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本漢語學界從哲學文本學的視角,解讀法國當代精神分析學與思想大師拉康哲學思想的學術專著!
本書是漢語學界第一本從哲學文本學的視角出發,系統解讀法國當代精神分析學與思想大師拉岡哲學思想的學術專著。以拉岡著名的《文選》(Écrits)為解讀對象,深入解析了拉岡哲學複雜的學術背景,並以他獨有的顛覆式的歷時性關聯,說明拉岡與超現實主義、新黑格爾主義和語言學結構主義等學術思潮之間的承襲關係。
筆鋒所及之處,作者以通俗生動的文風言說著難解的魔幻拉岡哲學。最後,我們看到的是,拉岡哲學在當代之所以顯要,並不在於他片面而深邃的思想性和非普世性,而在於它無疑就是每一個不想靠自欺活著的人必須內省的一副清醒劑。
作者簡介:
張一兵
1956年生於南京,祖籍山東茌平。1981年8月畢業於南京大學哲學系哲學專業。哲學博士。現任南京大學特聘教授,哲學系資深學者,博士研究生導師。為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副會長,中國圖書評論學會副會長,江蘇省哲學學會會長,江蘇省馬克思主義研究會會長。代表性論著有:《回到海德格爾——本有與構境》、《回到馬克思——經濟學語境中的哲學話語》、《馬克思歷史辯證法的主體向度》、《反鮑德里亞——一個後現代學術神話的祛序》、《回到列寧——關於「哲學筆記」的一種後文本學解讀》、《文本的深度耕犁》等。
章節試閱
第一章 佛洛伊德:心靈深處的哥倫布
「精神分析的兩個發現―性本能的活力不能被完全壓制住;思辨活動本身是無意識的過程,這一過程只是通過不完全和不可靠的感覺傳輸給自我並受其控制―等於這樣一個判斷:自我不是自己家裡的主人。」──佛洛伊德
實際上,以上這幕短劇在現實生活中倒真也會發生。偶爾,在某個會議的開幕式上,我們可能聽到主持人無意中冒出個讓人啼笑皆非的口誤:「我宣佈,大會正式閉幕了」!對此,聽眾往往只是善意地一笑置之,因為人們會覺得這是一個普通的口誤。可是也有人不這樣認為,依他們的解析,此類口誤的背後,往往隱藏著發言者內心深處的真實,即他對這個會議的反感和抵觸。提出這種分析的學術背景也就是我們在前面已經多次提到的精神分析學。在本章中,我們首先要集中討論的就是作為這一學派創始人的當代科學家和思想家西格蒙德.佛洛伊德。這也是本書主要研究對象拉岡哲學最基本的邏輯前提。在西方心理科學發展的歷史上,佛洛伊德的名字與精神分析學是密不可分的。然而,作為當代最偉大的心理學家和思想家之一,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實際上遠遠超出心理學的研究範圍。霍爾說,一次大戰結束時,「佛洛伊德已經為世界各地數以萬計的人所熟悉,心理分析學風靡一時,生活的每一側面無不受其影響」。用拉岡的話說,精神分析理論不僅關涉到人文學科,「而且關係到人的命運的東西都受到了佛洛伊德理論的影響:哲學,形而上學,文學,藝術,廣告,宣傳,我相信由此還到經濟」。甚至可以說,20世紀以來,但凡與人類精神生活有關的文化科學活動以及探討人的本質的各種理論學說,或多或少都烙著佛洛伊德思想的印跡。也正是這個佛洛伊德的學說,成為了我們將主要討論的拉岡哲學生長起來的重要理論基礎。拉岡也是一輩子自稱是佛洛伊德的遺產繼承人,也是他公開提出了那個著名的口號:「回到佛洛伊德」!可是我們將會看到,正是這個口口聲聲說要「回到佛洛伊德」的拉岡,恰巧最澈底地展開了一場理論弒父的行動!以下,我將盡可能通俗地來討論這些來自於佛洛伊德思想中最重要的心理學和哲學問題。
1、心靈的新大陸:意識背後的無意識深淵
精神分析學的發生,緣起於1893年兩位奧地利醫生佛洛伊德和布羅伊爾發表的一篇題為《論歇斯底里現象的心理機制》的論文。文章提出運用催眠法來治療歇斯底里,這一新的方法被視為「精神分析」的開端。在1896年3月發表的法語論文中,佛洛伊德首次提出了「精神分析(Psychoanalyse)」一詞。作為一個完整的科學理論體系,它應該涵蓋如下幾個主要的組成部分:一是臨床精神病治療方法及其理論。作為治療精神病患者的醫療技術、方法和理論,精神分析學無疑是在醫療實踐中產生的,並且的確在臨床中獲得了非常顯著的治療效果。雖然這種臨床精神病治療方法和理論不能簡單地等同於整個精神分析學理論體系,但的確可以說,它是精神分析學來自實驗科學的現實前提。二是作為一般心理學研究的精神分析學,這個部分正是本章將要關注的主要內容。與先前的心理學說不同,佛洛伊德的研究不再僅僅注意人身上直接表現出來的各種顯性意識中的心理現象(如馮特以來的正統實驗心理學),而是注重透過表層的意識現象,深入到人們未曾注意過的深層心理活動之中。佛洛伊德宣稱,自己發現了人心深處一個巨大的、深不可測的世界,亦即我們每個人最真實的心理領域,它的最深層湧動著無數我們先前完全不瞭解的東西,這就是無意識現象。佛洛伊德習慣於將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顯性意識現象視為掩人耳目的簾子,他最喜歡說的那句話就是:「掀開簾子看看」!拉岡後來也提到了簾子,可他的回答卻是:「看了,簾子後面什麼也沒有」!
