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記者走過春夏秋冬的便當食育計畫,
40個「媽媽對於料理的講究」,以及關於飲食教養的溫柔堅持,
篇篇溫暖的親子餐桌對話。如果,我們約好七點鐘來家裡吃晚餐,這表示那鍋米飯,會準時從五點五十分就進入洗米程序,靜候你的到來。因為,我也是拚了命的,想把最好吃的那口飯送到你面前,讓你吃進我最飽滿的心意。
好好買菜、好好備料、好好煮一鍋飯,
把培育者的用心、烹飪者的深情,以感謝收下、吃進口裡。
孩子,希望你可以從每一個便當裡看到:
媽媽對料理的信仰、對食材的理解,以及對食安的想望──
★一個資深美食記者的「食育現場」:帶孩子和農夫做朋友
我們去澎湖漁場看魚,了解到如果養殖過程不投藥,紅魽、海鱺身上會長寄生蟲,為魚兒洗澡是每週工作;去看農夫伯伯怎麼倒退插秧、怎麼透視綠竹筍的藏身之處;在群蜂亂舞間,觀察蜂農如何採收蜂蜜,順應時節過飲食生活,理解食材來源……
我不期待把孩子訓練成小廚師,只希望他認識「從產地到餐桌」的食材食物,是生活中很自然的一部分。
★一個媽媽的料理信念:認認真真煮一鍋好飯,由最小最小的事做起
小皮蛋不吃蒜,我就把蒜壓成泥烹在菜裡,無影無蹤;
不吃蔥,我讓蔥段的味道煨進油裡,彷如隱形;
不吃洋蔥,我讓它化在醬汁裡,不著痕跡;
不吃紅蔥頭?人生怎麼能少這一味!我才不管他,照加在油飯、麵條和鹹粥裡,
烹煮翻攪之後只聞其味、不見其蹤,就算小子真的看見了,就讓他自己慢慢挑,我不動如山。
我在等,等一個成熟的時機,孩子能懂得每種食材與生俱來的獨特風味,靜靜感受那刻的感動。我不會知道那一刻何時來臨,我只能不剝奪他任何一次的可能。
★根植生活、有趣的識食教育:從小學會看食物標籤,比什麼都有效!
小皮蛋剛學會識字就懂得看食品成分標籤,從小跟著媽媽進廚房做蛋糕、包粽子,甚至練習切菜,讓孩子自己主動參與,是學習分辨好食物壞食物最有效的方式──舉例來說,有沒有想過工廠大量生產的滷雞翅是怎麼來的呢?用了哪種醬油、香料?大概就連滷味店的老闆都未必知道,有些老闆只是賣,賣什麼他未必介意。
我希望為孩子培養一種超能力:能讀心,分辨出烹飪者是否用情用心至深;能穿越,一眼看穿價格背後的真正價值。
【本書內容】
曾經上山下海探訪食物溯源,撰寫過無數飲食文化和食品安全報導的資深美食記者游惠玲,也想跟兒子小皮蛋分享關於飲食的一切美好,她透過每周二幫孩子準備午餐的食記,記錄了她的料理知識、採訪故事和烹飪心得,以及,想在餐桌上對孩子說的話:
【不只是煮飯──媽媽的40個講究】
‧不辜負上天給予的好旬物:毋須過度料理,用濃度2%的鹽水來煮筍,就可以為它凍齡,燙出最天然的鮮甜口感。
‧認真煮一鍋飯之必要:關於煮飯的水量,毫釐之差,就會有驚天動地之別!迅捷洗兩回、確實把米粒瀝乾、蓋上濕布等待,最後才能精準測量該添入的水量;熄火後,有足夠的時間燜飯,才能讓米飯晶瑩而透──以向名作《日本料理神髓》小山裕久大師致敬的心情,虔誠煮出一鍋粒粒晶瑩的香Q米飯!
‧向名廚赫斯頓學烤雞:如何以效法名廚精準的料理方法,顛覆傳統、烹出神蹟般的烤雞?請記牢90℃、60℃和270℃三個魔術溫度!科學的料理態度+耐心靜置等待,火候足時會回饋你滑嫩清香、帶有粉嫩光澤的美妙烤雞!
