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本書作者撰寫《老年學概論》。2013年編輯《老人心理學》,以正向心理學的角度說明老年的「心」是多麼豐富。這本《老年社會學》分析老年在各種社會力量中生存及參與。
全書六篇12章,分析社會學最重要的主題:文化、關係、組織、制度、問題與因應。各章的標題都有一個「化」字,化是一個過程,是漸進的過程,如同老人的老化是過程;針對每一章的「化」,標題中還有一個直接相關的概念是:
1.老化與性別
2.高齡化與社會變遷
3.文化與傳統
4.資訊化與全球化
5.家族化與關係
6.社區化與休閒
7.社會化與生涯
8.組織化與進退
9.制度化與宗教
10.商業化與機構化
11.階層化與歧視
12.公共化與政府
每一章都有三百多字的引言,介紹全章的特殊性、主題與重要性,每一節都是老年社會學不可不知的子題,不僅呈現老年社會學的全貌,對「社會學」的主題與核心觀念也可以有全盤認識。各章介紹三十多個理論,又用二十多個圖表及最新的資料加以說明、解釋與整理。
作者簡介:
彭懷真
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士、碩士,東海大學社會學博士。曾任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系系主任、學生事務長等職。目前是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系副教授、中華民國幸福家庭促進協會理事長,行政院性平會與內政部人口政策會委員。自1999年起也是中廣新聞網「5L俱樂部」的主持人。
專長是社會工作、社會學、社會問題、管理、人力資源、婚姻與家庭等。寫作出版的書籍超過五十本。
作者序
序
序言 瞭解阿嬤與阿公面對的社會
這本書是從社會的角度看老人,更是從阿嬤與阿公的角度看社會。我晉升阿公已經六年多,孫子上小學、孫女滿兩歲,有權說說阿公的看法與想法,這是人生最美好的經驗,是真正的「成功」──成為阿公。
阿嬤的人生個個有精彩的故事,卻總是被忽視。以我的老伴來說,她十六歲離開緬甸的臘戌( Lashio )到臺灣讀書,二十三歲做母親,五十一歲當了祖母,為了瞭解她也為了探索無數女性的想法,我持續從事與性別有關的社會工作。 2009 年起,筆者應聘擔任行政院婦女權益委員會的委員,又擔任婦女權益基金會的董事,最關心的對象是「阿嬤」。
每一個人都與母親有最親密的連結,我的母親擔任小學老師到1955年,然後就沒有職場的身分,但她特別愛為自己印名片,也常送名片。名片上通常只有姓名、籍貫與住址。我那時覺得何必多此一舉,母親卻說:「大人物,不需要頭銜。」我母親是大人物嗎?她與無數老太太都是沒有職場頭銜的。母親在2006年被主接去時,有六個兒女,十四個孫子女,三個曾孫子女。但在多數的社會學書籍中,她與無數偉大的母親都被忽略。臺灣的公共政策鮮少考慮到這些年長女性的需求、想法、困境。我希望有更多人透過這本書,多認識阿嬤以及阿嬤的另一半,還有不做阿公阿嬤但也在變老的長輩。
更重要的,我希望讀者透過《老年社會學》認識臺灣的老人,本書是立足於豐富的社會學知識去分析「老年與社會」。 1987 年,我寫《進入社會學的世界》,這本暢銷書協助許多人進入社會學的豐富世界。日後,我針對高中生、專科生、大學生寫了不同的社會學入門書,每次寫,都希望有更多年輕學子輕鬆認識社會學。社會學太有趣也太有用,愈早瞭解愈好。我兒子唸社會系,女兒修社會學,我特別鼓勵年輕人一定要懂「社會」,因為每一個人都生活在社會之中,都面對人際關係與各種社會組合。
這本《老年社會學》集中說明當代臺灣老人的角度,分析老年階段與社會的關係。切入點有四,分述如下:
◎第一是「當代的」:各項統計數據、研究報告、新聞事件主要集中在21世紀,尤其是第二個十年。
◎第二是「臺灣的」:雖然參考了美國、歐洲、日本、中國大陸等的資料與教科書,但主要以臺灣為主體。
◎第三是「社會學的」:立足點不是應用色彩重的社會工作或社會福利,也不是偏重個體的心理學,而是學理已經相當成熟的社會學,所以本書透過三十多個社會學理論、一百多個社會學專有名詞來說明。
◎第四最關鍵,是「老年的」。
我們都面對老人,也有很大的機會成為老人,老人所面對的人際關係、所參與的社會組合是什麼樣的呢?與成年人相同嗎?當然不同!但很可惜的,許多老年社會學方面的書籍都忽略了這根本的不同。他們只把老人當作是年紀比較大的一群人,不是獨特的主體。
有不少書籍敘述一位老人的故事,本書要探討多達兩百六十多萬的老人,這如此獨特而重要的主體,已經與臺北市或臺中市或高雄市的人口差不多,應該有專門的書籍詳加分析。我們不能說「臺北市與臺灣其他地方都一樣」,必須專門認識此人口群,集中說明老年,並且以老年的角度去看待社會。
老人並非被動接受社會的各種安排,更不是社會角落裡孤單無助的人們。這兩百多萬的前輩,走過漫長的人生旅程,目睹了社會變遷,經歷了各種社會互動,參與各式各樣的社會組織,是文化與社會價值的傳承者。老人繼續創造文化、從事公民參與、推動社會關懷,在家庭、社區、企業、非營利組織乃至國家中,持續貢獻。