在佛洛伊德看來,人的主體心理現像是由顯性的意識(理性)與無意識(被壓抑的本能衝動)共同構成的,而無意識的心理過程則是其中更為原始和基礎的部分。對無意識現象的本質和運行機制及其在人心理過程中的地位與意義的揭示和說明,構成了精神分析學理論的核心內容。為此,佛洛伊德提出了兩個基本概念,一是無意識(Unbewusste),二是性的本能(Instinkt)。這兩塊理論基石後來都被拉岡搬掉了:其一被改寫成「無意識是大寫他者的話語」,其二則被作為生物主義殘餘更澈底地刪除了。佛洛伊德說,「精神分析的第一個令人不快的命題是:心理過程主要是無意識的,至於意識的心理過程僅僅是整個心靈的外在部分和動作」。無意識的概念是精神分析學的理論基礎,它構成人的心理過程中實質的部分,依佛洛伊德之見,在人的整個心理現象中,有意識的部分同樣也起源於無意識的東西,或者說是在無意識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第二個命題也是精神分析的創見之一,認為性的衝動,廣義的和狹義的,都是神經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這是前人沒有意識到的」。性的本能的概念,是無意識觀點的進一步發展和深化,它說明人的神經活動大都以性衝動為基礎,無意識的根源正是人的內在本能衝動。這是一種廣義的性本能,它不僅是導致精神病症的根結,而且也是無意識基礎的主要內容,甚至還是人類文化、科學、道德、宗教的內在昇華的根本力量。眾所周知,佛洛伊德後來建立的有關人的心理結構和個性結構的整套理論,都是以無意識和性本能這兩個基本概念為基礎的,這也是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與其他一切心理學說最為根本的異質之處。其實,就在精神分析學發生發展的同時,一種哲學思想業已形成,特別是當佛洛伊德將自己的學說運用於分析人的全部心理過程、運用於解釋整個社會道德、科學與宗教等文化之時,它已經在事實上昇華成了一種新的哲學世界觀。
佛洛伊德將自己的精神分析學視為人類思想史上一次重要的理論革命。他宣稱自己的發現與一切傳統理性觀念直接相反,與一切傳統的道德和美育觀點也截然相左,這兩點上就足以「觸怒全人類」了。有意思的是,佛洛伊德把歷史上發生過的重大思想革命依時間線索分為宇宙學的哥白尼的革命、生物學的達爾文革命,以及心理學的佛洛伊德革命。他認為這其中每一次思想革命都使人類原先在思想史中那種虛假的完整形象受到澈底的顛覆性的批判,「人」,越來越成為科學認識中一種具有相對性和缺乏自足性的存在。如果說,哥白尼的科學思想革命證明瞭太陽中心說,即地球圍繞太陽旋轉,廢黜了「地球處於中心位置的特權」,從而否定了人類是宇宙的「中心」和主宰;達爾文的進化論證明瞭人類起源於動物,證偽了人類對動物尊貴感;那麼佛洛伊德認為自己的精神分析學則論證了人類本性是無意識的本能衝動,從而根本否認了意識(理性)自我在人類內心世界裡的中心地位。拉岡說,佛洛伊德的發現表明,只有當主體偏離了自我時「才真正觸及主體」。也由此,「人的真正中心不再是在人本主義傳統所指出的地方了」。因為在佛洛伊德那裡,「凡是精神的東西,首先都是無意識的」。這也就意謂著,「我們每人的『自我』就連在自己的屋裡也不能成為主宰」。正是佛洛伊德的這一指證,後來被拉岡極端地誇大成自我的空無和死亡。果真如此的話,這當然就會是一場名副其實的思想史「地震」。實際上,這三次科學思想上的「革命」都去除了關於人的認識中虛假的一面,使人對自己的看法更加接近真理性。
佛洛伊德將精神分析學指認為一場發生在心理學中的哥白尼、達爾文式的革命。乍聽起來,這好像十分費解。為了說明問題,我們不妨回頭看看我在序言中講述的那第一個故事:我的學生王二不曾預約突然來訪,自說自話地在我家客廳裡吞雲吐霧、誇誇其談,當時令我極其憤怒。可一旦我發現他實際已經是一位精神病患者,那就不得不自認倒楣。為什麼?因為,精神病患者已經不是一個正常的人,他不是具有控制自己言行的意識主體,換句話說,他,並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無論精神病患者做什麼,都是無意識的。好!這個分析裡有一個重要的前提,即人是有意識的,倘若人失去意識,我們就會將他排除到不正常的人群中去。在此,意識無形中就被我們等同於人本身了。也因此,意識現象理所當然地成了人類思想史的主體,科學、知識、藝術以及各種文化研究都十分自然地將意識作為自己研究的對象。根據柏拉圖的理念說、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帕斯卡的「人是一根會思考的葦草」以及黑格爾的精神王國,人即意識,主體即理性,這是多少年來天經地義的共識。可是,佛洛伊德偏偏要與此唱一個結結實實的反調。他說,人們習以為常的這些東西是假象,意識並不是人的主體,人的真正本質和精神動力恰巧是長期以來被視作不正常的無意識現象。笛卡兒說,「我思故我在」,佛洛伊德偏不信這個邪,他要說的是,「我原欲故我在」。在主體體認的問題上,這的確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哥白尼式的革命。只不過,在拉岡哲學中我們將看到,佛洛伊德這場革命的結局將比他所反對的人們更加悲慘。我始終認為,拉岡哲學呈現出一種較之佛洛伊德這一哥白尼式革命來說更為激進的形式。拉岡將要證明的是,本能與沉重的肉身是非人的,甚至連佛洛伊德指認為人之本質的無意識也不過是他者的奴性話語編織物。也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拉岡其實是後佛洛伊德的。這就好比當我們每天看到太陽從東方升起、再從西方地平上落去,就想當然地以為太陽總在圍繞地球旋轉(地心說),可這僅僅是一種視覺上的假象,哥白尼透過這個表相,科學地指證恰是地球在繞太陽旋轉。可見,哥白尼也跟人們的常識唱了個反調。拉岡說,佛洛伊德將自己的發現比作所謂的哥白尼革命,是因為他的發現正好也使「人自居為宇宙中心的地位再次成了問題」。不難看出,此處佛洛伊德批判性地證偽對象指的就是思想和意識主體。巴赫金說,「在佛洛伊德那裡,基本論題的展開總是伴隨著對意識的批駁」。
