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荷蘭「終身公寓」到「失智農場」,
從日本「上錯菜餐廳」到「葵照護」革命,
從英國「共生社區」到台灣「不老夢想館」,
熟齡族才是未來社會的銀色資產!高齡化是「問題」還是「機會」,是「負擔」還是「資產」?
作者楊寧茵旅居矽谷多年,曾帶領一群平均年齡81歲的不老騎士,前往美國進行騎蹟之旅,與這群「心不老、夢不老、行動不老」的長者近距離接觸,顛覆了她對老年生活的想像,重新思考對老人家來說,到底什麼是最重要的?
原來,怎麼活著?自己的人生是不是能自己作主?如何幸福地走到最後?才是大部分人關心的事。
創辦社會企業「銀享全球」後,她積極走訪全球,看到世界各國面對「銀色浪潮」的各種可能性,從初老、中老、老老……要怎麼活得踏實、活得精采,一一翻轉了我們對於高齡照護的迷思,甚至發現:「變老可以是一件正面快樂的事!」
▍5大關鍵字 × 23個各國案例,翻轉高齡化社會想像
▍第三人生 × 世代共生 × 幸福長照 × 翻轉失智 × 銀色資產
透過23個國際經驗,翻轉高齡化社會想像,深入介紹美國、英國、荷蘭、日本、比利時等各國成功案例,搭配【台灣經驗反思】,提供最適合台灣在地高齡生活設計與長照改革的方向。
◆關於「第三人生」
迷思:工作這麼久,退休後難道只能帶孫子、過清閒日子?
〔翻轉迷思案例1〕日本上勝町:結合地方創生,把不具生產力的老人轉化為經濟生產主力→最好的照顧就是不用照顧。
〔翻轉迷思案例2〕美國安可組織:藉由「有意義人生獎」等方案,將高齡人口轉化為「人口紅利」→退休律師幫移民家庭度過次貸風暴!
◆關於「世代共生」
迷思:長輩年紀大了行動不便,難道只有「送到專業安養中心」這個選擇?
〔翻轉迷思案例1〕美國長者同居網站Silvernest.com:媒合高齡房東&新手教師→減少年輕教師開銷,老人家也能獲得收入與陪伴!
〔翻轉迷思案例2〕荷蘭MAX電視台:為熟齡族群打造專屬電視節目→50+族群是今後的消費主力!以他們的需要為訴求,他們就願意掏出錢來。
◆關於「幸福長照」
迷思:長輩不健康的只是身體?無微不至的醫療服務就夠了嗎?
〔翻轉迷思案例1〕英國長者服務組織Age UK:長者除了醫療、藥物,更需要你我的心靈陪伴→幸福感提升了,照顧需求就減少了!
〔翻轉迷思案例2〕日本葵照護:以「小規模、多機能」的團體家屋為主體→滿足老人家「無論何時,都想待在感覺像家的地方」的心願→讓照顧就像在家一樣自然
◆關於「翻轉失智」
迷思:一旦家有失智老人,家人只能寸步不離?
〔翻轉迷思案例1〕美國阿茲海默活動中心:失智長輩並非失能,與其擔心走失而隔離保護,同理心+適當的行為引導,協助長者與失智共存。
〔翻轉迷思案例2〕荷蘭失智農場:協助失智長者保持與常人一般的生活→長者不應因為失智而失去自我!
與其被迫跌跌撞撞地進入「老後人生」,無法好好享受這份老天爺給的大禮,
期待每個人能像書中老奶奶大聲說出:「這輩子我從沒這麼快樂過!」
老樂時代,充滿各種可能,我們一起來打造!
【本書特色】
1. 作者是社會企業「銀享全球」共同創辦人,曾協助台灣紀錄片不老騎士在舊金山灣區、洛杉磯、華府和紐約等地上映,並協助帶領片中不老騎士進行騎蹟之旅,成功將台灣高齡樂活的形象推向美國主流社會。
2. 透過5大關鍵字 × 23個各國案例,翻轉高齡化社會想像,深入介紹美國、英國、荷蘭、日本、比利時等各國成功案例,搭配【台灣經驗反思】,提供最適合台灣在地高齡生活設計與長照改革的方向。
3. 本書以全球為經、以本地為軸,探討個人及社會如何以更積極正面的態度面對人生第三幕的不同想像,鼓勵每個人「自己的老年生活自己設計」,活出幸福晚年。
★陳穎叡(新北市家庭照顧者關懷協會理事長)
★馮 燕(台大社工系教授)
★楊振甫(5% Design 社會設計創辦人)
★蔡昕伶(銀享全球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
★楊培珊(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李若綺(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
★涂心寧(台灣長照及高齡健康管理發展協會祕書長)
★李竺姮(智榮基金會副執行長)
★紀金山(好好園館及有本生活坊創辦人)
★林金立(長泰老學堂健康照顧體系執行長)
★許佐夫(多扶事業創辦人)
★林依瑩(前臺中市副市長、伯拉罕原鄉共生基地推動者)——銀光閃閃推薦
作者簡介:
楊寧茵
社會企業「銀享全球」共同創辦人。2013年協助台灣紀錄片不老騎士在舊金山灣區、洛杉磯、華府和紐約等地上映,並協助帶領片中10名不老騎士進行騎蹟之旅,成功將台灣高齡樂活的形象推向美國主流社會。本書以全球為經、以本地為軸,探討個人及社會如何以更積極正面的態度面對人生第三幕的不同想像,鼓勵每個人自己的老年自己設計,活出幸福晚年。
章節試閱
【摘文1】
CASE STUDY08∕史丹福設計競賽
面對長壽人生,邀請年輕世代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
一個托盤、一只碗、一個杯子、一支湯匙和一把叉子,乍看之下,這只是一組塑膠餐具,真的沒什麼特別,頂多是顏色繽紛了點。你可能會想:這是給小孩子用的吧!?
