丟掉徬徨、脫離無知、捨去傲慢。
邁向未知,這就是你必備的勇敢筆記!
本書將帶你:
★ 真正看見戰爭之外,以色列的人文風景
★ 見證年輕勇敢的心,如何將未知的世界融為生活
談起以色列,你會想到什麼?
是貝都因人與沙漠、忠誠的猶太信仰;
是戰火綿延的國度,還是特殊的教育方式?
你可能不知道,在以色列,
從家庭、幼稚園、中小學、大學到當兵,都是國民教育的一部分。
孩子在開放、自由的環境長大,
培養出獨立思考的能力,勇於挑戰真理,
讓一個只有800多萬人口的小國家,
在20年內,誕生了10位諾貝爾獎得主。
本書是國際交換學生李潔在以色列希伯來大學就讀大三一年期間的生活觀察,
在戰爭與和平平行的國度衝撞,
在各國菁英齊聚的大學,以希伯來文重新學習,
在多元宗教並存的文化差異裡融入當地生活,還談了場異國戀情。
這是一段充滿「勇敢」、「傾聽」、「理解」、「包容」,放下驕傲,盡情擁抱的豐富旅程,
讀者透過李潔充滿詩意的文字,
將可讀到報章雜誌、旅遊圖書以外的、真實的以色列,
同時,也希望激勵更多的年輕朋友勇敢追夢,
只要裝備好自己,出國到哪裡都可以。
本書獻給……
★年輕、有夢,卻少一點勇氣的你/妳
★關心孩子未來的父母
★這輩子絕不能錯過耶路撒冷的旅人
本書重點
★ 帶你真正看見戰爭之外,以色列的人文風景
★ 見證年輕勇敢的心,如何將未知的世界融為生活
本書獻給……
‧年輕、有夢,卻少一點勇氣的你/妳
‧關心孩子未來的父母
‧這輩子絕不能錯過耶路撒冷的旅人
作者簡介:
李 潔 Jessica
左營出生,生長山城,
號稱埔里小姑娘。
因為最喜歡英文,固執把所有外文系填上志願,最後又在暨大過了4年。
從小就討厭規定,
相信挑戰而前進最異國也最像家的中東,
將國中小時期的乖乖女,進化成勇於衝撞搞怪的 我。
喜歡文字,好像一樣喜歡電影和書;
喜歡思考與說話,更喜歡朋友般溫柔的對話。
最幸福的,是學會謙卑與珍惜。
最難過的,是在本古里安機場哭到保安都來關心的分離。
•16歲至英國伯明罕 交換學年一年
•21歲至以色列耶路撒冷 交換學年九個月
•22歲開始實習、開始定位自己,成為更獨立卻有溫度的人
為了讓更多人認識戰爭之外、媒體選擇性報導的以色列,作者李潔在出發前,先創立「擁抱以色列」粉絲專頁,回國後除了成立shalom.taiwan.israel網站,也持續地投入「擁抱以色列-戰爭之外」演講會分享活動。
擁抱以色列FB: https://www.facebook.com/jessinisrael
shalom.taiwan.israel網站: https://shalomtaiwanisrael.wordpress.com/
(為華人圈最完整的以色列資訊網站)
【自序】「金色耶路撒冷」
這是我第一次選擇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國家。行前的資料查找,輸入關鍵字搜尋「以色列」,往往離不了戰火與血腥的畫面。開始襲來的是害怕與逃避,以色列對當時的我而言是想像,不是現實。然而我一直提醒自己,爭戰外還有一片溫暖的視野。出來不只是旅行,更要說話、聽故事,然後筆記故事。不要讓現象裡的人,只成為數字或是記號。而是要活生生的對話,大吵一場、緊緊的擁抱,都好。那些淚水與歡笑都是有意義的,都成為你和人之間的記憶,還有土地的連結。這些都會超越書本,打翻「我聽人家說…」,在你還沒發覺的時候成就勇敢。旅行讓你自己去聽,然後懂得說。
