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愛你」已經不再是解答,
不如一起戀愛,各自相愛──
愛情不「將就」,是時候「改變戀愛」!
入選韓國文化藝術委員會推薦好書!
分開自在,在一起自由,
非常喜歡,但不一定要擁有。
因為比「我們」更重要的,是「我」──
未來的戀愛,談著談著總是淪為「將就」。初戀男友的情書寫著「妳是我的!」,但是她既不想成為誰的,也不想擁有誰。二十多歲的前男友們,無一例外地在熱戀時就想到「結婚」;三十歲後遇見的男人,不是「結婚前提派」,不然就是不夠真誠,老把女人的「不婚」曲解成可以隨意對待。
在這個認為「愛情的結局是婚姻」的世界中,未來不願意妥協,又仍然渴望浪漫。就這樣,她反覆在一次次的「將就」中碰壁,再不屈不撓地尋覓最適合自己的「最佳」戀愛。終於,她遇見了始源。
兩人不僅在複雜又敏感的戀愛話題上共鳴不斷,始源更對未來釋出強烈好感。正當她沉醉在久違的怦然心動中,始源的一句話卻讓未來瞬間清醒:「我和我女友決定進行開放式關係,妳願意和我來一次嗎?」
甜蜜與未知一次襲來,未來既混亂,又充滿好奇。眼前這道新世界的大門正對著自己敞開,如果不親身體驗,就永遠不會知道¬。在獨占式戀愛中,未來遍尋不著的那個「最佳」,會在開放式關係中找到嗎?
名人推薦:
【哲學作家】朱家安、【禾馨婦產科】烏烏醫師、【「Sex Chat談性說愛」podcast主理人】揚、【小說家】劉芷妤、【作家】蔡宜文 愛在一起!
讓你重新思考浪漫愛的一本書。現代社會有許多預設,我們預設別人是異性戀、預設戀愛的「正果」是婚姻、預設願意過夜就願意上床……¬我們照章行事,自己卻沒意識,就像魚沒發現身在水中。這些「戀愛預設」協助延續社會傳統,也帶來各種犧牲和壓迫,甚至助長性侵迷思。這些預設夠好嗎?適用於你我嗎?若我們要重新打造規則,會怎麼做?這本小說讓你體驗三個人類從無到有協議戀愛規則的潛力,讓你意識到自己可以跟你覺得重要的人一起重新打造愛情和生活。
──哲學作家/朱家安
有情人終成眷屬,昏頭的人才會想婚?婚姻究竟是愛情的墳墓抑或是正果?在這個機車、辦公室都能共享的年代,愛情可以共享嗎?問世間情為何物,在情愛世界裡的距離該如何丈量,界線畫得太清晰顯得太疏離,靠得太近又怕喪失自我、太黏膩。
以上自問自答,就像所有人生靈魂拷問般,沒有固定的答案。閱讀《今天,換她跟我男友約會》這本不是傳統童話劇情的愛情小說,或許,你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不過,沒有也沒關係。畢竟這就是愛情啊!
──禾馨婦產科/烏烏醫師
就是一本「普通的」戀愛小說,有甜蜜、迷惘,有各種感受,跟世上任何一種戀愛關係沒有不同。
但關係明明就是每個人都不會相同的,預設戀愛型態、重複他人的戀愛腳本,不是不行,只是你確定那真的是你要的嗎?你想過你要什麼嗎?
單身、一對一、開放式,沒有哪種選擇比較酷,沒有哪種關係比較容易,我也不覺得有任何一種會是永遠的最佳解,但如果有機會去反思去嘗試去練習,有意識地珍惜每個連結,坦率地面對內心的所有情緒,我會相信這樣的每個情感模式決定,都會是當下的,那個最適合自己的「最佳愛情」。
同為一個對世俗婚戀市場的潛規則感到厭倦、卻又對談戀愛不想死心的浪漫主義者,此書完全是摯友等級。
不以常態去解釋一段相遇,不以理所當然去定義一段關係。這是我的心態,我只是想談一場「普通的」戀愛。
──「Sex Chat談性說愛」podcast 主理人/揚
理論上,「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時代女性」和「渴望正常女性伴侶卻陷於求偶焦慮的母豬教徒」,需要的書單本應頗有落差,但我很樂意同時推薦本書給這兩個族群。不僅因為作者用幽默輕快的筆觸,清楚勾勒出這個時代的男女思考斷層,讓母豬教徒省下一大筆PUA課程的學費,還能無痛理解正常女性的思考邏輯;同時從共享經濟的概念出發,大膽提出「開放式關係」這個足以讓新時代女性也盡毀三觀的議題,讀來拍桌爆笑驚呼兼具,十足痛快!
