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用無上限的時間去愛孩子,
相信你更願意花一下子的時間,用心和耐性去懂孩子,
就能改變孩子的一輩子。
我們常跟孩子說:學習不難,只要理解了,就會了!
親子關係亦是如此;理解孩子了,教養就容易了!
本書給你有效的方法,分享好教養:
【3大步驟】:互相理解,讓親子溝通好輕鬆
【6大問題】:安全感、生活力、自信心、學習力、創造力、人際關係……等當務之急
【30個實例】:親子間最易發生的教養情境隨時參考應用
【本書特色】
親職教養作家 李偉文
台灣家長教育聯盟暨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理事長 謝國清
真摯推薦(按姓氏比劃順序)
「好教養三步驟」:只要父母願意從「心」出發,教出好孩子,一點都不難!
步驟1.發覺
(如何觀察孩子平時的言行,發現其令人在意的行為舉止)
步驟2.理解
(集結第一線教育界人士同時也是媽媽身份的經驗,帶領父母如何有耐性解讀孩子,並理解孩子的行為所透露出的警訊)
步驟3.應對
(搭配最讓父母感到焦慮以及頭痛的30則教養實例,利用醫界以及教養專業學理分析,給予最有效的教養建議)
【本書重點】
◎擁有「安全感」的孩子,就擁有向外探索的動力
安全感對孩子的影響到底有多大?根據專家表示:孩子一直缺乏安全感,那麼將來長大做什麼事情都容易畏首畏尾,怕被人責備,所以沒有自信。甚至,對家庭、婚姻較會有恐懼感,對人、對事也容易產生敵意。所以,平時一定要讓孩子在充滿愛的環境裡成長,讓孩子有強烈的安全感,才能減少孩子在日後面對未知的恐懼。
◎擁有「生活力」的孩子,就能更有適應能力以及自信
教育學家說過:「我看過了,我忘記了;我聽過了,我記不清了;我做過了,我就記住了。」這充份說明了「動手做」對孩子的重要性。再怎麼疼愛孩子,也沒辦法一輩子替孩子遮風擋雨,與其等到孩子長大以後,在職場上一路跌得頭破血流地學習,倒不如放手,從小讓孩子動手做,從照顧自己到承擔家務,讓孩子體驗到「我做得到」、「我有能力」……種種的成就感,如此孩子才能長成更有自信、更有能力去愛的人!
◎擁有「自信心」的孩子,人生就成功了一半
有一句教育名言是這樣說的:要讓每個孩子都抬起頭來走路。而所謂的「抬起頭」意味著一個人對自己、對未來、對所要做的事情都充滿信心。因為當一個人能夠抬頭挺胸、大步前進的時候,心裡一定是信心滿滿的,不害怕困難與挫折,能夠欣賞別人和自己不同的特質;有自信的孩子,不擔心別人的評價,不會為了獲得肯定,盲從流行、或犧牲自己的權利,也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假如你的孩子能有這樣的心態,肯定能不斷地進步,表現一定能出眾。
◎別讓永無止境的競賽,扼殺了孩子的「學習力」
父母和孩子間的拉鋸戰經常發生在「用功唸書」這個議題上:「你考這什麼成績?你嘛幫幫忙,用功一點……」「作業咧?有時間玩沒時間唸書?」……看著孩子滿布紅筆圈圈的作業本、考試卷以及成績單上烙著「不及格」的紅色小字,爸媽因而心急如焚,總想盡辦法要孩子急起直追。其實,人生沒有統一的終點線,在爸媽催促著「快跑!」「往前跑!」這樣劍拔弩張的氣氛下,孩子無暇思考,只能拚命跑跟著大家跑,但萬一跑到終點時,孩子才發現「這不是我想要的人生」,該怎麼辦呢?
