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所談的,並不是佛教,而是透過一位啟迪人心的藏傳佛教領袖的智慧之眼,提供我們一個看待世界和看待自己生命的觀點。噶瑪巴讓我們見到,在面臨許多挑戰時,我們仍然具有以善意和關愛來面對一切的能力。由於將我們所有人連結在一起的相互依存性,讓我們可以藉由自己的態度和行動,來改變社會和環境的問題,這是我們實際上可以透過每一天所做的選擇來進行的:要買什麼,吃什麼,如何與他人相處。
一群美國大學生,遇上年輕卻充滿智慧的宗教領袖,激盪出本書的內容,詳細審視這個世代面臨的個人、社會,甚至整體地球迫切需要解決的議題。噶瑪巴指出了一個可以透過我們的努力去創造出來的世界,而我們運用的,就是自己本具的豐美資源──我們的崇高之心。
在本書中,我們可以透過作者的分享,來認識自己和世界的相互依存性,以及我們自心本有的豐富資源,並以這樣的認識為基礎,在日常生活中運用作者介紹的想法和方法,從改變自己開始,創造更有意義的人生,和更美好的世界:
■有意義的人生是什麼讓人生變得更有意義?
我們的人生還有什麼樣無限的可能性?我們現在所享有的資源是自己製造出來的嗎?還是需要靠很多人,包括地球這大地之母的提供?
■健康的人際關係沒有了貪執與希求回報的愛,我們的人際關係還會成立嗎?
在複雜的人際關係中,我們如何擁有健康的人際關係?
■性別的認同我們可能從小就安於社會規範給我們貼上的標籤與制約,個人的無限可能性是否就這樣被侷限在特定的角色中,難以發揮?
■環保保護我們與地球的關係是什麼?我們從地球恣意索取濫用的資源,其結果最終會回到我們下一代的身上。我們對這個地球之「家」,可曾付出過什麼?
■社會行動身為社會的一份子,我們是否真的認識到我們與社會的關係?我們是否明白對他人的關愛並非可有可無?
■食物正義我們的食物體系應該是讓有需要的人可以獲得食物,但是現今的食物體系,卻成了製造饑餓的原因,這是為什麼?
■化解衝突小至個人之間的衝突,大至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衝突,其發生的根源是什麼?要化解自己與他人的衝突,或調停他人之間的衝突,最好的立基點和有效的方法是什麼?
本書特色★這是心靈的分享:
本書不是在教導大家和佛教有關的知識,而是和大家分享在佛教的幫助下,作者對生活和世界有什麼樣的領會和認識。
★這是生活的邀請:
邀請我們為共同的未來一起努力。
★這是一本手冊:
書中提供了讓我們能夠藉以回歸到崇高之心,連結我們與這個世界不同而多樣的生活方式。
作者簡介:
第十七世法王噶瑪巴 鄔金欽列多傑(Ogyen Trinley Dorje)
西元1985年誕生於西藏東部遊牧家庭,幼年時即被認證為藏傳佛教主要教派之一的噶瑪噶舉派的精神領袖──第十七世噶瑪巴。已有九百年歷史的噶瑪巴傳承,為世界上最古老的轉世傳承。西元2000年,14歲的噶瑪巴從西藏出走,前往印度,此震驚世界之舉,將他推向國際舞台,成為動見觀瞻的人物。自此,噶瑪巴即以世界級精神領袖的身分,帶領為世界和平而祈願的噶舉大祈願法會,推動環保等社會行動,並致力於保存西藏文化。西元2008年,他展開首度西方之旅,出訪美國。目前,噶瑪巴居住於北印度達蘭沙拉附近的上密院,每年有成千上萬來自全球各地的訪客前來覲見。
作者相關中文著作(眾生出版)
《報告法王:我做四加行》
《大寶法王:千年一願》
《法王教你做菩薩》
《就在當下》
《愛的六字真言》
相關網站
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官方中文網
http://www.kagyuoffice.org.tw/
噶舉大祈願法會
http://www.kagyumonlam.org/index.html
噶瑪巴九百年
http://karmapa900.org/Chinese/index.html
譯者簡介:
施心慧
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業,曾於劇場、電影、美編、撰稿、電視廣告製作等領域流轉多年,現專事佛法教學和英、藏文佛法翻譯,譯作有:《大寶法王:千年一願》、《噶瑪巴九百年》、《為什麼看不見》、《座墊上昇起的繁星》等。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達賴喇嘛/黃崇興博士/柯一正導演/林青霞/梁朝偉
王與你交心 林青霞
那是個難忘的經歷,令人震撼。
五年前,我有緣在印度新德里拜見大寶法王。大寶法王於1992年6月,被認證為藏傳佛教噶瑪噶舉傳承的最高領導者──第十六世噶瑪巴讓炯日佩多傑的轉世,成為第十七世大寶法王。那年他八歲。他14歲從西藏出走前往印度,此舉震驚世界,自此成為世界級精神領袖,帶領為世界和平而祈願的噶舉大祈願法會,推動環保等社會行動,並致力於保存西藏文化。法王目前居住於北印度達蘭沙拉附近的上密院,每年有成千上萬來自全球各地的訪客前去朝聖。
我們一行十多人拿著護照,通過安檢,進入法王入住的酒店套房小客廳。一進門,霎時感到有點地在動搖,又有點耳鳴。法王穿著密宗的藏紅色僧服,坐在窗前的位置上,因為背光,看起來像是一座巨大的影子,他黑白分明的雙目卻閃耀著明亮的光芒。法王為每人戴上白色的哈達以示祝福。
大夥兒蹲跪在法王跟前,這時飛來兩隻黑色的鴿子,站在窗外的欄杆上,望過去彷彿停在法王的肩頭,守護著法王。法王抬了抬眼睛,嘴裡發出一個聲音,感覺就像是龍在嘆息,彷彿有萬千的感傷和肩負著沈重的壓力。
大家屏住呼吸等待法王開示,法王看了看大家:「你們怎麼不說話?」我感恩的說:「法王,我們真是何其幸運,別人經過千山萬水,長途跋涉,我們卻能順利的與您見面。」因為我之前與朋友談到夢裡見到過世的母親,她總是鬱鬱寡歡、愁眉不展,朋友見我憂慮,提議我請教法王。由於當時感受到法王慈悲的能量,我褪下了一層層無形的武裝外衣,跟法王真心傾吐母親一生為憂鬱症所困、飽受痛苦和煎熬的情形。
法王非常關心,聽完即刻閉上眼睛,我知道他正用「心」在看。室內寂靜無聲,過了好一會兒他睜開眼睛:「你母親確實不開心。」然後他說:「你快樂,她就快樂。」我悚然一驚,眼淚不住的往下淌,母親病重時確實曾經對我說過這樣一句話。房裡的人聽了也跟著飲泣。法王像哄孩子一樣:「好了,大家不要哭啦!」他要我把母親的名字給他,他將會在菩提迦耶的法會上為母親祈福。臨走的時候他跟每一個人握手,當他握住我的手、定睛的看著我時,我震住了,那眼神就像透過時光隧道貫穿著千年的智慧。那年他23歲,轉世的年齡是898歲。
今年法王28歲,轉世年齡903歲。他的新著作《祟高之心》,文字深入淺出丶簡單明瞭,你絕對想像不到以他肉身的年齡,竟像智慧老人一樣,涉獵的範圍如此寛廣而有深度。他不談宗教,不以精神領袖自居,不說你該做什麼或不該做什麼的大道理。他真心誠意的跟你交心,就像是你的朋友,跟你分享他的童年往事,他成長的經歷和從中悟到的道理。他無所不談,有健康的人際關係、心靈之道、永續的慈悲、化解衝突、保護環境、食物正義…。法王在書中說,佛陀以他自身的智慧在他自己身上探索生命的意義。他謙卑的說他是佛陀的追隨者,嚮往追隨佛陀的腳步。其實他何嘗不是以自身的智慧,在他自己身上探索生命的意義。
看完《崇高之心》,我閤上書本,心想,讀此書正是跟隨著智者的腳步。如果你在人生的旅途中失去了方向,找不到正確的價值觀,打開《崇高之心》就會找到答案,你會探索到原本已存在自己內心的慈悲,而在尋找探索的過程中,你已經不知不覺走上了智慧的旅程。
做地球英雄 梁朝偉
《崇高之心》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健康的價值觀和讓自己快樂的生活態度,希望讀過此書的讀者,都能成為建構一個更美好地球的英雄。
本書是噶瑪巴仁波切和一群年輕聰慧的美國大學生之間的互動所產生的結果,這讓我受到極大的鼓舞。而其真正的成果,主要並不在於介紹佛教的觀點,而是在於這是佛教理念對當代的對話有所貢獻的一個實例。仁波切反覆地解說我們如何接近自己根本的善功德,也就是書名當中的「崇高之心」,而這正是良善動機和正向善行的根源。無論是處理情緒,轉化自心,或是從事保護自然環境的措施,最重要的,是要超越僅只是懷有善願,去實際採取行動。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尊者
本書中的教導是絕佳的工具,幫助我們淨除阻擋我們認出和連結上自己的崇高之心的一切障礙,並且協助我們,完全而徹底地將此崇高之心向他人敞開。非常感謝法王噶瑪巴給予這些能夠推動改革的教導,我向想要從自己身上著手來改變世界的所有人推薦此書。
──佩瑪.丘卓《當生命陷落時》作者
在《崇高之心》中,第十七世噶瑪巴分享了他的甚深智慧和慈悲,探討從世界飢餓、健康的人際關係,到生命的意義等主題。他的觀點指出:我們每一個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的大大小小各個層面上做一個勇士,而懷著崇高之心去面對我們遭遇到的一切,將能使所有人更充實富足。
──丹尼爾.高曼《EQ》作者
名人推薦:達賴喇嘛/黃崇興博士/柯一正導演/林青霞/梁朝偉
王與你交心 林青霞
那是個難忘的經歷,令人震撼。
五年前,我有緣在印度新德里拜見大寶法王。大寶法王於1992年6月,被認證為藏傳佛教噶瑪噶舉傳承的最高領導者──第十六世噶瑪巴讓炯日佩多傑的轉世,成為第十七世大寶法王。那年他八歲。他14歲從西藏出走前往印度,此舉震驚世界,自此成為世界級精神領袖,帶領為世界和平而祈願的噶舉大祈願法會,推動環保等社會行動,並致力於保存西藏文化。法王目前居住於北印度達蘭沙拉附近的上密院,...
章節試閱
1 ◆ 我們的共同基礎
見到自己的崇高之心
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在都有一顆崇高的心。這顆心,就是我
們為自己和這個世界所作的最美好祈願的根源。它讓我們充滿
勇氣,依照我們的願望去採取實際行動。有時,我們的高貴品
德或許會被遮蔽,被微不足道的念頭所覆障,或是卡在困惑和
混亂的情緒中動彈不得。儘管如此,崇高之心卻依然完好無缺
地存在我們每一個人身上,準備好要敞開並且奉獻給這個世界。
我們的任務,或者說本書的任務,是去認出我們內在的這顆
崇高之心,並且學會去和它產生關連,讓它成為我們所有行
為和感受的基礎。當我們清除了阻礙它的一切事物之後,這顆
心就能夠改變世界。
雖然我是佛教的出家人,但是這並不是一本關於佛教理論
或修持的書,它所談的是關於我們身為人類的體驗。我們交會
的共同基礎,即是對我們的生活和我們的世界的關切與掛念。
在這個基礎之上,我們可以像朋友一樣會面。我的正規學習歷
程,一直都是在佛教哲理和宗教的領域,所以我可能偶爾會用
一些佛教的術語。不過,我之所以這麼做,不只是因為我發覺
這些對我自己的生活很有幫助,同時也是希望它們能夠為各位
揭示一些有益的觀點。所以,請不要把我說的話,當成是代表
佛教典籍教言的一種權威性說法。我所說的,都是來自我自身
的經驗。
你我共享一個星球
我現在25 歲。從非常年幼時被認證為第十七世噶瑪巴的
那一刻起,我就察覺到我所持有的,是過去十六世噶瑪巴的
九百年轉世傳承。但是,我把自己看成是一個人,而不是「噶
瑪巴」。我只不過是一個有特殊責任和機遇的人。因為領受了
「噶瑪巴」的名號和身分,我或許扮演著一個非常獨特的角
色,但是,我們都要對從這個世界得到的一切,承擔起相對的
責任。
雖然為了能夠履行身為噶瑪巴的責任,我曾接受過範圍廣
闊的大量訓練,但是,我最初的心靈教育卻是來自於我的父母
親。很多人的情況或許也是這樣。雖然我的母親不識字,但是
她非常真誠、溫柔,而且慈愛。我的母親和父親是我最早的心
靈導師。父母親把我們帶到這個世界來,而且養育我們長大。
無論出生於何處,我們小的時候都是被某人照顧,那可能是父
母,或是其他照顧我們的人。這是我們所有人都有的共同經
驗。
我們也都共享著同一個星球。從出生開始,我們就共同居
住在這個星球上,只不過我們之前沒有被介紹認識而已。現
在,我們能夠因為這本書而遇見彼此,這樣是很好的。我們的
相聚不一定要有什麼結果,在這本書中,我會和各位分享我對
這個世界的期望。如果我們能夠認識到我們有很多共同的經驗
和願望,這樣也就足夠了。
我們在度過自己的人生時,都會經驗到非常多的各種變化。物
質上的驚人進步與發展就發生在周遭各處,就發生在我們眼前。
我們都觀察到自己的身體從幼年快速地成長,當我們成年時,
也可以看到自己持續在演變。我們心理上的發展也應該要配得上
這個生理上的發展。伴隨著外相上的成長,我們也應該去加深自
己的智慧,加強自己明辨何者有益、何者有害的能力。就像我們
能夠經驗到自己生理上的年少青春,我們也能夠擁有內在思想和
心靈的蓬勃開展。我們可以將此青春的清新帶給這個世界,之後,
也可以把自己練達智慧的成熟帶給這世界。
懷抱共同願望,彼此更親近
我們在經歷人生時,可以從彼此身上學習到很多事情。我
就被許多我遇到的人所發的誠摯祈願所感動,從他們身上學習
了很多。我對世界懷有很多希望,但是我試著不要抱有任何期待。
無論我是否能夠真的實現自己的這些願望,我都希望由它們來
塑造我,並引導我在這個世界的行為。全神貫注在成果的取得
上,可能會使我們過於執著自己的目標。我們的夢想不一定非
得要實現,才能讓我們感覺快樂。培養和孕育希望,這件事本
身就極具意義,值得不計成果地去努力實現這些願望。當我們
能夠把成果先擱置一旁,就會生起更大的勇氣來實現我們對世
界的期望。我們將會見到自己的崇高之心。
直到現在,我們一直都是在沒有察覺的狀態下共享著這個地球。
現在,我們也可以為我們共同的家,懷抱著共同的願望。我們
可以懷抱著對自己和對彼此的共同願望。我們不需要任何
比這個更複雜的事情。擁有共同的願望和經驗,可以讓我們在
人的基本層面上更加親近。僅只是如此,就足以讓我們變得更快樂。
2 ◆ 有意義的人生
任何事情都有可能
在夢想自己的生命中有什麼可能性時,你應該要知
道:任何事情都是有可能的。你或許不會一直感覺到或是見到
這樣的可能性,但是你從來沒有一刻欠缺過改變方向的能力。
你的生命就是會經歷無盡的調整。事實上,「改變」就是生命
最經久不衰的一種特性。現今這樣的你,不會是十年後的你、
五年後的你,甚至也不會是一年後的你。你周遭的情況一直在
變遷,而你也不斷以你之所以為你的方式,在回應這一切的改
變。你不只永遠都有無限的自由來塑造自己,而你的所作所為
也塑造了你周圍的世界。
生命有無限可能性
問題是:你如何面對你的生命所奠基的這個無限可能性?
