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是圓夢的練習, 13位台灣大師告訴你如何勇敢追夢!
半年磨破11雙球鞋的超跑冠軍林義傑
為台灣奉獻五十年的大愛神父丁松筠
因表現不理想而躲在浴室痛哭的職棒名將張泰山
從幾句台詞的臨時演員,到戲劇泰斗的金士傑
因國四班教鞭下血痕斑斑,決心奮發向上的吳若權
為了記錄台灣而放棄退休金、投入全部家當的齊柏林
沒錢買圖畫紙,用牆壁、廣告紙塗鴉的插畫天后彎彎
工作家庭兩頭燒而創作出《甜蜜的負荷》詩人吳晟
父母反對仍堅持畫畫的葛萊美獎入圍者蕭青陽
幼時每天連續「練功」16小時的京劇國寶朱陸豪
因一場大病立志成為科學家的李遠哲
遠赴維也納求學,卻被教授拒於門外的朱宗慶
創作超過五百首歌詞的土木工程系才子陳樂融
看看他們怎麼克服自己的弱點、克服環境的限制
讓天賦自由,每個孩子都能活出自信與不平凡!
學校沒教的
讓李遠哲、齊柏林、張泰山等大師一次告訴你!
成績好不好沒關係,堅持興趣,志願就會聽你的!
看大師真誠地和青少年分享的努力的過程,也談到自己對於夢想的執著和負責的人生態度。他們大多靠自己摸索,為興趣找到出路,發揮了天賦,而找到適合自己的路。看完他們的故事你一定贊成:正向的人生態度、了解自己的興趣,比得高分、讀名校更重要!
勇於挑戰、勇於跟別人不同,我的青春不設限!
不讀明星學校有關係嗎?不唸熱門科系就沒前途嗎?輸在起跑點就人生無望嗎?詩人吳晟捨棄中文系選擇農專,樂於享受農村生活,成為今日詩壇上的代表人物!文思敏捷、辯才無礙的吳若權,也曾待過放牛班、國四班,在嚴厲的教鞭下奮發向上!打擊樂第一人吳宗慶,年少時遠赴維也納求學,卻被教授因「年紀太大」而拒於門外!
這13位自信成功的人物,並不是從小都很順遂:有的重考多次、有的體弱多病、有的沒錢唸書,但今日都能站在世界的舞台上發光發熱。他們除了分享兒時努力的故事、成功的經驗,也不吝分享令人難以想像的挫折與糗事,是一本絕對勵志也能兼顧閱讀樂趣的好書。目的不是在傳授課本上的知識、不是為了在成績單上的分數更漂亮,而是能期望能藉由輕鬆的成長經驗分享,埋下態度和啟發的種籽,推動著孩子們勇於發掘自己的天賦,養成「我的人生由我決定」的正向態度。每天只要花10分鐘,就能得到這些大師的人生啟示與溫暖的鼓勵!
本書特色
★ 兩項大獎肯定,優質節目首選!
本書取材於民視青少年節目「第9堂課」,此節目榮獲台灣媒體觀察基金會評鑑,為「優質兒少節目五顆星」最高評價。主持人傅娟亦於101年度廣播電視金鐘獎,入圍「兒童少年節目主持人獎」。本書內容由編輯群——民視節目部製作小組,由節目開播至今的100多位傑出人物中,精選出7大領域,共13位傑出人物,作為青少年最好的模範。
★平時累積作文能力,不怕國中會考變來變去 !!
譬喻法、誇飾法、擬人法......等等,這些修辭技巧該怎麼運用?具備充分的聯想力就能寫好作文,隨處都是作文的免費教材!在敘述中加入關鍵動詞,就能讓文章生動度提高200%!本書以流暢優美的文字,道出13位人物的精彩故事,讓孩子一邊讀好文,一邊吸收新知,讓小讀者們把資訊轉換為寫作的素材。亦針對升學考試設計了「作文運用」,結合文章內容列舉了13個最實用的作文技巧,輕鬆提升孩子的作文能力。本書啟發、勵志、寫作一次到位,是學生們課後最多功能、最超值的課外讀物。
★最受景仰的13位大師,給青少年最好的模範!!!
