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稱得上是中國歷史上知名度最高、形象也最好的傳奇性人物。智、勇、忠、誠等美德集於一身,中外古今似乎再也找不到這樣令人激賞的政治人物。甚至連他的服飾及外型──羽扇綸巾,都成了獨一無二的「品牌包裝」了。尤其在經典名著《三國演義》刻意渲染下,他不但是未卜先知的預言家、奇謀巧智的策略家、口若懸河的外交家、高瞻遠矚的政治家、神出鬼沒的兵法家,而且還是位能夠呼風喚雨,腳踏七星的方士道家和超能力奇人。然而,現實中的諸葛亮,卻仍是以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悲劇收場。到底諸葛亮一生是輸?是贏?為什麼以他高超過人的智慧與努力,仍無力達其畢生願望?在小說家神話背後,真正的諸葛亮到底是怎樣一位人物?他的理想、智慧、謀略、風格,又有哪些值得我們仿效?
作者簡介:
陳文德(1946-2010)
台北市人,1946年生,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後赴日本愛育醫院、筑波大學潛修幼教。曾任聯廣公司經理,台視、中視製作人,社會大學教授,北京醫科大學感覺統合教室指導人,高雄縣政府顧問,教改會委員,奇德兒幼教科技董事長,創辦八家直營幼兒園,二百餘家教學聯盟。閒暇之餘好讀史。勤於教學研發、寫作及講學,著作等身。他的人生觀是:想做便做,將一切事情「正常化」,以達「無為」的理想。2010年8月25日去世,享壽六十四歲。
章節試閱
第一篇 孔明出山
步出齊城門,遙望蕩陰里。里中有三墳,纍纍正相似。
問是誰家墓,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又能絕地圯。
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誰能為此謀,相國齊晏子。
--<梁父吟>
第一章 亂世童年
戰爭對社會所帶來的惡果,土地荒廢,人民妻離子散,農村經濟嚴重破產,善良百姓,被迫拿起刀劍,鍛而走險,從事盜匪生涯。這種悲慘情境,對諸葛亮的人生觀想必有著深遠的影響。
官逼民反,農民起義
東漢王朝後半段的百年間,朝廷裡外戚和宦官急著奪權,地方豪族則忙著兼併土地及累積財富。貧富懸殊嚴重,破產的農民流浪四方,被饑饉及窮困追著四處跑,在以農立國的中國古代社會,農民失去田地,成為浪人,勢必導致社會重大的動亂。
順帝以後的二十年間,無法生存而流亡各地的貧民集團,不得不揭竿起義,爭取最起碼的生存空間。但傳統的史書,例如《後漢書》及《資治通鑑》等,大多以「妖賊」或「盜賊」稱之,其實是非常不公平的。諸葛亮日後大老闆劉備的長期宿敵曹操,在平定兗州後,曾將三十餘萬黃巾黨人收編為「青州軍」,可以說是第一個以同情立場,面對農民起義的政治領袖。
這些農民起義的領導者,大多帶有濃厚宗教色彩,他們分別被稱為「無上將軍」、「黃帝」或「黑帝」,組織龐大而鬆懈,全靠宗教力量結合。在這一系列的民變事件中,以靈帝中平元年(西元一八四年)的黃巾黨人事變規模最大,影響也最深。
黃巾黨人的領袖是鉅鹿人(河北省南部)張角,是位非常有名的民間密醫,以神秘的宗教醫術,醫療患病的農民。張角的治療法,是讓患者先作自我罪行告解,再以符咒浸入飲之。先不問其效果如何,至少可以看出張角的治病是宗教性大於醫療性的。這樣子的治病法,即使二十世紀末的今天仍到處流行著,在醫學不發達的當時,影響力自然更大了。張角的弟子遍佈全國各地,都擅長這種神水醫療術,由於碰到苦難當頭的年代,信仰者急速膨脹,總稱為「太平道」。
據張角自己的說法,曾在深山中,得到仙人傳授的《太平清領書》,囑咐他推展太平道以救世。在數十年間,以青州(現山東省)為中心,遍佈冀、徐、荊、揚、兗、豫等州。擁有數十萬信徒,盤據在十三州中的三分之二江山。
到了光和年間,太平道的影響力,已不止於下階層的農民,不少地主、富豪,甚至於官僚也趨之若騖。依《後漢書》記載,執宦官主流派集團牛耳的大常侍張讓,便與張角有相當密切的來往。
眼見太平道急速膨脹,朝廷有志之士自然產生了危機意識。清流派的楊賜,首先上書主張一方面招撫流民,給予土地耕種,以安定其生活;一方面搜捕太平道在各地的領袖,以削弱其組織力量。劉陶、樂松、袁貴等也聯名上書靈帝,主張逮捕張角,以免事件繼續擴大。
由於親太平道的宦官一再阻止,靈帝在軟硬政策間舉棋不定,終於消息外洩,反而使張角加速強化其組織。不久,張角便將全國信徒分為三十六「方」,大「方」編組萬餘人,小「方」也有六、七千人,每方均由直屬子弟統領指揮。張角自稱「天公將軍」,並封其弟張寶為「地公將軍」,張梁為「人公將軍」,共同統率著三十六萬人馬。
靈帝中平元年,張角向信徒宣佈:「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當年正好是甲子年,是六十年干支歲月的重新開始。張角決定在是年三月五日,散佈各地的三十六萬信徒同時起義。依照中國傳說的五行思想,金、木、水、火、土的循環理論,漢王朝屬火德、剋火者土,因此代替漢王朝者應屬土德。黃土高原和黃土平原的土都是黃色的,所以太平道信徒,均以黃色頭巾為標幟,這也是黃巾黨人的由來。