但這組餐具,處處是玄機。
例如,湯匙和叉子的角度設計得恰到好處,讓人比較好握、也比較好舀;又例如,杯子的內部設計有自然的高低差,讓吸管不易滑動,也就比較好吸……諸如此類的巧思,細看之下,讓人驚艷。這組外觀看似平凡,卻蘊含了許多精密巧思和細膩設計的作品「EATWELL」,在美國得到了評審委員和觀眾的一致好評,勇奪第一屆史丹福長壽中心「設計競賽」(Design Challenge)首獎,並獲頒1萬美元獎金,設計者正是來自台灣的姚彥慈。
史丹福大學長壽中心所舉辦的設計競賽,自2014年開始舉辦,今年即將邁入第七屆。台灣的社會企業銀享全球認同這個競賽的理念,也於2015年開始合作舉辦競賽的亞洲區大賽,目的在提供平台,讓青年學子透過思考和設計,認識高齡社會並嘗試提出解決之道。
開始舉辦這個比賽的第一年2014的設計主題是「如何擴展失智症患者獨立生活的能力」,期盼透過設計,讓有認知障礙的病人,例如患有阿茲海默症或老人失智症者,可以重拾自己獨立生活的能力。
「設計靈感其實來自於我的奶奶,」姚彥慈說,她從小就和奶奶非常親近,眼看著奶奶因為失智症慢慢失去了溝通和生活自理的能力,「連吃東西這麼簡單的事對她來說都變得極為困難。」例如,一般餐具弧形的設計原本是為了好看,但對需要「挖」食物來吃的病人來說,卻極不實用,因此,他們很容易把食物灑得到處都是,自己卻一口都吃不到,也讓照顧的人非常頭痛,許多患者因此都必須仰賴照顧者餵食。
「我的設計是讓盤子和湯匙的內部接觸點呈直角,這樣就好挖多了,也因此,失智症者就可以自己吃飯,這對維持他們的自主和尊嚴帶來很大的心理功效。餐具的外部還是呈現弧形的設計,一方面是好看,一方面也是方便堆疊。」
再說喝水吧!因為怕老人家嗆到,都會讓他們用吸管喝水,但其實吸管放在一般杯子裡會一直滑來滑去,不太好吸,自然讓很多老人家因為喝不到水而不愛喝水,「我就讓杯子內部有個高低差,這樣吸管會自然地固定在一個地方,當然就好吸多了!」
姚彥慈的巧思還包括:餐具選擇引人食慾的顏色、刀叉握把的角度讓工具更好握……等。
評審之一、美國最大的安養機構布魯克戴爾(Brookdale)失智部門負責人(VP Dementia Care) 克林格(Juliet Holt Klinger)在頒獎時語帶哽咽地說:「這是我一直在找的東西!」她對姚彥慈的設計既驚艷又感動,忍不住給姚彥慈一個大大的擁抱。「因為我們公司旗下所有機構加起來有6500多個失智病人,他們每天要吃三餐,光是餵他們吃飯、清理善後對我們來說就是大事,需要動用好多人力,可是始終找不到解決之道。終於有人從使用者的角度來發想,設計了他們可以用的餐具,我真的好感動!」
姚彥慈說,這個作品最原始的構想源自她在舊金山設計學院的碩士畢業計畫,之後經過多次的修正。為了正確設計出使用者可以用的東西,她利用週末假日到老人中心和療養院當義工,實地觀察老人家,尤其是失智症者吃飯的情況,也花大量時間上網蒐集和閱讀資料,了解失智症者的情況,希望自己的設計真能解決他們的問題。
出國前,姚彥慈畢業於東吳大學社會系,並雙修日文,但她發現,自己最喜歡的還是動手做,因此畢業後決定遠赴美國念設計,「我其實先去日本,但去了日本才發現,日本很多的設計都來自美國,因此,決定到美國來取經。」
選擇畢業作品時,大部分同學都在想怎麼設計個又酷又潮的商品,只有她一頭栽進老人的世界,而且堅定不移,「我不清楚老人家到底需要什麼,所以,我只能想像,並用很多的觀察,還有不停地問問題。」
身為設計競賽第一屆首獎的得主,姚彥慈的故事也成了史丹福設計競賽最激勵人心的一個篇章。其實大部分的學生作品要從概念到上市,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六年多來,許多參賽和得獎團隊雖然有心將作品往前推進,但要付出的心力和成本實在很高,所以至今能夠成功上市者寥寥可數。
所幸姚彥慈有超乎常人的決心和毅力,她把一萬美元的獎金全數投在創業上,並透過群眾募資平台募得足夠資金來進行第一批量產,並且不辭辛勞地在美國、台灣、中國之間飛來飛去,親自尋找製造商、經銷商和合作夥伴。她在舊金山的設計工作室SHA DESIGN,鎮店產品就是這套餐具EATWELL,也透過電商平台在全球開賣,台灣可以透過樂齡網等電商平台購得。
「大賽後其實很多安養院都有興趣,但他們只要成品,並不想投資開發的過程。也有通路商有興趣,但他們要的(抽佣)成數太高了,我覺得是種剝削,幾經考慮還是決定自己來。」捲起袖子,什麼都自己來,雖然壓力很大,但姚彥慈樂在其中。現居矽谷的她也不時受邀回台分享她的作品和創業故事。
「我不會說這是一件簡單的事,但就算叫我重來,我還是會這麼做!真的感激有這個機會並經歷創業的過程,讓我覺得這樣的人生很值得!」
◎在高齡研究融入青年世代的創意、想像力和行動力——史丹福設計競賽
要認識設計競賽,先來了解一下負責的主辦單位——史丹福長壽中心(Stanford Center on Longevity,簡稱 SCL))。美國許多大學或高等院校的高齡或老化研究中心,大部分是專注在aging (老化)或gerontology (老人學),研究關注在老化及其影響,但史丹福長壽中心則以「longevity」(長壽)命名,就是希望有所區隔,「我們希望專注的不是只有老化,而是整個長壽人生所帶來的機會與挑戰。」長壽中心的創立主任蘿拉.卡斯譚森博士(Dr. Laura Carstensen) 表示。
卡斯譚森本身是知名的社會心理學家,長壽中心的創立副主任是具有醫學背景的藍道(Dr. Lando),而為了強調長壽中心聚焦長壽而非老化、關注全齡生活而非後期醫療的面向,中心的設立方式也和其他大學或研究單位很不一樣,美國其他類似性質的高齡研究中心通常都隸屬某一類學院之下,例如醫學院、工學院或心理學院,並接受其經費支持,但這樣會限制研究的項目和內容;因此史丹福長壽中心選擇直接隸屬校長辦公室,而非單一學院或系所,且財源完全自籌。
長壽中心下設三個部門,分別是心智、行動和財務安全,這三個部門主任都不是學界人士,而直接從產業界招募。中心相信,一個人唯有在「心智敏銳、行動自如和財務無虞」的情況下,才能擁有一個健康富足並且有意義的人生。在這三個指導原則下,學界和業界密切地跨領域合作,以建立跨世代的百歲人生戰略與藍圖,是中心近年來一直在思索和關注的焦點。
長壽中心透過種種不同的設計,來突顯中心的理念:他們相信長壽議題絕對需要跨領域的合作,希望藉由這樣的架構設計來維持中心的獨立性和多元性,因此史丹福任一系所的教授只要其研究牽涉到長壽議題,就可和中心進行合作,並藉由中心為一個平台進行整合並建立跨領域的實質合作。
行動部門的主任肯.史密斯(Ken Smith)是工程背景出身,過去在英特爾服務多年,後被網羅至中心服務,並負責籌劃史丹福年度設計競賽。
