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追尋天使,與魔鬼周旋
如果你謙卑,無論讚美或羞辱都不會影響你,
因為你知道你是什麼人。
If you are humble, nothing will touch you,
neither praise or disgrace,
because you know what you are.
德蕾莎修女
假設你的家族經營五十年的生意週轉不靈,危在旦夕,三百名員工及其家屬靠這份工作維生。你的叔叔曾入獄服刑,令家族蒙羞多年,但他伸出援手,要借錢給你紓困。你沒有其他替代方案。你怎麼辦?
上述及其他類似故事代表一個道德困境,人人在某個時間點,不論在個人或職業環境,都可能遇到。在此時刻,我們的價值觀亮得刺眼,我們的壓力水準猛然升高。你是領導人;過去幾年你努力構築願景;你願意擴大解釋它到什麼地步?只要目的正當,就可以不擇手段嗎?處於這些情境,重要的是了解你的目標是什麼,然後辨別你的界線在哪裡。在此情境,你會怎麼做?
面對魔鬼
且看一個類似故事的結局。德蕾莎修女和仁愛修會接受惡名昭彰的海地獨裁者,綽號「嬰兒醫生」的尚克勞德.杜瓦利(Jean-Claude Duvalier)捐款。5嬰兒醫生因高壓統治和殘暴不仁被人民推翻,而流亡海外。
據報導,德蕾莎修女也接受聲名狼籍的美國林肯儲蓄信貸銀行(Lincoln Savings and Loan)前CEO查爾斯.基廷(Charles Keating)百萬美元以上捐款。兩萬三千多人持有與林肯儲貸相關的投資,該行倒閉時,很多人一生積蓄化為烏有。林肯儲貸的崩垮也導致美國政府損失三十多億美元。基廷最後入獄服刑四年餘。
德蕾莎修女怎麼可以拿這種人的錢?那不是直接抵觸她和仁愛修會主張的一切嗎?在她的道德體系裡,這種人是「魔鬼」,她卻不顧一切跟他們打交道。
在仁愛修會整個成長過程中,德蕾莎修女還面對其他形式的魔鬼。隨著她愈來愈成功,批評的聲音也愈來愈大,認為她的工作有陰暗面。有些人呼籲大家注意她用捐款蓋新的修道院和擴大傳道工作,而不是改善收容所的環境或協助終結貧窮。
仁愛修會不公布資金來源或支出細目。一九九八年德國雜誌《明星》(Stern)登了一篇文章,估計該會每年收到約五千萬美元捐款。其他記者則估計一年一億美元。批評者認為這些錢不可能全部花在捐款目的,也就是幫助貧病者,因為該會設施由修女和志工任職,提供很少的醫療照護,運作成本很低。 批評者斷言,大部分捐款被輸送到羅馬的梵諦岡銀行,被天主教會用在一般開銷上,或轉移到非基督教國家去宣揚福音。另一個廣為流傳的說法是,仁愛之家用原始方法,而非適當的醫療照護,治療向他們求援的窮人和垂死者。
德蕾莎修女如何回應這些貌似魔鬼的抨擊──基本上是在更大的教會組織內運作,及處理一個龐大棘手問題,而必然產生的結果?她以堅持她的信念來回應。如奈特李德報業集團(Knight-Riddder Newspapers)聯合專欄作家克拉克.墨福(Clark Morphew)所述:
消滅貧窮和文盲不是德蕾莎修女的關注焦點。她年輕時立志成立一個修會,傳播一點人道精神和天主教的神學給世上窮人。她從未假裝自己是醫生,能夠消除或甚至減輕死亡的痛苦。她和她的一小隊修女旨在為苦難者帶來心靈慰藉,這個概念顯然被她的批評者忽略了。
然而,她是人,難免犯錯。但儘管有這些嚴重指謫,和反對她的方法學的意見,她從未放棄。
至於德蕾莎修女本人是否視這些批判為「魔鬼」,或批判是否使她的工作更加困難,我們不得而知。無論如何,批判不曾減弱她繼續手中工作的決心。德蕾莎修女不曾立志改變世界,她只是想幫助她眼前的窮人。
身為領導人,你也會遭遇外界質疑你的原則。例如,你怎麼可以跟價值觀不同的人做生意?這樣做對你的組織和員工會造成什麼影響?對你的顧客又會產生什麼作用?