負責攻打洛陽的大方馬元義,行動不夠謹慎,三月三日未到便陰謀敗露被捕,同行的黨人有數千人遇害。靈帝到此才恍然大悟,發出逮捕張角的通緝令。
迫不得已,張角會同兩位弟弟,提早一個月起義。雖然準備不周,仍有七州二十八郡響應,頭綁黃色頭巾的黨人,攻擊官府,佔領田園,不少郡縣官吏聞風而逃,《後漢書.皇甫嵩傳》記載:「旬日之間,天下響應,京師震動。」
黃巾黨人的主要戰場,在洛陽附近的潁川地區,北起冀州西南區,南至南陽一帶。朝廷以何皇后之兄何進為河南尹,負責攻防總指揮,實際負責作戰的是司隸軍區中最精銳的師團,分別由左中郎將皇甫嵩、右中郎將朱、北中郎將盧植率領。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第一章回便是劉備在涿郡募集義兵,響應政府號召,共同對抗黃巾黨人民變的情節。劉備在此認識關羽和張飛,留下了「桃園三結義」的千古美談。
戰爭初期,黃巾黨人聲勢浩大,張角和盧植大戰於冀州,盧植軍團寡不敵眾,被迫向南撤退。防守在潁川附近的朱軍團亦遭擊退,南陽太守甚至在會戰中陣亡。
為了保護京城洛陽的安全,皇甫嵩將主力部隊佈防在潁川附近。張角以數萬兵馬層層包圍,皇甫嵩親往前線視察,他看到黃巾黨人均以茅草結營,乃趁夜色掩護,以火攻戰術突擊,張角軍團大亂,佈防在潁川南岸的朱軍團也趁機反攻,洛陽方面前來救援的典軍校尉曹操,率領騎兵部隊及時趕到,三方面夾擊下,黃巾黨人大敗,死傷高達數萬人,這也是朝廷部隊第一次成功阻擋黃巾黨人攻擊的正式記錄。
靈帝中平元年八月,張角病死;十月,人公將軍張梁的軍團在潁川附近中了皇甫嵩埋伏,死傷三萬餘人,張梁本人也在潰敗中遭到擊殺;十一月,地公將軍張寶也戰死在南陽會戰中,黃巾黨人的主力部隊,到此完全殲滅。
但散居各地的黃巾黨人仍遙相呼應。并州的白波軍、冀州的黑山軍、益州和青州的黃巾軍,聲勢浩大,均讓各地方政府頭痛不已。皇甫嵩等雖在洛陽附近獲得絕對勝利,但在數度大規模會戰後,主力部隊也遭到了重創,根本無力再協助各地方政府剿亂。朝廷為了鞏固地方秩序,平定黨人的作亂,也不得不強化北方首長的行政權及軍事權。
中平五年(西元一八八年)三月,朝廷接受江夏太守劉焉建議,擴大部分嚴重動亂地區刺史的權限,並改稱「牧」。劉焉為益州牧,黃琬為豫州牧,劉虞為幽州牧。《資治通鑑》記載:「州任之重,自此而始。」
這些地方州牧,權限逐步擴大,漸漸形成一股獨立的力量,朝廷也慢慢失去了指揮權和控制力,終於釀成了漢末群雄割據的局面,東漢王朝也步入名存實亡的境地了。
動盪社會,流浪孤兒
黃巾黨人起義的那個甲子年二月,諸葛亮正好滿四歲。
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當時出任泰山郡郡丞,泰山郡中的泰山是中國自古以來有名的靈山,諸葛亮便在這附近渡過他最早期的童年。
諸葛亮本籍在瑯琊郡,當時稱為陽都縣,約在今山東省臨沂縣和沂南縣之間,同屬於山東省的西北區。司馬遷在<貨殖列傳>中記載:
泰山之南有魯國,北方則有齊國,瀕山臨海間有塊相當肥沃的平原,或產桑樹和麻類植物,麻、絹等織製品便成了這裡的名產。主要的大城市臨沼位於渤海及泰山間,這裡的人一向思慮較深,並且好作議論,行事從不輕舉妄動,這些人個別能力都很強,但集體作戰力則偏弱,是典型的工商社會,國家的經濟力旺盛而活躍,住民大約可分成士、農、工商、工、坐商等五種職業。
思慮周密,好作議論,絕不輕舉妄動的性格,的確相當明顯地可以在諸葛亮身上發現。
從姜太公在齊地建國以來,這裡一向便是南北貨貿易重心,經濟力量旺盛,因此文明程度也比其他地方為高,東漢到六朝時代,有不少名人皆出身於此,例如協助苻堅建立前秦帝國的王導,不朽的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父子,《顏氏家訓》作者顏之推,及唐代書聖顏真卿等,都是當地的名家豪族。
另一個特色是齊國的兵學思想。齊軍一向以怯戰出名,因此更用心於研究戰爭的技巧和方法。姜太公的兵法學是戰爭的原則,也是生意者的策略。一代兵學宗師孫武,也是齊國人,《孫子兵法》中的準備和應變工夫,相信和齊國傳統的處世哲學有關。《鬼谷子兵法》,也是以齊國為其發源地,孫臏、龐涓,甚至於蘇秦、張儀都是在這裡學成的。除了在襄陽地區居住時,和當地的名士學者切磋研習外,諸葛亮的思想、言行及人生觀,顯然也是和齊國傳統的文化有關。
韋昭寫的《吳書》中記載:諸葛亮的先祖原姓葛氏,居住在瑯琊郡諸縣,當時他們整族人不知在什麼原因下,遷往陽都縣。由於陽都縣裡也住有很多葛氏人家,為了有所區別,乃將諸縣遷移過來的葛氏,稱之為諸葛氏。
諸葛亮的祖父諸葛豐曾任東漢王朝的司隸校尉(京城警備總監),他是位負責盡職的官員,個性剛強正直,執起法來,任何權勢都毫不在意。
官位高居侍中的外戚許章,平常假借皇威為非作歹,諸葛豐下令逮捕,許章逃往禁宮,要求皇帝保護。諸葛豐也曾正式上文彈劾許章,並要求嚴厲處分,以免傷害皇權。雖然皇帝有意調節兩人的爭執,但諸葛豐義正詞嚴,皇帝不得已,祇得處分許章。然不久,諸葛豐便被免除司隸校尉之職務,並且廢為庶人,不過諸葛豐這種高風亮節、執法嚴正的個性,顯然也遺傳在諸葛亮的身上。