2013年,一位校友約見了史密斯和卡特譚森,他希望捐款給中心,但希望這筆錢用來協助長壽中心推展更具有創新意義的研究計畫。卡特譚森一直在思索如何在高齡研究中結合更多青年世代的創意、想像力和行動力,就決定用這筆捐款來付諸實行,面對全球青年學子徵件的史丹福銀髮設計競賽因運而生。
史密斯從一開始就擔任這個計畫的負責人,他承認2013年秋天首次開始徵件時,他的心情既興奮又忐忑,「因為實在不知道會收到什麼樣的作品,也不確定有沒有機會達到我們的目標。」他坦言,組織整個競賽最困難的,其實是訂題目,「因為題目必須兼具深度和廣度,我們既不希望限制年輕人想像的空間,也不希望他們太過於天馬行空而失去可行性,最重要的是我們希望設計作品能讓大家知道高齡研究其實需要跨領域和跨專業的合作。」
他對於青年世代可以對高齡研究帶來的創新充滿期待,因為「他們的思維還沒有被過去的想法制約,還有許多的可能性;但也因為他們都還未親身經歷老化的過程,所以要去理解和定義問題,找出需求,提出解決方案,這一連串的過程,需要很多的想像力和行動力。真的是一個很大的挑戰(Challenge)!」(作者按:設計競賽英文名是Design Challenge,這裡的Challenge有雙重涵義。)
台灣社會企業銀享全球自2015年開始舉辦史丹福設計競賽亞洲區大賽,至今有超過270個投件作品,參與的學校超過40個、參與學生超過1110名。六年來台灣團隊不但多次入圍全球八強,也曾數次勇奪前三名大獎,包括台灣科技大學的「回憶錄大富翁」、交通大學的智慧社交盆栽Potalk、大葉大學的沐浴椅(Bath Chair),以及元智大學的「枕頭戰——我要我們憶起玩」。
【摘文2】
CASE STUDY09∕高齡設計師的啟示
關於老年,你該知道的10個態度
若你在台灣社會中看到瓊恩.費雪(June Fisher)女士,你可能會不由自主地同情起她。滿頭白髮,還要拿著助行器賣力地往前行,你可能會覺得她應該要坐在輪椅上被外勞推著走,即便拿著助行器,她的行動依然遲緩,甚至會讓你覺得不耐煩,心想她走得這麼慢,把你的去路都擋住了,等會約會要遲到了;也或許是你有顆善心,想幫她做點事情,開個門、拿個東西、扶她過馬路……甚至還會為這份小小善心感到驕傲,覺得今天日行一善了……
但你不會想到,對費雪女士來說,她最想要的,不是有人幫她拿東西、幫她開門、扶她過馬路;而是坐下來,和她有段關於輔具設計、關於醫療發展、關於科技如何運用在高齡領域和關於人生的種種有意義的對話(intellectual conversation)。
◎IDEO設計顧問提醒社會:我們對高齡者仍存有許多刻板印象
過去幾年,我以「銀髮創新」為題,帶了多個銀享全球參訪團走訪世界各地,包括美國西岸的科技之都矽谷、歐洲的創意發想之國荷蘭,以及與歐洲關係密切卻又自成一格的英國,參訪主題設計包括優質整合服務、高齡科技創新、居住創新、第三人生設計等。
2017年3月底我們在矽谷進行了持續一週的銀髮創新之旅,參訪了各式各樣的高齡服務單位如安樂居、阿滋海默活動中心;或是醫療專業機構如史丹福醫院;也與新創組織和公司如Aging 2.0、史丹福長壽中心等共同討論……並和許許多多的人會面。
各式各樣的參訪單位負責人與來自不同背景的團員,彼此從共學、共遊和共創中激盪出火花,伴隨每個人不同背景有不同的體悟和領略,其中費雪女士無疑是令人印象相當深刻的一位,不僅僅是她本身是位長者,更重要的是她的敢言。她用溫柔卻堅定的態度與話語,努力改變著社會對高齡者的刻板印象,也談論高齡歧視應該如何受到正視。
費雪女士退休前是一個醫生,多年來一直擔任全球銀髮創新創業重要組織與平台Aging2.0 的業師和顧問,並擔任了他們的Chief Elder Officer(首席高齡長,也簡稱CEO)。她不是只有掛名顧問而已,在Aging2.0的各項活動和討論會中,她扮演關鍵角色,和團隊共同商定各項議題和論壇整體的設計、決定邀請對象等。
▌自己當白老鼠,與青年學子共同開發產品City Cart,解決長者需求
她也在美國舊金山灣區多所知名大學,如柏克萊加大、史丹福、舊金山設計學院等校開課,講授高齡設計的相關課程,陪年輕設計師更精準地理解年長者的需求。她甚至拿自己當白老鼠,以個人最切身的需求來當同學設計的課題。她指導的團隊「City Cart」還因此拿到2016年史丹福銀髮設計競賽行動組第一名。
她並和世界知名的設計公司IDEO 合作,擔任高齡設計顧問,期待用自己多年的工作和生活經驗來協助年輕設計師做出更有用、更適切、更無齡且更通用的設計。
「雖然即將度過84歲生日,但我總覺得自己還只有18歲,對什麼都很好奇、很有興趣;我自己住,很多事都自己來,也許我的問題是我應該學習如何多多請求別人的協助,」費雪笑著說。
身為醫師,費雪非常了解人的肉體因為年齡改變會開始產生許多限制,但她說她的精神、意志、想像力,卻是隨著年紀的增長而越發成熟,絲毫沒有倒退的感覺。
美國芝加哥大學經濟學教授David Galsenson所主導的一個大型研究計劃,有系統地整理綜觀20世紀許多知名藝術作品和藝術家的創作力和年齡之間的關係。研究發現:20世紀人類歷史上許多知名藝術作品其實都出現在這些藝術家的晚年,60幾、70幾或甚至80幾歲。
其實就算沒有這個學術研究的佐證,我們隨便都可以列舉出數個例證:米開朗基羅從70歲到88歲過世前,是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的總建築師,夜以繼日地創作;德國文學家歌德83歲辭世前寫出《浮士德II》;英國名相邱吉爾是傑出政治家,也是知名文學家,在79歲之齡得到諾貝爾文學獎;現代抽象畫代表大師畢卡索活到92歲, 晚年依然創作不輟;日本前衛女王草間彌生,現年90歲,也是作畫寫書,樣樣都來……
◎「A’s for Aging.」10個以A開頭的單字,提醒我們面對老年的重要態度
費雪在與參訪團員的會談中,特別以Aging 這個字的開頭字母A 為題,選了10個字來談談「變老對我的意義及重要性」。(A’s for Aging. Aging for me is……)
▌態度1:自主權(Autonomy)
無論何時,總是獨立自主並不斷為破除高齡刻板印象而努力的費雪 ,第一個選的字是「自主權」 ,真不令人意外,這的確是我們一般在與長者應對時,最不常注意到的一個態度;而且很多對其自主權的忽視、剝奪,甚至於侵佔,經常是以愛為名而行之。失智症人權專家凱特.史瓦弗(Kate Swaffer)說,她永遠忘不了:在她49歲確診失智時,即便她依然還聽得懂、看得見、記得住,但她的醫生直接跳過她,對著她的先生描述她的病情和狀況的情景,「他就當我不存在,是空氣。」而在台灣的醫院裡,我們每天都可以看到因為「只要他還有一口氣就要讓他活著」的「愛的表現」,從來沒有問過,這真的是當事人想要的嗎?他們的自主權在哪裡?
