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由不同的角度分別探討中古時期佛道交流的不同議題,焦點集中在靈寶經當中的佛教概念。大乘佛典譯介進入中國後,其中的觀念開始滲透並被借用到中國本土的經典,最明顯的就是古靈寶經。本書即在佛道的脈絡下探討佛教觀念在靈寶經中的借用與轉化,試著去了解在四世紀到五世紀的中土佛教與道教如何去詮釋與運用印度佛教概念,這種考察不但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中世紀的中國如何理解印度中亞的宗教概念,更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這些概念如何被中國人所吸收與轉化,進而滲透到佛教以外的宗教,從而建立一種新的觀念。此研究議題也開展了當代佛道交涉研究的新面向,使我們可以從這些案例來重新思考佛教的「漢化」與佛道「融合」的議題。
作者簡介:
謝世維
美國印第安那大學(Indiana University)東亞語言文化研究所博士。現任教於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並擔任政治大學宗教研究中心主任。專研道教經典、佛道交涉、道教藝術、華人民間宗教。著有《綢繆缱綣:古中國房中養生研究》、《天界之文──魏晉南北朝靈寶經典研究》,編有《宗教與藝術的對話》,另有期刊論文與會議論文共四十餘篇。
章節試閱
導論
一、佛道交涉研究回顧
現代人文研究注重領域及研究主題的專精,在宗教研究領域所呈現的就是研究的分工與分化,學者通常受限於某宗教的學術訓練,因而僅專注於特定宗教、特定派別或教義之研究。而這種研究現象一方面雖強化各宗教的獨立論述之外,卻缺乏宗教互動與複雜網絡的整體性觀察,只能呈現歷史中特定宗教的單一面向,而致使宗教研究趨於平板與狹隘。其解決方式除了重新審思宗教史中的宗派與傳承觀念外,更必須加強學際整合,避免以線性簡化的單一宗教歷史或觀念論述,而以歷史切面呈現特定歷史時期各宗教複雜的互動與宗教社會網絡,進而更立體地呈現宗教史的複雜面貌。如此縱使未能趨近於歷史原貌,至少可以避免簡化或扭曲歷史現象。
由於學術學門的分類,過去佛教與道教研究分屬兩個研究學門,在漢傳佛教方面更區分為佛教哲學與佛教史兩種研究傾向,前者注重教義、語言的研究,後者著重文化、歷史、藝術等層面的探討。同理,道家哲學與道教學在研究方法與研究取徑上也截然不同,幾乎是兩個不相關涉的研究領域。學術界鼓勵鑽研瑣碎而專精的課題,使學者視野與關懷愈趨零碎而片斷,甚至喪失全景式地觀照歷史人文心靈的能力。在這種學術氛圍與養成環境下,佛教學界與道教學界彼此的交流整合並不多。在學術主題上,各學門也都是在個別宗教傳統中進行研究,鮮少以各宗教交涉的廣闊視角來檢視該主題。
但二十世紀後葉開始有學者致力於佛道教交涉的跨領域研究,並在近數十年有不少成果出現。此領域目前的研究多以經典文獻為基本素材,從各種宗教文獻之中去探討佛教道教之術語、概念、教義、宇宙觀、救贖論等之借用與轉化,進而研究佛教語彙如何呈現與運用於道教經典中,以及佛教又如何借用與詮釋道教語彙,從這種現象檢視兩種文化在中國本土的交流與轉化。
最早將佛道交涉視為學術課題,並持續致力此領域研究的有吉岡義豐與許理和(Erik Zürcher)。吉岡義豐關注的是佛道教之間的文獻關連,以《太平經》、「守一」、戒律等主題為主;許理和則以中古佛教研究為基礎,除探索早期來自中亞的佛教經典如何被中國人所翻譯吸收,並研究佛教對道教的「影響」,認為佛道的區別看似兩個互不相涉實體,但表面以下卻有很複雜的連繫與交流。 賀碧來(Isabelle Robinet)則進一步指出一些表面上看似相同的語彙,例如「輪迴」、「三界」、「十方」等,在佛教脈絡中意涵往往有別於道教,從這角度更細緻地比較了佛道對報應、救度、宇宙等觀念的不同解釋,提醒研究者不應單從語彙的表面上談論「影響」。 在中古時期佛道教交涉的研究當中,「終末思想」是一個廣受注目的研究主題,許多學者對於佛道教的終末思想提出不少研究,除了許理和、索安(Anna Seidel)之外,日本方面有小林正美、菊地章太, 臺灣則有李豐楙等學者。
此外,柏夷自八○年代開始的系列有關佛道交涉的研究無疑啓發了無數的學者。柏夷以中世紀文獻為材料,尤其專精於古靈寶經典,分析佛教道教的相互借用與轉化,將重點放在隨著佛教經典而進入中國的印度、中亞思想如何被本地的道教經典所轉化與再呈現,並把焦點放在佛、道的交涉和相互借用、滲透上。 反省佛道交涉方法論的相關研究還有沙夫(Robert Sharf),其研究以漢地成立的佛典《寶藏論》為基礎,討論其中呈現複雜的佛道交融現象。 而穆瑞明(Christine Mollier)長久以來亦持續探討佛道教經典的交涉關係,同時涉及圖象研究,並將其多年研究集結成書。此書的出版也將佛道交涉的研究推向一個更寬廣的面向。 而2010年由太史文(Stephen F. Teiser)與傅飛嵐(FranciscusVerellen)在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所共同舉辦的「佛教、道教與中國宗教研討會」(Buddhism, Daoism, and Chinese Religion Conference)更顯示這種研究取向已經逐漸成為一種趨勢。
