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適用所有人類的人性說明書!
立志養成好習慣之前,先讀這本!
必須先了解人類的本能反應,才能重新設定你的人生。
★ 強勢攻入韓國yes24家庭生活類書籍前20名
★ 韓國大型網路書店獲得讀者9.4分的高評價
你學過多少自我成長的方法?每次總會因為各種理由而失敗?
別喪氣,這可能不是你的錯,而是那些隱祕的人性在作祟!
▎你是否不斷面臨著類似的痛苦?
▢ 意識到戒掉壞習慣的重要性 → 事到臨頭還是輕易投降
▢ 體會過拖延的痛苦 → 下一次還是老毛病又犯了
▢ 明白過度擔心沒必要 → 每一天還是被焦慮影響生活品質
每每看到簡單、好上手又貌似有效的成功法,總是迫不及待地跟著練習,最後卻因為各種理由而失敗,感到挫折連連……韓國延世大學心理學教授李東龜告訴你,阻礙我們成長的,有時候不是意志力與個性問題,而是全人類共有的根本人性。
▎知識量++ 韓國心理學名師親自撰寫的科普書
網羅30個史上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帶你搞懂人性
本書將帶你看見,原來這些生活常見的行為與「壞習慣」,在心理學裡面都是有跡可循的:
○ 網路一變慢,就等不及地狂按重新整理鍵——重置症候群
○ 意識到不能再吃宵夜了,反而每天都想吃——白熊效應
○ 瘋狂加班後,以犒賞自己為理由頻頻破戒——認知失調理論
○ 一旦擔心事情不順利,當天果然就問題連連——畢馬龍效應
本書針對青春期孩子到成熟大人都會面臨的「成長痛點」,網羅了30個心理學關鍵字,以有憑有據的心理學實驗結合全球時事,用輕鬆好讀的文筆、一天一篇的形式,向大人小孩解說30種隱祕的人性,幫助你找到阻礙成長的癥結點,進行真正有效的學習!
▎對抗這個世界之前,先對付自己的劣根性!
本書不只剖析人性,還要教你如何「校正」行為
.釐清拖延症的面貌並徹底擺脫
.停止強迫思考的行為
.破除庸人自擾的錯覺謬論
.避免腦波弱陷入不必要的過度消費
.區分「逃避目標」與「趨向目標」
.訓練堅定的內在動機與自律性
.學會有效的計畫制定方式
.更有效率地說服他人
.培養好感度的法則
.建立書寫習慣的方法
▎誰適合讀這本書?
全書知識含量高,日記份量的編排,適合成人輕量閱讀,也可作為青少年的課外讀物,培養孩子的人文與科學素養。
★本書獻給:
✓ 追求個人成長,卻屢屢半途而廢的你
✓ 對人性感到好奇,卻不知從何下手的你
✓ 喜愛科普知識,想一窺心理學實驗成果的你
✓ 家有青少年小孩,想協助孩子更加了解自我的你
【本書特色】
◎以科普文章的形式書寫30個心理學概念,結合全球時事帶出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全書知識含量相當高。
◎以一天一篇的閱讀份量來編排,既適合忙碌的成人輕量閱讀,也適合作為青少年的課外讀物,培養心理與科學素養。
◎筆法溫暖親切、內容深入淺出,是一本大眾心理學入門書,也可以作為青少年教養書使用。
【國內外專家好評】
如果可以,每個人都想要變得很好,我們可能試過很多不同的方法,但卻常常放棄,看著其他人好像做什麼都成功,開始懷疑自己,到底為什麼?因為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透過心理學和有趣的實驗來了解自己,搞懂自己的「構造」,才能找到屬於自己往前行的好方法!——王雅涵/心理師的歡樂之旅
教育的意義在於引領,而引領首重了解,對於「人」的身心理解。現代心理學的發展日新月異,書中對於30個基本心理學概念的更新與澄清,讓教育隨著時代演進而調整。在民主社會中,對於人性心理機制有理解,我們才享有社會真正的平等與尊重。——郭駿武/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創辦人
30天的時間,或許無法讓孩子成為心理學大師,但它給了孩子一把鑰匙,而門後展示著各種人生的真相。世界可能沒有想像中美好,不過卻依舊值得探索,因為好好認識世界,才是我們人生中,最有趣的任務。——劉仲彬/臨床心理師
在認識心理學的每個瞬間,我都會回想起過去的自己而感到扼腕不已。當年受到課業折磨的時候,如果設定的是「趨向目標」而不是「逃避目標」,我的學習狀況會不會有所改變呢?要是能早點知道我遇到的這個拖延症不只是我自己的問題,不就足以讓我感到安慰了嗎?——崔賢貞/韓國前MBC人氣主播
