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所提倡的獅爸教育法,主要強調:
成功的親子教育,是讓孩子變成獅子,而不是羚羊,
把他們的小窩放進叢林,
給他們一個真實、殘酷的模擬環境,
讓他跌倒、哭泣、失望,接著逐漸堅韌!
3-8歲的家庭生活是孩子未來社會生活的模擬,錯過這個階段,孩子就會面臨長大後難以融入社會的問題。
本書從一位「壞爸爸」的角度,以第一人稱的方式,重點敍述了他和妻子對兒子夏輝與女兒夏彥從0歲到8歲的培養過程。在這個過程,他和妻子恰如其分地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各自承擔了兩位孩子在成長路上不同的需求,以及教養等責任。
擷取東西方教育方式所長,融合成獨特且成功的「獅爸教育法」,以在美國教育一雙兒女的經驗來告訴大家,如何從家庭開始,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
他總結出的這套獨特的親子教育方法,清晰簡明,易於運用。對於計劃要生育小孩的未來準爸媽,或是正為教養孩子的種種疑難雜症感到傷腦筋的爸媽來說,本書都非常值得閱讀。
本書特色
1.第一本寫給爸爸的教養書。
2.截取東西方教育專長,融合成獨特、卻即可學習的教育法。
3.以作者個人家庭經歷出發,淺顯易懂,令讀者易有共鳴。
作者簡介:
夏末
旅美華人,教育心理學專家,畢業於加州大學,常年從事青少年教育的諮詢工作。1993年當上了爸爸,六年後又擁有一個女兒。如今,兒子已進入劍橋大學就讀,同時在美國擁有一家法律諮商中心,女兒成為「音樂天才少女」。
回顧一雙兒女的成長經歷,夏末感慨萬分,於是決定將教養過程和經驗與心得跟大家分享。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夏輝眼中的爸爸
兒子總希望爸爸給予一切,但同時又有著叛逆心,排斥爸爸對生活的干涉。
我十七歲生日時,爸爸送我一輛自行車,讓我可以騎到好萊塢去看頒獎儀式—如果我願意的話。他再次「違約」了,但我沒有感到一點不開心,因為他總是這樣,只要他認為我的要求「過分」,一定會在他那裡遇到打擊,最後我終於理解爸爸:從小時候開始,他變著無數把戲讓我懂得成長的意義,他希望我真誠地對待生活,並在競爭和平靜之間獲得平衡。
「爸爸,我的車呢?」
「現在還不行。」他狡黠地「耍賴」,「因為你這個月賺到的錢只能買一輛自行車。」
「好吧。我可不可以當作你希望我賺很多錢?」
爸爸瞪大眼睛:「你認為賺錢的目的就是為自己買輛漂亮的汽車嗎?」
我笑著說:「當然不是。我只是想證明,我可以不靠你幫忙,就實現自己的願望。」
在十七歲生日這天,爸爸向我強調的是物質的界限。即使我馬上要成年,馬上要跨進劍橋大學的校門,他仍然希望我明白,人生的最高目標不是獲得物質的多寡,而是心理的成長。
我還記得在六歲時,爸爸對我說:「你可能要學習一些才藝,好在學校向同學們炫耀。我給你幾個選擇,你再告訴我結果好嗎? 」我大聲說:「好!」
但結果是:我什麼都不想學。
我們在洛杉磯的家,位於當地最著名的哈崗華人社區(Hacienda Heights),許多和我同齡的人,每週都去各種才藝班,練習英語,學習音樂、繪畫、舞蹈,有的還練擊劍、跆拳道。那裡的老師多是華人,另有少部分當地的美國人,他們大多是附近中學的教師到這裡來兼職,賺華人父母的錢。在這樣的才藝班裡,我很少看到有美國和歐洲人的小孩。
我也去了,那時我對書法很有興趣,因為覺得毛筆字特別美,儘管我並不認識多少字。我想,如果能寫一手龍飛鳳舞的好字,老師和同學肯定羡慕死了!
