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現象.文學史
旨在從史料文獻《月光光》、《臺灣兒童文學精華集》等的爬梳發現,重新理解臺灣兒童文學史的生成,再從歷史演進的脈絡中,提取若干發展現象剖析其原因和影響。
☉文本.類型.作者論
經由不同文本類型的創作考察,包括:林鍾隆《南方小島的故事》、張雅涵《叔叔的祕密情人》等作品,用當代觀點詮釋解析,並透過幾位兒童文學作者作品,論述作家們的創作與生命的聯繫,以及地位。
新世紀以來的臺灣兒童文學,由於家長的重視與投資,以及教育部的鼓勵與政策推動,積極發展中小學的閱讀教育,得以蓬勃發展。然而除了圖畫書以外,童詩等文類的萎弱,還有本土經典被漠視等現象,亟待被關心改變。
作者謝鴻文以其對兒童文學研究的專業,撰著本書,並將全書分為兩大部分剖析,最終期盼臺灣兒童文學有更多新生與新聲匯集。
「輯一是宏觀的論述,可見作者視野的開闊,以及心繫在地與兒童的殷切;輯二則是單一微觀,雖以文本、類型與作者論為題,卻是別有心得的論述。」──林文寶
作者簡介:
謝鴻文
兒童節生於桃園,天意注定和兒童有不解之緣。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研究所畢業、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博士班肄業。
現任FunSpace樂思空間團體實驗教育教師、林鍾隆兒童文學推廣工作室執行長,亦為華語世界極少數的專業兒童劇評人。
曾任SHOW影劇團藝術總監、北京大學校園戲劇研究中心特聘專家、虎尾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講師、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祕書長、海峽兩岸兒童文學研究會理事、桃園縣兒童文學協會理事長等職。
曾獲亞洲兒童文學大會論文獎、日本大阪國際兒童文學館研究獎金、九歌現代少兒文學獎、香港青年文學獎、冰心兒童文學新作獎等多個獎項。
著有兒童文學作品《雨耳朵》、《埤塘故鄉》、《不說成語王國》等書,論述《凝視臺灣兒童文學的重鎮:桃園縣兒童文學史》、《兒童戲劇的祕密花園》等書,另主編有《社區劇場實踐之道》、《風箏:一齣客家兒童劇的誕生》等書。
擔任過《松鼠任務》、《我要給風加上顏色》等兒童劇編導,《鮭魚大王》、《蠻牛傳奇》等兒童劇編劇,是當代臺灣少見同時跨兒童文學/兒童戲劇,學術與創作兼擅的多元創作者。
章節試閱
【臺灣童詩的沒落與未來復興的反思】
[一、臺灣童詩的冬天來臨]
進入21世紀,當前臺灣兒童文學的創作與出版,雖然較上個世紀更進步熱絡,可是各文類的發展並不均衡,市場主流,以圖畫書和童話為主。其次是少年小說,但少年小說又以外國翻譯佔大宗,屬於臺灣本土創作的數量還難相提並論。
至於兒歌、童詩、散文等其他文類,普遍有發展停滯受限或衰退沒落的情景,其中又以童詩最蕭條。
新世紀以來,臺灣童詩的出版量銳減,許多童詩是靠地方政府文化局才有出版機會,例如李益維《遠足》、林仙龍《風箏要回家》、謝鴻文《失眠的山》等;另外也有像康逸藍《臭豆腐,愛跳舞》是靠私人或團體贊助獲得經費支援才出版的。然而這些童詩集受限於發行量有限,通常也不再版,傳播不夠普遍。
比較重要的數本童詩皆由民生報社出版,例如林世仁《地球花園》和《宇宙呼拉圈》、牧也《野薑花的婚禮》、子魚《為天量身高》、林煥彰《花和蝴蝶》。然而,民生報社結束營業之後,偶有童詩發行的僅見於聯經出版社的林茵《詩精靈的化妝舞會》、蘇善《童詩跳格子》、牧也《野薑花的婚禮》;小魯出版的山鷹《星空動物園》;幼獅出版的王淑芬《童詩,想明白:一起讀、一起想、一起寫的詩集》;其他出版社雖也有王素涼《木棉樹的喜宴》、蔡季男《蟬兒吹牛的季節》、林世仁《文.字.森.林.海》等童詩出版,卻只是零星點綴,難成一片壯麗的風景線。有計畫性的規劃童詩書系幾不可見,或沒有規劃書系但願意長期支持童詩出版的出版社也越來越稀有。