佛洛伊德說:「我一生只有一個目標,就是推論出或猜測出精神裝置是怎樣構造的,究竟是什麼力量在其中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如上所述,長期以來人總將自己詡為有意識、有理性的動物,在心理學中也不例外。傳統心理學都只以人的有意識的心理過程為研究對象,將自覺意識等同於心理現象的主體,由此認定對意識的研究就等於對全部心理活動的研究。換句話說,「在以前,心理學通常以肉體上和精神上正常的健康人作為研究的對象」。作為心理學家,佛洛伊德毅然站到了這一傳統觀念的反面:在從事精神病治療的過程中,佛洛伊德發現人的正常心理活動背後存在一種更為有力的東西,即無意識心理現象。在此基礎上,佛洛伊德進一步大膽提出,意識並不是心理活動的全部,甚至不是其主要的部分:心理過程主要是無意識的,至於意識的心理過程則僅僅是整個心靈的分離的部分和動作。對於無意識的心理過程的承認,乃是對人類和科學別開生面的新觀點的一個決定性的步驟。
言下之意,在人的心靈中,除去意識以外,還存在眾多內隱的無意識。「如果我們必須假定某一過程目前正在進行著,然而目前我們又對其一無所知,我們使稱該過程為無意識的」。這已經是一種哲學說明了。佛洛伊德認為,內隱的無意識才是心理現象的主要部分,意識只不過是無意識心理過程的分離部分和外部動作罷了。佛洛伊德這裡的斷言無異於對有史以來的全部人類思想文化和文明的顛覆性宣判:理性觀念的人不是人,因為人的本質原動是非理性的無意識。在宣判人之死亡這條茫茫畏途上,佛洛伊德跨出了相當重要的一步,正是在這一步的基礎上,拉岡更加激進地將人類主體一把推下萬劫不復的深淵,不過同時墮入深谷的也包括佛洛伊德的本能-無意識。在佛洛伊德看來,傳統心理學僅僅對人的精神生活做出了部分的說明,實在算不上是對人心理現象的完整研究。他認為傳統心理學所提供的心理圖式是虛假的,至多只是一種膚淺的表層心理,他自己的心理學才提供了一種關於人的心理活動深層機制的科學,即關於無意識的深層心理學。有的論者說,「精神分析,就是發現一種場所,即無意識的場所」。從傳統心理學研究的表面出發,深入到它更本質的部分中去,這是佛洛伊德心理革命的一個重要特點。從思考邏輯上看,佛洛伊德是從外到內的,意識是表象,被壓抑的本能原欲才是本質;到了拉岡那裡,這種從外到內卻成了只有外沒有內,自我與主體都只是幻象建構的外殼,二者腹中皆空空。拉岡不無得意地譏笑道:佛洛伊德視為珍寶的無意識,不過是大寫他者的唾棄物而已。
進一步說,佛洛伊德認為自己的深層心理學不只是對人心理現象的簡單描述,而是對人之深層心理結構基礎和原初動力的揭示。關於人的深層心理,佛洛伊德曾經有過一個十分著名的比喻,他說如果把人的全部精神生活比作茫茫大海中的冰山,那麼人之精神生活中的意識領域就只是凸現在海洋表面上那一個小小的冰山尖頂,而人之精神生活中的無意識領域才是最為本質的潛藏在深海之中的那座巨大的冰山主體。佛洛伊德的這個判斷顯然打擊了一大片。在他看來,有史以來的整個傳統心理學研究(其實包括全部思想史)都相當片面地只停留巨大冰山的那一方小小尖頂上,而他的新心理學則要潛入之前無人能達的深海,透過意識這個海面上的表層深入到精神生活的內部,去探索無意識的更廣闊的天地,由此征服整個心理科學的宏大世界。我們不妨用時髦一些的文字來概括佛洛伊德的意義―佛洛伊德開啟了祛主體的思想進程,可他卻又不是祛中心的,因為,他只是將意識中心論轉換成無意識中心論罷了。這也是佛洛伊德與拉岡重要的異質性所在。
對這些背景略有知曉之後,我們終於可以對無意識的學說作一些更具體、更進一步的介紹了。實際上,這也是佛洛伊德前期心理學研究所關注的重點問題。佛洛伊德在自己的早期科學著作中,曾經將人的心理區分為表層意識、深層的無意識和居於二者之間的前意識三個部分。他認為在人的整個心理活動中,以上三者之間既相互制約、相互滲透,又相互衝突,由此構成了作為一個複雜的動態整體的心理過程。可見,主體意識不是一個單一實體,而是一個結構起來的複雜功能體。這也可以算得上是主體理論邏輯中一種重要的學術突破了。
當然,提到人的心理活動,首先還是應該談談意識現象。不過,這裡的所謂意識現象,指的並不是我們在傳統意義上用來與物質相對立的哲學「意識」規定,而是指人們對各種心理現象的自覺運用,譬如此刻你正在閱讀本書,那麼你十分清楚地知道在幹什麼、心情如何,你甚至可以抬起頭來,小聲說:「我正在看書」。所有這一切,都是你自己能夠有意識自覺做到的事情,心理學家告訴我們,正是心理活動中的意識在自覺地支配你所做的這一切。依佛洛伊德之見,全部自覺的意識現像是與人類文明進程相依相存的一個繼發性過程,是心理發展的最高階段,也是心理活動存在的最高形式。將意識現象提到這樣的高度,倒與傳統的心理學觀點並不矛盾。然而,佛洛伊德筆下的「最高階段」卻還別有深意。倘若用通俗一點的文字來闡述,我們可以說,佛洛伊德用「最高階段」來評價意識現象,是想說明後者在人的心理因素這個大家庭中作為統帥和主宰一切的「家長」的崇高地位,它支配和統治著我們的整個精神家庭,使之協調運作。這倒暗合黑格爾主奴辯證法中那個居統治地位的主人。正是在意識的管轄和指揮下,人的精神生活才能保持常態。另一方面,在佛洛伊德看來,意識雖然是家長,卻並不是人類心理活動本來具有的實質,而只是一種「繼發性」(也就是後來產生出來)的非本真性的心理現象。我想提醒讀者,佛洛伊德這個作為家長的意識,就是後來拉岡那個暴力性他者的源頭。
意識再往下走應該就是所謂的心理過程中的「前意識」(Preconscience)。「前意識」指的是人們心理活動中某些一度屬於意識的觀念和思想,因與當下的實際生活離得較遠,不得不暫留在意識的近處。我注意到,容格的個人無意識概念十分接近佛洛伊德的前意識概念。因為在容格那裡,無意識正是以前「曾經意識到的,現在卻忘記的東西」。前意識雖然遊移於意識的近處,但在人正常的意識活動中,當某種需要出現的時候,前意識將立時顯現,參與我們的現實生活。還是拿當下的你做比,此刻你可能正十分投入地閱讀本書,正讀到這一行,父親突然開口向你詢問舅舅的電話號碼,而你也隨口就回答了他。這個生活細節平淡無奇,也許天天都會發生,但請注意,舅舅的電話號碼必定曾經在你的自覺意識中(也許是舅舅先前告訴過你的),但後來並不經常需要用到它,它於是就被存在你的「前意識」中。當你進行看書這個意識活動時,你還是不需要使用它,它便也仍舊停留在意識近處的前意識領域裡。爸爸一發問,這個前意識便被記憶輕易地呼喚出來了。可見,前意識也就是在意識附近的心理現象,它可以較快、較容易地進入意識領域,完成某個使命後,便又悄然退回前意識領域中去。
