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故本於史實,為一種被動性的寫作,所貴在融會貫通。《南湖錄憶》,取精用宏,寫人則婉孌生姿,述事則情理曲當,所造成的印象,記憶猶新,讀者儘可覆按,毋庸多贅。」──孫如陵〈南湖錄憶序〉
高拜石喜愛金石書畫,造詣殊深。書法家王壯為曾說:「高拜石書法長於篆隸,行楷造詣尤深,篆體中尤善鐘鼎,圓渾密實,絕無苟率。楷書茂密肥厚,最宜施於壽序大屏。」高拜石曾發起組織中國書法學會並擔任理事,而後籌組東冶藝林、八儔書畫會與五人書展等。另有篆刻好手藝,與王壯為、吳平、江兆申、王北岳等二十四人,組有海嶠印集,頗獲時譽。1961年起,他應《中央日報》副刊之邀,撰寫《南湖錄憶》長期登載,歷久不衰,當時既贏得廣大讀者之喜好,其後印成專書發行,亦是一紙風行,洛陽紙貴。
本書為《古春風樓瑣記》姊妹作,共166篇,專寫晚清人物記事。以記事而論:或涉壯烈、忠勇、奇詭、逸趣。以人物而論:有儒生才俊、淑女名媛、王公大臣、以至義民志士,談論他們的成就及故事,頗多鮮為人知的歷史掌故和彌足珍貴的文獻資料。高拜石筆力雄放,酣暢舒展;學養深厚,縱橫自如;文章所引詩、詞、聯、賦,亦多佳作。全書重新排版、點校,由文史專家蔡登山專文導讀,實為研究晚清文學、美學之難得史料。
作者簡介:
原著/高拜石(1901年—1969年)
高拜石,字懶雲,福建省福州人。別號般若、古春風樓主人,筆名芝翁、南湖、芝斐、介園、懶雲。1921年畢業於北京平民大學。受吳昌碩影響,專研書法與篆刻。曾在北京創辦《心聲晚報》。回福建復創《華報》、《寰宇新聞》,並出任當地的《民國日報》編輯。抗戰時在福州任福建省府參議,日軍撤退後,主持當地《中央日報》筆政。到臺灣後,受劉啟光協助,入華南銀行工作。曾任臺灣省新聞處主任祕書,而後發起組織中國書法學會並擔任理事。1969年4月23日病逝於臺灣。
主編/蔡登山
文史作家,曾製作及編劇《作家身影》紀錄片,完成魯迅、周作人、郁達夫、徐志摩、朱自清、老舍、冰心、沈從文、巴金、曹禺、蕭乾、張愛玲諸人之傳記影像,開探索作家心靈風氣之先。著有:《人間四月天》、《傳奇未完──張愛玲》、《色戒愛玲》、《魯迅愛過的人》、《何處尋你──胡適的戀人及友人》、《梅蘭芳與孟小冬》、《民國的身影》、《讀人閱史──從晚清到民國》、《叛國者與「親日」文人》、《楊翠喜‧聲色晚清》、《多少樓臺煙雨中:近代史料拾遺》、《多少往事堪重數:百年歷史餘溫(1890-1990)》、《情義與隙末──重看晚清人物》等十數本著作。
章節試閱
【二十九、吳敬梓豪放嫉時流】
《儒林外史》一書,描寫世故人情,寓怒罵於嬉笑,慼而能諧,婉而多諷,無膚泛語,無淫穢語。沈葆楨督兩江時,公餘輒喜翻閱之,謂其雕鐫物情,莫匿毫髮,足資閱微之識,靡特僅供日遣也。