諸葛亮之父諸葛珪,曾任泰山郡郡丞(主任秘書),其妻章氏。兩人共育有四位子女,諸葛亮排行老三,長兄諸葛瑾,弟弟諸葛均,另有姊姊一人。九歲時母親章氏去世,為了照顧年幼的子女,父親另娶了後母,但三年後父親也去世了。喪失雙親的諸葛兄弟,由於後母無力扶養他們,全靠叔父諸葛玄接濟。長兄諸葛瑾大諸葛亮七歲,母親去世前,曾在洛陽太學府遊學,專攻《毛詩》、《尚書》、《左傳春秋》,成績優異。母親去世時,他為了服喪及照顧弟妹,毅然放棄學業,返回家鄉。
瑯琊郡屬徐州,黃巾黨人起義初期,這裡也備受干擾,但當朝廷派來武夫出身的陶謙為徐州刺史後,動亂總算平息了下來。其後的董卓之亂,關東諸侯勤王起義的戰爭,徐州在陶謙力保中立的政策下,總算未受波及。所以當洛陽一帶陷入戰亂時,不少人「流移東出,多依徐土」。但就在漢獻帝初平四年(西元一九三年)起,雄據兗州的曹操,其父曹嵩在徐州意外被害,曹操乃興兵攻打徐州,陶謙雖奮勇抵抗,但整個徐州立刻陷入兵荒馬亂中,位於徐州北部的瑯琊郡也遭到波及。有些地方甚至「雞犬亦盡,墟色無復行人」。負責一家安危的諸葛玄,不得不設法離開家鄉,暫避戰亂。
隔年,諸葛亮十四歲的時候,諸葛玄被反董卓集團的南區領袖--揚州軍閥頭子袁術任命為豫章郡太守(今江西南昌附近)。諸葛玄帶著年幼的諸葛亮姊弟們前往赴任。並藉以暫避禍亂。但年紀已二十一歲的諸葛瑾,必須擔負重建家聲的責任,因此他決定另找生路,以免寄人籬下,幾經思索後,和繼母遠赴江東。一家人從此離散,各奔東西。
從徐州北部經由豫州,南下到豫章的路途上,這幾年的兵荒馬亂最為嚴重,曹操及陶謙間數度惡戰、不少農民叛變都發生在這地方。青少年期的諸葛亮親眼目睹戰爭對社會所帶來的惡果,土地荒廢,人民妻離子散,農村經濟嚴重破產,善良百姓被迫拿起刀劍而走險,從事盜匪生涯。這種悲慘情境,對諸葛亮的人生觀想必有著深遠的影響。
更不幸的是,諸葛玄到任後不久,東漢朝廷又派朱皓為豫章太守,使豫章太守的位置鬧了雙胞。不過朱皓上任的時候,由揚州刺史劉鏢處借得大批軍隊,直接向「非正牌」的諸葛玄施壓。諸葛玄方面,袁術雖然聲勢浩大,但正和曹操準備交戰中,自顧不暇,根本無法給諸葛玄任何實質的幫助。何況自己非朝廷命官,名不正言不順,勢單力薄,自然無力抵擋,為了顧全面子及家人安全,祇得匆匆撤離。
家鄉是不願也不可能回去,諸葛玄祇好將諸葛亮一家帶到荊州的襄陽城,去依靠老朋友荊州刺史劉表了。荊州刺史劉表早年也名列「八俊」之一,聲望崇高,是清流派在官場中的主要領袖之一。他不贊成捲入不必要的爭執中,所以一向閉關自守,既未參加董卓和反董卓聯盟間的戰爭,對袁紹、袁術兄弟間的明爭暗鬥,也保持中立,所以荊州內部還算安穩,不太受漢末戰亂的影響,而且文風鼎盛,是個相當不錯的「避難港」。
不過,由山東到江西,再由江西到湖北,輾轉千里之遠,光是逆著長江到荊州,就要有十幾天的舟楫顛簸之苦,對年輕的諸葛亮而言,倒也增長了不少見識,流離之間,也更體念了家園及和平的重要性。
雖然劉表很高興、也頗熱誠地接待了諸葛玄。但丟掉了官職的他,祇得委屈在劉表府裡當幕僚,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對於一個高傲又有原則的知識分子,這種打擊幾乎比生活上的困苦還要大,因此一年後,諸葛玄便憂鬱成疾,一病不起了。幸好劉表仍顧念舊情,承擔起諸葛亮一家的物質生活,諸葛玄在這一年內,結交的一些文人名士,給了這個喪失大家長的家庭,不少精神上的鼓勵及支持。
由於劉表的關係,諸葛亮的姊姊嫁給了荊襄名門龐德公的姪兒龐山民,總算了卻一樁心願。十六歲的諸葛亮決定帶領弟弟獨立生活,不再接受荊州襄陽府的「人道援助」。他將叔父僅有的些微財產變賣,直接去晉見劉表,表明自立更生的意願,劉表非常高興,便幫助他們以極少的代價,在襄陽城西二十多里一個叫做隆中的地方,將這兩個年輕的兄弟安頓下來,兩個男的自行耕種,這年正是漢獻帝建安二年(西元一九七年),「流浪兩兄弟」找到了他們的第二故鄉,展開半耕半讀的隱居生涯。
〔陳文德說評〕中國的官場和文人們,一說到法治,總喜歡以自己為正義化身般地高喊「亂世用重典」、「殺一儆百」的口號,當今的行政院長郝柏村便曾公開表示,最看不慣台灣民眾的不守法行為,為了表明對公權力維護的決心,在就任之初,不斷使出強硬的手段,認為嚴刑峻法,便能建立法治的精神,殊不知台灣民眾,甚至可以說整體的中國人,一向缺乏法治觀念的現象,祇是一種結果,並非原因。
中國人缺乏法治觀念,最主要在於缺乏有效的法令制度,這倒不是指中國缺乏白紙黑字的律令,這方面倒有點如司法院長林洋港早年的自詡:「健康的牛,毛比較多。」中國的律令規章一向多如牛毛,甚至多到制定法令的政府官員都懶得執行。
其實,林洋港先生的話倒不見得不對,面對多樣化、多元化的社會,相互關係的規章,自然有必要詳細而清楚。但問題是中國的制法相關人員,一向喜歡規定得嚴厲些,甚至苛薄些,以表示自己的「正義」及「權威」,執法時又以放一馬的態度,表達自己的人情味及慈愛,因此法令雖汗牛充棟,但執法時則千變萬化,空有法令卻又一味的「人治」,哪裡有可能建立「法治」的精神?
誠如立法委員謝長廷先生所說的笑話:「中國人的法律規定,一向是有些人可以作,有些人卻不可以作,有時候可以作,有時候又不可以作。」
制法嚴、執法鬆,缺乏標準,自然要特權橫行;大家有樣看樣,有力量的公開違法,沒有力量的從後門走捷徑。在政府單位走動的「黃牛」,比戲院不知要多出幾十倍,在這樣的情勢下,又如何建立及培養民眾的法治精神?
