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2本79折九粒手機成癮百年孤寂ASD與ADHD讀冊選讀魚夫左膠冬季暢銷5折起張忠謀深夜食堂榮格TeamTaiwan梅克爾韓第
放入購物車

以藝術之名:從現代到當代,探索台灣視覺藝術(二手書贈品)

商品資料

作者:公共電視台、徐蘊康

出版社:博雅

出版日期:2009-03-26

ISBN/ISSN:9789866614064

裝訂方式:平裝

頁數:296

書況:普通

備註:有註記

書況影片(商品之附件或贈品,請以書況影片為準)

放入購物車
文字字級

「提問」應是《以藝術之名》的基本精神。如果架構上它以議題為主,肌理上它則以提問為主要線索。它「以藝術之名」發出了許多大大小小問題,它們在結構上交錯地出現,也在細部構成上進行應答與輪唱。──林志明
  
「藝術」只是一種托辭或手段的寓意。在這當中,「藝術」被看成是一種「溝通」的載具或容器。而個別藝術家透過藝術語言的焠鍊,揭櫫他們所見的世界與關懷。──王嘉驥。
  
〔本書〕不離本地藝術發展的問題意識,從藝術家的作品與創作理念出發,帶領觀眾與讀者,抽絲剝繭地分析當代課題的構成情境。──蔣伯欣

本書特色:
*圖文全彩書
*展現台灣百年來當代藝術的關懷與發展面向。
*記錄片榮獲第六屆「台新藝術獎」入圍。

作者簡介:

公共電視台

  

《以藝術之名》原為公共電視拍攝的八集記錄片,前後經歷三年的規劃與拍攝。以台灣自身作為立足點與出發點,內容設計跳脫美術斷代史的陳述模式,從主體性、族群、水墨、現代、前衛、性別、跨界及全球化等議題切入,這些議題都是對台灣所處時代或社會環境脈絡的各種思考,並透過藝術家對自己創作的初衷、訴求與目的的描述,進而與時代對話及辯證。

  

現代至當代,時間橫跨百年,資料龐大,藝術家眾多。八個主題和藝術家之間,以議題和關連性來決定,每一主題拍攝三至四位重要的當代藝術家,總計三十位,每位藝術家均創作長達十年以上。片中呈現他們的新作、創作歷程以及重要的代表作品,深入探索他們的創作內涵。不同藝術家的訪談與作品,在穿插對照的敘事結構下,試圖見證台灣藝術家的視野、關懷與見解,為台灣的首度嘗試。

  

書是節目的發展和延伸,基本上以劇本為架構,解釋發展不同題目的緣由,在概念上做更為完整的鋪陳,穿插大量第一手的藝術家訪談,並且包含眾多重要的作品影像。藝術在此不是修辭或妝點,而是能夠理解甚或形塑我們自身、世界與時代的各種途徑。

撰稿者 徐蘊康

徐蘊康

學歷:政大新聞系畢業,現就讀英國Sussex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經歷:曾任多家財經媒體記者,卻始終無法忘情藝術,其後至公共電視擔任企畫編劇,企畫撰寫「台灣百年人物誌」、「以藝術之名:台灣視覺藝術」等系列紀錄片,前者獲得2003年金鐘獎最佳文教資訊節目獎,後者除了入圍2008年的同名獎項,也入圍第六屆台新藝術獎年度最佳視覺藝術展演。個人的主要興趣在人文藝術領域,尤其愛好攝影及現代、當代藝術,並關心媒體的社會性及表現性。

章節試閱
推薦序1以藝術之名而作的──議論之書和有我之書 林志明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副教授)如果已經拍了電影,為何還要寫小說?法國電影新浪潮的健將侯麥曾經如此自問。《以藝術之名》原先是公共電視所拍攝的八集有關台灣視覺藝術的紀錄影片,現今,它以書籍的方式重新呈現,作為這個想法的推動者之一,深覺有必要交待一下來龍去脈。一切開始於二○○三年。年底有一天,接到公視來電,說要約我討論一個有關台灣視覺藝術的劇集,並希望邀我擔任顧問。記得那時是約在公館一帶的一座咖啡館,來的是製作人邱顯忠和企畫編劇徐蘊康。...
顯示全部內容
目錄
林志明:以藝術之名而作的議論之書和有我之書
王嘉驥:以藝術之名書寫當代台灣
蔣伯欣:迴紋針串起的影像敘事
徐蘊康:序言--這是一場持續的旅程
第一章 主體的想像(陳界仁、吳天章、姚瑞中)
  攝影、記憶與權力
  交疊的時間空間
  迷走現實
  斷裂的主體經驗
  藝術就是行動
第二章 祖靈的召喚(拉黑子、撒古流、安力.給怒、瓦歷斯.拉拜)
  無法連結的痛感
  返回部落
  部落就是學校
  創作是身體力行
  注視消逝的隱形計畫
  創作改變現實
第三章 輕與重的對話(陳其寬、于彭、袁旃、黃致陽)
  時...
顯示全部內容
內容簡介
章節試閱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