▌態度2:原創性(Authenticity )
每個人的生命軌跡和故事都具有獨一無二的原創性,這種個體的獨特與珍貴性,很多人自己都不了解,而選擇隨波逐流,其實社會和長者本身都更該有意識去珍視並凸顯這樣的原創性。 新創公司The History Project (後更名為 Enwoven)就讓一般人可以用最簡單、最自然的方式把各式各樣的個人生命故事物件保留並串聯起來。紐約時報2015年選擇投資該公司,正是因為他們認為:每個人一生中的片段知識集結在一起,就是正在發生的當代歷史。
▌態度3:活動力(Activism)
所謂的維持活動力,不僅僅是因為「活著就要動」,活動應該要有對當事人本身是重要而有意義的;所以我們要勸每個人,尤其是長者多多參與活動,除了用負面的激將法嚇他們說:「活動是為了延壽」,其實更重要的是創造參與活動的重要性和理由,只有當他們自己覺得對自己重要時,才會有動力出來參加並持續參與。
▌態度4:美感(Aesthetics)
這點真的常常被忽略,看看多少設計給長者用的東西,都是功能性強過美感,好像這兩者天生無法兼具似的。曾擔任IDEO設計公司高齡部門負責人的葛芮琴(Gretchen Addi)就很受不了這一點,她曾說:「我是年長,可不代表我想要一個醜得要命的產品。」
▌態度5:理解現實(Acknowledgement)
這從費雪的口中說出來,可說是西方式的「認老」,也就是深切理解現實中自己的所在,「就像我知道,無論我有多麼覺得自己還是18歲,我畢竟已經不是18歲。」
▌態度6:接受自己(Acceptance)
這一點可以和前一點連起來看,先是理解,然後接受,才有機會和年老的自己達到一個圓融和解的地步,喜歡並肯定現在的自己。
▌態度7:尋求協助(Assistance)
這是費雪自認最不願意但必須學習的部分,就是學會接受協助,或是開口要求協助,「所以設計怎麼樣的機制讓這樣的協助和支持機制依然可以讓長者保有尊嚴,非常重要。」
▌態度8:可負擔性(Affordability)
對費雪來說,這不僅僅是指價錢上的可負擔性,更重要的是這個可負擔的概念應該是一種全民的、對所有人開放,是一種社會的公共責任而不是出於對長者的尊敬或是對少數者的同情。
▌態度9:自在的孤獨(Aloneness)
雖然中文把它翻成孤獨,但aloneness和loneliness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孤獨感:aloneness是一種對自己、對現世、對現實、對當下、對自我的肯定,相信自己不靠別人成就,自己就是全部,足夠且完整,是一種圓滿圓融;loneliness則是一種缺憾、消極、憂鬱、需求未滿、不完美的狀態;費雪提出這點看法非常獨到。的確,我們社會近年來越來越強調孤獨對長者健康的危害,要怎麼樣去關照他們,但卻沒有嚴格去定義何謂孤獨,其實孤獨必不可怕,孤獨的對立面也不是把時間填滿就好,更重要的是如何建構「有意義的關係」,讓長者也可享受aloneness。
▌態度10:適應(Adaptation)
Adaptation 這個字來自於生物學物競天擇中的適應法則,一個順應環境而優化自己以求生存的本能。費雪說,老了,其實要更有彈性,更能去適應周遭的變化,對改變,要學著坦然接受,然後支持,最後駕馭,那麼也就沒有什麼改變是可怕的了。
【摘文1】
CASE STUDY08∕史丹福設計競賽
面對長壽人生,邀請年輕世代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
一個托盤、一只碗、一個杯子、一支湯匙和一把叉子,乍看之下,這只是一組塑膠餐具,真的沒什麼特別,頂多是顏色繽紛了點。你可能會想:這是給小孩子用的吧!?
但這組餐具,處處是玄機。
例如,湯匙和叉子的角度設計得恰到好處,讓人比較好握、也比較好舀;又例如,杯子的內部設計有自然的高低差,讓吸管不易滑動,也就比較好吸……諸如此類的巧思,細看之下,讓人驚艷。這組外觀看似平凡,卻蘊含了許多精密巧思和細膩設計的作品「EATWE...
