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稿用通俗的行文方式和獨特的寫作思路與選材視角,對夏商周的歷史進行了粗略的勾勒,全景展示了中國夏商周時期的政治、軍事、經濟及社會,既有正史也有野史,呈現給讀者的不一樣的夏商周歷史。
【本書特色】
青銅器,是中國上古時代的重要表徵!
然而,每件青銅器多是用無數的鮮血所熔鑄而成的。
這究竟是一個文明的黃金時代?還是一個殘酷的血腥時代?
透過件件出土的青銅器、甲骨文字等遺物,嘗試為您解開這些上古密碼,還原這
段以無數鮮血所打造的青銅時代的歷史真相。
作者簡介:
馬兆鋒
男,筆名青楊,歷史學碩士,歷史研究專家,資深編輯,期刊主編,書刊職業策劃人。二十世紀七○年代生於齊魯大地,受家庭環境影響,痴迷文學與歷史,對歷史和考古有著深入的研究。數年來,共出版《復活的帝國》、《絕版帝國》、《夢回大唐》等數十本各類圖書,總計數百萬字。
章節試閱
第一章 堯舜禹之謎
第一節 堯舜禪讓的「神話」
傳說在遠古時代,黃帝以後先後出現了三個著名的部落聯盟首領,他們就是堯、舜和禹。他們原來都是各自部落的首領,後來是被人們推選為部落聯盟首領的。
遠古時代,做部落聯盟首領的人,如果遇到大事,都要找各部落首領一起商量。相傳堯老了,想找一個繼承他職位的人。有一次,他召集四方部落首領來商議此事。堯說出自己的打算後,有人分別推薦了堯的兒子丹朱和共工,但都被堯否決了。於是堯繼續物色他的繼承人。
有一次,他又召集四方部落首領商量繼承人之事,要大家推薦。到會的首領一致向他推薦了舜。
大家便把舜的情況告訴了堯:舜的父親是個糊塗透頂的人,人們叫他瞽叟。舜的生母早死了,後母很壞。後母生的弟弟名叫象,傲慢得沒法說,瞽叟卻很寵他。舜生活在這樣一個家庭裡,卻待他的父母、弟弟很好。所以,大家認為舜是個德行好的人。
堯聽了後十分高興,決定先把舜考察一下。他把自己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了舜,還替舜修築了糧倉,分給他很多牛羊。舜的後母和弟弟見了,既羨慕,又妒忌,就和瞽叟一起用計,幾次三番想暗害舜。
有一回,瞽叟叫舜修補糧倉的頂。當舜登著梯子爬上倉頂後,瞽叟就在下面放起火來,想把舜燒死。舜在倉頂上一見起火,就想找梯子,梯子已經不知去向。幸好舜隨身帶著兩頂遮太陽用的笠帽,他雙手拿著笠帽,像鳥張開翅膀一樣跳了下來,一點傷也沒受。
瞽叟和象並不甘心,他們又叫舜去淘井。舜跳下井去後,瞽叟和象就在地面上把一塊塊土石丟下去,把井填沒了,想把舜活活埋在裡面。沒想到舜下井後,在井邊掘了一個孔道,鑽了出來,又安全的回家了。
象不知道舜早已脫險,得意揚揚的回到家裡,迫切的要分舜的財產。他向舜住的屋子走去,當他進屋後,看見舜正坐在床邊彈琴呢。
以後,舜還是像過去一樣和和氣氣的對待他的父母和弟弟,瞽叟和象也不敢再暗害舜了。
堯聽了大家介紹的舜的事蹟,又經過考察,認為舜的確是個品德好且能幹的人,於是就把部落聯盟首領的位子讓給了舜。這種讓位的方式,歷史上稱作「禪讓」。其實,在氏族公社時期,部落首領老了,用選舉的辦法推選新的首領並不是稀罕事。
堯舜禪讓
「堯舜禪讓」雖然是一段婦孺皆知的遠古時代的政治傳說,但史書中開始有明確記載這件事的時候已是春秋戰國時期。由於期間時隔幾千年,對於它的真實性當時就有人懷疑,而且歷來說法不一。反對的意見一般有以下三種。
堯舜禪讓(ch1堯舜禪讓.jpg)
第一種是「逃避勞動」的說法。有一些學者認為堯讓位於舜沒有人們所說的那麼神聖,只不過是堯不想再操那份心,想找個人承擔這份辛苦的職務罷了。