‧生米煮成粥,毫不含糊:煮白粥、帶料的台式湯粥、廣式粥品,米水比例皆各有不同──1:7至1:8的米水比,煮好後仍可見完整米形,米湯清滑;煮白粥米水1:6,米湯微稠而能與米飯結合;若要煮綿濃稠腴的廣式粥品,《粥粉麵飯》裡的參考值是1:18,開大火、不加蓋,直至粥綿。記得,都要從生米煮起。
【40道食譜,40個美麗故事】
‧<主食與回憶>:栗原晴美的華麗蛋絲飯、西班牙海鮮飯、奶奶的眷村炸醬麵、鮭魚松子拌飯、「游合發」台式油飯、手作蘿蔔糕......
‧<肉料理的細節>:脆皮雞排、滷雞腿、赫斯頓烤雞......
‧<佐菜的點睛>:炙烤綠竹筍、桂竹筍燒五花肉、巧克力咖哩醬汁、天香梅汁漬番茄
‧<甜點是偶爾的必要>:無泡打粉戚風蛋糕、糖漬佛利蒙柑杯子蛋糕、瑪德連蛋糕……
*食育身教的具體實踐:
*37個主題便當 × 40道家常好味食譜 × 40則<節氣農夫小知識>+媽媽關於料理的40個講究
作者簡介:
文字/游惠玲
曾任《商業周刊》〈alive生活專刊〉資深撰述,當過十多年的生活飲食線記者,上山尋夢幻土雞、下魚塭找絕美香魚、天剛亮要去挖白蘆筍、暗夜裡等火龍果開花,喜歡採訪主廚一探料理秘密,更愛和農夫交朋友。認為飲食是看見世界的窗,人與土地的故事永遠述說不完。很想下田,但肩無荷鋤之力,專注筆耕與弄鏟,現為不自由的自由工作者、十分滿足的皮蛋媽。
FB:水方子廚房手記
攝影/李俊賢
用影像和文字書寫,想豐富自己和別人的生命經驗。
曾在報紙、旅遊雜誌、電視擔任採編、攝影。近年漫步攝影「教與學」的幽徑上。現為台藝大通識教育中心「現代攝影力」課程講師、眷村保存與紀錄人。剛好為皮蛋爸、拍得到吃不到的攝影師。
部落格:空城記。憶
試吃員/皮蛋
目前為快樂小二生,專職便當試吃員,接到便當時最關心:「今天吃什麼?會不會很多?」愛吃葉菜、秋葵、青椒與甜椒,但不愛在菜裡看見的大蒜及洋蔥(媽媽只好想辦法讓它們在菜裡變身)。因為他這本書才誕生。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飲食圈、親子界感動推薦】
蔡珠兒:
打開皮蛋的便當盒,朱碧繽紛,香氣撲人,表層滿滿是母愛,挾了菜往下一扒,咦,這飯盒怎麼一層又一層,深不見底?滷肉飯炸排骨桂竹筍,有台灣的國民菜色;海鮮飯瑪德蓮烤布丁,也有異國他鄉的風味;然而甜鹹煎燉間,蘊含的卻不是食譜,是旅行的見聞,割烹的試練,食材的觀察,以及食物和身心永遠的辯證對話,豐富深邃,綿綿不盡。
我很喜歡這本書,惠玲文如其人,堅毅素雅,深情真摯,多年來她上山下海,走訪各種產地,考察食材和風土的關係,思索吃食的本質意義,這書,其實不是溫情的便當文,是食物的文化筆記。
這島嶼愛吃,從滿足口腹的「食欲」,進步到窩心溫暖的「食癒」,我們還得加把勁,朝向知性的「食育」邁進。不只是皮蛋,包括我和你,所有人都該深刻認識食物。
葉怡蘭:
惠玲以優美之筆,細細刻劃下立足於這片土地上大多數同愛食物、甚至以之為志業者如你我,一路走來所一致懷抱的熾烈熱情和追求……這一切的一切,透過一個又一個便當,透過本書主角皮蛋的領受與享用,還將一代代久久長長延續、傳承下去。
*Liz(高琹雯) 美食觀察家
*林姓主婦 《林姓主婦的家務事》作者
*陳志煌 北歐盃咖啡烘焙大賽雙料冠軍、Fika Fika Cafe創辦人
*莊祖宜 作家
*番紅花 作家
*黃哲斌、袁櫻珊 臉書專頁「黃大寶便當」作者
*楊惠君 作家
*劉昭儀 「我愛你學田市集」創辦人
*魏瑋志(澤爸) 親職教育講師
(以上照筆劃排序……)
名人推薦:【飲食圈、親子界感動推薦】
蔡珠兒:
打開皮蛋的便當盒,朱碧繽紛,香氣撲人,表層滿滿是母愛,挾了菜往下一扒,咦,這飯盒怎麼一層又一層,深不見底?滷肉飯炸排骨桂竹筍,有台灣的國民菜色;海鮮飯瑪德蓮烤布丁,也有異國他鄉的風味;然而甜鹹煎燉間,蘊含的卻不是食譜,是旅行的見聞,割烹的試練,食材的觀察,以及食物和身心永遠的辯證對話,豐富深邃,綿綿不盡。
我很喜歡這本書,惠玲文如其人,堅毅素雅,深情真摯,多年來她上山下海,走訪各種產地,考察食材和風土的關係,思索吃食的本質意義,這書,其實不是溫情的...
