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錢眼看大國興衰》(透過錢眼看歷史.世界篇)
本書是《透過錢眼看歷史.中國篇》的姊妹作
國家興衰既有四海皆準的經濟共性,也有異彩紛呈的經濟個性。
西方列強的興起最初都來自於它們經濟實力的增長,不論是經濟總量還是人均財富,它們都超越了昔日的那些大帝國。因此當我們在透視大國興衰的秘密時,不可避免要關注它們的經濟興衰,關注它們是如何變富的,看看那些大國的點石成金的手指頭有什麼奧秘。
香料貿易的豐厚利潤讓葡萄牙人跨越非洲大陸;
從美洲帶來的黃金毀滅了西班牙王室;
一紙空文讓英國人開創了美洲殖民地;
稅收要了法蘭西的命;
拒交三便士茶稅,卻催生了美國。
本書從經濟的視角,講述了從大航海時代開始的世界主要大國的崛起與衰敗,包括大航海時代、奴隸貿易、金幣銀幣之爭。揭示了經濟這隻「看不見的手」對近現代歷史的推動,以及大國興衰的深層原因。
講述的雖是漫長的歷史、枯燥的金錢關係,但語言的風趣詼諧、角度的新穎獨特,一定會讓諸位愛不釋手,不忍一氣讀完!
作者簡介:
波音
北京大學研究生畢業,知識普及類讀物作家,獨立學者。任雜誌社總編助理、執行主編,長年擔任經濟專欄主筆。所寫經濟類、歷史類、科學類文章發表於中國內地多家知名媒體。著有《透過錢眼看歷史‧中國篇》、《從此愛上經濟學》、《閱讀宇宙》等。
作者相關著作
《透過錢眼看歷史‧中國篇》
《透過錢眼看大國興衰》(《透過錢眼看歷史‧世界篇》)
章節試閱
第四篇
從羊吃人到日不落
如果把世界歷史從經濟的角度劃分時期,不同的人會有各自的劃分。但如果把這種劃分局限在只劃分為兩個時期,相信許多人都會把英國工業革命之前的漫長歷史劃入一個時期,而把工業革命之後短短的幾百年歷史劃入另一個時期。
英國,一個歷史上曾經被海盜蹂躪,又被歐洲大陸人入侵,面積只有二十多萬平方公里的「小」不列顛島上分邦林立的國家,為什麼會在十七世紀脫胎換骨,徹底改變了世界歷史的走向呢?
這一切巨變的根源,來自溫馴的綿羊。
可惡!愛心地被人霸占了
在十五、十六世紀的英國,草地、森林、沼澤等都屬於公共用地,誰都可以使用。耕地雖然是有主人的,但是按照當時的習俗,在收割完莊稼後,農場主也要把柵欄拆除,敞開耕地,作為公共牧場,任由他人來放牧。
當時英格蘭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把威爾斯和蘇格蘭合併進來,形成了統一國家,對外貿易開始發展。做貿易就得拿出別人想要的貨,但是英國當時真是一窮二白,唯一像樣的商品只有羊毛。
中世紀,未加工羊毛是英國的主要出口產品。十六世紀,半成品布料成為英國主要的出口品。一六○○年的時候,羊毛和精紡毛織品占英國總出口的三分之二。
羊毛當然是出在羊身上的,養羊能賺錢,於是大量的人開始養羊。
這些英國牧民開心地發現,自己國家的草場屬於所有人,耕地在收穫之後也可以隨意進入,這簡直就是十六世紀的開心農場裡的愛心地嘛!大量的牧民驅趕著自己的羊群,撲向了所有長著草的土地。
糟糕的事情發生了,英國人很快發現,他們的土地開始退化,同樣地塊能飼養的羊變少了。
羊多草少,一些地方貴族為了自己的羊群有草吃,開始用圍欄將公共用地圈起來,據為己有,禁止其他人在圈起來的地裡放羊。著名的「圈地運動(enclosure movement)」開始了。一開始這些有權有勢的人圈的是公共草場,等到公共草場瓜分完畢後,可惡的貴族們開始利用各種手段,把農民從他們自己的土地上趕走,把土地變成私人牧場。大批農民和牧民在圈地運動中失去了賴以為生的土地。
由於大批民眾流離失所、生活窘迫,一些有良心的學者們怒稱,圈地運動是「羊吃人」,為了自己的私利養羊,卻把人從土地上攆走。
圈地運動的結局卻給了這些學者當頭一棒。沒過多久,英國人驚奇地發現,英國的土地質量變好了,到處都是綠草如茵的田園風光。是圈了地的貴族們都是環保人士,不養羊了嗎?不是,當時英國養羊業穩步增長,到十六世紀五○年代初,達到了養羊業的高峰,大量羊毛出口海外,貧窮的英國佬也開始闊綽了。
許多土地用來養羊,英國的糧食產量會不會下降呢?