我很慶幸,21歲對我來說是個飽滿的年紀。飽滿、而不飽和,因為人的一生都在學習。外文系給我兩年的時間裝備,在第三年成為更完整的人。而以色列的第一道曙光則給了我答案。那一夜為時差困擾,我還搞不太清楚自己為甚麼會在東耶路撒冷隔離牆外,與熱情的巴勒斯坦一家人共眠。進出洗手間多次,直到破曉雞鳴,搶在奧瑪清真寺廣播前呼告地平線燃燒的橘紅,我才遲鈍的驚嘆我所選擇的城市。之後的記憶從聞到環形芝麻麵包香,接著環抱年幼嬰孩,看他惺忪眨著晶亮的眼睛,再享用一頓活躍豐盛的傳統早餐後,抵達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報到。
那只是短短一天,而之後的9個月更是富足。在希伯來大學除了上下學期分別修習的詩學與美國文學史,大部分時間都在國際學校學習希伯來文、猶太文化,包括以色列社會學、猶太人耶穌與古猶太文化的婚姻與性等不分系課程。剛開始最困難的的確是希伯來文,一切從零開始。尤其是多變的陰陽詞性,配合大量單字,不同於以往學習的印歐語系,發音與文法句構上都是一大挑戰。學校的學習,一律鼓勵學生主動發言,課堂上不排斥討論與辯論。老師更坦然面對相關政治與宗教的敏感議題。在這裡從小到大,每個人都清楚地意識到每一次呼吸,都是在集體犧牲下得來不易的貢獻。所以以色列人固執、隨興也魯莽,在我看來,都是真誠的一種。「人」確實是我在這一片藍天下,最美的一道景。
這本書的開始,要從粉絲專頁「擁抱以色列」說起。出國前一天,坐在電腦前一邊緊張睡不著,一邊不知不覺便順著步驟完成。從一開始以眼和手記錄的簡單發想,到後來接到許多教會、國內外朋友的鼓勵留言,進而發展到能幫助前來以色列短期自助旅行、打工或念研究所的朋友們,都更讓我相信文字翻轉世界的力量。而透過這次與二魚合作的機會,自己著手出書前的多場分享,包括埔里蒙愛教會兩次的「金色耶路撒冷」演講、與「人助旅行」苡絃合辦的台北昇昇咖啡「以色列 / 巴勒斯坦分享會」,到暨大外文系、圖書館與籃城書坊的「擁抱以色列-戰爭之外」分享會等,都是不斷被肯定與成就的恩典。
16歲英國給我視野,21歲以色列教導我要更寬宏的溫柔去愛。謝謝不放棄說服我去以色列的周教授與一直陪伴著我的所有朋友們,你們讓我懂得放棄驕傲,因為要被擁抱,才得以生存。特別是一起待在耶路撒冷的女孩Ron、Addison、Rosalind和I-chih,耶路撒冷瘋狂的一年是妳們,也是我。這些都因為東方的溫度才能教導。最後,我最感謝我的家人,你們是最熱情支持我的粉絲、也是最誠實改正我的力量,是親愛的上帝給我一輩子最寶貝的禮物。
我鼓勵身邊的朋友,不要放棄對世界的感動。一開始或許會有質疑推拒,接著更可能因為語言、文化上的差異而挫折……去讓胃第一個想家,你就學會做菜;去遊走夜半大街的喧囂,跳脫鄉下蟬鳴的悠閒。出走、放生從前認識的自己,讓年輕養出勇敢、成為根深蒂固的性格,其實出國到哪裡都一樣。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推薦人
1.周曉青教授/國際大學英語教授協會 台灣首位會員
2.張苡絃 /人助旅行 (blog) 版主、《為什麼去遠方》作者
3.陽光以色列粉絲專頁 專業導遊推薦