作者吳敬梓,字敏軒,晚號文木老人,全椒人。世望族,科第仕宦多顯者。敬梓生而穎異,讀書一經過目,輒能背誦,補學官弟子員。襲父祖業,然不善治生,性復豪上,遇貧即施。偕文士輩往還,傾酒歌呼,窮日夜,不數年而產盡矣,每至斷炊。皖撫趙國麟聞其名,招之試,才之,以博學鴻詞薦,竟不赴廷試;亦自此不應鄉舉。嘗寓金陵,為文壇盟主,又集同志建先賢祠於雨花山麓,祀吳泰伯以下二百三十人,資不足,則售所居以成之。而家益以貧,乃移居江城東之大中橋,環堵蕭然,擁書數百卷,日夕自娛,窮極則以書易米,或冬日苦寒,無酒食,則邀其友汪京門輩五六人,乘月出城,繞城堞行數十里,歌吟嘯呼,相與應和,逮明始歸,各大笑散去。夜夜如是,謂之「暖足」。程魚門(晉芳)之族祖麗山,與敬梓有姻連,時周之。某年秋,霖潦三四日,麗山謂魚門:比日城中米奇昂,不知敏軒作何狀?可持米三斗錢二千往視之,至則不食兩日矣,然得錢則飲食歌呶,未嘗為來日計也。
敬梓精文選。詩賦援筆立成,夙構者莫能勝,而性不耐久客,住數月即別去。生平見才士,汲引如不及,獨嫉時文士如讎,其尤工者尤嫉之。其僑居金陵也,時距明亡未百年,士流尚餘明季遺風,制藝而外,百不經意,但為矯飾謂希聖賢。敬梓聞見所及,乃描寫官師儒者名士山人以及市井細民,借元末危素王冕二人引入,謂演述明初事,實則影射其同時所稱為名士者,書中杜少卿即其自況,慎卿乃其從兄青然(檠),其餘皆隱有所指,若以雍乾諸家文集紬繹而參稽之,則十得八九矣。晚年客揚州,尤落拓縱酒,每醉輒誦杜樊川「人生祇合揚州死」之句,而竟如所言,異矣!
子三人,長名烺,《文木山房集》中,有〈病中憶兒烺〉:「……有如別良友,獨念少寒衣。……郵亭宿何處,夢也到庭幃。」又〈除夕寧國旅店憶兒烺序〉云:「兒年最幼,已自力於衣食。……詩末句云:「屠蘇今夜酒,誰付汝先嘗?」觀此可覘其愛子之情。烺亦穎秀,有《春華小草》雜詩,亦多古意,後自跋云:「余年十五歲作此詩,岑華伯老見而喜之,曰:氣味聲調,直入黃初,兒時涉筆,遂臻此境,覺孔北海未是雋物,使我屐折!」敬梓死時,烺在京,官內閣中書舍人,其同年王又曾(穀原)適客揚州,為告轉運使盧某,殮敬梓而歸殯於江寧。
【七十二、楊岳斌夜渡援臺灣】
曾國藩編練湘軍初期,陸師以塔(齊布)羅(澤南)並稱,水師則楊(載福)彭(王麟)分領。王湘綺《獨行謠》詩註:「曾軍立水師時,議以廣州艇船為最,奏募五營,以總兵陳輝龍、游擊沙定邦,知府褚汝航,知縣夏鑾,將之。湘軍十營,各有營官,以衡陽附生彭玉麟,千總晃州楊載福,為左右長,至岳州越師先出,乘疾流順風攻寇,及將還,舟不能上,沿岸牽纜,寇斫纜者,舟橫眾亂,皆陷沒,而彭楊卒為名將。」有「水國利戈船,篙工身越招,僨軍陳陵磯,拖罟重被膠,折肱果知醫,彭楊狎奔濤。……」之句。
載福善化人,後改名岳斌,字厚菴,家世習武,幼嫻騎射,然讀書有智計,亦擅書法,臨摹閣帖書譜,皆極神似,非純乎赳赳者也。初以外委,率湘勇從剿,及國藩治水師,拔為營官,岳州及城陵磯之役,水陸皆敗,彭玉麟僅以身免,惟楊部獨完。後水師重整,彭楊俱為前鋒,破田家鎮,再復武漢,克湖口,奪小姑山,攻彭澤銅陵安慶,收九洑洲,武勇有過於彭。世多以彭為湘軍水師特出之才,更以「彭郎奪得小姑回」一詩,傳誦殆遍,楊之聲績遂為所掩。然二人實不相協,胡林翼嘗調和其間,國藩則推許玉麟甚力,每奏列戰功,於彭獨多褒飾,談水師者知有彭不復知有楊,更無論陳沙諸人矣。後楊得左宗棠之薦,督辦江西皖南諸軍,尋授陝甘總督,功名始大顯,但以久於軍旅,不嫺治政,引疾辭歸。