作者序
【作者序】
第三人生,老天給的大禮
21世紀人類最偉大的成就之一,就是平均壽命的延長。醫療的進步和公衛的普及,讓人類平均壽命在過去100年間,從50歲變成80歲,整整增加了30歲;生長在已開發國家(例如台灣)、現在20歲的這一代人(對!就是在說你,年輕人),尤其是女性,極有可能活到100歲,百歲世代已經來臨,百歲人瑞不再是少見的現象。
這意味著:
100年前,一個55歲退休的人,可能會在10年內過世;
100年後,也就是現在,一個65歲退休的人,還有25到30年要活。
就在此時此刻,人類的壽命也正以每天六小時的時間延長著……對忙碌的現代人來說,每天如果平白多出六小時,大家一定開心得不得了,會好好地規畫和利用;但當老天爺決定把這些時間一口氣換成30年,直接送給大家時,大家怎麼反應呢?有想過我們可以拿這30年的時光做什麼?
在時光的洪流中,我們每個人的生命,憑空多出了30年,這憑空多出的30年,就是第三人生(The Third Act)。有想過你的「第三人生」該怎麼過?
◎珍芳達:「爬樓梯」才是正確看待生命的方式
才剛歡度81歲生日的美國女明星珍芳達(Jane Fonda),2018年3月的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時,她以一襲緊身的純白禮服現身紅毯,豔驚四座。從初出道時的性感女星,到後來投入社會運動,還是第一代出有氧舞蹈影片的女星,珍芳達的生命歷程一直在不斷地變化和成長。
2012年珍芳達在TedxWomen Talk上演講,針對「第三人生」概念有十分精采的論述。她認為傳統對於生命歷程的想像是「鐘形」的,在中年時達到頂峰,然後一路走下坡,直到入土為安的那一天。
「傳統對於『老齡』(aging)的觀點和理解來自病理學,」她強調,「這個論述忽略了一個十分重要的觀點:就算萬事萬物都是盛極必衰。但有一件事情例外,那就是:人的精神(human spirits)是可以一直向上的。」
與其用「鐘形」,珍芳達選擇用「爬樓梯」來看待生命的歷程,「尤其在人類越來越長壽之後,我們對於60歲以後人的心智和狀態有了更多的理解,我們應該把傳統上從病理學來定義的高齡,改成潛力的開發。」
而這正是許多哲學家、藝術家、音樂家、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在努力倡議的事。「歷史上第一次,我們的社會制度、文化風俗、甚至經濟環境等,跟不上人口的變遷。社會架構和文化風俗都需要大幅度的重新定義和扭轉。」
珍芳達演講時說,她在奔五之前十分抗拒變老,「一早醒來,常常連續六個念頭都是負面的,」對於變老充滿可怕的想像和不安的情緒,但現在她70多歲了,真正屬於「老年」族群,才發現變老不但一點也不可怕,而且是一件開心的事,「這輩子我從沒這麼快樂過!」
她認為長壽帶來的「第三人生」,讓人們有機會可以用不同的眼光,真實地面對自己,並回顧自己過去的生命,達成和自己、和別人、和周遭社會和解的狀態,「經驗本身不會使我們聰明,是回顧和理解經驗的過程給了我們智慧,讓我們能達到全面觀照、智慧圓融和回歸自我的境界。」
◎高齡化浪潮席捲全球,未來40年影響世界發展最重要的趨勢
美國有近7600萬戰後嬰兒潮(出生於1946~1964年間的人),「第一屆」(出生於1946年的人)八年前正式「步入老年」,年滿65 歲;在美國,平均每天有一萬人歡度65歲生日,成為所謂的高齡者,開始符合資格請領社會保險金,目前65歲和65歲以上人口約佔其總人口的14.6%。雖然已進入高齡社會,且高齡人口增加快速,但美國畢竟是移民大國,高齡化的感覺不若亞洲各國明顯。
台灣目前有約300萬65歲以上長者,但我們的高齡化速度之快,和亞洲的香港、南韓、新加坡等國齊名,都是搭乘在疾馳的特快車上。台灣的65歲以上人口增加的速度,從1993年的7% (屬Aging society 高齡化社會)到2018年的14%(屬Aged Society 高齡社會),再到預估2026年的20%(Super-aged Society 超高齡社會),只用了短短的33年;和其他幾個國家相比:法國是155年、世界平均值為88年,美國則稍低於世界平均值82年;而英國從14%到20%,花了51年的時間。
高齡化浪潮席捲全世界,幾乎是所有已開發國家共同面臨的狀況;媒體喜歡用「銀色海嘯」(silver tsunami) 來形容這個問題的龐大與所帶來的嚴峻挑戰。世界經濟論壇也指出:此一趨勢是未來40年影響世界發展最重要的一個趨勢,我們絕對不該也不能輕忽,只是大部分的人,尤其是年輕的一代,對這個現象幾乎無感;而許多的媒體,也經常只關注於這個現象所帶來的「問題」及「挑戰」,而乎略了它可能帶來的「機會」和「正向影響」。
◎第三人生(The Third Act):要行動才有收穫
愛爾蘭都柏林的愛德華‧凱利(Dr. Edward Kelly)博士,本身是成人教育及發展專家,數年前開始推動「第三人生」(the Third Act)運動,透過工作坊、演講和論壇等各式各樣的活動和對話方式,倡議「第三人生」的重要性。
對於選擇用Third Act 而不是Third Age來代表這段人生歷程,他的見解是「比起Age, 我更喜歡Act這個字。Act這個字有雙關語,Third Act可以是指人生的『第三幕』,但Act本身也可當作動詞,有行動的意思,意味著這是一段不行動就不會有收穫的過程。」
凱利還說,人生的第一幕是成長學習時期,是「依賴者」(dependent),依賴著身邊的人提供所需,吸取養分讓自己成長;第二幕是成家立業時期,最重要的特徵是「獨立」(independent),我們開始自己去創造出很多可能;到了第三幕,最重要的特徵是「共生」(inter-independent),在這個時期,人類可能會需要某些協助,但也還有能力回饋給這個社會,因此我們和他人以及外在的環境形成了共生共好的關係。
Act 這個字,當名詞時,它用來指戲劇中的第幾「幕」;當動詞時,它則有「採取行動」的意涵。典型的英美戲劇通常分三幕:第一幕用來介紹角色和鋪陳劇情,第二幕用來發展劇情和進行主要轉折,第三幕則呈現這些發展所帶來的影響和提供結果,不管是主角內在反思後所產生的結果,或是和外在環境互為因果所導致的結果。