4.雄獅旅行社 欣講堂分享活動
5.以色列時報 Times of Israel
名人推薦:推薦人
1.周曉青教授/國際大學英語教授協會 台灣首位會員
2.張苡絃 /人助旅行 (blog) 版主、《為什麼去遠方》作者
3.陽光以色列粉絲專頁 專業導遊推薦
4.雄獅旅行社 欣講堂分享活動
5.以色列時報 Times of Israel
章節試閱
趕集-- 耶路撒冷Mahane Yehuda市集
想到傳統市場,小時候和外婆在台北三重巷弄裡買菜的早晨便清晰起來:鄰近市場,撲鼻的魚腥味和果香參雜,肉販大叔熱情的招呼,讓身體每個對味道敏感的細胞都甦醒。
他們總說:「來到一個新的國家,最快熟悉當地民情的辦法就是逛菜市場。」我會來到以色列最大的菜市場Shuk (希伯來文直譯: 市場,現在已經成為耶路撒冷Mahane Yehuda 市場的代名詞),還是因為國中補習班教英文的主任在以色列學舞蹈的小姪女Ron,間接搭上線聯絡。Ron 是我在以色列遇見的第一個臺灣女孩,她和生氣蓬勃的菜市場,與接下來展開
生活的耶路撒冷,是我在以色列的第一站。
那還是2013 年微冷的10 月,才逛Shuk 一圈,手裡沉重的提袋與嘴裡停不下品味的滿足,完全顛覆沙漠一貫給人的貧瘠與單薄。沒想到,走回大街才一回神,我從前在臺灣麵包坊裡,每次看著剛出爐的烤麵包那香氣四溢的迷人風景,竟然活生生地被眼前一隻接著一隻直接伸往推車上甜點的手嚇回神。街上隨意拿取麵包和水果的人,根本也不害怕被老闆發現。
「他們可以這樣嗎?這樣是小偷的行為吧!」我驚訝的轉向Ron,她笑笑,說這邊的人都是這樣的。後來也發現這是真的!而我的驚訝,則被挑著餐車的中年男子用同樣溫暖的小點收買了!那是種很溫暖的感覺,很有分量,就這樣不足一個手掌大的巧克力酥皮。至於這到底是甚麼樣的哲學?至今我與我所有的朋友,都還搞不懂。
現今生氣蓬勃的Shuk,深遠的歷史該追溯至十九世紀奧圖曼土耳其帝國時期。一批批的移民看準耶路撒冷市中心的優良區位,便在店家集結之下開始了市場歷史的第一頁。然而,市場最精采的改革則是在接下來的英國統治時期(1917-1948)。經過露天開放市場的經驗,市場攤販們向當時的地方政府與耶路撒冷居民集資,讓市場店家成為有隔間與遮雨棚,以及提供水電的舒適場所。現今,Shuk 除了是耶路撒冷輕軌(Light Rail)重要的一站(Mahane Yehuda),也完整保留以色列飽滿的風情與飲食文化。
Shuk,是最快速認識當季蔬果與中東飲食的地方。除了一般生活用品與傳統衣飾、乾果零嘴,穿梭巷道還有道地中東風味的各樣餐廳:pita 餅配鷹嘴豆泥hummus、現榨的鮮紅石榴汁、北非小米couscous 搭配香嫩的串羊肉或雞肉、炸魚薯條⋯⋯ 處處用味道與色彩勾勒你對食物的記憶。當然來到市場,總免不了體驗殺價一來一往的興奮,體驗以色列人精明的生意頭腦的第一手交流。透過Ron,認識幾位她常常光顧的店家老闆,也在一陣瘋狂採買後,選擇當地一家有名的平價餐廳,開始我的中東第一餐!當時看著她與老闆、還有旁邊不認識的人有說有笑,我心裡真羨慕她融入當地的樣子,也忍不住想像,那樣鮮明、隨興,而且非常迷人的,一年以後的自己。我告訴我自己,下一次當店家老闆熱情地抓起一把乾果或是夾起炸蔬菜球falafel 送到眼前,我再也不會錯過人情在舌尖跳舞的機會!