關於這個觀點,韓非子認為:堯在位之時,吃、住都很簡陋,屋頂的茅草不整齊,房子的椽梁不雕飾,吃的是粗糧,咽的是野菜,冬天裹著獸皮,夏天披著葛布。生活比普通人還不如。舜之後的禹即位後,也沒有因為自己的地位而就養尊處優,相反,他還經常親自參加勞動,結果大腿被磨得沒有成塊的肌肉,小腿被磨得沒有汗毛。所以,古代的讓天下,只不過是當權者想遠離奴隸般的辛苦,他們可不想自己辛苦一生,更不想把這份辛苦留給自己的子孫後代。
《莊子》、《高士傳》等書裡記載了堯讓位不成功的事件。事情是這樣的:堯曾經想讓位於當時一個名叫許由的高士,許由不接受,逃避到箕山之下隱居起來。
堯還曾想「讓天下」給州支父子,州支的父親推辭道:「我剛好得了憂鬱症,準備治病,哪有心情治理天下?」後來,舜又要把天下讓給善卷,善卷馬上拒絕了,而且還躲進深山老林裡不見了蹤影。
這麼多人都不願意接受這慷慨的帝位賜予,看來這「禪讓」似乎並不像儒家渲染得那麼神聖莊嚴。
當然,根據史書的記載,「畏勞說」不並完全成立,至少不適用於堯讓位於舜。因為《史記》等史書中明確記載,堯起初想傳位給自己的兒子丹朱,只是因為手下人反對而作罷。
第二種是擁戴說。荀子、孟子等人是這種說法的擁戴者,他們認為天子職位最高,權勢最大,堯不可能心甘情願的讓位。
荀子說,舜是靠本身的道德來贏得人心的;孟子認為,那是靠上天的賜予和民眾的擁護。也就是說,不管堯禪讓與否,民眾和諸侯一起擁戴,天下就必然是舜的了,後世只不過是粗淺的猜測和附會而已。後來舜的故事重演,禹也順利地登上了帝位。
這種說法具有相當高的可信度。可以想像,舜早期的孝行讓他爭取到了來自朝野的廣泛認可。而後來三年的攝政,更讓他凝聚了人氣。這個時候,堯其實已經被架空了,而舜接位是順理成章的事。
第三種是篡奪說。這種說法的可信度極高,是「擁戴說」的後續,許多人認為,舜是直截了當地從堯的手中奪了權,根本不存在禪讓一說。
《史記》裡記載:舜登上帝位後,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大刀闊斧的進行了一系列的人事改革:舜起用了堯在位時長期排除在權力中心之外的「八愷」、「八元」,史書上叫作「舉十六相」──這顯然是扶植親信。與此同時,舜除掉了堯重用、信任的姒鯀、共工、三苗、兜,歷史上叫作「去四凶」。經人事重新安排之後,已被架空了的堯,其結局就可想而知了。
支持這一觀點的事實,還有堯的結局。
堯讓位以後,本以為可以安享晚年,因為他畢竟是舜的岳父。但當他交出權力後,舜並沒有放過他,而是將他流放(史書記載是出巡),最終死於途中。
《竹書紀年》等史書還確定的指出,堯不是死於旅途,而是被舜放逐到堯城(山東鄄城西北七千公尺故偃朱城)囚禁,跟他所有的兒子隔絕,最後死在那裡。後來,舜還把堯的兒子流放到了丹水。
如果「篡奪說」成立的話,堯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死於謀殺的帝王,而且沉冤千古。
堯舜禪讓的真相到底如何?他們那個年代的民風是否真的如此純樸,以至於出現堯甘心讓位的高尚舉動,今天的我們不得而知。但從各種有限的史料看來,其中疑點重重,讓人難以輕信。
第二節 舜帝南巡之謎
相傳,舜當上部落聯盟首領後,面臨著十分嚴峻複雜的執政形勢。一是特大的洪災繼續發生,特別是鯀的堵水失敗以後帶來的社會災難需要平復;二是南方的三苗威脅尚存;三是在內部有以兜、共工和鯀為首的一批反對派存在;四是國內的管理制度還沒有形成,疆土的統治範圍還沒有完全劃定,法律制度尚不牢固;五是一大批治國人才尚未啟用。
受命於危難之際的舜面對如此艱難的形勢,他首先從自身的勤政開始。他深知,要治理天下必須先知道天下,他於是在受命後的一個月就開始了艱苦的大巡察。
