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後右翼經典——《大東亞戰爭肯定論》——全新修訂版◎
「本書是無與倫比的歷史傑作,行文風格充滿詩意。
像這樣的史書,是我最近從未得見的。
它真正鮮活地捕捉到了日本與日本人的生命。」
──三島由紀夫
面對戰勝國史觀的壓迫,
日本人為肯定自己而建立的大東亞戰爭史觀,能夠說服我們嗎?
中文世界又該如何理解,來自敗戰者的申辯與吶喊?
======================
█林房雄認為:「《大東亞戰爭肯定論》不是為了合理化日本至今所走的腳步。
只是為了抵抗『歷史偽造』與『全面否定、醜化民族精神』而書寫。」
關於大東亞戰爭,台灣長久以來習慣在「日本逐步侵略中國」的框架下來理解,但是這只不過是歷史的其中一個面相而已。林房雄認為,大東亞戰爭是日本明治維新現代化進程的結果,它並不是一場單獨的戰爭,而是一場「持續百年的漫長戰爭」中的一部分——林房雄稱其為「東亞百年戰爭」。
這場「東亞百年戰爭」起自於幕末,終於大東亞戰爭,其核心是日本為「抵抗西方列強入侵亞洲」而發起的反擊戰爭。
面對西力東漸,日本奮起反抗,選擇開國、展開明治維新,卻依然不被列強重視,幕末時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始終無法修改;為了鞏固朝鮮、增加國防戰略縱深以抵禦列強,日本悍然出擊,在日清戰爭與日俄戰爭以小搏大,卻沒有獲得實際利益;面對列強持續在亞洲的壓迫,日本提出「大東亞共榮圈」的概念,發動日中戰爭、進攻南洋,破壞了列強建立的殖民地結構,但代價卻是背負所有侵略東亞的戰爭罪行,日本的民族精神更被醜化。
在這場日本被迫發動的「東亞百年戰爭」中,從日清戰爭、日俄戰爭、兼併朝鮮、到滿洲事變、日中戰爭、進攻南洋,日本就算曾在戰爭中取勝,卻不是最後的贏家,歐美列強在東亞的壓力依然巨大。看似逐步進展的「帝國主義侵略」,不過只是「受挫的出擊」,導致日本一步步走向悲壯命運的結局。
本書寫作背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本戰敗的同時,也喪失了國家意識,隨著大日本帝國的崩潰,其所擁有的一切都被認為是壞事。因戰敗而進行的「一億總懺悔」使得明治維新到戰爭結束為止的歷史都受到強烈反省、批判,因此導致日本被迫接受來自美國、蘇聯、中共立場的二戰史觀。因此,林房雄在1960年代即主張:日本應建立屬於自己的「大東亞戰爭史觀」。
林房雄認為大東亞戰爭並非全然是負面的,其背後隱藏的意義十分深遠,因此才要「肯定」這場戰爭。如果將其論述放回戰後1960年代的時空背景,他對於「大東亞戰爭」的「肯定」,存在著以日本自身主體為出發點,屏除外國「進步」思想、建立專屬日本的戰前史觀的意義;而這也是來自明治時代的老人,對當時「戰中派」中年與「敗戰世代」青年的反擊。
重要的是,林房雄讓日本有肯定「惡」的勇氣——肯定了「過去的惡」,才能繼續向前。我們也可以藉由這個「肯定」,從另一個視角了解日本。因此,林房雄真正想「肯定」的,不只是「大東亞戰爭」,而是「日本」這個國家。也難怪三島由紀夫會發出由衷的喟嘆:「本書是無與倫比的歷史傑作,行文風格充滿詩意。它真正鮮活地捕捉到了日本與日本人的生命!」
======================
█日本如何一步步走向屬於「日本的」悲壯命運?
