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種影響決策的思維,每篇1500字,讀者自由決定閱讀順序,沒有壓力。適合通勤時閱讀。
◎每則科學研究皆有附上出處,方便有興趣的讀者進一步查找。◎達到市占率百分之一的目標,有那麼容易嗎?
◎刺激群體前進的「鯰魚效應」竟然是謠傳?
◎「挑戰者號」爆炸事故源於NASA組織的侷限與僵化?
◎為什麼大多數人慣用右手?
◎太乾淨的環境反而容易激發氣喘病?
這些似是而非、人們習焉而不察的概念,普遍存在生活中、職場上,其實都與科學脫不了關係。但世人普遍認為,科學是生硬的大道理,是專家學者的事,與自我啟發、日常生活,甚至企業管理毫無關係。但是——
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的推薦書單中,有為數不少的科學書;
臉書創辦人馬克.祖克柏以愛讀科學書聞名於世;
設計電動車、開發太空探索技術的伊隆.馬斯克,藉由閱讀科學書籍,得以持續創新。
這些卓越的領導者之所以愛讀科學書,因為這是一門與生活有密切關聯的學問,近年來備受關注的人工智慧、大數據、區塊鏈……等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主角,如果沒有數千年來所累積的科學知識支撐,是不可能誕生的。
作者精選55種與生活、工作息息相關的科學議題,以淺顯易懂的說故事筆法,舉例說明有所本的科學知識,有的是澄清誤解,有的是強調重點,有的用正反方影響去談,與讀者分享如何洞悉科學知識背後所隱含的意義。無論是想成為企業菁英的上班族,想要以輕鬆方式建立科學觀念的學生,或是每天面對各種科學新知衝擊,想要自我進修的社會大眾,都能藉由本書習得科學基本功。
作者簡介:
劉廷植(유정식),韓國人,企管顧問,人力資源與企管顧問公司「inFuture」的執行長。畢業於浦項工業大學產經工程系,後於延世大學取得企管碩士學位。先後在起亞汽車公司(KIA)、樂金系統集成公司(LG CNS),與跨國企業安達信會計師事務所(Arthur Andersen)及華信惠悅諮詢公司(Watson Wyatt Worldwide)任職,累積了豐富的工作經歷。
劉廷植成立人力資源與企管顧問公司之後,以「情景規劃」、「人力資源戰略」、「經營戰略」、「解決問題能力」等為主題,針對韓國國內優秀企業和公家機構,展開經營管理顧問和教育訓練工作。著作有《CEO誤會了》、《戰略家的情景》等八本書。
譯者簡介:
游芯歆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學系畢,韓國學中央研究院韓國學大學院歷史學碩士,從事韓文書籍翻譯多年,譯作遍及文學、歷史、人文社會等各領域。
章節試閱
連湯恩比都誤解的「鯰魚效應」
英國歷史學家湯恩比(Arnold Toynbee)最常提到的,就是「鯰魚效應」的故
事。所謂「鯰魚效應」是說將一條鯰魚放入有泥鰍的魚缸裡,泥鰍為了躲避鯰
魚,就會頻繁移動,反而比沒有鯰魚時更健康長壽。一般都將這個故事解釋為:適當的緊張感會比身處安逸環境下,令人更奮發向上,獲得成功。瑞典的家具公司IKEA在韓國開設賣場之後,一般預料韓國國內的家具業者會受到嚴重打擊,但出乎意料地反而銷售額大幅提升,這是記者們常拿來當成「鯰魚效應」的例子。
但「鯰魚效應」卻是一個毫無科學根據的故事。掠食者的存在不僅不會讓獵
物變得更健康,反而會受到致命的影響。生活在以色列內蓋夫(Negev)沙漠的蜥蜴,當牠看到天敵伯勞鳥在天上盤旋時,動作確實會變得遲鈍,也不會到處尋找喜歡的食物,而是滿足於周圍可輕易獲取的小獵物,生存機率自然下降。
誰說禿鷲會自殘
將蜻蜓幼蟲放在天敵藍鰓魚(bluegill)旁邊培養的實驗中,儘管蜻蜓幼蟲和藍鰓魚中間隔著隔板,沒有直接的危險,但幼蟲的死亡率還是比沒有藍鰓魚的時候要高四倍,這就是因為來自掠食者的壓力導致免疫力減弱所致。湯恩比到底在哪篇文獻看到「鯰魚效應」的故事呢?