竟然也沒有!在羊毛大量出口的同時,穀物並沒有因圈地而減產,反而有所增加!據記載,英國在十六世紀上半葉,平均每個港口出口糧食九十噸,到下半葉就漲到了三百噸。十六世紀下半葉英國的糧食出口量,比十五世紀上半葉高出六至八倍。這些出口數據表明,當時英國的糧食不僅能滿足本國的需要,還能大量出口。在十七至十八世紀,英國甚至被稱為「歐洲的糧倉」!
對此,一位經濟學家評論說:「這不是一個童話現象,而是一個突出成就的反映。」
當時的一首詩也反映了圈地運動後的情景:
走盡天涯海角
任憑你尋找
有哪裡能比圈地更美好
生產更多的牛羊肉
最好的穀物、奶油和乾酪
圈地運動為什麼在英國刺激出了更多的物產,同時又讓環境沒有惡化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讓我們置身於一幕場景中。
假設你是一個牧民,與其他一些牧民一同在一塊公共草場放牧。你想多養一隻羊,增加自己的收益。當然你也知道,這個草場上的羊已經太多了,再增加羊的數目,將使草場的質量下降。
這時候,你還想多養一隻羊嗎?請從自己的經濟利益角度思考半分鐘。
顯然,如果每個人從一己私利出發,就會毫不猶豫地多養一隻羊,因為收益完全歸自己,而草場退化的代價則由大家負擔,平攤到自己頭上的損失遠遠小於多養一隻羊獲得的收益。但麻煩的是,當每一位牧民都這樣思考時,經濟學中所說的「公地悲劇(Tragedy of the commons)」就上演了──草場持續退化,直到無法再養羊,而所有的牧民也將面臨破產。所有參加「遊戲」的人最後全是輸家。
怎樣才能破解這種公地悲劇呢?
英國的圈地運動就是一個還算成功的案例,其成功的奧秘就是土地產權的建立。當英國的土地被圈起來,由公地變成私人領地的時候,那些貴族擁有者對土地的管理更高效了。一方面,既然土地是自家的,為了自己的長遠利益,土地所有者會儘量保持草場的質量,不會過度放牧。另一方面,土地兼併後,原來一家一戶的生產方式演變為大規模的生產方式,勞動效率大大提高。
過去人們以為圈地運動使英國鄉村人口銳減,但是事實上人口減少僅僅是暫時現象,當那些大農場主引入農耕新技術後,反而增加了對勞動力的需求,農業人口在增加。直到十九世紀下半葉,隨著打穀機、收割機、蒸汽泵引犁等高效農業機械的引進使用,英國農業勞動力的絕對數量才開始減少。
與此同時,英國的農業生產率繼續提高,不僅能夠養活迅速增長的人口,而且使營養條件得到不斷改善。事實上,從一六六○年至一七六○年期間,英國農產品保持了將近一個世紀的貿易順差。高效的農業、增產的糧食帶來了英國人口的增加,然後更多的人口進入城市裡的工廠,英國工業獲得了大量的勞動力。
從道德上講,「圈地運動」是不公正的,貴族往往用權勢和暴力非法獲得土地;但從結局上看,不公正總比完全毀滅要好。如果沒有圈地運動,小小的大不列顛島可能早就被綿羊啃成了沙丘。
圈地運動讓英國農牧業突飛猛進,最終給所有的英國人帶來了實惠。這種實惠從十七世紀英國人的食物中就可以看出來。當時英國的農民及勞工平時都可以吃到肥臘肉、肥鹹肉、乾奶酪以及粗麵包等,以致當時有人認為:「世界上再也沒有一個國家,其低層階級的人能比英格蘭人有更好的食品。」這就是圈地養羊,建立了土地產權後所帶來的最直接的效益。
土地不會走,它固定在一個位置,使人們可以成功地建立土地產權。現在世界上土地保護好的地方,往往都建立了土地產權,而那些土地破壞嚴重的地區,恰恰是還沒有建立土地產權的地區,從反面印證了產權對付公地悲劇的有效性。土地產權制度解決了人的私利性和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
英國正是從「圈地運動」開始,踏出了建立日不落帝國征途的第一步。
第四篇
從羊吃人到日不落
如果把世界歷史從經濟的角度劃分時期,不同的人會有各自的劃分。但如果把這種劃分局限在只劃分為兩個時期,相信許多人都會把英國工業革命之前的漫長歷史劃入一個時期,而把工業革命之後短短的幾百年歷史劃入另一個時期。
英國,一個歷史上曾經被海盜蹂躪,又被歐洲大陸人入侵,面積只有二十多萬平方公里的「小」不列顛島上分邦林立的國家,為什麼會在十七世紀脫胎換骨,徹底改變了世界歷史的走向呢?