追尋天使
德蕾莎修女的天使,是她服務的窮人。安慰和提供尊嚴給那些不曾獲得尊嚴的人,是她的底線。她感動的生命數目,是她的投資報酬。建立全球基礎設施去接觸那些生命,是她最大的資金成本。她唯一的資金來源是捐款。德蕾莎修女的關注點,從未偏離她的使命──服務窮人中的窮人,她需要錢來做這件事。
魔鬼對人類做過可怕的惡行。他們的錢可能是用可怕的手段取得。那麼,你在哪裡劃分跟他們打交道的界線?德蕾莎修女在捐款來源和捐款用途之間劃一條清楚界線。她判斷錢可以服務更多窮人中的窮人,這項善行的成果比它的來源性質重要。她接受魔鬼的施捨來追尋天使。
黑與白之間的抉擇
身為領導人,你可以回答幾個問題,由此途徑擺脫道德困境。第一個問題是,你的天使是誰,你的目標是什麼?德蕾莎修女的天使是窮人中的窮人,她的目標是服務這些人。為了達到目標,她需要人力和財力。仁愛修會需要資金來維持日常活動,並在需要的地方成立新的傳道所。該組織的資金主要來自捐款。
第二個問題是,對於亟待處理的議題,你的指導原則是什麼?德蕾莎修女相信施捨發自內心。因此,她不懷疑捐款的來源。她常被引述的一句話是,「如果你評斷別人,你就沒有時間去愛他們。」這是一句改述過的話,但完全符合我們對她的信念的理解。
最後一個問題是,在你的價值體系裡,你的界線劃在哪裡?德蕾莎修女知道她用捐給她的錢做善事,所以她會毫不猶豫接受捐款,但那是她的極限。她絕不允許捐款者利用她的名字或仁愛修會來達到他們本身的目的。
露瑪的故事:隨著德蕾莎修女和仁愛修會聲譽日隆,機構、公司和跨國企業經常捧著錢來敲她的門。這些捐款常以捐款者的商業利益為條件。我記得曾有跨國公司來找德蕾莎修女,提議用錢換取她的背書。她總是拒絕。那是她的界線。她不替企業做商業性質的背書。
的確,她不接受任何服務的付款,只收慈善捐款。她表示,「我們從不接受邀約外出吃飯。你想知道為什麼嗎?因為接受那些邀約可能給人一個印象,以為我們的工作是收費的,而我們做任何事都不收費。」
我在仁愛修會當志工的時候,正在考慮申請法學院,我想請德蕾莎修女寫推薦函。其他修女告訴我,她不再替志工寫推薦函。她認為我們做志願工作不應該為了個人利益,而應該發自內心。
畫出你的界線
領導人必須知道自己的界線在哪裡。有時你必須妥協。你必須有勇氣決定哪些妥協可以接受,哪些不可接受。你的抉擇不會一貫正確,你會因此遭受批評。德蕾莎修女的許多抉擇遭受批評。她的回應是堅持她的信念,專心完成她的工作。其他領導人也許必須做同樣的抉擇,依我們之見,剛正不阿和妄下判斷於事無補。也許一個潛在客戶以不大道德的商業交易聞名。你是否因此拒絕跟這位客戶往來?抑或,身為一個對員工有責任的領導人,你是否因為這筆生意能讓你發出薪水,讓你的員工保住工作,讓他們買食物給家人吃,讓公司繼續營業從而進一步實現公司的願景,而決定做這筆生意?
露瑪的故事:我曾協助營利和非營利事業籌募很多錢。當我做籌款演說時,我試圖訴諸聽眾的價值觀。不過,有時我也面對和德蕾莎修女一樣的挑戰。我聽說某人做了某事違反我的原則,但此人也能開一張支票使一家公司免於破產,這家公司雇用兩百名員工,幫他們養家活口,送他們的小孩上學。接受那張支票是否違背我的原則?哪些妥協可以接受,哪些不可以?什麼時候手段使目的正當?
路的故事:我曾任一家消費品公司的董事長,這家公司處於初期發展階段,正在籌集第一輪外部資金。在不景氣的市場,CEO做了傑出工作,很快拿到一個機構投資者的投資條款清單(term sheet)。然而,這份清單極端偏袒投資者一方,完全不利於管理團隊。雖然這筆錢可以讓公司進一步達到它的短期目標,卻會妨礙它實現長期願景的能力。CEO和創辦人最後在董事會支持下,決定拒絕這筆投資。公司無法從其他來源籌到資金。它終於賣掉所有產品,但缺乏足夠資本投入更多生產。我們每個人,做為個人和領導人,都會面對是否通過魔鬼達到天使的決定。你會如何決定?
德蕾莎修女的第二項領導原則告訴我們,我們需要一個準則來幫我們做困難的道德抉擇,以及這樣一個準則如何能在我們領導組織之際,幫忙指導我們每一天的決策。第二項原則不偏不倚落在第一項原則「簡單的夢,強烈的表達」之上。兩者結合在一起,奠定其餘原則的基礎。
德蕾莎原則
追尋天使,與魔鬼周旋
記住誰是自己的天使
辨別自己的道德界線
用自己的界線評估每一個抉擇
勿跨越界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