而自我啟發課程講師愛說的「禿鷲的創造性破壞」這則寓言,又是怎麼一回事?這則寓言是這麼說的:一般來說,禿鷲在活了將近三十年之後就再也難以狩獵,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頭。這時禿鷲什麼都不吃,還會自己把又厚又鈍的長喙弄破,然後等到新喙長出之後,就啄掉彎曲的腳爪,讓身體完全脫胎換骨,這麼蛻變之後的禿鷲還能多活四十年。
雖然對於那些以「若想獲得新的生活,就必須勇於革新」來解釋這則故事的人有點抱歉,但禿鷲絕對不會做出弄破自己尖喙的危險行為。禿鷲只有在動物園生活,壽命才能超過四十年,在野生環境中只有二十到二十五年的壽命而已。幾乎沒有大型動物會做出弄破嘴(喙)、拔掉腳趾甲(腳爪)等自殘行為,因為如果嘴破或腳爪脫落,就無法掠食,只能等死。
溫水其實無法煮青蛙
再來說一個眾所皆知但接近奇談的故事:把青蛙扔進沸水裡,青蛙會馬上跳出來;但如果放進冷水中慢慢加熱,水沸前青蛙還會在水中游泳,直到某個瞬間才翻白肚被煮死。這個故事寓意為「安於現狀將走向滅亡」,在企業經營或自我啟發的領域裡是耳熟能詳的例子。
不過,從現在開始,若再提「溫水煮青蛙」的故事,可能會被恥笑,所以出口要小心,因為這也是一種謠傳。把青蛙丟進沸水中,青蛙的肌肉馬上被煮熟,想跳也跳不出來。相反地,如果把青蛙放在溫水中慢慢加熱,在被煮熟前青蛙就會爬了出來。美國奧克拉荷馬大學的赫奇森(Victor Hutchison)教授以實驗證明了這一點。並不是說「積極應對變化」這句話是錯的,而是怎麼能把不科學的事情拿來當例子呢?
網路助長誤解流傳
由於網路社群的存在,沒有得到科學證明的故事被傳播、誇大重組的情況更加層出不窮。一位名叫杭特(Chadden Hunter)的攝影師二○一一年在加拿大森林野牛國家公園拍攝到一群狼呈縱隊移動的行蹤。這張照片在二○一五年十二月十七日分享在臉書上,並註記「走在最前端的三匹狼雖然或老或病,卻決定了狼群的移動速度。因為若不如此,就會在行進間落後。但一旦受到攻擊,牠們也會成為犧牲品,達到拯救整個狼群的效果。相反地,頭狼會跟在隊伍的最後方,如此才能決定狼群的移動方向,對應敵人的攻擊」。
還真是煞有介事的說法,但最初公開這張照片的BBC紀錄片指出,走在最前端的狼是相當於領隊的「阿爾法」(alpha)母狼,完全不符合「又老又病的狼打前鋒」的說法。更何況生態學家米奇(David Michie)在一九九九年發表論文主張,狼群中不存在符合人類標準的首領。所以臉書上最早散布這張照片的人,必然是自己看圖說故事。
很多從動物身上學習人生智慧的故事都是捏造的,因此要引用時,最好先確認是否經過科學證明。動物不會說話,卻也不能任由人類恣意代言。
影響科學和組織進步的迷因
縱觀科學史,經常可以看到挑戰學術體系卻蒙受恥辱的人物,其中最具代表
性的人物,就是否定群星繞著地球運行的「天動說」,主張地球繞著太陽運行的
「地動說」的伽利略。強大的教會權力指責他是挑戰神威的異端,甚至威脅他的性命。要不是發誓永遠保持沉默,伽利略早就成了斷頭臺下的一縷幽魂。
在以教會馬首是瞻的時代裡,人們對伽利略經過長時間研究後所建立的理論
對錯毫不關心,只在意他的想法有多異端。對教會來說,伽利略不是真理的創始人,只是一個危險的異議分子罷了。
是否為異端邪說,取決於是否與「迷因」(meme)背道而馳或步調一致。