舜在二月首先來到了泰山,對這座東夷的名山舉行了隆重的祭禮,祭完泰山後,又按順序對泰山以東的大山進行了祭拜。祭拜完山川後,舜接見了東方的各部落首領,先與他們統一協商了四時的季節,以便統一農時,不誤農耕,然後又和他們一起商量了音樂、法律、尺度、升斗和斤兩等民間急需解決和明確統一的問題。接著又和大家一起商量了吉禮、凶禮、賓禮、軍禮、嘉禮這五種統一的禮儀。同時又規定了見尊長時所貢禮物的統一標準,不能隨意加碼,包括的禮物有:璜、璧、璋、珪、琮五種玉器,紅、黑、白三色絲帛,一隻生羔,一隻生雁,一隻死雉。他還和大家一起商定了弓矢、殳、矛、戈、戟這五種兵器的造型和規格。經過長時間的討論,把上述研究的問題完全統一以後,舜回到了唐都,向堯做了如實的彙報。
到了五月,舜進行了第二次巡察,他帶領眾人來到南方部族巡察,全面考察瞭解了南方的情況。最後來到霍山,也召集了各部落首領,完成了他在泰山和各部落研究的所有會議內容後才回到唐都。
到了八月,舜又不辭勞苦帶領眾人來到西嶽華山,他先視察了西方各部落後,又召開了重要會議,和前兩次研究的內容一致,統一了各部落的認識。
到了十一月,大舜和眾人冒著寒風來到北方視察。視察完畢後,舜登上北嶽恆山,召集各部落的首領來一起商討治國安邦大事。
這四次巡察使舜對山川、地貌、人情、習俗有了一個全面的瞭解,同時對各部落首領有了一個比較全面的考查。這些來自基層、民間的詳細調查對一個剛登上政治舞臺的舜來說是何等的重要。
搞完視察後,舜來到堯的文廟,殺了一頭牛進行了祭禮,然後召開大會公布:在他的執政期,每五年要進行這樣一次大的巡視。各部落的首領要每年向舜彙報四次工作,讓他們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地講述自己對朝政的意見和建議,舜從他們的政見中考查他們的政績,決定任用的程度,確有功勞的以車、服來獎勵。
治水成功以後,為了更好地發揮生產力的積極作用,舜根據他對全國詳細的調查和考證,參考當時的地理條件中的人口和資源,把當時的九州重劃為十二個州:冀、兗、青、徐、荊、揚、豫、梁、雍、并、幽、營,每個州都選了一座名山為鎮州之山。
從此到舜去世的近八十年間,每五年都要在全國巡視一次,一共進行了約十六次。在道路不通、水陸複雜、氣候異常惡劣、車輛條件極差的情況下,對四嶽十二州進行一次民間視察,是何等艱難。
舜到了晚年,已經把部落聯盟首領的重任交予禹了,他為什麼還要不顧年邁萬里迢迢到江南巡察呢?
原來,舜南巡是為了三苗。在黃帝時期,三苗部落參加過九黎的部落聯盟。堯時,三苗作亂,堯發兵征討,作戰於丹水(今丹江),打敗了三苗。三苗可能在這時參加了堯的部落聯盟。有文獻說三苗的首領兜是「堯臣」,被稱為「諸侯」。後來,三苗不服,多次為亂,堯遂將他們的一部分人流放到西北的三危山,將其首領兜流放到崇山。舜代堯為部落聯盟首領以後,三苗不服,舜乃整軍振旅,但沒有經過戰爭而臣服了三苗。
三苗是否真心實意的臣服?禹執政後對三苗的政策是不是正確?三苗族還有什麼樣的問題需要解決?百余歲的舜這次南巡不是匆匆而過,而是做了長時間的民間考察。據有些史學家考證,光在湖南就有上百處遺跡,每一處都有舜巡視的美好傳說。
第一章 堯舜禹之謎
第一節 堯舜禪讓的「神話」
傳說在遠古時代,黃帝以後先後出現了三個著名的部落聯盟首領,他們就是堯、舜和禹。他們原來都是各自部落的首領,後來是被人們推選為部落聯盟首領的。
遠古時代,做部落聯盟首領的人,如果遇到大事,都要找各部落首領一起商量。相傳堯老了,想找一個繼承他職位的人。有一次,他召集四方部落首領來商議此事。堯說出自己的打算後,有人分別推薦了堯的兒子丹朱和共工,但都被堯否決了。於是堯繼續物色他的繼承人。
有一次,他又召集四方部落首領商量繼承人之事,要大家推薦。...