朱宗慶、李遠哲、齊柏林、彎彎、張泰山及林義傑等,結合科學、文學、體育及表演藝術等13位大師,一起給青少年人生道路上的真誠分享。對於青少年選擇科系,有莫大的實質幫助。他們用自己的故事告訴孩子,成績不好真的沒關係,成績單上的數字,不是決定未來的唯一的標準,培養思考能力和專長,才是影響一生的最重要因素。
作者簡介:
第9堂課製作小組
本書由經驗豐富的製作團隊「第9堂課製作小組」所編寫企劃,內容精選自民視「第9堂課」節目。此節目中邀請卓越成就者到節目中和孩子對話,以淺顯的語彙和親切的態度,建立起除了課業之外、各個領域的認知。節目的初衷為——讓孩子自己尋找學習的動力和未來生涯規劃。在邀請這些大人物時,製作團隊請他們把觀眾當成自己的孩子,試想:在這一生當中,有什麼最重要的觀念要教給他們的?
用這樣的概念,和孩子在節目中談一些真正的事情,絕對不要嚴肅,但一定要言之有物。對談過程中同學可以隨時發言提問、互動,大人物必須回答同學提出的任何疑惑,想盡方法用青少年能懂的語言或譬喻來解釋,這之間必然產生異質相撞的奇妙火花和趣味性。
此節目的精華,有幸能編輯成文字,收錄成冊。期待青少年朋友,都能在《青春不設限 每天都是圓夢的練習》本書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心靈啟發。
章節試閱
擊出台灣棒球魂的森林王子—張泰山
這道台灣棒球史上空前的耀眼光芒,來自東部原鄉。一切,都開始於當時三餐的鹽巴配白飯⋯⋯
大師探照燈
張泰山,一九七六年生,台灣台東原住民阿美族人,族名AtiMasaw(阿帝.馬紹)。中華民國台灣原住民棒球運動發展協會理事長、職業棒球統一獅隊選手。
自一九九六年以最年輕球員進入職棒,並拿下該年「新人王」大獎以來,不斷創下各項驚人紀錄,隨後代表台灣參與各項國際賽事,如世界盃、洲際盃、亞運、奧運、世界棒球經典賽等,幾乎無役不與。在聯盟紀錄裡,得過許多個人獎,且擁有最多枚冠軍戒,甚至是中華職棒史上之全壘打王、安打王、打點王、得分王等等。年近四十,迄今仍奔馳於球場,持續締造後輩難以望其項背的「張泰山障礙」。
更為人所津津樂道者,廿八歲才繼續當年因家境清寒無法升學的大學學業,兼顧工作下,加倍奮發努力,其後甚至攻讀研究所,領得碩士學位;而投入基層棒球紮根、關心原住民孩童,領導原住民棒球協會舉辦年度盛事「關懷盃」等,都是他刻苦向學、引水思源、無私回饋的人格寫照。
夢想的起點:饅頭和豆漿
棒球,一顆以交叉紅色絲線縫上一○八針所編織出來的小白球,在投手指間,是多麼的變化萬千。運動科學家研究得知,要能確實擊中職棒選手所投出的剛猛速球,必須具備人類最頂尖的體育才能!
而外號「森林王子」的知名職業棒球選手張泰山,累積高達二八一支全壘打,創下多項後人難以跨越的紀錄。令人不禁好奇,他是成長於什麼樣的環境,而能有今日傲人的成績?讓我們來看看這位超級打者的精采故事!
事實上,當年住在台東鄉下的張泰山,看到吃的東西都會感到特別有興趣,眼睛會發亮。因為平時三餐都只是白飯上加一點鹽巴,或是配一點山菜,沒有機會滿足口腹之慾。有一天早上,他突然經過棒球隊宿舍,發現那兒有個餐廳,裡面有一些媽媽在準備早餐。定睛一看,桌上居然擺滿了他夢寐以求的豆漿和饅頭!