你如何在自己身處的任何變動狀況中,創造一個有意義的人
生?
佛教的思想極為關注這些問題。「生命具有無限可能性」
這個觀點,是運用「相互依存」和「空性」的觀念探究出來的。
第一次聽到「空性」這個詞彙時,你可能會認為這表示「空
無」,或是一片空白,但事實上,這裡的「空性」是在提醒我
們:沒有任何事物是在與其他事物毫關連的狀態下存在的。所
有的一切,都深植於各種錯綜複雜的情況所構成的某種環境和
背景之中,而這些環境和背景本身無止盡地在改變。當我們說
事物是「空」時,我們的意思是說:它們完全無法在這些變動
的環境之外獨立存在。由於就這層意義來說,所有的事物和所
有的人都是「空」,所以他們具有無限的適應能力。我們自己
就有基本的變通性來適應一切,成為一切。
基於這一點,我們不應該誤以為空性就是什麼都沒有。相
反地,空性充滿了潛能。如果正確地理解空性,就會知道空性
激發的是樂觀的想法,而不是悲觀的想法,因為它提醒了我們:
關於我們可以變成什麼樣的人,可以如何過生活,這其實有無
限的可能。
任何時機都是對的起點
相互依存和空性告訴我們,並沒有任何固定的起始點。我
們可以從一無所有開始。無論我們有什麼,身處何處,那就是
我們可以開始的地方。很多人會有一種想法,他們認為自己缺
少那些可以讓他們開始去實現夢想的東西。他們覺得自己沒有
足夠的力量,或者沒有足夠的財富。但是,他們應該要知道:
任何時機都是對的起始點。這就是空性所揭示的觀點。我們可
以從零開始。
事實上,空性就好比「零」的概念和作用。「零」看起來
似乎是什麼都沒有,但是就如眾所週知的,所有的一切都是從
零開始。沒有了零,我們的電腦就會癱瘓;沒有了零,我們就
無法從一數到無限。同樣地,從空性當中,任何事物以及所有
的一切都能夠展現。
任何事物之所以能夠形成,是因為事物的狀態並沒有固定
的方式。一切都取決於聚合的因緣條件。但是,「任何事都是
有可能的」這個事實,並不意味著生命是任意胡為或是毫無章
法。我們可以讓任何事發生,但是,只有在聚集了所有的必要
條件時才可能辦到。這就是「空性」和「相互依存」觀念的結
合。
每一個人、每一個地方、每一件事物,都完全要倚賴其他
的人和事等等必要條件才能夠存在。例如,我們現在能活著,
是因為我們享有能夠存活的適當因緣條件。我們能活著,是因
為我們在生命中曾經吃過的無數食物。由於太陽照耀大地,雲
朵帶來雨水,農作物才得以成長。有人照料並收割這些農作
物,其他人把它們帶到市場,然後另外有人將這些農作物料理
成我們吃的飯菜。這個過程每重複一次,我們生命的相互依存
性就將我們和越來越多的人連結在一起,和越來越多的陽光和
雨滴連結在一起。
到最後,沒有任何人、事、物和我們沒有關係。佛陀創造
了「相互依存」一詞來描述這種深刻連結的狀態。相互依存是
實相的本質,它是人類生命、所有事物和所有狀態的本質。我
們都相互關連,我們都是影響彼此的因緣條件。
事實上,在所有影響我們的因緣條件當中,我們自己所作
的選擇和採取的行動,是影響我們的行為所產生的結果的最重
要條件。如果我們的行為有建設性,那麼形成的結果就會有建
設性;如果我們的行為有破壞性,那麼所產生的後果就會有破
壞性和傷害性。任何事都有可能發生,但是,我們所作的每一
件事也都十分要緊,因為我們的行為所產生的效應,影響所及
遠遠超出了我們個人的範圍。基於這個原因,對我們來說,生
活在相互依存的世界具有極特殊的含義。這意味著我們的行為
會影響到其他人,因此,我們都要對彼此負責。
在生活中體現相互依存
我知道這樣的說明,一開始或許會讓人覺得有點抽象,但
是空性和相互依存並不是抽象的理論。它們是非常實際的,而
且當你在思考如何創造一個有意義的人生時,它們有直接的關
聯性。
藉由檢視自己的生存是如何維持的,就可以看到相互依存
的作用。你的生存之所以能夠維持,是只靠你自己的努力嗎?
你所有的資源都是自己製造的嗎?或者,它們是來自其他人
呢?如果去思索這些問題,很快就會看到,你之所以能夠存
在,都是因為有其他人。你穿的衣服和你吃的食物,都是從其
他地方來的。仔細想想你讀的書,你搭的車子,你看的電影,
還有你使用的工具。我們當中沒有任何一個人自己獨力製造出
了這些東西。我們都要倚賴包括我們呼吸的空氣在內的外在因
緣。我們完全是因為有他人的存在,才可能有機會持續存在於
這個世界。
「相互依存」的意思是說,我們持續與我們周遭的世界互
動。這樣的互動是雙向運作的,它是一種相互的交流。我們接
受,但同時也在給予。就如同我們存在於這個地球是因為許多
因素的促成一樣,我們現在的存在也反過來影響了他者──其
他人、其他社群團體,以及地球本身。
上個世紀中,人類已經發展出非常危險的能力。我們創造
出了力量極為驚人的機器。以目前現有的技術,我們可以砍掉
地球上所有的樹。但是如果真的這麼做了,我們不能期待生活
會像以前一樣繼續,差別只是沒有樹而已。由於基本的相互依
存性,我們很快就會經歷到這些行為的後果。如果完全沒有樹
木,空氣中就不會有足夠的氧氣來維持人類的生命。
你可能會想要知道,這和我們作的選擇,以及我們如何過
我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這很簡單:我們都必須要考慮到相互
依存性,因為它直接而深切地影響我們的生活。為了要有快樂
的人生,我們必須主動地關注自己快樂的根源。
我們的環境以及與我們共享這個環境的人,是我們的糧食
和幸福的主要來源。為了要確保自己的快樂,我們必須尊重並
關心他人的快樂。我們可以從類似如何對待為我們準備食物的
人,這種簡單的事情上看到這一點。只有在我們對他們很好,
照顧到他們的需求之後,我們才能合理地期待他們拿起鍋子為
我們料理健康美味的食物。
當我們尊重他人,並且關心他們的成功,我們自己才會成
功。做生意的時候也是這樣。當顧客有更多的錢可以消費,生
意就會更好。如果我們希望個人能夠成功興旺,希望社會繁
榮,僅只是承認我們居住的這個世界顯而易見的相互依存性,
這樣是不夠的。我們必須要考慮到它的影響,並且反思我們自
身的幸福所需的因緣條件。我們的氧氣、食物、物品是從哪裡
來的,它們又是怎麼被製造出來的?這些資源能夠一直持續存
在嗎?
面對事實
從空性和相互依存的角度來檢視你的經驗,可能會為你對
自己生命的理解帶來重大的轉變。我希望這個轉變能夠實際對
你有幫助。對於影響你生命的那些力量產生新的理解,就是與
它們建立正向關係的第一步。
我之所以提起這些議題,目的絕對不是要藉著把嚴酷的事
實擺在你面前來嚇唬你。例如,我注意到了,有些人在聽到
「改變是生命根本的一部分」,或者「沒有任何事物會永遠存
在」時,會覺得很不安。但是,無常只是我們存在的一個基本
事實,無常本身不是好,也不是壞。去否認它,也絕對沒有什
麼好處。事實上,如果我們能夠有智慧地面對無常,我們就有
機會發展出一種更有建設性的方法,來面對這個事實。如果我
們這麼做,在面對意想不到的突然改變時,就能夠學會如何輕
鬆以待,並且能夠自在地處理可能發生的任何新狀況。在面對
改變的事實時,我們會變得更加善巧。
就相互依存性而言,情況也是如此。從這角度看待生命,
能夠幫助我們發展出善巧的方法,以更有建設性的態度去面對
事實,不過,僅只是知道我們是相互依存,並不保證我們會覺
得這種狀態很好。有些人在想到自己倚賴著他人時,可能一開
始會覺得很不舒服。他們可能會認為,這表示自己很無助或是
陷入困境,好像被這些倚賴性所困住。然而,當我們在思維自
己的相互依存性時,不需要覺得那好像是卡在一份工作裡,不
管你喜不喜歡,都不得不去為一個我們沒有選擇,必須要去面
對的老闆工作。這樣想是沒有幫助的。對於我們的相互依存性
這個事實,我們不應該感到勉強或是有壓力。這樣的態度,會
讓我們對自己的生活無法產生滿足感和幸福感,它不會為我們
的正向關係提供一個基礎。
無論我們接不接受,「相互依存」就是我們的實際情況。
為了能夠在這個事實中活得更有建設性,最好是能夠全心全
意、沒有抗拒地接受和面對相互依存性。這就是愛和慈悲發揮
作用的地方。「愛」引導著我們欣然接受我們和他人的關連性,
而且願意去參與由我們的相互依存性創造出來的關係。「愛」
能夠融化我們的防衛,以及我們痛苦的疏離感。友誼和愛的溫
暖,讓我們比較容易接受「自己的快樂和他人的快樂密切相
關」這一點。我們越能夠廣博地愛他人,就越能夠在相互依存
的關係中感受到快樂和滿足,這樣的關係是我們的生命中本有
的一部分。
所有人都如同我們的父母
在我們所有的人際關係中都可能存在著愛,因為所有人都
想要快樂。沒有人會想要受苦。對我們所愛的人來說是如此,
對我們不喜歡的人來說也是如此。在這方面我們所有人都是完
全一樣的。我認為這個想要快樂的共通願望,是我們在理智上
很容易就可以理解的。當我們也在自己的心上學會去感受和尊
重這樣的願望,愛就自然會在我們心中蓬勃開展。
和我們有關連的人當中,我們大部份的人都會對自己的父
母有特殊的情感和愛。為什麼呢?我們比較容易對父母生起親
近和愛的感覺,是因為他們照顧我們,幫助我們成長,並且為
我們的幸福而付出。
以我看來,所有的人對我們來說,都像是父母一樣。如果
仔細去審視,我們就會知道:每一個我們遇見的人,都以不同
的方式,直接或間接地促成我們的幸福。許多不同的人曾為我
們料理飯菜,為我們建造蔽身之處和縫製衣服,使我們不會暴
露在風雨之中。許多人曾開車載我們到我們想去的地方,發明
了在我們生病時可以治療我們的藥品。許多人曾經教育我們,
幫助我們自食其力,刺激我們成長,還為我們做了許許多多事
情。從出生的那一刻到現在,無數人曾經扮演著如同我們的父
母一般的角色。但是我們通常不會認為別人是我們的父母,有
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因為我們並沒有注意到他們身上如同父母
般的特質。沒有人會站出來自我介紹說:「嗨,事實上,我就
像是你的母親一樣。」我們也不會握著他們的手說:「你好,
你就像是我的父親。」
但是,如果確實去思維我們從他人那裡獲得的東西,我們
就能夠認出,許多人以無限的方式做著如同我們父母一樣的事
情。如果我們能夠這樣去思維,我們與他們接觸時,就會更加
溫柔。我們將能夠懷著如同母子之間會有的關愛與他們接觸。
我們將能夠欣然接受自己的相互依存性,並且快樂而歡喜地把
他人對快樂的需求放在心上。因為每一個人都想要愛,藉由給
予他人他們想要和需要的,我們就有能力讓他們的人生變得更
美好,而這一切的開始,就是對他們生起愛的感受。
無限寬廣的視野
我相信這個更寬廣的角度,在如何讓人生變得有意義上是
極為至要的。是什麼讓生命真正有意義?這是個大哉問。要回
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用比較寬廣的方式來思維。我們的視野
所及,必須要超越我們自己有限的人生。如果我們考慮的範
圍,只限於自己個人的領域和個人的利害關係,這樣的視角就
太過於狹隘了。
舉例來說,在我自己的人生中,有非常多沒有實現的願
望,而且我也可以找出很多理由讓自己可以覺得不滿足。不像
其他同年紀的人那樣,有些我人生中最重要的選擇,是由其他
人替我決定的。這種情況從我七歲時被認證為噶瑪巴的時候就
開始了。身為噶瑪巴,我被賦予了很多重大的責任,除此之外,
在履行這些責任時,我還遭遇了巨大的挑戰和障礙。當然,無
法去做所有我想做和被要求去做的事情,可能會讓人十分沮
喪,但是這並不會讓我的人生沒有意義或是沒有希望。要如何
面對這些挑戰和障礙,完全決定在我。
認為「願望如果沒有達成,人生就沒有意義」的想法,是
思想狹隘的結果。這代表了所想的只有自己,而且是一種非常
狹隘的自我觀念。就算因為我們的某些願望沒能實現,而使得
生命顯得好像沒有什麼意義,我們還是有無限的可能性。我們
會發現事實就是如此,因為我們的生命所能觸及的範圍,遠遠
超過任何特定時刻中我們自己的所在之處。
我們的人生是寬廣的,它不會侷限在我們個人經驗的範圍
中,也不是某種具體有形的東西,或是一種有界限的東西。我
不覺得「認為人生的範圍只有自己」這樣的看法是合理的,那
就好像認為人的生命延伸的範圍只能到我們自己的身體一樣。
相反地,我們可以見到,生命其實如同網子一般,是向外延伸
出去到十方的。我們拋出一張網,網子就向外擴展。就像這樣,
我們的生命延伸出去,碰觸到許多其他的生命。我們的生命可
以向外延展,並且成為遍及所有人生命的一部分。
我相信,只有當我們以有限的角度來思維自己的生命,例
如,只想到那些和我們直接有關的事物,這時我們的生命才會看
起來好像沒什麼意義。以我個人來說,如果我是用這種角度在
看我自己的人生,這一切就會看起來非常沒有道理:承襲了這
個了不起的名字,從西藏出走,從那時起所作的一切努力等
等,簡直是不值得那麼小題大作,而這一切只是為了一個人
──我!但是,當我將自己的人生視為很珍貴的東西,而且見
到我或許有能力為他人帶來一點快樂和喜悅,就算這個對象只
是一個人,我都會知道自己的生命真的有意義。
你將喜悅和快樂帶給另一個人,而這會反映回到你自己的
生命中。你生命能充滿意義,並不是從身為一個獨立個體的你
而來。這確實是來自於你,但是只有透過你與他人的連結才有
可能發生。如此,你與他人的相互關連就能為你自己的人生帶
來重大的意義。
訣竅就在於掌握住「為自己」和「為他人」之間的正確平
衡。要達到這樣的平衡,從一開始就要去深思熟慮你想要得到
什麼。我這麼說的是意思是:如果你自己想得到的,是出於強
烈的自我中心想法,就無法找到真正平衡。這是因為──你只
是你生命的一部分而已。既然事實即是如此,你就必須將他人
納入你的考慮之中。只有在把自己和他人的幸福都包含在內的
情況下,你自身的利益和自己的人生,才有可能得到平衡。任