心理運演的最後,就是人們常常無法注意到的無意識了。1889年,當佛洛伊德還是一位年輕的醫生時,他從催眠術專家伯恩海姆的試驗中發現了人的心理現象中存在於自覺意識之外的東西:
(1) 意識的動機,無論其主觀上怎樣執意,並非是和行為的動因相一致。
(2) 行為有時可以受制於活躍在心理之中,但卻不能意識到的力量。
(3)這些心理力量藉助一定的方法才能夠被意識到。
這是佛洛伊德最早得出的關於無意識現象的結論。請一定注意,無意識並不是通常我們所說的下意識(subconscience)。下意識是什麼?此刻你端坐桌前看書,頭上突然發癢,你很自然地會伸手去撓,這當然不需要自覺意識,一切都只在下意識中發生。而無意識不是下意識,它指的是我們可能原本存有想做某種事情的心理,但在正常的意識中這樣的做法不被允許,心理將很自然地將做這種事情的衝動壓制下去,只有到了某些被允許的特殊場合,這種心裡衝動才會爆發出來。譬如,倘若一個十分光滑的球狀物出現在你面前,你也許不自覺地就油然而生某種伸手去撫摸一下這個球狀物的心理願望,可是如果這個球狀物是個人頭,你就不得不將自己心底的這個衝動壓制住。讀到此處,你或許想放聲大笑,可如果在教室或閱覽室自習,你就得偷偷地掩嘴而笑。當然,倘若你是一個人在家,那麼你完全可以放縱自己,縱聲大笑。實際上,在每日的生活中,我們的心中可能產生大量的不自覺想去做某件事情的衝動,遺憾的是心靈深處那個盡職盡責的「家長」無處不在,那就是意識,它時刻壓抑著我們自然萌發的許多衝動。這些被意識壓抑下去的衝動和欲求,就是佛洛伊德所說的無意識。筆鋒至此,我們不妨回頭看看序言中的王二,王二內心中被強行壓抑下去的諸多欲求,倘若能夠處於意識正常的控制之下,就完全可能轉化為他生存的隱性動力。起先,佛洛伊德只是發現了存在於我們內心中的偶然閃現的無意識病症。而後來,按照佛洛伊德新的看法,無意識的基礎是人類個體心理活動中那些最原始、最自然地發生的本能和欲望。雖然,「無意識並沒有解剖學上的定位,也不是某種實體」,但它卻可以通過觀察獲取。可是,無意識現象不僅不是反常或無關緊要的,甚至恰巧就是人類精神心理中最重要的因素,佛洛伊德常常將無意識稱之為「原發過程」,因為無意識具有原動性(本來就存於人的心理活動中),它是人類個體心理活動的內在源泉。依奧茲本的解釋:「無意識在性質上是原動的。它那不斷爭取意識的表現的內容,乃是意識的生活後面的原動因素。論到同它的關係,意識不過是由深藏的伏流所產生的心理生活之表面的微波。」個體的一切心理活動,無論是正常的還是變態的,高級的或者低級的,動態的或是物化的精神產品,都是無意識直接或者間接作用的結構。無意識決定了個體一切心理活動的實質,決定了心理活動的意向、方式和程度。所以,無意識比意識更能說明個人主體存在的深層本質。但是,無意識被意識壓迫在心理的最深處,它們千方百計地想突破意識層面,但總力不從心地被意識控制和壓抑在心理活動的深海,因為只有這樣,意識的正常活動才能得到保證。我發覺,佛洛伊德這裡的意識與無意識的關係,與黑格爾主奴辯證法中的那個主人與奴隸的構架其實大致相仿,意識作為家長雖然可以發號施令,可作為被壓迫的那個無意識才是真正的原動,在根本性的邏輯關係上,它們之間的支配關係卻是翻轉的。
顯然,佛洛伊德新心理學的主要研究對象就是這種無意識現象。他將無意識看作心理結構的基礎和心理現象的實質。佛洛伊德認為,心理實質必須具備如下兩種規定:其一,應該是心理過程的基礎,並且是意識藉以產生的根源;其二,必須是人心理過程的內在動力,是不斷流動的心理過程的能量。而人的自覺意識顯然並不具有這兩個重要質點,只有無意識,它恰好是心理過程的深層基底(內心中),也是心理的「原發性過程」(本來就想如此)和心理運動的動力和源泉。「無意識系統的核心是由本能的表現組成的,它的目的是排放精力發洩,就是說,它們是一些願望衝動。」在拉岡那裡,佛洛伊德的這些本能原欲作為非人的生物性被澈底否定了,而無意識則轉喻成另一種全新的指意。二者的根本異質性在於,佛洛伊德的無意識是個人主體最本己的東西,而拉岡的無意識則是外在於個人主體的、他者強制的伴生物。
相形之下,如果說無意識是「原發性過程」,則意識就是「繼發性過程」。前者是後者的基礎,後者是前者發展的產物。當然,佛洛伊德認為無意識是心理現象的基礎,並不是要否定時刻與我們為伴的意識現象在心理活動中的重要地位。與盲目和深層的無意識相對,意識是唯一能照亮心理世界的一線光芒,只有它,才能昭示被無意識籠罩的黑暗王國。而無意識的東西倘若不能轉譯為意識的語言,必定就無法顯現出來。是啊,如果不是我在你面前的這本書裡有意識地闡述佛洛伊德的觀點,你又如何能明白什麼是無意識呢?
潛藏在心理最底層的無意識是一種來勢洶湧的本能衝動,無論遇到多大的阻力,這股子衝動總會以永恆的衝動力和滲透力尋找出口,從而對人的意識和行為產生影響。當然,無意識並不直接等於本能,本能衝動和欲望是在意識壓制之下才形成非意識的無意識。佛洛伊德還著手對無意識受到意識壓抑後隨之而來的轉移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這也是無意識在意識呈現之外的其他通道和在場方式。以下,我們即將發現,曾經顯著影響青年拉岡的法國超現實主義思潮的理論道路,正是將佛洛伊德的無意識理論運用到藝術革新中去的嘗試。
第一章 佛洛伊德:心靈深處的哥倫布
「精神分析的兩個發現―性本能的活力不能被完全壓制住;思辨活動本身是無意識的過程,這一過程只是通過不完全和不可靠的感覺傳輸給自我並受其控制―等於這樣一個判斷:自我不是自己家裡的主人。」──佛洛伊德
實際上,以上這幕短劇在現實生活中倒真也會發生。偶爾,在某個會議的開幕式上,我們可能聽到主持人無意中冒出個讓人啼笑皆非的口誤:「我宣佈,大會正式閉幕了」!對此,聽眾往往只是善意地一笑置之,因為人們會覺得這是一個普通的口誤。可是也有人不這樣認為,依他們的解析,此類口誤的...
