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魯是拉丁美洲地區華僑人口數最多、移民歷史最為悠久的國家;
對於在秘魯落地生根的華僑來說,如何保存傳統優良文化為重要課題。
拜山儂(PAISANO)在西班牙文的意思是同胞、鄉親,在秘魯則是對華人的暱稱。一九九九年適逢華人移民秘魯一百五十周年,秘魯政府特別在利馬市區闢地規劃「中國公園」,重整「中國街」及「中國噴水池」,並設立華人移民紀念碑,許會(Víctor Dionicio Joy Way Rojas)總理在集會中宣佈:全秘魯二千三百萬的人口中,約有二百萬人具有華人血統。
秘魯的華僑們集眾人之力,成立了美洲第一所中文學校──秘魯中華三民聯校,在教材編寫上採用通行的楷字體,做系統分明地編排;針對讀書、說話、作文、寫字訂定清楚明確的學習目標,重視學生的需求與實用性。當年的中華民國大使館、僑委會定期提供精選的華文課外讀物給當地學生,幫助他們對華文的語法結構有更進一步的理解與運用,增加獨立思考與想像力。凡走過必留下痕跡,興華文化交流發展基金會希望把所有僑教經驗順利完整的傳承,期盼能鑑記僑教發展的全球軌跡。
作者簡介:
袁頌安
1940年生於中國江蘇省鹽城縣;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史地系畢業。
經歷:
僑務委員會秘魯地區華文教師、僑務祕書、上海立達學院董事、臺灣醒吾科技大學副教授、臺灣醒吾科技大學董事。
章節試閱
【壹、秘魯僑教一年】
三月十五日下午,臺北雖然下雨,僑委會李治華視察,醒吾商專、醒吾中學顧懷祖董事長、建東校長全家以及親友學生八十多位冒雨趕到松山機場送行。頸子上掛滿了他們送的花環,手上提的旅行袋,裝的也盡是他們送的禮物,現在想起來還是深感不安。途經東京、舊金山,各作兩天停留,十九日一早抵達秘京利馬。萬沒想到,來接機的除了中華三民聯校葉炳榮董事長、余劍鳴、黃亮傑兩位董事以及學生代表多人外,我駐秘劉宗翰大使,竟然也親自來迎。當時深深感覺,他們不只是在歡迎某個人的來臨,更是對政府海外華文教育推展這個政策的重視與支持,以及自然流露出的一種關切之情。馬上覺得肩上的擔子又沉重了許多。
聯校創建在民國十三年(一九二四年),雖然它是中南美洲最具歷史規模的一所僑校,但是也有一般僑校師資缺乏、經費拮据的共同困難。所以一到利馬,第二天就和使館丁占鰲領事,學校葉董事長以及各董事先生分頭向各地僑胞募款,作為聯校的教育基金。我們一組四人,遠到秘南衣架(伊卡,Ica)等地勸募,來回六百公里,沿途僑胞慷慨解囊,並對我們熱情招待。順道還到秘南名勝香水泉(瓦卡奇納,Huacachina .Ica)一遊。泉水呈紅褐色,據當地僑胞說有時也呈深綠色,水色時有變化,並謂該泉另有治病延年之功。
學校除了經費拮据之外,華文教育的推展也還有其他的很多困難。中三聯校是一所由幼稚園、小學到五年制中學三個部分組成的,學生合計五百二十多名,教師三十餘位,分中西文兩部分教學。我們中文部原有九位先生,由於兩位女同事赴美深造,這學期減為七人,秘魯僑胞雖多,但是願意從事教育的卻很少,師資缺乏成了各地僑校另一個嚴重問題。按照秘魯教育機構的規定,我們一週在中學只能有五個小時的中文課程,小學幼稚園也只有十二個小時。中文教學時數固然不足,同時在雙重學制下,學生疲於奔命,他們也就很難精神貫注地去學習。學校為遷就現實,能使學生順利升學起見,只要西文各科課程合格通過了,中文成績也就不便留難他們。因此一個中文還是二、三年級程度的學生,只要西文及格,就可以拿到畢業文憑。由於僑胞所處的外國環境,中文不能學以致用,難怪一些學生不重視中文。為生活奔忙的家長又沒有時間加以督促,難怪他們對中文抱著一種敷衍應付的學習態度了。初到秘魯看到這一切和國內迥然不同的情形,簡直是焦急萬分。曾在二百一十五期的僑務月報上提出一篇〈秘魯華文教學問題〉的報告,大聲疾呼,希望能改進這種現象。
一年後的今天,經過仔細觀察思考之後,回想當時的激動,何嘗不是過份囿於國內傳統的重視考試成績的固習。事實上僑教工作的推展,不可能一成不變地和國內學校看齊。我想僑教的真正目的是我們如何在海外播下中華文化的種籽,來促進文化的交流,使僑胞子弟能有接受祖國文化薰陶的機會,養成良好的品德,使他們都成為當地社會上的優秀公民。更祈使他們飲水思源,永懷祖國,使一些受到頹廢風氣或共產思想影響而日漸動盪不安的地區,能夠增加一份安定的力量。這就夠了,何必一定汲汲於課文講授多少,生字認得幾個呢?要達到這一目的,方法很多,又何必先乞靈於讀死書一途呢?
