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之所以被視為一門科學,其原因並不是在於它所處理的材料,而是在於它所使用的方法。這種方法不但能運用於精神官能症理論的研究,也能用於文明史、宗教科學,以及神話學的研究,而不會曲解它的基本性質。精神分析的目標與成就在於揭露了心理生活的無意識層面。——佛洛伊德
在精神分析理論的發展史上,佛洛伊德於1915年以前探討過夢、失誤動作、歇斯底里症、強迫症及自戀,完成後設心理學的理論建構,並與阿德勒、榮格分道揚鑣。至此,精神分析理論的發展似乎來到一個分水嶺,並暫時停滯下來。但事實上,許多新概念已在逐漸醞釀。
本書為佛洛伊德於1915-1917年間,在維也納大學冬季學期開設的精神分析課程之演講內容集結。書中不僅可以看到佛洛伊德本人對其先前理論所做的整理,也可發現許多後續發展的線索,如「強迫性重複」、自我的分析,以及「無意識」一詞的多重意義所導致的困難等,皆已有所討論。
嚴格來說,在佛洛伊德那個時代,無意識與性本能並不是新發明。但佛洛伊德援引這些詞彙,藉由嚴謹的研究方法賦予新的科學意義,從而建構他的個體心理學與文化理論,其初始探索的對象便是本書的三個主題:失誤動作、夢與精神官能症。這三者是無意識心理過程最初被發現的表徵。本書從「失誤動作」與「夢」開始,先指出當時心理學理論的缺口,讓聽眾了解無意識心理過程存在的必要,而後再進入艱難的「精神官能症」領域,建構無意識理論。佛洛伊德在本書中以完整的架構陳述自己的理論,並對諸如象徵作用、夢的形成、性倒錯,以及精神分析治療過程的分析等主題,做出詳盡且易於理解的整理或摘要。
本書曾被譯成多種語言,是佛洛伊德著作中除《日常生活精神病理學》之外,流傳最廣的一本。此中譯本譯自英譯標準版的第十五及第十六卷。
作者簡介: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
奧籍猶太人、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生於捷克,後隨父母遷居至奧地利,1873年進入維也納大學習醫,1938年為逃避納粹的統治而遷居英國,1939年過世於倫敦。
佛洛伊德提出了本我、自我、超我人格三分結構等重要理論。其所創立的精神分析學說對人格理論、精神病、心理治療等方面有重大貢獻。
審訂者簡介 巫毓荃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衛爾康醫學史研究中心(Wellcome Trust Centre for the History of Medicine)博士,中研院史語所助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東亞醫學史、精神醫學史與心理學史。
譯者簡介:
彭舜
中國湖南師範大學教育學碩士。現為中國湖南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
推薦序
審訂者序/巫毓荃(中研院史語所助研究員)
《精神分析引論》是佛洛伊德於一九一五到一九一六年及一九一六到一九一七年在維也納大學的冬季學期(十月到三月)開設的精神分析課程的講演內容,課程原名為「精神分析基礎引論」,出版時刪除了「基礎」一詞。第一學期佛洛伊德是以即席的方式講課,隨後再將上課的內容記錄下來,構成了本書的前兩篇。第三篇是佛洛伊德利用兩個學期之間的空檔,在薩爾斯堡度假時預先完成了講稿,再於課堂上逐字授課。第一篇及第二篇於一九一六年出版,第三篇於一九一七年出版,之後經過多次再版,並做了很多細節上的修訂。
