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具體行動幫助他人,投入團結互助這個無限迴圈裡。★橫掃法國各大暢銷榜冠軍,上市一週再刷15萬冊!銷售逾35萬冊!
★全法最推崇,合計坐擁400萬追隨者的科學家僧侶、精神科醫師、暢銷哲學家,
10天暢談80個小時,關於生命重要問題的精采問答!三個老朋友,
三種關於「人」的專業、三種面對人生的智慧,
從不同的生活經驗中叩問:
是什麼帶給生命喜樂和痛苦?
應該如何安住此生?
哲學家、精神科醫師和佛教僧侶,多年來一直想合寫一本書。
三人因為這個企畫而相聚十天,就他們認為生命中最重要的問題促膝長談。
不是辯論,而是傾盡真心的深度交會。
他們的觀點意見不盡一致,但目的都是盡可能減少人生的痛苦和消極情緒,啟發人追求幸福的潛能,發現和發掘「利他」的人生動機,從而獲得真正自由幸福的人生。
希望讀者能從這本書裡感受到我們在交流時的勤奮認真,以及歡樂氣氛,感受到我們即席而發的精神。
我們竭力使談話具有一貫性,不致散漫無章。也希望把想法充分向讀者傳達。
現在就請在我們身邊坐下來,坐在一張椅子上,或者是更靠近我們一點,和我們一起坐在舒適的舊沙發上。
壁爐裡的火畢畢剝剝響著,窗外是隨河谷開展的景色。
冬天的太陽漸漸變蒼白,茶壺裡的茶冒著熱氣,暖了手,也刺激了我們的心神。
亞歷山大淘氣起來,說了個笑話;馬修扶一扶他的眼鏡,擊掌叮嚀大家專心一點;克里斯多福再看一眼他前一天晚上寫在小筆記本上的筆記(他知道他狡猾的伙伴經常會轉頭看他,要他第一個發表意見)。
談話就要開始了,現在就只缺讀者您了……
關於「與身體同行」──克里斯多福
*像尊重大自然一樣地尊重我們的身體。
身體並不屬於我們專有,就像大自然不屬於我們。我們不過是地球的房客,好比我們是身體的房客。我們的身體在死後會被收回,就如同大自然在我們死後會繼續存在一樣。
*接受並愛惜我們的衰老。
把「老」看做是一個幫助,協助我們不再依戀自己的身體,並藉此準備離開它。沒有遺憾地、輕輕緩緩地離開,就像離開一個暫時借我們的東西那樣,我們的身體也將為未來的世代所回收。
關於「好好運用情緒」──馬修
*讓你的注意力變銳利,以便在負面情緒浮現之時就能有所意識。熄滅星星之火比撲滅森林大火容易。
*學習更了解自己的情緒。訓練自己分辨對自己和他人身心安泰有益的,以及會摧毀這些的事物。
*一旦負面情緒明顯帶來了不良後果,那就快向它的解藥靠攏,也就是尋求正面情緒的幫助。
*持續培養正面情緒,直到正面情緒成為我們不可分離的一部分。
關於「面對自我」──亞歷山大
*照顧好自己。
為了擺脫「自我」,或至少讓「自我」沉靜,確實將自己照顧好,並且辨別出真正感到喜樂的事物。否則在我們挫折、痛苦、忿忿不平的時候,「自我」便會激盪起來。
*「我是誰?」
覺得焦慮時,立刻問自己:是「誰」在害怕?辨別出那即使是在騷亂中也總是藏在內心深處的安寧所在。
*把感激他人當做「精神操練」。
作者簡介:
馬修.李卡德(Matthieu Ricard)
已出家40年的藏傳佛教僧侶。巴黎巴斯德研究院分子生物學博士。年輕時除了追隨諾貝爾醫學獎得主一起研究生物基因族譜,同時也專精於生態攝影、鳥類生態學、天文學、帆船、滑雪等。26歲時,發覺擁有各種藝術或科學才華,並不能帶給他滿足,完成博士論文後決定放棄科學研究生涯,遷居尼泊爾的喜馬拉雅山區,跟隨西藏上師學習佛法。曾師從頂果欽哲仁波切,並由該師引薦結識達賴喇嘛,1989年後,擔任達賴喇嘛的法文翻譯。目前在尼泊爾獻身於「慈悲─雪謙寺」的人道救援計畫。著有《僧侶與哲學家》《僧侶與科學家》(以上究竟出版)、《快樂學》等多部著作。其中,與父親的思辯對話集《僧侶與哲學家》在法國暢銷35萬冊,被翻譯為21國語言。
克里斯多福.安得烈(Christophe André)
精神科醫生,情緒心理學權威。實踐靜心冥想多年,並將靜心冥想法運用於臨床治療。目前在巴黎聖安娜教學醫院擔任醫師,並運用東方禪觀念帶領靜心營,引導病患遠離憂鬱痛苦,同時於巴黎第十大學任教。多部心理學著作受到法國大眾讀者歡迎,論述人的自尊心、人與人生的不完美性,尋找自由幸福的人生實踐和藝術。主張建立追求人生幸福的心理學,呼籲人們有意識地抵禦外界的有毒人格對自己人生之路的干擾破壞。著有:《不完美、自由與快樂》《心緒》《別忘記要快樂》《日復一日的靜坐冥想》等。