光緒九年,法人肇釁,詔楊會辦福建軍務,未至,復命赴江南幫辦軍務,十一年法艦擾臺灣,命赴臺與劉銘傳籌戰守,閩臺雖隔帶水,而法船方縱橫海道,楊攜數人,易賈人服,乘漁舟夜渡,十二營繼濟,事定猶屯軍山中,至和議成,仍乞養歸,不數年以病卒於湘。
家居時,作書不倦,陳弢菴曾於其子處得其晚年所臨閣帖,〈感舊賦〉句云:「瘴雲六月山煁烘,我初謁公滄海東。茅檐竹椽拄刁戟,颱颶夜捲如飛蓬。其秋把晤榕葉底,坐歎鑄錯哀藏弓。湘江一臥遂契闊,聞鼙又見邊烽紅。峭帆微服炮滿耳,年時手障鯤身雄。山川百戰付豎子,天胡此醉神其恫。陔餘弄筆累千紙,斂抑奇崛何冲融,左書彭畫足正氣,鼎足晤對江樓中。賦詩報君愧衰憊,努力忠孝承門風。」蓋作此詩時已在乙未之後矣。見《滄趣樓集》。
【二十九、吳敬梓豪放嫉時流】
《儒林外史》一書,描寫世故人情,寓怒罵於嬉笑,慼而能諧,婉而多諷,無膚泛語,無淫穢語。沈葆楨督兩江時,公餘輒喜翻閱之,謂其雕鐫物情,莫匿毫髮,足資閱微之識,靡特僅供日遣也。
作者吳敬梓,字敏軒,晚號文木老人,全椒人。世望族,科第仕宦多顯者。敬梓生而穎異,讀書一經過目,輒能背誦,補學官弟子員。襲父祖業,然不善治生,性復豪上,遇貧即施。偕文士輩往還,傾酒歌呼,窮日夜,不數年而產盡矣,每至斷炊。皖撫趙國麟聞其名,招之試,才之,以博學鴻詞薦,竟不赴廷試;亦自此不應鄉舉。...
推薦序
【導讀】以《古春風樓瑣記》聞名的高拜石/蔡登山
高拜石(一九○一-一九六九),字嬾雲,又號般若,晚歲多用芝翁,別號古春風樓主,福建福州人。其先室為浙江鎮海望族,以遊宦落籍福建福州。父親高杰藩為福建省永春州知事,高拜石幼年聰慧異常,過目不忘,深得其父鍾愛。年六歲入私塾,為名師朱德馨之得意弟子,通四書六藝。十一歲入省立商業學校。課餘常投寄稿件於報章,文名乃彰。畢業後隨叔父蔭午公北上九江縣,在地方政府處理文書函牘,深受其叔之獎掖。不久隨其叔調山東棲霞縣。後來就讀於北京平民大學文科,一九二一年畢業。受吳昌碩影響,專研書法與篆刻。一九二五年與其介弟高伯奇在北京創辦《心聲晚報》。一九二六年回福建復創《華報》、《毅報》、《寰宇新聞》,一九三四年任福州《民國日報》社長。
抗戰期間福州淪陷時,任福建省府參議,協助處理淪陷區救濟工作甚力。日軍撤退後,仍返榕主持福建《中央日報》筆政。一九四七年初應邀來臺,佐理黨政工作;臺省府新聞處處長林紫貴聘其任主任祕書,與新聞界相處融洽。後福建情況危急,曾隨湯恩伯赴廈一行,惜因大局逆轉,事與願違。返臺後經劉啟光禮聘,入華南銀行服務。公暇從事藝文,一九五八年起為《新生報》副刊撰寫專欄「古春風樓瑣記」,先後有十餘年之久,成稿三百萬字。內容為描寫清末民初人物,後以《古春風樓瑣記》為名出版,共二十大冊。在《大華晚報》則發表「浮匯識小」專欄。
