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站在臺灣土地上的那一刻開始,中國,這個名字開始不再那麼簡單。」
陸生在臺灣常常扮演自作多情的「他者」,雖然這是一個視陸生為外人的地方,但是陸生卻理所當然地把臺灣的事也當成了自己的事,這是一種富含「家」的意味的「異鄉」情。相對的,「中國」對於陸生群體而言,不只具有國籍的意涵,本身也就涵納了「家」的意義,然而隨著陸生跨境來台,兩岸特殊的歷史、社會以及政治生態所帶來的衝擊,使得他們對於「中國」即使說不上重新的認識,也開始重新反思……首屆來台陸生胡俊鋒,透過為期兩年的田野調查,經由社會學的分析,忠實拆解陸生在臺的「家」「國」認同糾葛!
本書特色
首屆來台陸生胡俊鋒,藉由社會學的分析,拆解陸生心中的身份與家國認同衝擊。
作者簡介:
胡俊鋒
客家人,首批赴台陸生,想在臺灣做另一個自己,站在臺灣讀懂中國;先後畢業於(廣州)中山大學哲學系、人類學系、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行走在田野的心理工作者,熱愛心靈探索與背包旅行,喜歡蹲在異國他鄉靜靜地聽他者的故事,關注社會變遷與轉型中國下的群體心理歷程,著有《臺灣,你可以更讃》、《以愛之名:旅行的自我療癒》。
章節試閱
【6.1 以陸生為主體的「中國」詮釋】
「中國」,對陸生群體而言,不是只有國籍的意涵,也包括了「家」的意義,但是隨著陸生的跨境來臺觸碰到兩岸特殊的歷史、社會以及政治生態,他們對於「中國」即使說不上重新的認識,也有了重新的反思。
One face, many masks(Tong & Chan, 2001)正是跨境經驗帶給陸生「中國」多元性體驗的真實寫照。「文化中國」對陸生而言具有實質性的意涵,是理解中國及其華人生活的基礎,在這個意
義上,陸生的「中國人」身份表述具有同一性;「政治中國」是造成陸生「中國人」身份困擾的重要因素,跨境經驗帶給陸生文化與疆界的衝擊,雖然國家疆界已在提醒陸生:在現實的政治疆域中,臺灣並非其想像的那樣是「中國」的一部份,但是仍舊深受文化的牽絆。「經濟中國」是一利益取向的市場概念,但是卻受到「文化中國」與「政治中國」的認同影響,在這個層面上陸生糾葛在情感與利益考量之間。
6.1.1 陸生是臺灣人眼中的「尷尬」
開放陸生來臺被兩岸關係的學者視為自國民黨重新恢復執政黨地位後,兩岸關係暖化的一大重要表現。但是陸生來臺求學生活首當其衝的,便是面對深受兩岸歷史影響所形成的當下臺灣社會「大一統」與「獨立臺灣」多元意識共存的結構。因此在第四章的質性研究中既可以看到陸生感受在臺灣所受到的熱情禮遇,也同時受到臺灣的區隔對待以及偏見誤解,前者增進了陸生對於臺灣的「鄉」情的同時,後者卻不斷提醒陸生臺灣社會的「國」情。
6.1.2 陸生的臺灣「異鄉情」與「異國情」
陸生在第三章的「中國人內團體認定程度」處於夾在中國學生與臺灣學生之間,在第四章的政治與經濟脈絡下,可以很明顯地看出:這是陸生在處理兩岸關係時利益性考量偏好程度開始高於中國學生造成的。也就是說,陸生較之於中國學生接受臺灣人作為「外人」的程度上升,這也應證了第四章的質性資料結果,陸生來臺之後確實發現:兩岸關係在實際層面並非之前想像中的屬於「國內事務」,反而是以「國際事務」的方式在處理,這種強烈的經驗,加之面對臺灣社會對於陸生的區隔待遇,使得陸生不得不開始接受「兩岸分治」的現實;但同時在質性材料中也發現,雖然「異國」經驗諸多,陸生卻不論是書寫還是論述上,都不願意使用「國」的概念來表達這部份經驗,而是使用「異鄉」來重新詮釋這些經驗,這也在第五章的量化結果中得到印證,發現不論是在政治、經濟、文化的脈絡下,陸生在兩岸關係的處理上都會優先進行情感性考量,雖然它的程度已經較中國學生低。
這也再次凸顯出:臺灣社會的特殊歷史與社會生態給予陸生帶來身份上的衝擊,其對「中國」身份的再反思呈現「國」與「鄉」的分殊與張力,文化是維繫陸生看待兩岸為「一家」的最後一根稻草。
【6.1 以陸生為主體的「中國」詮釋】
「中國」,對陸生群體而言,不是只有國籍的意涵,也包括了「家」的意義,但是隨著陸生的跨境來臺觸碰到兩岸特殊的歷史、社會以及政治生態,他們對於「中國」即使說不上重新的認識,也有了重新的反思。
One face, many masks(Tong & Chan, 2001)正是跨境經驗帶給陸生「中國」多元性體驗的真實寫照。「文化中國」對陸生而言具有實質性的意涵,是理解中國及其華人生活的基礎,在這個意
義上,陸生的「中國人」身份表述具有同一性;「政治中國」是造成陸生「中國人」身份困擾的重要因素,跨...