這一切巨變的根源,來自溫馴的綿羊。
可惡!愛心地被人霸占了
在十五、十六世紀的英國,...
作者序
〈臺灣版序〉
歷史的孤兒
我們正在占領和使用著美國的土地,不是嗎?
就拿大豆來說吧。中國大陸地區一年從美國進口的大豆約有兩千五百萬噸,按照美國大豆平均畝產約一百七十公斤計算,要生產出口到大陸的那些大豆,大概需要一億五千萬畝土地,折合一下,僅大豆進口一項,大陸就占領了美國約百分之○‧二五的國土,而且是優質的良田,而非貧瘠的土地。
當然了,我們並沒有真的派兵去搶占那些良田,我們為那些大豆付了錢。但從經濟角度看,直接購買別國的糧食和占領別國的土地然後自己生產糧食,差別可能並不大。
揮兵占領那些良田,就需要維持一定規模的軍隊,還需要有公務員來管理各項事宜;揮臂親自種莊稼,就需要購買種子、化肥、農機,還要付出勞動,汗滴禾下土,這些全都是成本。最後,我們還要祈禱風調雨順,不要受災,否則糧食歉收,我們反而會賠本。這些費用算下來,並不一定會比直接購買別國糧食的錢少。
從美國進口糧食就簡單多了,不管美國人的成本是多少,只要我們覺得價錢不錯,我們就會進口。我們買美國的糧食,原因在於他們生產相同糧食的成本比我們低,他們的糧食售價比其他國家的售價更划算。一句話,購買美國的糧食讓我們的利益最大化。
這就是國際貿易的好處,它給貿易雙方都帶來財富。站在經濟的視角上,每個國家應該摒棄代價高昂的戰爭和對峙,打開國門迎接自由貿易。可惜,世界歷史並不是這麼溫馨浪漫,翻開五百年來的歷史卷軸,上面寫滿了血雨腥風和以鄰為壑。
硝煙彌漫的戰爭和翻天覆地的革命往往是史書中的主角,但卻未必是真實歷史中的主角。特別是當我們觀察世界歷史時,國與國之間爾虞我詐,黨同伐異,熱鬧的表象之下,也許有經濟力量的暗流在湧動,在推動歷史的進程。
這就是本書的關注點,有些時候,人們做出的歷史決定,影響了本國乃至世界的經濟走勢;有些時候,在經濟力量的左右下,各國不得已做出歷史決定。
無視經濟力量的國家,無一例外地受到了歷史的懲罰。比如,許多國家都曾扮演過歷史上「經濟孤兒」的角色,明清時期的中華帝國屢屢閉關鎖國,自絕於天下,積貧積弱;再比如立國兩百多年的美利堅合眾國,也曾多次奉行孤立主義,傷害了本國,也傷害了世界。
正面的例子如歷史上的琉球王國,雖然僅僅是一串小島嶼,物產匱乏,卻拒絕做歷史的孤兒,它曾一度在北至朝鮮,南至爪哇的浩瀚海洋中廣泛地從事海上貿易,把東亞和東南亞的商品倒來倒去,在強國夾擊中贏得了自己的一方天地。再如諸位讀者朋友所處的海峽對岸的島嶼,當這個島嶼置身於全球經濟圈中時,迸發出巨大的能量,一舉躍居亞洲四小龍之列。
世界雖大,但沒有一片土地不與其他地區相聯繫,沒有一個國家能夠長久忍受做個歷史的孤兒的苦楚。所以倘若人們在海上發現一處可以釣魚的小島時,不妨翻看一下本書從經濟角度描述的五百年世界歷史,說不定能對如何打理這個小島有些新想法呢。
哦,我是在寫序言嗎?就此打住,是為序。
〈原序〉
拆解大國煉金術
