲法的問題;從蓋瑞‧哈丁經典的「公地悲劇」發展出來的牧民衝突;大家熟悉的「電車難題」及其相關腦科學實驗的結果;助人的義務與界線何在的問題;財富分配與社會正義的問題;墮胎與胎兒生命權的問題等。這些醫療或生命倫理學的問題,引導讀者進一步探索其背後所涉及之基本道德哲學主題,例如...
目錄
前言 常識型道德的悲劇
第一單元 道德問題
第一章 公地悲劇
第二章 道德機制
第三章 新牧場上的衝突
第二單元 道德的快思慢想
第四章 電車難題
第五章 效率、彈性與雙重程序的大腦
第三單元 共通貨幣
第六章 一個非常好的想法
第七章 追尋共通貨幣
第八章 找到共通貨幣
第四單元 道德信念
第九章 引發警報的行為
第十章 正義與公平
第五單元 道德解決方案
第十一章 深度的實用主義
第十二章 超越隨拿即拍的道德:給現代牧民的六個原則
謝辭
註釋
參考書目
圖版出處
前言 常識型道德的悲劇
第一單元 道德問題
第一章 公地悲劇
第二章 道德機制
第三章 新牧場上的衝突
第二單元 道德的快思慢想
第四章 電車難題
第五章 效率、彈性與雙重程序的大腦
第三單元 共通貨幣
第六章 一個非常好的想法
第七章 追尋共通貨幣
第八章 找到共通貨幣
第四單元 道德信念
第九章 引發警報的行為
第十章 正義與公平
第五單元 道德解決方案
第十一章 深度的實用主義
第十二章 超越隨拿即拍的道德:給現代牧民的六個原則
謝辭
註釋
參考書目
圖版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