在媽媽的陪伴下,我練了一個月,腰酸背痛,感覺手指都快掉了,也沒什麼結果。我寫出的字還是東倒西歪,不成章法。我浪費了許多紙張和墨汁,但我發現同學都比我優秀,我沒有獲得想像中的成就感—我始終追不上比我先開始練字的同學。
面對垂頭喪氣的兒子,爸爸沒有生氣。他再一次問我:「你想試試其他的項目嗎?例如美術、跳舞,或者學一些體育項目—打籃球?」
我搖頭,而且毫不猶豫地走進房間,關上門與他們冷戰。
媽媽很生氣、也很難過,她覺得這是一場災難。孩子不努力學習怎麼行呢?鄰居家的小孩個個都有值得驕傲的才藝,只有「我們的兒子」沒有,他的前途在哪兒呢?可能不少家長都是這樣想的吧?除了我的爸爸。
第二天早晨,當我打開房門時,發現爸爸竟然很開心。他告訴媽媽:「我成功了,兒子不需要去上才藝班,這下你的計劃落空了吧。不要讓他承受那些重擔,他只要玩得高興就可以,至於他的將來,我有計劃,過幾年我會讓他知道的,並且他會做出正確的選擇。」
這就是我的爸爸:他有時很專制,例如從不讓我晚上在外面待很久,他痛恨「晚上在外面和同學們聚會」的行為,認為這不是孩子應該做的事情,孩子的交際不需要透過吃飯;他規定我每週必須讀多少書,還要我寫出不少於兩千字的讀後感;他從不原諒我的錯誤,每次犯了錯,他總會拿出一些標準來監督我改正。但他有時又很開明,這表現在學業上,他對分數滿不在乎,零分他也毫不在意,並告訴我說,成績只是一組動態的數字,證明不了任何東西。他只關心我是否具備了某種想法—對於未來,我是如何打算的;對於某些具體的問題,我有什麼看法。
在我十四、五歲時,有一次,爸爸和我討論歷史:「兒子,你認為如果趙匡胤或者他的弟弟成功收復燕雲十六州,控制長城區域,以後的歷史將會怎樣發展呢?」
我當時恰好正在讀一本歷史讀物,爸爸找的機會可真合適。我不在意地說:「爸爸,歷史沒有如果,因為所有的事情都已經發生了。」
爸爸從來沒有如此嚴肅過,他立刻給我扣了一頂「帽子」:「這麼說,你會是一個習慣性地接受既定事實的人,事情過去你就不想再理會,除了得到一個結果,就不想吸取任何教訓,而且你會成為一個不喜歡分析問題的懶人。」
有這麼嚴重嗎?當時我想這只是一種態度而已。但是,我決定聽從他的建議,試著討論那樣一個看似無聊的話題。
「好吧,爸爸,我們來分析一下。我認為,北宋會藉著這個關鍵的地區,讓中原實現真正的統一,將來不會出現南宋,而且統一的宋王朝會跟後來的鐵木真有一場驚天動地的大戰。」
爸爸搖搖頭,說:「兒子,當系統的一個環節發生變化時,其他的環節怎麼可能不變呢?我告訴你,也許未來就不會有鐵木真的出現,因為遼國被擠出中原,一定全力經營北方,草原將被真正統一,女真無法崛起;即使女真崛起,蒙古部落也將難以得到機會,在統一的中原政權的強大壓力下,北方很難出現像成吉思汗這樣的人物,即使出現,也難以對中原形成像蒙古帝國那樣的壓力,這就是歷史的蝴蝶效應。如果你不喜歡假設,你將無法學習分析任何事。只有學會假設各種可能,你才能在歷史中學到真正的智慧,將來避免在關鍵的問題上犯錯誤。」
正是這次和爸爸的談話,讓我喜歡上人文和歷史,最後成為劍橋大學人文和社會學的學生,雖然我在美國最喜歡的科目是法律。
爸爸在家庭教育中,給我的最大啟示就是:擁有某些技能,不如讓自己具備真正的智慧。真誠地對待過去,努力地把握現在,以及樂觀地面對將來。
從那時起,我就養成遇到事情多多分析和推理的好習慣,這對我後來在法律事務所的工作,有著無法估量的作用。儘管我認為爸爸舉的例子,可能並不具有特別的意義,但他引導著我的邏輯思考不斷強大,讓我明白了成長的真正意義。
夏輝於英國劍橋
名人推薦:夏輝眼中的爸爸
兒子總希望爸爸給予一切,但同時又有著叛逆心,排斥爸爸對生活的干涉。
我十七歲生日時,爸爸送我一輛自行車,讓我可以騎到好萊塢去看頒獎儀式—如果我願意的話。他再次「違約」了,但我沒有感到一點不開心,因為他總是這樣,只要他認為我的要求「過分」,一定會在他那裡遇到打擊,最後我終於理解爸爸:從小時候開始,他變著無數把戲讓我懂得成長的意義,他希望我真誠地對待生活,並在競爭和平靜之間獲得平衡。
「爸爸,我的車呢?」
「現在還不行。」他狡黠地「耍賴」,「因為你這個月賺到的錢只能買一輛自...