作者序
序/張一兵
《拉岡選集》的漢譯本已經出版近三年,而中國哲學界對拉岡這樣一位在後現代語境中極為重要的思想大師卻幾近啞口無言。關於拉岡及其思想,我們幾乎沒有一篇正式一些的系統性、原創性的哲學學術論文。雪上加霜的是,在一些文學式的解釋性複述文本中,拉岡又恰以顛倒的誤認形式被嚴重遮蔽,從而使我們與這位在海德格爾之後,進一步揭示了個人的存在之殘破性和深層痛楚的精神巨人,總是擦肩而過。可深具反諷意味的是,今天剛剛進入物化世俗王國的中國人恰巧正焦慮於拉岡所揭露這種靈與肉、光與影、有與無的掙扎和痛楚之中。拉岡語境中那個個人偽主體和大寫的魔鬼他者正大行其道,令這塊黃土地上的世人病入膏肓而無診。
究其根源,拉岡在中國學界的備受冷落主要還是因為其哲學思想的艱深難解。比起他的先生佛洛伊德,拉岡絕對可以稱得上是一塊無法吞噬的精神頑石。就我自己的閱讀體驗來看,讀拉岡真是一種對正常理性的折磨(列寧曾經憤憤地說,讀黑格爾是引發頭痛的好辦法。那麼,讀拉岡則是讓人頭大而腦裂)。清高的拉岡自己就公開表示對精神「暗礁的喜愛」,他的真實用意就是想絆倒這個世界上一切自以為是的人。一路讀下來,拉岡的文字實在好比一堆極端複雜多變的功能性話語症候群,絕難正常閱讀和理解。對打開拉岡的常人來說,那裡面只有無人知曉的神喻。在一定的意義上,他似乎有意不給讀者確定的路(入口),而只留下「無路可走」的出口。他直接說:「我傾向於艱澀。」在流行的意義上,他的東西將不是常規式的「寫作」。所以,人們讀拉岡會「像描繪生硬的無意識一樣的獨特的文體強迫讀者如同解夢般地苦戰」。甚至也有人說,拉岡理論本身就是不能被理解的,即便理解了必定也只能是誤解。在拉岡門前團團轉卻不得其門而入之後,終於有人惡意誹謗道:「拉岡是不可理解的,而他的追隨者們只不過是一些百依百順的傀儡」。5也有打圓場的:「拉岡建構的觀念遊移不定,因此,面對一個特定的術語,最好是問『它有什麼用處?』或者『它的思考路徑是什麼?』而不是直接問『它究竟有什麼涵意?』」6等等。雖然都是一些閱讀失敗後心有不甘的喪氣話,但恐怕也的確是相當多人拿起拉岡的書,然而最終放棄的主要原因。7
所以,面對拉岡,我必須自省的只有四個字:怒犯天條。我解讀了,並且用中文重新言說了不可能說清的拉岡哲學。加上在中國大陸學術界固有的硬性專業邊界,這一次,我可能會犯下比解讀阿多諾時更大的錯。這也是我將本書的副標題命名為「拉岡哲學映射」的真實緣由(其英文譯名中我選用了影像易碎的「mirror」一詞)。
不過,已經在思辨的十字架上倍受折磨的我絕不想讓大家跟著急。我還是想斗膽向你們承諾:力爭替你們打開拉岡哲學那根本沒有開口的密封瓶。記得巴代伊說過,倘若你真想理解一種思想,便要在那些概念中非知性地「深深地活過」。可依我現在的痛苦經驗,要在拉岡的概念中「活一次」都是極不容易的。不過,這一次我的解讀策略是講故事。我先說一些發生在自己身邊非常真實的事情。然後,我們再來慢慢地一點一點地來靠近這種夢幻般囈語般的學術魔殿。真的不知道,我們能不能在拉岡的那些理論恐怖主義概念中存活。
第一個故事:不久前的一天晚上,我剛吃過晚飯準備看書,突然發現有一男子坐在我的客廳的沙發上抽煙(他沒有預約,在保姆打開門倒垃圾時只說了一句:「張老師在家嗎?」就徑直闖入,一坐下就點燃了香煙)。我走上前卻發現是自己以前教過的一個學生王二,他是我們某一個學院的一位輔導員。「怎麼有空?」我硬壓住心裡的不快問他。「噢,我發達了,來看一看我一直敬重的老師。」王二眼裡閃著一種常人很少有的光芒。不得不說,我其實挺討厭那種從底層不知通過什麼途徑突然暴富起來的人,但我還在敷衍他:「哦,做什麼?」他壓低聲音伏在我耳邊說道:「做基金,與美國很大的一家公司合作,賺了20多個億。我有錢了。」這次是我暗暗地吃了一驚。可也是這個時候,我看到他手指間夾著的是石林牌的香煙。「那太好了!」面對發展得不錯的學生,我通常會這麼說。接下來,他把抽完的煙頭掐滅在香煙盒內蓋上,並塞進煙盒中。我一直沒有拿煙灰缸給他,這其實是一個不讓他抽煙的暗示,可他並不明白這個常人不難發覺的暗示(象徵)。「我已經在湯山(南京市郊)花五千萬買了一塊地,想請老師去當校長。」他又點燃了一支煙。「這下,我終於可以按自己的想法來辦一所大學了,這是我一生中最想做的事情!」這個時候,我不由得開始仔細打量他,他今年應該是30歲上下,還在攻讀在職碩士研究生,回想起來,當年在課堂上他總擺出一副擁有絕對真理的架勢,對著他無時不在的責備目光,我倒時常感到自己是歪嘴和尚。有一兩次,在課堂上聽講的他還突然高聲說一兩句反駁我的話。現在,我還看清了一件事情,就是這個聲稱自己發了大財的人,背著一個如今連城裡中學生都不用的黑色牛津包。我悄悄在想,他是不是腦子出問題了?他並未停止興奮的述說:「我差點死過一次,可現在真的很厲害了,我買下了閱江樓下的一幢二層的樓,窗戶都是防彈玻璃做的。」我還沒有搭上腔,他已經又伏到我耳旁輕聲說:「想不想動一動啊?我大伯在中共中央組織部有人。」此刻,我已經十分清楚,坐在我面前的這個抽著石林香煙的人,已經不是過去課堂裡的那個學生了,而是一個趁人精神分裂之際現身的無意識的個人欲望。我那個可憐的學生平素在內心裡壓抑的欲望像附身的魔鬼一般無意識地在說他。第二天,我證實了他剛從醫院出來。