關於大東亞戰爭,你必須要瞭解「東亞百年戰爭」的始末
◎第一步「改變」:面對「西力東漸」,日本為「攘夷」而「開國」
日本在幕末與西方列強的衝突裡,薩摩、長州兩藩雖然在薩英戰爭與馬關戰爭中敗北,卻展現出超乎西方預料的強烈抵抗,使得列強明白不可能以武力占領日本,無法像對待亞洲其他國一樣直接將日本殖民地化,只好退而採取漸進的策略。
而當年「思考的日本人」們知道,以覬覦日本這點來說,英國與法國都是一樣的「夷狄」。把內亂抑制在最小程度,不給他們可趁之機至為重要。為了「攘夷」必得「開國」,開國」就是儲備未來實力的手段,於此同時,也拉開了「東亞百年戰爭」的序幕。
◎第二步「擴張」:面對持續且強烈的國際壓力,終於在明治維新後展開反擊
明治維新是基於「奮力抵抗英法的謀略與壓力」這份自覺與方針達成的。而在明治維新之後持續的「東亞百年戰爭」,其全部過程不能單純以日本經過維新後「便開始進行對外擴張」來理解——來自「歐美列強」的壓力,才是觸發明治維新這個「複雜的變革」的主因,且沒有因為明治維新成功而消解。
至於那些一連串所謂「對外擴張」的事件,都是在強烈的「國際壓力」當中所發生的,儘管日本人拼命地反擊,這份壓迫卻逐年增大、然後組織化,最終引發了大東亞戰爭這場敗而無悔、屬於日本的悲壯命運的戰爭。
◎第三步「敗戰」:大東亞戰爭vs.太平洋戰爭,與美國的正面對決以失敗告終
美國的亞洲政策是建立在「把太平洋變成白人的海洋」的「白色太平洋」構想上。日俄戰爭之後,美國便視日本為太平洋上的假想敵,花了將近三十年布局,一步步稱霸太平洋。相對的,日本則是一直走在抵抗歐美列強侵略亞洲、建立「亞洲人的亞洲」,名為「大東亞共榮圈」的道路上。不過,由於一戰時加入協約國獲得巨大利益,大正時期的日本靠著與英美調和、加入西方列強的路線,享受了一小段繁榮與「大正自由主義」時光。
但是日中戰爭爆發後,美國對蔣介石政權的援助使日本的輿論開始將其視為敵對國家,認為「不打敗美、英就無法使蔣介石屈服」的意見逐漸擴大。然而,美國的開戰意圖先發制人,在做好充足的戰爭準備之後,美國大膽實施石油禁運,將日本逼入絕境。日本被迫吃下誘餌,發動了珍珠港事變。美國的「白色太平洋」與日本的「大東亞共榮圈」於一九四一年十二月正面對決。美國將這場戰爭稱為「太平洋戰爭」,日本則稱為「大東亞戰爭」。
◎第四步「預測」:東亞百年戰爭的大旗在戰後將傳承給中國
日本發起的「東亞百年戰爭」結束後,許多國家因日本的戰敗而獨立、加入聯合國。只是獨立並不等於解放與繁榮,那些新興國家是所謂的「低開發國家」,自身也有許多困難;在新興諸國中最大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可以說亞洲、非洲新興獨立國家的人氣與希望,都集中在這個新帝國,當時的中國也自認是這些新興國家的「希望之星」。為此,中國越來越強調反美主義,同時必須展開反蘇聯鬥爭,這就是「中共的悲壯使命」。
作者認為,今天的中國面對西方國家進入亞洲的態度,恰似戰前的日本帝國。對抗西方勢力入侵亞洲的「東亞百年戰爭」的大旗,無預期地從日本手中傳給了戰後新崛起的中國。如果未來在東方要發生戰爭,主角已經不會是日本帝國,而是中共帝國。現在以及未來近期的日本,在任何一點上都沒有成為戰爭主要動力的條件與實力。
作者簡介:
林房雄(Fusao Hayashi)
本名後藤壽夫,日本小說家、文學批評家。早年以參與無產階級文學運動著稱,後來成為強烈的極端民族主義者。
林房雄曾考入東京帝國大學法學院,但在1925年離開學校,以無產階級文學作家的身分登入文壇,把精力投入到左派政治和藝術中,其後多次因參與左派運動被檢舉入獄。1932年出獄後發表《青年》,宣稱思想「轉向」,1935年創作《浪漫主義者的筆記》,宣布不再支持馬克思主義,並於1936年開始中斷與無產階級文學運動的一切聯繫,發出「無產階級文學作家歇業」宣言。林房雄在戰後以「白井明」為筆名從事寫作,相較於當時盛行的左翼論述,其言論無疑給日本帶來了新的活力。
林房雄對於左翼的批判性論點,同時也得到了日本文豪三島由紀夫的共鳴。兩人於1947年在《新晚報》編輯部相遇,之後持續交流;三島於1963年撰寫了《林房雄論》,評論其言論與作品,並於1966年將兩人之間的對談集結出版為《對話•日本人論》。三島由紀夫於1970年切腹後,林房雄擔任三島由紀夫追悼會的邀集發起人代表,並在弔唁中寫道:「不等盛開的櫻花,自己散落。」
譯者簡介:
許哲睿
政治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畢業,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研究興趣是從日本外交、安全保障的觀點討論戰略。以日本航空自衛隊為題目撰寫碩士論文,有數篇日本國防相關的文章、報導散見於軍事雜誌。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
作者:林房雄
◎日本戰後右翼經典——《大東亞戰爭肯定論》——全新修訂版◎
「本書是無與倫比的歷史傑作,行文風格充滿詩意。
像這樣的史書,是我最近從未得見的。
它真正鮮活地捕捉到了日本與日本人的生命。」
──三島由紀夫
面對戰勝國史觀的壓迫,
日本人為肯定自己而建立的大東亞戰爭史觀,能夠說服我們嗎?