◎點燃孩子的好奇與熱情,擁有「創造力」,才更具競爭力
愛因斯坦在數十年前就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知識會受限,想像力卻可以包含全世界。」尤其在知識取得這麼容易的時代,「知識就是力量」,也必須重新定義。在現代,真正的力量不是來自於知識本身,而是來自於從知識衍生出來的創造力。為了我們親愛的寶貝,能夠維持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勇敢地探索這個世界,並在需要大人協助時,不害怕向自己的爸媽求助,請把嚇唬孩子的虎姑婆、大野狼藏起來,別再用恐嚇孩子的方法,抹殺了孩子的想像創造力。
◎能好好表達情緒的孩子,才能擁有好的「人際關係」
美國著名的心理及人際關係學家戴爾‧卡內基曾經說過:「一個人的成功,15%是靠他的專業知識,85%則是依靠他的人際關係。」也就是說,父母親若是想要孩子在未來能夠成功,那麼如何協助孩子在人生的旅程中,獲得這85%的得分就顯得格外重要。
親子互動,是孩子最初也最重要的人際關係,孩子從親子的互動中,學習如何表達情緒、面對需求不同的衝突時,也能學會解決問題與協調方法,然後帶著這樣的經驗走出家門,在交朋友的時候、在同伴間繼續琢磨自己的社交技巧。
作者簡介:
開企教養線編輯團隊
這是一個充滿愛的團隊!
我們共同的特色是:都是孩子,也愛孩子,更愛和已經有孩子的親朋好友們,分享彼此的父母經或和他們一起討論育兒的種種苦水,因為團隊裡的每一個人都有不同親子教育議題的採訪以及編輯相關經驗,總喜歡拿真實生活裡的親子教養實況來和專家說法交互比對,也常常能在這樣的七嘴八舌中,收獲頗多。
在一直接觸親子議題的期間,我們發現這一代的孩子比我們那時候所遇到的問題更多也更複雜,而有部份的父母仍一直在用以往自身接受到的經歷養育孩子,即使有部份照著權威的作法來教養孩子,卻是事倍功半,即使付出了再多的心力,孩子的教養,依然是令父母相當頭痛的問題。
我們希望能夠略盡微薄之力,找到對的方法,幫助這些心急如焚的爸媽們,因為我們和你們一樣,都有一顆愛孩子的心,也心疼你們的勞心勞力。所以,我們開始企畫一系列的親子教養書,我們不用專家說法來告訴你,而是,實際請在第一線接觸孩子、陪伴孩子,有實際親子教養背景的老師們,同時也是媽媽身份來分享經驗談,期望以實例加專業,真的能為爸媽們分憂解勞,讓孩子教養的問題,不再是難題。
章節試閱
28 我的孩子竟然沒有朋友
大人大概沒有想過孩子會有「沒朋友」的困擾,其實這種孩子還不少,有的孩子沒有存在感,所以連老師都經常忽略這類孩子的感受。這也無可厚非,畢竟老師難免無法面面俱到。就連當家長的,有時候可能只注意到孩子的功課,卻很少注意到孩子的人際關係出了問題。
Story»»»教養小故事
小如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孩子,每天作息正常,功課表現平平,也沒有什麼特殊的才藝,平常班上討論時也都不太發聲,回到家也像一般孩子一樣做功課,父母親也沒什麼好擔心的,但是由於長期不太熱衷同學之間的話題,其實小如在班上也經常被忽視。