第二個故事:在我給博士生上課的班上,有一個漂亮的女孩子梅子,在他人眼裡,她是一個天才幸運兒,因為她上中學的時候就在國外一個國際史學文獻競賽中獲大獎,現在她已經是一位南京大學成就卓著的青年學者。留校任教的她發表在刊物上的論文,常常被誤認為是學界資深前輩的大作,人們在報刊上與20多歲的她討論問題時,總是恭敬地尊稱其先生。在同學中間,她真的總是很像個學者,說話舉止無不處處透著濃濃的書卷氣和高高在上的傲氣。可是有一天,她突然找到我,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居然發生了:她清楚地告訴我,她要退學並且辭去在南京大學的工作。「為什麼?!」我(常人思維中的我)幾近是生氣地發問道。20歲的她字正腔圓地告訴我:「我不再想做那個學者了。我只想做一個平常的女孩子」。她說,她現在只想過一個正常人的生活,而不再願意繼續做那個過去20年來他們要她成為的成功者和學者。我(他們中的一個)當時就急了,因為我們(南京大學裡的他們)實在不想失去一個已經成名並且十分有前途的青年學者。「能不能既做一個平常的女孩子,又做一個學者呢?」那個我(他們的代表之一)小心翼翼地問道。「不!」她說了她的理由:她突然發現,她始終不曾為自己活過。開始是為父母,然後是為中學老師和大學老師,其中也包含著同學和周遭一切認識她的人的肯定目光。在這些無時不在的形形色色的目光中,她是一個成功者,她將成為著名的學者。她每天除了學習還是學習,看書和寫文章成了她每天做的唯一事情。在他們的眼裡,她不應該是一個平常的姑娘。她不應該是她。大寫的她是人們無形中期望她成為的人,是其他人用目光交織而成並且也被她自己認同了的大她者。現在小寫的她醒悟了,她想做回她自己,拒絕那個大寫的她。最後,在我們(不是她的他者)惋惜和反對的目光中,她走了自己所選的道路。她結了婚,做了一個她想做的平常的人。
說這兩個故事,是想讓讀者預先融入一種新的思考語境,這也是長期以來國內傳統哲學研究不常駐足的一種情境,即我們平時鮮有注意的現當代心理學研究中重要的精神分析。首先想讓讀者熟悉一下,這思潮的開山鼻祖佛洛伊德式的基本話語,由此,我們才可能真正進入當代西方精神分析學中更激進的批判話語:拉岡哲學和將拉岡與馬克思嫁接起來的後馬克思思潮中的齊澤克。
以下,我們不妨先來看看這兩個其實隨時都會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情景中,用佛洛伊德和拉岡的眼睛會看到一些我們從前看不到的東西。
在第一個故事裡,對那個不經預約而突然闖進我家的王二,我不能責備、生氣,更不能將他趕出門去,原因很簡單:他已經不是一個正常的人了。他發瘋了。他並不知道自己做的和說的是什麼。也就是說,那天晚上坐在我家客廳裡的並不是王二的自我意識主體,只是通常被他自己深深壓抑在很深的黑暗牢獄中的無意識欲望。根據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以往被人視為主體本質的意識背後,還存有一種更為基礎的東西,即由本能衝動和欲求構成並被壓抑在意識閾限之下的無意識。在做學生的時候,王二的個性很強,他不太看得起一般的同學和老師,可是他自己在現實中的生存能力又十分有限。顯然,王二的本我中有種種欲望,譬如像索羅斯一樣做一筆基金,輕輕鬆鬆拿個幾十億的進賬(他不應該這樣貧窮);他不喜歡現在的大學體制總想自己辦一個大學(他的才華受到壓制);他也希望在「上面有人」能在政治上呼風喚雨(他恨那些「沒有本事卻成功的人」),等等。可是在平時,這些想法都迫於現實環境的壓力,王二的自我不得不將其壓抑下去,日日在社會公眾的層面中出現的王二其實只是一個戴著人格面具的超我。在王二沒有發瘋的時候,這些欲望可能會在平時的口誤和玩笑中有意無意地流露出來,或可能較常在夢中以怪異虛幻的方式實現。記得我曾經問過一位做精神病學的朋友,他告訴我,使人發瘋的最重要病因即是個人的理想和欲望與現實環境的激烈對抗。當主體不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即無法成功地將它們壓抑到冰河之下,使之無意識地奔湧而出並試圖與坐在王位上的主體自我意識一爭高下時,主體便精神分裂了。病症的程度可能會由輕微的腦子不做主到分裂式的時有囈語,再到狂怒的歇斯底里症。王二心比天高,可是他在現實中沒有一丁點成功,最終以他的婚姻離異並丟了工作後的精神分裂殺死了主體。心懷強力意志的他面前唯一的解脫是發瘋。不過,剛從醫院裡出來的王二已經得到了一定的控制,因為當時他還知道把抽完的煙屁股熄滅在煙盒中,而不是直接按在桌上。這就是佛洛伊德眼中的所看到的情景之簾幕背後的東西。
好。我們再來看第二個故事。這一次,我們請來的評點人是自詡為佛洛伊德遺產繼承人的拉岡。借用拉岡的眼來看,女孩梅子在下決心做回她自己之前的生活過程中,從來沒有真正擁有過小寫的她自己(即佛洛伊德所說的本我,拉岡甚至根本不承認本我的初始存在)。開始是父母,後來是從幼稚園到學校的老師同學,還有能夠接近她、影響她的一切人,所有人都用「你行」、「你是最棒的」、「你天生就是一個學習的料」、「你怎麼能像一般的女孩子平庸呢」的話語每時每刻建構著一種並不是她的大寫的她。那些並非惡意的其他(autre)人就是他者。這些親近的他者用他們每日的目光、表情和言行圍繞和建構著梅子對自己的心理和觀念認同,起初,她可能在鏡子裡看到過這個作為對象整體的她(依拉岡的說法,在這個鏡像中,人對自我的認同已經異化,自我認同的偽心像是主體最早的篡位者,也是小寫的他者a的陰險意象,小他者成了她,而她自己卻一開始就死亡了);後來,她主要存活在他者們的有臉和無臉的反映式形象指認中。她是小寫他者的想像式的鏡像存在(這其實是佛洛伊德那個開始向現實低頭的自我的反向蛻化物)。從梅子能夠完整地接受文化語言教化開始,她的存活就發生了一個重要轉換,即從想像域轉換到象徵域。現在是語言符號那種無臉的大寫他者(上帝、觀念、主義、事業、成功)建構大寫的她了(超我=主體S,可是拉岡一定要說這個主體其實是被本體性的刪除斜線劃著的$)。然而今天,梅子要做回她自己了。她不想繼續作為別人想像中那個光亮的女學者而存在了,她試圖穿過欲望的幻象,經營一個普通女孩子的生活。她要打倒形形色色的他者。
我不知道,梅子有沒有讀過拉岡,可她卻成功地通過拉岡式的解放從學者式的他者陰影中逃脫了。但是進一步的問題是,她又如何知道,「普通的女孩子」是不是另一種更為陰險的他者之幻象呢?因為,在拉岡的真實域中,不可能性才是存在之真。人就是腹中空空的症候或症象人。