──小說家/劉芷妤
這或許是最適合這個時代的愛情神話,我們都知道裡面的角色過於美好,裡面的感情過於純粹,但當我們看到未來、始源跟素里的互動時,嘴角還是忍不住上揚。這個社會總熱愛叫女人愛自己,卻甚少去思考,什麼樣的關係,才真正是以「自己」出發的。在這個故事中,主角以各自的「自我」為核心而去締結了不同的關係型態,不一定要是開放式關係,也不一定是獨占關係——而是「你自己好就好」的關係——這是我覺得最浪漫的一件事了。
──作家/蔡宜文
作者簡介:
閔智炯 민지형
1986年生,在西江大學研讀韓國文學、新聞傳播和日本研究,並在韓國藝術綜合大學電影研究所攻讀編劇。2015年,以《朝鮮公務員:吳希吉傳》在「韓國故事大賽」獲獎。2019年為電視劇《Leverage:詐騙操作團》撰寫劇本。目前是電影、電視劇的編劇,同時擔任韓國電影性別平等中心的性暴力預防教育講師。
初戀是在國三時,大學二年級正式談了第一次戀愛,發現自己好像有戀愛的天賦,所以努力發揮才能地戀愛和分手。2016年受到「江南殺人事件」的衝擊,開始研究女性主義,深刻體認到女性主義對人際關係和愛情的影響,而第一部小說《她厭男,她是我女友》便是這些體認的成果。
十多歲時,她是好萊塢浪漫電影的忠實粉絲,現在知道了當時自然而然地憧憬的世界意味著什麼,正因如此,她依然對21世紀的韓國戀愛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
譯者簡介:
黃莞婷
台灣科技大學資管碩士,現為自由譯者。為了更自由的玩樂,努力工作著。
譯作:《金色證書之路:TOEIC最強滿分教師團隊的閱讀全真模擬試題+解析》、《從土裡栽種品牌》、《我們一起走的時間》、《我也不想一直當好人》等書。
工作聯絡信箱:kellyh.viva@gmail.com
章節試閱
那已經是一年又一個月前了。
未來和秀浩談戀愛的時間不算短。
按韓國年齡的算法,兩人都三十五歲了。
是被所有自認有基本常識的韓國人,認為最適合進行全方面干涉的對象。
在幾小時前,未來和秀浩結伴參加未來高中同學寶拉的婚禮。
因為是舉辦在北漢山山腳的畫廊裡的小型婚禮,換作平常,未來一定會嫌麻煩,不過那天說巧不巧,是個風和日麗又沒塵霾的春日,所以,未來心情愉快地到場。
寶拉和新郎從高中開始交往,戀愛長跑十年,往事歷歷在目,未來似乎看見了好萊塢青少年愛情電影的完美結局。
未來看著那個美麗又幸福、幾乎可稱得上是「理想婚姻」的場面,不禁思索著。
果然,我並不想結婚。
然而,不久後,她才發現秀浩想的正好與她相反。
對未來來說,秀浩是個優質對象,是個不錯的選項。
其實,未來從來沒擁有所謂的「最佳」愛情,總是在「將就」和「將就」之間作困獸之鬥。
為什麼秀浩是未來將就的選項?
很諷刺地,是因為秀浩常掛在嘴邊的「好男人」所導致的。
那麼,對未來來說,什麼才是「最佳」呢?