在歷史上,從來沒有這麼龐大又高水準的兩百多萬人。如此豐富、如此動態、如此異質、如此變化;所以,應該有專門的書籍詳加介紹與說明。對臺灣社會而言,也從來沒有這麼多、並且會愈來愈多的老人,無論是政府、企業、學校、社區、家庭,都得面對此一前所未有的情勢;所以,應該有鉅視的分析,整體的介紹。對每一位超過六十五歲的朋友來說,至少還有十幾年甚至是二十、三十、四十年等在前頭,該如何在社會大環境中安身立命,也需要足夠理性又全面的剖析。
我帶著歡喜的心情與認真的態度扮演剖析臺灣老人與社會的角色,我廣泛閱讀、仔細整理、深入觀察、多方請教,一字一句編寫此書。如同每一位老人天天在人生路上努力前進,是如此緩慢、踏實,這本書的每一點內容也是如此謹慎又確實。
我是社會學的探索者,我探索的方式之一是透過社會工作的實踐,進入被遺忘者的生活世界中。 2010 年,電影《被遺忘的時光》感動了很多人。老人,常常是被遺忘的。所以我帶領中華民國幸福家庭促進協會的同仁持續辦理各種服務老人、推廣關懷老人的工作,例如五年來持續在各社區播放如《明日的記憶》等電影,並請專家解說。
老,將是無數人的明日,如何記錄今日以理解自己的明日,這是「老人心理學」的取向。記錄當前兩百多萬老人如何面對臺灣社會,這是「老年社會學」的重點。
序言從家母說起,收尾時想到家父,對老年議題深入研究的父親彭駕騂教授在 2011年辭世之後,我想到了古代孝子需守孝三年的傳統,許諾三年內要編寫三本老人方面的書籍。 2012 年初《老年學概論》出版,2013年初《老人心理學》問世,這本《老年社會學》即將呈現在讀者面前。此種傳承與創新,不僅是家族裡的,更在知識上、觀念上與關懷的行動上。感謝東海社工系研究生陳詩怡小姐與張婉茹小姐幫忙檢查全書內容。特別感謝持續關注老人議題的威仕曼出版社,使家父與我的著作得以美好與嚴謹呈現在讀者眼前。對葉忠賢發行人、范湘渝小姐及同仁的辛勞深致謝意。
序
序言 瞭解阿嬤與阿公面對的社會
這本書是從社會的角度看老人,更是從阿嬤與阿公的角度看社會。我晉升阿公已經六年多,孫子上小學、孫女滿兩歲,有權說說阿公的看法與想法,這是人生最美好的經驗,是真正的「成功」──成為阿公。
阿嬤的人生個個有精彩的故事,卻總是被忽視。以我的老伴來說,她十六歲離開緬甸的臘戌( Lashio )到臺灣讀書,二十三歲做母親,五十一歲當了祖母,為了瞭解她也為了探索無數女性的想法,我持續從事與性別有關的社會工作。 2009 年起,筆者應聘擔任行政院婦女權益委員會的委員,又擔任婦女權益基金會的董...
目錄
目 錄
序言 瞭解阿嬤與阿公面對的社會
第壹篇 總論
Chapter 1 老化與性別
第一節 從老太太的面貌說起
第二節 透過理論分析
第三節 本書架構
Chapter 2 高齡化與社會變遷
第一節 高齡化
第二節 各項特質及性別分析
第三節 老年如何面對社會變遷
第貳篇 文化篇
Chapter 3 文化與傳統
第一節 文化是老年的準繩
第二節 傳統決定老人的生活節奏
第三節 老年創造文化
Chapter 4 資訊化與全球化
第一節 資訊化
第二節 現代化與都市化
第三節 全球化
第參篇 關係篇
Chapter 5 家族化與關係
第一節 關係基本概念
第二節 家人關係
第三節 家人照顧老人
Chapter 6 社區化與休閒
第一節 老人與社區
第二節 社區照顧
第三節 休閒和公民參與
第肆篇 組織篇
Chapter 7 社會化與生涯
第一節 社會化
第二節 生涯變遷
第三節 生命事件與生活節奏
Chapter 8 組織化與進退
第一節 團體與組織
第二節 工作
第三節 退休
第伍篇 制度篇
Chapter 9 制度化與宗教
第一節 社會制度與醫療
第二節 宗教
第三節 臨終與殯葬
Chapter 10 商業化與機構化
第一節 銀髮產業
第二節 長期照顧產業
第三節 安養機構
第陸篇 問題與因應篇
Chapter 11 階層化與歧視
第一節 貧窮與劣勢
第二節 被社會排除
第三節 代際衝突
Chapter 12 公共化與政府
第一節 理論與理念
第二節 政府對老人的服務
第三節 政府因應高齡化的挑戰
參考書目
目 錄
序言 瞭解阿嬤與阿公面對的社會
第壹篇 總論
Chapter 1 老化與性別
第一節 從老太太的面貌說起
第二節 透過理論分析
第三節 本書架構
Chapter 2 高齡化與社會變遷
第一節 高齡化
第二節 各項特質及性別分析
第三節 老年如何面對社會變遷
第貳篇 文化篇
Chapter 3 文化與傳統
第一節 文化是老年的準繩
第二節 傳統決定老人的生活節奏
第三節 老年創造文化
Chapter 4 資訊化與全球化
第一節 資訊化
第二節 現代化與都市化
第三節 全球化
第參篇 關係篇
Chapter 5 家族化與關係
第一節 關係基本概念
第二節 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