「迷因」的概念最早由演化生物學家道金斯(Clinton Richard Dawkins)所提出,乃是指思想、宣傳文句、服裝時尚、建築風格等一個社會裡所具有的同質性文化要素。道金斯認為,迷因就像遺傳基因一樣,在人與人之間傳播,並且被複製到下一代去,帶有非常自私的特性。當傳統領域受到性質不同的迷因侵犯時,就會反射性地團結在一起攻擊對方,嚴重時甚至不惜採取殘忍的暴力行為。教會權力對伽利略的威脅,就是出於迷因的殘酷特性。
石油起源的迷思難以撼動
雖然不像伽利略那樣面臨死亡的威脅,但因為迷因的影響,科學發展陷入停滯
不前的事例層出不窮。天文學家戈爾德(Thomas Gold)提出了別開生面的主張,認為石油是在地球的地函自然形成的,與生物沒有任何關係,因為在沒有生物的地方也發現了組成石油的碳氫化合物。但是當時傳統的學說主張,石油是遠古時期的動物死後,屍體經過長時間堆積再加上高壓和高熱的作用,腐敗之後所形成的。這種學說形成了不可動搖的迷因,在此情況下,戈爾德的理論和主張遭受不少專家的嘲諷。
但是,卡內基研究所於二○○九年透過將存在於地函中的三種物質混合後,施
加地函溫度和壓力的實驗發現,石油和天然氣的主要成分甲烷被大量生產出來。這證實了戈爾德的理論有可能是正確的,可惜他早已在二○○四年六月離開人世。
除了有關石油起源的理論之外,戈爾德還因為提出其他足以受人嘲笑一輩子的主張而聲名狼藉,但是後來他的想法大部分都被證明是正確的。如果科學界不拘泥於迷因而認真接受並驗證他的想法,科學的進步就會加快速度。不,至少不會在錯誤的道路上徘徊。
科學與組織的躍進需要異端分子
就像迷因的狹隘性經常阻礙科學的發展一樣,社會和組織的發展也會被迷因
扯後腿。隨著時間的過去,社會逐漸架構起文化的同質性,形成特有的迷因。組織的迷因具有加強成員的團結,將力量集中在目標上的功能,但如果有人膽敢向自己的堡壘下戰書,不管是內部人員還是外部人士,迷因也具有毫不留情加以嚴懲的冷酷與不合理的一面。即使是為了組織和社會的發展,做好對立的心理準備後才提出正確的主張——這忠誠之心不要說被接受,通常不是被漠視,就是被驅逐而出。
不過也有很多事例證明,只要接受異端就可以落實發展和飛躍。就像愛因斯
坦推翻牛頓的決定論宇宙觀,確立了相對論一樣,科學的飛躍大部分是透過異端的發想實現的。組織和社會也是如此,社會革新的動力來自於挑戰既有權威、 充滿赤忱的異端分子,這是我們該記住的。
英國詩人米爾頓(John Milton)曾一針見血地指出,迫使伽利略永遠保持沉
默,是導致義大利文藝復興從輝煌瞬間沒落的決定性因素。他忠告世人,要擊退拒絕變化、口蜜腹劍的人,就要多傾聽「奇言怪語」。包容勇敢的異己者並活用他們,才是創造永續發展的智慧。
連湯恩比都誤解的「鯰魚效應」
英國歷史學家湯恩比(Arnold Toynbee)最常提到的,就是「鯰魚效應」的故
事。所謂「鯰魚效應」是說將一條鯰魚放入有泥鰍的魚缸裡,泥鰍為了躲避鯰
魚,就會頻繁移動,反而比沒有鯰魚時更健康長壽。一般都將這個故事解釋為:適當的緊張感會比身處安逸環境下,令人更奮發向上,獲得成功。瑞典的家具公司IKEA在韓國開設賣場之後,一般預料韓國國內的家具業者會受到嚴重打擊,但出乎意料地反而銷售額大幅提升,這是記者們常拿來當成「鯰魚效應」的例子。
但「鯰魚效應」卻是一個毫無科學根據的故事。掠食...
作者序
【前言】為什麼頂尖企業家想擁有科學洞察力和思考力?