再則,新世紀以降的童詩,像羅青《螢火蟲》、方素珍《明天要遠足》、詹冰《誰在黑板上寫ㄅㄆㄇ》、林煥彰《我愛青蛙呱呱呱》、楊喚《楊喚詩選》等皆屬於舊作再版重出,若把這些作品剔除,新世紀臺灣的童詩簡直是一片寒冬冷寂的景象,頗有乏人問津之感。
[二、回想臺灣童詩的繁榮]
臺灣童詩曾有一段輝煌燦爛的時期,臺灣兒童文學史的研究者普遍認為是1970至1980年之間。
昔日蓬勃的榮景有一股助力來自於小學教師,1971年10月,當時任教於屏東縣仙吉國小的黃基博,在趙天儀擔任主編的成人詩刊《笠》詩刊第45期開闢「兒童詩園」專欄,引介他指導學生的詩作,一首首小巧玲瓏的童詩,有這樣一位園丁般勤於呵護關照的老師努力下,一時蔚為風潮,許多小學老師起而效尤。與黃基博齊名的如苗栗縣海寶國小的杜榮琛,亦是指導兒童寫作童詩投入甚深的一位小學老師。
或許是受《笠》詩刊專欄影響,不久《秋水》、《葡萄園》、《草根》等成人詩刊亦可見童詩蹤影,接著1977年4月,由林鍾隆等人創辦的《月光光》創刊,此乃臺灣第一本兒童詩刊,自此宣告臺灣童詩擺脫依附成人詩刊的從屬地位,可以更理直氣壯的發聲,不僅對童詩發展,甚至對臺灣兒童文學重要性都不言可喻。
《月光光》綻放的光芒,旋即照亮了《大雨》、《風箏》、《布穀鳥》、《滿天星》等兒童詩刊出版的路,童詩創作、出版、評論俱能順利推展向前。
另一個影響深遠的事件是1974年4月,「洪建全兒童文學獎」的設立,這是臺灣第一個由民間單位自發性設立的兒童文學獎,設有兒童詩歌類,獎勵了黃基博、林煥彰、方素珍、林武憲、何光明、陳木城等人,所有得獎作品並結集出版,方素珍《明天要遠足》便是1980年第六屆的得獎作品,她是洪建全兒童文學獎歷年得主中少數作品還能被再版流傳的作者,這本她在兒童文學界的成名代表作,三十多年來,既見證了她的成長,實也見證了臺灣童詩由盛而衰的過程。
[三、從繁榮到衰落]
徐錦成《臺灣兒童詩理論批評史》曾言:「從一九七一到一九八○年,這十年可說是臺灣兒童詩的『黃金十年』。跨進八○年代後,兒童詩的寫作風潮便漸漸退燒了,連帶使得成人為兒童寫詩的情況也進入盤整。」這話一點也不錯,臺灣童詩很可惜僅繁榮了十年就衰落,衰落之快實在讓人錯愕與遺憾!
曾經大張旗鼓刊登童詩的成人詩刊,階段性任務告一段落後便恢復本色,再無童詩專欄可見。而風行一時的兒童詩刊《月光光》、《布穀鳥》、《滿天星》等,都已一一走入歷史。
童詩發表的空間萎縮,是臺灣童詩由盛轉衰的關鍵病因,而像杜榮琛、黃基博這般充滿熱忱,且能長久持續推動童詩教學寫作的小學教師越來越稀少,也是致命傷之一。至於出版社不再經常性的力挺童詩出版,從現實層面考量,當然是讀者漠視,市場銷售不佳所致;可是,從閱讀推廣的層面來說,以臺灣民間近十年興起的兒童閱讀推廣活動熱潮,為何鮮少人關注童詩、無法積極推展童詩閱讀?這絕對是一個值得省思的問題。
而這個問題的解答,並不完全是我們新世紀以來的童詩創作品質不佳,以林世仁為例,他的圖像詩集《文.字.森.林.海》,右翻頁橫寫的部分命名為「向右跌進詩海」,左翻頁直寫的部分命名為「左邊有座文字森林」,將中國文字圖像化的創意發揮得淋漓盡致,試看〈團結力量大〉:
魚魚魚魚魚魚魚
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
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 魚
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 魚魚
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 魚魚魚
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 魚魚魚魚魚