章節試閱
<家庭是個小社會>
家庭應該是什麼?這是我們應該思考的第一個問題。
夏輝出生後,我和麗雲一直在探討:我們要為兒子建造一個什麼樣的世界,給予他什麼樣的生活?
麗雲曾經抱著極大的熱情,實踐從以前中國學到的傳統教育觀念,孩子在她那裡,是一塊需小心對待的寶玉。自從有了兒子,她的人生計畫就變成了陪伴這位﹁小皇帝」恣意妄為地成長。
「獨生子,應該寵一點。」那時我們還沒打算生第二個孩子,麗雲總這麼說。她不希望夏輝受一點兒委屈!
但我從開始就堅定了一個觀念:孩子的家庭生活就是社會生存的實戰演習。我們要讓他一生下來就處在一個逼真的小社會中,用現實的心面對和處理各種問題,而不是被溫暖的被子包起來,靠大人的力量把他送上人生的山頂。
對孩子來說,家庭的首要作用就是模擬一個小型社會。它應該具備社會的所有功能,提供一個安全的成長、提升,尤其可以加強競爭能力的平台,讓他們在真正走向社會之前,得到最充分的鍛鍊。
其中,父母應該努力實現兩種角色:
1.秩序的管理者
我們要讓孩子從小理解「秩序」的概念,在家庭內構建一個與外界互相呼應的社會秩序,引導孩子去適應和遵守。他需要明白什麼是真善美,能分辨好事與壞事,懂得感恩,具備正確的是非觀、非凡的價值觀以及高貴的情感基礎,為自己的成長奠定牢固的基礎。
2.規則的啟蒙老師
生存就是讓自己活得好,並且活得有意義。父母最大的責任,是傳授給孩子重要的生存規則,讓他看清社會,並能保持內心的美好。這比背誦千首古詩和學會百種舞蹈動作寶貴得多,決定一個人人生高度的關鍵,往往不是他掌握多少知識,而是他是否懂得遵從並且創造規則。
所以,我們經常能夠看到,一些小時候很笨的孩子,長大後能成就一番事業;而那些自小被稱為神童或者記憶力很好的孩子,卻隨著歲月的流逝,消失在眾人的記憶中。
這是因為他們在小時候接受的教育模式不同,後者靠死記硬背書本上的知識,機械化地短期強化某些「可吸引人們關注讚歎」的技能,只能風光一時;缺乏價值觀的塑造,和思考分析能力的基礎,這樣的教育對他將來的人生沒有任何幫助。
將孩子培養成「神童」,這是父母最大的罪惡。
十幾年來,在對夏輝和夏彥的教育中,我和妻子嚴格地遵守這兩條共識,並且量化,訂定了兩個主要標準:
一、分清正常的寵愛和過分的溺愛,減少大人的越線。
二、家庭生活要有一個穩定的秩序,孩子要扮演秩序的維護者和建構者的角色。
把家庭當作一個小社會來經營,就能使孩子早早具備對社會各種複雜變數的判斷力和適應力。
什麼是秩序和規矩?我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夏輝在一歲多時開始跟著我們上桌吃飯,小手往盤子裡伸來伸去抓菜吃,塞得滿嘴是油不說,餐桌也讓他弄得一團亂。有時來了客人,他的小手這麼一抓,就往嘴裡塞,桌上的菜他全碰了,賓主氣氛就略有尷尬。
在中國時還好點,親戚朋友並不在意孩子在餐桌胡鬧,反而覺得熱鬧、有趣、好玩。來到美國,威爾夫妻是第一對到我家做客的客人,他說:「為什麼不給他自己的餐具?讓他在自己的地盤由著他玩。」
是呀,為什麼不給孩子劃分領地,就算他只有一歲?我到美國後體會到的第一個文化差異,便是在餐桌上學到的。
麗雲起先不以為然,說:「小孩子不都這樣嗎?大了他自己就明白了。」我想了想,說:「有些道理,如果我們永遠不第一個告訴他,他只會在受挫後才發現,到時候就晚了。」
這並不是小事,天性是必須受保護的嗎?這句錯誤的口號,不知道害了多少家長和孩子。一個三歲的小女孩,抓起寵物小狗塞進滾筒式洗衣機,再打開電源,笑嘻嘻地看著牠悲慘地死去。這完全出自孩子好玩和無知的天性,家長是否也會抱著保護天性的金科玉律,原諒她的行為?此例可以告訴我們:保護孩子的天性,只是家長偷懶的藉口。人性本善,但人性也有惡。
真正負責任的父母,應該監督和引導孩子變得善良和強壯,而不是成為規則和美好道德觀的破壞者。