本書曾被譯成多種語言,在佛洛伊德的著作中,除了《日常生活精神病理學》之外,《精神分析引論》可能是流傳最廣的一本。此中譯本是從英譯標準版的第十五及第十六卷翻譯而來,而其是以一九四○年德文全集(G. W.)第十一卷為文本。
本次講座進行的時間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對佛洛伊德而言,平日忙碌的臨床醫療工作在戰爭期間大為減少,因此有較多時間從事寫作與教學。他在這段時間完成了「狼人」的個案史(一九一四)以及一系列重要的後設心理學論文(一九一五),本次講座亦得以順利進行並出版。在精神分析理論的發展史上,一九一五年以前,佛洛伊德探討過夢、失誤動作、歇斯底里症、強迫症及自戀,完成後設心理學的理論建構,且與阿德勒和榮格分道揚鑣。至此,精神分析理論的發展似乎來到一個分水嶺,並暫時停滯下來。但事實上,許多新概念已在逐漸醞釀,並於隨後《超越快樂原則》、《群體心理學》及《自我與本我》等書中開花結果。在本書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佛洛伊德本人對其先前理論所做的整理,也可以發現許多後續發展的線索,如「強迫性重複」、自我的分析,及「無意識」一詞的多重意義所導致的困難等,在本書中皆已有討論。精神分析理論的解釋對象極為廣泛,從失誤動作與夢這些微不足道且難以理解的心理現象,到使患者承受極大痛苦的精神疾病,再到原始文明、道德、文學及藝術等文明產物,都是它曾探索的對象。它在這些領域中驗證自身的理論,並以精神分析觀點提出不同的解釋。我們可以說精神分析有關無意識與性本能的發現,為當代的眾多學科,如精神醫學、心理學、人類學及文學批評等,提供了一個新的視域;它甚至也成為了日常語言的一部分,我們在日常的言語和思考中自然地使用無意識等詞彙,已難以想像精神分析理論初始曾遭遇的阻抗與批評。
嚴格說來,對佛洛伊德那個世代而言,無意識與性本能並不是新發明。但是佛洛伊德援引這些詞彙,藉由嚴謹的研究方法賦予新的科學意義,從而建構他的個體心理學與文化理論,而其初始探索的對象便是本書的三個主題:失誤動作、夢與精神官能症。因此,我們若要了解佛洛伊德的發現,便不得不從這三個對象著手。
發現的過程並不同於理論建構的過程,當佛洛伊德在臨床工作中接觸到歇斯底里症時,他在這個無法以當時的心理學知識理解的心理產物中,發現了無意識心理過程的存在,為了證實這個新領域,他將目光轉向其他同樣無法以心理學理解的心理產物,期待也能從這些難以理解、卻在當年被科學放棄的現象中,發現無意識心理過程的作用。因此,他轉而研究夢與失誤動作,從中證實了無意識的存在。
但是,本書從失誤動作與夢開始,先指出現今心理學理論的缺口,讓聽眾了解無意識心理過程存在的必要,而後再進入艱難的精神官能症領域,建構無意識理論。這是佛洛伊德預設草圖的實現,為一種普遍的個體心理學建立了堅實的基礎。「在我看來,夢的研究可作為精神官能症理論的一個引言,這樣做,顯然要比先研究精神官能症,然後再研究夢正確。但是,恰如夢的研究為理解精神官能症預先鋪路一樣,只有在有了關於精神官能症的知識之後,我們才能真正了解夢。」(第十五講);「因為精神分析的假設影響極為深遠,與其有關的事物也相當廣泛,因此它值得每一位受教育者注意,而精神官能症理論只不過是醫學上的一個章節而已。」(第二十四講)
失誤動作、夢與精神官能症症狀是無意識心理過程最初被發現的表徵,是其實現的中介,因此佛洛伊德說:「可能藉由分析解釋賦予精神官能症症狀某種意義,是無意識心理過程存在—或你們喜歡的話:無意識心理過程假說的必要性—的一個不可動搖的證據。」(第十八講)而由三種現象的比較,我們將可了解其無意識概念的本質與意涵。