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是出了名的愛書人,他在一年中固定安排兩次為期一週的「思考週」。在這一週裡,他會住進別墅,什麼都不做,只專心讀書和思考,創想新事業。從二○一○年開始,他將自己讀過、銘感在心的書公諸於世。只要是出現在他推薦書單上的書籍,瞬間成為暢銷書,對出版界和讀者的莫大影響力可見一斑。
觀察他的推薦書單,幾乎涵蓋了政治、經濟、社會、歷史等所有領域。有趣的是,企業家出身的蓋茲竟然推薦了不少科學相關書籍,具代表性的有:《基因:人類最親密的歷史》(The Gene: An Intimate History)、《解事者:複雜的事物我簡單說明白》(Thing Explainer)、《費曼物理學講義》 (The Feynman Lectures on Physics)、《疫苗百科》(The Vaccine Book)、《第六次大滅絕:不自然的歷史》(The Sixth Extinction: An Unnatural History),純粹與企管相關的書籍反而屈指可數。
臉書創辦人兼執行長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也以嗜讀《疫苗:兩
種恐懼的拔河》(On Immunity)、《科學革命的結構》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23對染色體:解讀創生奧祕的生命之書》(Genome: The Autobiography
of a Species In 23 Chapters)等科學書聞名於世。
比爾.蓋茲和祖克柏為什麼讀科學書呢?就我的經驗來說,在聽人說明經濟與政治的複雜角力關係時,企業領導者大多能毫無違和感地接受其中所夾雜的專業術語,但一般人對待科學的態度卻非如此。以前只要我提起曾寫過一本名為《經營,問道於科學》的書時,大多數的人都自動聚焦在「科學」這個名詞上,一聽就皺起眉頭說:「這書很難吧!」有些人甚至會勸我,這書賣得沒預期好,就壞在書名有「科學」這兩個字。
人們普遍認為,經濟和政治是現代人必須具備的基本知識;但科學則和自我啟發或企業經營毫無關係,屬於科學家該思考的領域。對於提到「科學」就認為「這可以當錢花?可以當飯吃嗎?」的企業領導者來說,比爾.蓋茲和祖克柏所推薦的科學書單就是一針見血的忠告。
卓越的領導者之所以愛讀科學書,是因為科學如同經濟與政治,和我們的生活有密切關聯。看看我們的四周,我們所使用的物品當中,幾乎所有東西都是科學思考與實驗下的產物。就連我們手上的這本書,仔細追究的話,紙張生產、油墨製造、印刷過程等等,也全都是科學和工業的產物。
所以科學對我們來說,真的是「可以當飯吃」的首要學問。近來備受關注的人工智慧(AI)、大數據(Big Data)、區塊鏈(blockchain)等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寵兒,若沒有以數千年來所累積的科學與工業知識為基礎,是不可能誕生的。
認為「科學與我事業無關」的領導者,或許能以特斯拉汽車首席執行長伊隆.馬斯克(Elon Musk)的故事作為啟發,重新反省自己的想法。被視為積極向上的夢想家,馬斯克為了尋求事業上的創意,甚至是實踐的方法,大量閱讀相對專業的科學書籍。他在剛成立SpaceX的時候,還是個只會設計電腦程式,對火箭科學一竅不通的經營者。
馬斯克從英國科學家戈登(James E. Gordon) 所寫的《 結構是什麼?》(Structures:Or Why Things Don’t Fall Down)這本書學到了結構設計的基礎,為了熟悉火箭發射的原理,他甚至涉獵化學家克拉克(John D. Clark)所寫的《點火!:液體火箭推進劑野史》(Ignition!:An Informal History of Liquid Rocket Propellants)這本書。令人驚訝的是,他不僅從這些書裡得到了幫助,在身為SpaceX 執行長的同時,也擔任首席設計師,發揮了自己的力量。
我寫這本書的目的,是要讓企業領導者知道,科學絕非是游離在日常生活之外、自成一格的學問,而是可以像閱讀小說一般生動有趣,因此採用了簡潔的敘述結構,在上下班途中也能輕鬆閱讀。由於我的職業是企管顧問,總覺得自己有很強的義務感,不僅要傳達事實,還要將其對個人和組織帶來的啟示、適用於什麼情況等等告訴讀者。在各章末尾,我簡單地提及作為個人、作為組織成員或企業領導者時,該如何接受和利用科學事實的啟示,希望這本書能讓與生活有密切相關的科學,成為讀者日常生活中會經常使用的工具。
我的前作《經營,問道於科學》,主要是以對科學帶有某種程度興趣的讀者為對象,而這本書則採取就算對科學一竅不通的讀者也能消化的方式書寫。按順序閱讀下來也好,看目錄挑選自己有興趣的章節先讀也沒關係。由於這本書不是科學專業人士寫的,因此對內容想更深度理解的讀者,或許會產生一股對知識上的饑渴感,在書末詳細附上資料出處(論文和報導),盼可提供參考。
最後,希望這本書能消除企業領導者對科學不由分說的排斥,也期盼在讀者閱讀更全面、更專業的科學書過程中,多多少少產生啟發的效果。
【前言】為什麼頂尖企業家想擁有科學洞察力和思考力?