和麗雲達成統一的意見,我們就擬定一個時間表:在兩歲前,就給夏輝準備單獨的小碗盤,讓他開始適應「有限的約束」。他可以選擇用碗盤,也可以用手抓,只要不「染指」其他餐具,大人就不阻止;而且,這個年紀的孩子喜歡用手抓東西,從發育、訓練的角度講也是好處的。但是兩歲之後,他就必須學會、而且只能用湯匙,絕不允許用手抓菜,因為這時他要開始知道這是不禮貌、沒有修養的壞行為。
過完兩歲生日,夏輝上桌吃早餐,又用手往盤子裡伸,臉上抹得全是油,還將手伸到媽媽那邊,嚷著要吃最大的那塊肉—他的盤子裡應有盡有,肉、青菜和水果已經足夠了。妻子像是有失憶症,像往常般笑了笑,繼續任由他胡來,好像全然忘記了約定—有多少媽媽都是這樣對孩子無原則地退讓?即使是最嚴厲的媽媽,也會偶爾覺得不必對孩子拘於小節。恰恰是這些不斷的讓步,縱容了孩子的壞毛病。
我頓時拉下臉,放下筷子,指著他的餐具:「輝輝,你的飯在這裡,吃完再讓媽媽給你盛,不能動手抓。」夏輝對我的警告視若無睹,繼續亂抓,還有意趴到媽媽腿上,拿她當靠山,用眼神挑戰我。麗雲拿他沒辦法,就說下不為例,這次就算了。我直接把他的小椅子拿到了牆角,蹲在兒子面前,提高音調,鄭重地對他說:「輝輝,現在你已經兩歲了,從今天開始,你和大人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碗筷,你呢,還有一個漂亮的小湯匙。你看,大人從來不用手抓飯,也不會伸手去抓別人的菜吃,輝輝也要和大人一樣,做個有禮貌的人呀!」
孩子到了這個年齡,雖仍聽不懂大人說話的每一個字,但道理他們是知道的,不過孩子有時會裝糊塗—孩子通常是裝糊塗的高手。夏輝把屁股一扭,嘴一嘟,說明他聽懂了,也生氣了。他很不服,先把頭埋進媽媽懷裡,埋頭「想」了幾秒鐘,接著就採取更加放肆的行為:他把自己的小湯匙扔到地上,狠狠踩了一腳,又將桌上大盤子裡的雞腿拿出來,甩到桌子對面的沙發上,眼睛不看我,繼續趴在媽媽懷裡。
我對他的懲罰是:站到牆角那個我已放好的小椅子旁邊,十分鐘之內不准吃飯。我還撤去他的餐具,並告訴他,這是他犯規應該付出的代價。
夏輝在牆角哭得慘烈,還好他知道是自己的錯,沒有放開嗓門大哭。妻子又不忍心了,她過去給他擦眼淚,小聲安慰他。媽媽的「袒護」讓他找到了保護傘,「哇」一聲大哭起來。不過,兒子還是站足十分鐘,然後回來重新吃飯。這時他發現他的小盤、小碗和漂亮的小湯匙都不見了,這個「打擊」顯然比罰站還要大,兒子急得團團轉,在餐桌上看來看去都沒找到,只好拉住媽媽的手,小心翼翼地看看我。他淚眼汪汪的表情,似乎已經明白了。
我和麗雲這次再告訴他講衛生、懂規矩的道理,他已經不再抗拒。
兒子在嘗到違規的後果,經過權衡,顯然選擇了「漂亮的湯匙和屬於自己的小碗盤」,放棄任性地在餐桌上胡作非為的壞行為。所以從兩歲起,夏輝經過短暫的反覆學習,很快就成了吃飯時讓人放心的孩子;他不但自己堅持用湯匙,學習用筷子,還會糾正其他小孩伸手抓菜的行為,並且嘗試給年長者夾菜。帶他回中國探親時,他會讓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先吃,博得大人的掌聲和讚揚。
難道這不是屬於孩子最值得驕傲的成就?事實證明,良好的行為教育,引發的是積極的連鎖效應,孩子能夠在成長中舉一反三,其他事情也會觸類旁通。
我知道生活中,許多父母面對夏輝這種情況,大多假裝打屁股,輕輕地拍一下他的臉,給孩子最直接的肉體懲罰,但卻不告訴他應該怎麼做,以及兩種行為會為他帶來的不同結果。
華人向來相信嚴師出高徒,即使新時代還依然殘存有這種心理,並成為時時祭出的教子法寶。
不是過度溺愛,就是過度嚴厲。這不僅沒有預期的效果,而且極不明智,往往適得其反。一方面,孩子害怕挨打,懼怕皮肉之苦,他會暫時不敢違逆家長的命令,但卻不明白家長讓他們做的事情,對自己有什麼好處;另一方面,孩子會對體罰的家長產生心理上的疏遠,由畏懼到疏遠,這是一個不妙的心理趨向,意味著親子關係的悄然惡化。不少孩子在長大後,跟父親關係疏離,都與在童年時期對「父親的體罰、責駡等暴力行為」印象深刻有關,這深深影響他的人格和情感發育,也向我們說明這樣的家庭社會化教育是失敗的。