作者序
【代序/不得其所:身份錯置】
鞋子本身並不髒,但把它們放在餐桌上就變髒了;食物本身不髒,但將炊具留置在臥房,或者事物濺汙在衣服上,就變髒了,同樣情形有客廳裡的衛浴設備;放在椅子上的衣服。--道格拉斯,《純淨和危險》
許多日常生活中的事物,都有著它們相對應的規則與秩序,鞋子可以安置在鞋櫃上,卻不得放在餐桌上。我們被告知,一切事物都有恰切的安置之所,安身之處,這裡本身就暗示了經過歷史和經驗的層累下來,潛移默化在社會中的一系列行為規範,當某件事或者人不再安守在它本該在的地方時,他們就有所「逾越」(transgression)。人類學家道格拉斯指出,通常當人群、事務和言行舉止離開了社會預先存在的分類系統,被視為「不得其所」時,會被形容為污染與骯髒。當這種社會預先存在的分類系統越頑固,這些不得其所之物越會遭到既有秩序得益者的惱怒與排斥,本書的主角就是這麼一群不得其所的逾越者(transgressor)――陸生。逾越就是指「越界」,它與「偏差」不同,逾越的這條界線在本書裡是一條政治與文化的界線,現代與傳統的界線,國家與天下的界線,他們遊走在邊界的兩邊,不受固定規範的束縛。逾越者的逾越行為可能是蓄意而為,也有可能不是,但重要的是,在邊界兩邊遵從既有秩序的人,視這群不安分的干擾人為逾越者。
「來臺灣唸書,是我做過最有勇氣的一個選擇。」當我在訪談一位來臺已滿一年的陸生的時候,他如此說。當時的我,心裡為之一驚,這不正喊出了眾多陸生的心聲。勇氣,沒錯,回首當初選擇來臺灣唸書,父母的擔憂,朋友的懷疑,自己的質問,最後跌跌撞撞,還是抱著滿腔的熱血來到這裡,要不是那份尋求改變的勇氣,我想我也不會站在這個美麗的島嶼上。
短短的海峽,橫跨在臺灣與大陸之間,它不僅阻隔了一個島嶼與大陸,更因著歷史的陰錯陽差,阻隔了彼此的交流與瞭解。身居兩岸的我們都天真地以為,彼岸的他們仍舊是上個世紀的模樣,殊不知,早已物是人非。
陸生帶著想像的臺灣圖景而來,也在飛機著地的那一刻開始破碎;隨著時日加長,陸生在努力融入臺灣社會的過程中,懷疑、質問、重釋,一步步,一點點,重新編織起那張屬於自己的臺灣夢。
第一個半年,我面對臺灣的那種熟悉又陌生的感覺,用筆桿記下自己經驗到的兩岸差異,收錄在《台灣,你可以更讚》一書中。而今,邁入了在臺的第三年,兩年的時間不算太長,但足以改變一個人,這本書寫的就是包括我在內的陸生在臺灣的改變。
這本書,是三個關於陸生的研究,前前後後歷時近一年的時間,兩百多位陸生參與其中。為什麼要進行這項吃力不討好的研究呢?我想,最大的原因莫過於我的疑惑。
2011 年,我成為了臺灣第一批「陸生」,在臺就學,在開始的半年時間內,現實的臺灣深刻地衝擊著我的臺灣想像。成為陸生,在想像的寶島上求學,是令人振奮與期待的,然而現實的臺灣圖景衝撞卻又使人焦灼,感到失落。剛來到的時候,我碰上了女子排球世界錦標賽在臺大體育館舉行,我興致勃勃地與所有陸生一道,每逢中國隊的比賽都舉著五星紅旗到現場搖旗吶喊,唯獨中國隊與中華臺北隊的場次無一陸生前去。在舉著五星紅旗招搖吶喊的時候,我清楚地知道,在自己內心翻騰的是熾熱的國族
情感,這與從小接受的兩岸為同一中國的國族教育是不一致的;而在迴避大陸與臺灣代表隊賽事的行為裡,又何嘗不是在進行自我審查,警告著自己,凡事放到兩岸的架構下,它就不再是它原本的,它更多了一道政治的光圈。
臺灣,於我而言,是「家」還是「國」?「同為華人,可能兩百年前,我們的祖先在某個港口擦身
而過,今時今日,同在一個屋簷下的我們卻無法溝通,更走不進彼此的內心,因為生活細節、社會事件到國族認同,全球化的時代,我們卻自活成了一個孤島,無論線上線下」,我的一個陸生摯友在臺灣的第三年,如此地訴說著她的內心。
