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以此增修版向Lou Reed致敬。
紐約,是永恆的變動之城,
短短幾年內,音樂風景已起了莫大變化,
但搖滾樂,始終會在我們的生命裡──
為什麼是紐約?
那股聲音對我說,如果我想遇見美麗的人物與深邃的歷史,我必須去紐約。如果我想在青春成為鄉愁之前將它保存在一個真空的盒子裡,永遠記住當初的模樣,我必須去紐約。如果我想讓二十餘歲的最後幾年盡情燃燒,體驗生命的極限與荒蕪,感受狂喜的溫度也看見寂寞的顏色,我必須去紐約。
因為紐約就是搖滾樂的首都。
它蘊含一種催眠的魔力,音量雖小,卻很堅定。退伍不到一個月,我置身在飛往紐約的班機上,隨著屏幕顯示的剩餘里程數逐漸歸零,機身開始迴旋傾斜,穿過雲層準備降落。我感覺世界的中心點此刻就在自己腳下。
2004年陳德政前往紐約求學,開始在部落格「音速青春」分享他的紐約生活,書寫心愛的樂團和電影、遇到的搖滾明星,與動人的現場表演。他在部落格發表的文章後面,其實暗藏許多私人碎片:年輕靈魂的莽撞出走,及後青春期晃晃悠悠的成長感傷。
於是他從回憶中尋覓梳理,一點一滴;在收藏裡翻箱倒櫃,一只票根與一張唱片,以文字重現那趟改變生命的旅程,四年半刻骨銘心的日子,與那座永遠有場明日盛會等著你的城市。
四十個篇章如同四十首歌,是四十段難忘旅程的原聲帶:由音樂伴隨的成長碰撞、對舊日的眷戀、夢想成真的喜悅、與陌生人交會的微光,那些三十歲前放下的東西與迎來的東西。燃燒的夜晚沸騰了血液,熟悉的前奏撼動著耳膜,他將那些與心跳同步的神奇時刻記錄下來,成為永恆。
謹以這本書獻給曾經有過,或正在擁有一個義無反顧二十餘歲的我們。獻給紐約,獻給搖滾樂,獻給無畏滾動的青春,以及所有明日的聚會。
「這種時刻會讓你記住一輩子,也可以說,我們就是為了等待這種時刻而活著。」
作者簡介:
陳德政,1978年冬,生於台南,政大廣電系畢。
高中時期接觸英倫搖滾樂,立定去倫敦留學的志向,退伍後到紐約旅行,在那聽見更深沉的呼喚,接收到絕對契合的頻率,人生轉了大彎,決定到New School攻讀媒體研究碩士,在布魯克林的公寓一住好幾年。
也是從那時起,開始書寫部落格「音速青春」,分享紐約的所見所聞——場館內的樂聲,街頭巧遇的人物,過去發生的歷史,許許多多正在感受的當下。
年輕時組過樂團,大學拍過樂團紀錄片《爛頭殼》,三十歲後深切地體悟到,自己最會做與最想做的事情,仍是寫作;題材以音樂、電影、旅行為主,以本名或代號pulp發表在各式刊物及心愛唱片的背面。
回台灣持續耕耘部落格,一寫十年,已累積超過一百萬字、五百萬瀏覽人次,是往後一切美好事物的開端,包括這本《給所有明日的聚會》。他第一本書,主題正是紐約,他的文化啟蒙、自我認知的起點,心底那座永遠的故鄉。
2014年夏天出版第二本旅行散文集。你可以在這幾個地方找到他:
pulp.bluecircus.net
facebook.com/sonicpulp
instagram.com/sonicpulp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Recommended by 1976、Dean Wareham、Tizzy Bac、何穎怡、吳武璋、林強、郭力昕、馮光遠、濁水溪公社
名人推薦:Recommended by 1976、Dean Wareham、Tizzy Bac、何穎怡、吳武璋、林強、郭力昕、馮光遠、濁水溪公社
章節試閱