中文世界又該如何理解,來自敗戰者的申辯與吶喊?
======================
█林房雄認為:「《大東亞戰爭肯定論》不是為了合理化日本至今所走的腳步。
只是為了抵抗『歷史偽造』與『全面否定、醜化民族精神』而書寫。」
關於大東亞戰爭,台灣長久以來習慣在「日本逐步侵略中國」的框架下來理解,但是這只不過是歷史的其中一個面相而已。林房雄認為,大東亞戰爭是日本明治維新現代化進程的結果,它並不是一場單獨的戰爭,而是一場「持續百年的漫長戰爭」中的一部分——林房雄稱其為「東亞百年戰爭」。
這場「東亞百年戰爭」起自於幕末,終於大東亞戰爭,其核心是日本為「抵抗西方列強入侵亞洲」而發起的反擊戰爭。
面對西力東漸,日本奮起反抗,選擇開國、展開明治維新,卻依然不被列強重視,幕末時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始終無法修改;為了鞏固朝鮮、增加國防戰略縱深以抵禦列強,日本悍然出擊,在日清戰爭與日俄戰爭以小搏大,卻沒有獲得實際利益;面對列強持續在亞洲的壓迫,日本提出「大東亞共榮圈」的概念,發動日中戰爭、進攻南洋,破壞了列強建立的殖民地結構,但代價卻是背負所有侵略東亞的戰爭罪行,日本的民族精神更被醜化。
在這場日本被迫發動的「東亞百年戰爭」中,從日清戰爭、日俄戰爭、兼併朝鮮、到滿洲事變、日中戰爭、進攻南洋,日本就算曾在戰爭中取勝,卻不是最後的贏家,歐美列強在東亞的壓力依然巨大。看似逐步進展的「帝國主義侵略」,不過只是「受挫的出擊」,導致日本一步步走向悲壯命運的結局。
本書寫作背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本戰敗的同時,也喪失了國家意識,隨著大日本帝國的崩潰,其所擁有的一切都被認為是壞事。因戰敗而進行的「一億總懺悔」使得明治維新到戰爭結束為止的歷史都受到強烈反省、批判,因此導致日本被迫接受來自美國、蘇聯、中共立場的二戰史觀。因此,林房雄在1960年代即主張:日本應建立屬於自己的「大東亞戰爭史觀」。
林房雄認為大東亞戰爭並非全然是負面的,其背後隱藏的意義十分深遠,因此才要「肯定」這場戰爭。如果將其論述放回戰後1960年代的時空背景,他對於「大東亞戰爭」的「肯定」,存在著以日本自身主體為出發點,屏除外國「進步」思想、建立專屬日本的戰前史觀的意義;而這也是來自明治時代的老人,對當時「戰中派」中年與「敗戰世代」青年的反擊。
重要的是,林房雄讓日本有肯定「惡」的勇氣——肯定了「過去的惡」,才能繼續向前。我們也可以藉由這個「肯定」,從另一個視角了解日本。因此,林房雄真正想「肯定」的,不只是「大東亞戰爭」,而是「日本」這個國家。也難怪三島由紀夫會發出由衷的喟嘆:「本書是無與倫比的歷史傑作,行文風格充滿詩意。它真正鮮活地捕捉到了日本與日本人的生命!」
======================
█日本如何一步步走向屬於「日本的」悲壯命運?