孟德斯鳩的《法意》一書,主要在限制有權力者的擅用權力,制度的目的,不在統治「老百姓」,而是制衡權力單位的濫權。已故政治學者鄒文海先生,曾有如下名言:「法治不在要求人民守法,而是要求政府守法,因為不論是法治或人治、人民總是被迫要守法。」
如果國家的基本大法,法治政府應有的制衡精神,在權宜及方便的藉口下,被破壞得慘不忍睹,國民黨政府在台灣的四十餘年管理,繳出了一張「亂民」的成績單,其原因何在,應該相當清楚,郝院長似乎也沒有什麼抱怨的「權利」了。
東漢晚年的黃巾黨人民變,其實道理也是一樣的,中國的「老百姓」,幾千年來一直是被欺侮的一群,官員可以耍特權,佔盡一切便宜後,把人民逼得生存下去都很困難了,還反過來指責那些企圖也撈點「特權」來生存的「亂民」及「刁民」。中國數千年來的悲劇,似乎便是一直在這個窠臼裡面「繞圈子」。
我們不怕沒有法律,最怕的是法令根本作不到,或許無法徹底的執行,七折八扣的「講人情」,最後祇能製造一大群特權、及一輩子的混亂而已。
第一篇 孔明出山
步出齊城門,遙望蕩陰里。里中有三墳,纍纍正相似。
問是誰家墓,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又能絕地圯。
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誰能為此謀,相國齊晏子。
--
第一章 亂世童年
戰爭對社會所帶來的惡果,土地荒廢,人民妻離子散,農村經濟嚴重破產,善良百姓,被迫拿起刀劍,鍛而走險,從事盜匪生涯。這種悲慘情境,對諸葛亮的人生觀想必有著深遠的影響。
官逼民反,農民起義
東漢王朝後半段的百年間,朝廷裡外戚和宦官急著奪權,地方豪...
作者序
濁流‧亂流‧清流
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復棄中國去,遠身適荊蠻。
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
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
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
南登霸陵岸,迴首望長安。悟彼下泉人,喟然傷心肝。
──王粲(建安七子)〈七哀詩〉
諸葛亮出生於東漢靈帝光和四年(西元一八一年),三年後,靈帝改年號為中平元年。但也就在這一年,發生了動搖東漢國本的黃巾黨人事件。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賣草履的劉備,在涿郡結識關羽和張飛,桃園三結義後,展開了動人心絃的創業偉績。
崩潰中的王朝
東漢光武帝代王莽為帝,到漢獻帝讓位於曹丕的一百五十年間,史稱後漢王朝。其間計有十四位皇帝,平均每代在位才十年多一點而已,稱得上是短命皇帝的王朝。
由於皇帝死得早,年幼的太子即位,皇后升格為年輕太后,對政治的影響力增大,太后的父親、兄弟,個個趁機躍升大官、不可一世,這便是所謂的外戚干政。東漢的外戚,大多來自於南陽一帶的世家豪族,代代相傳,力量愈結愈大,使外戚成了朝廷中的首號特權代表。
東漢第三任皇帝,也稱一代名君的章帝,年紀輕輕便去世了,其子和帝即位,竇太后掌權,其兄大將軍竇憲掌握軍政大權,竇氏一族個個位居要津。緊接著是十三歲登基的安帝,鄧太后之兄鄧騭,幾乎獨霸了朝廷的決策權。安帝去世後,太后閻氏之兄閻顯也立刻成了地下皇帝。但最凶悍的則是有「跋扈將軍」之稱的梁冀,他是順帝皇后梁氏的哥哥,順帝去世後,由他掌握朝政,長達二十年。
梁冀容貌奇醜,好色又霸道,卻相當的機警而聰明,其妻孫壽則美艷而貪婪,梁氏家族橫行朝廷,官員個個迴避。首先梁冀先擁立兩歲的娃娃沖帝繼位,沖帝不久又不知原因的死了,便由八歲的堂兄質帝繼統大政。
史書記載「質帝少而聰慧」,早熟的才氣,使他對梁冀的專擅及凶暴大為不滿,「跋扈將軍」便是他的批評。梁冀也乾脆一不作二不休,居然派人毒殺了質帝,擁立十五歲的外藩皇族桓帝繼位,梁冀仍掌握朝廷決策大權。
桓帝期間,梁氏一族不但佔據了朝廷所有的高官和肥缺,梁冀本人也變得更加橫行而凶暴。不論朝野,祇要有敢批評梁氏作風的,必遭到抄家滅族。所有想在朝廷當官的,必須先賄賂梁家,建立師生關係。各地區官員要朝貢天子的禮物,也必須先經梁冀之手,儼然成了「太上皇帝」。梁氏美艷的妻子孫壽,衣飾起居全模仿長公主的儀態,一副公然僭越的氣勢。
梁冀一門,封列侯者七人,為皇后的三人,貴人者六人,大將軍有兩人。使外戚在朝廷上的權勢也提升到了最高峰。
在外戚干政的聲浪中,唯一可以和他們分庭抗禮的便是宦官。幼小的皇帝剛即位,一切以母后至上,外戚便趁機掌握大權。但等到皇帝漸漸長大後,這些掌政的外公和舅父,便和皇帝產生了直接的矛盾。而奪權靠一個人是不夠力的,外戚們又有一大群班底,皇帝自然必須努力結合宮內力量,這些圍繞在成長中皇帝身邊,幫助他進行奪權計劃的,經常是所謂的宦官。
宦官原是在宮廷內部服侍皇帝和后妃的男子,由於後宮是除了皇帝之外,不可以有男人的世界,所以這些宦官必須被割除男性生殖器,成為一個中性的人,俗稱「去勢」。
一般言之,肯去勢當宦官的,大多是窮苦人家的孩子,但既然能入宮,想必也是眉清目秀,面貌姣好者。他們的外表大多會讓皇帝喜愛,而願意親近。加上他們出身低微,對皇權毫無威脅,因此較易取得皇帝的信任。