我們需要在家庭生活中用正確的方式,讓孩子養成一些社會性的優秀品格,比如尊老愛幼、排隊、不說髒話、良好的餐桌禮儀等。孩子要透過「家庭實習」,具備成功的社會生活所需要的一切優良品格,打下好的基礎。就像我對夏輝的餐桌教育,必須讓他在潛意識中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餐具,侵犯他人的餐具就是違規,在餐桌上動手動腳更是「粗俗的表現」,從而讓他知道潔身自愛的重要性。
對兒子,由於我跟妻子達成默契,把家庭生活當成社會生活的練習,所以夏輝對家和社會的概念始終沒有過大差異。他在外面跟小朋友打架,跑回家找爸媽庇護,我和麗雲會第一時間帶著他去認錯,不會給他任何卸責的機會;我們讓他知道,不要以為在外面闖了禍,就可以跑回家躲著。家長如果縱容孩子犯錯,只會讓他認為家庭是一個特殊環境,他在潛意識中認為自己有最後的避風港,可以不必對任何錯事負責,因為家長會負責為他擺平一切,那他將來會有更大的麻煩。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成長,他對未來的社會秩序會有很強的破壞性,既不利人,也不利己。
我的一位日本朋友川飼郎,在教育女兒方面很有心得,曾將自己的育女經歷寫成連載漫畫的故事在日本發表。他有一句名言:「三至八歲的家庭生活,是孩子未來社會生活的模擬,錯過這個階段,孩子就會面臨長大後融入社會的難題。」
我非常同意他的觀點,他的女兒小幸美現在十四歲,表現得遠比同齡人成熟和有遠見。在一次前往東京拜訪的行程中,小幸美向我展現她的漢字書法,字寫得秀俊有力,卻又不乏靈氣外露的妙筆,顯示出她的心境極高。
川飼郎先生說:「對於八歲前的孩子,我更關注的是他分析問題的興趣和能力,並不介意他是否能記住天皇的生日,或者日本有多少年的歷史,又或者他能背誦多少古詩。孩子是天真的,但不可能永遠天真下去,他總要走進社會,那麼,為什麼父母不從他出生的那天起,就開始社會化的教育呢?」
家庭不但是孩子生命的搖籃,也是人出生後接受教育的第一個場所,即人生的第一個課堂。「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你會怎樣理解這句話?你要做的既不是搖籃,也不應是催他快步小跑的棍子。
對人的一生來說,家庭教育既具有早期性,又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三至八歲是人生薰陶的開始,一個人的許多基本能力均在這個年齡層形成,像語言表達、基本動作以及某些生活習慣等,一個人大致的性格特徵也在此時逐步定型。所以早期教育階段啟蒙的作用非常強大,往往會影響一生,所謂「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認為:對於一個人的智力發展來說,如果把他本人十七歲達到的水準算當作100%,四歲時就達到50%,四至八歲又增加了30%,八至十七歲又獲得了20%。可見,三至八歲是一個人智力發展最迅速也是最重要的階段,如果家長在這個時期所實行的家庭教育效果良好,將非常有助於孩子早期智力的發展。而且顯而易見的是,家庭內的社會關係有時比社會還難以處理,只有讓孩子理解人與人關係的複雜與現實,它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才會變得簡單,否則暫時掩蓋,偽造一個假純真,只會讓孩子在長大後遭遇融入社會的苦惱,甚至出現嚴重的問題。
這就是父母的重要任務,將家庭與社會完美接軌,讓孩子在走入社會之前,就接觸到社會的基本層面,懂得遵守規則,早早練就那些能夠儘快融入社會,並且很好生存的本領。
<爸爸的自我定位>
爸爸要做什麼?