王雅涵 心理師的歡樂之旅
洪仲清 臨床心理師
洪培芸 臨床心理師、作家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郭駿武 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創辦人
曾心怡 初色心理治療所副所長
劉仲彬 臨床心理師
——強力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作者簡介:
李東龜(이동귀)
延世大學心理系教授,首爾大學心理系學、碩士畢業後,在美國密蘇里州立大學諮商心理學領域取得了博士學位。曾任美國普渡大學教育學科教授、韓國諮商心理學會副會長、延世大學語言研究教育院副院長。研究領域有完美主義、拖延症、自我價值感等等,在取得諮商心理師一級資格後,二十年間活躍於諮商及教育現場,尤其在軍隊諮商領域,他還主導了兵營生活專門諮商官資格標準級運用方案的確立。2011年獲得了延世大學優秀貢獻教授教育部門獎。曾執筆多家媒體刊物,著有《諮商心理學》(共著)、《我以為到了三十歲就會不一樣》、《你知道這個心理法則嗎?》、《青少年自殺行為治療方案手冊》(共著)等書籍。
譯者簡介:
李煥然
喜愛外文的國文小老師,專職日韓文譯者,興趣是走路觀察城市裡的人類生態,過著麻煩又幸福的翻譯人生。曾任台北市立萬芳高中日韓文教師、企業顧問、講師與口譯,現於日本大阪大學探索心理語言學的世界。
聯絡信箱:burnburyren@gmail.com
章節試閱
Day 03:不想產生壞念頭,那就換個想法吧!
白熊效應White Bear Effect
越是試圖不去想到某件事物,就越是會一直想到,大家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吧?一想到「現在不可以笑」,就總是忍不住笑出來;或者在上課時越是想著「我不可以胡思亂想」,就越是因為滿腦子忙著叫自己不可以胡思亂想而無法專心——會這樣的不只有你而已!精神分析學家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在著作《夢的解析》中提到:「受到壓抑的事物會反覆重現。」為什麼越是想要把它趕走,這個念頭就越是會再回來呢?
叫你不要做就越想去做
「試著挑戰一下『不要去想一隻白熊』,如此一來,那個煩人的傢伙將會時時刻刻占據你的腦海。」
這是出現在俄羅斯作家費奧多爾.杜斯妥也夫斯基(Fyodor Dostoevsky)的小說《白夜》中的一段話。一九八七年,美國哈佛大學的丹尼爾.魏格納(Daniel Wegner)教授決定嘗試驗證這句話究竟是否屬實,於是他把三十四名大學生分成兩組,每組十七個人。A組要將五分鐘之內腦海中浮現的所有單字都說出來,但是他們被告知「不要去想一隻白熊」;B組一樣要在五分鐘之內把想到的所有單字都說出來,不過他們則被告知「可以想一隻白熊」。接下來研究人員要求這兩組學生,每當想到白熊的時候就要按鈴,結果會是如何呢?反而是被告知不要去想白熊的A組按鈴的次數比較多。魏格納的研究團隊將這個現象稱作「思維抑制的反彈效應」,也就是所謂的「白熊效應」(White Bear Effect),指的是當你想著「不可以去想一隻白熊」的時候,內心的另一個部分反而會浮現出一隻白熊的現象。
尋找代替這個念頭的想法
那麼,有沒有不會想到白熊的方法呢?二○一一年,魏格納在美國心理學會的年度大會上,提出了緩解白熊效應的方法,以下就介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兩種方法。
第一種,想一想其他的事物來代替白熊。比如說,「不要去想白熊,去想一輛特定的汽車」,如此一來,因為出現了其他吸引注意力的對象來代替白熊,所以「不要去想白熊」就會變得相對容易。與其對一個戒不掉巧克力的人說「你一定要戒掉巧克力!」不如對他說「你只要一想到巧克力,就想一想你得要去吃水果」,這樣會來得更為有效。
第二種,以「三十分鐘後再想一想吧」這樣暫時延後的思考也會有所幫助。根據研究顯示,在想到白熊的時候,與其一直想著「我不可以去想白熊」來壓抑自己的念頭,不如下定決心「三十分鐘後再去想白熊吧」,這樣反而就不太會去想到白熊了。
是強迫性思考?還是日常的煩惱?