大學生活,每天都像新的一樣
-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
如果我是一種動物,我一定是最會走路的那種。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很大,除了有六個校區、七所學院,而在Scopus 山上的學院,都擠在一棟六角型的大樓裡,要找到正確的位址,除了問,還是問。剛開學一週,學校裡每天都有信用卡公司、電話公司和學生事務等擺攤。大概是在埔里的小學校待久了,忘記一個學院、一間教室裡會有各樣老老少少不同群體的人來上課。跟國中教室一般大小的空間整間爆滿,很不通風,老師又不開冷氣。幸而短短兩小時的詩學Introduction to Poetry 上得很快,而最大的感嘆,就是每次留學都選到口音很重的國家,覺得也滿有趣的。
先是英國,再來是以色列。但是比較一下,其實在國外上課,大家都非常努力認真,全世界學校排名前40 的學生都在這裡呢!也因此有時候英文用字我也不太懂,只可以把握90% 的資訊,剩下的只得靠自己多做功課。而這裡老師不鼓勵學生發言,應該說,不用鼓勵學生發言!因為學生會很恐怖的一直打斷老師,就算是聽起來很沒道理、很蠢,大家總是認真的討論。而我沒有任何理由輸人,因為在這裡,英文是大家都在學習的第二語言。
值得一提的是,這裡的學生反應好快!他們不會討論太多專業名詞,可是靈活於翻轉各種論點,甚至深植到宗教、社會的意識。集思廣益是這裡的常態。我也開始找回自己放了三個月假的語感。而念文學這件事,無論看起來多麼無用而軟弱,卻可以反映一個民族、各種政治和時代的作為。特別是讀詩:從最微渺的感覺開始,觸發的是一連串字句拉動字句的迴轉,不去測度作者的意思,因為詩本身就是會呼吸的形式。文人好像自始就會擔負很多的痛苦,因為我們,至少厲害的前輩們,把痛苦把快樂、感覺都放得很大。所以哭得很徹底,也笑得徹底。好事是多思考的人反而想得簡單、生活得踏實。其實回過頭來,能夠生得心思細膩,何嘗不是得來不易,只要把握好每個人的特質,好好的活出自己的不一樣,我覺得所有眼裡敗壞的都會好起來。
“If I read a book and it makes my whole body so cold no fire can warm me, I know that is poetry. If I feel physically as if the top of my head were taken off, I know that is poetry. These are the only ways I know it. Is there any other way?”
—Emily Dickinson(1830—1886)
迷路於一棟棟的學院間,我真實歷經以色列人上學的感覺。另外一項在學校的觀察,就是以色列人穿衣的形式。以色列人在歐洲深根很長一段時間,來自法國、德國與比利時的同學更是為數甚多。這裡的學生穿衣,相較起來不太重視品牌,只要質料好、搭配好,最創意的最時髦的都可以被演活。最美的人在這裡,最帥的也是。除了香水味一樣濃烈,讓我不是很喜歡。而淺色的頭髮和皮膚,配各種色系都是柔美的。在學校我算是可以數得出來的幾個亞洲人之一,所以做甚麼事都會被記起來,辦公室的小姐記得我,賣咖啡的帥哥也記得我。不久後,我也要開始希伯來文課程了,除此之外,還有相關以色列猶太文化的課程,很有趣吧!雖然現在學制越來越複雜,在這裡得到的學分轉換回臺灣抵的不多,但除了這個小缺點,還真希望哪天我也可以和一群人快步在學院間,不會迷路、不會覺得生疏,可以輕鬆地躺在草地上曬太陽,用手托著一塊披薩衝來衝去,以希伯來文討論剛才上過的課程,並在遇到一群朋友時被抱著親吻臉頰,我會很感動的。才開學第一天,這樣會不會太貪心啊?