後記:那些曾經佇立與後來離開的|New York State Of Mind
Date: 22 May, 2014
You say “leave” and I’ll be gone
Without any remorse
I’m a New York City man
Blink your eyes and I’ll be gone
New York City, I love you
Blink your eyes and I’ll be gone
I love you
NYC Man by Lou Reed
2013年秋天,在我跳上那班午夜列車的六年後,接到一封讀者來信。來信者代號A,是一名香港女生,以下是信件的內容,經她同意引用在此:
兩年前,剛踏入十七歲的時候,我帶著給所有明日的派對,以及一切對這城市的想像來了紐約。我當時肯定著,紐約這前衛的城市會是最適合我的居所:我會在這裡接受到最進步的教育,認識到各種有趣而特行獨立的人。
可是想像和現實有著太大的差距,結果我住在字母城中臭名遠著的Avenue D,上著一家貧民高校,並因家境無法承擔私立大學的學費,放棄申請各間夢想中的大學。然後我發現,你的書,是寫給二十餘歲的人看的,而紐約,也是給二十餘歲的人生活的地方。
因為年紀的關係,我錯過了很多想看的現場,也因為年紀的關係,我總是和現場格格不入。兩年間我一直恨著這散發著尿味的城市,想找個藉口離開,並肯定我不會捨不得紐約。想著想著,這星期天我就會拿著單程機票從紐約回到香港,這樣一來,我就不知道下次回來是什麼時候了。
可是啊,這幾天我竟然在失落,原來我還是會捨不得。現在重看你寫的書,想著我去過多少個你寫的地方,還有點想哭。我想我是明白了為什麼別人說紐約是天堂也是地獄。我在這裡發生過無數奇遇,也認識了很多我這一輩子再也不會遇到類似的人。
我會抱著愛意,想念這地獄般的生活。我想我還是會再回來的,再一次帶著給所有明日的聚會,重新再開始,就像和舊情人重新交往一樣。
請不用在意我這些話,不用回應也沒關係,我只是有點想跟回憶對話的感覺,畢竟你的書佔了我一開始在紐約生活的一大部分。
這本書在2011年初問世,過去幾年我持續收到讀者來函,大多是透過電子郵件或Facebook,偶爾郵差也會捎來幾封真正寫在紙上的信,或寄送地點是在某個遙遠國度的明信片(那人多半帶著這本書一起旅行)。
這些信有兩個共通點,第一,讀者常將書名寫成《給所有明日的派對》,這還算比較講究的寫法,我曾收過一封,他前幾行是這麼寫的:「hey pulp,我讀了你那本明日派對之後覺得⋯⋯」
譬如文章開頭引用的那封信,頭尾便分別寫下兩個書名,彷彿提第二次時她才忽然想起這本書原來的名字。久而久之,「派對」和「聚會」聽起來一樣順耳,成為我和讀者的默契─無論如何縮寫、取代號,當你在談論這本書時,我會曉得。
第二,信末都會禮貌地注明,不用回應也沒關係。
其實這些來函,包括各種演講的場合結束後趨上前、在活動現場隨意聊上幾句以及和我分享讀書心得的朋友,總能給我莫大的鼓舞。一旦我走下講台,和他們的關係好像不再是作者與讀者,反倒像是同好。
「嘿,你最近在聽什麼音樂?」「請問,你看過那部電影嗎?」
當他們湊身過來,熱切地聊起書的內容之前,這幾乎是固定的兩種開場白。
由於這本書,過去埋頭寫部落格時期總是面貌模糊的我想像中的那群讀者,輪廓漸漸清楚起來,一個個從網路代號變成真實的人,走到面前與我寒暄,告訴我他自己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閱讀「音速青春」上的文章,最喜歡的是哪一篇,或是詢問我新書的進度,含蓄地催促部落格該更新了,甚至指出某篇文章不夠精確的段落。