有些人往往很難消除特定的念頭,舉例來說,經常會惦念著「玄關的門好像沒關好」、「外面有很多病菌,所以應該要小心一點」,像這樣為了沒有發生的事情而感到憂慮,如果過度陷入這種不安與煩惱,就稱為「強迫性思考」,也有另一種說法是「侵入性思考」。明明試圖將念頭從腦海中抹去,它卻還是一再地侵入,讓人處於痛苦的狀態,所以有這樣的稱呼。
這種強迫性思考一旦出現就很難消失,尤其因爲前面提到的白熊效應,導致越是下定決心「不可以有這種想法」、「不要感到不安」,就越是難以消除這些念頭。強迫性思考通常會衍生出強迫行為,比方說一直覺得手上沾有病菌,所以一整天下來洗手洗上十幾次這類情形。
該如何區分強迫性思考與日常的煩惱呢?這兩者可以根據我們的「反應」來分辨。強迫性思考會因為過度執著於煩惱,進而引發前面提到的強迫行為,這點就與普通的煩惱不同;因為日常的煩惱,是不會導致我們做出妨礙自己生活的行為。
那麼,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阻止強迫性思考引發的強迫行為呢?如果因為擔心門有沒有鎖好,而一天到晚都要轉動好幾次門把的話,那就試著忍耐一下,即使內心相當焦慮,也不要去確認。畢竟要一口氣停止行為可能會很困難,所以只要階段性地減少就可以了,比方說把確認兩次變成確認一次、確認三次變成確認兩次,在快要受不了的時候,則不妨對自己說:「即使門沒有鎖,小偷也進不來的」、「家裡沒有會被偷的貴重物品,所以沒關係的」,透過這樣的方式來開導自己。
無論是大人或小孩,都會為了日常的問題而煩惱。像是如果與朋友的關係變得疏遠該怎麼辦、如果成績下滑該怎麼辦等等諸如此類的念頭,這些煩惱與不安雖然惹人厭,但也像是幫助我們採取適當行動的警示燈一樣。如果為了與朋友的關係而感到煩惱的話,就可以傳訊息給朋友;擔心成績下滑的話,可以再多認真讀點書。所以煩惱其實並不是問題,重要的是我們應對煩惱的方式。正因為煩惱難以割捨,所以我們有必要練習開導煩惱的念頭。
Day 18:拜託別人的時候,不妨試著從小事開始
登門檻效應Foot-In-The-Door Technique
在某個寒冷的日子裡,一個阿拉伯人正在搭帳篷露營,一旁的駱駝跑過來找他搭話。
「我走了一整天,腳很痠,可以讓我把腳伸進帳篷裡休息嗎?」
阿拉伯人很同情疲憊的駱駝,於是就答應了他。過了一會兒,駱駝又說話了。
「天氣好冷,我可以把頭也放進去一下嗎?」
這次阿拉伯人也答應了他的請求。轉眼間回過神來的時候,駱駝已經堂而皇之地占據了帳篷正中間的位置,並且若無其事地對阿拉伯人說道:
「帳篷裡太擠了,你可以走開嗎?」
結果阿拉伯人被趕出了帳篷外面,在寒風中瑟瑟發抖了一整個晚上。
這就是《伊索寓言》中駱駝的故事。
放進門檻裡的腳
駱駝在這裡使用的技巧,在心理學上叫做「登門檻效應」(Foot-In-The-Door Technique)。換句話說,就是只要對方答應了小小的請求,後續越來越大的請求也會獲得答應的現象。
一九六六年,美國心理學家強納森.費里德曼(Jonathan Freedman)和史考特.弗雷澤(Scott Fraser)的研究團隊,曾經以一百五十六名住在加州的家庭主婦為對象,把這些人分成兩組進行了一項實驗。A組是「實施了登門檻效應的組別」,研究人員在實驗前先打了電話過去,拜託她們進行一份八個問題的簡單問卷;在這裡,「問卷」就扮演了「放進門檻裡的腳」的角色。當然,研究人員並沒有拜託B組進行這份問卷。