為了興趣來念書的以色列男孩與女孩,只要不是因為宗教,都被要求要在軍中服役(男生三年、女生兩年,然而拒絕服役的巴勒斯坦人就業門檻提高)。大部分人就算不選擇服役,也會主動參加一至兩年的社區服務,所以雖然我大三了,在課堂上,也能輕易看到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分開坐的情況。雖然希伯來大學不斷提高阿拉伯人入學的比率,他們還是會定期在校園內示威靜坐,要求他們認為更理想的待遇。這麼年輕的國家,有這麼多不同的聲音,有時候我覺得要不是因為政治還有複雜的歷史,這裡的人真的可以很快樂、有不同的色彩和最寬大的包容。只是現實世界中,這個國家是沒辦法不在混亂中壯大的。所以來這裡,想要聽聽不同的聲音,和各種人對話。尤其真實的聲音往往不被聽到,而我們就這樣被報章雜誌洗腦,其實哪裏沒有受害的人?只是每個人做的夢都重疊到同一片土,利益的分割也難免了。
特拉維夫Tel Aviv
久久沒有來Yaffo。
老雅法,這極富特色的老城區,這裡有一萬兩千年前就開始海運的歷史。現今發展為古董市集與新興規劃區的合體,常常是當地人與觀光客聚居的特色地點。簡潔明亮的複合式咖啡廳、各富特色的創意小店坐落在不同的角落,成為雅法生生不息的景緻。那天和同伴Rosalind 到了特拉維夫訪問知名社會企業Olive Green Tour ─一個因以巴衝突源起的組織。負責人兼創辦人Fred 對巴勒斯坦與以色列的衝突有深入的了解與親身體驗,他透過觀光導覽,整合觀光客、學生與當地互動,致力於雙方彼此的和諧,使旅人們回國後將故事一個接著一個傳下去。旅遊的過程中,也可以為負重的以巴議題注入活水,並尋找解決的可能。
有關於特拉維夫的故事,太多了。她本來就是個充滿傳奇、不同於耶路撒冷的城市。每天都有爆炸般的資訊衝擊,也在無數個夜晚,創造故事。
除了最早一次和Ron 到特拉維夫過臺灣國慶的驚喜,之後又陸陸續續因為節慶、工作(非法的,當然),還有狂歡的幾個夜晚來到這座城。特拉維夫非常歐化,沒有保守禁忌的人,在最浪漫的陽光長灘上;商業大樓林立,混合各色人種語言。來這裡的旅人都不願錯過,無論是流落大街頭,還是選擇久待一段時間成為城市的生態之一,他們眼裡看到的,都是蓬勃發展的以色列。
除此之外,特拉維夫也有大學。我很幸運地跟著Rosalind 參加了另一場由Pears Foundation(由特拉維夫大學支持,目標在發展新興市場創業的團體)所舉辦的Pears Challenge(新創企業競賽)。
天氣好熱,我們拖著行李從城市的一頭走到另一頭。在發表會上見識到幾個新興市場的創意團隊,幾位評審委員在短時間聆聽、分享,給予各方面意見。而很多時候我們對夢想(或是最簡單的想法就好)會有理所當然的堅持,卻常常忽略了現實世界人們已經習慣的生活方式,或是政經體制下的行為觀念。
比如說,我一開始很欣賞一個生物箱的提案,只要一百美元的預算,就可以在有水、種子與營養的可攜式盒子裡種出蔬果,推廣到第三世界國家的小家庭,以減少糧食危機。這個團隊已經和非營利組織合作開發,並且很樂觀地對產品不受時間、地點與氣候限制的優點作介紹。卻有評審點出:你知道在這些國家裡,人們需要的營養大多依賴魚、肉類嗎?還有非營利組織並不是很強大有力的客源,換個市場,在現代高發展國家中,很多人對綠能與非農藥作用的蔬果是非常有興趣的⋯⋯這都還只是一小部分的建議,也是我忽略、卻最簡單的思考。各種新鮮有趣的想法,我看著滿席座位不分年齡、專業領域的與會者,開始理解近幾年來,為甚麼會有這麼多年輕人被以色列吸引至此:一種新的學習、沒有疆界的開放讓新思想殖民。
印象深刻的一次,是在這座城裡過普珥節(Purim)。猶太人的普珥節記念猶太人在波斯帝國時期,神藉著以斯帖拯救他們逃過哈曼計劃,讓滅絕猶太人的陰謀失敗。這是一個極其快樂的節日。一向以趴踢文化知名的特拉維夫等著全以色列人和我一起過週末。學校則是在週末前安排了森巴、人體彩繪和折氣球等活動,整個大樓好不熱鬧。就在氣氛應該被炒熱成赤紅的樣子,大雨卻取消了原本最熱鬧的化妝舞會遊行。
意思是最壯觀的沒了,而我帶著滿滿的期待過去撲了空。我和班上同學Gabi、Sarah 想著,既然已經訂好青年旅館,就不要浪費又一次來到特拉維夫的機會。畢竟和不同人出來嘛!不要只拍廉價的裝束,更不要展現過節才有笑容的樣子。我們還是和旅館工作人員混進當地一座被擠爆的地下酒吧,在裡面開心的狂歡跳舞,身邊有奇形怪狀的銀色ET、美國牛仔、護士等陌生人。但是我們好近,好像每大家都約好一起去跳舞一樣。陌生卻熟悉的感覺,我們都在光影中更豐盛的回來。