班上每三個月會抽時間舉辦慶生會,同學用班費買了小點心和壽星的小禮物,到了慶生會的前一刻,才發現原來小如也是這次的壽星之一,但負責準備小禮物的同學居然漏了小如的一份,老師立刻出來打圓場,並且讓準備禮物的同學趕到校外買了一份新禮物,才化解了這場尷尬。
孩子需要同儕之間的話題
你是不是規定你的孩子不能看電視,不能看漫畫,不能玩電腦,不能看報紙,不能看電影?雖然媒體充斥著不是很適當的內容,但是全盤否決是不是也有點矯枉過正了?這影響的不僅僅是孩子的視野變小,對這個世界所發生的事情不了解,對時事及課外知識的吸收不足其實也會影響學習的效果。
更重要的是,對時下年輕人所接觸的事物不了解,孩子在同學之間沒有話題可聊,連帶地影響孩子和同學之間的互動,也讓孩子的社交能力退化,變得沒有自信,如果孩子的功課表現還算不錯,那麼孩子在同學之間可能就是用「個性孤僻」來形容,如果很不幸的,孩子的功課表現又不是那麼好,那麼孩子在同學之間的描述與形容可能就只有「自閉」與「自卑」這樣的詞彙。
一般來說,家長座談會的時候,學生通常也會在場,請父母們在這種場合之下也多多觀察學生之間的互動,你可以看到,許多受同學們歡迎的孩子,他們大概忙著和其他學生的父母親打招呼,如果你的孩子總是孤零零的一個人,那麼在正常的學校課程中,他大概也是孤零零的一個人上課,同學對他來說,就只是許多和他一起上課的人,他在學校生活中完全無法漸漸的社會化,變成一個獨行俠。
這樣的孩子通常缺乏課外知識的刺激,他們知道爸媽「一定」不會讓他們看電視、打電動、和同學外出,所以久而久之這些原本十幾歲孩子想做的事情,他們就放棄了,還會用一種安慰自己的方式說服自己:「這些事情不好玩,我不喜歡。」當別人開啟這類話題時,他就不講話,別人問他知不知道這些事情,他就表示不喜歡看電視或打電動。失去了發表意見的想法和能力,這樣不是很可悲嗎?
看電視、打電動是孩子日常生活中某種抒壓的方法,運動、閱讀報紙也是,如果他們還會上網寫寫FB、部落格,那也是其中一種方式,所以不管孩子採取哪一種抒壓管道,每個星期為他們安排時間,適度的讓他們有所接觸,會有些正面的效果,也讓他們有了社交的話題。
上作文課的時候,為了促進學生對於文章的理解能力,我有時候也會把在雜誌上或者網路上看到的不錯題材,拿來做為討論的主題,進而讓當做寫作題材,這樣的教學是有趣而且有效的,有時候會發現孩子們的想像力很豐富,他們腦袋裡所裝的想法其實比大人所以為的還要廣,像是讓他們看一張A4廣告,模仿寫出一個活動企劃案,他們安排的節目總是比大人們所想的有趣得多。
不過這時候也會發現一些孩子,對於這些題材採取興趣缺缺或無從下筆的態度,其實他們可能覺得題材很有趣,但沒有辦法發想,因為他們的腦海裡以前從未接觸過這種實用性很高的「作文題目」,他們甚至可能覺得這不算是作文,所以不曉得「起承轉合」的公式要怎麼套進來,其實我根本沒有要他們硬套四段式的作文公式,例如寫好一個活動企畫案只要顧慮「人、事、時、地、物」,而且段落不拘,運用的是思維邏輯和想像力。
讓孩子學習社交的能力
人是群居的動物,在群體社會中,透過互助合作才有辦法生存,但是現在的孩子們,漸漸喪失和群體互動的能力,因為,他們上下課總是要人接送,在家裡也不會做家事,在學校對團體活動逐漸冷漠,有了困難也不會求助。
對於父母或老師來說,可能會覺得這個孩子「很乖巧」、「有前途」,但是想想看,如果他年紀還這麼小,卻不會像其他孩子一樣對新事物具有好奇心,這是一件多麼反常的事情?