研究團隊在三天後打了一通電話給這兩個組別,問她們「可不可以到府上拜訪兩個小時,參觀一下櫥櫃和倉庫」,這是素昧平生的外人要踏進家門兩個小時的請求,A組平均有五十二點八的人答應了這個請求,人數是B組二十二點二的兩倍以上。也就是說,「登門檻效應」發揮了作用,答應了小小請求的人在面對更大的請求時,答應的機率會比較高。只要先提出一個簡單的請求,足以讓對方願意答應,之後這個人就有更高的可能性會滿足自己的要求。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人們在行動時會盡可能保持一致性。只要答應了小小的請求,就會感受到自己與那個人之間的親密感,進而認為自己應該持續答應對方的請求。因為自己先答應了那小小的請求,所以會自我合理化成「我本來就是想要幫助對方」;畢竟萬一在幫了忙以後才開始認為「我是勉強自己去幫忙的」,只會讓自己的心情更加鬱悶。這個時候「認知失調」就適用於此,也就是說,萬一人的想法和行為之間產生了不一致,人們就會試圖追求某一方的一致性,從而衍生出這樣的行為。
拜託別人要從小事開始
二○一六年,法國心理學家尼古拉.賈于庸(Nicolas Guéguen)的研究團隊證實這個技巧也可以有效遏止犯罪。他們在法國西部一座城市的酒吧附近,以七十六名男女進行了簡單的實驗。首先,研究人員把實驗參與者分成了兩組,要求他們獨自坐在酒吧外面的椅子上。A組參與者的鄰桌坐著一名旅客,旅客向參與者問了句「現在幾點」後,就把背包放在桌子上,走進了酒吧。另一方面,在B組參與者鄰桌的旅客則沒有提出任何問題,只是坐了一會兒,就同樣把背包放在桌子上,走進了酒吧。在這裡,被旅客問到現在幾點的A組,就是使用了「登門檻效應」的技巧。
接下來過了二十秒後,實驗助教假扮成小偷現身,在打量了酒吧內外大約十秒之後,試圖偷偷拿走旅客留下的背包,觀察參與者們當下的反應。A組和B組的反應有什麼不一樣呢?A組阻止小偷的比例壓倒性地勝過了B組,A組有百分之八十四的人攔住了小偷,B組則是百分之四十七。也就是說,透過簡短詢問時間的對話,就促成了阻止小偷的行為。這也可以解釋成,登門檻效應的技巧發揮了遏止犯罪的效果。
然而,詐騙犯也會惡意地利用人們這顆善良的心。一開始先跟別人借點小錢,慢慢地金額越來越龐大,最後再借一大筆錢。為了獲得對方的信任,一開始借的小錢還會連本帶利規規矩矩地還清,但是只要成功借到一大筆錢,就會躲起來不肯償還。
雖然不可這樣惡意利用,也不可被惡意利用的人牽著鼻子走,不過如果你有什麼事情非得拜託某個人不可的話,與其一開始就提出一個很大的請求,不如小心翼翼地從小事情開始拜託起,成功率會比較高。相信只要記住了這一點,就能夠建立起值得信賴的關係。
Day 23:小心別讓思維只往安逸的方向流去
認知失調理論Cognitive Dissonance
每次只要到了新年,就會為了過個有意義的一年,而擬定各式各樣的計畫。比如說,今年為了健康要好好減肥、要讀一百本書、要認真讀英文之類的事情。但是到了年底的時候怎麼樣了呢?比起有好好實踐的人,沒能達成的人似乎更多。抽菸的人經常擬定的戒菸計畫也是如此,雖然知道對身體不好(思維),但是依然繼續抽菸(行為),內心想著「抽菸可以緩解壓力」。當思維與行為之間出現分歧的時候,就創造出一套自己的邏輯來自圓其說,這點在心理學上稱為「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
搭車想睡覺,原來是大腦「罷工」?