我不排除爸爸應介入具體的生活,但顯而易見,爸爸在孩子面前的定位要站得更高,更多負責「道」和「智」的教育層面。「道」是大道,是人生價值觀、積極的生活態度和堅強的性格,以及求知的勇氣;「智」是智慧,指選擇和分辨的能力、獨立思考的好習慣。這比教會他計算一百道數學習題更有意義,而媽媽則要教給孩子生活的「術」和「具」,涉及生活中哪怕最微小的細節,幫助他養成嚴謹縝密的生活習慣,形成細膩、善良和敏感的內心世界。
有一件事特別具有代表意義:夏輝快四歲時,有段時間特別怕黑,天黑了,就鑽進媽媽懷裡,比白天還要任性一百萬倍。關了燈,他就哇哇大哭,腳胡亂地踢,好像世界末日忽然來臨。麗雲是最捨不得兒子「受傷害」,她曾驕傲地自詡為寶貝兒子的「阿拉丁神燈」,時時刻刻要給兒子無微不至的光明,所以她老是把這事掛在嘴上。
一時,「黑暗的可怕」,經由妻子的言行,在兒子那裡反而被誇大了,成為他向大人索取寵愛的藉口。
有一天又停電了,麗雲趕緊抱起夏輝,說著:「輝輝別怕別怕,一會兒電就來了,媽媽幫你把壞蛋趕走!」她邊抱著兒子拍他後背,輕摸著他的頭髮,邊騰出另一隻手,在空中虛晃,像是真的在跟黑暗搏鬥。
我馬上制止她:「你什麼時候開始給他灌輸這種怕黑的潛意識?」
妻子將黑夜當成﹁壞蛋」,而她變成趕走壞蛋的守護神,這會造成什麼後果?顯然結果一點都不好,兒子並未感受到被保護的快樂,勇氣和判斷力反倒大幅降低,他有了不需要變得強大的藉口。
孩子真的怕黑嗎?其實他的潛意識裡,需要的只是一個不怕黑的理由,父母只需要適時站出來告訴他:這些事情很平常,孩子,你沒必要緊張。
這既是媽媽的責任,也是爸爸的分內事!爸爸要在停電或晚上走路時,告訴他:「不黑,這沒什麼,你不需要害怕。」爸爸還要告訴他,天黑只是陽光暫時照不到。不要擔心孩子會因為不怕黑而闖禍,因為父母能做的,就是減輕或避開他害怕的潛意識。
有時候,怕黑是兒童的一種習慣,家長有責任不去加重它,不讓他的未來留下陰影。在這類教育中,爸爸的角色往往又更為重要,因為在孩子眼中,爸爸代表著事情的真相和解決問題的勇氣。
有部韓國電影,說的就是一個怕黑的女孩,每到晚上她就縮在床上,不敢出門,甚至不敢下床。她必須開著電視和音響,每秒鐘都要聽著不間斷的聲音才感到安全無虞;一旦四周一片寂靜,她就感到恐懼,縮在床角全身發抖。
她這種極端畏懼源自童年,父親為了自己管教上方便,經常用黑暗和與孤獨有關的因素嚇唬她,讓她不要出門亂跑,乖乖待在家。長期的潛移默化,女孩就變成這樣:家裡最安全,進而演變成床上和白天最安全,沒有光線和聲音的地方,對她的心理就代表著重重危險。
真是一個不負責任的父親
家庭應該是什麼?這是我們應該思考的第一個問題。
夏輝出生後,我和麗雲一直在探討:我們要為兒子建造一個什麼樣的世界,給予他什麼樣的生活?
麗雲曾經抱著極大的熱情,實踐從以前中國學到的傳統教育觀念,孩子在她那裡,是一塊需小心對待的寶玉。自從有了兒子,她的人生計畫就變成了陪伴這位﹁小皇帝」恣意妄為地成長。
「獨生子,應該寵一點。」那時我們還沒打算生第二個孩子,麗雲總這麼說。她不希望夏輝受一點兒委屈!
但我從開始就堅定了一個觀念:孩子的家庭生活就是社會生存的實戰演習。我們要讓他一生下來就處在一個逼真的...
作者序
我的獅子教育法
孩子的很多人格特質,都被我們在不經意間塑造。
在夏輝即將起程去英國劍橋開始他的大學生涯時,我首先想到的不是他這幾年來有多麼努力,而是在他三歲時的一幕畫面:一個不聽話的小孩,一個跟爸爸鬥智的聰明孩子。
三歲時的孩子有多難纏?一千位父母就有一千個答案,在我們的孩子學會了爬、跑動和嬉鬧,每天唯一的計畫就是讓父母又氣又笑、無計可施時,你能想像他在十年後會是什麼樣子嗎?他將來會讀劍橋嗎?他會成為某個領域的佼佼者嗎?