章節試閱
【24號便當】〈童年的布丁滋味〉
對於皮蛋的布丁童年,我心裡一直有份虧欠。
我成長於加工品及添加物隨著經濟全力起飛、耀武揚威的六、七〇年代,一般小孩愛買的零嘴,像是口味五花八門的洋芋片、顏色多采多姿的蜜餞、氣味奔放甜膩的茶飲,我吃的喝的絕不會比別人少。
尤其,我一直以為那軟嫩Q彈、甜滋滑口的花型塑料盒裝布丁,就是一個美味布丁該有的滋味了,即便裡面除了奶蛋糖之外,還有很多這的那的我不理解的材料。但那曾經是我童年的最愛,一個不論何年何月何日出廠,味道都始終如一、忠心耿耿的小甜點,形塑我的布丁味覺記憶。
工作之後,跑農漁牧業、訪飲食專家、寫主廚故事,我早已遺忘了那盒裝布丁曾經帶來的歡愉,對添加物也起了戒心。皮蛋的出生,讓一個母親對於添加物的神經質警戒標準更是升高到了國安層級。
有樣學樣,皮蛋從很小就會注意食品標示,請我告訴他上面寫什麼,關於有效期限,他比我還介意。他有時會指著店家的櫥窗說:「媽媽,那裡面都是色素。」我聽了趕緊帶他小跑步離開現場,很擔心他以後會沒人緣。隨著他長大,我童年的布丁又開始悄悄出現,即使家裡不買,討孩子歡心的甜點零嘴到處都碰得上,我只有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心裡唸起「偶一為之就算了」的平安咒。
去年初,一家三口去參加活動吃辦桌,餐後,三個一組的經典布丁杯再度現身,我瞄了一下皮蛋,看他忍住沒喊著要吃,於是就讓他眼睜睜看著在座人人有獎,他卻空空兩手。宴席散場那刻,他終於涕泗縱橫、淚如雨下,因為那個沒到嘴裡的布丁,跟我哭了一下午這世界對他是有多麼的不公、我又怎麼忍心狠心沒為他掙得一個布丁種種。小人兒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後,我耐住性子解釋,「要買超商布丁是很容易的事情,但請你理解我不希望你吃的理由。」
那天,他就沒再吵了,我心想緩兵之計大概也抵擋不了他內心的波濤洶湧,果然沒多久考驗再度來臨。學校帶孩子們去探望安養中心的長者,唱歌又跳舞,熱鬧又溫馨。結束後,安養中心就致贈布丁作為謝禮。沒想到,皮蛋回家後告訴我,他沒領那個布丁,退還給老師了。
當下我千頭萬緒、百感交集,心裡直覺我虧欠這個孩子一個布丁童年,或者應該說,一個不必擔心吃到肚子裡的食物的童年。
我於是想起台中樂沐甜點主廚平塚牧人(Makito Hiratsuka)的布丁。他是高手中的高手,無所限制的天馬行空奔騰在硬底子的堅強實力上,每次出手都是精采。餐廳裡由他創作的盤飾甜點(Plated Dessert),道道帶人走進畫裡,夏天是微風徐徐的京都嵐山竹林,冬季裡有庭院枯山水,最近春天到了,他讓賓客嘗了一口甜,身心靈就到了櫻花園。
而布丁,其實是甜點世界裡最平凡容易、最微不足道、最沒什麼好說嘴的,但才吃那麼一口他糕點鋪裡的布丁,就已讓我魂縈夢牽,想起兒時那個曾經對我很重要的甜品。那是天使的禮物,柔和靜美、與世無爭。
那麼,就自己做吧。我想告訴皮蛋,超商盒裝布丁除了有添加物的疑慮,味道也太過於千篇一律。一個美妙深刻的布丁,口感要細緻綿柔,悄悄化於無形後,依舊能感覺到奶蛋液的柔香,再往深處挖,液狀焦糖忽地如湧泉般汨汨流出,讓人喜出望外。而那焦糖香氣恰好能盈滿口鼻,已經升到臨界點上,可不宜再多,否則就要搶了蛋奶液的滋味。