我的學生當中就有這樣的孩子,他已經算是比較大的孩子了,有一次去上課,他用說笑話的方式說他的同學假日去看電影發生的趣事,最後補了一句:「我覺得看電影是浪費時間。」我覺得很奇怪,就反問他:「你真的不想和同學去看電影?」他說:「反正我爸也不會讓我去看。」我說:「所以你想去看,但因為爸爸不讓你去,所以你只好安慰自己說:『這是一件浪費時間的事。』」他瞪大眼睛說:「你一定要講這麼白嗎?」
還有一個學生,他完全不看電視節目,連新聞也不看,更不用說什麼電影或小說了,他每天只能看課本、習作、參考書,如果這樣他功課表現一級棒的話,這些犧牲可能值得,但偏偏他學業成績一直不算好,勉強算中等程度,結果媽媽繼續管制他的娛樂,他很顯然和其他同學格格不入,整個人看起來也萎靡不振,當我和學生有討論作文的共鳴時,他只能靜靜坐在教室裡,一點也沒有參與感。
當老師在上課時,可以觀察一下學生在課程當中的反應,對於某些話題,有些孩子很熱絡,有些孩子則很冷漠,這些其實和孩子平常在家裡或校外所處的環境有關,父母親也可以從孩子自學校回到家裡的表現觀察孩子平時在校的狀況,有時候孩子可能會嘰哩呱啦講一些同學之間發生的事情,有些事情可能只是一句話帶過。如果孩子有社交上的問題,老師與家長可能就必須共同比照雙方的觀察結果,才能發現孩子是否有人際關係上的困擾,如果孩子話不多,或者對新事物缺乏好奇心,他們可能陷入這樣的困境而不自知,更需要家長及老師的引導走出來,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這樣的孩子很悲哀,長大後就算有很好的學歷,卻可能因為缺乏社交能力而遭受打擊,大人們在工作場合都可以發現,社交能力會影響工作時同事、長官對你工作表現的評價。社交能力和人際關係的培養本來就是在學校的團體生活中展現,當孩子缺少與團體互動的話題時,也無法和團體融入,壓力也無法抒解,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將有極大的影響。
所以我們可以依照孩子不同的年紀,適當安排他們的作息,隨著孩子的成長,讓他們選擇一些喜歡看的電視節目或課外書籍,加強課外知識的刺激,強化想像力與創造力,同時也藉著電視新聞和電動的話題,讓他們在校內可以發展社交的能力,多交一些朋友,有時候也可以讓孩子在朋友圈中談談心事、從事一些體育活動,有了抒解壓力的管道。
懂得分享的孩子,獲得更多
孩子們對於他們的生活周遭沒有感受,對於自己所得到的總是認為理所當然,也不懂得分享之後能得到更多,所得到的當然不是說原本在手上的實質物品變多,而是他可能因為分享而得到更多的感激或友誼。
有時候上課,我會把自己隨手得到的小玩具當成上課時的獎品,不定時的獎勵孩子有「專心上課」,但是我發現他們已不像我們小時候那樣,得到獎品時感受到那份榮譽,如果獎品不是他們之間當紅的卡通偶像,他們完全就是一付「失望」的表情,這還不打緊,還有孩子用鄙視的口吻說:「這個很爛,我不要。」大大打擊我的心靈啊。
後來因為每次發獎品所衍生的狀況,讓我每次要發獎品的時候都非常謹慎,要想孩子現在喜歡的是什麼卡通,發什麼卡通的週邊商品才有鼓勵的效果,還要想他們會不會互搶,最好同時準備不同等級的獎品,以便最後「人人有獎」而不致於發生互搶的狀況,結果因為太麻煩,發獎品的次數減少,雖然紛爭也不再發生,但原本獎勵學生專心上課的心情就消失了。