原來棒球隊隊員每天都能喝到豆漿、吃到饅頭!因此,他決定加入棒球隊。國小三年級,張泰山便開始了他的棒球之路。
當然,食物的誘惑只是一個小小的起點,如果沒有體會出對棒球的樂趣,只為了吃到饅頭、牛奶或豆漿,是不可能長久的。
而跟一般小學生一樣,國小的張泰山也貪玩。除了充分享受練習棒球的樂趣,曾經在休息時間跟著學長們攀爬到球場旁的懸崖下撿球,並且在附近河邊玩樂到忘記時間,後來回到學校,被拿著藤條等著的教練們嚴厲懲罰,下場除了不停跑步,還要在兩百公尺操場上罰跳青蛙跳五圈。這條棒球路上的插曲很多,無形中都將他操練得更為結實。
從小就懂得自立自強、自我要求
因為家境不是很好,為了能隨缺少經費的球隊到外縣市去參加比賽,又不好意思跟家人伸手要,當時他竟然脫口而出:「我跟你們借好嗎?」這時的他,才國小五年級,就展現了自立自強的心態。
張泰山的父親很早就過世,媽媽也不識字,不懂該怎麼坐車去看住校的兒子,所以每次遇到兒童節、父親節、母親節等重要節日,當其他球員的父母親帶著大包小包及食物去慰勞的時候,就只見他孤單一人。這些家長們看到張泰山落單也深覺不捨,常常送他一些東西。就這樣,他在球隊裡認了很多的「乾爸爸」、「乾媽媽」。
後來就讀美和中學,離家又更遠,來回家裡的車資負擔太大,於是他利用暑假時間,與另一位同樣沒辦法回家的球員一起出校找工作,打工賺錢。他倆走在路上,到處尋找機會。有一次,看到有人蓋房子,於是提起勇氣詢問有沒有他們可以勝任的工作。稍後兩個青年被派去搬運磚塊,他們十分努力,竟然在一天之內,就將兩天份的磚塊搬完了。這就是他身為運動員的認真精神—今天必須做的事情,今天一定會完成。
離開台東,進入美和中學
當時的學生棒球名校裡,有所謂「南美和、北華興」的稱號。張泰山就讀美和中學前,有這麼一段插曲。
小學畢業之後,他希望能進入北部的華興中學就讀,但未能如願,於是只好回到台東。他自問該怎麼辦才好呢?因為是真心喜歡打棒球,就留在台東一所國中參加訓練。有一次訓練中,張泰山的哥哥跑來學校找他,將他帶出去吃飯。不過,真正的原因是哥哥要通知:美和中學希望他能加入美和的棒球隊。
聽到這個消息,很想一圓棒球夢的張泰山急著說:「哥,怎麼辦?我很想去!我要離開這裡!」
因為沒有勇氣跟教練說要離開,只好趁著球隊練球時跑回宿舍整理衣物,兩人偷偷打包,背著衣袋開溜了。
而如願進入美和中學之後,整個一年級的時間,他幾乎都在幫忙整理球場、打掃宿舍,根本沒有上場比賽的機會。
高中時,學長或是教練常會灌輸一個觀念,就是在高中期間只要當選過國手,就表示自己具備很好的實力,那麼往後的路就能走得更順暢。以一位優秀的棒球選手而言,張泰山算是大器晚成,他學生時代未曾當選過國手,反而是進了職棒界後才有機會為國效力,光榮的穿上國家代表隊球衣,與其他選手的經歷正好相反。那麼,沒有當過國手的張泰山,是如何展現自信、進入職棒的呢?
棄學打職棒,改善全家生活
十八歲那年從高中畢業,許多同學都選擇讀大學。張泰山思考的方向不一樣,由於家境困難,他希望直接進職棒,或是參加業餘成棒隊,為的是儘早賺錢補貼家用,也能及早擁有專業、延續打球夢想。
於是他進入當時的業餘球隊時報鷹隊,不久卻碰上同時擁有職棒球隊的時報鷹隊即將解散業餘隊,他便找隊上的徐生明總教練商量出路。
當時張泰山向徐總教練說了一句話:「老師,你去哪裡,我就跟你到哪裡。」 於是回到味全職棒隊的徐生明總教練,就帶著張泰山,以練習生的名義,一起入隊了。這樣的決定,改變了他和家人的一生。
練習生生涯,艱苦又甘甜
由於是以練習生的名義入隊,所以張泰山每天都要比正選球員提早到球場做整理工作。等球員們練完球之後,再一起做操,接著跟他們一起練習。練習結束後,球員們可以先離開球場,已十分疲憊的練習生,則再度整理球場。
然而一天並不是這樣就結束了。到了飯店,練習生還必須負責收好所有的球衣送洗;送洗回來之後,要將衣服全部摺好,再分送到各球員房間。
想達成夢想的企圖心,使他堅持下去,才得以度過練習生的艱苦歲月。現在回憶起來,這段經歷獲益良多,若沒有經過這一些,他不會深刻體會到,想要達成一個目標,企圖心有多麼重要!