我特別留下Makito的布丁罐子,希望再裝進皮蛋的布丁記憶。便當日那天,他放學回家才恍然大悟,原來中午的布丁是自家做的,小人兒誇張的睜大眼睛、倒退了一步說,「太厲害了吧!」當然跟大師級的沒得比,卻已經足夠讓皮蛋開心滿意、手舞足蹈了。
唉呀!只不過是個布丁,但偏偏,就不只是個布丁。
──────────────────────
【秋收】〈到澎湖看魚兒洗澡──向堅毅的做事人致敬〉
2011年中,皮蛋兩歲多,我告別接案生活,回到雜誌社工作。自己本來就喜歡下廚,當媽之後,對於飲食更加謹慎重視,為了食材溯源、理解產地,除了飲食線之外,我也跑起農業線,透過採訪讓雙腳踏上堅實土地、聽見農夫聲音,解答我心中疑惑。
秋初,暑氣仍旺盛,日頭赤炎炎,天和鮮物創辦人劉天和領著我和攝影記者(剛好是皮蛋爸)乘上小船,準備前往澎湖西嶼外海的漁場看魚洗澡。洗澡?我沒聽錯,紅魽、海鱺身上會長寄生蟲,天和漁場養殖過程不投藥、飼料不加抗生素,為魚洗澡是每週必要工作。
工作人員撈起魚群,先將牠們安置在一旁的大型塑料布上,然後從船艙注入淡水、打進氧氣,目的是讓魚身的寄生蟲碰上淡水即脫落而亡。替魚洗澡可不浪漫,這工作得分秒必爭,魚隻泡澡時間只有四分鐘整,多耽擱一會兒就會缺氧死亡。在此之前,我從沒想過養魚就像養小孩,得了解每種魚的脾氣個性,餵食要給對份量與時辰,竟還得替牠們洗澡。
沒想過的還有「天氣」。對都市人來說,颱風天的意義往往是「有沒有放假?」寒流來襲,開暖氣、添冬衣就好,但魚隻無處躲,大海、魚塭沒法加溫,一切只有拜託天公伯。跑農業線之後,我的採訪工作也跟農夫漁夫一樣,得看天吃飯。
前年颱風接二連三,狂風起豪雨大作,中南部水患成災,原本好不容易約好的採訪也跟著泡湯。受訪者十甲有機農場主人蔡一宏風雨過後來電:「游小姐,這次全軍覆沒,要看芝麻得再等三個月。」
我只是丟了採訪,農夫丟掉的是日子是歲月是生計。
去年,我終於如願見到蔡大哥,他這幾年持續以有機方式種植芝麻、大豆、小麥、薏仁等雜糧作物,走上復興台灣雜糧之路。他在田裡挪出一塊農地與業者合作養雞,神采奕奕帶我參觀,原來養雞是為了大自然與人之間的良善循環,田裡賣相不好、無法進入市場銷售的有機雜糧,可以成為雞隻的飼料;牠們的排泄物,則做為堆肥轉為養分再回到田間,還能讓農民多份收入。
我在這群做事人身上看見一種溫柔的堅毅,那不是硬碰硬的莽夫之勇,而是順天應人的強大韌性。每回到田間採訪,我都感覺大受鼓舞,像充電般,全身滿溢正能量。
我想自己能做的,就是在日常生活中透過消費好好選擇食材;我還想把這群做事人的故事寫下來,他們拿鋤頭耕作,我以筆耕,把生活的踏實掌握在雙手間。
────────────────────────────────────────
8號便當〈認真煮一鍋好飯之必要〉
我從小有個羞於啟齒的怪癖:挑飯。不是挑食,是挑飯。
上餐桌的第一件事,就是偷偷比較桌上各碗飯,找到米飯最飽滿蓬鬆、粒粒清楚的那碗,想辦法把它挪到我的面前嘴裡。如果每碗都差強人意,那就把表面因飯瓢不當施力而變得模糢糊糊、或是過硬而風乾成化石的那層,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撥到鄰座的碗裡,最後再將自己碗裡的飯弄得蓬鬆才肯罷休。
這麼不得體的舉措,在家裡被眾人唾棄一番就算了,出了門在外用餐,依然故我。進到餐廳第一時間就先不動聲色的觀察隔壁桌的飯,要合於標準,我才願意點上一碗,不然吃粥吃麵吃饅頭都好,就是別折騰自己。