由於皇帝的日常詔令以及文書均由宦官經手,使宦官有機會介入政治實務。他們大多同情年輕皇帝,對擅權凶暴的外戚痛心疾首。這樣的立場,使他們很自然地結合了被外戚排斥的下級官僚,在朝廷裡漸漸成了下階層士族集團的代表,共同擁護年輕皇帝,和外戚展開奪權的鬥爭。
外戚宦官輪番奪權屠殺
第一個鬥爭發生在和帝永元四年,聲勢顯赫而且在征伐匈奴上建立大功勞的外戚──大將軍竇憲的身上。和帝結合宦官鄭眾,以禁衛軍團發動宮廷政變,包圍大將軍府,竇憲被迫自殺,竇氏一族全遭罷黜。鄭眾則升任大長秋的高官,打開宦官直接參與朝議的例案。《後漢書》記載:「中官(宦官)獲得重用,由鄭眾開始。」
第二次發生在安帝期間,利用鄧太后去世的機會,安帝的乳母王聖,聯合宦官李閏、江京發動武裝政變,消滅大將軍鄧騭一族。四年後,安帝去世,皇后閻氏結合其兄閻顯,擁立北鄉侯為皇帝,並大肆捕殺干涉的宦官,這也是外戚感到宦官龐大力量的威脅,嚴厲展開反擊的開始。
數個月以後,北鄉侯去世,以孫程為首的宦官集團,配合下級官員,擁立年僅十一歲的順帝,並以禁衛師團發動攻擊,殺害了閻顯及其家族,十九位發動政變成功的宦官領袖,都受封了爵位。
順帝陽嘉四年(西元一三五年),正式規定宦官的爵位可以由其養子世襲,並繼承其財產。三國初期的首席霸主曹操,其父親曹嵩便是依此規定成為溫和派宦官曹騰的養子。
外戚和宦官的輪番奪權,使流血政變、鬥爭、屠殺事件不斷,但這兩股力量卻是愈受打擊,成長愈快。特別是宦官派封官進爵、主持朝政後,便和他們早期的爭權伙伴──士大夫及下階層官員逐漸形成了敵對的局面。
順帝在位期間,宦官的力量明顯地高漲。直到漢安三年,在位十九年的順帝去世,兩歲大的沖帝,在梁太后及其兄梁冀擁立下即位,大肆罷黜主政派宦官,使外戚代表的豪族勢力再度掌握朝廷大政。隔年,沖帝去世,由八歲的質帝以外藩身分入主皇位,質帝較早熟,年紀雖輕,卻關心朝政,有心再奪權的宦官立刻群集其身旁,打算伺機而動。
雙方的緊張關係急速惡化,梁冀乾脆先下手為強,毒殺了質帝,再度擁立十五歲的外藩皇族桓帝即位。不過這次在溫和派宦官領袖曹騰的協調下,沒有發生流血鬥爭,梁冀反而接受曹騰建議,擁立桓帝。
此後二十年間,梁冀幾乎獨霸朝政,沒有人敢和他對抗。延熹二年七月,梁太后去世,桓帝立刻和宦官單超等密謀,發動武裝政變,梁冀被迫自殺,梁氏一族也難逃誅殺及流放的命運。從此以後,宦官的力量逐漸壓過外戚,獨霸朝政長達三十年之久(西元一五九到一八九年)。
永康元年,桓帝去世,十二歲的靈帝即位,竇太后之兄竇武,結合太傅陳蕃,密謀剷除宦官,事機敗露反而雙雙遇害,更爆發了知識分子的慘重悲劇──「第二次黨錮之禍」。靈帝在位期間,宦官的權勢也達到了最高峰,倒反過來成為了關心國事知識分子的首號大敵人。
中平六年(西元一八九年),靈帝去世,十四歲的少帝繼位。何太后掌政,何太后之兄大將軍何進,密謀連結西涼董卓軍團誅殺宦官,但陰謀洩露,何進被誘入內宮殺害,司隸校尉袁紹,趁機率領京城警備部隊,攻入禁宮,殺盡宦官,史稱「中平內宮事變」。歷經數十年的外戚和宦官爭權,到此兩敗俱傷,引發了軍閥割據的亂局,大漢王朝也因而滅亡。
知識分子的悲劇:黨錮之禁
在外戚和宦官的輪番奪權下,到了東漢晚年,身為社會中堅的知識分子,也捲入了政爭,使情況更為複雜。
東漢的士大夫階層,原本是以鄉論(地方人士對其學問及人格的評判)為基礎,再由各地方長官向朝廷推舉。推舉的名目計有「孝廉」、「賢良」、「方正」、「茂才」等,東漢王朝的創始者漢光武帝重視士人氣節,因此他一手規劃的制度以儒家學說為基礎,「德行」是仕官的首要條件。
由於外戚和宦官的奪權日益激烈,為了拉攏人馬,他們分別霸佔了推舉的管道,用以安插自己的「人馬」,使知識分子原本便不寬的仕途更為狹窄,因此造成士族階層對外戚及宦官的普遍敵視。
推舉制度也使士大夫階層養成好作政治議論和人物批評的風氣。那些不屈服於外戚及宦官的知識分子,便將他們對時局及朝政的批評稱為「清議」。而將那些同流於外戚或宦官,以追求權、利的跟隨者,稱為「濁流」。與此相對,堅守儒學理念的知識分子,便自稱為「清流」。時潮所趨,洛陽太學生和各地私塾的學生,有兩千多人湧入京城,以郭泰及賈彪為領導者,嚴厲批評橫行霸道的宦官政權,儼然是兩千年前古代版的「天安門事件」。
朝廷中,反宦官派系的高官李膺、陳蕃、王暢均成了清流派所擁護的領袖,太學生間流傳著「天下模楷李元禮(李膺),不畏強權陳仲舉(陳番),天下俊秀王叔茂(王暢)」的讚言。
「天下模楷」的李膺,當時出任司隸校尉(京城警備司令),在出任地方長官時,公正嚴明,聲望極高。凡獲得李膺知遇者,必可在「清流」裡擁有極高的地位,也開始會有很多弟子蝟集地跟從他,因此,當時的人都稱之為「登龍門」。陳蕃高居太尉(全國軍事首長)之職,王暢曾任司空(全國最高監察官),他們都是朝廷內,和宦官政權相抗衡的最主要力量。
桓帝晚年,中常侍(在內宮侍奉皇帝的宦官特遣組)的組長張讓,有位弟弟叫做張朔,在擔任京城司隸直轄區的某縣縣長時,倚仗其兄勢力,為非作歹,貪欲無道。據說還為了想看孕婦肚子中的胎兒,居然下令將孕婦剖腹。李膺以職責所在,下令逮捕張朔,張朔逃往張讓的別邸藏匿。由於李膺搜捕很急,張讓將張朔藏於夾板中的暗室。但李膺在獲得確實情報後,仍親率軍隊侵入張讓別邸,拆除牆板,將張朔逮捕,並依法處以死罪。