這樣的設計和人生的歷程不謀而合:第一幕是幼年期,我們是依賴和學習者;第二幕是成年期,我們開始獨立、成家立業;第三幕則是總結期,理想上我們應該總結我們在前兩幕的經歷和身心發展,在第三幕達到了一個不管是向內與自己對話,還是對外與我們所處的社會,共生共榮的境界。
從第一人生的幼年期,第二人生的成長期,到第三人生的成熟期,人類心理的發展歷程也從倚賴者,變成獨立的個體,然後到與外在社會發展出一個共生共好的inter-independent 的關係。
但這種轉換是需要學習的。根據凱利的闡述,每個人每段人生之間其實都有一個轉換期,準備工作要提前開始,每一階段的轉換才會順利。
「每個人只要活得夠久,都會有第三歲月(The Third Age),但不是活得夠久的人都會有第三人生(The Third Act)。」凱利強調。因為我們的肉體或許會隨著時間的增長而退化或消逝,但人類的精神卻是一直向上的,而這肉體和心理發展無法達成和諧的狀態就是我們目前老化過程所面臨的最大挑戰。
換句話說,在人類進化過程,肉體的發展和心理的發展必須在每次轉換時都往同一個方向前進並一同轉化,如果兩者不平衡,就等於轉化沒有成功,這個差異會在往後的人生越來越擴大,並逐漸造成問題。
◎兩大趨勢匯流,高齡社會有無窮的可能性
我們現正處於兩大趨勢的交會點上:
〔趨勢1〕人類史上最與眾不同的「優質老人」
依照聯合國的定義,65歲以上就算是「老人」,也是很多國家開始可以請領政府退休補助或依法強制退休的年紀,台灣就是如此。但現實是,這群老人的樣貌已經和一百多年前退休制度制訂時大不相同。
他們是人類歷史上教育程度最高、最健康、最有經驗,口袋最深的「老人」。他們對於變老的想像,原本像大部分人一樣,以為是在照顧家人或是照顧自己中度過,但經歷了幾年的時間,他們慢慢發現:他們正在經歷中的老年生活和他們自以為的老年,相差甚遠。
他們大部分人身體都還挺健康,即使有慢性病,都可以透過藥物或生活方式來控制得宜而擁有正常的生活;他們也都還很樂意貢獻社會,對生命有諸多想望。他們開始理解:這個人生的另一個階段,並不是灰色的,也不需要是灰色的。但因為之前對這段「第三人生」的想像太貧乏、準備太少、缺乏規畫,因此許多人被迫跌跌撞撞地進入這段人生,而無法好好享受這份老天爺給的大禮。
人類歷史上,我們的社會頭一次有這麼多所謂的「老人」,但和傳統的老人形象相反,他們也許頭髮灰白,但並不虛弱;他們也許退出職場,但一點也不窮;事實上,他們是歷史上最富有、教育水平最高、人口數最多、政經實力最強的一個世代。
在世界版圖中,65歲以上人口所形成的強大勢力正在迅速崛起。從高齡到智齡,從等死到樂活,全球65歲以上的人口不但迅速增加,樣貌也在快速改變。
〔趨勢2〕平價高效的科技任我們運用
全球知名的智慧型手機iphone ,第一代出現於2007年,只有12年的時間,智慧型手機已經是現代人不可或缺的工具,幾乎是人手一支,而且每個人都有好幾個智慧型裝置;有一份調查指出:非洲擁有手機的人比擁有牙刷的人還多;英國一半以上的長者利用手機上網購物……電子商務、人工智慧、機器人、區塊鍊、比特幣、共享經濟、無人車……各式各樣的科技正在光速發展中,科技力肯定是這一代老人才擁有的絕佳工具。我們現在只在這個趨勢發展的最前端,對於如何運用並藉此轉換生命的歷程還在摸索。換言之,還有無窮的潛力等待我們去開發。
◎更多想像+良好規畫+事先準備 ,「設計」第三人生成人生黃金年代!
過去台灣對於第三人生幾乎完全找不到任何論述,談到老年,最常見的關鍵字不是長照,就是失智,也難怪台灣人對第三人生,完全缺乏想像。誰會期待如此灰暗與負面的未來?
銀享全球2016年舉辦銀浪新創力國際週系列活動,第一次用「設計我們的第三人生」來形容這段人生。這幾年經過一些組織和媒體的倡議與推動,這個名詞已經越來越為許多人所接受和理解,有書教大家「第三人生自己設計」,也有退休者用「第三人生太好玩」來分享自己善用「三三三」時間分配法——照顧身體、挑戰學習、做志工回饋社會等,全力追夢、築夢和圓夢的生命故事。
知名作家李偉文曾在文章中提到,因為週休二日的關係,不管幾歲,其實台灣人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可以自己規畫。「換句話說,假如從20多歲工作到65歲退休,40年左右大約有整整13年的時間供我們揮灑;即便是現在已經40多歲的人,至少還有五年以上的時間。若是善加利用這些時間活出第三個生命重心,那麼60多歲真正從謀生的職場退下來之後,才能無縫接軌,繼續發光發熱。」
「第三人生」風潮也吹到了美國加州,由兩位女性創辦的The 3rd Act公司,專門接受企業的委託,提供培訓課程、工作坊和成長營隊等,協助企業提早幫助員工想像和規畫自己退休後的生活,或是在退休前開始提供彈性工時、不同的志願服務機會,幫助員工找到方向和熱情,規畫並逐漸適應,甚至期待退休後的生活。
◎你想要在病痛貧窮中度過,或是想要有段精彩健康的第三人生?
每個人對於「第三人生」的定義和想像都不一樣,也或許你根本就還沒想過,但可以確定的是,「第三人生」絕對是時間送給我們最珍貴的禮物。長壽讓我們有機會打造一個全新的生命軌跡,透過更豐富的生命經驗,能夠以更沉著而睿智的態度來體驗全新的熟年人生。
從出生到中、壯年,我們可以輕易找到許多不同人生階段的建議與計畫,卻鮮少有人為老年提供箴言。過去,退休後人們所剩時日無多,但現在,面對大幅延長的晚年,我們還不曾好好思考,如何面對「第三人生」的不同階段:初老、中老、老老……要怎麼活得踏實、活得精彩。
古代有秦始皇追求長生不老藥,現代有Google母公司Alphabet 大量投資生技和醫藥新創,企圖以科學方式解開人類如何長生不老的奧祕,谷歌創投(Google Ventures)總裁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還大膽預言人類可活到500歲……
其實,追求長生不老並不是大部分的人最在意的老化課題。
怎麼活著?自己的人生是不是能自己作主?如何幸福地走到最後?才是大部分人關心的事。
這幸福如何定義。是擁有健康的肉體?富足的心靈?有意義的生活?還是大量的財富?