亞歷山大.喬連安(Alexandre Jollien)
哲學家與作家。1975年出生,曾有17年的時間寄宿在在殘障特教中心。首部著作《對弱小的禮讚》出版即獲得廣大讀者歡迎,更獲頒法蘭西學院獎。另著有《「人」這個職業》《自我建設》《捨棄的小論述》《不問為什麼的活著》等多本暢銷著作,以哲學家身分探討人格成長建立與哲學的關係。
譯者簡介:
邱瑞鑾
臺灣臺中人,東海大學哲學系、法國巴黎第八大學法國現代文學DEA畢業。長年專事法文文學作品翻譯,譯筆信實流暢。譯著包括《可笑的愛》(作者米蘭.昆德拉特別指定全新法文版翻譯)、《潛水鐘與蝴蝶》《小姐變成豬》等。著有法國國家圖書館讀書日記《布朗修哪裡去了》。更傾半生譯事技藝累積,完成堪稱譯界顛峰之作《第二性》。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各界好評】
詹宏志(PChome Online董事長)
王浩威(精神科醫師,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
張德芬(華人世界首席身心靈作家)
褚士瑩(作家、公益旅行家,國際非營利組織顧問)
許瑞云(《哈佛醫師心能量》作者)
誠摯推薦!
「對話」的力量
──褚士瑩
透過三個交情至篤的老友,一個住在尼泊爾的佛教僧侶(馬修.李卡德)、一位首先將靜坐帶到法國心理治療領域的醫師(克里斯多福.安得烈)與一位二十歲以前生長在身障者機構的哲學家(亞歷山大.喬連安 )之間長達十天的深度對談,我看到追尋幸福的過程當中,人如何可以透過深度真誠的對話,看懂每一個信念背後代表的思路。
許多人認為學習別人的經驗,是為了避免犯不必要的錯誤,少走冤枉路,其實是想不勞而獲,不願意為自己的決定負責。
渴望被愛的人總是說:「 別人給我的愛,我會加倍愛回去」,聽起來慷慨,其實極端吝嗇,因為有條件的愛,充其量只是以「愛」作為貨幣的貪心生意人罷了,否則為何不選擇先愛人呢?這樣的人並不會找到幸福。
完美主義者並不會因此得到完美,而是註定要生活在失望之中。
認為自己是受害者多麼簡單,這樣就不用為自己的不幸負責了。
委曲自己聽起來多麼冠冕堂皇,但這可能只是渴望被別人喜歡的小技倆。
逞強好勝的人需要靠外界的肯定來確定自己,但這樣的人根本不喜歡自己。
當我們做為觀眾,看著這三個重要的時代作家用對話的方式,抽絲剝繭地思考同時,我們也看到了透過不同的專業,跨界思考的可能路徑。
無論是透過宗教學、哲學,還是心理學,每個人如果能夠從自己專注的事物中,找到一個跟自己有效的對話方法,打開一扇能夠注視自己思維路徑的窗子,就再也不怕迷路,因為能夠專注觀察自己思緒的人,永遠能夠回到原點。
跟彼此對話。
跟自己對話。
對話的力量,雖然不能保證得到幸福,卻可以確定在追求幸福的途中,不怕迷路。對我來說,這比什麼都要讓人安心。
媒體好評
這本書是三個朋友間的心得交流,談的是人生,也是他們各自從佛教僧侶,哲學家,心理學家的不同視角來談對人生幸福的信念。--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
這本書充滿了三人的豐富智慧,是一場三人的慈善高峰會!-- 《觀點報》
讀三人交換人生意見,宛若進入哲學與心靈的實驗室,深度探索生命裡會遇見的各種障礙。--《費加洛雜誌》
這三位好友的觀點如此不同,但卻又如此鞭辟入裡。這是一本充滿智慧的書,讓讀者能學習到人生的藝術。 -- 《電訊報》
這本深刻、快樂又可靠的書,揭露了三個朋友堅信的真理,讓讀者能夠獲得啟發,理解「變通」「責任感」「自由」「愛」與「仁慈」的意義。--《里昂日報》
這三位好友對智慧的追尋,能使我們在生命中找到靈感、快樂與幸福的泉源。 --《今日土耳其》
讀者推薦
這不是一本智慧指南,但每個人都能從中找到各自人生的意義。三個好友、三類不同身分、三種使用大腦的不同方式,讓這本書充滿各種力量!