這兩個故事顯然有不同的語境。我們先以佛洛伊德和拉岡兩種話語分別解讀了這兩個故事。這已經有了一種各自的差異性。可是,如果我們進而讓拉岡再去分析第一個故事呢?這就會呈現真正的思想異質性。在拉岡的眼裡,那天坐在我客廳中的王二,並不是佛洛伊德所說的無意識本真主體,拉岡的質問是,王二每天被壓抑下去的欲望(做基金發大財、呼風喚雨等)真是他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嗎?他在自我崩潰後直抒出來的無意識真是他的本我嗎?拉岡的回答是「不」!拉岡會認為,王二的欲望其實是今天象徵話語體系那個大寫的他者欲望的欲望,他只是想要(欲望著)今天成天在人們耳邊轟鳴的市場意識形態製造出來各種幻象,王二的靈魂深處湧動的無意識就不會是他本己的本能衝動,而是種種大他者無形強制下的奴性物。拉岡因此斷言:「無意識是大寫他者的話語」。更可悲的是,拉岡還要指認瘋掉的王二本來就是一個被種種象徵性身分和反諷性關係建構的空無,沒有發瘋之前也是另一種更深的本體論意義上的精神分裂。王二和所有人一樣,並沒有本真的本我(佛洛伊德的本能被拉岡作為生物學的動物性排除在人之存在以外了),他降生到這個世界上來最早期的一個對「我」的體認便是鏡射幻象(小他者Ⅰ),然後以他身邊最親近關係的小他者Ⅱ(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等親人,一直到一起玩耍的小夥伴、幼稚園老師等等)的反射性強迫自己成為一個他人眼中「應該」成為的「我」。長大以後,不在場的語言象徵逐漸替代了身邊當下的面容,教化式的大他者成了新的成年「我」(=主體)規劃和一塊一瓦建構生存情境的真正原動。處於社會語言存在中的「我」,只可能追逐人們都想要的東西,無從掙脫和免俗。而這些東西,都只是形形色色大他者的他性欲望。我們永遠只是無意識地欲望著他者的欲望,可我們卻自以為是自己的本真欲望。拉岡認為,主體不過是一具被斜線劃著的空心人。人,從來不是他自己,也永遠不可能是他自己。這種不可能真實存在的此在,就是人的本體論存在意義上最重要的大寫的真實。王二瘋了,可連他的瘋話都是大他者強迫下吐露的「真言」。這就是拉岡令我們深深恐懼的地方。
我敢說,讀者聽了這兩個故事及其分析,可能更加疑惑了,因為舊問題不見得清楚了,卻多半會產生一大堆新的疑問。這不打緊,關鍵是有沒有一種特別想接著聽下去的欲望和好奇。關於故事,我們不妨先打住,因為,我們這整本書都是為了說明這些問題。故事中全部的謎底都在本書的敘述和分析之中。真想知道這些結論性的東西,只有耐下性子讀完此書。所以,下面讓我們先轉而介紹本書寫作的一些基本背景和內容概要。
首先,第一個背景問題就是我們已經提出來的拉岡與佛洛伊德的關係。拉岡常常說自己是在「回歸佛洛伊德」,可是我們卻發現了拉岡在這種「回歸」中對佛洛伊德的質性否定式的超越。這種超越其實憑籍了太多的複雜歷史資源,如超現實主義經科耶夫、伊波利特仲介過的黑格爾、索緒爾、雅各布森、克勞德.李維史陀的語言學結構主義,還有胡塞爾、海德格爾的現象學傳統,沙特、列維納斯等人的他人、他者理論和巴代伊的聖性事物觀等等。況且,這一切又都是被顛覆式地挪用。這裡出現的將會是顛覆性挪用的「二次方」。可能出現的情況是,看起來拉岡也使用一些佛洛伊德的關鍵字,然而這些詞語的涵義卻已經有了新的甚至是相反的語境。這是我們在解讀拉岡時容易碰到的第一件難事。拉岡的自我、無意識、症候等概念都是這樣的怪異情境。因此,倘若你在拉岡這裡讀到熟知的傳統精神分析學概念,千萬當心,說不定倒過來理解才是拉岡的真意。
下一個需要交待的地方,是拉岡學術主題和討論的多變性。我指的不是拉岡思想在總體邏輯上的非同一性,而是說拉岡絕非那種建構一種原創學術平臺之後幾十年凝固不變的學人。從1936年提出鏡像階段開始,到1953年在「回到佛洛伊德」的口號下突顯語言結構主義的能指話語,依拉岡門徒齊澤克的定位,這算是拉岡的「古典時期」。20世紀60年代後期是拉岡下一個新的理論時期的開始,即探討諸如對象a、症象人、沒有大他者的大他者之類的不可能直接觸及的形上規定,這些可怕的東西充斥於此時拉岡大量的報告和文本之中。考慮到是首次向國內讀者系統介紹和評述拉岡哲學,我恰巧選擇了拉岡「古典時期」中最重要的學術思想,即以1966年出版的《拉岡選集》(Écrits)為核心的解讀文本群,只在最後概要地討論了拉岡晚年的一些東西。
第三,因於拉岡哲學的艱澀,所以我在這本書的主要行文中雖然也採用了自己獨有的文本解讀方式,可是我也刻意拼貼了一些具象的、戲劇性的平和外觀。為得是讓大多數頭痛欲裂的讀者能夠有些感性的通道,這就像我們平常看恐怖片時也需要通過暫時的逃離稍稍放鬆一下。
本書的第一部分(劇場指南)對拉岡生平和理論邏輯進行了一個概括性的介紹和討論。我盡可能在其中簡略清晰地線性再現拉岡哲學的思想軌跡,同時嘗試著以非文本學的方式使拉岡哲學中最重要的當代形上意義連結和基本哲學理論邏輯的輪廓得以初步浮現。第二部分(序幕第一章)主要討論了作為拉岡基本邏輯前提的佛洛伊德。當然,我只是非專業化地討論了精神分析學某些重要理論範疇和最一般的理論原則。這一部分中,我已經開始穿插拉岡和齊澤克的評點,也算是一個大的理論邏輯過渡。第三部分(第一幕中的兩章)則討論了拉岡早期的鏡像理論。拉岡正式登場之前,我首先在第二章介紹了影響青年拉岡哲學的特定學術語境,主要是超現實主義思潮(特別是達利)和經科耶夫重新詮釋的新黑格爾主義某些傾向性的觀念。前者的作用在於對現實存在的批判性解構,尤其是達利以瘋狂性藝術存在對現實之繭的真實掙脫;而後者的意義則在於科耶夫、伊波利特對黑格爾以對象性關係認同為核心的主奴辯證法和欲望辯證法的過度詮釋。