在我眼裡,舉凡排骨飯、滷肉飯、咖哩飯、飯糰、菜飯等這些敢把「飯」字掛在自家菜單上的,重點就應該是「飯」。排骨、滷肉做不到位我還可以睜隻眼、閉隻眼囫圇吞棗;若是米飯不好吃,那我就要食不知味了。
前陣子,讀到飲食生活作家葉怡蘭所寫〈吃好飯的權利〉,心有戚戚,她寫道:「在台菜中菜類別,從頂級餐廳到家常小館,端出的米飯卻常見口感粗硬、味道貧乏、香氣缺少甚至帶著耗氣悶味,一吃便知是漫不經心毫不講究的粗疏之作。」她順帶提到了一家知名台菜餐廳,那碗始終無法跟上煎豬肝水準的白飯,讓她「高昂的情緒瞬間煙般消散」。我完全能體會,即便豬肝再好吃,我也只想捶心肝。
也因此,在外面只要碰到餐廳沒把米飯煮好,難免就會變成我的盤中廚餘。朋友會說:「你不是很挺小農嗎?為什麼不把飯吃完?」被唸久了,滿腹罪惡感釀成惱羞成怒,我大吼:「為什麼這些餐廳不能把咱台灣小農辛苦種的米給煮好?」
我的方法是:迅捷洗米兩回、瀝乾、鋪蓋濕布,讓米靜靜吸收水份約莫20分鐘(或是瀝乾後入水浸泡約20分鐘),添水入鍋煮,視米量多寡再燜個20至30分鐘。把洗好的米瀝乾,才能精準測量該添入的水量;有足夠的時間燜飯,才能讓米飯晶瑩而透。
時間需掌握,米水比例也不能含糊,我用的土鍋約是1:1.1;新米舊米也有差別,新米含水量多,添加的水份就可少點。製作蛋糕的糖分還可以有一兩克寬容度,炒菜更不用說,不必精心算計要下多少鹽,嘗了最準。唯獨煮飯的水量,我是錙銖必較到極點的,毫釐之差,就會有驚天動地之別。
直到讀了《日本料理神髓》一書,我才開始接受自己那說不出口的秘密怪癖。日本料理教父小山裕久在書中提到他為品茗會(茶會)所煮的米飯,除了講究技術上的細節,大師更是「從入席的那一刻起,就得估算好所有的時間,必須集中全部的注意力、審慎做好煮飯的準備工作……透過捕捉那個瞬間來傳達一生只有一次的精神。」而那個瞬間,就是米飯抵達美味頂點的瞬間。
日本人堪稱全世界最懂得善待米飯的民族,(我明瞭,義大利人對於燉飯的細節也極其講究。)前些年訪問一位在台灣開業的日本壽司師傅,他除了挑好米之外,甚至在店裡擺了台碾米機,每天現碾客人預約的份量,算準時間碾米、洗米、煮飯、拌醋飯。我完全理解,他是拼了命的,想要讓客人吃到米飯最完美的狀態。那握壽司的滋味出類拔萃令人流淚,主廚則抱怨著台灣客人預約不來也不取消,那不只糟蹋他的心意,也活生生浪費了食材。
因此,當我看到這位師傅竟替P牌「五段火力加熱、七層鑽石銅釜」電鍋代言時,差點就要去把它抱回家了。但這電鍋價格不算友善,咱的小廚房也實在沒有它容身之地,儘管宣傳文惹人垂涎,「大火力全面受熱,讓每一粒米飯都呈現珍珠般光滑表面」,我還是忍痛作罷。
尋尋覓覓,直到遇見那只土鍋,「雙層蓋」是專為米飯設計,中大火燒滾冒蒸氣後即可熄火燜飯,只消瓦斯爐十來分鐘的氣力,就有究極米飯可吃。我如獲至寶,迄今仍對它們忠貞不二,擺在櫥櫃裡,又是幅風景。
記得有年冬季,人在巴黎,窮學生在外頭晃盪久了,想吃碗熱湯麵。去到歌劇院附近找店,鑽近巷裡小餐廳坐上吧台。吧台裡是位金髮洋妞,正拿著飯瓢以30至45度的切角,穩健輕巧的鬆著飯,那姿勢引我看得出神,以為自己在日本。而後來那碗跟著拉麵來的炒飯,著實也沒讓我失望,溫飽了我想家的情緒。