答案是,缺一不可,而且是這些元素彼此之間達到一個完美的平衡。幸福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只空有其中的一項都不會帶給我們真正的快樂與幸福。
其實台灣300萬超過65歲的長者中,有高達八成七的人是健康的,只有不到一成三的人需要某種照顧,而且也不是24小時。所以我們真的該開始好好想想第三人生怎麼過。
你是否還以為「老化是以後的事情」?
你是否還覺得「長照是政府的事情」?
你是否還相信「台灣的老人很幸福」?
這三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還是否定,完全看我們如何作為。人生的黃金30年,誰想在病痛與孤寂中度過?現在就開始「設計我們的第三人生」吧!在戲劇中,第三幕都是高潮之所在,為什麼人生不可以?
【作者序】
第三人生,老天給的大禮
21世紀人類最偉大的成就之一,就是平均壽命的延長。醫療的進步和公衛的普及,讓人類平均壽命在過去100年間,從50歲變成80歲,整整增加了30歲;生長在已開發國家(例如台灣)、現在20歲的這一代人(對!就是在說你,年輕人),尤其是女性,極有可能活到100歲,百歲世代已經來臨,百歲人瑞不再是少見的現象。
這意味著:
100年前,一個55歲退休的人,可能會在10年內過世;
100年後,也就是現在,一個65歲退休的人,還有25到30年要活。
就在此時此刻,人類的壽命也正以每天六小時的時間延長著...
目錄
【作者序】第三人生,老天給的大禮
▎PART1∕活出第三人生
我們是屬於人類健康餘命不斷延長的世代,這是老天給的禮物。
別把這段時間浪費在抱怨社會為何不再看重自己,或期待別人給予舞台。
用自身的經驗與能力,從社會最有需求的地方盡一己之力,活出有意義、有價值的安可人生!
CASE STUDY01∕日本上勝町
——最好的照顧就是不用照顧!
◎「那我們就來賣葉子吧!」日本翻轉老年和地方創生的教科書:上勝町
◎「82歲退休還太早!」西蔭奶奶的多彩人生
◎把樹葉變黃金!「彩株式會社+上勝町」的3大成功之道
〔台灣經驗省思〕以積極態度走向老化,活出永續發展的城市樣貌
CASE STUDY02∕美國AARP樂齡會
——看全世界最大的銀髮組織如何顛覆高齡想像!
◎AARP,創造中高齡的無限可能
◎AARP樂齡會的3大核心價值
〔台灣經驗省思〕別讓年齡定義「我們是誰?」「能做什麼?」
〔特別專欄〕讓中高齡就業成為臺灣勞動力人口不足的解方之一
CASE STUDY03∕美國安可組織Encore.org
——以善為力,鼓勵熟齡族活出有意義第三人生
◎安可組織(Encore.org)的理念:視日漸增多的高齡人口為新的「人口紅利」,而非社會負擔
◎次貸風暴讓退休律師找到人生意義
◎ 安可組織的3大方案,將中高齡人力轉化為改變社會的正向力量
〔台灣經驗省思〕讓更多退休者活出有意義的人生,台灣的安可組織何在?
〔特別專欄〕安可組織的3大成功要素
CASE STUDY04∕南韓首爾50+基金會
——協助50~64歲中高齡為下一階段做好準備
◎50+綜合支援計畫:全球第一個直接針對50~64歲人群的政策
◎中年退休大叔找到新舞臺,成為改變社會新動力
◎解決銀髮就業問題,先從「大叔早退」現象著手!
◎50+世代就業服務的4個戰略
〔台灣經驗省思〕將中高齡人力轉化成驅動社會前進的力量
CASE STUDY05∕分享經濟正夯!
——Airbnb、Uber,熟齡生活和工作的靈丹妙藥
◎Airbnb的「超級房東」和「超級房客」,竟是60歲以上的樂齡族
◎Airbnb讓退休族完成在宅安老的想望,同時建立與人的羈絆
〔台灣經驗省思〕活用分享經濟的效益和優勢,創造機會
CASE STUDY06∕南韓EverYoung
——活到老,工作到老,快樂到老!只雇用55歲以上人士的社會企業
◎以實際行動彰顯中高齡者潛力和價值的EverYoung
◎彈性工時與工作型態 ,50歲以後仍能留在職場自我實現
〔台灣經驗省思〕台灣提早退休情況遠勝南韓, 應重新正視50世代的生產力
CASE STUDY07∕台灣不老夢想125號
——心不老、夢不老、行動不老!高齡就業新典範
◎90年歷史老宅重新利用,「不老夢想125號」開張!
◎「今天也要好好過!」逐夢永遠不嫌晚, 不老夢想館一圓長輩夢想
◎打破中高齡就業僵化思維,政府在銀髮就業值得思考的2大問題與3大借鏡
〔台灣經驗省思〕活化中高齡,關鍵就在觀念的轉變!
▎PART2∕世代共生
「在地安老」是全世界長者的共識。
尊嚴和自主需求是基礎,然後才是從其中滿足生理、安全和社交的需求。
退休生活、銀髮族居住問題,早已不再只是房子本身,
更重要的是和誰住、怎麼住,如何繼續保有社交生活、與人持續互動。
CASE STUDY08∕史丹福設計競賽
——面對長壽人生,邀請年輕世代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
◎在高齡研究融入青年世代的創意、想像力和行動力——史丹福設計競賽
◎競賽主題緊抓長壽趨勢和社會需求
CASE STUDY09∕高齡設計師的啟示
——關於老年,你該知道的10個態度
◎IDEO設計顧問提醒社會:我們對高齡者仍存有許多刻板印象
◎「A’s for Aging.」10個以A開頭的單字,提醒我們面對老年的重要態度
◎建築師50歲以後轉換跑道,結合志趣與經驗,闖出一片天
CASE STUDY10∕高齡居住新想像
——自主,是全世界長者共同的想望
◎對年長者來說,尊嚴和自主需求是基礎
◎從「集體式養老」到「共同生活」,各國高齡者住宅創新案例
〔台灣經驗省思〕翻轉長照,首先要轉變對高齡的思維
CASE STUDY11∕共居與共生社區正夯
——退休後,當個黃金女郎吧!