教育上潛移默化的功效最大,暗示啟發是最有力的方法。自從我們把旅秘僑胞為紀念 國父百年誕辰所鑄製的 國父銅像安置在校園內,四周種植上美麗的花草樹木之後,果然就引起 了學生的注意。不時有小學生問:「這位先生是誰?他在花園做什麼?」告訴他,這就是書本上所說的偉大的 國父孫中山先生,無不恍然大悟,立即熱情的表示肅然起敬。
【壹、秘魯僑教一年】
三月十五日下午,臺北雖然下雨,僑委會李治華視察,醒吾商專、醒吾中學顧懷祖董事長、建東校長全家以及親友學生八十多位冒雨趕到松山機場送行。頸子上掛滿了他們送的花環,手上提的旅行袋,裝的也盡是他們送的禮物,現在想起來還是深感不安。途經東京、舊金山,各作兩天停留,十九日一早抵達秘京利馬。萬沒想到,來接機的除了中華三民聯校葉炳榮董事長、余劍鳴、黃亮傑兩位董事以及學生代表多人外,我駐秘劉宗翰大使,竟然也親自來迎。當時深深感覺,他們不只是在歡迎某個人的來臨,更是對政府海外華文教育推...
作者序
【百年華教的回顧與前瞻──出版華教叢書序言】
華文教育是華人移民過程中建立起來的一個特殊的族裔語言文化教育體系,華文教育的發展過程也是華人社會一個具有廣泛文化意義的歷史進程。因此,研究華文教育是深入認識華人歷史文化的重要途徑。
華人在海外辦學的歷史很早,最早有文獻記載的是清康熙二十九年(一六九○年)印尼巴城(巴達維亞,今之雅加達)的明誠書院,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但它與國內的私塾無異。
真正具有特殊歷史意義的華文教育體系,是在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華僑社會已融入西方教育理念,在一些規模較大的華埠建立了新式學堂,開啟了華文教育的新時代。這些學堂和私塾有明顯的不同,除了傳統的儒學,加入了大量的地理、物理、生物等科學新知,甚至有英語課程。可以日本橫濱的大同學校(一八九八年)、印尼中華會館學堂(一九○一年)、馬來西亞檳城的中華學堂(一九○四年)為代表。我們一般稱的華僑學校,都是現代華文教育的產物。一九○五年清廷廢科舉、興學堂、派留學生,一連串的教育改革,已然落後華僑學校的發展。
清王朝的最後十年(一九○一年-一九一一年)是現代華僑學校發展的第一波熱潮。東南亞的馬來亞有十餘所,而荷屬東印度各地中華學堂則發展到六十五所;北美的三藩市(大埠)、沙加緬度(二埠)、紐約、芝加哥、波特蘭、西雅圖及加拿大的溫哥華、維多利亞等地先後興建了大清僑民學堂;菲律賓、日本、朝鮮、安南、暹羅、緬甸等國也出現了一批以「中華」冠名的新式學堂。這些華僑學堂大都是在各地華僑會館(或單一族群僑團)的主持下創辦的,是一種有組織的自覺興學。學堂在民國成立後,大都改稱為學校,教學內容上,雖然也注重傳統倫理道德和尊孔思想,但更注重培養子弟適應社會生活所需的各種技能。各地中華學校開設的課程有國文、經濟、歷史、地理、修身、體操等科目,遠遠超出了傳統學塾的教學範圍。
辛亥革命後的十五年(一九一二年-一九二七年),雖然國內政治不安,但華僑社會仍充滿了迎接新時代的熱忱,展開第二波興學的熱潮。華僑學校逐漸普及於僑胞聚集的各個地區,包括城市和鄉村。北京的北洋政府也協助僑社興學,這段時期部分地區僑社組成了僑教組織,有系統的籌募經費、改善僑校的基礎設施,協調共同的課程等,是華文教育系統化發展時期。
民國十六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到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期間(一九二七年-一九四○年),是第三波興學的熱潮,也是華僑學校僑教化的重要時期。這段時間,僑社普設華僑小學,更重要的是華僑中學日漸增多,僑教組織更加制度化。南京國民政府非常重視僑務,加強對華僑教育的管理。民國十七年(一九二八年)六月在大學院特設「華僑教育委員會」專門管理華僑教育事宜,制定《華僑學校立案條例》、《華僑小學暫行條例》、《華僑補習學校暫行條例》、《駐外華僑勸學員章程》、《華僑視學員章程》等法令,進一步規範了華僑教育的管理。次年(一九二九年)十一月,國民黨中央訓練部在國立暨南大學組織召開了第一次南洋華僑教育會議,通過了《華僑教育會議宣言》和二十五項決議案,各地僑校的管理者在會議中交流了華僑教育經驗,針對華僑教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改進意見。教育部成立了「華僑教育設計委員會」,作為辦理華僑教育的諮詢機構,負責擬定改進華僑教育方案、調查華僑教育情況、計畫華僑教育經費及其它有關事項。民國二十年(一九三一年)秋,僑務委員會成立,下設僑民教育處,主管華僑教育的調查、立案、監督、指導等工作。在教育部和僑務委員會的聯合指導,以及各地僑教組織配合的共同努力下,華僑教育日趨完善,成為獨步全球的「僑民教育體系」。