如果,我們約好七點鐘來家裡吃晚餐,這表示那鍋米飯,會準時從五點五十分就進入洗米程序,靜候你的到來。因為,我也是拼了命的,想把最好吃的那口飯送到你面前,讓你吃進我最飽滿的心意。
【24號便當】〈童年的布丁滋味〉
對於皮蛋的布丁童年,我心裡一直有份虧欠。
我成長於加工品及添加物隨著經濟全力起飛、耀武揚威的六、七〇年代,一般小孩愛買的零嘴,像是口味五花八門的洋芋片、顏色多采多姿的蜜餞、氣味奔放甜膩的茶飲,我吃的喝的絕不會比別人少。
尤其,我一直以為那軟嫩Q彈、甜滋滑口的花型塑料盒裝布丁,就是一個美味布丁該有的滋味了,即便裡面除了奶蛋糖之外,還有很多這的那的我不理解的材料。但那曾經是我童年的最愛,一個不論何年何月何日出廠,味道都始終如一、忠心耿耿的小甜點,形塑我的布丁味覺記憶。
...
作者序
【前言】 食與育:關於好好吃飯和好好做個大人
出版社請我寫一篇關於教導皮蛋「食育」觀念的文章,我拖了好久、左思右想,有點不知如何下筆。自從皮蛋從外太空降臨到母體後,我跟許多許多媽媽一樣,不知道第一次究竟該如何當媽媽。
想要找到《第一次當媽媽就上手》那本簡明不囉嗦的速成書,大約翻遍了書店架上的育兒及教養書,扛回這本那本東拼西湊,仍舊未果。一度膽顫心驚手足無措高度懷疑自己絕對無法升級安裝「好媽媽配備」,也曾在皮蛋出生要吃什麼不喝什麼加強什麼中翻滾掙扎;終於有那麼一天,突然有點氣力撥開披頭散髮、睜大惺忪睡眼,我看到了架上一盞明燈:蔡穎卿老師的《在愛裡相遇:做個好大人,給孩子一份沒有虧欠的愛》。
蔡老師說:「我一直把『培養自己』看得比『培養孩子』更重要。在期待孩子有任何能力之前,我得先深刻體會或學習過那種生活;在培養出一個有趣的孩子之前,我想先做一個有趣的母親。」老師又說:「教育中最重要的不是給孩子規條,而是我們自己樂意做個『好大人』,給孩子一個好的身影來跟隨。」
那是天使捎來的光明與救贖,是一切問題或非問題的答案:原來,我不必苦苦追尋教小孩的方式,我先把自己教好就好。當下,我如獲天啟、立正站好、滿懷感激,希望自己能從此筆直端正走向那條「做個好大人」的康莊大道,儘管我心裡明白路上必定荊棘處處,但我願篳路藍縷、披星戴月。
從產地到餐桌的旅行故事
因為飲食記者工作及自身興趣,我有許多機會親身採訪各地的農牧畜產,看見四時運作、理解做事人看天吃飯的辛苦,家裡的冰箱、食物櫃裡,自然也經常是從農場購買直送的產品。在餐桌上,我會跟皮蛋介紹,這白蘆筍是台南鹽水涂伯伯種的、這是南投金碧果園蔡大哥的無毒柑桔、這是天和伯伯在澎湖養的魚、這生菜是永豐餘在南澳農場種的,「這些地方媽媽都親自去看過,每一樣食材都經過很多人的努力才來到我們家,我把它們煮出來,請你要好好吃完。」
我們也經常讓皮蛋有機會看產地。有一次,長居國外的好友與她的異國老公返台度假,皮蛋爸帶他們去澎湖玩,參訪了天和漁場。皮蛋當時也跟著去,乘小筏巡遊在不同的大海魚池間。那刻,「天和伯伯」四字在他眼裡瞬間從平面變立體,此後家裡餐桌上的魚滋味,也變得更鮮活了。
因為飲食,我們理解世界
我喜歡研究各國飲食文化,喜歡嘗試世界料理,因此冰箱、食物櫃總擠滿各種香料調味料,餐桌上也不乏我的實驗品。不管皮蛋愛不愛吃,我絕對不會因此放棄烹煮某道菜或食材,我總會說:「你嘗嘗看再說,看看是什麼味道,不喜歡我再幫你吃。」