鯊 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
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
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 魚魚魚魚
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 魚魚魚
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 魚魚
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魚
魚魚魚魚魚魚魚
閱讀這本童詩完全如同經歷一場遊戲,處處充滿視覺之美、聲韻之趣,詩質一點也不差,理應引發廣大的閱讀及仿作迴響,可惜沒有。連《文.字.森.林.海》這麼有趣的童詩比起他的童話獲得的共鳴仍少,更別提其他兒童詩人童詩不受寵的景況了。
[四、等待下一個春天]
若把臺灣童詩套上電影界的術語稱為「票房毒藥」,這個出版社、讀者心中的「票房毒藥」,何時可以起死回生,召喚下一個春天的到來呢?林世仁在2018年以《字的小詩》系列三冊:《字字小宇宙》、《字字看心情》、《字字有意思》獲得金鼎獎,但似乎也沒有為童詩的出版狀況帶來太多改變。
本文一方面觀察這種種困境,一方面也想為臺灣童詩未來的發展與復興,試著提出幾點反省與建言:(一)童詩創作人才的培育與發表空間要再擴展;(二)出版社需要重視出版童詩,並積極促銷推展童詩閱讀,謀求童詩閱讀的應用策略;(三)小學教科書宜多選入童詩,讓孩子接觸;(四)小學教師、閱讀推廣工作者必須時時進修童詩教學與創作的技巧,並重視帶領兒童閱讀童詩,導正閱讀偏食重圖畫書的情況;(五)讓童詩多元化、跨藝術形式的表現與創意推展;(六)由政府或民間團體舉辦童詩獎項,鼓勵創作;(七)學術界更重視童詩,促進提升它在兒童文學中的地位。以上七點建議,倘若有行動改變,那麼臺灣童詩的榮景或可再興,未來前景似乎還是樂觀可期的!
──原發表於日本東京第十一屆亞洲兒童文學大會,2012年8月
【林鍾隆〈我要給風加上顏色〉與安.艾珀《風是什麼顏色?》美學精神的互通】
林鍾隆曾經獲得第一屆布穀鳥兒童詩獎的童詩代表作〈我要給風加上顏色〉(收錄於《我要給風加上顏色》,桃園縣立文化中心出版),與安.艾珀《風是什麼顏色?》(遠流出版),一東方一西方,一是童詩一是圖畫書,表現形式迥異,但一細讀比較之後,竟發現諸多美學精神上的互通聯繫。
〈我要給風加上顏色〉第一段便用孩子的眼光發出疑問,並自我解答說:
風的臉,是什麼樣子?
風的身體是什麼形狀?
想知道 卻沒有辦法。
如果給風加上顏色,
就可以知道了。
接續幾行依著綺麗想像,想像如果風有了顏色,「她奔跑的時候,就可看到:/是什麼樣的面孔。就可欣賞:/她的表情,是什麼樣子;/她的裙裾是怎樣的飄動。」再追想,給微風、強風、狂風,分別塗染不同顏色,「空氣,就會出現鮮彩,/太陽照射下來,天空不知該多美麗!」從這幾行看來,一片視覺色彩與景象相映的渲染,風的形象遂逐漸立體起來。
往下,林鍾隆更進一步透過聽覺與嗅覺敘述:「如果風有了色彩,就可以知道:/她吹過冷冷的河面,怎樣的驚異;/她吹過山嶺,是怎樣越過;/她吹過樹葉間,/怎樣巧妙地鑽過去。/也可以欣賞:她吹過花叢時,/怎樣帶走花的香氣。」
風完全被擬人化,在攀山越嶺之後,在穿越樹林之間,她的行動時而輕巧,時而浪漫,這些可見的形象,若不經由詩人巧思創造,我們會看見嗎?梅洛.龐蒂(Merleau Ponty)在《可見的與不可見的》一書開頭便言:「世界是我們之所見,然而,我們必須學會看見它。」梅洛.龐蒂是從知覺現象的本質,為我們提醒要區辨知道什麼是「世界存在」、「事物存在」、「想像存在」和「意識存在」,而一切外與我們身體的關係的建立,都因知覺作用,所以梅洛.龐蒂才這麼形容:「我的身體作為我的知覺的導演,已經將我的知覺與事物本身相一致這樣的幻覺顯現出來。」