同樣的,高中時期在場邊看著職業球隊訓練時,他心裡也不停自我激勵著:我也一定辦得到。想要達成目標,一定要堅持到底,全力投入,相信自己做得到!就是不斷以這種方式自我惕勵,才造就了他日後傲視職棒的耀眼成績。
十九歲首轟,一擊成名天下知
第二年,這位練習生正式進入了職棒界,締造最年輕職棒球員紀錄。而同時期的新人選手,幾乎都是國家代表隊的常客,甚至很多人在高中時代就名氣響亮了,包括國家代表隊的王牌投手、王牌捕手、中心打者等,比比皆是。
之前還只是個練習生的張泰山,要如何與同時進入職棒的這批國手相抗衡呢?
他還記得第一次上場代打,想到自己終於有機會上場,不禁高興又興奮,甚至忘我的問徐生明總教練:「投手投出的第一顆球可不可以出棒呢?」此舉讓徐總教練感到好氣又好笑,職棒選手竟然問出這種天真的問題?
因為太過興奮,張泰山人生的第一個打席就吞下了三振。後來又坐板凳、休息了好幾場,才因為一位學長受傷,重新獲得出場機會。從此時開始,他的努力漸漸開花結果。
當職棒生涯第一支全壘打出現後,才十九歲的他,讓大家記住他的名字了。
之後更因為表現極為優異,球隊破例在季中為他加薪。那年奇蹟的球季結束後,他居然擊退超級新人投手吳俊良,拿下該年年度「新人王」獎項,並創下該獎項「最幼齡」得取者,至今仍無人超越,成為他設下的諸多「障礙紀錄」之一。
挫折的美麗
二十歲的低潮,翻轉出不凡一生
儘管以最年輕之姿進入職棒的首年,即勇奪新人王獎項,可說出盡了鋒頭,但張泰山也一如大多數表現出眾的新人,因為求好心切而患上所謂的「職棒第二年恐懼症」。
那時的打擊狀況極不理想,連連吞下三振;雪上加霜的是,連守備也頻頻漏接,多所失誤。對照前一年的耀眼成績,媒體、專家開始大肆批判,評論「張泰山旋風」應該只是曇花一現。
在二十歲成績慘淡的一年裡,他甚至曾因場上表現不理想,獨自躲在浴室裡痛哭。後來靠著太太一路的扶持與鼓勵,不停灌輸必須重拾自信的正面想法,才讓他有勇氣在最失落的時期重新奮力振作。於是他比以前更努力,更專注於改善缺失,相信自己依舊能力挽狂瀾,讓這次失敗的寶貴經驗,成為輝煌職業運動生涯的墊腳石!
品嘗挫折、重新出發之後,就像他不曾想過竟有機會拿到「新人王」一樣,也未意料到自己之後能夠奪獎連連、代表國家出賽,如今已屆中年仍馳騁沙場,甚至在近四十歲的二○一三球季還拿下打點王!以如此斐然的成績與懾人拚勁,及其向學之心,著著為台灣職棒刷下了一頁又一頁的新紀錄。
高齡上大學,球棒扛筆桿
自從小學四年級開始打棒球,張泰山就沒有機會專心念書了。高中時期,甚至連教室都沒有,取而待之的是球場!因此這一路上,他只能專注在棒球上,於練球、比賽之餘,將報紙當做老師,是以他慶幸自己還「識字」就不錯了。
有鑒於學識的貧乏,他毅然選擇在二十八歲、職業生涯的顛峰與最繁忙時期,進入台灣體育運動大學競技運動學系台中校區就讀。自此,球場上一向豪邁自信的張泰山,一提到讀大學,就會說:「念書比打球難多了!」
有時候儘管下午要比賽,球隊早上十點就必須從台中豐原出發,但是學校早上八點的課,他依然認真坐在教室裡。如果是前一天到外地比賽,半夜才能拖著疲憊身軀回家,他隔天早上照樣六點起床,趕去上學,頂多趁下課時間稍微補眠,從不找藉口缺課。
由於離開書本真的太久了,他知道自己的程度遠遠落後同學;又因為對於讀書方法極為陌生,一開始,連上課筆記都不曉得該如何寫。但是,學科基礎非常薄弱的他,相信勤能補拙,於是比別人多花時間讀書,絲毫不敢怠惰。
偉大球星,努力拚出碩士文憑
就在兼顧讀書與比賽,且應付同學的諸多簽名請求之間,他大學畢業了,也同時決定繼續攻讀碩士,最後甄試考上同系的研究所,並在二○一三年完成論文口試。
他細想,連同研究所整整八年中,只有「力學」一科曾經不及格—原因還是太過忙碌而忘了交作業!
