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攝影,人們總是三句不離景深、快門、光圈……
然而拍照最常用到的其實不是單眼相機,是你的那雙眼睛。
沒有捷徑/攝影就在日常裡
64篇散文、94幅攝影作品
張雍,1978年生,台灣台北人。2003年起旅居東歐,目前落腳在巴爾幹半島上的斯洛維尼亞。曾就讀布拉格影視學院攝影系碩士班。從事影像創作時,往往被人物在不同環境裡的反應吸引,於是專注地朝人性靠近,也藉此更認識自己。《蒸發》及《波西米亞六年》分別收錄他旅居布拉格時期的代表作。《雙數/MIDVA》則翻轉鏡頭,記錄自己與妻子等待女兒到來的心情。從單數變成多數,新手爸爸的生活讓他發現攝影的祕密就在最平凡的日常生活裡。最新攝影散文集《要成為攝影師,你得從走路走得很慢開始》是一位體悟「故事不在遠方」的攝影師用十年生命所完成的圖文創作。
求學時,他不甘只是一組號碼的替身。出了社會,他拒絕讓頭銜在自己身上蓋戳記。2003年,二十五歲的張雍隻身前往神祕東歐,學著用相機收集故事,想像一場遠方的旅行即將展開。精神病院.馬戲團.吉普賽村落.A片工業──他聚焦社會邊緣,作品充滿深刻的人文氣息,他確信照片中每個眼神與臉孔與他分享的祕密是自己願意花一輩子去追問的故事。2013年,三十五歲的張雍從捷克落腳巴爾幹半島上的斯洛維尼亞,學習如何扮演一位好丈夫、好爸爸,生命中的禮物讓他無法再像過去一樣追著世界各個角落的故事,然而他也突然有所體悟,思索為何攝影師總要到「遠方」拍攝「別人」的故事,尤其當攝影師的生活周圍就充滿了最具生命力的故事。旅歐十年,張雍了解了故事不在遠方,生活不在他方,攝影對他而言不是一種職業,是一種骨氣,更是一種生活方式,而照片是這一切的證據。
作者簡介:
張雍Simon Chang/攝影師
1978年生,台灣台北人,2003年起旅居東歐,目前落腳在巴爾幹半島上的斯洛維尼亞。
曾就讀布拉格影視學院攝影系碩士班。從事影像創作時,張雍往往被人物在不同環境裡的反應吸引,於是專注地朝人性靠近,也藉此更認識自己。《蒸發》及《波西米亞六年》分別收錄他旅居布拉格時期的代表作。《雙數/MIDVA》則翻轉鏡頭,記錄自己與妻子等待女兒到來的心情。從單數變成多數,新手爸爸的生活讓他發現攝影的祕密就在最平凡的日常生活裡。最新攝影散文集《要成為攝影師,你得從走路走得很慢開始》是一位體悟「故事不在遠方」的攝影師用十年生命所完成的圖文創作。
曾拍攝全中歐規模最大的精神病院、鄉下獵人、傳統捷克馬戲團、匈牙利吉普賽村落、捷克A片工業;2011年拍攝張惠妹《你在看我嗎?》專輯封面與內頁,2012年擔任鈕承澤電影《愛LOVE》平面攝影師。其攝影作品曾在台灣、捷克、斯洛維尼亞、斯洛伐克、法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莫斯科等地展出,文字則散見於《聯合報》副刊、《人間福報》副刊、北京《明日風尚》等平面媒體。
目前張雍在斯洛維尼亞及台北兩地以文字與影像持續收集故事,同時致力於商業拍攝的突破性合作。最新作品是《365天/定幕劇》。
張雍網站 Simon Chang Website
www.simon.chinito.com/
www.facebook.com/SimonChangPhotographer
=獲獎紀錄=
*2011年初獲得由高雄市立美術館主辦、國內藝壇重要獎項的「高雄獎」;獲斯洛維尼亞新聞攝影獎「Slovenia Press Photo 2011」報導攝影獎首獎。