父母總有無限的期待,但許多人只是期望未來,未及時抓住現在,抓住孩子們正忙著調皮的時候。相信我,抓住現在,從今天開始,和他們一起成長。每一個孩子都可以俯視劍橋,因為他們將擁有全世界。
夏輝小時候,有一天他不顧一切地鑽到茶几下,不小心撞到頭,哭了幾聲,順勢賴在地上,無辜地望著我。
你應該把我抱出去,因為你是爸爸!
是的,他理所當然,很多孩子都這樣;僅僅因為他是小孩,而我們是他的監護人。
這是不可能的,我把臉轉過去,當作看不見。
夏輝等了一會兒,大哭:「爸爸……」
「你自己出來,爸爸陪你玩足球。」我放下手中雜誌,起身走到臥室陽台,背對著他。
五分鐘後,夏輝從後面輕輕拉著我衣角;他臉上帶著淚,眼神充滿期待。我獎勵地摸摸他的頭,就讓他去把那顆藍色的足球找出來。經過幾次,他就知道我的規矩、世界的規矩。
有多少父母,他們會毫不猶豫地蹲下來把他抱起,疼惜地替他拍打身上的灰塵,再用力地拍拍無辜的茶几?很容易被忽視的細節,沒人在意的機會,可是孩子就應該這麼一步步堅強長大。
決定開始幫兒子講故事時,麗雲抱著從中國帶來的《兒童插畫》、《鄭淵潔童話故事大全》、《格林童話》之類的書亂翻一通,甚至研究起《論語》的之乎者也。「唉,讀什麼好?」她在書堆前看花了眼。
我說:就選《獅子是怎麼長大的》,把它作為啟蒙的第一則故事。
麗雲擔心:「這麼早接觸殘酷的生存教育,沒什麼負面影響吧?會不會讓他害怕成長?」
家長總會有這樣的憂慮,於是不由自主地去撐起一把傘。可是我毫不動搖:未來二、三十年是社會最重要的轉型期,孩子想掌握自身的命運,就需要具備獅子的精神。
成功的親子教育,是讓孩子變成獅子,而不是羚羊。怎樣讓孩子成為強者呢?拆除溫室,讓太陽曬進來,風雨吹進來,這是父母不可推諉的責任。請把他們放進大自然的環境中,給他們一個真實、殘酷的模擬環境,讓他跌倒、哭泣、失望,接著逐漸堅韌!
在這個過程,父母不但要付出艱辛的努力,還要密切地分工合作,分別扮演不同的重要角色。例如,你應是一位溫柔的媽媽,你應是一位嚴格的爸爸,你們應該給予孩子沁入心靈的關懷和不近人情的訓練。幾乎所有的父母,即使最溺愛孩子的人都認同這個道理,然而結果卻是,大多數父母只是讓孩子感受到媽媽的和藹與爸爸的威嚴,僅此而已。家庭變成一塊磁鐵,翻過來緊緊吸住孩子,翻過去卻推他走開,再無其他功能。
我在中國看過一份針對青少年群體的調查,超過90%的男孩認為:媽媽是他們的避風港,可以融化他們所有的痛苦,滿足他們一切要求,哪怕是不合理的;而爸爸多與嚴厲、高高在上、不近人情、難以溝通、對自己要求太高,這樣的選項連在一起。同時有超過70% 的女孩覺得,媽媽很不好說話,懷疑自己的一切,好像根本不愛我;爸爸除了可以滿足自己的物質需求,再也沒有其他的意義。這說明兩代親子缺乏互相理解,始終隱性對抗。
在與孩子的共同成長,我們往往忽視對他們心理需求的傾聽。當孩子需要傾聽與保護時,我們選擇漠然;當孩子需要堅強和獨立時,我們又莫名其妙成了一個不合時宜的入侵者。
一位「好媽媽」,不只表現出溺愛和寬恕。
一位「壞爸爸」,並不意味著要整天扳起臉,比老師和神父還權威。
有些爸爸只懂得用物質滿足孩子,看上去「好」得像銀行提款機,其實是在害孩子;有些
爸爸,則誤以為嚴厲地訓斥和不斷地提高要求,就可以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當然,父母也有一肚子的委屈,社會節奏加快,工作繁忙,家庭時間和空間都被擠壓到了極點;更多人都選擇「眼不見為淨」,不是扔給祖父母隔代教育,就是找保姆專職照顧。
每個成人都疲於奔命,於是對孩子來說,爸爸和媽媽就像天邊的星星,看得見,摸不著。這固然讓家長有充足的時間享受生活,孩子好像也得到了24小時的看護。然而父母的責任缺失,直接影響孩子未來的成長,造成他們對家庭的疏離感,為他們將來的性格和情感發育埋下巨大的隱憂。父母、子女角色的混亂,彼此分不清責任,找不到定位,也會使孩子的人格成長不完整。結果,在孩子的內心,自私的一面急遽擴張,責任心難以確立鞏固,個性叛逆,並且缺乏反思精神。
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孩子,他們成不了獅子,只能做一隻隨波逐流的綿羊。他們的人生觀,價值沒有深度,只是追求物質享受,追求膚淺的時尚潮流,不重視奮鬥和創造,特別是精神脆弱、抵抗力差、能伸不能屈、關鍵時刻常做出錯誤選擇等諸多問題,經常見諸報端。
這就是本書想真誠與所有華人家長們分享的:我們該怎樣成為一位好媽媽,又怎樣做一名合格的爸爸?我願意把我的經驗告訴讀者。希望這本書對您有所裨益!