地理大發現以來的五百年裡,世界歷史猶如按下了快進鍵,昔日那些延續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帝國紛紛落幕,不論是橫跨歐亞的東羅馬帝國,美洲的印加帝國、阿茲特克帝國,還是亞洲的莫臥兒王朝或中華帝國,統統遭到了下架處理。一些近代意義上的大國強勢崛起,你方唱罷我登場,各領風騷幾十年。
最開始崛起的幾個國家,比如西班牙、葡萄牙、荷蘭和英國,都曾經是西歐可憐兮兮的窮鄉僻壤。它們奮鬥之初哪有什麼宏圖大志,純粹是為了一件事而奔波──發家致富奔小康。本國土地狹小,物產有限,要發財怎麼辦?正所謂富貴險中求,這些國家的人們揚帆出海,渴望一圓發財夢。
他們成功了,不僅腰纏十萬貫,衣錦還鄉,還用海洋貿易賺來的財富作為資本,推動了歐洲工業革命的興起,這幫歐洲鄉巴佬實現了從「歐洲製造」到「歐洲創造」的轉變,再也不必眼饞東方國家的富庶了。
有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西方列強的興起最初都來自於它們經濟實力的增長,不論是經濟總量還是人均財富,它們都超越了昔日的那些大帝國。因此當我們在透視大國興衰的秘密時,不可避免要關注它們的經濟興衰,關注它們是如何變富的,看看那些大國的點石成金的手指頭有什麼奧秘。
近代以來興起的大國中,雖有些如今已經淪為二流,比如西班牙、葡萄牙和荷蘭,但另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一百年前強盛的國家,比如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雖然歷經兩次世界大戰、漫長的冷戰和數次經濟危機,在一百年後的今天依然是國力強盛的國度。這些現象提醒我們,國家興衰既有四海皆準的經濟共性,也有異彩紛呈的經濟個性。
本書站在經濟的視角,力求講述五百年來世界歷史和經濟演變中的精彩故事,特別是那些影響大國命運的經濟共性和個性。這些故事不僅對我們看清歷史迷霧背後的真相有幫助,對於我們分析今日世界的來龍去脈同樣有借鑒意義。
本書繼續延續筆者在上一本拙作《透過錢眼看歷史‧中國篇》中的寫作原則──「惡搞不史實,史實不惡搞」,在面對史實問題時,注重證據和邏輯;對於不涉及史實的部分,用活潑、時尚和調侃的語言,讓讀者在愉悅中閱讀歷史,感受歷史的趣味。
感謝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特別感謝編輯王律,她在本書構思過程中建議筆者把主題聚焦在近代以來的歷史與經濟變遷上。感謝素材整理者齊月珍。最後感謝所有的讀者,你們的每次讚揚和批評都增加了筆者的精神收益。
波 音
二○一二年八月二日於北京天通苑
〈尾聲〉
潮湧潮落五百年
讓人們的財富增加,錢袋子鼓起來,大概有這麼幾種主要的方法:土地裡產出更多的農作物和礦產;人們更多地互通有無,自由貿易;科技對產品的深加工。
五百年前地理大發現,給歐洲人帶來了大片的土地,並促進了各大洲的自由貿易。此後的工業革命,開啟了科技進步的大門,世界人民終於富起來了(當然了,一部分人先富了起來)。
如果哥倫布還沒等發現美洲,就被憤怒的水手們扔進了大海,五百年來人類歷史和經濟的進程是否會完全改觀?