目錄
第一章 堯舜禹之謎
第一節 堯舜禪讓的「神話」
第二節 舜帝南巡之謎
第三節 舜葬三苗之謎
第四節 尋找堯舜之都
第五節 大禹治水之謎
第六節 大禹破壞禪讓制之謎
第二章 解讀甲骨密碼
第一節 怪異的「龍骨」
第二節 「龍骨」上的神祕符號
第三節 安陽覓寶
第四節 甲骨上的神祕王朝
第五節 震驚世界的發現
第六節 婦好嫁四夫之謎
第三章 青銅祕檔
第一節 青銅器上的賄賂
第二節 青銅器上的王朝
第三節 后母戊鼎之謎
第四節 青銅「鬼方」迷霧
第五節 神祕的西周叔牝方彝
第六節 失蹤的傳國九鼎
第七節 周代的「禁酒器」
第八節 齊國的青銅酒器
第四章 夏商周興亡
第一節 夏王朝覆亡真相
第二節 奴隸制度的頂峰
第三節 帝辛的礪志強國
第四節 帝辛的蛻變
第五節 周武王滅商
第六節 成康之治
第七節 昭穆嬉遊
第八節 國人暴動
第九節 宣王中興
第十節 幽王無道
第十一節 千金買笑
第十二節 平王東遷
第十三節 春秋爭霸
第十四節 戰國七雄
第十五節 東周滅亡
第五章 祕境追蹤
第一節 堯舜時代的陶寺遺址
第二節 禹墟:禹會諸侯的謎底
第三節 堯王城古國尋蹤
第四節 三千年前的商代城池
第五節 天上王城遺址
第六節 稷下學宮:最早的官辦大學
第七節 岳麓山禹王碑之謎
第八節 探祕闔閭城遺址
第九節 魚塘裡的楚國金幣
第六章 墓葬之謎
第一節 二里頭埋藏的祕密
第二節 周公墓迷蹤
第三節 揭祕春秋殉人墓
第四節 震驚世界的淅川楚墓
第五節 神祕的九連墩楚墓
第六節 機關重重的郭莊楚墓
第七節 印山王陵之謎
第八節 橫水大墓的驚天祕密
第九節 東方金字塔:田齊王陵
第十節 黃土下的君王夢
第十一節 神祕的中山國墓葬
第十二節 發掘曾侯乙墓
第十三節 「曾侯乙」身分之謎
第十四節 曾侯乙墓中的國家軍備
第十五節 曾侯乙墓中的體育文化
第十六節 曾侯乙時代的墓葬文化
第十七節 楚墓中的越王劍
第十八節 王者之劍
第十九節 越王勾踐劍鑄造之謎
第七章 王朝謎案
第一節 哪個羿射的太陽
第二節 周室典籍失蹤之謎
第三節 殷人移民美洲之謎
第四節 殷墟空陵之謎
第五節 徐偃王下落之謎
第六節 「趙氏孤兒」疑案
第七節 老子出關之謎
第八節 「臥薪嚐膽」真偽之謎
第九節 西施失蹤謎案
第十節 屈原之謎
第十一節 神醫扁鵲之謎
第十二節 趙括死於何處
第十三節 趙武靈王為何「胡服騎射」
第十四節 秦趙澠池會真相
第十五節 和氏璧迷蹤
第十六節 中國酒的起源之謎
第八章 聖人孔子之謎
第一節 孔子出生之謎
第二節 孔子的生年之謎
第三節 孔子長相之謎
第四節 孔子身高之謎
第五節 孔子會晤老子之謎
第六節 孔子與子路關係之謎
第七節 孔子夫人之謎
第八節 孔子見南子懸疑
第九節 孔子殺人真假之謎
第十節 孔子為何歧視女人
第十一節 孔子為何瞧不起民眾
第十二節 孔子為何喜歡顏回
第十三節 孔子為何斥責「鄭聲」淫穢
第十四節 孔子的「神奇耳朵」
第九章 賢臣名將
第一節 最早的「聖人」:傅說
第二節 助湯滅夏的名相仲虺
第三節 華夏名相:伊尹
第四節 亙古名忠臣:比干
第五節 武聖姜子牙
第六節 千古賢相管仲
第七節 「兵聖」孫武
第八節 「戰爭大師」吳起
第九節 縱橫大家:蘇秦張儀
第十節 兵法家孫臏
第十一節 軍事家樂毅
第十二節 「悲劇英雄」白起
第十三節 「葉公好龍」的歷史真相
第一章 堯舜禹之謎
第一節 堯舜禪讓的「神話」
第二節 舜帝南巡之謎
第三節 舜葬三苗之謎
第四節 尋找堯舜之都
第五節 大禹治水之謎
第六節 大禹破壞禪讓制之謎
第二章 解讀甲骨密碼
第一節 怪異的「龍骨」
第二節 「龍骨」上的神祕符號
第三節 安陽覓寶
第四節 甲骨上的神祕王朝
第五節 震驚世界的發現
第六節 婦好嫁四夫之謎
第三章 青銅祕檔
第一節 青銅器上的賄賂
第二節 青銅器上的王朝
第三節 后母戊鼎之謎
第四節 青銅「鬼方」迷霧
第五節 神祕的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