何一項健全的計畫或工作都必須要有想要去利益他人的渴望。
如果一項工作是以自我為中心和充滿私心,那麼就十分難以達
到平衡和維持平衡了。當然,你必須要照顧你自己,但是不要
完全漠視其他人。你的成就無法在犧牲他人的情況下達成。
三種目標
如果去思維通常是什麼在引導我們追求事物,我們會發
覺,有些目標純粹是為了自己的私利,有些是混合了自己的利
益和他人的利益,另外還有一些則是只為了求取他人的利益。
依於我們追求的目標的不同(利己、利他,或是兩者的混合),
我們的經驗就會產生極大的差別。
當我們只關心自己的利益時,最後就會漠視他人,甚至對
他人展現出輕蔑的態度。那樣的基本心態就是:「如果他們快
樂,那很好;如果他們在受苦,那也沒什麼,只要我得到我需
要的就好了。」這樣的想法不只是很不恰當而已,事實上,它
與現實完全脫節。這種觀點是無法起什麼作用的,因為所有的
眾生都是互相依存,即使在追求最自私的目標時,都不可避免
地會牽涉到其他人,影響到其他人。我們應該要認知到:徹底
的自私自利其實會適得其反。
第二種目標,也就是我們自身的利益結合了他人的利益,
是已經意識到了我們的相互依存性。它的態度是:「我想達到
我的目標,當然,同時其他人也應該要能夠達成他們的目標。
就像我正在努力實現我的目標一樣,我希望他們的個人目標也
能夠達成。」如果我們想要照顧自己,那麼也必須尊重他人擁
有的相同願望。
第三種目標則是只尋求他人的利益。這樣的利他思想或許
比較難以感受到,更不用說要去付諸實踐了。當我們只重視他
人的願望和目標時,如果我們知道犧牲自己的目標能夠利他的
話,我們會願意這麼去做。我們不應該認為這麼說就表示真的
要放棄自己的人生,或是永遠都不讓自己的任何需求得到滿
足。相反地,這是一種願意捨棄自身需求的觀點。這是一種將
我們的人生完全以服務他人為目標的崇高態度。對我們來說,
這或許很難立刻就化為實際行動,但這是我們可以去追求的一
種態度。
珍視自己和他人
我會分享兩個故事,做為追尋自己的目標和他人的目標的
例子。首先,是關於雙頭鷹的故事,我們就姑且稱牠為美國禿
鷹,這隻老鷹有兩個頭。我們從生物學上會知道每一個頭都自
然會有它自己的腦子,但是這隻雙頭鷹,這隻有兩個腦子的老
鷹只有一個身體(抱歉,這是個很好笑的畫面,我知道!)。
這兩個頭看待世界的方式是不一樣的,而且它們不太在乎彼
此。事實上,它們各自都希望這整個身體都屬於自己。兩個頭
都開始暗自盤算著要甩掉對方。
有一天,這隻雙頭鷹降停在接近某種毒藥的地方。兩個頭
都急切地想要抓住這個機會除掉對方,所以它們都試著慫恿對
方去吃那個毒藥,描述那個東西有多麼美味,並親切殷勤地邀
請對方好好享用。最後,其中的一個(我猜可能是比較沒有說
服力的那個頭)狼吞虎嚥地把毒物吃下去了。不過,當然這個
舉動毒死了它們共有的這個身體。這兩個頭都如此專注在自己
自私的目標,以及它們對彼此的厭惡,使得它們忘記了自己和
對方共有同一個身體。
當我們只專注在自己的利益時,就會是這個樣子。最後,
我們只會傷害到自己。想要有一個有意義的人生,我們就必須
把自己的生命看做是一個更大的整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
於我們彼此緊密連結地存在於這個世界上的這個事實,「我們
都共有一個人生」這樣的說法是絕對合理的。我們有很多頭,
但是只有一個身體。
第二個故事是關於一棟房子著火了,把一家人困在裡面。
這個家庭當中的一個人十分驚慌,他倉皇地快跑,想要找到最
快逃出屋子的方法。他的第一個念頭是想要自我保護,然後他
成功地安全逃到了門口。但是,就在前腳跨出門檻時,他突然
想起了他的家人。他的後腳還留在門內,心中生起一種感覺,
他想要家人也和他一樣,能夠擁有他現在急著保有的生命和安
全。就在雙腳一前一後暫停的那一剎那後,他立刻轉身回去拯
救他的家人。
我們必須採取類似的行動。帶頭那隻腳,朝向我們自己想
要去的方向,而另一隻腳提醒我們,其他人也想要同樣的東
西。我們必須創造出讓這兩隻腳都站在地面上的可能性。我們
的利己之心會告訴我們,自己想要什麼,但是「意識到他人」
這件事提醒了我們,他們也有相同的需要。我們不應該完全犧
牲自己,或是為他人而貶低自己到自討苦吃的地步。我們也不
應該為了自己的福利而忽視他人。這就是正確的平衡。
有意義的人生
一旦對於讓生命有意義的平衡性有了清楚的概念,你就會
站在一個有利的位置來考慮選擇某種特定生活,並且將你的工
作融入到生活的其他部分中。
你所從事的特定職業或工作並不是最重要的因素。我的
工作是作「噶瑪巴」,而這是個相當艱難的工作,不只是很難
做,甚至也很難去描述。在護照上的職業欄裡,我應該填什麼
呢?念誦祈願文的人?這樣就太狹隘了。種樹的人?聽起來很
奇怪。廚師?我不會煮菜,所以這也不行。我想我是很多身分,
但也什麼都不是,不過重點不在於你做什麼,而是你怎麼去做。
無論從事的是什麼工作,你都必須給自己機會只是作你自
己。即使一天只有一次,你都要在每一天當中,找時間只作你
自己。這可以透過晨間或晚間的一小段時間的禪修,或是安靜
地思維,或是任何適合你的方式來進行。重點是要和自己恢復
連繫。否則,你一整天都在忙東忙西,很容易就會迷失。為了
避免這種情況發生,你應該要努力回到自己身上,回想起那些
對你而言十分至要的事情。
讓工作來操控你,可能會變得很不人性。有些我認識的人
是在工廠裡工作,他們必須調整自己來配合機器。在每天的生
活中,他們自己也變成像機器人一樣。其他的工作也一樣,人
們調整他們生活的節奏來配合工作的節奏。這真是令人深感憂
慮。這是個極端的例子,告訴我們,讓自己成為待人如機器的
經濟體系的一部分可能會產生的危險。
這樣的例子,可能會讓人覺得,脫離這個體系並尋求其他
替代方案,似乎非常吸引人。不過,對於我們之中那些有深刻
使命感,想要改變某個特定體系,或致力於讓我們的世界變得
更美好的人來說,還有其他因素必須要考慮。當然還是有一些
例外的情況,但是當我們選擇脫離某個體系時,通常會被認為
比逃跑還要嚴重一些(即使我們離開的時候是帶著將來會從外
部來對抗這個體系的想法)。這很容易變得像是丟掉某個我們
不喜歡的東西,而不是試著去修整它或是改造它。我們也看到
了一些例子,有些人離開了一個體系,然後又離開另一個體
系,形成了一種逃避的慣性模式。這並不是改革體系的有效方
法。雖然這或許很困難,但是為了要讓改變能夠發生,在系統
當中去運作會有更長遠的效果。
真正的價值在哪裡?
無論你是在體系中或體系外工作,我想要強調一點:把你
的身分和你從事的工作連結在一起是錯誤的。沒有任何工作能
夠界定身為一個人的你。你的價值遠遠超過你的工作。無論一
天當中花多少時間在工作上,它都不是你生命中唯一的事情,
甚至也不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它充其量只不過是構成你人生的
所有廣大網絡中的一個部分而已。
在目前艱困的經濟情勢中,把這一點記在心上是尤其重要
的。現今,人們在失業之後,可能無法很快找到新的工作。有
些失業的人因為失業的精神損害而感受到劇烈的痛苦,這樣的
痛苦甚至比沒有收入的痛苦還要嚴重。如果你的工作是在填補
一個情緒的洞,當你失去工作時,那個洞將依然悲慘地敞開在
那裡。你可以藉由對「快樂實際上從何處而來」有新的理解,
來減弱這樣的感覺。儘管我們如此聰慧,我們依然經常落入向
外在的事物和狀況去尋求快樂的錯誤慣性模式。你可以提振自
己聰敏的覺知,而且隨時可以將注意力從外在的情況,轉向自
己內在善美的不竭源泉。無論在什麼情況下,你永遠都不會失
去這個善美。
我們讓自己因為獲得新的物質財物而開心,那麼,我們為
什麼不讓自己因為內在的善美而變得更快樂?這是更有價值
的。我們的個人特質可以讓我們快樂,我們只是需要把注意力
轉移到這些特質上。
生起一剎那珍視他人的心,就能為我們帶來比賺錢更深的
滿足感。我們自己的良善特質是自身喜樂的豐富源泉。就算我
們只有一個利他的念頭,這即是感受到深刻喜樂的成因。在我
們自己豐美富足的心中,就具有快樂的豐沛資源。
4 ◆ 性別認同
一切都是心的虛構
雖然我們有無限的潛能,但是到頭來,我們可能會覺得被
禁錮在生命中的某個特定角色,或是對於自己是誰的某種特定
理解中。這是怎麼發生的呢?當我們接受了某些特定的身分,
我們就限制了自己,然後相信這就是真正的自己,而且肯定就
是如此。我們可以在性別上明顯地看到這個現象。
雖然性別只不過是社會上建構出來的身分而已,但是它卻
似乎經常界定了我們在世界上的位置和我們的生命經驗。對於
什麼是女人或什麼是男人的想法(也就是我們的性別概念),
在每天的現實生活中都不斷被賦予意義和重要性。性別認同如
此遍滿我們的經驗,使得我們很容易忘記它們只是一些想法而
已,一些為了將人類做分類而創造出來的想法。雖然如此,男
性和女性的分類,通常都被當成像永恆的真理一樣來看待。但
是,它們並非永恆的真理,它們不是客觀的事實。因為「性別」
是個概念,是我們心的產物,而且不是真實而自主地存在於想
像它的心之外。性別分類本身並非原本就是真實的。
然而,當性別變成自我認知(或者可以說是我在第三章
〈健康的人際關係〉中討論到的「虛構出來的我」)的一部分
時,它就決定了我們的體驗會朝哪些方向發展。我們建構並堅
定地認為,女人具有某些身分特質,而男人則有不同的身分特
質。換句話說,有虛構出的男性的「我」和女性的「我」,而
這些都只不過是我們製造出來的概念而已。
關於性別
雖然性別並非客觀的事實,但是關於性別的種種概念卻影
響了我們在社會中的位置。它們影響了我們可以從工作中領到
多少薪水,以及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它們影響了我們對自己
性格中,哪些方面覺得可以自在展現,哪些方面會覺得不自
在。它們可以決定我們穿的衣服,也可以影響我們和自己身體
的關係。
社會確實是很嚴肅在看待男性和女性特質之間的差異。整
個產業一直在強化性別的理想典範,例如,男生應該要勇敢,
而女生則應該要在感受上很靈敏。社會也在鼓吹具有Y 染色
體的人應該只展現出「男性特質」,而具有X 染色體的人則
應該顯露「女性特質」的想法。這阻礙了我們,把男人和女人
限制在社會建構出來的盒子裡,造成所有人的劇烈痛苦。
以我個人來說,我不是一向都很清楚這種男性和女性特質
的差別。有人告訴我,在我身上,女性特質比男性特質強。我
不太清楚這是什麼意思。我只是意識到這些特質是什麼感覺,
但是我沒有隨著這些感覺而來的「女性」或「男性」的標籤。
我只是去體驗它們。
對我個人來說,知道如何去界定和分類這些事情並不重
要。對我而言,重要的是能夠以真正的感覺,真誠坦率地和他
人相處。我重視的是能夠發出肺腑之言的能力,以及能夠柔軟
而關心他人,我希望自己具有一些這樣的特質,當然,這些也
是我渴望能夠擁有的特質。我覺得這些特質被歸類為男性或女
性,一點也不重要。
需要兩者才能平衡
無論我們如何去為所有人類的良善特質做分類,我相信無
論是男人還是女人,每一個人都應該要開展所有的良善特質
(包括被社會稱為男性的特質,和那些被稱為女性的特質)。
這是藏傳佛教教導的觀點。在藏傳佛教的典籍中,智慧和善巧
方便是兩個非常重要的心靈特質:智慧被認為是女性的特質;
善巧方便(擅於找到方法來達成目標的特質)被認為是男性的
特質。當這兩者結合時,就能產生最好的結果,因此,這些「男
性」和「女性」的特質應該要在每一個人身上融合為一體。
藏傳佛教十分著名的是對雙運本尊的描繪,這些象徵了男
性和女性特質的融合,很多西方人直接跳到了錯誤的結論,認
為這些形象和《慾經》(Kama Sutra) 有點關係,或許還有一點
模糊的印度教,但一定是生理上的事情而且和性有關。這完全
是誤解。事實上,這些形象提醒我們:無論社會如何去為不同
的個人特質貼標籤,每一個人都需要這些被認為屬於女性的特
質和被認為屬於男性的特質。
西藏的典籍教導我們:如果沒有了智慧和善巧方便的結
合,就無法達到人類所能證得的最高精神成就。換句話說,除
非被稱為「女性」的特質和被稱為「男性」的特質都具足了,
而且在我們身上融合為一,我們是無法成佛的。這提醒了我
們,我們都具有開展所有良善特質的能力。不僅如此,這也讓
我們看到,具有這所有的良善特質,很有利益而且很重要,無
論它們和什麼性別有關。
基於這個原因,與其對兼具女性和男性的特質感到不安,
我認為,如果我們只有這兩者中的其中一種,才應該覺得不平
衡!當我們同時兼具這兩類特質,應該是感覺最自在的時候。
在亞洲,有「陰」(一種女性的本質)的概念,以及「陽」
(男性的本質)的概念。美洲的原住民傳統,也談到大地之母
和天空之父。我們需要這兩者在一起,才能夠有完整的世界。
既然我們需要這兩者才能夠平衡,而且所有人都是這樣,人們
因為兼具男性和女性的特質而成為被嘲弄的對象,這就非常荒
謬了。無論如何,男性和女性特質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定
義。這些性別的概念沒有任何一個是恆常不變的。就像我們其
他虛構出的身分特質一樣,性別的認定是很容易變動的。
88‧ 崇高之心
隨著時代而演變
因為性別的典型很容易改變而且不固定,它們會隨著時代
而演變。在某些社會中,性別角色的定義會因時、因地而制宜。
我們可以從史前時代的情況知道這一點,那時的人類必須戰鬥
和狩獵,以確保部落或種族得以存活。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
他們很看重體力和戰鬥力。由於男性有較優越的體力,在社會