了解認知失調之前,先來說明一下「失調」(Dissonance)這回事。有些人是不是只要一搭車就昏昏欲睡呢?心理學上認為人之所以會這樣,也是因為「失調」在作祟。
在奔馳的車內如果不去看窗外風景、專注在其他地方的話,眼睛會感覺車子好像沒有在移動。可是實際上我們的身體正在搖搖晃晃地擺動,於是帶有感覺器官的耳朵能感知到身體是傾斜或旋轉,也可以完整感知車子在行駛過程中所產生的振動。
這麼一來,眼睛處於靜止狀態,耳朵卻處於運動狀態,大腦就會產生混亂,因為感官們彼此發出了不同的訊號,這就叫做「失調現象」。一旦這種失調狀態持續下去,大腦就會在雙重訊息中不知應該聽從哪一方而不知所措。如此一來,大腦就會開始覺得「哎喲,我不想管了啦」而進行一種罷工;睡意之所以會襲來,正是由於這個緣故。因為大腦試圖自我防禦,所以開始想睡覺。
幸好這種現象不太會發生在駕駛者身上——這是因為與乘客不同的是,駕駛者專注在開車上,所以身體感受到的視覺刺激和振動刺激是一樣的。
心理也像身體一樣喜歡「一致性」
就像我們身體的感覺器官如果發生了失調,大腦會摸不著頭緒一樣,當我們的思維和行為之間出現失調的時候,我們也會經歷混亂與不適。此時人為了安撫這份不適感並保持一致性,往往會選擇某個特定方向,這是因為我們的身體和心理具有傾向於維持恆常性的特點。這就是所謂的「認知失調理論」,一九五七年由社會心理學家里昂.費斯廷格(Leon Festinger)首次發表於世。
相信你應該聽過《伊索寓言》中的〈狐狸與葡萄〉,那篇故事中的狐狸,可說是認知失調理論的代表性例子。一隻飢腸轆轆的狐狸在路上走著走著,發現了一串令人垂涎欲滴的葡萄,因為想要吃葡萄,所以他踮起腳尖,還試著用力往上跳,但就是搆不到葡萄。於是狐狸轉過身來,如此自言自語道:
「反正那串葡萄是酸葡萄,根本就不能吃。」
對狐狸來說,「我想吃葡萄」這個思維和「搆不到葡萄」的行為之間,產生了認知失調的現象。站在狐狸的立場上,就算試著改變行為,也沒辦法摘到葡萄來吃;不過思維卻是可以改變的,於是內心就出現了「因為那串葡萄很酸,所以本來就不能吃」的想法。大腦因為「想吃卻吃不到」的失調而感到痛苦,只好藉由改變思維來減輕失調。
費斯廷格為了證明這一點,曾經進行了一項實驗。他把大學生分成兩組,分別要求他們進行纏繞線軸的簡單作業整整一個小時,接著給A組二十塊美元,但只給B組區區一塊美元。在作業結束後,兩組之中哪一方會比較傾向於評價自己「做了件有意義的事情」呢?令人驚訝的是,竟然是拿到較少錢的B組。
A組已經充分獲得了「金錢」這項獎勵,所以內心可以舒坦地認為「雖然是件很無聊的事情,但是因為有拿到獎勵,所以沒關係;事情對我來說並沒有什麼意義」。然而B組就不一樣了,與其想著「我做了件這麼無聊又沒有意義的事情,結果只能拿到區區一塊美元」,不如合理化成「雖然沒有足夠的獎勵,但是仔細想一想,也算是頗有意義的一件事」,這麼一來自己心裡會感到比較輕鬆。
應用在市場行銷上的「認知失調」
這種認知失調理論也被應用在市場行銷的技巧上。假設有一個學生為了購買想要的東西而存了一年的錢,一開始覺得「我一定要買到」,可是等到真正準備要買下去的時候,又冒出了「這個東西好像不值得我花掉所有積蓄來買」的念頭。當這兩種想法發生了衝突,腦海中出現了矛盾,於是在一旁的店員如此說:
「你這次考試這麼辛苦,這點東西應該有資格買下來吧?」
如此一來,學生腦海中立即強化了「既然是給我自己的獎賞,那這點東西買了也不為過」的想法,將思緒整理至單一方向,進而減輕認知失調,最後就能提高打開錢包買東西的機率。
當你遇到煩惱的時候,在輕易放棄之前,試著再重新思考一次如何呢?不妨想一想自己的選擇,是不是往往只會朝輕鬆的方向流去。
Day 03:不想產生壞念頭,那就換個想法吧!