高拜石雅好書法金石,造詣殊深。早歲從朱敬亭、黃藹農、沈冠生等學金石書畫,據說初學書體之結構,隸取其長,篆取其方,書法家王壯為談到高拜石的書法說:「書法長於篆隸,行楷造詣尤深,篆體中尤善鐘鼎,圓渾密實,絕無苟率。楷書茂密肥厚,最宜施於壽序大屏。」曾發起組織中國書法學會並擔任理事,並組東冶藝林、八儔書畫會與五人書展等。另高氏篆刻,有筆有刀,堪稱成一家法。與王壯為、吳平、江兆申、王北岳、張心白、傅申等二十四人,組有海嶠印集,並出印集,頗獲時譽。一九六九年四月二十三日病逝於臺灣。
《古春風樓瑣記》是高拜石先生的力作,於一九五八年九月起,在臺灣《新生報副刊》連載,歷時十餘年,先後兩次結集出版,影響長久而巨大。全著洋洋三百萬言,狀寫了清末明初間五百餘位各色各相人等,頗多鮮為人知的歷史掌故和彌足珍貴的重要文獻及第一手資料。以人物而論:有販夫走卒、草寇遊俠、淑女名媛、王公大臣、以至義民志士;以記事而論:或涉香艷、或涉壯烈、或涉忠勇、或涉奇詭、或涉逸趣,讀之使人愛、使人恨、使人憐、使人悲、使人悟,或使人熱血沸騰不異一擲頭顱,或使人感慨憤激而太息不已。高氏筆力雄放,酣暢舒展;學養深厚,縱橫自如;所引詩、詞、聯、賦,亦多佳構;全著之文學、美學品位甚高。高氏治史態度嚴謹,褒貶嚴格,近百年間風起雲湧的國事、家事、天下事,都囊括在這一本本的《瑣記》中。此書好在忠實記載各種來自稗官野史的談話、掌故,更多涉及當代人物留世行述;因知者淵博,又隔今世不遠,竟能補正史之不足,堪稱當代傳記文學先驅。然而,此書也並非完美,作者難免照遠不照近,以免惹禍上身。也因此在這麼長篇累牘文章中,高拜石始終多談晚清人物、文人墨客,軍閥事跡與舊聞,卻鮮少論及國共兩黨要員的主要原因。
一九六一年起,高拜石應《中央日報》副刊之邀,撰寫《南湖錄憶》長期登載,歷久不衰,當時既贏得廣大讀者之喜好,其後印成專書發行,亦是一紙風行,洛陽紙貴,更得士林之好評。名詩人、教授李漁叔就評論過高氏的著作說:「芝翁積學知名,客臺後,日草文數千言,一時耆碩,爭激賞之。所作《古春風樓瑣記》、《南湖錄憶》等書,精熟掌故,於數十年間宦海文場,軼聞舊事,纚纚如話家常,而文筆茂美,可謂『分其才足了十人』者也。其書沉著渾厚,逸氣內蘊,天趣盎然。」《南湖錄憶》是寫晚清人物,尤其較多是學人,談論他們的成就及故事,是接續《古春風樓瑣記》的寫作風格,只是這次在中央副刊是屬專欄形式,篇幅有其限制,因此更簡短扼要而去其太過冗長之弊病。中央副刊主編孫如陵就評論過高氏的掌故說:「掌故,寫一人,須了解其人的背景,述一事,須洞察其事的原委,非博觀而約取不見功。《南湖錄憶》,取精用宏,寫人則婉孌生姿,述事則情理曲當。」而張其昀嘗譽其為「自梁任公、林琴南以來,罕與其倫比,誠是列於現代中國一大文豪而無愧色。」,但這話有些誇大之嫌,寫掌故高拜石實則是掌故家徐一士、紀果庵、黃秋岳等之流,言其為大文豪,實乃過之。