重返校園的過程看似順利,但事實上相當艱辛,尤以碩士班的課程讓他備感吃力。除了因為從台中興農牛隊轉到台南的統一獅隊,上課通勤距離變得遙遠了;第一個孩子又於二○○九年出生,而適應父親這個新角色的難度,絕不遜於上課或轉隊壓力。
面對球賽、課業、照顧孩子等重擔,張泰山沒有使自己忙亂,反而事先規劃好,決定提早進行論文作業。論文的準備過程中,他去觀察、記錄原住民少棒選手的習性、動作協調能力,以三年多的時間,訪談了一百多位青少年,並歸納整理出自己的理論。過程中的沉重壓力,當然也曾令他感到挫折、沮喪,幸好身後一直有家人的支持及鼓勵。
等於二十八歲才開始讀書的張泰山,為自己的職業運動生涯做出了另類且非常辛苦的選擇。今日球場上的他閃耀依然,絕對是中華職棒聯盟裡的偉大球星,來自於他對夢想的認真與立定志向後的努力,而更值得大家效法的,則是堅毅不輟的向學精神。
大師答客問
請問老師: 上場比賽時很緊張,要如何讓自己保持冷靜呢?
大師:儘管我參加過那麼多次國際比賽、職棒比賽,但其實每次踏上打擊區的時候,還是會感到緊張。尤其是第一個打席,更是緊張;看到第一顆球飛過來的時候,甚至還會發抖呢!
曾經有一次我緊張到不知該怎麼辦的時候,就邊哼歌,邊踏入打擊區;甚至扭一扭屁股,輕鬆一下。我就是利用類似的方法,來調適緊張的心情。
請問老師:打擊時碰上兩好三壞滿球數時,都會想些什麼?
大師: 以職業比賽來說,一場打完還有下一場,隨時都有機會能夠扳回一城。因此應該勇於對決,傾全力打擊;萬一被三振了,下一個打席再繼續奮鬥就好了呀!
另外,用頭腦思考也是很重要的訓練,打球並非只是動身體、用蠻力,除了要有一定的分析能力,也要思考很多面向,譬如戰術變化,何時該打擊、何時該跑壘、怎麼跑等等。
超值加分站
延伸知識
★體育新聞中,常看到有選手榮獲「MVP」,這是什麼意思呢?
在一場運動比賽中,無論是職業賽或是業餘比賽,通常都會根據整場比賽過程記錄,決定各球員在比賽中的貢獻程度。貢獻程度最大,進而影響整場比賽勝負走向的關鍵球員,英語稱之為「Most Valuable Person」,直譯就是「最有價值球員」。
由於全球職業運動發展還是以美國最為興盛,因此大多數運動賽事裡都以英語的「MVP」,來稱呼對於整場比賽結果影響最鉅的優秀球員。
★ 國內職棒比賽都有一波最高潮的「總冠軍賽」,又稱「台灣大賽」,這與美國職棒的「世界大賽」有何關係?