未來想要的愛情是,彼此各自守護自己的位置,尤其是要守護好自己。未來不想成為誰的,也不想擁有誰。
未來高中初戀男友羞澀遞出的信上,寫著:「妳是我的!」一看到這句話,未來渾身起雞皮疙瘩,還來不及細思那句話的意義,就像生理反應一樣,心一下就涼掉。
在那之後,未來自然而然地疏遠初戀男友。直到幾年後回想起來,未來能理解對方當時的心情。
他一定很想對人生中第一個女友說一句全世界最浪漫的情話吧。
所以,他像個機器一樣,把透過媒體和韓國文化所學來的語言,照本宣科地寫下來。
他想表達「我非常喜歡妳」,而他認為「妳是我的」是最完美的表達方式。他大概覺得那句話最能展現自己的男子氣概,也從沒懷疑過媒體說的「這是女朋友會想聽的話」吧。
但無論他說那句話的意圖為何,很抱歉(其實一點都不感到抱歉),那句話讓未來感到不自在。
未來不喜歡那句話,即便這使她必須與認為「那就是情話的精髓」的世界,產生碰撞,她也是莫可奈何。
未來二十多歲的戀愛都在與這件事搏鬥。
只要未來和某個男性產生一點好感,互相散發浪漫的氣場,進一步發展成戀人關係,類似的話便層出不窮。
未來偶爾會表達自己不喜歡那種話(比如「一輩子都只能看著我」、「我只有妳」、「我們要永遠在一起」之類的),但未來有時也會考慮對方的心情和當時的氣氛,隱忍不說。
未來的戀愛會在不知不覺間變成角色扮演劇—雙方各自扮演符合媒體輿論和社會認知的「男朋友的角色」與「女朋友的角色」。
老實說,這很正常。因為每個人向心儀對象的第一次告白,也就是吐露最個人、最隱密的情感,都是依循著社會所教的劇本進行。
很多人認為愛情是一種本能,要發自內心地表達,各修各的戀愛學分。
但未來並不這麼以為,就像我們在學校學國語、數學和英文一樣,我們也從媒體上學到怎麼談戀愛,學到什麼是愛情,連自己沒意識到的最瑣碎小事,都是學來的。
什麼是浪漫?什麼是真愛?每項標準都不是我們自己制定的,而是取決於外界。
未來二十多歲時的前男友們,血氣方剛,會依循社會與媒體標準,熱絡地對未來計畫著結婚,不知是幸或不幸,那時候的他們沒有結婚的經濟基礎,因此,僅止於高談闊論,沒一個實現過計畫。儘管如此,還是足以讓未來每次聽見那種話,就感到心驚膽跳。
當然,就像某些人所言,「這個世界變了很多」,現代社會的結婚型態較過去更加多元。不過,未來認為我們依然無法忽略社會長時間以來所形成的婚姻共同特質。尤其是身為女性,未來不得不「防禦性悲觀」,把保護自己視為優先要務,所以,對未來來說,結婚從不在她的人生選項中。
正因如此,每當未來和男友的感情與信任加深,男友毫無例外地聊起「結婚」,都會被未來像打斷陣痛般地,無情摧毀。我們現在彼此喜歡,在一起很舒服也很快樂,到底為什麼事情會超展開,奔向不著邊際的「結婚」呢?未來無法理解這件事。
起先,未來不懂為什麼自己說「我不想結婚」時,很多男友都露出失望神色,直到後來她才明白個中緣由。
他們把那句話視為「我沒那麼喜歡你」的意思。
對未來來說,一個人可以很喜歡另一個人,但不想和那個人結婚。只不過這個世界不這麼認為。就「一般戀愛認知」來說,這是很不可思議的事,是需要上網發文求救網友「這樣的女朋友……我是不是應該分手才對?」的緊急情況。
因此,就算未來說「我喜歡你」,也付出了相應的時間與行動以資證明她的愛,但「我不想結婚」這一句話,就會讓未來的愛情變得「才不是那麼回事」。
這也是為何未來亟需比「結婚承諾」更能表達愛情的「衡量標準」。
她也曾花了很多的時間與努力,向對方解釋她的想法。
當兩人的愛情成熟穩固時,有些男友會點頭裝作理解未來不想結婚,但只要愛情稍有動搖,或身邊的人介入越來越深時,未來的愛就會再次被質疑。長久以來,「社會達成一致」的標準是最簡單明確的,因此,做為社會成員之一,難以忽視之。
年紀到了三字頭,全新世界到來。