要倚賴蠻力的年代裡,他們就扮演了比較重要的角色。但是,
時代已經變了,社會的需求也變了,我們不再需要把自己區分
成狩獵者和採集者。現在,我們要做的,是共同為創造和平、
和諧、慈悲的態度和關懷他人而努力。
在這個國際傳播和具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年代,與其將
自己的意願強加於他人身上,我們反而急需找到方法去調解分
歧的意圖。這是個漫長的漸進過程,但是我相信世人已經慢慢
覺察到,我們現在需要的不是宣告主張的能力,而是聆聽的能
力。尤其,當我們擁有具備難以想像殺傷力的武器任我們使用
時,很明顯地,我們需要坐下來對話,而不是站起來爭鬥。
這個時代需要我們以母親的體恤和關愛之眼來看待他人,
而不是以戰場上士兵的敵意之眼來看待他人。如果我們要把各
種特質區分為男性和女性,我想我們必須說,現今我們比較需
要的特質,是那些通常被描述為女性的特質。我們需要溝通並
細膩地去聆聽他人的需求,在大多數的社會中,這樣的特質好
像比較會被界定為女性的特質,而不是男性的特質。
現在,該是我們真正認識到狩獵者的時代已經過去的時候
了。這應該是個更「女性」的時代,一個女性對社會做出更多
貢獻的時代。如果我們繼續貶低女性可以有的貢獻,我們將繼
續傷害女性,繼續忽略並輕視這些被認為是「女性」的美德,
而這些美德,正是世界現在最需要的。
女權,就是人權
基於這個原因,我相信改變我們對性別和女權的基本看法
勢在必行。我必須承認,第一次接觸到「權利」這個觀念時,
它並沒有打動我。這可能是因為用來翻譯「權利」一詞所用的
藏文詞彙,含有「獲得」或「贏得」的字眼,甚至也可以指「部
分」。那次的討論讓我留下了一種印象,好像我們是在為了誰
可以分到有限財物的一部分而爭吵,如果一個人有權利獲得什
麼,就意味著其他人必須蒙受損失。所以,「爭取權利」聽起
來像是想辦法去打敗他人,然後從他們那裡奪走一些東西,就
像某種零和的競賽一樣。當你用這種方式在思考「權利」時,
它聽起來就好像想要有「女權」,就必須從男人那裡奪走某些
東西。
很久之後,我出席了在印度舉行的TED 會議1。在那次會
議中,聽到人們如何談論「權利」,為我開啟了一條新思路。
1. TED 是專為「值得分享的想法」而成立的一個非營利組織。TED 是科技、娛樂、設計
(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 的縮寫。
在那次會議中,我從和一位女權運動者的一段對話中,學到了
一些極為重要的事情。她引導我改變了先前對女權的理解。我
們會面的時候並沒有翻譯人員,所以我沒有完全通懂她所說的
內容。但是她說話的時候非常堅定有力,對這個議題非常有感
覺。在她說話的同時,我發現這是基本人權的問題。我清楚認
識到:女權,其實就是人權。那些為女權而努力的人,想要為
女性爭取的,就是所有人類需要的,而且是應得的東西。
女人特有的痛苦
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個人的經驗。我覺得自己是個和父母
有健康良好關係的人。雖然如此,我還是從西藏出走,把他們
留在那裡。我覺得離開的原因比留下來的理由重要,所以我做
了這樣的犧牲。但是,我是否能夠完全達成當初離開家時想要
追尋的目標,當初讓我覺得值得為了它而離開的那個目標,這
還有待觀察。我還是對我的父母有很深的愛,尤其是對我的母
親。但是,我不知道是否還能再見到她。
我積極地想要提高我對女性特有的痛苦的認識。基於此生
我對母親的愛,我的方法是,將世界上所有女性都視為我的母
親,並且力求去利益她們。女性面對著某些特定類型的痛苦,
只是因為她們是女性。將此生致力於終結他人的痛苦,是我決
心要做的事,也是我的願望。無論我的努力會有什麼結果,我
都希望能夠將此生投注於解除女性的痛苦,並改變女性面臨的
困境。
雖然我們的社會已經有長足的進步,但是似乎世界上依然
有很多地方沒有完全把女性視為人類來對待。施加於女性的暴
力,暗示了她們沒有被認為是人,她們被當做是物品。雖然性
別的觀念只是一種概念,我們可以看到它們有可能成為極強大
的力量,它們塑造了我們的經驗,影響了我們對待他人的方
式。當我們執著社會建構出的性別分類,認為它們確實反映出
了真實的狀態,我們可能會因此而無法見到每一個人,而是去
執著我們貼在他們身上的標籤。
我曾經看過報導中提出,在印度每三分鐘就有一位婦女被
強暴。這個數字和美國的情況非常接近。這是個非常非常嚴重
的問題。這些統計資料明白顯示了:爭取女性的權利和贏得什
麼或失去什麼,或是從男性那裡奪走什麼完全無關。與女權有
關的,是尊重人類生命和自由的價值,是承認我們共有的人
性,以及將我們連結在一起的人類基本關連性。
尊重的意識無法透過立法來成立,或是由經濟策略去創造
出來。雖然強暴是違法的,但是它依然如此普遍的這個事實,
就顯示出,僅只是立法是不夠的。在談到法定權利時,我們必
須要考慮到是誰在掌控和執行法律,以及法律如何被不同的政
黨操縱。同樣的情況也適用於為女性創造經濟機會的議題上。
這些措施必須要建立起來,但是它們卻是大大的不足。這個問
題已經超越了立法或社會政策,其解決方案必須更深刻地紮根
於我們心中,必須讓改變發生在更深的層次上──我們的心
態。
要讓女權產生有效的變革,不是把受害的對象從傷害可及
的範圍中移開就好。只要傷害性的態度還存在,女性的福祉就
依然在危險的處境中。沒有內在的改變,就不可能發生外在的
改變。當一個問題深植在社會的慣性觀點和思考中時,立法上
的改變能夠造成的影響非常有限。畢竟,你無法透過立法去規
定思維上的改變。
藏傳的佛教徒有機會去實際做些什麼來改善這個狀況,我
們可以讓女性領受完整的出家戒。在印度有女性的具足戒,但
是在西藏卻從未完整地建立過。一開始,我認為推動這件事的
主要障礙,是寺院的規定和方針。但是,後來我發現,真正的
問題出在社會對尼眾和女性的看法上。現在,我認為只有當藏
族的社會,能夠見到社會中有受具足戒的女性會產生的價值之
後,我們才有可能達到我們的目標。
性別觀念也傷害了男性
我想,在這裡提出一個警告是很恰當的。雖然佛教的教導
在很多方面,都有助於更有智慧地去思考性別的議題,但是我
想要提醒各位,不要期待佛教社會能夠在健康的性別觀念和做
法上,提供理想的範例。你應該會碰到一些你不想接受的事
情。佛教的制度中,不是每一件事都很完美,特別是涉及性別
歧視時,確實就是如此。
就如同傳達出性別概念對女性生活的影響是很重要的一
樣,同樣地,我們也應該記得,虛構出的性別身分,對男性而
言也和女性一樣,都是個問題。男性被社會的角色所束縛,就
像女性一樣。我們身上都被強加了社會對性別的慣有看法。
在西藏也是如此,性別概念的問題影響了男性和女性。例
如,在很多文化裡,哭泣被認為是「沒有男子氣概」。在我出
生的康區,男性被期待要「勇敢」,這是傳統上認為康巴男性
應該要展現出的特質,到今天都還是這麼鼓吹著。在古老的時
代裡,戰死沙場對康巴人來說是極為勇敢的象徵,代表他是
「真正的男人」。要成為「真正的男人」,你就要用暴力的方
法來報復他人。男性被教導在面對攻擊時不要恐懼。事實上,
一個「有氣概的男人」會請他的對手先擊出第一拳,然後,當
對手打他的時候,他不應該喊叫或是顯露出任何疼痛的樣子。
過去還曾經有一個習俗:如果一個男人想要展現他有多麼
勇敢,他會沒有任何防護地只用一把刀來格鬥。你肯定從來沒
看過像西藏康區那個地方的人會有的那種打鬥方式。完全沒有
技巧,沒有功夫,沒有策略可言,他們就只是用刀子一決勝負。
如果把那種場面拍到動作片裡面,在好萊塢一定會非常賣座!
以我來說,我是個康巴人,但是我根本不喜歡抱著攻擊的
態度或是和他人對抗。那些關心我利益的人,有時會建議我應
該不要那麼真誠,應該採取攻勢。他們提醒我,不要那麼開放,
那麼相信別人。他們警告我,人們會有各種不同的動機和潛藏
目的,可能是為了要矇騙我,或是利用我的名字來達到他們自
己的目的。雖然我很清楚地接收到這樣的建議,但是,我沒辦
法改變。事實上,我根本不想改變。
生理的基礎
不像性別的身分是一種社會概念,我們都知道男性和女性
之間,確實存在著生理上的差異。這是很明顯的。如果我們的
目標是要變得完全一模一樣,也就是要消除男性和女性之間存
在的任何差異,這是不可行的,因為確實是存在著無法否認的
差異。當然,有些人可能會想要透過醫學來改變生理上的差
異,這也沒什麼問題,但是一般來說,生理上的差異確實就在
那兒。
但是,我們可以改變的,是這些生理上的差異在社會上代
表的意義。生理差異的社會意義是由我們對性別的看法製造出
來的,也就是說,性別的社會意義是由心來決定的,而不由身
體來判定。「男性」和「女性」是社會製造出來的虛構身分,
不是我們原本的狀態。當我們超越身體構造上的明顯差異,更
精細地去思考時,會見到人類最根本的基礎,其實在心理上,
甚至在生理上,都包含了女性和男性的面向。我們兩者都有。
在基督教和猶太教的體系中,主流的觀點是一開始先有男
人,然後才有女人。但是,在佛教的典籍中卻有截然不同的說
法。有一段佛教的記事中說,一開始時根本沒有性別,沒有所
謂的男人或女人,就只有人類。在社會上和生理上,每一個人
都是一樣的。
但是,當人類開始消耗越來越多地球的天然資源,他們變
得益加自大。根據這份記述,到了某個時間點,他們開始吃一
種特別的植物,這種植物在它的果子一被摘下時,幾乎立刻就
會生出新的果子。食用這種果子使人類長出了不同的器官,因
此導致物種分為男人和女人。並不只是女人吃了果子,那些最
後變成男人和變成女人的所有人類,都吃了果子。
這個故事設想出了一個時代,在那個時代裡你可以不用是
男人或女人,你就是人。這表示,身為人類,比你是男性或女
性要來得重要。
根據我的瞭解,西方醫學教導說,在生理上我們起初都是
女性。人類的胎兒在子宮裡成形的過程中,一開始是女性,之
後才有一些人從女性轉變成男性。西藏醫學典籍中的理解也是
如此,其中說明了男人和女人的差異,端視性器官是變得明顯
或是留在體內。
基本上,如果想要以生理差異為基礎,將社會分為不同的
類別,這是你可以找到的一個分類基礎。但是我們沒有必要做
這種區分,而且,以這些區別為中心去建構身分的作法是很主
觀的。換句話說,就如我曾經說過,性別概念只不過是社會虛
構出來的。是社會環境和我們自己的概念,使得性別觀念看似
真實而絕對。
96‧ 崇高之心
有害的身體概念
一般來說,我相信誇大身體的重要性,已經讓我們自己陷
入很大的麻煩。很多人似乎都相信快樂是來自身體,這是個荒
謬的期待。它顯示出一種嚴重的錯亂,把暫時的滿足感和完全
而穩定的快樂混為一談。這種迷惑導致我們和自己的身體有極
不健康的關係。
性別典型,很容易太過於誇大身體在我們的生活和身分認
同上所扮演的角色。這是迷惑的另一個例子,也是誤以為虛構
出的身分,就是真正的自己的一個例子。性別概念中,就包括
了對於男性或女性的身體,在理想上應該是什麼樣子的一種印
象。就如這種觀念一樣荒謬的是:許多人真的開始覺得,他們
的個人身分和快樂,要倚賴他們的身體有多符合這種理想典
型。如果我們把自己的身體視為快樂的源泉,或者認為身體可
以告訴我們,關於我們是誰的一些有意義的事情,我們和自己
的身體就已經進入了一種完全不切實際的關係。
與自己身體之間的不健康關係,會以各式各樣不同的方式
展現。有一些人會作美容手術,想要隱藏自然而不可避免的歲
月痕跡。有些人漸漸有了進食障礙。有些人吃太多,想要尋求
自己的享受,另外一些人則強迫自己吃很少,試圖以此吸引其
他人。
有些人認為擁有苗條的身體可以帶給他們快樂,可是當他
們減輕了體重,卻沒有自動變快樂時,他們沒有意識到,快樂
並非來自這裡,反而認為問題出在自己還不夠瘦。厭食症是一
種可怕的疾病,事實上也等同於自己蓄意讓自己挨餓。我讀過
一篇新聞報導,其中談到,在法國有一位得了厭食症的模特兒
往生了,因為她真的把自己餓死。老實說,她那麼瘦,看起來
已經不像是一個人,反而比較像是一副會走路的骨架。這真的
是很悲慘,而且完全沒有意義。
有些人花很多時間在健身房,試圖要讓身體變成某種特定
的樣子。就像過度節食的例子一樣,他們之所以會去做這些事
情,也可能是源於希望自己的身體能符合心中完美體態的典
型,這些典型也大多是奠基於性別概念。
請不要被性別概念給欺騙了,以為擁有某種身體就可以為
你帶來快樂,拔除痛苦。這是完全錯誤的想法。快樂並不是由
身型和體型大小來界定的,也不是以膚色來界定的。
這看起來似乎明顯到根本就不用說,但是當我們看看周
遭,可以看到這個要點依然沒有被完全理解。在印度,有一些
用來讓膚色變淡的產品。我也聽說,在西方有些人躺在太陽
下,好讓膚色變深。這些都是很荒謬的嘗試,企圖用我們的身
體來讓自己對自己感到滿意。當這些想要得到快樂的嘗試失敗
後,我們應該要用自己的心,去分析真正的問題到底在哪裡。
我們真的應該要問問自己,這個社會怎麼會走到這個地步,怎
麼會真的相信,我們的快樂要倚賴身材和膚色這樣的想法。
由內發掘你的價值
你的身體有多接近社會認為你的性別應有的完美身材,這
一點也不重要。身體上無論多麼「完美」,都無法帶給你長久
的快樂,或是支持你度過生命中的起伏。能夠支持你的,是你
自己善良的想法和崇高的心。無論事物從外在看起來如何,當
內在具有善德時,你的心中將永遠有你可以珍視的東西。如果
你覺得,因為你的身體或因為對性別的看法,讓你有理由不喜
歡自己,那麼你可以向內去看看你所擁有的善良想法,如此,
你將永遠都能夠找到愛自己的理由。在你誠摯的動機中找到喜
樂。一切都是從動機開始,如果你曾經有過美好的願望,這些
願望將永遠是你的一部分,一個美好的部分。
愛你自己的最深層理由,和任何外在的事物都沒有關係,