導致這樣的情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自私」,當孩子對於「獎勵」與「榮譽」產生自私的心態,當老師的為了妥善處理這樣的情況,當然只好謹慎小心,而減少了原本孩子們可以得到的次數,當然,孩子們本身不會感覺到什麼,但事實上他們真的少了實質上可以得到的數量。
而在班級活動中,「自私」還會影響到分組活動的成績,相信從小到大,我們自己也有親身體驗,明明是分組活動,同一組有的同學從頭到尾一手包辦所有事物累得要死,有的同學卻一點力也不用出,直接就得到分組成績,反正老師打的都是同一個分數,對於出不出力這件事,老師不清楚,同學不在乎,所以真正在做報告的就只有那少數幾個人。
社會上也是如此,一個案子要很多人一起完成,但有的人馬馬虎虎虛應故事,有的人認真負責每天加班,結果大家領的薪水都一樣,但想想,如果每個人都自私而不把自己應該負責的項目做完,這樣案子沒做完被客戶「釘」,無法請款,公司減少收入,也可能搞到最後大家都捲鋪蓋走路。也許有人以為現在的社會環境就是要不斷的強調競爭才能生存,更何況古語有云:「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不教孩子競爭就是置孩子的未來於不顧?其實不然,就因為社會過度強調競爭,我們更應該在生活中強調互助、互惠、團結的價值,孩子只懂得競爭,卻不懂合作;只追求成功,卻無法承擔失敗;只懂得自保,卻不知互助;只懂得應付生存,卻不知什麼是生活。這對孩子的未來是不利的。
不經意的暴怒,孩子很快就學以致用
之前和朋友一起看《毀滅倒數二十八週》,是《毀滅倒數二十八天》的續集,有個地方可能沒什麼人注意到,影片裡面的科學家發現了引起人類變成喪屍的病毒,就取名叫「暴怒」,一旦被「暴怒」病毒感染,人會先變得容易衝動與生氣,接著病毒癱瘓生理與思考的機能,這個人就算是死了,接著復活,卻只能用「爭奪」與「撕咬」的方式永遠活下去。很有趣的是聖經裡也有七罪,當中也有「暴怒」,佛教中也叫我們要遠離「貪、嗔、癡」,其中的「嗔」就是「暴怒」。
想想看,人什麼時候會產生「暴怒」的情緒?「暴怒」其實就是情緒激動的產物,當孩子做錯事時,父母親或老師常常會用吼叫的方式對待做錯事的孩子,孩子不寫功課時,大吼:「還不快去做功課?」孩子只顧玩遊戲時,大吼:「不要再玩了!」孩子考試考不好時,大吼:「你考這什麼成績?」孩子放學晚回家時,大吼:「這麼晚才回來?你乾脆不要回來好了!」諸多情緒化的字眼,有用嗎?
‧ 暴力,是會複製的
孩子從小就在這樣的溝通方式下成長,要不就是被罵得完全沒有自信,不然就是用相同的方式對待別人。舉個例子來說,我有個學生,每天被她媽媽吼著,我幾乎從來沒有看過她媽媽「好好」和他說話,特別是在我面前時(這也難怪,她媽媽是安親班老師,我在她媽媽的安親班教作文)。每次去上課的時候總是聽見媽媽管小孩時高分貝的「吼叫聲」,一開始我很不舒服,但自己也帶過安親班的孩子,明白孩子有在時間內完成功課的壓力,為了讓孩子們儘快完成功課,安親班老師不得不吼叫。
再舉個親身的例子,小時候我母親也是用「打罵」和「吼叫」的方式在教我們做人處事的方法,又因為我是家裡最大的孩子,母親認為只要管好我,就可以連帶影響其他弟弟妹妹,但是在我還小的時候,我只知道做錯事情就「應該」被打、被罵,卻不知道這只是媽媽的手段,等大了一點,媽媽要我幫她管好弟弟、妹妹,當弟弟、妹妹做錯事情,我也如法炮製,不管人是在家裡還是在街上,直接從頭上「巴」下去,然後一頓厲聲斥責,鄰居看到了便跑去跟我娘親告狀,說我怎麼那麼「恰北北」,當街打弟弟的頭。