*2012年初於斯洛維尼亞以攝影系列「PIECES」與「MIDVA/雙數」奪得「Emzin Photography of the Year」年度最佳攝影作品的首獎及第二名,同年三月份再度以「獸醫」(The Veterinarian)及「拳手」(Boxing Blues)系列分別獲得「2012斯洛維尼亞年度新聞攝影」年度報導攝影奬人物類及運動類的首獎。七月再以印度拍攝的「Ashura」系列榮獲法國巴黎PX3國際攝影大賽專業組媒體報導類首獎;張惠妹「你在看我嗎?」專輯攝影作品獲專業組音樂類銀奬。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李屏賓(攝影師)、張惠妹(音樂人)、郭英聲(攝影師)、魏瑛娟(劇場編導),溫暖推薦
「圖文辯證機智,思考深刻,而且極美,常忍不住玩味再三,攝影不只是攝影,這是張雍最好的作品。」──劇場編導/魏瑛娟
名人推薦:李屏賓(攝影師)、張惠妹(音樂人)、郭英聲(攝影師)、魏瑛娟(劇場編導),溫暖推薦
「圖文辯證機智,思考深刻,而且極美,常忍不住玩味再三,攝影不只是攝影,這是張雍最好的作品。」──劇場編導/魏瑛娟
章節試閱
攝影師不是一種職業,是一種骨氣
我今年三十五歲,十年前搬到歐洲,曾經有長達十五年的時間,只是一個號碼,沒有名字⋯⋯
小學規模不大,每次暑假結束開學當天的重新分班是重要的日子,學生們收到通知,帶著空白的聯絡簿與新領到作業本在新的教室,通常依照身高由新的級任導師決定位子,座位確定後收到一個新的座號,日後這個常見到的號碼,會在黑板上提醒你值日生的輪值,體育課的分組考試,拿到考卷後首先也要填上這組數字,小小年紀,我沒有名字。繡完學號,國中新生訓練第一天收到另一個座號,還記得當時好期待能坐到靠窗的位置,日後每次發考卷時,從老師在講台上喊到自己座號時的語氣和方式,拿到考卷前你已經猜到自己考了幾分。高中的教務主任為了鼓勵同儕之間良性的競爭,模擬考完立刻將成績公佈在校門口最醒目的位置,但要在密密麻麻的學號之間找到自己的分數與名次總是辛苦的嘗試。稍後成功嶺的集訓,報到當天在營區操場被剃光了頭髮,領到一本新訓日記那感覺像是落髮後重新歸零的獎勵;還來不及反應方才領到的名條上不是自己的名字,班長敏捷地在我左胸前口袋上緣用粉筆標記了三個斗大的數字並拍照留存,當天晚上輔導長讓我們在莒光教室寫報平安的家書,但大部分時間我們都在信紙背面默寫兵籍號碼與軍歌歌詞,國旗在飛揚聲威豪壯,我們在成功嶺上,沒有頭髮也沒有名字⋯⋯
超過十五年的時間,在自己三十五歲的生命裡,那些號碼是關於自己存在的代名詞。沒有名字,相形之下讓本人顯得更像是那號碼的替身。號碼沒有表情,無關想像力,號碼只有順序,讓組織方便管理。無論在學校或者軍隊裡,聽見自己的號碼時,要馬上舉手答「有!」,並趕緊走到講台前,小跑步到隊伍最前面⋯⋯好不容易出了社會,開始工作之後收到許多名片,表面上風光地看似終於擺脫了那些座號的幽靈,立刻取而代之的卻是頭銜的戳記,一張張小卡片標示著組織裡五花八門的職務劃分,人們也約定好,頭銜要擺在名字之前,千萬別將真實的身份也寫在卡片上面。
座號與頭銜之間是那一眨眼一去不復返的歲月,直到看見結婚證書上面自己的名字,頓時間許多人才驚覺那名字的主人與自己的關係其實非常陌生。
2003年搬來歐洲,課堂上的初次自我介紹,發現歐洲同學幾乎沒有人聽過雍正王朝的歷史,或者「雍雅」這一類中文成語的典故我也無從解釋,但最讓自己驚訝的是:這裡的新朋友認識我的方式竟然是透過我影像裡所記錄的那些故事。歐洲人相信,攝影上的表達,是一個人看待眼前世界最自由也最直接的方式,這確實也暗示了視野另一種可能的層次。
穿了將近十五年的制服,有時聽見歐洲街頭教堂的鐘聲,不時會有個很遙遠的聲音提醒自己──「鐘聲結束前要趕快進教室!」,而當年週會教官在司令台上的指示,至今感覺仍像是童謠裡朗朗上口的歌詞:白襪上不能有任何花紋,制服褲子的口袋不准出現訂製的摺痕等等,當時沒有人鼓勵我,讓我相信去認識自己是理所當然而且是那個年紀必須要親身經歷的一段旅程。