我的獅子教育法
孩子的很多人格特質,都被我們在不經意間塑造。
在夏輝即將起程去英國劍橋開始他的大學生涯時,我首先想到的不是他這幾年來有多麼努力,而是在他三歲時的一幕畫面:一個不聽話的小孩,一個跟爸爸鬥智的聰明孩子。
三歲時的孩子有多難纏?一千位父母就有一千個答案,在我們的孩子學會了爬、跑動和嬉鬧,每天唯一的計畫就是讓父母又氣又笑、無計可施時,你能想像他在十年後會是什麼樣子嗎?他將來會讀劍橋嗎?他會成為某個領域的佼佼者嗎?
父母總有無限的期待,但許多人只是期望未來,未及時抓住現在,抓住孩子們正忙著...
目錄
引言
夏輝眼中的爸爸
訪談
夏彥如何喜歡上音樂
自序
我的獅子教育法
第一章 父母應該扮演的角色
家庭是個小社會
爸爸的自我定位
「壞爸爸」應該怎麼做?
爸爸是「麻煩製造者」
媽媽最好的角色
媽媽太「好」的副作用
第二章 學前教育,最重要的是養成好習慣
學前玩好,將來學好
小細節代表大問題
做事有條理,思考要獨立
經營自己的房間
動手強過動口
要講究孩子的穿著
別讓孩子帶著枷鎖上網
孩子和電視的關係
每週感受一次大自然
用一些精品有好處
第三章 讓孩子掌握現代社會的競爭規則
明白規則,比掌握知識更重要
神童不見得好
孩子一定不能打嗎?
批評的尺度
每天只滿足一個要求
聽話和不聽話
叛逆和「安全邊界」
遊戲中的贏家
成功的代價
興趣決定未來,保護他的創造力
第四章 奠定孩子的人際基礎
你的孩子有多少玩伴?
懂得分享
為什麼會有交友恐懼症
如何訓練孩子的表達能力
第五章 挫折教育給孩子製造麻煩
「壞爸爸」的任務:讓孩子多摔幾次跤
「好媽媽」在挫折教育中的作用
跌倒了,什麼時候扶他一把?
孩子,是你自己不小心
少說「你是最棒的」,多說「你還可以做得更好」
幫他找出失敗的原因
挫折教育,保護自信最重要
第六章 情感交流,給孩子最好的人格教育
「壞爸爸」承擔人格培養
「好媽媽」應關注生活細節
站在孩子的立場上
敢於認錯和反思
做個勇於承擔責任的孩子
別告訴他「你不行」、「你不能」、「你不會」
寫下十年內的計畫,與父母共同見證
後記 跟孩子一起成長
引言
夏輝眼中的爸爸
訪談
夏彥如何喜歡上音樂
自序
我的獅子教育法
第一章 父母應該扮演的角色
家庭是個小社會
爸爸的自我定位
「壞爸爸」應該怎麼做?
爸爸是「麻煩製造者」
媽媽最好的角色
媽媽太「好」的副作用
第二章 學前教育,最重要的是養成好習慣
學前玩好,將來學好
小細節代表大問題
做事有條理,思考要獨立
經營自己的房間
動手強過動口
要講究孩子的穿著
別讓孩子帶著枷鎖上網
孩子和電視的關係
每週感受一次大自然
用一些精品有好處
第三章 讓孩子掌握現代社會的競爭規則
明白規則,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