《光宣詩壇點將錄校注》是高拜石晚年的著作,它原先也是「古春風樓瑣記」專欄的一部份,後來單獨成書的。是對汪辟疆的《光宣詩壇點將錄》做了校注,有大量的高拜石自己的看法和引用陳衍(石遺)的《石遺室詩話》的部分。汪辟疆此書為近代詩史研究的名著,撰成於一九一九年,一九二五年分五期刊於《甲寅》雜志(第一卷第五號至第九號)。後十年,再刊於《青鶴》雜志一九三四年第三卷第二號至一九三五年第七號。一九四四、四五年間,又加修改釐為定本。而定本一直未曾刊布。「文革」期間,遂遭焚毀。後其弟子程千帆先生據三種殘存的定本草稿合校,收入一九八八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汪辟疆文集》。汪辟疆此書實可視為一部近代詩史,或者一部近代詩史的大綱。其書簡明謹嚴地勾畫了光宣時代的詩史,其中涉及的一百九十二名詩人,基本囊括了晚清詩壇的主要作者。汪辟疆通過「點將錄」的形式,區別了一百九十二名詩人的造詣、名位、風格及派別。這部著作不但涉及史料範圍至廣,其評論近代詩人亦多中肯,於研究者俱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高拜石的《光宣詩壇點將錄校注》所採用的版本,是汪辟疆的甲寅本。他認為汪氏此書:「擇同時詩人一百八人,比擬於《水滸》之天罡地煞,雖為一時遊戲,而條列謹嚴,衡量甲乙,悉秉公論。」、「對五十年來諸詩派源流衍變,多所分析,一代風雅,多所扢揚。」他又說:「(該書)傳布之始,南北詩壇,為之轟動,在上海做寓公的諸耆宿,如康長素、陳散原、陳蒼虬、王病山諸人,相聚時每舉為笑樂。但也有居然認起真來,表示異議或爭論的,如章孤桐以其丈人吳彥復,不宜置於步軍將校之列,力爭應要與散原諸人相比儗;康長素對人也說:『我康有為生平對於經史學問,都是具有哥倫布尋覓新大陸的本領,汪某怎麼把我比作神行太保?』此外更有一般讀者,或函陳意見,或認有商榷餘地,甚至或說他有失品評之正,更有指謂挾有鄉里的私見。汪氏均一笑置之,不與辯釋。」
而高拜石何以在晚年會對此書做校注呢?他說:「汪氏以將近八十之年,已歸道山,其遺作已不易見,《點將錄》中諸人,更已俱作古人,談詩壇掌故者,每有提及,而苦弗詳。承汪之高足章斗航教授見示原作,披覽之餘,因就其中論列諸人之後,加以斠註,俾詳所自。」汪氏之作,對於諸位詩人僅做排列及簡單的註解,在評論上相對薄弱,更缺少對作品的具體批評,因此《點將錄》自難以饜足詩家之望。高氏飽讀晚清各家詩集,有太多的詩人史料及後人對於作品之評點,因此他將這些心得及引文,羅列在汪氏的註解之後,雖名為「校注」,實則應該是「箋釋」更符合其內容。如此一來汪氏標舉的大綱,將因此而添其血肉,除了將其來由、史料及作品評論,合為一爐,綱舉目張,互為表裏,豐富原本僅七千餘字的原文,成為九萬餘字的專書,《光宣詩壇點將錄校注》成為研究《點將錄》不可或缺的入門書籍。
【導讀】以《古春風樓瑣記》聞名的高拜石/蔡登山
高拜石(一九○一-一九六九),字嬾雲,又號般若,晚歲多用芝翁,別號古春風樓主,福建福州人。其先室為浙江鎮海望族,以遊宦落籍福建福州。父親高杰藩為福建省永春州知事,高拜石幼年聰慧異常,過目不忘,深得其父鍾愛。年六歲入私塾,為名師朱德馨之得意弟子,通四書六藝。十一歲入省立商業學校。課餘常投寄稿件於報章,文名乃彰。畢業後隨叔父蔭午公北上九江縣,在地方政府處理文書函牘,深受其叔之獎掖。不久隨其叔調山東棲霞縣。後來就讀於北京平民大學文科,一九二一年畢業。受...