書中充滿了人生的喜悅和友情,讀這本書就像上了一堂美麗的人性學習課程。
三位守夜人以無數的睿智思考啟蒙,點亮我們灰暗又充滿憤怒焦慮的人生!
這本書宛如一張讓我們更了解自己的邀請函。
除了美麗的詞彙,他們的分享也讓我們與自身的人性不完美之處相連結。同時,他們也會分享疑惑、懷疑,藉以提醒我們尋求智慧的旅途上,必須要從每天的生活中一點一滴進步,了解自己的脆弱、墮落、失敗,讓人生每個階段都能變得更好。
這是一本有趣、充滿知識、良善與溫柔的書。它為我們在日常生活裡的痛苦及煩惱指引出一條明路,它教導我們要照顧自己的內心,與自己及他人和平共存。這本書的文字既清晰而簡潔,適合所有人閱讀。值得一讀再讀!
即便不是哲學家、精神科醫師或僧侶,這本書還是會讓你對自己的心靈進行反思。這是關於人文精神美麗而動人的一課。
名人推薦:【各界好評】
詹宏志(PChome Online董事長)
王浩威(精神科醫師,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
張德芬(華人世界首席身心靈作家)
褚士瑩(作家、公益旅行家,國際非營利組織顧問)
許瑞云(《哈佛醫師心能量》作者)
誠摯推薦!
「對話」的力量
──褚士瑩
透過三個交情至篤的老友,一個住在尼泊爾的佛教僧侶(馬修.李卡德)、一位首先將靜坐帶到法國心理治療領域的醫師(克里斯多福.安得烈)與一位二十歲以前生長在身障者機構的哲學家(亞歷山大.喬連安 )之間長達十天的深度對談,我看到追尋幸福的過程...
作者序
序
僧侶、醫師與哲學家,關於「人」的傾心長談
為了這本書,我們在多爾多涅省的一棟森林小屋裡工作。離小屋不遠處,有一條小路,我們常在討論之餘來到這裡散步。小路上有條岔路,以一塊木板告示此路通往鄰近村莊,木板上頭還手寫了一行字:「歡喜之心,此路不通!」但是我們不理會這行字的勸阻:因為我們十五年來的工作和友誼,讓彼此心中的歡喜,絕對不是此路不通!