◎因應高齡者居住需求,長者同居網站應運而生
◎共居太黏,那就試試共生
〔台灣經驗省思〕臺灣又是如何呢?長者想要與兒女同住嗎?
CASE STUDY12∕荷蘭MAX電視台
——為熟齡族群打造專屬電視節目
◎50+族群是今後的消費主力!以他們的需要為訴求,他們就願意掏出錢來!
◎「以小搏大」+「反其道而行」荷蘭專屬50+頻道利用冷門時段炒出熱門話題
◎從電視台到發行紙本雜誌,再到付費社群,「如何把錢花得有意義」讓MAX成為最知名的50+品牌
CASE STUDY13∕美國的村落運動
——用一個村子的力量對抗21世紀新黑死病:孤獨
◎戰後嬰兒潮的覺醒,催生美國的「村落運動」
◎燈塔山村落的經驗:活躍老化&在地安老
▎PART3∕幸福長照
最高明的醫術是治病於未病;
最好的照顧,是讓被照顧者自己照顧自己,重新找到幸福感,不靠藥物,也不靠醫生。
CASE STUDY14∕荷蘭居家服務組織 Buurtzorg
——再忙,也要和你喝杯咖啡
◎荷蘭創新居家服務組織Buurtzorg的理念:「以更低的成本達到更好的照護」
◎ 先從一杯咖啡開始的Buurtzorg居家照護
◎Buurtzorg翻轉荷蘭居家護理產業的3個照顧哲學
〔台灣經驗省思〕荷蘭Buurtzorg 照顧模式,讓被判終身臥床的獨居阿嬤再「站起來」!
〔特別專欄〕Buurtzorg的6大成功要素
CASE STUDY15∕英國Age UK的整合服務
——降低孤獨感,提升幸福感,就能減少照顧
◎Age UK整合服務的核心理念:提升幸福感勝過藥物治療
◎以人為本的服務設計,新角色PIC幫長者找回對生命的熱情
◎從醫療和長照的斷鏈,找到新突破口:Age UK整合照顧服務的3大特色
〔台灣經驗省思〕翻轉照顧的金字塔,脫離制式的想像
CASE STUDY16∕美國PACE照顧服務
——長照也能提供全包式服務?
◎中國城的長者日間照護中心翻轉美國養老觀念:在家養老不再遙不可及
◎安樂居的PACE中心,滿足老人家在宅老化的心願並減輕兒女的負擔
◎美國PACE長者照顧全包式服務模式的3大特色
〔台灣經驗省思〕台灣有可能推行PACE計畫嗎?
〔特別專欄〕安樂居PACE計畫的3大經營特色
CASE STUDY17∕日本葵照護
——讓照顧就像在家一樣自然
◎以「小規模、多機能」的團體家屋為主體,打造安全感和幸福感的氛圍
◎滿足老人家「無論何時,都想待在感覺像家的地方」的心願
◎「自立支援」:幫助長輩持續發展和保持為自己作主的能力
〔台灣經驗省思〕葵照護的「小規模、多機能」模式可以複製到台灣嗎?
CASE STUDY18∕比利時長照新標準
——23小時的生活+1小時照顧
◎「就算只剩三個月,我也要過我想要的生活!」社會大眾開始重視被照顧者的尊嚴與需求
◎如何落實「尊嚴照顧」,英法比荷四國合創實驗室進行研究計畫
◎該專注在照顧還是生活上?「23+1」 長照新標準——23小時生活 + 1小時照顧
▎PART4∕翻轉失智
一個人就算被確診失智的那一刻,他還是對周遭事物有感覺;
他依然是一個有知覺、能感受、希望被尊嚴對待的人;
他還聽得懂、看得見、對事物能有所理解;
就算記憶出現問題,許多失智者依然還是可以獨立生活,並擁有健康豐富的人生。
CASE STUDY19∕美國阿茲海默活動中心
——人說失智沒藥醫,他說失智本來就不靠藥醫
◎阿茲海默活動中心的理念:「讓失智者有個地方可去!」
◎俱樂部裡的活力長者,打破世人對失智症者的偏見
◎阿茲海默活動中心(AAC)的3大照護哲學
〔台灣經驗省思〕打破失智的悲情刻板觀念:和失智共活,而非等死!
〔特別專欄〕阿茲海默活動中心的2大營運特色
CASE STUDY20∕荷蘭失智創新服務〔機構篇〕
——「以人為本」的失智村與失智農場
◎在失智村,沒有「病人」,只有「客戶」或「住民」
◎「正常生活就是我們想要提供的。」
◎失智者的可能性和照顧的尊嚴
◎失智農場——蒼鷺農場
〔台灣經驗省思〕與失智者溫柔地告別
CASE STUDY21∕荷蘭失智創新照顧〔科技篇〕
——「以人為本」的陪伴型機器人、魔術桌子
◎借助科技的力量,失智者也可以有獨立的生活
◎記憶長廊數位相框Memory Lane(by Roxelane)
◎陪伴型機器人Tessa(by Tinybots)
◎魔術桌子Tovertafel(by Active Cues)
◎荷蘭國家級長照研究機構Vilans 的eWare 計畫與研究團隊
CASE STUDY22∕專訪吳佳璇醫師
——幫他找到回家的路
◎台灣每天有10位老人因失智導致失蹤,你知道嗎?
◎憶路相守,共創失智症友善社區
CASE STUDY23∕日本上錯菜餐廳
——就算犯錯,也沒關係喔!
◎從不同的角度看待錯誤,打造友善的社會
◎嚴肅的社會問題,要用更輕鬆易接納的方式宣傳它
〔台灣經驗省思〕相信失智者的能力,正向看待他們的「不能」
結語
【作者序】第三人生,老天給的大禮
▎PART1∕活出第三人生
我們是屬於人類健康餘命不斷延長的世代,這是老天給的禮物。
別把這段時間浪費在抱怨社會為何不再看重自己,或期待別人給予舞台。
用自身的經驗與能力,從社會最有需求的地方盡一己之力,活出有意義、有價值的安可人生!
CASE STUDY01∕日本上勝町
——最好的照顧就是不用照顧!
◎「那我們就來賣葉子吧!」日本翻轉老年和地方創生的教科書:上勝町
◎「82歲退休還太早!」西蔭奶奶的多彩人生
◎把樹葉變黃金!「彩株式會社+上勝町」的3大成功之道
〔台灣經驗省思〕...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