我終於看清他們的臉,近距離聽到他們說話的聲音,也覺察到,他們都偏向幾種特定的氣質,或謂品質。我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那些交談往往成為未來的創作靈感和養分,那些迴響,也總在寫作新書的倦怠期推我一把。
當然,紐約通常是談話的重點。許多人說以後有機會要帶這本書去紐約走一遭,許多人則已經這麼做了,不論單純觀光或讀書進修,他們將這本書塞在行李箱的夾層,疊在幾件衣服中間,陪自己一道前往,然後按圖索驥,尋訪我提過的地點。
實際抵達目的地時,他們會在腦海回溯曾於書中讀到的故事。未來相遇時會告訴我,哪些店已不在了,哪些店又新開了;哪些地方和我有相同的感受,哪些地方自己的體驗及觀察與我不同。
我以為,這是身為作者所能獲得的最大快樂。
A的來信之所以讓我特別印象深刻,時常回想信中真摯的語句,是因為她表達出外地人對紐約那種複雜的感情。尤其當這名外地人很年輕、心中懷抱著熱騰騰的紐約夢時,初來乍到的日子的確容易受挫、沮喪,覺得無處容身。
紐約客太強悍、太聰明、太勢利了。他們從不示弱,比誰都會保護自我。為求生存,你必須提升自己,設法迎頭趕上─不求超越,至少能夠比肩。
有一天,當你快步走在曼哈頓街頭不再喘氣,地鐵瘋狂誤點卻能平心靜氣站在月台上看書,雜貨店結帳時沒等店員開口便自然先說「Have a nice day」,給小費時不用在心底偷按計算機,短短幾個路口有好幾名遊客向你問路,而你也不假思索地告知他正確的方位。
有一天,當你發現自己明確地聽見這座城市的脈搏,以同步的頻率和它一起呼吸。發現此地有八百萬種死法的同時也有八百萬種精采生活的方式,而你很幸運地是那八百萬分之一,不管告別這座城市多久,你註定對它念念不忘。
快七年了,距離書中最後那場Deerhunter演唱會的時間。
很神奇地,在這本書出版的三週後,Deerhunter來到台北演出(可惜的是,當晚的歌單獨缺那首〈Strange Lights〉),而書中著墨甚多的Dean Wareham、Thurston Moore、The National、Explosions In The Sky,或輕輕一提的Radiohead、
Björk、Sigur Rós、Spiritualized、Chemical Brothers、Flaming Lips、Dinosaur Jr.,也在過去幾年間陸續造訪台灣。
佩蒂史密斯的自傳《只是孩子》在年輕世代間掀起閱讀熱潮,David Byrne撰寫的音樂書也將發行中譯本。若將上述樂團、樂手的名字加在一起,足以編成一份驚人的名單,身為台灣的搖滾迷,當前是幸福盛世。
當然,「那個人」也來了,幾段後再來說他。
同樣地,也快七年,我未再踏上紐約的街道。這是一段漫長的歲月,漫長到傑西與席琳生了對雙胞胎女兒,合拍一齣《愛在午夜希臘時》教人感嘆光陰易逝;漫長到模範搖滾夫妻檔Thurston Moore與Kim Gordon分手,Sonic Youth無限期休團。
漫長到Dean & Britta搬離我們看棒球賽的東村公寓,與Conan O’Brien的脫口秀都搬到加州;漫長到Oasis解散後兄弟倆各出過幾張唱片,Noel Gallagher來台個唱時我還趁訪問空檔拿出第十六章〈香檳超新星〉描寫的那張專輯,請他簽名。
七年,如此劇烈變動的時光,我怎麼熬得住那樣的鄉愁,不想回去看看嗎?