美洲還橫亙在大西洋和太平洋間,即使沒有了哥倫布,歐洲人也會發現美洲,而且基本可以肯定的是,歐洲人會比亞洲人更早發現並開發美洲大陸。因為就在哥倫布第一次航行回來後,西班牙和葡萄牙就劃分了海洋界線,一四九三年葡萄牙國王說服西班牙國王把分界線向西挪了兩百一十海里。然後在一五○○年,也就是達伽馬遠航印度之後,葡萄牙駛往印度的第二支船隊基本上沿著直線衝向了南美洲的海岸,然後才前往印度。很多學者猜測,也許葡萄牙在與西班牙劃定分界線的時候,就已經知道了南美洲的存在。
但如果沒有美洲這塊大陸,歐洲經濟還能崛起並把亞洲、非洲遠遠地甩在身後嗎?
沒有美洲大陸,就不會有美洲的黃金和白銀湧入歐洲和亞洲,歐洲人用來交換亞洲香料、絲綢和茶葉的本錢就會少很多。更不利的影響是,歐洲將缺少一大片等待開發的土地,過剩的人口將失去出路,歐洲的經濟增長率會繼續在低位徘徊。
在地理大發現之前的幾千年裡,世界經濟即使不是在原地踏步,每年、每個世紀的增長也是微乎其微。看看東方的中國,在漢代已經達到了上億的人口,在後來幾百年的動蕩中人們卻掙扎在生存線上;而歐洲自從羅馬帝國解體後,上千年的歲月中大大小小的國家為了一點點蠅頭小利你爭我奪,偶爾的繁榮過後又是滿目蒼涼。
說到底,古代世界經濟無法讓人們過上比生存線高出一大截的美好生活,是人口壓力造成的。古代世界每次經濟增長率提高帶來的繁榮,都會刺激人口的明顯增長,最終全社會的財富因為人口的增加而被平攤,為了讓更多的人口能夠生存下去,土地被劃分為更小的地塊,降低了使用效率;有限的礦產資源平攤到了更多人的頭上,每個人只能得到可憐的一點點兒,沒有足夠的資本積累去幹點大生意。人們的平均生活水平不會因為偶然的繁榮而明顯改善,全社會的經濟增長始終在低水平徘徊。一遇到戰爭、疾病、天災和糟糕的制度,整個經濟重新跌到生存線附近。
就在地理大發現之前,歐洲正處於一小波繁榮期,各個國家特別是英國的人口在增長,人口壓力似乎又一次要反壓經濟增長率了。而且,非洲的黃金也越來越難以獲得,香料之路的一部分也因為君士坦丁堡的陷落而斷絕。
就在悲劇即將再次上演時,突然之間,美洲被發現了,廣闊的土地等待人們開墾,多餘的人口擁向了新大陸,歐洲各國的人口壓力驟減,經濟增長率得以保持在高位,美洲來的金銀提供了充足的啟動資金,歐洲經濟開始啟動了。
所以,歐洲人先富起來,純屬運氣好?
我並不這麼看。哥倫布遠航之前,英國人的圈地運動已經展開,即使沒有美洲大陸,他們也會慢慢發現自己土地下的煤炭大有用途;他們也會開始工業革命,只是可能會比真實的歷史晚一些時候,但工業革命起源自歐洲是比較合情合理的推測。一旦人們對能源的飢渴感被調動起來,他們最終會發現石油的妙處,世界人民齊心協力奔小康的局面終究會出現。
所以,歐洲人先富起來,是天命所歸?
我也不這麼看。(旁白:老兄你吃錯藥了吧?)就算是擁有了美洲大陸礦產最豐富的黃金地段,西班牙人依然揮霍掉了所有從印第安人那裡打劫的財富,以及自己從美洲開採的財富。而北美貧瘠土地上的英國殖民者卻勵精圖治,硬生生從維吉尼亞的碎石崗起步,最終締造了一個偉大的國度。
所以,美洲帶來的「物」的增加──廣闊的土地、豐富的礦產──僅僅是讓歐洲人有了發財的機會而已,只有結合了「人」的因素──自由貿易、科技進步──他們才沒浪費了上天賜予的這塊富饒大陸。
這五百年的風雲際會,人們在經濟領域到底做對了哪些,又做錯了哪些?