二○○三年(職棒十四年),隨著台灣職棒在國際的能見度提高,有必要為年度總冠軍賽取個響亮且能代表比賽意義的名稱,因此將總冠軍戰命名為「台灣大賽」,是台灣每年最重要的棒球盛會。而美國職業棒球最高殿堂—大聯盟(Major League),進行已有百年歷史的總冠軍賽,名為「世界大賽」,表示美國職棒的總冠軍即為世界首強。這也是「台灣大賽」名稱的由來。
二○○五年起,亞洲職棒大賽開始舉辦,凡是於「台灣大賽」獲勝的球隊,即可代表台灣,和日本、韓國等國家職棒聯盟優勝隊伍競逐亞洲最高榮耀。
作文運用
★歷史上「態度決定高度」的舉例
由張泰山的經歷,我們可以得到「學習永遠不嫌晚」的明證。像大文豪蘇軾的父親:蘇洵,也是廿七歲才開始奮發向學,後來苦讀有成,連歐陽修也對他讚譽有加,最後與兩個兒子蘇軾、蘇轍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而張泰山早年家貧,又身為當時的弱勢族群,卻沒有阻礙他志向的發展,亦是「英雄不怕出身低」的最佳代言人。歷史上這樣的例子也很多,如春秋時代的管仲,家境清寒,須常靠好友鮑叔牙幫助,但他若永遠不知努力,是無法獲得重用的。最後管仲襄助齊桓公成就霸業、打造出富強的齊國。這些都是在寫作上可堪援用的實證。
大師加油站
人生是漫長的,很多時候別忘了「傾聽」。尤其成功後要懂得放下身段,才能獲得更多的掌聲。傾聽別人的意見很重要,但無論是好是壞,都要能夠分辨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事情不能做。
大家都有各自的目標,但是,如何抓住目標呢?一句話:「努力就能達成自己的目標!」運動員的目標總是在前方,想要挑戰更高的境界,就要立志到美國大聯盟那個職棒殿堂去。而如果想在台灣職棒拚出一片天,就先在國內好好奮鬥。
奮鬥不是說說而已,若要真正拚出、抓住自己的目標,只有徹底執行「努力」這兩個字。
擊出台灣棒球魂的森林王子—張泰山
這道台灣棒球史上空前的耀眼光芒,來自東部原鄉。一切,都開始於當時三餐的鹽巴配白飯⋯⋯
大師探照燈
張泰山,一九七六年生,台灣台東原住民阿美族人,族名AtiMasaw(阿帝.馬紹)。中華民國台灣原住民棒球運動發展協會理事長、職業棒球統一獅隊選手。
自一九九六年以最年輕球員進入職棒,並拿下該年「新人王」大獎以來,不斷創下各項驚人紀錄,隨後代表台灣參與各項國際賽事,如世界盃、洲際盃、亞運、奧運、世界棒球經典賽等,幾乎無役不與。在聯盟紀錄裡,得過許多個人獎,且擁有最多枚冠...
目錄
堅持理想‧勇於追求
擊出台灣棒球魂的森林王子—張泰山
為台爭光的超馬英雄—林義傑
席捲全台的漫畫天后—彎彎
啟發無窮的潛力
對人生絕不妥協的科學家—李遠哲
自信成功的暢銷作家—吳若權
進軍葛萊美的華人設計師—蕭青陽
台灣打擊樂第一人—朱宗慶
無私的關懷與奉獻
為台奉獻五十年的大愛神父—丁松筠
關懷台灣的空拍攝影師—齊柏林
關懷土地的田園詩人—吳晟
努力不懈的精神
暢銷歌曲作詞家—陳樂融
台灣京劇第一美猴王—朱陸豪
創意無限的劇場頑童—金士傑
堅持理想‧勇於追求
擊出台灣棒球魂的森林王子—張泰山
為台爭光的超馬英雄—林義傑
席捲全台的漫畫天后—彎彎
啟發無窮的潛力
對人生絕不妥協的科學家—李遠哲
自信成功的暢銷作家—吳若權
進軍葛萊美的華人設計師—蕭青陽
台灣打擊樂第一人—朱宗慶
無私的關懷與奉獻
為台奉獻五十年的大愛神父—丁松筠
關懷台灣的空拍攝影師—齊柏林
關懷土地的田園詩人—吳晟
努力不懈的精神
暢銷歌曲作詞家—陳樂融
台灣京劇第一美猴王—朱陸豪
創意無限的劇場頑童—金士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