我想誠實對你說,我沒有一天不想念紐約。
仍會關心那邊的動靜,每隔一陣子當思鄉病發作,我還會用Google街景地圖查看以前居住的布魯克林公寓周遭,真實生活過的痕跡歷歷在目。藉由電腦螢幕,我重訪入冬前採買食物回家囤積的Key Food超市、公園邊的自助洗衣店(我固定會帶當期的《村聲週報》、《Time Out》去打發時間)、地鐵入口旁那家社區咖啡館。
我會想念春天開在路樹枝頭的小白花,與隨風飄來的花香。想念夏天泛溢在東村人行道的柏油氣味,與酒吧傳出的龐克歌曲。想念秋天中央公園的落葉繽紛,草地被染成一片溫暖的橘黃。想念冬天蘇活區的落雪,路上行人立起衣領的黑色大衣。
我會想念這些東西。
即使遠在台北過日子,瑣碎的日常片段仍會被夾帶各種情緒的「紐約時刻」撞擊:得知籃網隊搬到布魯克林,心中盤算著未來去主場看球;聽聞倫敦唱片行Rough Trade要到威廉斯堡開分店,期待有天能進店裡探探。
熟悉的畫面最常來自電影:《紐約愛情拼圖》的主角在Schiller’s酒館用餐,《醉鄉民謠》到麥杜格街的Caffe Reggio取景,《紐約哈哈哈》的Frances在中國城賣力奔跑,《最後的嬉皮》那名老爸進到Bleecker Bob’s尋找兒子愛聽的黑膠唱片。
又如,關於LCD Soundsystem解散公演的紀錄片《閉嘴聽音樂》,是在麥迪遜花園廣場拍攝,我邊看邊想,如果自己還在紐約,一定不會缺席。
這些時刻總撞得我心神蕩漾。
──未完,完整內容收錄於《給所有明日的聚會》全新增修版
後記:那些曾經佇立與後來離開的|New York State Of Mind
Date: 22 May, 2014
You say “leave” and I’ll be gone
Without any remorse
I’m a New York City man
Blink your eyes and I’ll be gone
New York City, I love you
Blink your eyes and I’ll be gone
I love you
NYC Man by Lou Reed
2013年秋天,在我跳上那班午夜列車的六年後,接到一封讀者來信。來信者代號A,是一名香港女生,以下是信件的內容,經她同意引用在此:
兩年前,剛踏入十七歲的時候,我帶著給所有明日的...
目錄
part one: new york, new york
1. Ride Into The Sun│在烈日下奔跑
2. Hey Ho, Let’s Go│蓄勢待發
3. Lower East Side│下東城
4. Knitting Factory│針織工廠
5. Other Music│最酷的唱片行
6. Central Park│中央公園
part two: nyc ghosts & flowers
7. Lonely Planet Boy│寂寞星球男孩
8. Howl!│嚎囂!
9. Mercury Lounge│水星酒吧
10. Halloween Parade│萬聖夜遊行
11. Blind Chance│機遇之歌
12. Desolation Row│傾頹的堡壘
13. Walk On The Wild Side│漫步在狂野大街
14. Like A Rolling Stone │滾石不生苔
15. People Have The Power│搖滾怒女
16. Champagne Supernova│香檳超新星
17. Washington Square│華盛頓廣場
18. To Become Immortal, And Then Die│變得不朽,然後死去
part three: brooklyn
19. Planet Brooklyn│行星‧布魯克林
20. Warsaw│華沙
21. Coney Island Baby│康尼島的寶貝
22. Northsix│北六街
23. Venus In Furs│皮草裡的維納斯
part four: live forever
24. 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永遠的草莓園
25. Underworld│地底世界
26. All Tomorrow’s Parties│給所有明日的聚會
27. Punk Attitude│龐克精神
28. Burning Down The House│燃燒的房間
29. CBGB Forever│時代的終結
30. Alphabet City│字母城
31. Last Goodbye│訣別的詩
part five: last days
32. Killer Parties│殺手派對
33. Don’t Let Our Youth Go To Waste│不要枉費青春
34. Daydream Nation│白日夢國度
35. Just In Time│九局上半
36. Chelsea Hotel│卻爾西旅店
37. 15 Minutes Of Fame│成名十五分鐘
38. Factory Girls│工廠女孩
39. Brooklyn Bridge Blues│走過布魯克林大橋
40. Strange Lights│奇異光線
後記 New York State Of Mind │那些曾經佇立與後來離開的
附錄 地址清單
附錄 相關影片及書籍
part one: new york, new york
1. Ride Into The Sun│在烈日下奔跑
2. Hey Ho, Let’s Go│蓄勢待發
3. Lower East Side│下東城
4. Knitting Factory│針織工廠
5. Other Music│最酷的唱片行
6. Central Park│中央公園
part two: nyc ghosts & flowers
7. Lonely Planet Boy│寂寞星球男孩
8. Howl!│嚎囂!
9. Mercury Lounge│水星酒吧
10. Halloween Parade│萬聖夜遊行
11. Blind Chance│機遇之歌
12. Desolation Row│傾頹的堡壘
13. Walk On The Wild Side│漫步在狂野大街
14. Like A Rolling Stone │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