白熊效應White Bear Effect
越是試圖不去想到某件事物,就越是會一直想到,大家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吧?一想到「現在不可以笑」,就總是忍不住笑出來;或者在上課時越是想著「我不可以胡思亂想」,就越是因為滿腦子忙著叫自己不可以胡思亂想而無法專心——會這樣的不只有你而已!精神分析學家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在著作《夢的解析》中提到:「受到壓抑的事物會反覆重現。」為什麼越是想要把它趕走,這個念頭就越是會再回來呢?
叫你不要做就越想去做
「試著挑戰一下『不要去想一隻白...
推薦序
讓心理學帶我們走過成長的痛楚
我的學習生涯起步比較慢,很晚才接觸到心理學。在認識心理學的每個瞬間,我都會回想起過去的自己而感到扼腕不已。當年受到課業折磨的時候,如果設定的是「趨向目標」而不是「逃避目標」,我的學習狀況會不會有所改變呢?要是能早點知道我遇到的這個「拖延症」不只是我自己的問題,不就足以讓我感到安慰了嗎?很多時候我會責備自己,或許都是因為那沒用的完美主義吧!渴望理解過去的自己並做出解釋的我,不禁流露出了嘆息。
如今,我在養育孩子的同時也在思考,要是我的孩子不需要經歷這段因為不了解自己而感到痛苦的時光,那就太好了。雖然我的孩子在經歷成長的同時,肯定也會遇上同樣艱難的時期,但是只要在過程中有一本這麼體貼的書在身邊,即使承受成長的痛楚也不會覺得孤單,這讓我的內心感到很踏實。
跟著李東龜教授學習最棒的一點就是,教授的教誨中有著溫暖的共鳴與關懷。這本書除了心理學理論,還承載著母親看著自家孩子的心靈一天天成長,渴望傳達給孩子的那些共鳴與理解的話語,讓我好想趕快與孩子並肩而坐,一邊翻開同一頁,一邊共同享受閱讀的樂趣。
崔賢貞/韓國前MBC人氣主播
讓心理學帶我們走過成長的痛楚
我的學習生涯起步比較慢,很晚才接觸到心理學。在認識心理學的每個瞬間,我都會回想起過去的自己而感到扼腕不已。當年受到課業折磨的時候,如果設定的是「趨向目標」而不是「逃避目標」,我的學習狀況會不會有所改變呢?要是能早點知道我遇到的這個「拖延症」不只是我自己的問題,不就足以讓我感到安慰了嗎?很多時候我會責備自己,或許都是因為那沒用的完美主義吧!渴望理解過去的自己並做出解釋的我,不禁流露出了嘆息。
如今,我在養育孩子的同時也在思考,要是我的孩子不需要經歷這段因為不了解自己而...
目錄
目錄
推薦序|讓心理學帶我們走過成長的痛楚
前言|是人性說明書,也是一本陪你成長的心靈讀本
▎Part 1|實現有效學習的關鍵字
人類是如何運作學習這件事?揭開學習模式的祕密!