張讓立刻向桓帝請求特赦,桓帝也親自召見李膺表示嚴重關切。但即使面對桓帝的強大壓力,李膺仍拒絕赦免張朔,並處之斧鉞的極刑。
張讓對這件事情自然非常生氣,而桓帝本人也覺得很沒有面子。但會集於京城的太學生,卻大為高興,認為是「清流派」空前大勝利,因此到處宣揚,廣為慶祝,使彼此間的緊張關係更為惡化。
果然在桓帝延熹九年(西元一六六年),張讓派的宦官教成等上書皇帝,指責李膺等煽動太學生,結黨營私,誹謗朝廷,破壞風俗。桓帝下令將李膺治罪,行書到三公府時,太尉陳蕃強力反對,甚至退回皇帝的聖旨,但桓帝仍不顧國家體制,直接下令禁衛軍逮捕李膺及兩百多位清流派黨人,史稱「第一次黨錮之禍」。這次被抓的清流派黨人,大多被判終身監禁。但半年以後,大多祇被撤免官職便獲得釋放,顯示清流派仍擁有讓朝廷顧忌的實力。不過,最引人注目的是,這些青年的太學生領袖們,在逮捕的行動中,不但沒有人逃脫,更有不少人還自動承認是黨人,並且很高興地陪同李膺被判刑。李膺的聲望,也因這事件更為高漲。
最有名的學生領袖郭泰,字林宗,太原郡界休縣人。幼年時家貧,但仍設法跟隨儒學名師成屈伯彥苦學三年,精通古典經學,並學得一口能言善辯的口才。當郭泰第一次前往拜訪司隸校尉李膺時,李膺對郭泰的人品非常賞識,使郭泰很快成為清流派太學生的領導人物。張朔事件發生時,郭泰大為興奮,更以李膺的知己自居,到處為李膺宣揚這件事情。
司徒黃瓊曾鼓勵郭泰出仕,但為郭泰婉拒,他更公開表示:「我夜觀天象,日察人事,天將崩廢,不值得再為它支撐。」
這句話立刻成為清流派的名言,郭泰在陳、梁地區旅行時所戴的頭巾,也很快成為流行式樣,知識分子個個爭相模仿,並稱之為「林宗頭巾」,使郭泰的個人聲望到達了最高峰。
李膺的強硬態度,也使「清流」聲勢大增,當時被認為天下名士的,共有「三君」、「八俊」、「八顧」、「八及」等團體,李膺被尊稱為「八俊」之首,郭泰則排名在「八顧」之中。
悲劇過後,知識分子的新意識形態
第一次「黨錮之禍」後一年,桓帝去世,由十二歲的外藩貴族劉宏繼任,是為靈帝。翌年,改元建寧。靈帝年紀太小,宦官派趁此機會,更加橫行霸道。清流派知識分子,和宦官間的鬥爭急速惡化,終於引發了更嚴重的事端。
清流派名士,列為「八及」之一的張儉,當時為山陽郡的東郡巡察官。郡內有中常侍組員大宦官侯覽的家邸,其家人經常倚勢欺侮當地居民,或給予嚴重虐待。張儉搜集侯覽家人的犯罪事實後,立刻上書靈帝加以檢舉。奏摺被宦官派官員截獲,送給了侯覽,侯覽因此極端痛恨張儉,並與中常侍的掌權宦官們謀議,要對「清流派」黨人展開嚴厲反擊。
桓帝晚年,廢前皇后鄧氏,並在陳蕃的推薦下,由出身名門的竇貴妃出任皇后。因此,靈帝即位後,竇太后之兄大將軍竇武和清流派的陳蕃交情頗深,這也是近百年清流派和外戚豪族間,首次相結合。第一次黨錮之禍時,陳蕃全力維護黨人,竇武便和陳蕃站在同一陣線,與宦官相抗衡,並在事後極力說服桓帝,讓李膺等出獄復職,以保留清流派人士對朝政的影響力。這也是外戚在長期奪權落入下風後,反而與知識分子結合,以共同對抗宦官的開始。
利用桓帝去世後的政治權力中空期,竇武及陳蕃結合清流派黨人,密謀發動武裝政變,以清除宦官。陳蕃主張利用太后年度的宮廷巡視宦官全體集合時發動軍變,以逼迫宦官交出大權。不幸這個計劃,被年幼的皇帝無意中洩露給身任大長秋的宦官頭子曹節,宦官便先下手為強,以禁衛軍團發動突擊,解除陳蕃及竇武的軍權,並加以逮捕,不久便殺害之,緊接著發生了「第二次黨錮之禍」。
利用陳蕃及竇武事件,侯覽和曹節也趁機誣告張儉等參與政變活動,靈帝下令,全面逮捕清流派黨人,並以叛逆罪治之。
張儉被捕時,李膺正在旅遊中,家鄉方面有人緊急密告,勸他立刻逃亡。但李膺認為自己都已六十多歲,國家有難,怎能迴避,何況「生死有命,不願苛免」。乃主動投案,並在嚴刑拷問中,不屈而死。
這次黨錮之禍,牽連被殺的清流派名士高達百餘人,天下知名的儒學家,雖未參與此事件,但被誣陷殉難者也有五六百人,朝野為之震撼,宦官惡名高漲,成為全國有心人士痛恨的對象。
「八顧」之一的范滂,在知道朝廷大捕黨人後,自動向知縣投案,但知縣郭揖一向尊重范滂,有意掩護其逃脫。
范滂慷慨地表示:「我死了,一切禍難才會告一段落,我逃了必連累大家,並且老母親也得流離失所啊!」
雖然郭揖仍有意救他,但范滂的老母親也出面反對,她說:「李膺和杜密都知道苟免,我兒子怎能單獨逃脫呢?這不是活得比一條蟲更沒有價值嗎?」
聞者都不禁淚下,范滂臨難時,年僅三十三歲。
第二次黨錮之禍後,殘存的清流派黨人,逃入深山野林中,他們不再對時局作尖刻批評,而以孤高求取保身之道,修養身性以韜光養晦,使東漢末年出現不少所謂的逸民。並深得民間的尊崇及敬愛。
《後漢書‧袁閎傳》中記載,袁閎是有名的清流派黨人,黨錮之禍後隱居鄉間,受到鄉里人士暗中保護長達十八年,黃巾黨人作亂時,為表示對袁閎的尊重,他隱居的鄉村未曾遭到侵擾。
《後漢書‧逸民傳》中,也記載有龐德公這位隱士,居住於荊州襄陽附近的峴山。據說荊州刺史劉表曾多次敦請他出仕,都為龐德公婉拒。龐德公也是諸葛亮非常敬仰的一位前輩。諸葛亮日後的忘年之交司馬徽(水鏡先生),便是龐德公的交往死黨。司馬徽擅於觀察人品及才氣,故有「水鏡先生」之雅號。據現有史料顯示,諸葛亮確曾隨從龐德公及司馬徽作學問,其思考及行為也深受其影響。以諸葛亮的年紀,雖未身臨「濁流」、「清流」激烈鬥爭的年代,但他擁有清流派知識分子流傳下來的精神和節操,應是不用懷疑的。年輕的諸葛亮好作〈梁父吟〉,也顯示他雖未仕官,對時局及政治情勢仍抱持高度關心及使命感。