三十多歲的男人和二十多歲的男人不一樣,呈現兩極化現象,要不就是對未來展開「浪漫的愛情攻勢」卻不承諾婚姻、餘生和將來;要不就是開門見山地,要求未來「以結婚為前提」交往。
當時,未來身邊「腳踏實地」的朋友都已經步入婚姻,也步上育兒之路。由於未來只想談戀愛,所以她排除了「結婚前提派」的男人,繼續和那之外的三十多歲的男人交往。
不過,還有另一個問題。
這些男人不是真誠的戀愛對象。
儘管情況因人而異,不過還是有很多女性和未來一樣,沒有立刻步入禮堂的打算,仍渴望著浪漫的愛情。這類女性都會有下述的類似經驗。這對未來來說,是很有趣的現象。
「我愛你」只是未來用來表達情感的方式,但經驗告訴她,對某些男人來說,我愛你等同於「我想跟你結婚生子,白頭偕老」。
不出所料,男人們解讀「不想結婚」的方式果然也差不多。未來和有著相同想法的女性只是說了純屬字面意義上的「我不想結婚」,但某些男人會解讀成「我沒那麼喜歡你,這段關係對我來說也不重要」。
還有,某些男人聽見「我不想(和你)結婚」後,認為不結婚還同意交往的女性是可以隨意對待、忽略的對象。所以,他們忽冷忽熱、說謊或劈腿,導致真心遵守交往基本禮儀的女性身心受創。
另外,當他們遲來地確認了「我不想結婚」的真正意義後,會感到被嚴重侮辱,氣自己浪費了感情與時間。最重要的是,未來在二十多歲的戀情裡沒有感受過最重要的價值—守護「自我」。在約會暴力與數位性暴力盛行、分手需要擔心自己人身安危的現在,確實有遇到危險的可能。
未來重新回想自己在二十多歲,向前男友們表達「不婚」的想法時,前男友們投來的懷疑眼光,以及他們為了證明自己的談戀愛方式沒問題,跑去求教無數戀愛高手後,那些戀愛高手所給出的建議。另一方面來說(雖然很遺憾只能這樣想),未來意識到她的前男友們都很了解自己說「不想結婚」的心理。
經歷二十多歲的戀愛期後,讓未來覺得很有意思的是,還是很多男性會把「愛情」與「婚姻」視為一脈相通。
當未來說出「愛」時,男友會相信未來說的,希望「結婚」;當未來說「我不想結婚」時,男友就會覺得「妳並不愛我」。
然而,包括未來在內,徘徊於浪漫叢林中的女性,非常擅長把「愛情」和「婚姻」完全分離思考。不僅僅是對此熟悉,對女性而言,把愛情與婚姻視為同一件事的思維,已經是上一個時代,早就翻頁了。
但是,未來回顧過往時,才意識到大多數男性仍留在上一頁。
未來覺得這可能是因為男性仍然認為,名為「婚姻」的制度是浪漫愛情的結局。可是,仔細觀察過現實婚姻的人就會知道,很多女性都不這麼想了。男性怎麼一邊覺得我「愛」我的女友,卻不知道女友的真實想法呢?真奇怪。
總之,異性戀女性最終不得不嚴肅正視這個事實,自己尋找自己想要與需要的浪漫愛情面貌,並鉅細靡遺地開出擇偶條件,導致許多女性的擇偶清單都超長—我的理想對象應該有哪些條件,又要排除哪些條件。
但即使擁有了擇偶清單,女性的選擇也不多,就兩種。勉為其難地收下一個名為「浪漫愛情」的綜合大禮包,連帶收下內容物之一—「婚姻」後,為婚姻犧牲奉獻;或兩種都拒絕,不要浪漫愛情也不要婚姻。兩者之一。
只有少數像未來一樣有著過人毅力的女性,拒絕以上兩種選項,不斷地思考與徬徨,還有,明知戀愛會帶來反覆的失敗與煩惱,仍不屈不撓地繼續下一段戀愛。
這是因為「戀愛」是無法一個人完成的事,所以,哪怕女人手持擇偶清單,走向外面的世界,尋找理想對象,但最終那份擇偶清單被以「結婚」為標準,發動「情話攻勢」的男性反利用的機率,壓倒性地高。
女人的心情就像帶著具體的客製化配方—追加一份濃縮,把鮮奶油換成義式濃縮咖啡,還有把牛奶換成豆漿,去了咖啡廳,結果咖啡廳菜單上只有一款咖啡。妳不喜歡這款咖啡?那就別喝了,忍耐吧。全世界充斥著這種脅迫。
All or Nothing?
這年頭,人們都能看信用卡優惠選擇辦哪張卡了,這樣做是不是太過分了?