目錄
導讀:以《古春風樓瑣記》聞名的高拜石/蔡登山
南湖錄憶序/孫如陵
一、陳大樽(子龍)慷慨志節
二、福康安驕恣跋扈
三、香妃事蹟考異
四、故宮圖書說銀妃
五、長汀西郊之娘娘墳
六、阮芸臺(元)倡研古金文
七、三百三十有三士亭
八、朱稚圭(次琦)行誼與文采
九、顧湘舟(沅)與滄浪亭名賢圖刻
十、葉調生(廷琯)最閒堂弔古
十一、梁茞林(章鉅)勤勤槧鉛五十年
十二、張保仔事蹟考
十三、沈歸愚(德潛)詩學致卿貳
十四、厲樊榭哭月上詩
十五、毛西河(奇齡)負才自亢
十六、奚鐵生晚年坎坷
十七、王漁洋(士禎)詩扼紀阿男
十八、陳迦陵(其年)創作天才
十九、朱竹垞(彝尊)風懷本事
二十、錢儀吉清節儒雅
二十一、高均儒狷介孤隘
二十二、洪北江(亮吉)謇諤伉爽
二十三、黃仲則詩才天賦
二十四、林則徐、左宗棠湘江夜話索祕
二十五、左季高(宗棠)生平不言窮字
二十六、鄭淑卿課媳敦母教
二十七、汪容甫(中)狂傲好罵
二十八、彭十郎吹氣如蘭
二十九、吳敬梓豪放嫉時流
三 十、鄭板橋早年困頓
三十一、陳東塾(澧)文而又儒
三十二、戴子高(望)與胡荄甫(澍)
三十三、魏子安懷才落拓
三十四、陸建瀛庸懦恇怯
三十五、周天爵傾服林則徐
三十六、湖南畸人嚴受安
三十七、徐鐵生詩刺庸污吏
三十八、周壽昌風節及其詩
三十九、郭筠仙(嵩燾)意城(崑燾)兄弟
四 十、朱濂甫(琦)招撫張嘉祥(國樑)
四十一、記無錫薛氏兄弟
四十二、容純甫(閎)洋務先鋒
四十三、葉名澧雅重人才
四十四、何子貞(紹基)高名遭詬
四十五、岑毓英在滇黔偉績
四十六、丁寶楨廉剛飭吏治
四十七、何紹基之書法
四十八、謝甸男懷才抑塞
四十九、曾國藩之《挺經》
五 十、立山被殺真因
五十一、曾國藩推重朱學勤
五十二、龔自珍雄文睨一代
五十三、張亨甫(際亮)瑰才見扼
五十四、薛慰農(時雨)不忘貧賤
五十五、西南兩儒記鄭、莫
五十六、高伯足(心夔)豐才薄命
五十七、紀曉嵐藏硯詩銘
五十八、梁茞林(章鉅)數羅漢
五十九、楊雪茮清介絕俗
六 十、湯敏齋綽有父風
六十一、姚石甫(瑩)在臺治行
六十二、曾國藩與天津教案
六十三、天津教案發生經過
六十四、湯海秋(鵬)顧視雄驁
六十五、駱秉章渾厚載福
六十六、曾國藩對革新政風之名論
六十七、道州何氏一門四傑
六十八、周荇農(壽昌)窮老著書
六十九、龔藹仁卓犖軼群
七 十、林穎叔(壽圖)秀材遭雄阨
七十一、謝琯樵之畫與其人
七十二、楊岳斌夜渡援臺灣
七十三、吳荷屋(榮光)筠清館鑑藏及著述
七十四、福州西湖宛在堂詩龕
七十五、蔣苕生(士銓)古賢自勵
七十六、袁簡齋(枚)樂天任性
七十七、包世榮博洽文釆
七十八、唐鑄萬名言瑰行
七十九、張景祁詞與臺灣
八 十、劉孟塗士節自持
八十一、李希聖深惡八股文
八十二、江雲龍被稱野翰林
八十三、薛庸菴(福成)穩實多謀
八十四、鄧頑伯(石如)品節重藝林
八十五、朱九江(次琦)之風趣
八十六、簡竹居(朝亮)介特儉樸
八十七、包慎伯(世臣)書名掩經濟
八十八、曾國藩甄識人物
八十九、江忠源一門義烈
九 十、西湖勝處記俞樓
九十一、劉銘傳與臺灣
九十二、許竹篔(景澄)之外交識見
九十三、張石樵(叔雅)守道自任