陸生的臺灣經驗讓他們經驗到「陸生」標籤的複雜性,也給陸生帶來「五味雜陳」的「中國」思考。抱持著都是「一家人」情愫的陸生,初來乍到,迎面而來的是現實臺灣的好與壞,因著學習生活的需要,時間加長,陸生選擇融入臺灣社會,卻迎面受到兩岸政治局勢的挑戰,不僅是一直視為祖國的大陸,甚至被嚮往為民主自由聖土的臺灣社會,都對其忠誠性產生了質疑。「我是誰」以及「中國應該如何界定」成為了陸生反思的議題。臺灣社會對陸生偏見、誤解等劃界區隔待遇,在面對臺灣人的時候,「中國」作為他們與生俱來的背景色,被貼上「陸生」的身份標籤後的他們不得不重新思考自身的身份問題,直面自己在臺灣社會遭受到的境遇。
在文化上,陸生一直把臺灣視為一個同樣具有「中國」原鄉的群體,或是一個處於地緣「中國」之外的具有血緣關係的使用同一符號語言的群體;然而在政治上,文化與血緣都被消解在認同中,「陸生」作為臺灣社會給予的特定身份名稱,就已經反映出臺灣社會對於這一特殊群體的劃界。在這一標籤下,期待與偏見並存。
不過,有趣的是,陸生在融入臺灣社會的過程中,一直不願放棄以「家」的情感來理解臺灣,而非以「國」的差別詮釋臺灣。陸生所經歷和面臨的這些問題,僅僅就只存在於兩岸之間嗎?
當把眼光放眼全球,不難發現,歷史是如此喜歡愛作弄人,不僅僅陸生,早從清末民初開始,那些漂泊在外的海外華人也同樣遭遇到一樣的處境。當我們把陸生的議題納入全球化下的華人流動脈絡下進行思考,重新審視「何為中國」以及「誰是中國人」的問題,即有關國家疆界、華人文化與身份認同的議題,是對「中國」的國家與文化意涵進行區辨無可迴避的部分。
有趣的是,過去關於海外華人的社會科學研究發現:對海外華人而言,因與生俱來所背負的社會、歷史、文化脈絡背景,無法將「中國」視為一個完全外在於自身的對象,但同時他們也無法如同未跨境到海外的中國大陸人一樣,以自家人的身份去述說「中國」,簡而言之,在界定自身與中國的關係的時候,「華人」與「中國人」的連結一直都存在著,但也模糊。這一點上,陸生跟海外華人一樣,都希望能夠找到一個恰切的身份概念來定義自己,卻始終難以實現。不論走在哪裡,我們都能夠深刻感受到
「中國人」的存在:當我們開始選擇向當地社會融入、釋出其誠意時,往往會因為其「中國」身份備受質疑。當陸生站在臺灣這片土地上的時候,其尷尬的身份位置使得他們不得不思考自己的身份問題;這與那些匆匆過客的中國遊客非常不同,對於他們而言,並不存在這方面的困擾,「中國人」的身份是無可置疑的,正如那些移居在海外的華人在未離開母國之前一樣,並不存在身份上的困擾,但是跨境離開母國之後,如何在國界模糊或之外的地區保有舊有的身份認同,則會受到挑戰。
從橫向來看,陸生在臺灣所遭遇的身份認同的議題,對於重新思考兩岸關係及其「中國」概念頗有助益。大陸幅員遼闊,所包含的族群各異,在歷史、文化、社會等層面都有極大的差異,如何在這種多族群多元文化的社會中進行名為「中國」的統一化安穩治理,是考驗著政府當局的大問題。臺灣問題與大陸的西藏問題、新疆問題具有一些共同之處,當人們所接受的認同教育與現實的文化族群意識存在落差甚至衝突之時,社會的各種情緒、衝突便會滋生。因此,本書借陸生議題的點,希望敲出一個面,藉由重新思考陸生在兩岸關係之中經歷的認同考驗,直面當今社會中的多元議題帶給我們生活最直接的挑戰。
很多時候,我不斷地追問自己,在臺灣所經歷的這些認同衝擊、認同思考乃至認同重設,破舊立新,這一過程是相當不容易的,焦慮、掙扎、恐慌、矛盾,各種不安的情緒張力往往把人逼得無處可逃,這是圖啥呢?