未來偶爾會思索,有什麼方法能解套呢?我一定得從不喜歡的選項中選一個嗎?如果我不想放棄,也不想妥協呢?
我從年輕就遇到這種問題,是因為我從小心高氣傲,具備冒險精神嗎?
重新回到秀浩是未來「將就」的選項上。
以上述的經驗和想法為基礎,未來在兩年前下定決心,如果我非得在逼婚男人帶來的壓力,與不承諾婚姻的無恥男人之間作選擇的話,我「寧可」選前者。首先,雖然兩個我都討厭,但還是有程度之別。後者明顯有害。最重要的是,還有威脅人身安全的可能。
在兩個討厭的選項中,未來制定了妥協的標準—只要在我清楚解釋我的需求時,對方是能理解我的人就行了。
未來和秀浩是在讀書會上認識的。
第一次見面的時候,秀浩說自己是個對知識充滿好奇心,具有開放式思維的人。他和讀書會夥伴相處融洽,未來和秀浩也自然而然地親近了,慢慢地,未來覺得秀浩就是那個「前者」。
經過幾次私下見面,未來覺得說不定能和秀浩講得通。因為她覺得秀浩是個懂得表達真心與對他人關懷的人;而會吶喊「結婚!!!!!」的人,都很在意體面。
但結果揭曉,一切只是時間問題罷了。
秀浩也是男性,對他來說,「結婚!!!!!」是表達自己真心愛著未來,結婚非但不會損及體面,反而會提高體面。「一心一意愛著妻子的溫柔顧家男」是秀浩這一類男性最常描繪出的中年理想自我形象。
這是今日婚禮導出的驚人意見差異,最近兩人之間不像爭吵的爭吵,不像肢體衝突的衝突,不是矛盾的矛盾(其實就是爭吵、肢體衝突與矛盾)之下,所暴露出的真相。
秀浩是個溫和派。
所以,就算過去未來說不想結婚,秀浩也會順著她說:「我們當然不用馬上結,可是考慮到我們的年紀,尤其是妳的年紀……」
但秀浩今天終於說出口了:
「我真的很好奇,妳也受到『不婚那種東西』的影響嗎?妳常看女超 論壇?」
說實話,未來確實受到「不婚那種東西」的影響(因為我們都是活在社會中的人類),也看過所謂的「女超論壇」(知道女人有多幽默嗎?)。
但是,從很久以前開始,某種神秘的作用讓整個宇宙朝女孩進行了粉紅色公主玩具的地毯式轟炸,未來只不過是幸運地逃過了轟炸,認知到守護自我最重要,沒想要有朝一日成為某人的「妻子」而已。
「那妳到底為什麼會這樣?」
秀浩精通三國語言,畢業於韓國最優秀的大學,又是頂尖大企業的職員,顯然,他的智商高於普通人的平均,但他似乎完全狀況外。
儘管如此,根據種種欲望衝突和經驗綜合判斷,未來自己選擇與秀浩交往一年又一個月,但這樣下去,未來的人生會變得怎樣呢?