世界各地的大城市大都倉促而冷漠,文明進化成某種防衛的文化,房屋林立而人心隔離。不同的是,以色列的城市還保有中東民族沸騰燃燒的個性。我更特別記得那一次,在 תעגל אנ זכרמ The NaLagaat Center 經歷一個非常、非常美麗的夜晚。
空間裡飄香,那是在開演前、半透明的屏幕後,細細用手揉出來的麵包,是在現場直接送進架設在佈景裡的烤箱烤出來的。表演者近距離和觀眾接觸,我們觸摸他們的手、擁抱他們,也回應他們演出來的每個夢想,有大的、小的,關於日常生活還有看見的記憶:那次一起去義大利表演的旅行、小時候幻想被知名設計師理髮的風光、關於滂沱大雨裡第一次抽菸的偽成長,還有那一首忘不了家鄉的俄文歌⋯⋯,臺下的觀眾附和唱著,身體隨著一起搖擺。我們都忘了自己看得見、聽得到的幸福,忘了生命中的記憶,何嘗不是用五官拼湊起來的。
Nalagaat Center ﹙ Nalagaat,意思是允許被觸摸﹚的表演者都是聾啞朋友。有些人生來身體就不完美,有些人則是經歷了退化才了解失喪的感覺。他們在2002 年的時候集聚在一起,開啟了第一場演出。用生命演出自己的故事,一遍又一遍,從最單純的感官出發,沒有政治沒有國籍宗教,我們來這裡是要歡聚是要被再教育,再次學會珍惜。
整場表演充滿了歡樂,看著屏幕上小小的翻譯,我用力聆聽比我更用力吐出一字一句的表演者,台詞都記得好熟,還不忘記撒上以色列人樂觀幽默的玩笑調味。黑暗裡的生命如果都可以這樣精彩,我們不是更應該用心經營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嗎?
長達一個多小時的表演結束後,每個人都被邀請上舞台一起享用美味的麵包。忘不了這位眼前才演活自己想完成「結婚」這個小小夢想的先生。他長得很有英國紳士的樣子,我手裡的麵包都還沒吃完,他又熱情的塞另一個在還握著他的手裡的麵包。
好溫暖、好有溫度,好香。我說的不只是麵包,還是他們美麗的樣子。
我想告訴你們他們的每一個故事,甚至是超越這座空間、超越這座城、這座國家與人種的故事。但是我記得的一定不比他們深刻。有時候我徬徨,自己在熱血沸騰的批評時,是不是也是一種沒有經歷過程就盲目的論斷。
而在此刻,我多麼想告訴你們關於義大利表演的故事,他們還在彩排的時候,其中一位演出的夥伴猝逝,沒有辦法去他夢想中的國家;還有一位阿姨在台上好溫柔的摸著娃娃,因為她忘不了自己親手抱著姪子,卻看不見他的那一刻,才知道自己真的看不到了。
Not by Bread Alone(出自聖經舊約申命記: 「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是這個團體表演的項目中其中一個,另外,在紐約和倫敦也都有Nalagaat Center 展演中心。而來以色列,也千萬不要錯過一旁需要預約很久、必須在黑暗被帶位、進餐,體驗盲人世界的黑暗餐廳。
旅行,已經不是疾行著要充滿。我只等待城市的每一個故事。
L’chaim,敬人生。
趕集-- 耶路撒冷Mahane Yehuda市集
想到傳統市場,小時候和外婆在台北三重巷弄裡買菜的早晨便清晰起來:鄰近市場,撲鼻的魚腥味和果香參雜,肉販大叔熱情的招呼,讓身體每個對味道敏感的細胞都甦醒。
他們總說:「來到一個新的國家,最快熟悉當地民情的辦法就是逛菜市場。」我會來到以色列最大的菜市場Shuk (希伯來文直譯: 市場,現在已經成為耶路撒冷Mahane Yehuda 市場的代名詞),還是因為國中補習班教英文的主任在以色列學舞蹈的小姪女Ron,間接搭上線聯絡。Ron 是我在以色列遇見的第一個臺灣女孩,她和生氣蓬勃的菜市場,與接下來...
作者序
爸爸媽媽眼中的李潔 文/ 李潔的媽媽,爸爸
「李潔,像爸爸還是像媽媽!?」
「都不像!李潔就是李潔。」
從小就超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倔強得常常令人抓狂,真是挑戰我們當父母的耐心和智慧。 一轉眼,她也長大了。
猶記得文華高中一年級下學期時,十五歲的李潔突然告訴我們:「我要去參加校外的英文演講比賽,如果得名了就要去英國。」
結果,才剛十六歲的那年夏天,女兒真的獨自遠赴英國伯明罕,當高中交換生一年。接著在大三到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一年。
為什麼是去「以色列」呢?