和你的身體無關,也和他人對你的期待無關。如果你讓自己立
基在自己的善美上,沒有任何事物可以傷得了你的自尊。在你
的內在本性、你的善良、你所有美好的特質中找到歡喜,無論
它們被貼上的是男性或女性的標籤。事情就是這樣開始的。
一旦與內心深處的善美保持連結,你對自己的愛,就會穩
固到足以抵擋來自原本就不真實的性別概念的任何挑戰。
停止不切實際的期待
基於幾項原因,把你的自我價值感建立在自己內在的善美
上,是很重要的。首先,這樣你就不會去仰賴外在事物來界定
你自己,而且,如果你把性別典型內化了,這些性別的典型概
念將會由內對你產生負面的影響。性別概念是一種想法,因此
它們會影響我們的思維,它們會製造出期待,如果你把這些期
待太過於當真,就有可能變得對自己有負面的自我定位。如果
你的自尊心很低,而你的理想典範很高,那麼這兩者之間的鴻
溝就似乎完全沒有希望能夠跨越了。
這是我從經驗中瞭解到的狀況。以高標準來說,噶瑪巴應
該是要行持諸佛的證悟事業。但是對我來說,我只是個經常被
自己的習性所害的普通人。身為噶瑪巴,我必須是他人所尊崇
的一個人。我連一個缺點都不應該有,但是我卻有無數的缺
點。在這些期待和我對自己的看法之間有這麼巨大的差距,因
此我對自己的感覺不是一直都那麼好。雖然我可以很誠實地
說,我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我無法達成我所有的希望。
我們必須去做或是想要去做的,和我們實際能做的,這兩
者間的差異,很容易會變成覺得自己很糟的原因。就像這樣,
我們都是在類似的處境中。對此能夠有所幫助的,就是停止對
自己的期待。
不要讓任何人來告訴你,只因為你是男人或女人,所以你
一定要看起來怎麼樣或是一定要怎麼做。你其實有無限的潛
力,只有當你相信你的社會身分就是真實的你時,這些潛能才
有可能被限制。關於你到底是誰,其實並沒有一個精確完善的
標準。關於你可以成為什麼樣的人,也有極大的彈性空間。要
如何塑造你自己,完全決定在你。
5 ◆ 消費主義與貪婪
知足即是最佳財富
我們已經探討過,我們接受的身分如何限制了我們。我們
如何與世界互動,塑造了我們,也塑造了世界。我們平時面對
有形物質的方式,已經形成了一種消費主義的文化。但是,我
們具有以不同方式來面對事物的潛力,並因此而能夠改造我們
共同的文化,以及我們與自己的擁有物之間的個人關係。
我們擁有的一切,基本上都是從土地和大海擷取的原料製
做而成。這些自然資源都是有限的,但是驅使我們去消耗這些
資源的貪婪卻沒有被設下限度。這得靠我們來主動限制自己的
貪婪,但是我們通常都做不到,有一部分原因,是我們相信貪
婪本來就很自然。這個假設,是我很想要質疑的。我相信,我
可以證明我們絕對可以擺脫貪欲,因為那不是我們與生俱來的
一部分。這麼做,能夠讓我們在自己與所擁有的物品之間,培
養出更健康的個人關係。如此也能夠讓社會更健康,不那麼把
注意力放在獲取什麼上,並且比較不會把快樂和物質財富混為
一談。
如果來看一看地球的狀態,我想我們都會同意眼前有一個
急迫的需求──我們必須改變這個世代的消費模式。目前地球
資源的開採,已經超出所有自然的限度,這都是由無止盡地要
獲得更多的想法所驅使。如果繼續這種行為,我們賴以維生的
方法達到其自然極限的時刻,鐵定會到來。
這個世紀對世界歷史的貢獻,可能就是以空前的速度消耗
自然資源。科學家告訴我們說,光只是過去的三十年,我們
就用掉了地球三分之一的資源。以這樣的速度,我們將會在
二十一世紀結束之前,把地球變成是一塊光禿禿的大石頭。
當這種情況發生時,很明顯地,我們在這個星球上的生
存,將會面臨滅絕的危險。即使這種情況的發生會晚於這些數
字所提出的時間,但是我們消耗資源的速度,正快速地導致地
球資源的耗竭。我們或許不特別覺得關心自己的生存,但是地
球不是只屬於我們。我們和未來的世代共享這個地球。無論這
會有多麼艱鉅,我們都有責任要改變我們消耗資源的行為模
式,如此,現在以及未來的幾世紀中,人類的生命才能夠在這
個地球上持續。
我們每一個人都肩負著這樣的責任,因為我們都參與了資
源的消耗。假藉著進步或社會地位的名義,我們覺得自己需要
新的電子設備、新車、新房子。然後我們就不得不買更多的東
西,來維持才剛獲得的東西,讓它們的配備更齊全。這所有的
東西都必須來自某處,而所有因為我們的「升級」而被換掉的
東西,都必須放到某處去。我們傾向於專注在自己目前正在使
用的東西,以及從這些東西得到的立即滿足感,但是卻很少會
把目光放遠,去看我們的消耗行為造成的影響──它的短期和
長期後果。這些後果應該立即引起我們的注意,但是我們卻沒
有注意到它們,根本就沒有。當我們確實把眼光放遠,就能夠
很清楚地看到,這種消耗無法持續很久,事情得要改變。
我們可以是改變的媒介
全球化的影響之一,就是地球上有越來越多人被鼓勵加入
消費的文化,而這樣的文化,至今只有幾個國家的經濟有能力
支持。所謂的已開發國家,他們設下了其他國家現在企圖去跟
上的速度。當越來越多人加入這場獲取和消費的競賽,我們接
近耗盡地球資源的速度將會變得更快。這種情況使得已開發國
家的肩上多了一項責任,他們必須深入思考他們為其他國家立
下的趨勢。
但是,誰會扛起帶動改變的責任?我們或許會很自然地認
為,我們的政府應該會出面,帶領如此普遍共同關注的公眾事
務。許多人真的期待政府會是這項改變的中介者。畢竟,政府
應該要扮演核心的角色,照顧人民的福祉和國家的未來。
然而,在大多數的情況下,那些可以扛起這項艱鉅任務的
政府,卻是很有選擇性地在做這件事情。他們可能會採取一些
步驟來保護自己的天然資源,但是對於從其他地區進口同樣的
資源卻很放任,不去探究這些外來資源是如何被開採的。他們
或許把自己的房子打掃得很乾淨,但是所用的方法卻是把垃圾
和問題倒到其他的國家去。一開始,這傷害了其他國家的人,
他們必須和被倒到自己國家的垃圾生活在一起,但是,最後這
也傷害了那些最初倒垃圾的人。這個世界已經變成一個大家
庭,共享著同一間大房子。把我們的垃圾丟到房子的一角,使
得我們依然是住在一間骯髒的房子裡。破壞其中一個房間的橫
樑,將會使得整棟建築變得不穩固。
如果我們無法依靠這個世界上的政府來進行正向的改變,
我們可能會想到把目光轉向大型企業,畢竟,為全世界的發展
設立方向的,主要是跨國的企業。但是,同樣地,我們知道此
處我們面臨的問題是什麼。這些企業的主要目標是創造利潤,
不是為所有人創造和平及快樂。
一個地球,許多英雄
正如我們所見到的,我們無法把責任轉移到他人身上。首
先,這很明顯是不可行的。再來,我們身上承擔著一項責任。
那些大型企業是為誰製造貨物?為了我們這些消費者。我們是
這個問題的關鍵。我們手中掌握的力量,遠比一般認為的還要
多。當我們認識到這個力量,而且開始共同去運用它,我們這
些單獨的個人就可以成為解決方案的一部分。
我們不需要等待其他人去做正確的決定。我們自己就可以
聚集在一起,共同對我們的耗費資源制定出合理的作法,由此
找到前進的正確道路。如果我們希望系統能夠改變,消費者就
必須向政府和企業發出明確而一致的信號,告訴他們,我們共
同決定要改變我們的行為和我們的態度。決定要買什麼,或甚
至到底要不要買的人,是我們。我們可以藉由只購買某些商
品,來傳達對這個議題的信念,我們也可以行使根本什麼都不
買的選擇權。
需要去做的事情非常多,我們肩負著極大的責任。世界的
未來確實是要仰賴於此,我們不能等待其他人去行動。誰是可
以拯救世界的英雄?就是你,就是我們每一個人。如果你接受
這個挑戰,那就是真正的英勇。你會是無私的英雄。
期待只靠一個英雄來拯救世界,不會像電影裡面演的那樣
行得通。如果所有的事情都只倚賴一個人,那麼當那個人被殺
了,或純粹只是累了,全世界就完了。無論發生什麼樣的狀況,
我們都不需要等待某人跳進來帶領我們。我們每一個人都已經
有權使用那些讓改變確實發生所需的工具。我們需要一起來運
用這些工具,因為這項工作過於龐大,不是任何一個單獨的英
雄可以負荷的。我剛從西藏出走來到印度時,有一本雜誌稱我
為「年度亞洲英雄」。但是他們並不是只有對我一個人這麼稱
呼,他們每一年都會提出好幾位「英雄」。他們知道亞洲和世
界需要很多英雄。我們需要這項艱鉅任務所需的那麼多英雄。
要成為真正的英雄,我們必須要生起崇高的願心。我們由
衷地下定決心,無論如何都要為利他而努力。真正崇高的決心
能夠產生崇高的行為。那些懷抱著對世界的崇高願心,並且從
事崇高行為的人,就是我們所說的「菩薩」(bodhisattvas)。在
西藏,我們稱這樣的菩薩為英雄,因為崇高的願心和崇高的行
為,使一個人成為英雄。我們當中的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將自
己的崇高之心作為行動的根基,並且成為英雄。
改變作法
我們都可以成為領導新作法的英雄,引領大家脫離以買賣
更多東西為主要基礎的普世文化。我們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教育
自己,如此就能清楚瞭解,為何我們需要改變作法,以及如何
去做。
為了響應「改變我們慣有的消費文化」的號召,我們需要
瞭解「貪婪」的作用和本質。每一個人都需要去弄清楚,「貪
婪」具有多大的破壞性。貪婪和它引生出的消費主義,給我們
個人,給我們的社會,給整個地球帶來了嚴重的傷害。就如我
們所知道的,貪婪對自然環境有毀滅性的影響。它讓我們看不
到,自己想要擁有更多的渴求對全球造成了什麼影響。它對我
們個人的快樂造成了真正的障礙。我們的貪婪,使我們一直專
注在自己還沒有什麼,讓我們看不到自己已經有了什麼。貪婪
保證我們無論獲得多少,都永遠、永遠不會覺得足夠。把社會
或生活建立在貪婪的基礎上,即是造成不滿足感的因素,就是
這麼簡單。
導致我們的社會無法鄭重處理貪婪的問題,其中的一個障
礙,就是我們有一個揮之不去的疑慮──認為貪婪是永遠都無
法被去除的。事實上,我們在內心深處或許還覺得貪婪是人性
的一部分。但是,貪婪並不是我們的本性中原本就具有的,它
是因為某些因緣的聚合而生起的。如果貪婪是一個人天生而不
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任何情況下它都會一直存在著,但是我們
看到的卻是它有時候存在,有時候不存在。如果貪婪是我們的
一部分,一直都自然地存在著,它怎麼會在我們心中來來去
去?如果所有人類天生就是貪婪的,那麼為什麼有些人會比其
他人展現出更強烈的貪求?
你們不必只聽信我的說法。我們有很多機會可以看到貪婪
如何在心中來來去去。我們可以實際看到,由於一種執著和貪
執的心態,貪婪在我們心裡逐漸發展。宣傳和廣告影片是製造
貪婪超級有效的機制。在亞洲,印度的電視廣告影片十分著
名。我曾經在一個廣告片中看到,成龍和佛教的僧人騎著最新
款的摩托車一起飛向天空。我們第一次看到這種廣告片時,會
覺得它們實在太荒謬了,因此還滿有趣的。一開始,它們讓我
們發笑,但是到最後,我們真的想得到那輛摩托車!
這是怎麼發生的呢?我們都想要快樂,但是普遍都對真正
的快樂是從哪裡來的,沒有清楚的概念。廣告片傳達了某些想
法,告訴我們需要得到什麼才會覺得快樂。當我們重覆接觸這
些畫面和想法時,它們開始形成一種心理慣性,我們開始覺得
廣告中的商品可能是快樂的關鍵,因此當然會想要擁有它。最
後,我們告訴自己:「我應該有一輛這種摩托車!我應該很氣
派地到處晃晃!我也想要成功和快樂!」
久而久之,我們漸漸養成了渴望獲得自己沒有的東西的習
慣。在我們沒有去注意這種慣性的欲求是從何而來的情況下,
它不知不覺地在我們心中出現,慢慢演變成貪婪。就像其他的
習慣一樣,貪婪是逐漸養成的。我們不會在這個習慣養成的初
期,停下來制止它,因為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我們的文化鼓勵
我們努力變貪婪。貪婪的習性越是根深蒂固,我們受它的影響
就越深,它看起來也就越「自然」。一旦貪婪的習性已經變得
穩固難以動搖,它會讓我們有一種匱乏感,永遠都密切注意著
自己缺少了什麼。簡言之,貪婪使我們不快樂。
我想要強調這個重點:我們覺得貪婪難以控制,並不是因
為它是天生的,而是因為它是由長久而未被制止的習慣所產生
的。認識到這一點很重要,因為雖然要打破老習慣很困難,但
是所有的習慣都是可以被打破的。
容易上當的人類,充滿誘惑的商品
我在佛教的典籍中找到兩個要素,非常有助於理解貪婪是
如何在我們心中產生的。其中的一個要素被描述為「現象易變
而虛妄的展現」。這是指事物本身能夠以無數誤導人的方式顯
現,而且和真正的實際狀態完全沒有任何關係。另一個要素,
則是我們受欺矇的心。當這兩個狀態聚合時,這就非常危險
了。我們很容易上當,我們的輕信,致使我們相信這些誤導人
的顯相。
要知道這是如何運作的,我們可以再次來看看消費市場。
在利用我們的容易上當和現象的虛妄性這兩個要素上,這個產
業可說是卯足全力,用上了人類全部的聰明巧思。其結果就是
以最能誘惑人的方式來呈現消費產品。
過去有許多偉大的修行者,見到感官享樂的追求是毫無意
義的,其中當然也包含了消費性產品。他們過著真正出離的生
活,完全沒有欲望和貪婪。有時我會開玩笑說,只要去想想市
場專家們在操控事物的呈現上變得多麼經驗老到,就知道如果
這些修行者如果是活在二十一世紀,他們可能也會有麻煩。要
是有人供養他們智慧型手機,他們鋼鐵般的意志可能還有辦法
撐過去。但是,後來可能有人供養他們iPad,剛開始的一陣子
他們可能還好,可是一旦聽說下一代的新機型有那麼多、那麼
棒的新特點,那時他們可能真的就慘了
!