未來想這些事,不只是因為秀浩,一想到要和某人共度一生,未來腦海中就會浮現「和那個人做這個、做那個,一起度過往後幾十年歲月」的期待感,而不是每天過著反覆的日常,等待死亡到來的那天。如果事情真的變成那樣⋯⋯未來感到窒息,彷彿是已經被關進棺材一樣。
在那口棺材裡,她會像現在一樣,一直聞著同一個人的口水味與汗味。
但即使未來和秀浩分手,熬過失戀的小悲傷,再找到新對象,她又得從頭經歷多少的嘗試和錯誤呢?未來很清楚要遇到「還可以」的人,絕不容易。想到這裡,她又是一陣悶。
有人問過未來:
「妳明明也說選擇『將就』讓妳很痛苦,那妳幹嘛非得談『戀愛』?」
未來總是這麼回答:
「我也這麼想!真的太累了。」
在這個問題上,未來不認為有適用於所有人的結論。
因為某些無法掌握也無法解釋,實際上也沒有義務與必要解釋的理由,名為「未來」的這個個體需要浪漫。當然,這不意味未來不談浪漫的戀愛,她的日常就會崩潰,會因此變得特別不幸,只是談戀愛的時候,她的日常更美好,心情更愉快。這是未來根據自己的天性與環境,整合過去經驗所得出的結論—我需要浪漫。而沒有人能任意地評價這個結論。
再加上,從更細緻的思路上來看,未來深知自己還沒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戀愛方式,也就是還在為尋找「最佳」而徘徊。因此,未來很久以前就下定決心,不再自責。因為這一切絕對不是她的錯。
她只是不知道怎麼樣才能找到「最佳」。
而現實中是否有最佳的存在,也是個問號。
這是長久以來籠罩於在未來愛情上的悲劇。
那已經是一年又一個月前了。
未來和秀浩談戀愛的時間不算短。
按韓國年齡的算法,兩人都三十五歲了。
是被所有自認有基本常識的韓國人,認為最適合進行全方面干涉的對象。
在幾小時前,未來和秀浩結伴參加未來高中同學寶拉的婚禮。
因為是舉辦在北漢山山腳的畫廊裡的小型婚禮,換作平常,未來一定會嫌麻煩,不過那天說巧不巧,是個風和日麗又沒塵霾的春日,所以,未來心情愉快地到場。
寶拉和新郎從高中開始交往,戀愛長跑十年,往事歷歷在目,未來似乎看見了好萊塢青少年愛情電影的完美結局。
未來看著那個美麗又幸福、幾乎可稱得...
作者序
導演諾亞.波拜克(Noah Baumbach)二○一九年的《婚姻故事》(Marriage Story),真的看下去(小心爆雷!)後,談的卻是「離婚故事」。
我看著這部電影,理解了導演為什麼無法透過「幸福的婚姻故事」說明婚姻的本質。只有在崩潰與動搖的過程中,才能鮮明地顯現本質。無論那是什麼。
那天我走出電影院時,我第一次動了念頭,想寫一個關於開放式戀愛的小說。
*
我依然是個對異性戀感興趣的女性主義者,我聽過有人說「有那麼喜歡男人嗎?」,也聽過「有這麼討厭男人嗎?」
可是,我真正花心思的地方是我的人生、女性的人生,還有拒絕不想要的東西,懷有對想要的東西的欲望的人生。
不管是哪一邊都不容易,今後我還有很多想做的事、想說的話,若非得說出來的話,這一次我寫了我「想要的東西」。
就算不是書中這種形式的愛情也沒關係,只是我們都需要更好的戀愛。更反覆思索的戀愛、沒有「理所當然」的戀愛。如此一來,戀人能更尊重彼此,最重要的是,做為不是「誰的誰」的我,能同時守護我的界線,又能相愛的關係。
在二○二一年的韓國達成「社會共識」的唯一「戀愛」型態,就是(以結婚為前提的)「異性戀獨占式戀愛」。這種戀愛型態在各方面都不適合現代了,這是不言而喻的事實。
現在,所謂的「戀愛」,需要改變,該改變的時候到了。
至少如果社會繼續主張「我們必須阻止會妨礙男女之間健康的異性交往的女性主義」,那麼,日後「非戀愛」 人口將會變得更多。相較於這種現實,可能有人會覺得本書中描繪的世界過度浪漫,但不管別人怎麼說,只能怪我是個浪漫主義者。
我還在描繪理想,我還懷抱希望。
我想強調,我不是想說這本書裡說的戀愛方式是唯一正解。
我只是好奇你的戀愛。
是什麼讓你開心?什麼讓你不自在?你和戀人之間是否有足夠的交流和坦誠?
這本小說裡的戀愛讓你感到有趣?讓你感到不愉快?理由都在每個「你」的心底。
現在,輪到你講了。
二○二一年十二月
閔智炯
導演諾亞.波拜克(Noah Baumbach)二○一九年的《婚姻故事》(Marriage Story),真的看下去(小心爆雷!)後,談的卻是「離婚故事」。
我看著這部電影,理解了導演為什麼無法透過「幸福的婚姻故事」說明婚姻的本質。只有在崩潰與動搖的過程中,才能鮮明地顯現本質。無論那是什麼。
那天我走出電影院時,我第一次動了念頭,想寫一個關於開放式戀愛的小說。
*
我依然是個對異性戀感興趣的女性主義者,我聽過有人說「有那麼喜歡男人嗎?」,也聽過「有這麼討厭男人嗎?」
可是,我真正花心思的地方是我的人生、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