爸爸認為猶太人很聰明夠優秀,得到最多諾貝爾獎,就去看看他們是如何生活、學習和競爭努力。
媽媽覺得身為基督徒,一生一定要去耶路撒冷,尋訪耶穌的腳蹤,印證歷史和奇蹟的軌跡,體驗猶太豐富包容的文化,是信心和幸福之旅。
這一年,李潔也真的好好去看,去聽,去說,去體驗和紀錄,學習希伯來文並生活在其中。
感謝上帝,讓她毫髮無傷,平安歸來!
看著她平安健康長大,快樂積極學習,努力往夢想前進,除了祝福還是祝福!希望她成為有溫度,懂得分享並可以包容也願意幫助人的人,也成為可以祝福別人的人。
身為父母,我們儘量送她一雙翅膀,翅膀硬了就放手讓她飛出去。至於如何飛?要飛到哪?就看上帝的帶領了!
爸爸媽媽眼中的李潔 文/ 李潔的媽媽,爸爸
「李潔,像爸爸還是像媽媽!?」
「都不像!李潔就是李潔。」
從小就超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倔強得常常令人抓狂,真是挑戰我們當父母的耐心和智慧。 一轉眼,她也長大了。
猶記得文華高中一年級下學期時,十五歲的李潔突然告訴我們:「我要去參加校外的英文演講比賽,如果得名了就要去英國。」
結果,才剛十六歲的那年夏天,女兒真的獨自遠赴英國伯明罕,當高中交換生一年。接著在大三到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一年。
為什麼是去「以色列」呢?
爸爸認為...
目錄
自序:金色耶路撒冷
壹:初遇溫暖
1 日昇-以色列給我的第一課
2. 趕集-耶路撒冷Mahane Yehuda市集
3. 無章序就開始-第一位天使的名字
4. 大學生活每天像新的一樣-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
5. 說句希伯來語聽聽吧-為甚麼我一定要學希伯來文
6. Stupidity Ideology蠢蛋思維-生活歸零才是生存
7. 出外靠朋友-關於社交
8. 真誠就是一生的功課-對,我就是喜歡以色列人勝於美國人
貳:行走中東
9. 猶太節日誌(1)大屠殺紀念日與博物館Yad Vashem
猶太節日誌(2)以色列的國慶日
猶太節日誌(3)台灣的國慶日,在以色列
猶太節日誌(4)光明節Chanukah
10. Shabbaton at Kibbutz Hannaton-收拾行李過周末啦!
11. 白色耶路撒冷-早晨的一場雪,讓耶路撒冷都白了
12. 一線之隔-逾越節,我在土耳其
13. 女人在中東的劃位-女性,在中東
14. חוצפה 厚顏無恥的魯莽與勇敢-以色列人的國民個性
15. 當政治等於國家(1)剩下的,就是我們的事了
當政治等於國家(2)以巴衝突在我眼裡的紀實
當政治等於國家(3)從Sderot深入接近迦薩
參:尾韻雋永
16. 老城教堂鐘聲響-橄欖山與錫安山上的教堂
17. 老時代,再呼吸—耶路撒冷老火車站
18. 油綠大漠之上-死海、加利利海與山
19. 海法 Haifa
20. 以色列魂,我生活的
21. 特拉維夫Tel Aviv
22. 分手的故事-各走各的,又回到兩個人
23. 給生活的情書
24. 生活裡有你的重量--關於愛情
25. 巴爾謝巴 Be'er Sheva
26. 離家,返家
後記:我們眼中的李潔
附件:前進以色列小貼士
自序:金色耶路撒冷
壹:初遇溫暖
1 日昇-以色列給我的第一課
2. 趕集-耶路撒冷Mahane Yehuda市集
3. 無章序就開始-第一位天使的名字
4. 大學生活每天像新的一樣-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
5. 說句希伯來語聽聽吧-為甚麼我一定要學希伯來文
6. Stupidity Ideology蠢蛋思維-生活歸零才是生存
7. 出外靠朋友-關於社交
8. 真誠就是一生的功課-對,我就是喜歡以色列人勝於美國人
貳:行走中東
9. 猶太節日誌(1)大屠殺紀念日與博物館Yad Vashem
猶太節日誌(2)以色列的國慶日
猶太節日誌(3)台灣的國慶日,在以色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