關於大東亞戰爭,你必須要瞭解「東亞百年戰爭」的始末
◎第一步「改變」:面對「西力東漸」,日本為「攘夷」而「開國」
日本在幕末與西方列強的衝突裡,薩摩、長州兩藩雖然在薩英戰爭與馬關戰爭中敗北,卻展現出超乎西方預料的強烈抵抗,使得列強明白不可能以武力占領日本,無法像對待亞洲其他國一樣直接將日本殖民地化,只好退而採取漸進的策略。
而當年「思考的日本人」們知道,以覬覦日本這點來說,英國與法國都是一樣的「夷狄」。把內亂抑制在最小程度,不給他們可趁之機至為重要。為了「攘夷」必得「開國」,開國」就是儲備未來實力的手段,於此同時,也拉開了「東亞百年戰爭」的序幕。
◎第二步「擴張」:面對持續且強烈的國際壓力,終於在明治維新後展開反擊
明治維新是基於「奮力抵抗英法的謀略與壓力」這份自覺與方針達成的。而在明治維新之後持續的「東亞百年戰爭」,其全部過程不能單純以日本經過維新後「便開始進行對外擴張」來理解——來自「歐美列強」的壓力,才是觸發明治維新這個「複雜的變革」的主因,且沒有因為明治維新成功而消解。
至於那些一連串所謂「對外擴張」的事件,都是在強烈的「國際壓力」當中所發生的,儘管日本人拼命地反擊,這份壓迫卻逐年增大、然後組織化,最終引發了大東亞戰爭這場敗而無悔、屬於日本的悲壯命運的戰爭。
◎第三步「敗戰」:大東亞戰爭vs.太平洋戰爭,與美國的正面對決以失敗告終
美國的亞洲政策是建立在「把太平洋變成白人的海洋」的「白色太平洋」構想上。日俄戰爭之後,美國便視日本為太平洋上的假想敵,花了將近三十年布局,一步步稱霸太平洋。相對的,日本則是一直走在抵抗歐美列強侵略亞洲、建立「亞洲人的亞洲」,名為「大東亞共榮圈」的道路上。不過,由於一戰時加入協約國獲得巨大利益,大正時期的日本靠著與英美調和、加入西方列強的路線,享受了一小段繁榮與「大正自由主義」時光。
但是日中戰爭爆發後,美國對蔣介石政權的援助使日本的輿論開始將其視為敵對國家,認為「不打敗美、英就無法使蔣介石屈服」的意見逐漸擴大。然而,美國的開戰意圖先發制人,在做好充足的戰爭準備之後,美國大膽實施石油禁運,將日本逼入絕境。日本被迫吃下誘餌,發動了珍珠港事變。美國的「白色太平洋」與日本的「大東亞共榮圈」於一九四一年十二月正面對決。美國將這場戰爭稱為「太平洋戰爭」,日本則稱為「大東亞戰爭」。
◎第四步「預測」:東亞百年戰爭的大旗在戰後將傳承給中國
日本發起的「東亞百年戰爭」結束後,許多國家因日本的戰敗而獨立、加入聯合國。只是獨立並不等於解放與繁榮,那些新興國家是所謂的「低開發國家」,自身也有許多困難;在新興諸國中最大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可以說亞洲、非洲新興獨立國家的人氣與希望,都集中在這個新帝國,當時的中國也自認是這些新興國家的「希望之星」。為此,中國越來越強調反美主義,同時必須展開反蘇聯鬥爭,這就是「中共的悲壯使命」。
作者認為,今天的中國面對西方國家進入亞洲的態度,恰似戰前的日本帝國。對抗西方勢力入侵亞洲的「東亞百年戰爭」的大旗,無預期地從日本手中傳給了戰後新崛起的中國。如果未來在東方要發生戰爭,主角已經不會是日本帝國,而是中共帝國。現在以及未來近期的日本,在任何一點上都沒有成為戰爭主要動力的條件與實力。
作者簡介:
林房雄(Fusao Hayashi)
本名後藤壽夫,日本小說家、文學批評家。早年以參與無產階級文學運動著稱,後來成為強烈的極端民族主義者。
林房雄曾考入東京帝國大學法學院,但在1925年離開學校,以無產階級文學作家的身分登入文壇,把精力投入到左派政治和藝術中,其後多次因參與左派運動被檢舉入獄。1932年出獄後發表《青年》,宣稱思想「轉向」,1935年創作《浪漫主義者的筆記》,宣布不再支持馬克思主義,並於1936年開始中斷與無產階級文學運動的一切聯繫,發出「無產階級文學作家歇業」宣言。林房雄在戰後以「白井明」為筆名從事寫作,相較於當時盛行的左翼論述,其言論無疑給日本帶來了新的活力。
林房雄對於左翼的批判性論點,同時也得到了日本文豪三島由紀夫的共鳴。兩人於1947年在《新晚報》編輯部相遇,之後持續交流;三島於1963年撰寫了《林房雄論》,評論其言論與作品,並於1966年將兩人之間的對談集結出版為《對話•日本人論》。三島由紀夫於1970年切腹後,林房雄擔任三島由紀夫追悼會的邀集發起人代表,並在弔唁中寫道:「不等盛開的櫻花,自己散落。」
譯者簡介:
許哲睿
政治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畢業,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研究興趣是從日本外交、安全保障的觀點討論戰略。以日本航空自衛隊為題目撰寫碩士論文,有數篇日本國防相關的文章、報導散見於軍事雜誌。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
※ 二手徵求後,有綁定line通知的讀者,
該二手書結帳減5元。(減5元可累加)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