我媽回到家之後又揍我,可是那時候的我只覺得莫名其妙,我明明是照著媽媽的話去做,而且媽媽也是這樣打我的,為什麼我不能打弟弟?不能揍妹妹?後來每次我要打他們的時候都躲起來偷偷打,而且嚴重恐嚇他們不准跟媽媽告狀。
現在回想起來,小時候的我真是「惡霸」,不過我當時完全是依照大人的方式在「教訓」弟弟、妹妹,一點也不覺得這是錯的,一直到後來長大了,我才察覺到這樣的「暴怒」會對別人造成傷害,接著才漸漸減少對弟弟、妹妹的毆打。後來每次回憶起這些事情時,媽媽說我常「習慣性」的欺負弱小弟妹,我就會開玩笑地回她說:「跟你學的。」
‧ 暴力管教,讓孩子失去自我控制力
我的一個大學同學最近花了很多錢和時間參加「心靈成長」的課程,老實說他到底在那個課程裡獲得了什麼,也從來沒有告訴過我,他總是說他「得到了很多」,但確實是什麼感受他也說不出來,或者是課程中心有暗示不能講明白也不一定,但從談話的過程中可以發現這是他在人際關係上產生困擾所致。
這個同學有一個很「厲害」的媽媽,從小用傳統打罵的方式教育孩子,而我同學的個性也屬於比較負面的那種,既然無法反抗,就只有消極的面對,從國小到國中都沒有學習動力,不過她媽媽很厲害的地方是,她知道自己的孩子不笨,讓她在國中的時候重考一年上了不錯的公立高中,高中三年依然不愛念書,覺得念書沒什麼目標,最後能衝刺考上大學的原因也只是「不想回到重考班那種不是人過的生活」。
好不容易大學熬過去,畢業之後面對工作依然得過且過,人家叫他做事他就照做,天氣不好要不要上班也得看她心情好不好,她心情不好不想上班,到公司也是做不了什麼事,她覺得不如不要去。不過她其實天資聰穎、思考和邏輯都很好,每次和她辯論的時候她都很會抓別人的語病,以前在念書的時候就不曉得為什麼老是不好好念。
所以她老是換工作,永遠找不到一份安定又合她心意的,加上感情因素走不出自己設的圈套,鑽牛角尖,才終於去上「心靈成長」的課程,她在課程中才找到自己為什麼走不出來的原因──當她習慣了不斷被管制,就失去自我控制的能力,也失去了獨立生活的能力,當出了社會,需要更加獨立的時候,一下子沒有辦法自己在社會上立身處世,失去自信,也給自己的發展設限。這些其實很大一部份都起於小時候被管教的經驗。
大聲不見得有用,有理才是王道
很多老師和爸媽們求好心切,又因為自己工作的忙碌,導致當孩子有什麼狀況的時候,總是用「吼」的方式來處理。或許在孩子很小的時候還沒什麼反應,但當他們長大之後,尤其是進入青春期,他們開始會覺得被吼叫的感覺很不好,有的孩子面對爸媽親及老師的「吼叫」完全採取置之不理的態度,有的孩子則會跟著爸媽和老師一起「暴怒」。
以前我在一間私人小公司上班的時候,也遇過會對其他同事「吼叫」,甚至是會議上對我「丟筆」的老闆,看到老闆這樣對我,其他同事就開始找工作準備離職,我自己也不舒服,負責的專案告一段落也離職了。但工作上遇到老闆對人吼叫,可以遞辭呈離開,對自己的父母親可沒有辦法這麼做,如果孩子想要離開,最多也只是在成年之後到外地唸書或工作,離開原生家庭,沒有辦法改變血緣關係,這樣的問題總有一天還是會不斷發生,惡性循環之下,親子關係愈來愈惡化,怎麼不令人感嘆呢?