西班牙國王通過契約的形式,鼓勵自己的臣民去探險和征服,打下了美洲廣闊的殖民地,擁有比起本土大幾十倍的陸地,一夜暴富,這是他們做對的事情。然而,窮兵黷武和奢侈揮霍,耗盡了本應用於經濟發展的資金;橫徵暴斂的稅收政策和荒唐透頂的貿易限制,一度使得在美洲開採金礦都變得無利可圖,從東亞向歐洲販賣瓷器都成了賠本買賣。這些都是西班牙犯下的經濟錯誤。
英國建立了一個為商人和資本所有者服務的政府,恰恰這些人是社會上投資實業和創造財富最活躍的階層。中央銀行和金本位制的創立,以及通過圈地運動建立的產權制度,加上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所有這些經濟和政治創新,都促進了國內和國際的自由貿易,也促進了科技進步,都是英國做對的事情,讓英國經濟趕超歐洲諸強,建立起世界範圍內的日不落帝國。
但是殖民地攤子鋪得太大,對英國本身是一種拖累;英國的「南海股票泡沫」導致股市崩盤後,英國對證券市場變得排斥起來,沒能充分發揮這種高效金融機構的威力,最終倫敦把世界金融中心的寶座拱手讓給了紐約。這些都是英國犯下的錯誤。
美國繼承了英國幾乎所有的經濟和政治創新,而且還充分地利用了證券市場──華爾街,華爾街的鉅額資本化作了運河、鐵路、礦山,給美國帶來了騰飛。但美國也並非沒有犯過錯誤,南北戰爭前為了所謂的保護幼稚民族工業而設立的高關稅,傷害了自由貿易,傷害了美國人自己,險些令美利堅合眾國分崩離析;經濟大蕭條時期羅斯福新政樹立了政府直接干預經濟的糟糕先例,流毒後世。
另一個政府直接干預經濟的案例是前蘇聯。與西班牙類似,前蘇聯坐擁豐富的金礦、石油資源。但是政府對經濟的強力干預讓經濟領域毫無活力,效率低下,前蘇聯除了軍工和航太之外,其他產品在國際上毫無競爭力。
集體農莊制度調動不起前蘇聯農民的熱情,他們把熱情都投放到了一小塊自家的私有土地上,因為這塊土地上出產的東西可以拿到市場上出售。結果在只占全國總耕地面積百分之三的私有土地上,生產了全國五分之一的牛奶量和三分之一的生肉量,以及大量的水果和蔬菜。歷史上俄羅斯曾經是歐洲的糧食出口國,卻因為錯誤的農業政策,經常面對糧食不足引發的饑荒,被迫出售黃金換取外界的食物。在用資源支撐了幾十年後,外強中乾的前蘇聯終於走到了盡頭,各加盟共和國紛紛獨立。
納粹德國和希特勒的經濟政策比起羅斯福新政有過之而無不及,走到絕路上的納粹德國試圖用戰爭和掠奪來挽救毫無希望的經濟,但法國的拿破崙其實就是前車之鑒,兩個戰爭狂人都可恥地失敗了。靠掠奪維繫的經濟模式永遠不是正確的財富之路,因為戰爭消耗了世界的財富,而不是讓世界的財富增加。本書沒有提及的日本在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上半葉從崛起到覆滅的過程,與同時期的德國十分相似。
另一種用掠奪來解釋國家貧富的說法也很荒謬──非洲落後是因為被白人用武力打敗了,黑人受到了奴役和剝削;西班牙衰落是因為無敵艦隊覆滅了;法國衰落是因為拿破崙吃了敗仗。不是國軍不努力,實在是共軍太「狡猾」。侵略者毫無疑問應該受到譴責,但這種唯戰爭論掩蓋了決定國家貧富的經濟力量。
五百年來,所有那些人們曾經做對的和做錯的事情,在今天的世界經濟中都可以找到現實版。這不禁令人對世界的未來既悲觀,又樂觀。
地球上已經沒有另一個美洲大陸等待人們去發現和利用,移民其他星球還只是科幻小說中的夢境。一旦高能效的石油無可奈何地跨越產量的峰值,又沒有合適的替代品,世界將重回人口數量反壓經濟增長率的暗淡老路上,甚至走上毀滅一切的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絕路。
但即使沒有下一個美洲大陸,自由貿易將讓世界經濟更高效地生產財富和節約成本,科技進步仍將用有限的資源創造出無限的財富,澆灌人們渴望發財的心靈。
向天再借五百年,世界依然可能會變得更好,事在人為。
〈臺灣版序〉
歷史的孤兒
我們正在占領和使用著美國的土地,不是嗎?