在兩、三年前,我們三人就決定一起寫本談論人該如何存在的書。這不是一本強迫他人接受教誨的指南,而是一本談論我們自身經驗與信念的書。我們覺得,以三人不同的生命歷程、不同的職業—哲學家、僧侶、精神科醫師—說不定能夠對這個人人都在尋求出路的人生大課題提出多元、豐富的觀點。
很多年前我們就對彼此有所耳聞,也都讀了對方的書。然後我們三人真的結識了……彼此建立了友誼。隨著公開或私下會面,更確認了彼此的信念相通、價值觀相仿,共同寫一本書的念頭就這麼誕生了。
三人在這兄弟之誼中,各有自己的角色。馬修是慷慨穩重的大哥,他的足跡踏遍全世界,為的是捍衛他心心在念的價值(人道主義救援、西藏、利他主義)。他充滿智慧,身體也非常結實,讓其他兩名小弟十分佩服。亞歷山大是三人當中最年輕的,快樂而深情,才思敏捷、具有創造性且富詩意,愛笑也愛逗人笑,喜歡被人疼愛,也喜歡付出自己的愛。克里斯多福是二哥,性格平和,喜歡幫助與安慰自己的病人和讀者,並詳細解釋情況,雖然是三人當中最孤僻的,卻總是很高興能和所謂「在善中相交的朋友」聚會。
也來簡單說說聚會的場所和其間的氛圍。我們在鄉間一棟素樸的小屋裡住了好幾天,彼此交換意見。這棟小屋面對著韋澤爾河谷,可以從這裡欣賞冬陽升起,看著霧氣輕籠,日光漸漸照亮整個景致。大家待我們像是佩希果這一帶的王子一樣,吃的是美味的素菜,每日所做的不過是在壁爐一角坐下來討論。當大腦需要透透氣時,我們就到大自然裡散步,或者是和同桌進餐的其他朋友一起閒聊、去拜訪襄特魯博的佛教研習中心,浸潤在廟宇、舍利塔與幽靜的僧侶住所氛圍之中。
其間也有很多歡笑,尤其在我們為這本書取書名的時候。以下就是我們放棄的書名(希望您在讀到相關篇章時,能明白它的來龍去脈):《三個男人在村裡》《懷有同情心的鞋匠》《「自我」殺手大叔》《伐木工人與利他主義》《感激的消防隊員》《佩希果的小吸管》《只有自己的清潔工》《聆聽的小蚯蚓》《優化同情的特遣隊》。
在這段工作期間,我們身邊圍繞了許多親切的男男女女,不管是一直陪在身旁或只是短暫停留的過客,沒有這些人,我們這個計畫是完成不了的。這本書的封面雖然只掛了我們三人的名字,但是這些天使們對催生這本書自有其貢獻。我們會在書的最後面謝謝這些同路相伴的人。
最後要說的一點是,這本書裡收錄了我們在經驗上、信念上的交流。我們三人的人生歷程、各自的性格與職業,讓我們就「是什麼讓一個人擁有良善美好」這個問題有所思考、投注精力。但我們並不認為自己在這方面是好模範,更不是克服困難、盡力達成使命的好榜樣!我們在來小屋小住前就定下了彼此要討論的系列題目,也在每天晚上決定第二天要談的主題,好在晚上有時間先動動腦。我們時斷時續的交談全都錄音記錄下來,然後轉化為書面文字。接著,編輯和我們自己再「整理」文字,把這好幾個小時的對話、論辯梳理得更有樣子一點。希望讀者能從這本書裡,感受到我們在交流時的勤奮認真以及歡樂氣氛,更感受到我們即席而發的精神。我們竭力使談話能夠具有一貫性,而不致散漫無章,也希望能把想法向讀者傳達無誤。
現在,就請拉張椅子在我們身邊坐下來,或者是更靠近一點,和我們一起坐在舒適的舊沙發上。其他朋友也都在這裡,在這棟森林小屋中,他們等一下也會對我們的談話表示寶貴的看法。壁爐裡的火畢畢剝剝響著,窗外是隨河谷開展的景色。冬天的太陽漸漸變蒼白,茶壺裡的茶冒著熱氣,暖了手,也刺激了我們的心神。亞歷山大淘氣地說了個笑話;馬修推推他的眼鏡,拍手要大家專心一點;克里斯多福再看一眼前天晚上寫在本子上的筆記(他知道狡猾的伙伴經常會轉頭看他,要他第一個發表意見)。
談話就要開始了,現在就只缺讀者您了……
序
僧侶、醫師與哲學家,關於「人」的傾心長談
為了這本書,我們在多爾多涅省的一棟森林小屋裡工作。離小屋不遠處,有一條小路,我們常在討論之餘來到這裡散步。小路上有條岔路,以一塊木板告示此路通往鄰近村莊,木板上頭還手寫了一行字:「歡喜之心,此路不通!」但是我們不理會這行字的勸阻:因為我們十五年來的工作和友誼,讓彼此心中的歡喜,絕對不是此路不通!
在兩、三年前,我們三人就決定一起寫本談論人該如何存在的書。這不是一本強迫他人接受教誨的指南,而是一本談論我們自身經驗與信念的書。我們覺得,以三人不同的...