產品的設計就是專為抓住你的目光,迷惑你的心。因為我
們總是專注在還有什麼是我們要獲得的,而不是去看我們已經
擁有了什麼,我們落入了無止盡的升級遊戲中。「你需要的功
能都在下一代機型中!新的設計更加吸引人!還有你最喜歡的
顏色!」這些產品或許是大量生產的,但卻是專為我們的貪婪
和欲求而設計的。它們就是為了以外觀來迷惑我們而量身訂
做。
但是,以我看來,最大的問題在於,我們的心如此容易受
騙。這才是讓我們在面對事物蠱惑人的吸引力時,這麼不堪一
擊的原因。換句話說,我們自己才是比較大的問題。有時候我
們就像小孩子一樣,當我們在評估自己的需求時,通常展現不
出任何成熟的跡象。我們可以來想一想,當一個小孩子在哭泣
時,要讓他停止最好的辦法,就是給他一個玩具。我們在他面
前晃動著玩具,在他身邊搖著它,吸引他的注意力,一直到他
伸手去抓這個玩具為止。當我們最後把玩具給他時,他就安靜
了。我們的目的只是要讓他不要哭,並沒有要去滿足這個孩子
的潛在需求。我們給他某個東西,讓他想要得到,然後哄騙他
暫時安靜下來。
身為成年人,我們也用電子設備和其他消費性「玩具」,
來達到類似的目的──讓我們從真正困擾我們的事情中分心。
但是,就我們的情況而言,我們會說,這只不過是想要一點趣
味,一點娛樂。我們的消費通常都僅限於這種短期的目的,而
沒有考慮到自己正在養成長期的慣性,或是我們的行為造成的
廣大影響。我們甚至很少在一開始時就問自己,為什麼會覺得
不滿足或是匱乏。
我們必須要認識到:讓渴求和貪婪驅使我們這樣去消費,
這是大錯特錯的。我們被自己的貪婪所蒙蔽,想要讓眼睛睜
開,唯有靠我們自己。採取行動。貪婪本身沒有任何限度,我
們必須自己去認出來,降低它的影響,然後主動地去限制它。
我必須承認,我們周遭有很多力量,在鼓勵我們不經思考
地就跟隨著自己的貪婪,它帶著我們走到哪裡,我們就跟到哪
裡。我們被廣告疲勞轟炸,它們的設計就是要說服我們,使我
們相信快樂是倚靠物質的產品而生起的。今天的全球文化告訴
我們,擁有較多這樣的商品,是衡量人生是否成功的標準,甚
至也是衡量我們身為一個人的價值的標準。這個訊息以許多形
式從四面八方向我們逼近,所以我們必須對貪婪是如何運作
的,有清楚的認知,如此才能保護自己免於被這些力量所欺
騙。然後,我們就能夠藉由瞭解真正的成功和個人價值來自何
處的內在智慧,來消減貪婪的力量。如此,就算我們無法去除
現象的基本虛妄性,或者消除那些企圖去利用它們的社會和商
業影響力,我們肯定能夠讓自己不那麼容易為之所欺騙。
讓它成為你自己的事
在這些外在力量的面前,我們改變自己消費習慣的努力,
真的是值得讚歎,甚至是很英勇的。想要保持這些努力和嘗
試,把我們對貪婪的理解與自己的經驗直接連結起來,會很有
幫助。有些人可能會訥悶:「想要得到東西真的有那麼糟嗎?」
依我看來,主要的問題在於:我們相信得到所有想要的一切,
就會讓我們快樂。這讓我們覺得,為了得到快樂,我們需要這
所有的東西。縱然我們是如此聰明、見多識廣,我們的行為,
最終還是表現得好像金錢確實可以買到快樂。這樣的態度就潛
藏在我們消費至上的生活方式和社會中。
藉由自己的個人經驗,我們可以問問自己:哪些是為了得
到快樂而真正需要的,以及哪些是我們不需要而純粹只是想得
到的,這兩者之間的差異是什麼。當我們看不見這兩者的差
異,誤把「想要」當成「需要」時,貪婪就控制了我們。
例如,你決定要買一支手錶。你進到錶店,店員展示一支
又一支的手錶,每一支都比上一支更有特色、設計得更好。你
需要的是一個知道時間的方法,但是很快地,你想要的是最別
致、最昂貴的手錶。你想要那些和時間沒有關係的鈴聲和信號
聲。那些手錶都那麼棒,很快地,你就到了渴望想要買很多手
錶的地步
。
貪婪是很荒謬的,它使得我們去抓取東西,就像嬰兒去抓
波浪鼓一樣。當你發現自己如此貪婪地渴望得到什麼時,你可
以停下來一會兒,進行以下的想像實驗:首先,退一步仔細審
視自己真正的需求。問問自己,你是否是真的需要那個東西,
或者,你只是想要得到那個東西。以手錶的例子來說,你可以
對自己說:「我真的需要另一支錶嗎?」你可以開玩笑地問自
己:「我要一支以上的手錶做什麼?我可以雙手各戴一支,雙
腳各戴一支嗎?我需要在腳踝上戴錶,好讓路過的蟲子也可以
知道時間嗎?」你的結論或許會是:「我想要很多手錶,但是
我只需要一支錶。」這個意思也就是:你要盡可能清楚地區分
真正的需求和純粹的欲望。
如果你確定你真的需要買那個東西,那麼,下一步就是去
評估這個東西有什麼功能是你真正需要的。這個評估之後就會
引導你去購買特定的東西。以手表來說,你會想到你需要它來
告訴你時間,而且它應該和你的手腕很合、很舒服。這些是你
實用上和生理上的需求。所有超出這個範圍的一切,都是你的
消費心態在作祟。
這兩個步驟或許能幫助你,讓自己保持理智。否則,如果
你讓貪婪的狂熱控制了你,那麼甚至連買手表這麼簡單的事
情,都會變成十分苦惱的經驗。
如果仔細去看看當我們被貪婪支配時,自己的行為有多麼
荒謬,我認為這對所有人都會很有幫助。在西藏,我們在選擇
貨品時有一個非常特別的標準。我們要的是可以耐久的東西。
我們對好東西的定義是:它要能執行某個功能,而且要能維持
一段很長的時間,而不是它看起來有多麼吸引人。當藏人進入
流亡後,我們關心的重點轉移到了外觀上,所有對物品耐久性
的考慮都不見了。我們被貪婪控制,成了它的傀儡。我們被貪
婪驅使去追逐我們想要的東西,而不是在我們的需求已經被滿
足時,就接受那個狀態而且感到安心知足,這就是一種嚴重的
貪婪。
一旦決定不想再活得像貪婪的傀儡,我們就可以清楚評
估,自己的需要是以什麼為立足點。我們不是一定要被欲望所
控制。在向自己的貪婪挑戰的艱鉅任務中,我們的基本思維能
力和誠實的內省力,是我們強而有力的盟友。當我們運用它們
時,就能夠辨別得出來,何時是貪婪在告訴我們,我們「需要」
某個實際上並不需要的東西。
養成辨別「想要」和「需要」的習慣是很重要的,因為不
只是我們自己的個人福祉正處在危急存亡之際,只要去看看自
然環境的快速惡化,就能夠知道我們的消費主義造成的破壞性
影響。當我們看到被污染的溪流、煙霧瀰漫的山谷、被濫墾濫
伐的坡地時,我們在看的就是我們不受約束的消費主義造成的
結果。只要張開眼睛,就可以清楚看到我們給自己和世界造成
的困境。短視和深度的無明,導致了我們目前的處境,這是源
於沒有看到我們的集體行為,和我們共有的世界之間的相互依
存性。因此,把眼光放遠,並且明智而審慎地運用我們的智慧,
來瞭解這個相互依存性的真實情況,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以購買和他人連結
對相互依存性的認知,有助於對治貪婪,因為只有在我們
認為自己基本上是獨立的,而且和他人毫無關連的情況下,貪
婪才會生起。帶著貪婪,我們認為自己不只和他人各不相干,
甚至和他們是一種競爭的關係。在貪婪的辭典中,最重要的字
彙就是「我」和「我的」。如果我們去看貪婪之下潛藏了什麼,
我們會發現有一種根本的自我中心,一心執迷於我們自己的利
益。
以我們被貪婪控制的程度來說,基本上,我們是生活在一
個由自己的自私製造出來的牢籠中。這就像一個人被關在監牢
一樣,只有一些家庭成員或親近的友人等少數訪客獲准進入,
除此之外,這個囚犯與外面世界的聯繫是完全斷絕的。同樣地
,我們的自我中心也以類似的方式,把我們關在某種監牢裡,
它只讓少數我們認為對自己的幸福來說很重要的人進來──
「我的」家人或「我的」朋友,然後與所有其他的人保持距離。
它讓我們覺得與外界分離、隔絕,而且覺得孤獨。我們的自我
中心嚴重地阻礙我們去認知到他人,它抑制了我們與他人之間
的一種親近感,讓我們看不到那條永遠都聯繫著彼此的相互依
存之繩。
當我們被困在這個執迷自我的牢獄中時,我們的感受和行
為,就好像世界的其他部分都不存在一樣。但是,它是存在
的,甚至單獨隔離的囚犯都要倚賴外在的世界。我們都倚賴著
他人,因此也一直都和他人有關連。這是我們在地球上的基本
存在性,一個不爭的事實。活在沒有覺察到這些關連性當中,
是件很痛苦的事情。我們只是被自己慣性的自我中心所蒙蔽,
因此才看不到它們。我們可以藉由有意識地訓練自己將眼光放
遠,超越我們眼前的問題去看到更廣闊的視野,讓自己張開眼
睛看到這些關連性。
我們可以在每一個消費行為中觀察到相互依存的事實。簡
單的分析就可以顯示出:我們購買的物品,沒有一件是完全獨
立的東西。市場上的每一件消費性商品,都是由個別的部分所
製造而成。當一個產品到我們手上時,它看起來或許像是一個
完整的單一個體,但實際上,它是由許多材料或較小的部分所
組成的。
我想要建議大家做一個簡單的練習,幫助我們自己脫離潛
藏在貪婪下的慣性自我中心。這個練習是運用消費性產品,讓
我們意識到與他人間的相互依存和關連性。
你可以用任何東西來練習,不過我們先以背包為例。它可
能就是你攜帶這本書的背包。把背包拿在手上,真的好好去審
視它一會兒。
去想想這個背包是由哪些不同的材料做成的。這些不同的
材料可能是來自世界的不同角落。有些部分是來自東方,有些
來自西方,還有一些是從南方來的。由於有來自許多不同地區
的無數貢獻,才會產生它外觀的整體性。
布、線、染料、下訂單的公司、生產的工廠,這所有的一
切,都是製造這一個背包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許多前述的階
段,上千個階段,構成了我們擁有的每一件物品。這所有的階
段都牽涉了無數的人。
這個練習的下一個步驟,是用一點時間,向所有與製造這
個背包有關的人,以及那些把它送到你手上,讓你現在可以擁
有它的人致意:設計師、工廠作業員、貨運商、卡車司機、商
店的老闆、售貨員、店員、收銀員等等,許多人的努力集合在
一起,才能把它帶到你伸手可及的範圍內。看看你是否能夠在
你手上的這個背包中,認出這些人就和你在一起。你可以帶著
這個背包到處走,要感謝他們,要感謝無數人。
最後一個步驟,帶著知道自己與他人關係的認知,在心裡
感恩地去與他們接觸。透過這個背包,現在你已經和他們緊密
相連,因為你在使用的是他們努力的成果,而且很有可能是他
們受苦的成果。換句話說,你是以快樂和痛苦與他們連結。你
可以決定懷著對這個關係所蘊含的責任的一種認知,來背這個
背包。
我認為用這種方式思維,可以讓你運用你擁有的物品,來
認出你與他人的關聯性,而不是讓這些東西阻擋你,使你看不
到其他人。這也能夠幫助你,讓你在自己與擁有物之間,建立
起更健康的關係。
你也可以在你正瞄準某個新產品時,來落實這個相互依存
的觀點。你在考慮要買某個東西時,不應該只想到你是否負擔
得起,你應該要想到,為此地球要付出的代價,和那些為你製
造這個物品的人所付出的辛勞。你也可以想,你之所以能夠買
到這個產品,是因為很多人的努力。你倚賴他們而得到快樂,
而他們也倚賴你。
我覺得,如果以每一次的購買行為來提醒自己我們的相互
依存性,這會非常有力量。每一次的購買都對我們發出信號
(如果我們允許的話),告訴我們,我們所得到的,是來自許
多參與這個物品製造過程的人。對我們的相互依存性的認知,
應該要成為令我們對他人的關愛與關懷更加增長的成因。它可
以讓我們持續覺察到,我們的消費對他人、對地球造成的影
響。如果我們可以用愛與關懷來與他人、地球相處,我們要促
使改變發生的責任,就不必然是沈重的負擔。我們將會歡喜地
肩負起這個責任。
金錢和快樂
在詳細審視我們和自己擁有的物品之間的關係時,很值得
問自己一些基本的問題。我們想要從自己擁有的東西中得到什
麼?我們想要積聚那些悅意的東西,希望從它們那裡得到快樂
嗎?或者,我們看不見想要得到快樂的目標,只是讓自己完全
耽溺於累積東西?我們主要想尋求的,是「什麼都有」,還是
快樂?