首先,這三種現象都是心理的產物,但卻無法為我們所理解,換言之,它們是當時心理學意識理論的缺口,與所謂的正常心理現象間存在著斷裂。其次,佛洛伊德認為這三種現象(或說所有的現象)都是有意義的,他堅信完整的科學理論與世界觀不應存在這樣的缺口,「缺口」意謂著某個未知的「原因」,某個未被人類知識實現之物。因此,失誤動作、夢和精神官能症症狀必定來自某個位於意識領域之外的力或原因,必定來自「我」之外的「它者」,這便形成了「Unbewusst」的事態。而藉著「自由聯想」,我們可以從這三種現象追溯到某些個體本身「知道」,但他不知道自己知道的心理材料與欲求,以及這些心理材料運作的過程,這即是無意識的發現。
無意識材料之所以未能實現或只能以一種扭曲的方法實現,是因為心理結構中潛抑的力量以及因此而來的阻抗,而這種潛抑的力量來自現實「必要性」與文明的要求造成了「自我」與「性本能」的分化,而性本能就成為人類行為未被了解的動力。當時,有很多探索無意識的方法(如催眠、磁性物質等),但是它們都缺乏科學方法所應具備的嚴謹定義。然而,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定義了一種明確的方法,藉由分析情境和自由聯想的技術、分析者的鼓勵與詮釋,以及被分析者對分析者的正向移情,使無意識材料得以克服潛抑與阻抗,進入被分析者的意識之中。因此,分析情境是無意識材料得以實現的先決條件,而自由聯想則是精神分析使其實現的方法。這對一門科學而言至關重要,科學之所以能夠享有科學的美名,正是在於它能以嚴謹定義的方法技術探索它所關注的對象,並由不同的執行者在相似的條件下取得一致的成果;也許它所建構的理論最後會被推翻,被另一種典範與技術取代,但是這並不會損害它的科學性:「精神分析之所以被視為一門科學,其原因並不是在於它所處理的材料,而是在於它所使用的方法。這種方法不但能運用於精神官能症理論的研究,也能用於文明史、宗教科學,以及神話學的研究,而不會曲解它的基本性質。」(第二十四講)
佛洛伊德的無意識理論包括三種不同的觀點:動力學、經濟學與地形學。對佛洛伊德而言,這或許是根據他所探索的對象與所發現的事實,而不得不採用的解釋模式,但是這三種觀點組合起來正構成了機械性的心理機構觀。就動力學而言,它闡明能量的流動與灌注,不同的系統與動元(Instanz)之間的對抗,以及因而生成的妥協產物;本能傾向、個人經歷及社會文化環境即透過這種動力學機制發生作用,由此解釋了失誤動作、顯夢與症狀的形成,解釋了潛抑與阻抗,同時也解釋了治療情境中治療者對被治療者的影響。經濟學強調的則是數量的概念。他說:「對病因的決定因素僅僅進行質的分析是不夠的,換句話說,對這些心理過程僅採取動力學的觀點是不夠的,還需要一種經濟學的研究觀點。」(第二十三講)因此,即便每一個心理機構有著類似的機制,但是在不同的個體身上,仍會因各種力量間的大小差異而有不同的表現。地形學則是一種對心理機構的結構的假定,論述各種系統與動元之間地域上的關連,但是這與解剖學的概念不同,並不相應於任何解剖學的定位或組織,而是一種心理結構,一種純粹的心理學概念,只具有心理學的意義。
我們必須了解,佛洛伊德並未否定症狀的器質性成因,而是認為症狀也具有心理意義,可以進行純粹心理學的探索。他認為性機能並不完全是心理機能,也是一種器質機能,原欲一旦受到干擾,一方面可能表現為心理症狀,另一方面也可能表現為身體症狀(他藉此解釋現實性精神官能症)。他甚至認為心理機制也有其器質性基礎,但在當時這仍是「沒有內容的詞語」:「實際上,我們所創造的精神分析理論在結構上是一種上層建築,總有一天我們將不得不為它找到器質的基礎。但我們現在對此仍一無所知。」(第二十四講)因此,佛洛伊德似已預見科學將會發現某些可以解釋精神疾病發生的化學物質,但是這並不會損害其心理學理論的有效性。