九十四、顧淳慶侅奇自喜
九十五、李希庵(續宜)忠果持重
九十六、李續賓果毅仁廉
九十七、曾國藩規誡王璞山
九十八、王少鶴忠憤憂時
九十九、錢衎石(儀吉)一門儒雅
一〇〇、郭蘭石書法媲趙董
一〇一、謝枚如蜚譽閩藝林
一〇二、林敬紉與信州寶井堂
一〇三、伊墨卿書法掩詩名
一〇四、趙悲盦(之謙)以蚊為鶴
一〇五、倭仁論君子小人
一〇六、清廷忮忌湘軍功績
一〇七、王湘綺(闓逢)推崇胡林翼
一〇八、蔣鹿潭(春霖)詞鼎足成項
一〇九、陳大樽(子龍)詞風開近代
一一〇、項蓮生傷心成結習
一一一、吳南屏湖山嘯咏
一一二、譚叔裕瑰才遭扼
一一三、譚泗孫溘逝臺南
一一四、吳春帆任事不避艱險
一一五、胡潤芝(林翼)媲美漢蕭何
一一六、鄧彌之兄弟異材
一一七、姚石甫(瑩)在臺治行
一一八、張皋文(惠言)詞開常州派
一一九、三風太守吳園次
一二〇、孫詒讓粹然經生
一二一、曾國藩書激郭意城(崑燾)
一二二、謝家福書諷李鴻章
一二三、顧淳慶親民弼治
一二四、黔中碩儒黎蒓齋(庶昌)
一二五、金文復興與陳吳潘孫諸家
一二六、劉古愚經世自任
一二七、吳摯甫文紹湘鄉
一二八、王可莊循良第一
一二九、周伯晉倡議變法
一三〇、陳止菴文學儒雅
一三一、林迪臣長祀孤山
一三二、李鴻章之家世
一三三、那拉后寵遇李鴻章
一三四、李若農(文田)淹雅通博
一三五、李瀚章治績與毀譽
一三六、李鴻章淚盡秋風
一三七、魏默深(源)論人才國運
一三八、游智開清勤端嚴
一三九、翁同龢淒涼終老
一四〇、沈瑜慶見重時流
一四一、張季子(謇)感遇翁松禪(同龢)
一四二、吳漁川(永)痛惜張樵野(蔭桓)
一四三、文道希(廷式)羈旅紀哀
一四四、楊叔嶠(銳)不愜康有為
一四五、桂伯華委骨櫻都
一四六、八股考試與考場
一四七、鄉試中式與經魁
一四八、陳伯嚴(三立)崝盧述憾
一四九、張維屏風雅飭吏治
一五〇、吳愙齋(大澂)與度遼將軍印
一五一、張佩綸老死馴鷗園
一五二、寶竹坡(廷)悱惻五湖舟
一五三、譚復堂(獻)詞壇峻望
一五四、陳寶琛詩哭張之洞
一五五、黎培敬清嚴飭吏
一五六、劉世珩喜得雙忽雷
一五七、馬新貽被刺案疑竇
一五八、張紅棉(蔭桓)與廣和樓題壁詩
一五九、孫家鼐持正不阿
一六〇、再記壽州相國
一六一、曾滌生(國藩)識拔劉銘傳
一六二、李芋仙(士棻)潦倒死上海
一六三、丁日昌藏書負謗
一六四、高媿室(鳳岐)言端行果
一六五、李蒓客(慈銘)秋夢寫哀
一六六、畢道遠愚陋貽誚
導讀:以《古春風樓瑣記》聞名的高拜石/蔡登山
南湖錄憶序/孫如陵
一、陳大樽(子龍)慷慨志節
二、福康安驕恣跋扈
三、香妃事蹟考異
四、故宮圖書說銀妃
五、長汀西郊之娘娘墳
六、阮芸臺(元)倡研古金文
七、三百三十有三士亭
八、朱稚圭(次琦)行誼與文采
九、顧湘舟(沅)與滄浪亭名賢圖刻
十、葉調生(廷琯)最閒堂弔古
十一、梁茞林(章鉅)勤勤槧鉛五十年
十二、張保仔事蹟考
十三、沈歸愚(德潛)詩學致卿貳
十四、厲樊榭哭月上詩
十五、毛西河(奇齡)負才自亢
十六、奚鐵生晚年坎坷
十七、王漁洋(士...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