味覺喜好是由家庭飲食習慣所形塑,我希望皮蛋藉由飲食去理解這個世界的多元文化,飲食不是好不好吃、飽不飽而已,更連結著土地生態、文化歷史、生活方式與意識型態。我喜歡在冬至時跟他一起搓湯圓、尾牙回阿嬤家吃刈包、除夕團圓夜當然也不能沒有年夜飯,必定要熱熱沸沸、鬧鬧滾滾。
飲食對我來說是一種語言、一種說故事的方式、一種安身立命之道,透過飲食,我和土地與世界相連。
皮蛋不吃蒜,我就把蒜壓成泥烹在菜裡,無影無蹤;不吃蔥,我讓蔥段的味道煨進油裡,彷如隱形;不吃洋蔥,我讓它化在醬汁裡,不著痕跡;不吃紅蔥頭?人生怎麼能少這一味!我才不管他,照加在油飯、麵條和鹹粥裡,烹煮翻攪之後只聞其味、不見其蹤,就算小子真的看見了,就讓他自己慢慢挑,我不動如山。
我在等,等一個成熟的時機,孩子能懂得每種食材與生俱來的獨特風味,靜靜感受那刻的感動。我不會知道那一刻何時來臨,我只能不剝奪他任何一次的可能。
安心飲食,就是自己學會看標籤
或許是有樣學樣,皮蛋很小還不大認字的時候,就會試著讀食品標籤,問我上面寫些什麼,看得懂數字之後,他會喊著提醒:「這個快過期了!」如果他想吃的糖果零嘴添加物很多,我就會一口氣讀出標籤上面那串我也不甚理解的字眼,然後鎮定又帶點挑釁的回答:「那你就多吃一點!」
皮蛋從小個性謹慎又體貼,讓爸媽操心或是有礙健康的事情,都會讓他疑慮有顧忌,心裡不好受,幾次之後,皮蛋也就不會主動說要吃了。
他剛上幼兒園時,下課時分飢腸轆轆,總會嚷著要吃路上店家的滷雞翅。有天早上我經過那家店,店門未開,卻見正在卸貨的小貨車司機,就大剌剌的把一大袋滷味擱在人來人往的店門口地上,完全沒墊上任何一塊布、半張紙。一放下人就跑了,完全不管在這段開店前的空窗期,這包滷味可能會發生什麼事,貨車隨即消失在馬路上,只留我的一臉錯愕。
皮蛋聽了比我還錯愕,深受打擊的他嘴巴張得特大,連問了三次:「媽媽,他真的連一張毯子都沒有墊在地上嗎?」後來,我們當然沒再光顧過那家店,我告訴皮蛋,就算衛生沒問題,但很明顯的,這些滷味都是工廠的大量製品,用了哪種醬油、香料,大概就連店家老闆都不知道,他只是賣,賣什麼他不介意。
那刻,我也希望為皮蛋培養一種超能力:能讀心,分辨出烹飪者是否用情用心至深;能穿越,一眼看穿價格背後的真正價值。
媽媽也要做個好大人呢!
在家裡,擺設餐具一向是皮蛋的工作,為了讓桌上的筷子總有好歸屬,即便是平日的家常便飯,我也會請他擺上筷架。一開始,他老忘記筷架的功能,直接把筷子擺桌上,習慣之後,現在的他甚至會在特殊日子裡變點花樣,「媽媽,今天妳生日,金色的筷架給妳用。」
轉眼皮蛋八歲了,而我那「做個好大人」之路還未達陣,同志我仍須努力。難免還是會以轟動武林的聲勢河東獅吼:「皮蛋!快拿抹布來擦打翻的湯汁。」有時也還是會因為太忙、太沒有組織計畫,而讓冰箱裡的食材白白犧牲,但我還是會夙夜匪懈、持續努力,努力成為那個食育路上的好大人。
【前言】 食與育:關於好好吃飯和好好做個大人
出版社請我寫一篇關於教導皮蛋「食育」觀念的文章,我拖了好久、左思右想,有點不知如何下筆。自從皮蛋從外太空降臨到母體後,我跟許多許多媽媽一樣,不知道第一次究竟該如何當媽媽。
想要找到《第一次當媽媽就上手》那本簡明不囉嗦的速成書,大約翻遍了書店架上的育兒及教養書,扛回這本那本東拼西湊,仍舊未果。一度膽顫心驚手足無措高度懷疑自己絕對無法升級安裝「好媽媽配備」,也曾在皮蛋出生要吃什麼不喝什麼加強什麼中翻滾掙扎;終於有那麼一天,突然有點氣力撥開披頭散髮、睜大惺...