華僑教育在母國政府的輔導下發展成僑民教育體系,有幾個重要規範:一、華僑學校使用國內統一的教材;二、課程標準化;三、國語教學的普及;四、校長從母國派任。從文化意義上而言,強化了海外華人的「華人性」(Chineseness),具體而言是:促成了各地華僑社會的橫向聯繫與一體化,提升了華人認同祖國的民族主義。伴隨著日本侵華日亟,也為動員華僑抗日打下了基礎。但也引發了一些負面效應,使得僑居地政府的警惕和不安,除了頒佈各種法令限制華僑學校教學以外,或開設學校,吸引華僑子弟入學;或以津貼華僑學校控制辦學方向,同化、分化雙管齊下。也為戰後居住國獨立後全面限制華教的政策埋下了伏筆。
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東南亞的華僑學校一度停擺了三年多(一九四二年-一九四五年),許多僑校被日本軍隊刻意佔用和破壞。日本戰敗投降,退出東南亞各國,中國國際地位提升,華僑社會展開了大規模的復校運動,並籌辦新學校。戰後二十年(一九四五年-一九六五年)是華僑教育的第四波熱潮,也是最高峰時期。然而,好景不長,由於國際冷戰,東南亞各國獨立,中國內戰以至分裂,僑社也分裂。一九六五年之後東南亞的僑民教育盛極而衰,只有馬來亞華社在馬來西亞獨立後因華人人口比例較高,幾位華教領袖如林連玉、沈慕羽等人的努力下,爭取華族的族裔語言受教權,保存了華校的體系,為了避免族群衝突,刻意自稱華族教育,不再以僑教自居。
在東南亞排華四起,華僑經濟和華僑教育遭受全面打擊之時,一九六七年中國大陸陷入文化大革命的混亂,視僑胞為外國人,把海外關係界定為「反動的政治關係」,僑務全面停頓,僑胞陷入內外交侵的困境。在這個艱困時期,在臺灣的僑務委員會仍努力協助尚存的華校,與大量招收華僑回國升學配合下,為「僑教」保留了出路。也因為戰後的國共內戰,東南亞還發展出兩個特殊的華教體系:一是泰北孤軍子弟的華僑學校,二是緬北臘戌地區的果文學校。此外,北美地區開放移民,大量從臺灣去的留學生為其子弟創造出一種週末上課的中文學校模式,可謂東邊關了一扇門,西邊打開另扇窗。馬來西亞、泰北、緬北的華校,北美的中文學校,僑生回國升學,為一九六○年代之後的華文教育保存了命脈。
為了適應戰後的政局變化,華僑身份的改變,母語教學為主的僑校體系逐漸轉化為族裔語言教學的華教體系,華校逐漸轉型為開設華語課程的私立(民辦)學校,以華語為教學語言的全日制華校走人歷史。華教體系多元化發展,半日制、混合制、週末制、補習班等紛紛出現,華文教育的三教問題也因此變得複雜。難能可貴也令人欽佩的是,僑社之中仍然有為保持族裔語言文化而努力不懈的華教奮鬥者。
一九八○年代大陸新移民遍佈全球,華僑社會有了結構性的轉變。中國大陸經濟崛起和全球化的發展,華語熱甚囂塵上,兩岸政府積極投入資源,在高等教育中成立專業,培養華語教學人才。不論是大陸發展的「漢語國際教育」,或臺灣推動的「對外華語教學」,都發現發展了百年的華文教育是中文國際化最重要的基礎。
華文教育是隨著華人移民發展的,一九九○年代以後華文學校的模式和華文教育的內容,是以週末制中文學校為主流。二十一世紀華文教育的發展,則取決於華人新移民與居住國的主流教育體系互動下,將採取什麼樣的家庭語言政策(family language policy)為主。大陸和臺灣也都可以發揮影響力,大陸的整體國力將影響華語的國際地位、其對外關係會影響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臺灣的僑生升學制度(包括海青班)、海外臺灣學校的經營,也會為華文教育的永續經營提供寶貴的經驗。近年東南亞的華語成人補習班、三語學校和(有華語部的)國際學校發展;美國華人經營的課後班(after school),主流學校從二○○六年快速增加的沉浸式中文學校,是幾個重要的新趨勢。他們透露的訊息是:華文教育國際化、在地化勢所必然;華語的工具性增加,文化性淡出。