第三章是對拉岡的鏡像理論的集中研究,在那裡,我第一次深入分析了自我鏡像異化的哲學邏輯起點,小他者的兩種形式以及鏡像關係的深層本體論意義。其中,關於小他者的兩種形式的區分算是我的原創。第四部分(第二幕中的三章)是對拉岡象徵性能指學說的討論。第四章主要介紹了作為拉岡能指學說理論重要背景的語言學結構主義的基本學術資源,尤其是索緒爾和克勞德.李維史陀的符號學理論和象徵性觀念。相對而言,後者對拉岡的影響更直接和更深刻一些。第五章則聚焦於拉岡的證偽性的語言觀,其中尤以「語言即對存在的殺戮」為最,並由此導引出拉岡極端的偽個人主體論。第六章是拉岡哲學中作為邏輯核心的能指理論。在這裡,拉岡的能指成為篡奪一切事物和人存在之位的隱性暴君,生存現象中招搖在世的個人主體不過是能指鏈互指輪迴的空心木乃伊。第五部分(第三幕中的三章)是拉岡他者理論和批判性欲望學說。第七章主要分析了他者理論的歷史性發生邏輯,包括從神學語境中的聖性他者和魔鬼他者,到存在主義的他人邏輯,以及列維納斯的他者之面孔說。由此,當代西方學術語境中炙手可熱的他者理論之複雜語境終於得以彰顯。第八章則集中探討了拉岡的大寫他者理論。拉岡大寫他者理論的前提是他的存在瘋狂說,大他者正是主體際關係存在中的魔化力量,無意識是我們最本己的東西,可卻也是大他者的隱性繩索。第九章則是拉岡獨特的欲望論。從界劃具象的需要、言說的要求出發,欲望是以本體性的空無為對象的,更重要的是,欲望總是以他者的欲望為欲望對象的,個人的欲望永遠只能在幻象中得到虛假滿足。最後一部分(終曲一章)的研究對象是濃縮了的拉岡晚年迷入的存在真實域。關於那一段,我著重分析了不可能性的存在之真的實質,以及晚年拉岡所熱衷的大寫的物、對象a、症候之類的古怪概念的基本含義。
我真的以為,拉岡哲學對今天的中國學界來說實在太重要了,也真的已經來的太晚了些。拉岡思想對那些感覺過好的人來說像朝頭澆下的一盆冷水,而今天,這種自以為是的人在我們這塊土地上實在太多。他們真應該在拉岡精神分析的躺椅上接受一下心理哲學治療。
最後,我舉一個例子來結束這段。1958年,一位自認為很了不起的學者克洛德.迪梅爾走進了拉岡的研討會,當他聽懂拉岡所講的東西時感覺如下:「真是恐怖,一個超凡脫俗的君子突然像鯉魚一樣一言不發了,那個充滿誘惑的人把你洗劫一空,使你一文不名。
不再是理論上的,我被宰得鮮血淋漓。」為什麼?他聽到了什麼?你如果真想知道,就請堅強地不言放棄地讀完本書。然後,你還得說:「我一定要真實地活下去」。哪怕是「指著面具而前行」(巴特語)!這算是我們的事先約定。
在這裡真心祝你好運。
2004年1月9日於香港國際機場
序/張一兵
《拉岡選集》的漢譯本已經出版近三年,而中國哲學界對拉岡這樣一位在後現代語境中極為重要的思想大師卻幾近啞口無言。關於拉岡及其思想,我們幾乎沒有一篇正式一些的系統性、原創性的哲學學術論文。雪上加霜的是,在一些文學式的解釋性複述文本中,拉岡又恰以顛倒的誤認形式被嚴重遮蔽,從而使我們與這位在海德格爾之後,進一步揭示了個人的存在之殘破性和深層痛楚的精神巨人,總是擦肩而過。可深具反諷意味的是,今天剛剛進入物化世俗王國的中國人恰巧正焦慮於拉岡所揭露這種靈與肉、光與影、有與無的掙扎和痛楚之中。拉岡...
目錄
「秀威文哲叢書」總序/韓晗
寫在前面的話
前言/張一兵
序/張一兵
劇場指南和內容簡介
1、拉岡出生、活著和死去
2、魔幻的問題式
3、強暴式的先行性
4、顛覆性的歷史語境
5、一種時間空間化的邏輯
第一章 佛洛伊德:心靈深處的哥倫布
1、心靈的新大陸:意識背後的無意識深淵
2、壓抑:症候、夢與口誤的真諦
3.騎手自我:人格的內在三元結構
4、力比多:欲望的祕密
第二章 超現實主義與新黑格爾主義
1、超現實主義:另一個世界的驚異之美
2、達利:妄想狂批判中的一團自己的欲望
3、黑格爾:主奴辯證法中的欲望關係
第三章 從自戀到畸鏡之戀
1、拉岡鏡像理論的本相
2、太虛幻鏡中的「我」之誕生
3、小他者影像中的異戀
4、從鏡像到形象:眾人之鏡中建構的異化主體
第四章 索緒爾與語言學結構主義
1、索緒爾:能指與所指
2、語言結構主義的歷史邏輯
3、克勞德.李維史陀的象徵主義結構人類學
第五章 作為存在之屍的象徵性語言
1、拉岡語言觀的邏輯起點
2、概念:存在的屍體
3、象徵性:主體的熵學
4、命名:你不是為自己活著
5、偽主體的本質:我在語言詢喚是成主體
第六章 能指鏈:我在我不思之處
1、能指:象徵域中的君王
2、能指鏈中的轉喻和隱喻
3、能指與主體存在之他處
第七章 大寫他者的發生學邏輯
1、理念、上帝的絕對他者與魔鬼他者
2、存在主義的他人理論
3、列維納斯的他者之面貌
第八章 魔鬼他者:誰讓你瘋狂?
1、主體在本體論上的瘋狂本質
2、從主體際到大寫的他者
3、無意識是大寫他者的話語
4、主體間辯證法:人與小、大他者的遊戲
第九章 偽「我要」:他者欲望的欲望
1、本真的需要與異化的要求
2、追逐無的欲望
3、欲望他者的欲望
第十章 不可能的存在之真
1、巴代伊:沒有偽裝,沒有光與影的遊戲
2、大寫的真實:打斷一個美夢的敲門
3、刪除鄉愁:創傷性的不可能之真
4、大寫的物與對象a
5、作為「Σ」出場的症候
本書參考文獻
主題索引
後記
「秀威文哲叢書」總序/韓晗
寫在前面的話
前言/張一兵
序/張一兵
劇場指南和內容簡介
1、拉岡出生、活著和死去
2、魔幻的問題式
3、強暴式的先行性
4、顛覆性的歷史語境
5、一種時間空間化的邏輯
第一章 佛洛伊德:心靈深處的哥倫布
1、心靈的新大陸:意識背後的無意識深淵
2、壓抑:症候、夢與口誤的真諦
3.騎手自我:人格的內在三元結構
4、力比多:欲望的祕密
第二章 超現實主義與新黑格爾主義
1、超現實主義:另一個世界的驚異之美
2、達利:妄想狂批判中的一團自己的欲望
3、黑格爾:主奴辯證法...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