二十五歲搬來歐洲並試著用影像來說故事,自由發揮而且不計分的作文是全然新鮮的嘗試,那年冬天布拉格下著大雪,一個人走在街頭我盯著那張充滿各種可能性的作文紙發愣⋯⋯過了二十五歲才來料理「 我是誰?」 這樣的大哉問,想像力明顯遲鈍,當時正在拍攝捷克鄉下的獵人,那群獵人在雪地裡追蹤獵物腳印時那專注的眼神頓時間替自己的迷惑開了一扇全新的大門;我也學著調整呼吸,稟氣凝神透過影像逐格的收集與審視,努力推敲著過去那段只有號碼沒有名字的往事究竟醞釀著怎樣的人生。
就這樣,我帶著相機走進別人的故事,這反而讓我有機會,彷彿有生以來第一次,如此近距離地看見自己心中那片赤裸裸的景緻⋯⋯然而攝影不比繪畫,畫不好可以重新再畫一次,那些沒有拍到的影像,得期待下一次的嘗試。這是攝影長時間關注眼前現實的堅持,也恰巧呼應著我的追問,每一次按下快門,都強烈地感受到正逐漸靠近某個關於「人」的本質,你目睹那些勇氣、喜悅、脆弱,或者思念逐漸在底片上分別由大小不一、反差不等的粒子所組成⋯⋯夢境裡經常遇見那個胸前還繡著學號的小男生,總是帶著他那羨慕與靦腆的眼神,獨自坐在教室裡靠窗的位子,熟練地依據編號重新替我排列好每張底片的順序與位置,並重複哼唱著我忘記曾在哪兒聽過的那段歌詞:「要珍惜在這個世界上,腳底下那一小塊屬於你的位置,更重要的是,你不是一個號碼,告訴他們其實你也有名字⋯⋯」
《要成為攝影師,你得從走路走得很慢開始》是2003至2013年,人在歐洲第一個十年的嘗試,這些影像故事珍藏了自己三分之一的人生,相紙上的文字則是一個曾經只有號碼、沒有名字的人透過攝影發現新大陸時的心聲。
其實只是一段故事的開始。好奇心不允許自己在座號與頭銜之間那虛無的黑洞裡迷失,衷心感激每一張臉、每一個眼神試圖與我分享的祕密,他們都是這趟大旅行裡的家人,每每按下快門的同時,他們讓我再次確信這就是自己願意用一輩子去追問的故事。你於是開始理解,攝影是一種骨氣,因為實在不甘心自己只是一組沒有表情的數字;攝影更是一種生活方式,每一次真實的看見,只會讓腳步更扎實,讓你迫不及待計劃去拜訪這個星球上更多的故事。
皮膚與襯衫之間
關於捕捉人物深沉與細膩的神韻,布烈松(Henri Cartier-Bresson)曾經提醒:「攝影師要將相機放在被攝者的皮膚與襯衫之間」,那是再貼切不過的比喻,那格外溫柔的體貼甚至親密,是攝影學校從來不會教你的事情。
在布拉格念書時,與指導教授,捷克資深攝影師維克多.寇拉(Viktor Kolař)的一次談話裡,老師突然聊起關於東方「面相學」的奧祕,他相信「 若是選對了臉,照片的戲劇性便自然成立」。的確,這幾年歐洲拍攝的經驗也一再證明,來到了一定的年紀,人的性格與心境,或者說,那「 內心的表情」,或多或少都會在臉上留下銘刻般的印記。相機觀景窗此時如同顯微鏡裡的放大鏡,清楚地標示出浮世繪的眾生相裡,那些看似共通卻也全然迥異的細緻紋理拍攝靜物風景或許讓人心曠神怡,而透過鏡頭素描人物的心情也確時需要勇氣,但這會讓人上癮。從未見過兩個一模一樣的表情,皺紋的長度也從來沒有統一,拍攝人物時面對面的confrontation讓我樂此不疲,我總是好奇陌生臉龐上所妝扮的猶疑、憂鬱,那些最具體的撲朔迷離⋯⋯藉由觀察人群裡的諸多表情,自己也隨之放慢腳步有機會重新審視當下的心境;按下快門的同時,星球上頻率接近的兩個祕密惺惺相惜,你更是心存感激──陌生眼神裡邊那幅深邃的風景,讓你學會不再逃避自己內心的感性。
攝影師不是一種職業,是一種骨氣
我今年三十五歲,十年前搬到歐洲,曾經有長達十五年的時間,只是一個號碼,沒有名字⋯⋯
小學規模不大,每次暑假結束開學當天的重新分班是重要的日子,學生們收到通知,帶著空白的聯絡簿與新領到作業本在新的教室,通常依照身高由新的級任導師決定位子,座位確定後收到一個新的座號,日後這個常見到的號碼,會在黑板上提醒你值日生的輪值,體育課的分組考試,拿到考卷後首先也要填上這組數字,小小年紀,我沒有名字。繡完學號,國中新生訓練第一天收到另一個座號,還記得當時好期待能坐到靠窗的位置,日後...