我想跟大家講一個和這個問題有關的故事。這個故事發生
在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個很遙遠的地方,有一個很有錢的人。
在這個富人豪宅旁的街道上,有個乞丐住在簡陋小棚屋中。乞
丐就吃他白天時可以乞討到的一點點食物,然後每天晚上都雙
手空空地回家,但是就在隔壁,豪宅的主人每天都帶著一袋袋
的錢回家。這個富人每天晚上都在數他的錢,而這個乞丐晚上
則在他破舊的棚屋中唱歌。
每天晚上,這個有錢人都聽到乞丐在唱歌。有一天,他心
裡想:「這實在是沒有道理,他的人生中有什麼東西可以讓他
享受的?他什麼都沒有,但是卻一直在唱歌。他怎麼會這麼快
樂呢?」
這個有錢人決定要去調查一下這是怎麼回事。有一天,當
窮人外出去乞討時,富人放了一大塊金條在他的棚屋裡。當窮
人回來看到這塊黃金時,他想:「一定是有人弄丟了,我應該
要找出來是誰,把黃金還給他。」但是,接著他就生起了第二
個念頭:「或許它會在這裡是有原因的。我打賭一定是某個有
錢人覺得我很可憐,所以故意把它留在這裡的。」
這個想法開始占據了他的心。他開始把這塊黃金想成是他
的,而且開始計畫要如何去花掉它。首先,他會把這塊黃金賣
掉,然後蓋一個房子,組織一個家庭,然後去遠一點的地方度
假。但是,他也需要存下足夠的錢來支付小孩可能會有的開
支。剎那間,他整個時程表全都排滿了。他如此地忙碌,使他
忘記唱歌,忘記要快樂。
富人從他的窗戶望著窮人,等待著要聽窮人平時會有的愉
快歌唱。但是他什麼都沒聽到,只看到那個窮人在計算著。當
他見到那塊黃金對另一個人的喜樂所造成的影響,富人意識到
自己為了得到快樂而大量累積財富的所有努力,實際上是在破
壞自己真正的目標。他原本是要尋找快樂,但是卻在追尋的過
程中,漸漸失去了快樂。
我們和事物的關係
在我們的生命中,要給物質商品什麼樣的地位,是由我們
每一個人自己來決定的。這也是決定我們想要如何界定自己的
一個部分。如果我們指望由工作和物質來告訴我們,我們的狀
態如何,有什麼價值,以及在這個世界上適合我們的地方在哪
裡,這代表我們已經對事情的優先順序極度地迷惑。這就表
示,對於人類在與物質世界的關係中處於什麼地位,我們沒有
掌握住重點。
最近在西藏,穿著虎皮和豹皮變成了一股很受歡迎的流行
趨勢。一些有錢人帶起了這個風潮,然後,跟上他們的腳步變
成了一種競爭。人們開始爭相把自己裹在這些昂貴的毛皮裡。
在較早的年代裡,一般人是不准穿這些動物毛皮的,所以這看
起來像是想要破壞西藏文化的人,在鼓勵藏人穿這些毛皮,以
表示反抗西藏的古老作法。尊者達賴喇嘛就呼籲藏人,不要穿
這些毛皮,他說這是一種非藏族的不善行為。
我們可能在較小的範圍中,甚至是在一個家庭裡,看到類
似的從眾心理。在一個大家都吃肉的家庭裡,素食者通常只好
屈服,最後也不得不吃肉。每一個人都有權利以自己的方式思
考,做獨特的自己。但是我們通常覺得模仿他人就足夠了,而
且最終會因為表面的原因而放棄自己做決定的權利。因此,值
得去觀察自己的消費習慣,看看是否落入了這種盲從之中。
該是快樂的時候了
我是在西藏很偏遠的地區長大的,那裡距離已開發的世界
十分遙遠。事實上,那整個地區裡沒有任何消費性的產品。很
多人都覺得,像那麼偏遠的地區是很落後的。在我住的地方,
人們一天當中只工作幾小時。有工作必須要完成時,他們就會
工作;沒有工作要做時,他們就休息。大部分的人或許會覺得
我們很懶惰,但是我們普遍都相當快樂。家庭的成員有時間享
受彼此的陪伴,家人白天時聚在一起吃東西,晚上則圍著火堆
講故事。
城市中的生活就截然不同了。人們不去看有什麼事要做,
他們看時鐘告訴他們要做什麼。我們讓時鐘來管理我們的生
活。甚至在不是該工作的時候,我們也帶著一定有什麼事該去
做的感覺,所以就去找些事情讓自己很忙。這代表我們不再自
己去思考:為了得到快樂,我們真正需要去做的是什麼。這就
表示我們必須把視線從時鐘移開,要往內去看。
製造出商品,為世界上所有的一切貼上標籤的是我們人
類。照理說,這應該意味著我們在掌控一切。但是相反地,我
們卻好像覺得只要機器在運轉,我們就應該要陪著它們轉。在
我看來,我們其實是讓自己成為我們製造出來的東西的奴隸。
如此誤用我們的聰明才智,對我們造成深深的傷害。我們必須
要重新回到應有的觀點,重新獲得平衡。我們必須要認識到這
些被製作出來的產品,和虛構出來的身分特性是從何而來。
最終,對我們來說,金錢以及金錢所購買的東西,實際上
有什麼價值,應該完全由我們每一個人自己來判斷。要用多少
力氣在追求金錢和財富(而不是去追求真正的快樂),這是由
我們來決定的。
你想讓你的財物或你的工作來界定你自己嗎?我認為,這
是個要認真去面對的問題,因為你可以認為你的工作、你的
錢,或是你的財物就等同於你;或者,你可以認為,你的內在
特質,你的快樂等同於你。這真的完全取決於你自己。
最大的財富:知足
就如我已經提過的,在面對我們的財物時,有健康的方
式,也有不健康的方式。我真的覺得知足就是最大的財富,任
何人都有權得到,任何人都可以擁有它。知足是一種不可思議
的財富,我們不需要付錢去買它,或是在自己之外去追尋它。
而創造這個財富的自然資源,就是我們自心的內在富足。知足
是能夠提供最高滿足感的財富,我們只要去挖掘自己的內在資
源,認識自己的心,就能夠得到它。我們可以養成「我們擁有
的已經足夠了」的看法。我們可以看到,我們並不真正需要比
現在已經擁有的還要多,而且能夠對此完全感到心滿意足。
通常,我們相信,需要有那麼多條件、那麼多東西,才能
夠感到快樂。但是,或許這其實非常單純。有一天,我在繞著
寺院散步時突然想到這一點。那是很舒服的一天,還吹著徐徐
的微風。這觸動了我的心,讓我覺察到自己的呼吸。我覺知到
這些單純的事:我在呼吸,而這件事並不是只倚賴我一個人。
它要倚賴空氣中的氧氣,當我需要單純地吸一口氣時,在此之
前還要有上千個階段必須要先發生,才能有氧氣在那裡供我去
呼吸。
我突然對這個想法充滿了好奇。我知道我不可能自己去製
造氧氣。然而,我的生存就是要倚靠每一次吸氣時所吸到的氧
氣。我已經呼吸了無數次,如果其中的任何一次是沒有氧氣
的,那麼我的生命有可能早已結束了。但是它就在那兒,而且
一直都在。這讓我心中充滿了全然的幸福感。
最普通不過的事物也能夠如此神奇。我們幾乎從未把注意
力轉到自己生存所需的基本條件上,但是它們卻一直都在,而
且免費供我們取用。無論任何時刻,只要憶念起這一點,就能
夠喚回當時我感受到的那種喜樂。
我們不需要為了得到快樂而去購買或擁有任何東西。在任
何時刻中,我們都能切身體驗到這種喜樂。相互依存性使我們
的消費對環境造成如此巨大的破壞,而相同的這個相互依存
性,也可以讓我們在無需取走比深吸一口氣更多東西的情況
下,使自然環境成為無盡的喜樂和美好事物的源泉。這就取決
於我們選擇要如何去經歷我們與萬物的關聯性。
我想,到最後,一切都歸結到我們的態度。當我們不再讓
貪婪促使我們去追求自己沒有的東西,不再對自己擁有的東西
感到理所當然,那時,我們就能感受到深刻而歡喜的感激之
情。我們真的已經擁有我們需要的一切。知足的不竭財富就在
那兒等待著。我們可以在單純的呼吸中,找到無盡的快樂。
12 ◆ 在生活中實踐
由內而外改變世界
到目前為止,這是我們一起討論的最後一章。在此之後,
就要讓你們繼續去養成,將愛和悲心向外擴展到觸及一切眾生
的習慣。當你在日常生活中更能夠覺知到自己的崇高之心時,
這將成為你生命的核心力量。你和另一個眾生的每一次接觸,
都能夠讓你回到你的愛和悲心。當你聽到狗在號叫或哀鳴時,
將能喚起對那隻動物的關愛,想著:「這是我很珍視的眾生的
叫聲。」這個想法能夠提醒你,你周遭其他眾生的痛苦。僅只
是狗的吠叫聲,就能夠讓這個你想要以它為生命核心的悲心,
得以增長。
如此,你就可以運用遭遇到的一切,來支持你過著以自己
的崇高之心為基礎的生活。你可以讓自己所有的經歷都成為讓
心靈成長的方法。沒有什麼東西在本質上就是不好的,出現的
任何狀況,都是基於許多因素,只在相對上有好、有壞。在這
些因素當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你如何去理解發生的狀況,以
及如何去回應它。因此,所有顯現在你面前的一切,都可以護
持你的內在成長。
就如我們已知的,所有共享這個地球的人,都有緊密的關
連性。基於這個原因,你的內在成長和你奉獻給世界的善美,
都能真正對這個世界有所助益,讓它更美好,你可以用這樣的
方式來改變世界──由內而外。
我曾經有一個想法,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把我們對自己
居住的世界一隅所懷抱的最美好願景畫出來,這些畫面可以像
一片片的拼圖一樣結合起來,形成一個廣大而美好的世界。這
個可能性就存在於每一刻之中,我們永遠都可以用自己做得到
的任何方式,讓自己所在的世界一隅更美好,藉此來開始實現
這個可能性。之後,我們的圖畫可以和其他美麗的圖畫結合起
來,如此一來,我們就可以重新塑造這個世界。
你的終身課程
你的生活方式,可能就是如何讓你所在的一隅更美好的答
案。你所過的生活,描繪出你周遭的世界。當你決定要過什麼
樣的生活時,要關照到你的利益和你的能力,以及實際的現
況。如果你是將生命奉獻於改善社會和世界,那麼就不會有錯
誤的決定,你可以選擇覺得最有關連的議題,但是,這不表示
你就必須對其他的領域完全不理不睬。很重要的是我們要記
得:無論你做了什麼樣的選擇,所有我們在這裡探討過的議題
都是相互關連的。
無論你關注的是個人、社會,或是環境的議題,這些無一
是獨立於其他議題之外。我們已經逐一討論過這些議題,但是
它們不是真的可以區分開來的。例如,保護環境所牽涉到的問
題,就和食物正義的問題,以及社會行動所牽涉到的問題有很
緊密的關連性,而社會行動的相關問題又和消費主義與貪婪,
以及化解衝突有關係。維持健康的人際關係,挑戰性別的分
界,保持我們的悲心,讓我們的心靈成長與有意義的人生融合
而為一體,這一切都同樣是互相關連的。事實上,一個議題並
不會只侷限於生命的某個部分,或只會發生在世界的某個偏遠
角落。我們所有共享這個地球的人,都非常倚賴彼此,由於整
個世界如此緊密地相互關連,一個領域中的問題,其實就會影
響到許多其他的領域。這就表示,如果你在某方面促成了正面
的改變,你也會對其他方面造成正面的影響。
無論你將精力投注在哪個領域,主要的重點是把你最崇高
的祈願,帶到所有的行為上。首先,創造一個和這些祈願相符
的健康的生活方式。你可以從做一個好人開始,然後,你可以
提供身邊的人有益的機會來做相同的事情,並且積極地盡你最
大的力量,為他們帶來快樂和幸福。如此,你的人生就可以達
成雙重的利益──利益自己和利益他人。
在你有了崇高的願望為基礎時,不要停留在只是希望的層
次。最初在你心中生起的願望,即是引生現實世界中重大成果
的連串因果當中,最初始的環結。例如,當你在一個飽受嚴重
乾旱之苦的地區,你或許無法看到任何綠色的東西,甚至用想
像都做不到。當你想到自己要做帶來第一滴水的人──開始引
入水流並讓它持續灌注,一個崇高的願望就產生了。一個微小
但大膽的願望促使你開始行動,從這裡開始,它持續下去,擴
大了所產生的利益。你的崇高祈願讓你成為先鋒,它們使你成
為英雄。
你或許是將精力投注在一個議題上,但是你的目標卻更加
廣大。你可以預想到會有多方面的影響,無論任何時候,你所
努力的領域都不是你唯一關心的事情,你真正的目標遠勝於
此。就最廣義的角度來說,你的目標是讓善美遍滿全世界,如
果你知道自己是在如此廣大的格局中行動,你永遠都會生起新
的願望,並獲得達成這些願望的新動力。你的努力永遠都會充
滿歡喜。
你的能力或許會限制你在某個特定時刻所能達到的範圍,
但是你可以確信自己的努力絕對會遠遠超越那些限制,影響到
其他你所關注的領域。你的正面影響所觸及的範圍,超越了你
自己的限度。無論你做什麼樣的工作,當你以崇高的動機為基
礎而行事時,你就是在「以悲心的真誠之繩,將整個世界連結
起來」這件事情上,獻出了一臂之力。
當逆境出現時,很重要的是不要失去你的立足點。如果你
對於自己是誰的認知,是建立在只是去跟隨別人,而不是建立
在你自己的內在智慧上,那麼在遇到考驗時,你就無法堅守立
場,你會很容易就迷失方向。要做真正的自己,清楚地區分知
識和智慧之間的不同,這會很有幫助。知識是你從他人那裡學
來的,你透過運用他人經驗的例子,以及推斷他人比你早學到
的東西而學習,從這層意義上來說,知識基本上就類似於模
仿。相反地,智慧是在你身上被發現的。智慧是從你的思想和
心靈浮現的一種知識。
植根於智慧
我想要和各位分享一個故事。在佛陀的時代,僧眾、尼眾,
和其他修行者通常每天都會托缽乞食。他們就靠每天托缽時得
到的食物過活。
有一天,佛陀外出托缽時,來到一戶小康之家的門前。屋
主說:「為什麼你總是要來纏著我們要食物?你真是社會的敗
類。滾出去!不要來煩我們!你真是不負責任,不要再來吸我
們的血,去找個正當的工作!」
佛陀一直聽著他所說的話,但是並沒有回應,最後那個人
終於後繼無力,結束他的長篇大論。佛陀平靜地問他說:「你
說完了嗎?」
他說:「是的,我說完了。」
「我可以問你一個問題嗎?」佛陀說。「如果有人給你一
個你不想要的東西,那麼這個東西屬於誰?」
那個人說:「這個東西還是屬於那個原本想把它給出去的
人。」
佛陀說:「你說的一點也沒錯。我不想要你的那些惡言、
惡語。」
佛陀已經對他生命所依循的真理獲得了確信,因此他絕對
不會對自己的道德方針有絲毫偏離。但是,如果你的選擇不是
奠基在智慧和直接的自覺上,那麼批評和其他的外在環境,就
可能會侵蝕你的信心和生命的方向感。另一方面,如果你很確
定你自己是誰,以及什麼事物會讓你的生命有意義,你就能夠
讓自己穩固地植根於這樣的智慧中,任何人說的話都無法令你
失去平衡,沒有任何暫時的狀況能夠動搖你。
你需要去瞭解自己的本性,知道自心的本質是什麼,並且
讓它來引導你的行動。要記得,你不是機器,不要過著機器人
的生活,做一個完整的人。
點亮我們的心
我們在本書中討論的議題都很嚴肅。當問題如此嚴重時,
在這些問題之上,如果再加上我們過於嚴肅的態度,這樣是沒
有什麼幫助的。在我的人生中,已經面臨過許多艱鉅的挑戰,
我從經驗中發現,把事情看得太嚴重可能會造成無力感,這會
讓我們動彈不得。
用輕盈明亮的心,也就是願意對事情一笑置之或是自嘲的
態度來面對問題,通常會比較有用。否則,如果我們太過抑鬱,
可能在有機會做些什麼來改善情況之前,就已經心臟病發作
了!我們其實可以幽默一些,對於避免覺得自己被困境卡住,
或是覺得無法招架,幽默感會非常有幫助。
尤其,如果情況非常嚴峻,為了要清楚看到可能的解決方
法,你必須能夠帶著稍微開放的態度來面對。例如,有時候你
覺得有一些重要的議題應該要著手去處理,但又無法解決,最
後,你做了什麼呢?就只有擔心。此外,還有一些重要的議題
是你實際可以去做些什麼的,在這樣的狀況中也一樣,如果不
小心,你可能也會發現自己只不過是在那裡擔心而已。一旦你
被焦慮和其他無益的情緒控制了,就很難去計畫,或是在頭腦
清楚的情況下做出決定,你將無法超越那些障礙,去注意到可
能的機會。
有一個關於一個禪宗僧人採集藥草的故事。那些藥草長在
陡峭的懸崖上,因此這個僧人必須用一條繩子攀爬下去摘藥
草。當他往上攀爬回去時,看見一隻老虎在繩子頂端等著他。
當然,如果他往下掉的話,就會從很高的懸崖上摔下去,所以
這個選項看來也相當恐怖。然後,來了一隻老鼠開始啃蝕他的