近來日本、大陸和臺灣學界也開始出現相關的研究。日本學界繼吉岡義豐之後,學者諸如神塚淑子、船山徹、宇佐美文理、池平紀子等也相繼關注佛道交涉議題, 而大陸及臺灣方面有李養正、王承文、劉屹、蕭登福、謝世維。
不過這幾年來的研究顯示,過去的研究在方法與選材上仍有諸多可以探討之處。在方法論與研究素材的反省背景之下,近來佛道交涉的研究在研究議題上繼續深化並擴展新的面向。首先,佛道交涉研究過去集中在義理方面的借用轉化,近來的研究逐漸轉向實踐與儀式面向的研究。勞格文(John Lagerwey)、王承文、呂鵬志、松本浩一等學者即致力於儀式史的考察。
其次,過去佛道交涉研究多以經典為主,尤其集中在大乘佛典與道教經典,最近的研究則顯示出對於密教儀式方面的文獻以及道教法術性的文獻的關注;尤其是以唐至宋元時期為時代背景,探討密教與道教之間的交涉,並且將關注焦點放在經典所呈現的法術實踐操作層面。從司馬虛與蕭登福,到戴維斯(Edward Davis)、羅柏松(James Robson)、莫尼卡、穆瑞明、謝世維等;而余欣、庫柏(Paul Copp)等更是展現新材料的掌握與詮釋。
其三,過往的研究著重在經典,也就是規範文類為主,最近的研究已開始關注傳記、小說、方志乃至圖像、空間等其他種類的文類與素材。例如穆瑞明近來對佛道圖像的研究、羅柏松則以神聖空間為中心,探討佛教、道教與民間宗教在南嶽的歷史發展變遷與互動,建立了區域宗教交涉歷史的典範。 裴玄錚(Jonathan Pettit)對茅山及精舍、道館等的佛道宗教空間探討等。從學術研究的發展脈絡來看,學者已經不再將焦點放在佛道教之間的影響關係,而是從更深更廣的脈絡來探討佛道教如何在共同的文化結構當中以不同的觀點模塑其宗教實踐,並符合宗教實踐者的核心關懷。
導論
一、佛道交涉研究回顧
現代人文研究注重領域及研究主題的專精,在宗教研究領域所呈現的就是研究的分工與分化,學者通常受限於某宗教的學術訓練,因而僅專注於特定宗教、特定派別或教義之研究。而這種研究現象一方面雖強化各宗教的獨立論述之外,卻缺乏宗教互動與複雜網絡的整體性觀察,只能呈現歷史中特定宗教的單一面向,而致使宗教研究趨於平板與狹隘。其解決方式除了重新審思宗教史中的宗派與傳承觀念外,更必須加強學際整合,避免以線性簡化的單一宗教歷史或觀念論述,而以歷史切面呈現特定歷史時期各宗教複雜的互動與宗教社會...
目錄
序一
序二
導論
第一章 首過懺罪:中古時期罪感文化之探討
一、前言
二、罪與解罪
三、承擔與懺悔:從自身、家族到國家
四、懺悔與罪的流動性
五、真文與轉經:首謝與禳災、救度儀式
六、結論
第二章 太陰練形:六朝道教經典當中的死後修練與亡者救度
一、前言
二、宋代「鍊度」的轉變與發展
三、太陰練形的觀念
四、靈寶經當中的鍊度觀
五、結論
第三章 破暗燭幽:靈寶經中的燃燈儀式
一、前言
二、佛教經典當中的燃燈儀
三、首謝與禳災、救度儀式
四、古靈寶經當中的燈儀分析
五、結論
第四章 真文開顯:《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研究
一、前言
二、《五篇真文》的經名與結構
三、《五篇真文》對《五符經》等傳統的改造
四、災劫與救度
五、齋法與八節日修齋
六、《五篇真文》中齋的觀念與佛教齋儀
七、《五篇真文》的「功德」觀
八、結論
第五章 元梵恢漠:道教靈寶經典中的「梵」觀念
一、前言
二、梵書
三、梵音
四、《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中的「梵」
五、大梵隱語无量音
六、結論
第六章 大乘玄宗:論中古時期道教經典型態之轉變
一、前言
二、佛教翻譯經典中的「大乘」
三、靈寶經中的大乘觀念
四、古靈寶經的救度觀
五、結論
引用書目
索引
序一
序二
導論
第一章 首過懺罪:中古時期罪感文化之探討
一、前言
二、罪與解罪
三、承擔與懺悔:從自身、家族到國家
四、懺悔與罪的流動性
五、真文與轉經:首謝與禳災、救度儀式
六、結論
第二章 太陰練形:六朝道教經典當中的死後修練與亡者救度
一、前言
二、宋代「鍊度」的轉變與發展
三、太陰練形的觀念
四、靈寶經當中的鍊度觀
五、結論
第三章 破暗燭幽:靈寶經中的燃燈儀式
一、前言
二、佛教經典當中的燃燈儀
三、首謝與禳災、救度儀式
四、古靈寶經當中的燈儀分析
五、結論...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