這也可以解釋諸葛亮一生堅持「恢復漢室」的志願,〈後出師表〉便以「漢賊不兩立」做為開頭。雖然已有很多證據顯示,〈後出師表〉可能並非諸葛亮作品,而是其姪兒東吳大將軍諸葛恪假其叔父之名偽作,但相信這種意識形態也是來自對諸葛亮平常的言行態度,有感而發的。
其實東漢王室的合法性在歷經「黃巾黨人」民變及日後的「董卓之亂」,早已瀕臨破產了。但曾在鬥爭中遭到嚴重「悲劇」洗禮的知識分子,反而把他們「清流派」的理念,固執的堅守下來。並拚盡一生的努力想去實現這過氣的意識形態。諸葛亮雖是務實的策略經營家,卻仍不顧本身實力數度進行北伐曹魏的軍事行動,最後甚至導致「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個人悲劇,便是深受東漢末年,清流派黨人政治思潮的影響。
第二次「黨錮之禍」後,年幼的靈帝,受到主流派宦官的操縱,使東漢的朝政敗壞到了極點。
腦筋並不很清楚的東漢靈帝,非常喜歡華麗的東西,光和元年,他下令在離宮的西園建造豪華宮室。由於預算不夠,靈帝竟然聽從宦官設計,公開出賣官爵,四百石的官位四百萬元,兩千石以上的高官則高達兩千萬元。這個行動的確搜括到不少金錢,靈帝便整天在離宮內,飼養名貴犬類,封以高官,共同嬉戲,朝廷官員也爭相仿效,狗的身價一時之間比人高出數倍以上。這樣的政治情勢自然非引發嚴重的大亂不可了。
諸葛亮誕生於東漢靈帝光和四年,就在出生的第四年,震撼半個中國的黃巾黨人民變爆發了。靈帝雖然立刻赦免清流派黨人,號召全國有志之士共同平亂,但時局的惡化已經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
濁流‧亂流‧清流
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復棄中國去,遠身適荊蠻。
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
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
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
南登霸陵岸,迴首望長安。悟彼下泉人,喟然傷心肝。
──王粲(建安七子)〈七哀詩〉
諸葛亮出生於東漢靈帝光和四年(西元一八一年),三年後,靈帝改年號為中平元年。但也就在這一年,發生了動搖東漢國本的黃巾黨人事件。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賣草履...
目錄
□《實用歷史叢書》出版緣起
□導言:探究歷史的事實
【卷上 臥龍出山】
序幕:濁流‧亂流‧清流
第一篇 孔明出山
第一章 亂世童年
官逼民反,農民起義/動盪社會,流浪孤兒/〔陳文德說評〕
第二章 晴耕雨讀〈梁父吟〉
亂世英雄爭出頭/華北首席霸主:袁紹/詩人軍事強人:曹操/從理想邁向現實/自古用兵者莫如曹操/不為人知的年輕策略家/千古翻案〈梁父吟〉/臥龍、鳳雛、水鏡先生三人組/務實本性:結交名士,不在名望/〔陳文德說評〕
第三章 三顧茅廬‧隆中對策
池中潛龍:年輕時代的劉備/上尉躍升上將/身在曹營,心在漢室/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投奔袁紹,兩強之間難為弱/龍困淺灘,髀肉之歎/三顧茅廬,隆中獻策/小公司變大企業的精確規劃/〔陳文德說評〕
第四章 魚水之交
讓男人也敬愛的男人/異姓金蘭,千古佳話/劉備的班底/組織遊戶,擴充軍力/襄陽城內暗潮洶湧/〔陳文德說評〕
〈篇後.實用觀點〉策略規劃和實務執行
第二篇 聯吳制曹
第五章 臨危授命
曹操大軍壓境,劉表病情惡化/劉備緊急撤軍,十萬難民相隨/趙子龍單騎救主,張翼德怒聲退敵/臨危授命,折衝外交/〔陳文德說評〕
第六章 孫劉聯盟
三國戰神世家:孫氏政權/孫策:中國的亞歷山大大帝/虎父無犬子,生子當如孫仲謀/諸葛亮VS孫權/對抗‧投降‧和談/周瑜:超級戰爭策劃天才/孫劉聯軍,擺開迎戰陣線/赤壁戰場佈下天羅地網/〔陳文德說評〕
第七章 火攻破曹操
火攻奇襲,以寡敵眾/萬事俱備,祇欠東風/黃蓋火燒連環船/諸葛亮混水摸魚爭實利/五百里戰略大撤退/囊括荊州南半部/〔陳文德說評〕
第八章 荊州爭霸戰
表面君子,暗中較勁/對抗‧和談‧美人計/共同看上益州這塊肥肉/周瑜病逝,魯肅接棒/魯肅借江陵,孫劉再度聯合/臥龍、鳳雛共進益州/〔陳文德說評〕
〈篇後‧實用觀點〉從零開始的策略規劃
【卷中 虎嘯風生】
第三篇 天府之國
第九章 進軍益州
蜀地的神話傳說時代/中原文化介入蜀國/沃野千里的李冰都江堰/益州劉氏政權和漢中張魯軍團/張松、法正陰謀讓益州/劉璋引狼入室/龐統規劃,黃忠出擊/假戲不真作,劉備背盟/孫夫人回娘家,趙雲截江護幼主/劉備背盟約,益州反目成仇/〔陳文德說評〕
第十章 諸葛亮入蜀
從幕僚到主帥/粗中有細,張飛收服嚴顏/城血戰,龐統罹難/劉備發動政治攻勢,劉璋放棄抵抗/放棄勝利者姿態,奠定統治者恩威/寬容協調,建立共識/內政初定,外患連連/〔陳文德說評〕
第十一章 平定漢中