Day 01 現實是不能像遊戲一樣重置的
/重置症候群 Reset Syndrome
Day 02 沒有看到,不代表錯誤得到了掩蓋
/去個人化理論 Deindividuation Theory
Day 03 不想產生壞念頭,那就換個想法吧!
/白熊效應 White Bear Effect
Day 04 如果一直說謊,就是生活在謊言之中
/雷普利症候群 Ripley Syndrome
Day 05 比起獎勵,「投入」更能為自己帶來快樂
/內在動機 Intrinsic Motivation
Day 06 如果想要達成目標,試著先擬定計畫
/現實治療法 WDEP
Day 07 物質上的追求,難有獲得滿足的一天
/克雷斯皮效應 Crespi Effect
Day 08 現在稍微忍耐一下,就能獲得更大的回報
/棉花糖實驗 Stanford Marshmallow Experiment
Day 09 想做出合理判斷,就要好好檢視資料
/錨定效應 Anchoring Effect
Day 10 一次做不了很多事情是理所當然的
/看不見的大猩猩現象 Invisible Gorilla
Day 11 失敗的時候你也是在成長
/拖延症 Procrastination
Day12 試著相信你自己的可能性
/促進型焦點 Promotion Focus vs. 預防型焦點 Prevention Focus
▎PART 2|拉近社交距離的關鍵字
人與人是怎麼互相靠近的?了解人際關係的深層運作!
Day 13 越是共同使用的東西,就越是要珍惜
/破窗效應 Broken Window Theory
Day 14 難道不能成為值得信任的人嗎?
/囚徒困境 Prisoner’s Dilemma
Day 15 想博取好感,就經常碰面並表達共鳴吧!
/艾菲爾鐵塔效應 Eiffel Tower Effect
Day 16 喜歡會越來越相似,相似會越來越喜歡
/變色龍效應 Chameleon Effect
Day 17 別忘了你的想法可能是錯誤的
/確認偏誤 Confirmation Bias
Day 18 拜託別人的時候,不妨試著從小事開始
/登門檻效應 Foot-In-The-Door Technique
Day 19 就算沒人知道,也要當個善盡職責的人
/林格曼效應 Ringelmann Effect
Day 20練習以公平的標準,檢視自我與他人
/雙重標準 Double Standard
Day 21 給予幫助的人往往更加幸福
/利他行為 Altruistic Behavior
▎PART 3|擁有堅強心靈的關鍵字
人心是可以鍛鍊的嗎?探究心理素質的培養過程!
Day 22 半夜覺得餓的不是肚子,是空虛的心靈
/甜鹹的心理學 The Psychology of Food Cravings
Day 23 小心別讓思維只往安逸的方向流去
/認知失調理論 Cognitive Dissonance
Day 24 以為壞事只發生在你身上,是一種錯覺
/錯覺相關 Illusory Correlation
Day 25 隨時做好給予讚美的準備
/羅森塔爾效應 Rosenthal Effect
Day 26 做一個對自己寬容的人
/間髮效應 Nearness Effect
Day 27 越是艱難時刻,越要相信自己
/心理韌性 Resilience
Day 28 只要衷心期盼,就一定能夠實現
/畢馬龍效應 Pygmalion Effect
Day 29 難以傾訴的心情,不妨寫成文字
/寫作療癒 Writing Therapy
Day 30 感謝會為你帶來幸福
/感謝的科學 The Science of Gratitude
目錄
推薦序|讓心理學帶我們走過成長的痛楚
前言|是人性說明書,也是一本陪你成長的心靈讀本
▎Part 1|實現有效學習的關鍵字
人類是如何運作學習這件事?揭開學習模式的祕密!
Day 01 現實是不能像遊戲一樣重置的
/重置症候群 Reset Syndrome
Day 02 沒有看到,不代表錯誤得到了掩蓋
/去個人化理論 Deindividuation Theory
Day 03 不想產生壞念頭,那就換個想法吧!
/白熊效應 White Bear Effect
Day 04 如果一直說謊,就是生活在謊言之中
/雷普利症候群 Ripley Syndrome
Day 05 比起獎勵,「投入」更能為自己帶來...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