我很珍視這種先苦後甜的感覺,甚至常常在追尋。每一次的衝擊和反思,都不斷地讓自己看到身上習慣了的「自以為是」,有時候我感覺自己被大國思維寵壞了,覺得自己真是根蔥真是根蒜,我這麼想這麼理解的,別人亦是如此,少了一份從容的觀望,缺了一份悉心的傾聽,丟了一份真誠的尊重。我不喜歡旅行,因為匆忙的遊客總是忽略了太多與那塊土地的情感連接,所以我喜歡長久地在一個地方,這也是當初我選擇來臺灣的原因,這份苦,真可是自找的。
曾與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的蔣斌老師把酒相談,席間他也提到這種陸生在臺灣所遇到的認同衝擊的議題,我很是讚同他的想法,他說,為什麼陸生來到臺灣會有這種認同衝擊呢?難道臺灣學生到大陸就不會有同樣的衝擊?從一個方面來講,正是兩岸關係隔閡所致,這種衝擊從短期來講,可能會讓個人不適,也可能遭到社會的一些負評,但是從長遠來講,這是正視兩岸不同社會文化的開始,落差帶來重新的思考,帶來多元的尊重,這將造福於未來的兩岸關係發展。
伴隨著自身經驗上的很多疑問,我的指導教授黃光國博士以韋伯(M. Weber)之語勉勵我,對於一個研究者而言,他必須明白哪些事情是對自己而言是最為重要的,研究的意涵就在於研究者以其整個生命找出對其重要問題的解答。身為陸生,這一臺灣社會之邊緣群體的這番感受,於我而言正是有價值的議題。
胡俊鋒 誌於臺大心理學研究所
【代序/不得其所:身份錯置】
鞋子本身並不髒,但把它們放在餐桌上就變髒了;食物本身不髒,但將炊具留置在臥房,或者事物濺汙在衣服上,就變髒了,同樣情形有客廳裡的衛浴設備;放在椅子上的衣服。--道格拉斯,《純淨和危險》
許多日常生活中的事物,都有著它們相對應的規則與秩序,鞋子可以安置在鞋櫃上,卻不得放在餐桌上。我們被告知,一切事物都有恰切的安置之所,安身之處,這裡本身就暗示了經過歷史和經驗的層累下來,潛移默化在社會中的一系列行為規範,當某件事或者人不再安守在它本該在的地方時,他們就有所「逾...
目錄
代序 不得其所:身份錯置
Chapter 1 兩岸格局下的陸生
1.1 跨文化下的陸生
1.2 陸生的問題:我是誰
Chapter 2 國家疆域、華人文化與認同
2.1 「中國人」與「華人」:近四十年的概念分裂
2.2 「中國」的歧義:一分為三
2.3 經濟中國:以經濟貿易為主軸的合作體
2.4 政治中國:以主權為中心的現代民族國家
2.5 文化中國:以文化為基礎的「中心-邊緣」的天下觀
2.6 「中國」概念的政治與文化張力
Chapter 3 撬動「中國」認同
Chapter 4 「鄉」與「國」交織
4.1 政治中國:本國/異國
4.2 文化中國:故鄉/他鄉
Chapter 5 「利」與「情」糾葛
5.1 經濟行為下的兩難
5.2 政治關係裡的尷尬
5.3 文化思考下的異域
Chapter 6 認同衝擊
6.1 以陸生為主體的「中國」詮釋
6.2 疆界與文化
6.3 從文化衝擊到認同衝擊
Chapter 7 「中國」:多元共存
致謝
參考文獻
附錄一 談中色變:陸生政策在立法院
附錄二 研究數據
代序 不得其所:身份錯置
Chapter 1 兩岸格局下的陸生
1.1 跨文化下的陸生
1.2 陸生的問題:我是誰
Chapter 2 國家疆域、華人文化與認同
2.1 「中國人」與「華人」:近四十年的概念分裂
2.2 「中國」的歧義:一分為三
2.3 經濟中國:以經濟貿易為主軸的合作體
2.4 政治中國:以主權為中心的現代民族國家
2.5 文化中國:以文化為基礎的「中心-邊緣」的天下觀
2.6 「中國」概念的政治與文化張力
Chapter 3 撬動「中國」認同
Chapter 4 「鄉」與「國」交織
4.1 政治中國:本國/異國
4.2 文化中國:...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