精神分析理論另一個核心的發現是原欲(性本能的心理表現)與性組織的演變,以及其在精神官能症與人類心理生活中所起的關鍵作用;這也是精神分析引發最多爭議和遭遇最多反對意見的一點:「它主張,只可描述為性欲的本能衝動,無論是廣義的還是狹義的,在引起神經疾病和精神疾病的過程中,扮演了至今尚無人所知的極大作用。它甚至還斷言,正是這些性衝動對人類心靈的文明、藝術和社會的成就做出不容低估的貢獻。在我的經驗中,人們對精神分析研究這一結果的反感,乃是精神分析遭到拒絕,最重要的根源。」(第一講)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先理解佛洛伊德是在什麼意義上運用「性」這個概念。他擴充了性欲的定義,不再只狹隘地指涉正常的性生活,只以生殖為目的,他將性倒錯者與兒童的性生活包含在性欲的範疇內,而建構出較為完整的性理論。在這個理論中,幼兒期性欲到成人性欲是一個連續的發展過程,人類原欲與性組織經歷了種系特有的演變史,而創傷、原欲固著及原欲滿足受到干擾則是性倒錯與精神官能症的重要致病原因之一。他以此解釋了正常性生活的附屬行為(前戲)及性倒錯與精神官能症奇特的症狀表現。
因此,佛洛伊德的性欲並非專指某種特定的現實行為,也非各式各樣的性行為所共有的某種特定屬性,它是一個抽象概念,其立足的基礎在於以精神分析技術探索精神官能症症狀所發現的退化(Regression)現象,在於對性倒錯行為的觀察,以及隨後對幼兒行為所做的直接觀察。因此在檢視這個概念時,我們必須了解,這個概念只能透過精神分析的技術方法去實現與檢驗,而不能憑藉主觀判斷或其他觀點逕行加以駁斥。此外,文明與自我對於性欲也非全然的壓抑與禁止,它們之間一直有著既對抗又合作的關係。文明切斷了各個性發展階段間的連結,限定「性」為一種特定的欲望與行為,並以道德文化的偏見予以禁止,限定被隱藏的原欲的配置方式,使原欲的滿足與釋放得以昇華而合於社會與個人生存的目標。
在序言中,佛洛伊德提到本書因為受限於講演的情境,因此無法保持科學論文所需具有的冷靜,某些主題也不得不重複地處理。事實上,講演是佛洛伊德經常使用的文體之一,除了真實講演的紀錄之外,在某些著作中(如《精神分析引論新編》),佛洛伊德也以講演或對話的方式陳述自己的論點。在本書裡,我們可以發現佛洛伊德與真實或虛擬的聽眾保持著生動的接觸,經常藉由聽眾來提出反對意見,並與聽眾進行想像中的辯論。因此,佛洛伊德並非以一種權威或教條的方式來陳述自己的觀點,而是讓反對意見得到公開的討論,事實上,這也是精神分析技術基本特徵的一種延伸。
雖然佛洛伊德提到除了焦慮(第二十五講)與歇斯底里性幻想(第二十三講)之外,本書中並沒有什麼新內容。但是在某些主題上,佛洛伊德做出了最詳盡、最清楚或最易理解的整理與摘要,譬如有關象徵作用的章節(第十講)、有關夢的形成的摘要(第十四講)、有關性倒錯的討論(第二十、二十一講)以及最後一講有關精神分析治療過程的分析等,而且佛洛伊德在本書中以完整的架構陳述自己的理論,很多主題都是從新的方向去加以探索和討論,因此無論之前了解或不了解精神分析的讀者,應都能從本書中得到新的啟發與收穫。
審訂本書主要是進行兩方面的工作。首先是精神分析術語的中文翻譯,在這方面,台灣早先的中文譯本和一般常用的譯法與對岸有很多不同,而且雙方自身內部也有許多歧異。但是台灣近年來出版有關精神分析,或其他領域但也使用到精神分析術語的翻譯書籍,許多是引進對岸的譯本,或由對岸的學者進行翻譯,只將簡體字轉換為繁體字便加以出版。就我自身的經驗而言,這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混亂,使得理解與溝通變得更為困難。