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篇 經濟體制篇
第1章 經濟發展歷程
1.1 1949—1978:改革開放前
1.2 1978—1991:改革開放初期
1.3 1992—2000:南方談話
1.4 2001—2006:加入WTO
1.5 2007—2010:應對金融危機
第2章 中國經濟的組成部分
2.1 國有經濟
2.2 外資經濟
2.3 個體經濟
2.4 私營經濟
2.5 鄉鎮企業
第3章 國內主要經濟政府部門
3.1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3.2 中國人民銀行
3.3 商務部
3.4 財政部
3.5 國家外匯管理局
第4章 國外主要經濟機構或組織
4.1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4.2 世界銀行集團
4.3 WTO
4.4 亞太經濟合作組織
4.5 二十國集團
第貳篇 經濟增長篇
第5章 數十年騰飛與中國奇跡
5.1 數十年經濟騰飛
5.2 中國的經濟地位
第6章 經濟增長的引擎
6.1 工業化發展
6.2 城市化發展
6.3 市場化發展
6.4 國際化發展
第7章 部門經濟發展
7.1 農業的發展
7.2 工業的發展
7.3 服務業的發展
7.4 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7.5 新興產業的發展
第8章 區域經濟增長
8.1 東部開放戰略
8.2 振興東北戰略
8.3 西部開發戰略
8.4 中部崛起戰略
第9章 經濟增長的困境
9.1 技術水平低下
9.2 「三農」問題
9.3 人民幣匯率問題
9.4 房地產是中國經濟的核心問題
9.5 低碳經濟的挑戰
第叁篇 貨幣金融篇
第10章 貨幣制度
10.1 貨幣制度變遷過程
10.2 貨幣制度體系
10.3 貨幣政策目標
10.4 貨幣政策工具
第11章 人民幣利率
11.1 中國的利率政策
11.2 影響利率的因素
11.3 利率的分類
11.4 何為「負利率」
第12章 人民幣匯率
12.1 中國匯率制度
12.2 人民幣匯率改革
12.3 人民幣匯率操控紛爭
12.4 中國的外匯儲備狀況
12.5 人民幣國際化
第13章 金融部門和工具
13.1 中國金融市場
13.2 金融部門
13.3 傳統金融工具
13.4 金融工具創新
第14章 金融風險防範
14.1 中國金融監管機制
14.2 規範地下錢莊
14.3 防範「熱錢」
14.4 警惕「房地產綁架銀行」
第肆篇 財政稅收篇
第15章 財政制度
15.1 財政制度變遷歷程
15.2 財政部門體系
15.3 財政政策目標
15.4 中央與地方財政的關係
第16章 財政收支
16.1 財政收支的指導方針
16.2 財政收入的來源和結構
16.3 財政支出的流向和結構
16.4 財政盈餘與財政赤字
第17章 財政政策
17.1 財政政策的調控領域
17.2 財政轉移支付
17.3 財政傾斜:區域、產業和群體
17.4 財政模式的轉變
17.5 調節居民收入分配的措施
第18章 稅收制度和種類
18.1 稅收的職能、制度演變過程
18.2 稅收部門體系
18.3 稅收種類
18.4 國稅與地稅
18.5 個人所得稅
18.6 企業所得稅
18.7 物業稅與房產稅
18.8 消費稅
18.9 出口退稅
第伍篇 對外開放篇
第19章 中國對外貿易發展歷程
19.1 改革開放前的對外貿易
19.2 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形成
19.3 貿易體制與貿易法規的變遷
第20章 中國對外貿易進出口現狀
20.1 對外貿易的總體規模
20.2 商品結構
20.3 主體結構
20.4 方式結構
第21章 中國對外貿易面臨的挑戰
21.1 中國遭遇貿易摩擦最多
21.2 中國遭遇貿易摩擦的外因
21.3 中國遭遇貿易摩擦的內因
第22章 中國引進外資的歷史與現狀
22.1 利用外資政策的歷史變遷
22.2 引進外資總量攀升
22.3 外資結構、來源構成
22.4 外資對中國經濟的貢獻
22.5 外資獨資化傾向日益明顯
第23章 中國引進外資中的熱點問題
23.1 外資「超國民待遇」的終結
23.2 外資併購的利與弊
23.3 外資對民族經濟的衝擊
23.4 「市場換技術」的得失
23.5 假外資的危害
23.6 外資總部經濟
第陸篇 發展趨勢篇
第24章 經濟發展中面臨的新挑戰
24.1 能源安全
24.2 地區安全
24.3 環境保護
24.4 社會保障
第25章 中國經濟的發展方向
25.1 擴大內需
25.2 加快技術創新
25.3 加快產業結構調整
25.4 協調區域經濟發展
第26章 財政金融領域的重點趨向
26.1 財政收入高增長的未來
26.2 外匯儲備的處理及未來
26.3 資本外逃及其遏制
第27章 對外經濟合作的發展方向
27.1 提高引進外資的質量
27.2 加大對外投資的力度
27.3 優化對外貿易結構
27.4 加快區域經濟一體化
27.5 推進人民幣區域化進程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