繩子, 無論往上或往下,他都沒有選擇的餘地,只有死路一
條,差別只是時間的問題而已。
這個僧人採集的藥草當中,有一株結了一個多汁的紅色大
果子。他一邊緊抓著繩子,一邊把那株藥草從袋子裡拿出來,
就這樣開始吃那個果子。這個僧人在咀嚼時,他心裡想著:「這
個果子真是好吃!」
這個故事的重點在於這個僧人依然保持他內心的自在。儘
管置身於險惡的處境,他仍然可以認出在他面前的甜美之源。
他的回應就說明了,對自己身處的狀況保持寬廣視野的力量有
多麼大。他能夠見到在他面前的機會,即使在面臨必死無疑的
情況時,都能歡喜地品味當下的體驗。
共同創造希望
我們這個世代面臨的和即將到來的挑戰都非常巨大。但
是,如果你因此而開始覺得沈重,請記得一點:我們會一起來
面對它們。這些問題中沒有一個是只影響到一個人而已的,它
們遲早都會以各種方式影響到我們。意識到你不是唯一一個想
要改變的人,可以讓你振作起來。在談到世界面臨的重大問題
時,我們真的是在同一艘船上。
從某個角度來說,當我們去看現今世界的狀態時,那是個
相當陰鬱的畫面,而且看來似乎會越來越黑暗。但是在另一方
面,轉化和改變持續不斷在發生,因此,如果我們運用我們的
智慧和關懷之情,事情永遠都有變得更好的可能和希望。
我們共有這個地球,而且都生活和居住在這個星球上,就
這層意義來說,我們共同形成了一個廣大的家庭。很不幸地,
大部分的時候我們無法見到整體,只注意自己在這個大家庭中
居住的小小角落。然而,事實是:如果一個家庭中的兩個人有
了爭執,這會影響到整個家。同樣地,當兩個家庭成員化解了
他們的紛爭,能夠和睦相處,這樣的和諧也會影響整個家。我
相信,保持這個寬廣的視野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都仰賴彼此。我先前已經說過這一點,但是我認為值
得再重述一次,因為它的重要性再怎麼去強調都不為過。如果
無法認識到「相互依存性」這個最關鍵的事實,我們就會遭遇
無止盡的問題。在較小的範圍中是如此,在大規模的領域中也
是如此。如果強國的領袖沒有智慧去重視將我們聯繫在一起的
廣大網絡,他的決定就可能對全世界的人們造成持續多年的嚴
重不利影響。這樣的領袖製造出來的系統所造成的長期後果,
將會在他們卸任後繼續存留一段很長的時間,而且影響所及,
遠遠超過他們狹隘的視野所能見到的範圍。例如,那些促成實
施現有食物系統的人,顯然事先沒有想到我們目前正在面臨的
破壞性結果。有權力的人如果忽視我們是相互依存的這個事
實,他們就可能會傷害整個國家,或甚至傷害整個世界。如果
我們也是如此,我們就會傷害自己,也會傷害他人。
相互依存有很多含義,它可以有實際上、情感上、心靈上
和道德上的含義。在本書中,我試著和各位一起探討這當中的
某些含義。相互依存的意思是說,你的快樂和我的快樂是相關
的。在實際上和情感上,你的快樂與所有和你有關者,以及你
所倚賴者的幸福,有極為密切的關係。在心靈上,你的快樂是
源於在關心他人和關心自己之間找到了恰當的平衡。在道德
上,以感恩和善意來回應那些提供一切你生活和快樂所需的人
是正確的。因為你的茁壯,甚至生存所需的一切都要仰賴他
人,你就有責任要關心他們。你的相互依存性也表示你可以履
行這項責任,因為你的行動也深深地影響他人。對於你想要,
以及你需要在世界上創造的正面改變而言,你對相互依存性的
認知就顯得十分關鍵。它就在你所有行動的發生之處──相互
關連性的網絡之中。
另一個使你可以讓世界變得更好的必要條件,是你持續的
關心。你慈悲的觀點所依據的基礎,不能只是身處在具備有利
條件的環境中。你對他人的關懷,以及你對採取行動的承諾,
都必須深深地在你心中扎根。你的生活和行動要充滿你對一切
眾生的關愛和真情,而且無論去到哪裡,都要讓它們伴隨著
你。
為了世界的善美
我們在本書中的相聚,已經接近尾聲。我在此處所說的,
並不是我們的相會中最主要的部分。最重要的,是各位生起的
誠摯動機。如果你在閱讀的過程中,發現任何有幫助的內容,
請要瞭解,是你的良善動機讓你能夠聽聞到美好的事情,並且
讓你在我所說的內容中找到有用的想法。很重要的是:你在本
書中感受到的任何善美,都是來自你自己內在的善美。
你可以從自己的經驗激發出深刻的洞察力。沒有人擁有佛
陀教法的版權,它們屬於這個世界。從這層意義上來說,它們
不是我可以提供給各位的,教法和老師無所不在,實相就是你
的老師,任何顯現的一切都能成為你的老師。四季可以教導
你,所有的一切都可以成為佛法的老師,所有的一切都可以。
現在,要靠你來持續你為世界的善美而行動的熱忱。如果
你這麼做,任何事都是有可能的。任何事都有可能,是因為所
有的一切都是依於恰當的因緣聚合而出現。要記得:開始著手
去完成你渴望達成之事的起始點,並不是固定不變的。要讓世
界變得更美好,可以就從此時、此地開始。我希望各位記得這
一點,要永遠記得。
雖然我們或許沒有直接見面,但是我們不需要在心理上覺
得彼此距離遙遠。我們對彼此的關愛,就能夠讓我們保持親
近。我們可以透過自心的善美,將我們繼續連結在一起。我們
永遠都能見到空中閃爍的星辰。同樣地,無論你在世界的哪個
角落,你都能成為明燈,照亮你的周遭。你永遠都有自己的光
亮可以閃耀,你可以是一盞明燈,不僅掃除你視線中的所有黑
暗,還能綻放出足以照亮你周遭世界的光輝。
暮色微暗後的傍晚,我經常會去我的露台上看星星。我現
在祈願,當我在露台上看星星時,只要閉上眼睛,我就能以心
的眼睛,看到各位在你所在的地方明燦地閃耀著。
我祈願,我們在本書中的相聚,將帶來許多美好的事情。
我祈願,我們的會遇不僅能對促成這個世界上一切眾生的幸
福,還能讓我們希望一切都善美的共同祈願,遠遠傳到那些星
星上。
我們的祝福和祈願可以傳送到遙遠的地方。我們可以見到
數千光年之遙的星光,那些星辰或許已經不存在了,但是它們
散發出的光芒依然能夠傳送到我們這裡。我們的心可以到達比
這更遙遠的地方,我們的祈願無遠弗屆。
我先前在談到希望月亮能帶著我的關愛時曾經提過,我們
可以讓他人保有我們覺得珍貴的東西。由於月亮懷著我對各位
的關愛,當你看到月亮時,就會讓你想起這件事,而且能夠給
你鼓舞和激勵。如果我在此處所說的任何內容對你而言是有意
義的,你可以請求月亮為你守護著它,你可以請求星辰為你守
護著它。當你看著月亮和星星時,我希望你能夠憶起我在此和
你分享的想法和愛。__
1 ◆ 我們的共同基礎
見到自己的崇高之心
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在都有一顆崇高的心。這顆心,就是我
們為自己和這個世界所作的最美好祈願的根源。它讓我們充滿
勇氣,依照我們的願望去採取實際行動。有時,我們的高貴品
德或許會被遮蔽,被微不足道的念頭所覆障,或是卡在困惑和
混亂的情緒中動彈不得。儘管如此,崇高之心卻依然完好無缺
地存在我們每一個人身上,準備好要敞開並且奉獻給這個世界。
我們的任務,或者說本書的任務,是去認出我們內在的這顆
崇高之心,並且學會去和它產生關連,讓它成為我們所有行
為和感受的基礎。當...
推薦序
全球的人都深深地擔憂世界的現況,也希望做一些改變,但是很多人不確定應該怎麼做,或是從何處下手。在本書中,法王噶瑪巴引導我們朝向一個更慈悲的世界,這個目標是可以透過我們自身的努力而達成的。雖然知道這個任務有多麼艱鉅,法王依然堅信,在人類內心的基本崇高特質中,我們已經具足了創造這世界所需的一切。
本書作者探討了我們現今面臨的人際關係、社會、環境等主要議題,他指出:我們擁有的情感資源,可以幫助我們去面對和處理這些艱鉅的挑戰。他敦促我們審慎地將人類的良善視為一個基礎,我們以此為出發點,為改變世界而努力。由於深刻認識到阻擋我們趨入自己內在這個良善基礎的障礙,噶瑪巴以實例說明要如何去除這些障礙。他強而有力的論證,促使我們重新思考有關自己是誰,以及自己其實有什麼能力的自我認知。作者對於如何讓世界有顯著轉變的願景,既單純又精深,它鼓勵我們以一種深具挑戰性但卻又絕對可行的方式過生活。
相互依存將我們連在一起
這個高標準的樂觀態度,是建立在個人、社群、社會體系,以及環境的相互依存的真實情況上。最近數十年來,人們已經更能意識到無數微妙的連結,它們聯繫著許多不同的現象:全球暖化、移民勞工,以及國際市場等等,這一切證明了深刻的連結遍及了我們物質性和社會性的世界。雖然在許多形式的公共論述中已經越來越意識到相互依存性,但是卻幾乎尚未開始認真地思考關於它在道德上和實務上延伸出來的結果。法王噶瑪巴在這一觀點上討論到很多,他引用了佛教思想宗派的看法,這些觀點已經將相互依存的道理應用在社會和道德議題上超過兩千年的時間。在本書中,他以相互依存性作為一個極富成效的架構,來思考身為人類的意義,以及我們如何對周遭的世界有所貢獻。
「相互依存」意味著:對於我們的基本生存以及在此之上的所有一切,他人的援助是不可或缺的。這個事實在我們周遭明顯可見,在我們吃的每一餐中就可以體驗到它,因為每一餐都有無數來自他人的貢獻:其他的人、動物,以及自然環境本身。法王噶瑪巴說明了在很多不同的情況中,都有相互依存性的事實:從環境保護到社會正義和化解衝突,從健康的人際關係到性別認同。在這個過程中,他揭示了對於我們的生活,以及我們在這個世界的角色而言,相互依存在情感上、道德上,和實務上的含義。認知到相互依存,可以加深感恩、感同身受的愛和慈悲的情感反應。
噶瑪巴提出理由,證明以道德的角度來說,由於我們從他人那裡得到了這麼多,我們就必須負起責任,來回饋地球以及與我們共享這個地球的眾生。我們的相互依存性也引生了大量的實際結果,由於我們必須仰賴他人和環境,為了確保我們的快樂,我們就必須關心他們是否幸福。
這些觀點提供了一個看這個世界的新角度,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們創造了以新的方式在這個世界中行動的基礎。噶瑪巴呼籲我們要行動,但是這並不是要求我們必須有戲劇性的表達方式或是高度引人注目的行動。相反地,作者讓我們看到,明智地運用我們的相互依存性,以及將我們的崇高之心做為行動的基礎,這兩者的結合如何讓微不足道的行為都能夠有長遠的影響。當慈悲的動機引導著我們所有的一舉一動時,我們的平凡生活就能變得不同凡響。
回歸自己的崇高之心
如此,法王噶瑪巴在日常生活中,為勇氣找到了展現的空間。當我們學會重視我們自己生起崇高動機的能力,我們就能夠開始運用我們接觸到的任何環境和條件,來進行英勇和崇高的努力和嘗試。他的觀點給了我們一件非凡的禮物,讓我們可以藉由我們為自己和他人創造的快樂,來衡量我們是否成功。
要讓我們的生命變得有意義,並不需要現有的狀態之外的其他東西。即使在噶瑪巴呼籲我們要去建立一個我們想要居住的世界時,他仍然不斷地提醒我們,革新的努力其實是從內在開始。他探索了我們在這個世界上見到的現實問題,包括瘋狂的消費主義、宗教偏執、世界飢餓、環境惡化等,而這一切的根源就是貪婪、瞋恨、自私等等具破壞力的情緒和習慣性的態度。透過這樣的方式,他指出了,只有在個人有所改變的情況下,才可能有真正的社會改革。
我們讀這本書,或許是想要從中學到如何改變世界,但是我們很快地就會見到,改變是從自己開始──我們的態度、我們的祈願,以及我們對於想去處理的問題所產生的情感反應。
當噶瑪巴大力肯定我們想要為更大的共同利益而努力的價值時,他溫和但又堅定地將我們帶離純然向外看的取向。為了讓我們在這個世界的努力發揮最大的效能,我們必須願意向內審視自心。
如果我們像作者看我們那樣來看自己,我們可能會十分吃驚:我們並非天生就貪婪或是有侵略性,相反地,我們擁有本具的良善,它就潛藏在所有讓我們見到不到這個良善的遮障之下。不過,一旦開始瞥見噶瑪巴設法要讓我們見到的,他提出的建議就變得非常可行──沒錯,這是很大的挑戰,但是它行得通,而且非常值得我們去努力。我們並不害怕會在自己心中找到什麼潛藏的東西,而是十分確信,如果探索得夠深入的話,我們將會找到回歸自己的崇高之心的道路,那時,這個崇高之心就成了我們行動的基礎。
這些關於人的本性、相互依存的事實,以及改變世界的慈悲動機的力量等等的觀點,都是在平常的經驗中開展出來的。就如法王噶瑪巴所說,他選擇以自身的經驗而不是以理論為基礎來談論這些主題,是為了確保我們可以站在一個共同的基礎上來探討,這個基礎,就是人類的共同經驗以及對世界的共同關切。在大多數的情況下,他會避免使用佛教術語,這和他在本書中想要達成的目標是一致的。法王噶瑪巴希望這本書不是在教導大家和佛教有關的知識,而是和大家分享,在佛法的幫助下,他對生活和世界有什麼樣的領會和認識。
來自法王噶瑪巴的邀請
本書是從法王授予一群美國大學生的一系列課程發展出來的。噶瑪巴跨越了文化、語言和社會地位的藩籬與這群學生接觸,就像他現在與本書的讀者接觸一樣。他所倡導的連結,或許可以被形容為某種形態的友誼,它可以改變我們對於生活在地球村的最理想狀態應該是如何的看法。這種友誼認知到了我們相互依存的事實,在這當中,每一個人的貢獻或許會不同,但是都被充分重視。就如同好朋友之間會自然發生的情況一樣,噶瑪巴雖然鼓勵我們去做不同的思
維和行動,他並沒有要求我們變成一個和現在不同的自己。
這本書就等同於噶瑪巴提出的邀請。他邀請我們為共同的未來一起努力。書中提供了必要的工具,讓我們能夠藉以回歸到我們自己的崇高之心,並且建立起我們在這個世界上不同而多樣的生活方式。歡迎所有人都來探索,如何將這些工具應用在自己的生活中。在這個由內而外改變世界的集體計畫中,每一個人都有他自己的位置。我們每一個人都受邀以我們原本的狀態,懷著我們自己希望世界更美好的願望,共同來參與這項計畫。
全球的人都深深地擔憂世界的現況,也希望做一些改變,但是很多人不確定應該怎麼做,或是從何處下手。在本書中,法王噶瑪巴引導我們朝向一個更慈悲的世界,這個目標是可以透過我們自身的努力而達成的。雖然知道這個任務有多麼艱鉅,法王依然堅信,在人類內心的基本崇高特質中,我們已經具足了創造這世界所需的一切。
本書作者探討了我們現今面臨的人際關係、社會、環境等主要議題,他指出:我們擁有的情感資源,可以幫助我們去面對和處理這些艱鉅的挑戰。他敦促我們審慎地將人類的良善視為一個基礎,我們以此為出發點,為改變世界而努力。...
目錄
推薦序
締造更喜樂的世界 達賴喇嘛尊者
崇高之心的自己與自然 黃崇興
生活的能量和方向 柯一正
法王與你交心 林青霞
英文版編者 序
英文版 導讀…
1. 我們共同的基礎
看見自己的崇高之心
2. 有意義的人生
任何事情都有可能…
3. 健康的人際關係
讓自己重視他人
4. 性別認同
一切都是心所虛構出來的
5. 消費主義與貪婪
知足是最佳的財富
6. 社會行動
關懷所有人
7. 保護環境
培養對地球的新感受
8. 食物正義
終止饑餓和傷害的循環
9. 化解衝突
真正的問題是瞋恨
10.心靈之道
結合日常生活與心靈
11.永續的悲心
訓練自己的勇氣跟喜樂
12.在生活中實踐
由內而外改變世界
附錄
第十七世法王噶瑪巴 略傳
英文版編輯致謝辭
推薦序
締造更喜樂的世界 達賴喇嘛尊者
崇高之心的自己與自然 黃崇興
生活的能量和方向 柯一正
法王與你交心 林青霞
英文版編者 序
英文版 導讀…
1. 我們共同的基礎
看見自己的崇高之心
2. 有意義的人生
任何事情都有可能…
3. 健康的人際關係
讓自己重視他人
4. 性別認同
一切都是心所虛構出來的
5. 消費主義與貪婪
知足是最佳的財富
6. 社會行動
關懷所有人
7. 保護環境
培養對地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