目錄
【推薦序】
打開皮蛋的便當盒 蔡珠兒
皮蛋的便當,牽繫起時代的飲食風景 葉怡蘭
她料理的不是孩子的便當、是自己成長裡的遺憾 楊惠君
我想這樣教小孩 劉昭儀
教養孩子,更成就自己 Liz(高琹雯)
從餐桌開始的幸福 袁櫻珊
被媽媽的料理用心照顧著的孩子,最幸福 林姓主婦
教孩子品味世界的美好 陳志煌
【前言】食與育:關於好好吃飯和好好做個大人
【秋收】〈到澎湖看魚兒洗澡──向堅毅的做事人致敬〉
處暑
1號便當〈開學了!皮蛋便當許個願〉
白露
2號便當〈姨婆的無敵滷雞腿〉
3號便當〈綠竹筍來報時〉
4號便當〈孟買午餐快遞〉
秋分
5號便當〈最簡單又不簡單的戚風蛋糕〉
6號便當〈華特斯的食物櫃〉
寒露
*旅行的餐桌:〈墨爾本的大地之味〉
7號便當〈奶奶的眷村味〉
霜降
8號便當〈認真煮一鍋好飯之必要〉
9號便當〈款待〉
【冬藏】〈拾穗,大自然母親的恩惠〉
立冬
10號便當〈赫斯頓烤雞〉
11號便當〈巴黎.夢想.家〉
小雪
12號便當〈山裡的紅寶石.洛神花〉
13號便當〈柳先生傳奇〉
大雪
14號便當〈二星餐廳裡的蘋果派〉
15號便當〈小山村裡的人情〉
冬至
16號便當〈聽媽媽的話〉
17號便當〈如果在三重,一個眷村〉
18號便當〈食譜的療癒〉
小寒
19號便當〈皮蛋出任務〉
20號便當〈瑪德蓮之吻〉
大寒
*寒假的餐桌:〈餐桌的表情〉
【春耕】每個人心裡都有一畝田
立春
*旅行的餐桌:〈清邁廚房裡的杵與臼〉
21號便當〈年糕的美麗與哀愁〉
雨水
22號便當〈涂先生有塊地〉
23號便當〈透抽的滋味〉
驚蟄
24號便當〈布丁〉
25號便當〈從地球到火星的馬鈴薯奇遇記〉
春分
26號便當〈清明之前、復活以後,一顆蛋的重生〉
27號便當〈春天如何能不野餐?〉
清明
28號便當〈國境之南、赤道之北,屏東的可可〉
29號便當〈桂竹筍,春神捎來的滋味〉
榖雨
30號便當〈來碗蝦仁蛋炒飯〉
31號便當〈喝粥,煨到心頭的療癒系食物〉
【夏耘】去宜蘭找香魚:名廚的夢幻食材
立夏
32號便當〈端午,忘記了〉
33號便當〈校外教學,創造非比尋常這一天〉
小滿
34號便當〈魚乾,時光的鮮味〉
芒種
35號便當〈祕蜜,一場大自然裡的超完美計劃〉
夏至
36號便當〈又見綠竹筍,回到盛夏童年〉
37號便當〈皮蛋阿嬤的炸排骨便當,同一個句點與起點〉
【我的食材採買】購物是一種態度,建立自己的名單
【後記】從餐桌開始的生活與生命故事
【推薦序】
打開皮蛋的便當盒 蔡珠兒
皮蛋的便當,牽繫起時代的飲食風景 葉怡蘭
她料理的不是孩子的便當、是自己成長裡的遺憾 楊惠君
我想這樣教小孩 劉昭儀
教養孩子,更成就自己 Liz(高琹雯)
從餐桌開始的幸福 袁櫻珊
被媽媽的料理用心照顧著的孩子,最幸福 林姓主婦
教孩子品味世界的美好 陳志煌
【前言】食與育:關於好好吃飯和好好做個大人
【秋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