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是出了名的愛書人,他在一年中固定安排兩次為期一週的「思考週」。在這一週裡,他會住進別墅,什麼都不做,只專心讀書和思考,創想新事業。從二○一○年開始,他將自己讀過、銘感在心的書公諸於世。只要是出現在他推薦書單上的書籍,瞬間成為暢銷書,對出版界和讀者的莫大影響力可見一斑。
觀察他的推薦書單,幾乎涵蓋了政治、經濟、社會、歷史等所有領域。有趣的是,企業家出身的蓋茲竟然推薦了不少科學相關書籍,具代表性的有:《基因:人...
目錄
【前言】為什麼頂尖企業家想擁有科學洞察力和思考力?
第一部 優秀的人如何從科學中學習
1「在中國市占率百分之一」有那麼容易嗎?
2在動物習性體會組織生存戰略
3組織沉默導致挑戰者號爆炸事故
4大有用處的「垃圾DNA」
5擺脫權威意識得以找出霍亂成因
6影響科學和組織進步的迷因
7比較是人類的生存本能
8出頭或追隨?向三棘刺魚學習領導能力
9「越……就越……」不代表「若……就會變得……」
10效率低不見得不好
11連湯恩比都誤解的「鯰魚效應」
12競爭與合作都是生命的本質
13為什麼有人愛用舊物?
14外表華麗的孔雀魚最先被淘汰
15矛與盾到底哪個最厲害?
16加班是毒藥,睡覺是補藥
17機率如何妨礙合理判斷
18股神巴菲特也愛用的公式
19沒有二氧化碳,人無法呼吸
第二部 改變自己,心想事成的科學技巧
20如何擺脫三分鐘熱度
21避免壓力的妙方
22有益處的活動使身體產生好的激素
23早鳥族和夜貓族誰比較容易成功?
24難過時吃止痛藥有效嗎?
25正直也是科學研究者必備的品格
26運用直覺還是再想想較有利?
27為什麼年紀越大覺得時間過得越快?
28想知道決策是否明智,先提出反證
29前拉?後拉?從捲筒衛生紙看個性
30大腦越用越發達
31想減肥成功要懂得「欺騙」身體
32基因與環境影響生物行為
33目標過高只會讓人成為失敗者
34為什麼改過的答案出錯更讓人扼腕?
35智商來自遺傳還是環境?
36相信與理解是兩回事
37迷信所具有的科學效果
第三部 生活中無所不在的科學應用
38為什麼喝咖啡會讓人睡不著?
39環境太乾淨,氣喘患者反而激增
40為什麼地震難以預測
41買彩券不如買好吃的東西
42跟體內的寄生蟲和平共處
43相信什麼就會看見什麼
44為什麼大多數人慣用右手
45笑容帶來幸福
46心電感應不是超能力,而是通訊革命
47鯊魚鱗片啟發風力發電技術革新
48人工智慧與機器人即將統治人類?
49誰是青黴素量產方法的真正發現者
50演化不等於進步
51民調統計中的盲點
52令人困惑的機率
53從遺傳因素看生物多樣性
54刻意點燃小火來預防森林大火
55時間的快慢感是相對的
參考資料
【前言】為什麼頂尖企業家想擁有科學洞察力和思考力?
第一部 優秀的人如何從科學中學習
1「在中國市占率百分之一」有那麼容易嗎?
2在動物習性體會組織生存戰略
3組織沉默導致挑戰者號爆炸事故
4大有用處的「垃圾DNA」
5擺脫權威意識得以找出霍亂成因
6影響科學和組織進步的迷因
7比較是人類的生存本能
8出頭或追隨?向三棘刺魚學習領導能力
9「越……就越……」不代表「若……就會變得……」
10效率低不見得不好
11連湯恩比都誤解的「鯰魚效應」
12競爭與合作都是生命的本質
13為什麼有人愛用舊物?
14外表華麗的孔雀...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