在安親班的這段時間,通常是我情緒最不好的時候,因為不但孩子很吵鬧,安親班老師為了管制孩子的吵鬧也跟著加入高分貝的世界,這不是很諷刺嗎?我曾經問過孩子們:「你們覺得有事好好講比較好,還是我要像其他老師一樣用吼的?」孩子們都表示他們不喜歡聽到吼叫聲,吼叫聲讓他們覺得不舒服,他們認為用講的就可以了,他們也不喜歡老是被罵。
通常班級秩序不好的時候,我會在吵鬧聲中先沉澱自己的心情,然後走
進他們的圈子裡,和他們輕輕地說:「安靜,不要講話,聽我說。」一開始
孩子們聽不到我在說什麼,就會跟著安靜下來,然後我就會持續小聲地說:
通常班級秩序不好的時候,我會在吵鬧聲中先沉澱自己的心情,然後走進他們的圈子裡,和他們輕輕地說:「安靜,不要講話,聽我說。」一開始孩子們聽不到我在說什麼,就會跟著安靜下來,然後我就會持續小聲地說:「你們講話的聲音讓我也聽不到自己的聲音了。」接著孩子們就會自然而然安靜地聽我上課。
我們自己在學校上課的時候應該也有這種經驗,愈是吵鬧的班級,老師愈喜歡用高分貝的聲音大喊:「不要講話!」結果學生反而愈講愈大聲,愈來愈吵鬧,如果不是老師用力敲黑板或用麥克風說話,在底下講話的同學們根本聽不到老師要我們安靜的訴求,再大聲的「吼叫」也於事無補。
如果你經常對孩子吼叫或者體罰孩子,那麼請漸漸減少用這種方式溝通,因為這等於是讓孩子一直處在暴力的溝通模式下成長,最後只會把這些方式學起來,情緒變得容易激動,也容易出手傷人。
28 我的孩子竟然沒有朋友
大人大概沒有想過孩子會有「沒朋友」的困擾,其實這種孩子還不少,有的孩子沒有存在感,所以連老師都經常忽略這類孩子的感受。這也無可厚非,畢竟老師難免無法面面俱到。就連當家長的,有時候可能只注意到孩子的功課,卻很少注意到孩子的人際關係出了問題。
Story»»»教養小故事
小如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孩子,每天作息正常,功課表現平平,也沒有什麼特殊的才藝,平常班上討論時也都不太發聲,回到家也像一般孩子一樣做功課,父母親也沒什麼好擔心的,但是由於長期不太熱衷同學之間的話題,其實小如在班上也經常...
作者序
愛孩子的方法,你今天Update了嗎?
在現今絕大多數的親子關係中,「愛」一直是最不缺乏的,爸媽總是盡最大可能把所有的愛都給孩子。但,過多的愛,有時反而是傷害,要做到最有效的親子教養,光是有滿滿的愛,是絕對不夠的!
相信,你我都曾經有過:「爸媽,你們也當過小孩啊!為什麼就不能了解我在想什麼呢?」的感嘆。因為別說是現在,從前的父母也甚少「聆聽」自己的孩子,更何況進而能「理解」孩子的父母就更不多了。於是,只要一發現孩子的行為出現問題,有了偏差,便開始心急地要求、命令甚至是禁止孩子做某些事;再不然就是總愛恐嚇孩子:「再哭,警察就要來抓你了!」、「再不乖,就去做別人家的小孩!」、「你怎麼不像誰誰誰那麼聽話?」……,甚至還有拉旁人當共犯的說法,像是「不要哭了,你看阿姨在笑你了!」不論聽到或看到這些「親子對決」的現場,氣急敗壞的大人和傷心欲絕的孩子,都讓人覺得很心疼。
辛苦的大人們呀,其實有些習以為常的教養方法,早就退流行了;這些看似有效的作法,其實往往最無效,因為父母並未同理心的去了解孩子的心情或想法,找出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或原因,光是一昧的用自己的方法或專家的建議,當然也就無法解決問題,此外,更因為親子之間未建立起信任的關係,孩子總是覺得「父母不懂我的心」,久而久之就更不願對父母敞開心房說心事,對父母更是「口服,心不服」。
其實,還有更好更有效的教養方法,可以更省力地化解親子衝突。憑良心說,現代父母的壓力比起以前是更巨大,除了要面臨經濟壓力之外,還要顧及孩子的「競爭力」,除了不時為了孩子的事操煩,甚至深怕孩子輸給別人而緊張兮兮,雖然也想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關係,卻不知不覺變成了和從前的父母一樣,眼看著孩子的心離自己越來越遠,最後不禁嘆息:「我這麼辛苦,究竟是為了什麼?」
是啊!不只現在的孩子很累,父母更是辛苦,所以這本書雖然看似是在替孩子發聲,實則含有更多想要照顧各位父母的心情。
雖然,關於怎麼當個好爸媽,絕對沒有統一的標準答案,但是親子教養的確有些常見的盲點可以去除。在這本書中,我們試著標舉出教養路上孩子常見的 30 個問題,並輔以專家建議的解決方法,建議爸媽可以實際在生活中嘗試,再去蕪存菁,找出屬於你們家、最適切的教養模式。
最後,提醒辛苦的爸媽們,每當親子互動碰上難題時,每當孩子怎麼教都教不會的時候,千萬別忘了再問問自己:「愛孩子的方法,今天 updated 了嗎?」發覺問題,進而去理解,然後才能應對解決,期待閱讀著此書的你,能夠常常能想起小時候自己曾有過的心情,時時回想自己還是個孩子時的需求,那麼,你肯定能夠得到更多的力量,也能在教養的路上越走越順利、幸福。
愛孩子的方法,你今天Update了嗎?