兩岸翻譯上的差異原本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藉由這樣的思索,我們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理論本身,但是台灣現今的眾多譯本所充斥的對岸詞彙,似乎是出於「經濟」的考量,這就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而且也有著更深層的危險,似乎值得我們注意。我在本書中處理這個問題的方法是暫時引用我在學習過程中所習得的詞彙、參考台灣之前中文譯本的譯法,以及與鄧惠文醫師私下的討論。必須說明的是,這麼做並不是因為我認為這些術語較貼近原意,而只是因為它們在台灣應該是可以溝通的詞彙;對於其中一些術語,我認為必然有更好的譯法,但是這必須經過更深入的理解與討論,很高興已看到有人正在進行。
另一方面的工作則是錯誤的更正。雖然錯誤難以避免,但是在對岸的翻譯書籍中,無論是學術或是文學作品,都曾發現許多離譜的錯誤,而造成了某些誤解或是根本就無法理解。我並不清楚這種現象究竟是怎麼造成的,但是這讓我想起佛洛伊德有關自戀的一段話:「彷彿在早發性痴呆症中,原欲竭力再次返回對象(也就是對象的表現)並確有所得,但是所得的只不過是它們的影子──我的意思是,只得到這些對象的詞語表現。」或許還得考慮某些來自「繼發利益」的動力。無論如何,同處中文世界的我們在閱讀時必須更加小心。
審訂者序/巫毓荃(中研院史語所助研究員)
《精神分析引論》是佛洛伊德於一九一五到一九一六年及一九一六到一九一七年在維也納大學的冬季學期(十月到三月)開設的精神分析課程的講演內容,課程原名為「精神分析基礎引論」,出版時刪除了「基礎」一詞。第一學期佛洛伊德是以即席的方式講課,隨後再將上課的內容記錄下來,構成了本書的前兩篇。第三篇是佛洛伊德利用兩個學期之間的空檔,在薩爾斯堡度假時預先完成了講稿,再於課堂上逐字授課。第一篇及第二篇於一九一六年出版,第三篇於一九一七年出版,之後經過多次再版,並做了很多細...
目錄
推薦序 佛洛伊德回眸精神分析來時路/蔡榮裕
審訂者序/巫毓荃
譯者序/彭舜、彭運石
序言
第一篇 失誤動作
第1講 緒論
第2講 失誤動作
第3講 失誤動作(續)
第4講 失誤動作(續完)
第二篇 夢
第5講 困難及初步的研究
第6講 釋夢的前提假設與技術
第7講 夢的顯意與隱意
第8講 兒童的夢
第9講 夢的稽查作用
第10講 夢的象徵作用
第11講 夢的工作
第12講 夢例分析
第13講 夢的古老特點與幼稚性
第14講 欲求的滿足
第15講 疑問與批評
第三篇 精神官能症通論
第16講 精神分析與精神醫學
第17講 症狀的意義
第18講 創傷的固著──無意識
第19講 阻抗與潛抑
第20講 人類的性生活
第21講 原欲的發展與性的組織
第22講 關於發展與退化的一些思考──病因學
第23講 症狀形成的途徑
第24講 一般精神官能症狀態
第25講 焦慮
第26講 原欲理論與自戀
第27講 移情作用
第28講 分析治療
推薦序 佛洛伊德回眸精神分析來時路/蔡榮裕
審訂者序/巫毓荃
譯者序/彭舜、彭運石
序言
第一篇 失誤動作
第1講 緒論
第2講 失誤動作
第3講 失誤動作(續)
第4講 失誤動作(續完)
第二篇 夢
第5講 困難及初步的研究
第6講 釋夢的前提假設與技術
第7講 夢的顯意與隱意
第8講 兒童的夢
第9講 夢的稽查作用
第10講 夢的象徵作用
第11講 夢的工作
第12講 夢例分析
第13講 夢的古老特點與幼稚性
第14講 欲求的滿足
第15講 疑問與批評
第三篇 精神官能症通論
第16講 精神分析與精神醫學
第17講 症狀的意義
第18講...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