就拿大豆來說吧。中國大陸地區一年從美國進口的大豆約有兩千五百萬噸,按照美國大豆平均畝產約一百七十公斤計算,要生產出口到大陸的那些大豆,大概需要一億五千萬畝土地,折合一下,僅大豆進口一項,大陸就占領了美國約百分之○‧二五的國土,而且是優質的良田,而非貧瘠的土地。
當然了,我們並沒有真的派兵去搶占那些良田,我們為那些大豆付了錢。但從經濟角度看,直接購買別國的糧食和占領別國的土地然後自己生產糧食,差別可能並不大。
揮兵占領那些良...
目錄
《實用歷史叢書》出版緣起
臺灣版序:歷史的孤兒
原序:拆解大國煉金術
第一篇 面朝大海,香料路開
古都陷落,吃貨抓狂
葡萄牙人縱橫四海
扼住威尼斯的咽喉
第二篇 黃金砸暈西班牙人的頭
不靠譜的計劃和非主流的航海家
一紙契約締造一代強國
別談宗教感情,太傷錢了
無敵艦隊海底撈
第三篇 奴隸貿易是怎麼沒的
魯賓遜是個奴隸販子
三角貿易賺大錢
看不見的手扳倒血腥的手
非洲酋長們為什麼沒發大財
第四篇 從羊吃人到日不落
可惡!愛心地被人霸占了
瓦特身後的神秘社團
無視經濟的瘋子帶來經濟飛躍
把皇家特許狀貼遍全球
第五篇 英鎊、黃金和牛頓爵士
「大剪刀」向銀幣下手
錢幣到底該算多少錢
牛頓出馬,銀幣遭殃
金劍出鞘,誰與爭鋒
第六篇 法國還在,但錢沒了
太陽王光芒下的財政陰影
一位賭王的經濟傳奇
徵稅要了法王的命
第七篇 兩個拿破崙,別樣滑鐵盧
皇帝陛下的獨門準備金
大陸封鎖,作繭自縛
誰負誰勝天知曉
第八篇 美利堅是何種國
野蠻生長的北美殖民者
為了三便士茶稅,丟掉十三個州
賭王的美國高徒
我殺死了銀行
第九篇 南北戰爭︰讓稅再飛一會兒
關稅闖大禍
李將軍在華爾街的左路軍
美國的第一桶金
第十篇 黃金與白銀之戰
黃金vs.白銀,英吉利vs.西班牙
加州黃金普照全球
美國HOLD不住了
銀價大跌,清朝的賠款怎麼算
銀價大漲,銀本位歸天
第十一篇 德意志覺得地球太小
一個中歐小國的勵志故事
德意志商業帝國
「磚家」把德意志忽悠瘸了
一戰爆發與錢無關
殖民地多了,真挺累的
第十二篇 兩個凱恩斯劣徒點爆全球
新政神話的破滅
希特勒高舉凱恩斯大旗
美國金雨澆灌納粹惡根
沒有帶頭大哥的世界
第十三篇 在布雷頓森林裡紙醉金迷
美元成了世界Q幣
黃金總庫暴走江湖
前蘇聯黃金救援美國
乞丐都不收美元了
國家信用多少錢一斤
第十四篇 石油喪鐘,為誰而鳴
石油危機震世界
木炭、泥炭和煤炭
美國坐在高高的油桶上面
吃石油長大的一代
石油的尖峰時刻
石油本位的世界經濟
尾聲:潮湧潮落五百年
《實用歷史叢書》出版緣起
臺灣版序:歷史的孤兒
原序:拆解大國煉金術
第一篇 面朝大海,香料路開
古都陷落,吃貨抓狂
葡萄牙人縱橫四海
扼住威尼斯的咽喉
第二篇 黃金砸暈西班牙人的頭
不靠譜的計劃和非主流的航海家
一紙契約締造一代強國
別談宗教感情,太傷錢了
無敵艦隊海底撈
第三篇 奴隸貿易是怎麼沒的
魯賓遜是個奴隸販子
三角貿易賺大錢
看不見的手扳倒血腥的手
非洲酋長們為什麼沒發大財
第四篇 從羊吃...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