目錄
1. 前言|攝影師不是一種職業 是一種骨氣
2. 神奇的偵察工具
3. 帶著相機的芭蕾練習
4. 被遺忘的道具
5. 在挑剔的眼睛前 讓地球自轉暫停
6. 被遺忘的人生
7. 每次按下快門都是一個擁抱
8. 未經排練的風景
9. 專心在最簡單的事物上
10. 命運的腳印 在暫停開放的沙灘上
11. 更忙碌的手指
12. 在現實的劇場裡剪貼與混搭
13. 濃霧裡的日光節約時間
14. 迷你心臟的引擎聲響
15. 好奇心會帶妳到很遠的地方
16. 時差與空鏡
17. 要成為攝影師 你得從走路走得很慢開始
18. 作品
19. 產房速記
20. 懸疑
21. 皮膚與襯衫之間
22. 剎那與永恆的提醒
23. 液態的固體
24. 轉身的藝術
25. 草坪上的問句
26. 沙發同學會
27. 生日風景之一 最短暫的交疊
28. 九二六一公里
29. 向眼前世界搭訕的熱情
30. 孔老夫子 在陌生的場景裡
31. 條件
32. 一組六個腳印的旅行
33. 生日風景之二 太空艙的鑰匙
34. 人類最原始的流浪
35. 如果神農氏也是攝影師
36. 在三十五釐米寬的世界相遇
37. 漲潮的海水 擁抱夜空的繁星
38. 迷路時才會遇見的風景
39. 生日風景之三 讓攝影師心曠神怡的祕密
40. 心中的那顆火星
41. 既冷靜又詩意的場記
42. 自導自演的人生 可以繞地球4圈
43. 替影子 找一個家
44. 攝影 是生活的鏡子
45. 關於未來的往事
46. 重複曝光的牽掛
47. 最感性的在場證明
48. 好奇心的溫度與國王的新衣
49. 神祕的失物招領中心
50. 耐心 是與時間對話的入場券
51. 夏天海邊的聖誕卡片
52. 一廂情願的大草原
53. 邊境的森林與身旁的海洋
54. 暫停鍵與番茄的聯想
55. 喀斯特式的靈感解析
56. 距離
57. 靈感與詩意的原型
58. 馬匹變成綿羊的祕密
59. 相機裡的海馬體
60. 想像力退化的檢舉電話
61. 當孩子只是孩子
62. 誰說拍照一定得用相機
63. 二十五歲的心事
64. 關於框框與圓形的比例以及攝影裡的咖啡因
照片索引
1. 前言|攝影師不是一種職業 是一種骨氣
2. 神奇的偵察工具
3. 帶著相機的芭蕾練習
4. 被遺忘的道具
5. 在挑剔的眼睛前 讓地球自轉暫停
6. 被遺忘的人生
7. 每次按下快門都是一個擁抱
8. 未經排練的風景
9. 專心在最簡單的事物上
10. 命運的腳印 在暫停開放的沙灘上
11. 更忙碌的手指
12. 在現實的劇場裡剪貼與混搭
13. 濃霧裡的日光節約時間
14. 迷你心臟的引擎聲響
15. 好奇心會帶妳到很遠的地方
16. 時差與空鏡
17. 要成為攝影師 你得從走路走得很慢開始
18. 作品
19. 產房速記
20. 懸疑
21. 皮膚與襯衫之間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