興華文教基金會在董鵬程先生主持時,就計畫出版系列研究華文教育的書籍,可惜壯志未酬。新董事會為完成其心願,邀集多位長期從事僑教的學者參與撰寫各地僑校的發展,期能保存華文教育的歷史,彰顯華人在海外傳承中華文化的偉大情懷。並鼓勵對華文教育深入研究,對華文教育的未來能有所啟發。
僑教向來為僑務的核心工作,本人從臺北市政府到僑委會服務的期間,就全力投入第二處的僑教工作,足跡踏遍海外僑區,也推動包括緬甸、泰北的師培專案,臺商子弟教育即臺北學校的籌建,全球華文網路教育中心的建構,為九○年代僑教數位化鋪設人才培育、學術研究及電腦軟硬體設備的基礎工程,期間本人廣泛接觸第一線以復興中華為己任的僑教領袖和僑校教師,深感僑教工程的重要和所有投注心力的參與者的偉大,這也是後來有機會回會擔任委員長後,特別延攬華語文專家擔任副委員長以及在最短時間內編印《學華語向前走》這套教材,希望為僑教奠定更紮穩基礎的努力。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是希望把所有僑教經驗都能順利完整的傳承,也期盼能鑑記僑教發展的全球軌跡。本人也要藉此套叢書的出版,向所有僑教前輩先進致敬,也要鼓勵更多的年輕新生社群一棒接一棒的努力下去,永續發展興華大業。本套叢書的出版要感謝基金會所有董事監事的全力支持,任弘兄和良民兄的協助,以及熱心人士的贊助,期望我們可以共同維護、傳承僑教的火苗。
──興華文化教育發展基金會董事長 陳士魁
【百年華教的回顧與前瞻──出版華教叢書序言】
華文教育是華人移民過程中建立起來的一個特殊的族裔語言文化教育體系,華文教育的發展過程也是華人社會一個具有廣泛文化意義的歷史進程。因此,研究華文教育是深入認識華人歷史文化的重要途徑。
華人在海外辦學的歷史很早,最早有文獻記載的是清康熙二十九年(一六九○年)印尼巴城(巴達維亞,今之雅加達)的明誠書院,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但它與國內的私塾無異。
真正具有特殊歷史意義的華文教育體系,是在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華僑社會已融入西方教育理念,...
目錄
【百年華教的回顧與前瞻──出版華教叢書序言】/陳士魁
【壹、秘魯僑教一年】
【貳、秘魯華文教學的問題】
一、國語文教學
二、教材的編寫
三、輔助教學的設備
四、國語文的教學
五、結論
【參、秘魯僑教話今昔】
一、回顧過去
二、放眼今天
三、展望未來
【肆、中華三民聯校分校簡史】
一、孔夫子學校成立經過
二、中華三民聯校簡史
【伍、吳敬恆班的畢業旅行(上)】
【陸、吳敬恆班的畢業旅行(下)】
【柒、秘魯華人移民的簡史及其生活文化】
【捌、南美的古文明──印加文化】
一、前言
二、印第安人進入美洲的時間和路線
三、秘魯印加文化發展的環境
四、印加帝國的形成及崩析
五、 失落的城市──馬丘比丘(Machu Picchu)
六、 亞非古文明對美洲印第安文化的影響
七、印第安人對世界文明的貢獻
【玖、僑務就是秉持忠誠勤和之心服務僑胞】
一、忠:忠以持志
二、誠:誠以待人
三、勤:勤以治事
四、和:和以處眾
【附錄一、詩──中華文化的一顆璀璨明珠】
【附錄二、秘魯僑教──僑社活動的回顧 】
【百年華教的回顧與前瞻──出版華教叢書序言】/陳士魁
【壹、秘魯僑教一年】
【貳、秘魯華文教學的問題】
一、國語文教學
二、教材的編寫
三、輔助教學的設備
四、國語文的教學
五、結論
【參、秘魯僑教話今昔】
一、回顧過去
二、放眼今天
三、展望未來
【肆、中華三民聯校分校簡史】
一、孔夫子學校成立經過
二、中華三民聯校簡史
【伍、吳敬恆班的畢業旅行(上)】
【陸、吳敬恆班的畢業旅行(下)】
【柒、秘魯華人移民的簡史及其生活文化】
【捌、南美的古文明──印加文化】
一、前言
二、印...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