目錄
序 僧侶、醫師與哲學家,關於「人」的傾心長談
前言 一個巨大的精神實驗室,一場對「存在」的勘查
我們寫這本書的動機
我們的人生經歷
第一章 你最深的渴望是什麼?
推動我們的那些人事物
道路與目標
激勵著我們的精神導師
第二章 「自我」是朋友,還是騙子?
「自我」的病症
對自己真正的信心
我、我本身,和「自我」
犧牲自己與沉默的自我
「感激」讓我們更強大
【關於「面對自我」的建議】
第三章 學習帶著我們的情緒生活
擾亂我們的情緒
當現代心理學遇上佛學
情緒所扮演的角色
細微心緒的重要性
我們能從負面情緒中解脫出來嗎?
痛苦情緒會讓人成癮嗎?
是內在平靜,還是麻木不仁?
如何培養仁慈之心?
「幸福」與「歡喜」
【有關好好運用情緒的建議】
第四章 傾聽的藝術
什麼是「真正的傾聽」?
什麼是「傾聽而不下判斷」?
傾聽的面貌
勇於沉默
人在「這裡」,在場
【關於傾聽的建議】
第五章 身體是負擔,還是我們崇拜的偶像
居於身體之中
身體讓我成了醫生
佛教裡的身體
身體與靜坐冥想
身體與精神之間的連結
【關於「與身體同行」的建議】
第六章 痛苦從何而來?
繪製精神之苦的地圖
我們在自己身上造成的痛苦
對身心不安的分析:痛苦的原因
他人的眼光可以治癒我們,也可以殺了我們
我們可以擺脫身心不安嗎?
精神之苦的藥方,及其陷阱
「接受」不是屈從
在日常生活中接受現況的操練
在痛苦之後仍然堅定不移
【經歷試煉時的建議】
第七章 表裡與言行的一致:關於「忠於自己」
高度忠於自己的人
演戲,或是說真話?
不寬容的災害
可以說謊嗎?
【關於外在與內在一致的建議】
第八章 利他主義:每個人都是贏家
利他主義所帶來的喜樂
對別人的關心從何而來?
利他主義、同理心、悲憫
擴大我們悲憫的能力
真正的利他主義
不貼標籤的利他主義
如何仁慈對待對難相處的人?
利他的勇氣,及非暴力的勇氣
如何面對耗盡心力、無能為力、氣餒
悲憫的操練
對自己懷著悲憫
【如何過一種更為利他的生活?】
第九章 簡單生活的哲學
第歐根尼症候群(囤積症)
向他人開放,與超脫他人
滿足於簡樸生活
不眷戀的自由
減輕負荷能讓人平靜
日常生活中的「捨去」
從小學習過簡單生活
【對簡單生活的建議】
第十章 罪惡感與寬恕
終結罪惡感
私密而痛苦的感受
悔恨,或是「重新播放」的按鈕
寬恕意味著什麼?
小小的寬恕
【對於寬恕的建議】
第十一章 真正的自由
一件不用倉促去做的緊急之事
不依從任性妄為的「自我」
從破壞我們日常的事物中解脫
自由與責任不可分
「自由」的反覆操練
最終的自由:從痛苦中解放出來
以仁慈做為羅盤
【關在日常中得到自由的建議】
第十二章 我們每天的操練
讓每一天都成為操練的場地
操練的障礙
有助於操練的幾件事
典型的一天
心靈的整體狀態
藉由操練傾聽、學習與整合
無限的精神變革力量
個人的操練
對每日操練的建議
後記
序 僧侶、醫師與哲學家,關於「人」的傾心長談
前言 一個巨大的精神實驗室,一場對「存在」的勘查
我們寫這本書的動機
我們的人生經歷
第一章 你最深的渴望是什麼?
推動我們的那些人事物
道路與目標
激勵著我們的精神導師
第二章 「自我」是朋友,還是騙子?
「自我」的病症
對自己真正的信心
我、我本身,和「自我」
犧牲自己與沉默的自我
「感激」讓我們更強大
【關於「面對自我」的建議】
第三章 學習帶著我們的情緒生活
擾亂我們的情緒
當現代心理學遇上佛學
情緒所扮演的角色
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