在現今絕大多數的親子關係中,「愛」一直是最不缺乏的,爸媽總是盡最大可能把所有的愛都給孩子。但,過多的愛,有時反而是傷害,要做到最有效的親子教養,光是有滿滿的愛,是絕對不夠的!
相信,你我都曾經有過:「爸媽,你們也當過小孩啊!為什麼就不能了解我在想什麼呢?」的感嘆。因為別說是現在,從前的父母也甚少「聆聽」自己的孩子,更何況進而能「理解」孩子的父母就更不多了。於是,只要一發現孩子的行為出現問題,有了偏差,便開始心急地要求、命令甚至是禁止孩子做某些事;再不然就是總...
目錄
前‧言
Chapter 1 原來,孩子沒有安全感
01 爸媽太忙,沒時間好好陪陪你
02 不聽話就開口罵、動手打
03 總是命令口氣,漠視孩子的感受
04 和父母聚少離多,缺乏家庭溫暖
05 混亂的隨性生活作息
Chapter 2 天吶!不及格的生活力
06 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全包式照顧
07 不忍心見孩子受挫折
08 不用擔心,一切自有爸媽作主
09 孩子有求,父母必應
10 再累都不放手
Chapter 3 哭哭,為什麼沒有自信
11 孩子總被否定,缺少讚美
12 大人很愛說「不可以!」
13 教養態度搖擺不定
14 比較,很傷孩子的心
15 當眾數落孩子的缺點
Chapter 4 糟糕!孩子不喜歡學習
16 讀書很無聊
17 明明有認真,就是讀不會、考不好
18 念書總是分神,無法專心
19 學習一點都不有趣
20 分數就是一切
Chapter 5 是誰?扼殺孩子創造力
21 孩子,靜一靜
22 乖乖坐著就好
23 除了玩,你還會什麼?
24 不要再問「為什麼」了
25 重用3C保姆
Chapter 6 頭痛!難解的交友問題
26 不喜歡輸給別人
27 孩子在學校被欺負了
28 我的孩子竟然沒有朋友
29 心裡有事口難開
30 小小年紀不准談戀愛
前‧言
Chapter 1 原來,孩子沒有安全感
01 爸媽太忙,沒時間好好陪陪你
02 不聽話就開口罵、動手打
03 總是命令口氣,漠視孩子的感受
04 和父母聚少離多,缺乏家庭溫暖
05 混亂的隨性生活作息
Chapter 2 天吶!不及格的生活力
06 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全包式照顧
07 不忍心見孩子受挫折
08 不用擔心,一切自有爸媽作主
09 孩子有求,父母必應
10 再累都不放手
Chapter 3 哭哭,為什麼沒有自信
11 孩子總被否定,缺少讚美
12 大人很愛說「不可以!」
13 教養態度搖擺不定
14 比較,很傷孩子的心
...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