關中和蜀中的緩衝區/猛張飛巧計佔先機/雙方傾巢而出,漢中戰雲密布/反敗為勝,法正計算夏侯淵/張臨危授命/曹操雖來,無能為也/曹操感歎,漢中如雞肋/難跨荊益,王朝新成/〔陳文德說評〕
第十二章 諸葛亮治蜀
劉備自立漢中王/提拔魏延,重用黃忠/亂世重寬容,弛世用重典/制定法令,嚴格執行/行法和教化合一/用人唯質,不被資歷所限/〔陳文德說評〕
〈篇後‧實用觀點〉建立大本營的策略規劃
第四篇 白帝託孤
第十三章 關羽失荊州
兵家必爭之地:荊州/魯肅的「借荊州」戰略/關羽留守荊州/荊州戰略,各懷鬼胎/單刀赴會,暫保和平/鷹派對鷹派,孫劉關係吃緊/北伐襄陽/跨連荊豫,控扼南北:襄陽/水淹樊城,曹仁誓死守城/士別三日,刮目相看:呂蒙/輕忽大勢,英雄飲恨/失荊州,力士難挽狂瀾/〔陳文德說評〕
第十四章 劉備東征
曹操遽逝,大局突變/曹丕篡位,漢祚告終/劉備稱帝,蜀漢建國/張飛遇害,孫權求和/臨危授命,儒將掛帥/向魏稱臣,全力抗蜀/以柔克剛,不攻銳師/〔陳文德說評〕
第十五章 受託輔政
陸遜反擊,劉備潰敗/大局為重,陸遜撤軍/諸葛亮對戰敗責任之檢討/推誠相見,君臣不互疑/曹孫鬧翻,三分鼎立完成/白帝託孤,君臣盛軌/〔陳文德說評〕
〈篇後‧實用觀點〉危機中的策略規劃
第五篇 政治良才
第十六章 外交:聯吳制曹
堅守原則,奠定外交政策/重修盟好,穩定東戰線關係/張溫傲慢,秦宓相難/和合二國,唯有鄧芝/費、陳震不辱使命/〔陳文德說評〕
第十七章 政治:務農和法治
務農殖谷,閉關息民/養民:水利、鹽鐵、蜀錦/富國安民,足食足兵/以身作則,倡導節約/教法合一,嚴而不苛/〔陳文德說評〕
第十八章 用人:舉賢任能
治國之道,務在舉賢/權術‧性情‧意氣/集思廣益,循名責實/遷善黜惡,退去貪懦/國以軍為輔,君以臣為佐/兵者凶器,不可不慎/〔陳文德說評〕
〈篇後‧實用觀點〉重建制度的策略規劃
【卷下 秋風五丈原】
第六篇 五月渡瀘
第十九章 南人叛變
歷史經驗的教訓/諸葛亮南撫夷越的策略/常房事件失策,引發全面動亂/攘外必先安內,諸葛亮決心南征/〔陳文德說評〕
第二十章 攻心為上
不毛之地,疫癘之鄉/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叛軍分裂,雍、高定相繼死難/急中智,李恢建奇功/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野史上的七擒七縱傳說/〔陳文德說評〕
第廿一章 七擒孟獲之謎
平蠻指掌圖/小說中的南征軍團是「明星隊」/一擒一縱:錦屏山之役/二擒二縱:瀘水之役/三擒三縱:孟優事件/四擒四縱:西河之役/五擒五縱:禿龍洞之役/六擒六縱:火女王之役/七擒七縱:盤蛇谷戰役/七擒七縱的漏洞/〔陳文德說評〕
第廿二章 夷漢粗安的邊疆策略
即其渠帥而用之/削弱大姓,扶助羸弱/尊重地方習俗,慎選行政長官/發展經濟,加強南中和蜀中的聯繫/重組社會結構,消除動亂根源/〔陳文德說評〕
〈篇後‧實用觀點〉強化內部的策略規劃
第七篇 北伐中原
第廿三章 出師表
曹丕去世,孟達起義/李嚴勸加九錫,諸葛亮斷然拒絕/蜀、魏軍力之比較/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陳文德說評〕
第廿四章 揮淚斬馬謖
東、西戰線的規劃/孟達驚慌失算,錯失大好機會/長打和短打之分/攻陷涼州,收服姜伯約/張西征,馬謖失街亭/亂世重法治,揮淚斬馬謖/〔陳文德說評〕
第廿五章 暗渡陳倉
檢討錯誤,重新出發/東戰線大戰,陸遜破曹休/〈後出師表〉真偽之謎/郝昭堅守,陳倉難攻/〔陳文德說評〕
第廿六章 木牛流馬
三度出擊,近取固本/趙雲去世及諸葛亮復丞相職/孫權稱帝,蜀吳關係重新調整/瓦解魏軍攻勢,奠定基礎國防/木牛流馬,輔助運糧/〔陳文德說評〕
〈篇後‧實用觀點〉以弱擊強的策略規劃
第八篇 鞠躬盡瘁
第廿七章 宿敵對陣
傾巢而出的第四次北伐/曹真病危,司馬懿上陣/司馬懿以靜制動的新戰術/退兵策略,引誘速戰/追退軍,張陣亡/李平假傳聖旨/〔陳文德說評〕
第廿八章 秋風五丈原
五度北伐,全力以赴/進軍五丈原/孫權虛晃一招/諸葛激將,司馬忍辱/殞巨星,漢丞相歸天/死諸葛,嚇走生仲達/〔陳文德說評〕
第廿九章 諸葛亮的接班人
蔣琬/費禕/董允/楊儀/姜維/王平/馬忠/鄧芝/張嶷/張翼
第三十章 蜀漢的最後奮戰
後諸葛亮時期的三國態勢/三國政權發生變化/姜維北伐/姜維再出祁山/鍾會全盤策劃,司馬昭攻擊蜀漢/蜀漢亡於阿斗/蜀漢的最後奮戰
第卅一章 諸葛亮一生總評
〈篇後‧實用觀點〉接班和繼承人的策略規劃
附篇 諸葛奇才
羽扇綸巾的諸葛亮形象
諸葛亮「八陣圖」之謎
諸葛亮兵法及其作品
諸葛亮年譜
諸葛亮之一族
魏、司馬世系表
吳、蜀漢世系表
□《實用歷史叢書》出版緣起
□導言:探究歷史的事實
【卷上 臥龍出山】
序幕:濁流‧亂流‧清流
第一篇 孔明出山
第一章 亂世童年
官逼民反,農民起義/動盪社會,流浪孤兒/〔陳文德說評〕
第二章 晴耕雨讀〈梁父吟〉
亂世英雄爭出頭/華北首席霸主:袁紹/詩人軍事強人:曹操/從理想邁向現實/自古用兵者莫如曹操/不為人知的年輕策略家/千古翻案〈梁父吟〉/臥龍、鳳雛、水鏡先生三人組/務實本性:結交名士,不在名望/〔陳文德說評〕
第三章 三顧茅廬‧隆中對策
池中...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