毫無疑問的,〈我要給風加上顏色〉乃是一種人身體知覺的「事物存在」和「想像存在」。美學作為一個獨立學科從哲學脫離而建立,「Aesthetics」這個詞的希臘文原義就有「感覺」、「感性」之意。主體(人)對客體審美即是通過身體知覺與心理情感感性觀照形成的認識活動。由此觀來,〈我要給風加上顏色〉正體現了人的審美興趣,表達了兒童想探究自然的慾望。
安.艾珀《風是什麼顏色?》讓人驚豔的不僅是文與圖合奏的視覺饗宴,它更是一本利用打凸、壓印、上光、蠟印、鏤空、挖洞等印刷技術,配合不同紙質,導引讀者完成觸覺體驗的一本奇書。這麼心思絕妙的設計,為因應故事中盲眼的小小巨人他叩問自己「風是什麼顏色?」開始,於是一場知覺探索的歷程漸次展開。
小小巨人遇到了老狗、野狼、大象、山……等,每個個體對風的顏色回答南轅北轍,例如老狗說:「風是彩色的,玫瑰、淺白、百花開。」但野狼認為:「風有森林幽暗的氣息。」蘋果樹的回答很妙:「甜的顏色。」鳥更絕,不回答便飛走了。從這幾個舉例看來,不難發現這猶如「盲人摸象」的自我中心盲點,從各自的經驗出發,帶入視覺、嗅覺、味覺的錯誤認知,不過正因如此,使小小巨人有更多審美興趣要把風的顏色求出所以然。
安.艾珀讓這本圖畫書極具後設思考的轉折,是引入大大巨人的角色,告訴小小巨人風的顏色在「這本書」裡什麼顏色都有。小小巨人最後在翻頁時聞到風的芬芳,感知到「書的風」;換句話說,「風」被安.艾珀賦予了多義及多元形態,「可見」的已不是單一存在,豐饒深遠的想像超越表面「可見」,一樣再用梅洛.龐蒂的話來說,我們在「自身中」發現的總是對存在原初呈現的參照,而「所謂回到自身就是走出自身。」這裡頭充滿解構的態度,在在告訴我們,存在是知覺與虛無的不可知覺同時並存的,而美學不斷申論的就是要把人的這種心理感知注意的對象,做出相符的情感表現,若語言的表現性亦能做出同構反應,那麼這個審美感受就較真實可信了。相反的,若無法走出自身,只憑自己受限的經驗去揣測,所見的當然非真了。
林鍾隆〈我要給風加上顏色〉與安.艾珀《風是什麼顏色?》有志一同的喚醒我們的審美感覺力,我們的身體感知若因此受啟發變得更敏銳時,所有的存在我們都將從中體會美妙的如詩韻律,使生活充滿更多愉悅,因此林鍾隆在詩的尾聲才會這麼敘述:「如果能看到風的表情,/風也一定能看到我的表情;/和風互相表達心中情意,/不知該多麼有趣!」
──原刊《國語日報》兒童文學版,2013年4月21日
【臺灣童詩的沒落與未來復興的反思】
[一、臺灣童詩的冬天來臨]
進入21世紀,當前臺灣兒童文學的創作與出版,雖然較上個世紀更進步熱絡,可是各文類的發展並不均衡,市場主流,以圖畫書和童話為主。其次是少年小說,但少年小說又以外國翻譯佔大宗,屬於臺灣本土創作的數量還難相提並論。
至於兒歌、童詩、散文等其他文類,普遍有發展停滯受限或衰退沒落的情景,其中又以童詩最蕭條。
新世紀以來,臺灣童詩的出版量銳減,許多童詩是靠地方政府文化局才有出版機會,例如李益維《遠足》、林仙龍《風箏要回家》、謝鴻文《失...
推薦序
【推薦序】期待的新聲/林文寶(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榮譽教授)
個人從事兒童文學研究與教學,是以書目為入徑。長期以來編寫年度兒童文學書目。初期是以原創作品和論述為主,而後又有了外來翻譯作品類,書目編寫始於1983年4月,止於2009年底。
也因此對從事兒童文學工作者的著作(含創作與論述),會有所了解,知道鴻文就是始於他的創作,而後有機緣在研討會上才正式認識,其為人沉默寡言,溫文有禮。
其後,收到《凝視臺灣兒童文學的重鎮―桃園縣兒童文學史》(2006年12月,富春文化公司)一書,令我驚喜不已,可見其人之好學與用心,這是臺灣第一本區域兒童文學的著作,後續2015年有《桃園文學的星空》(SHOW影劇團,2015年12月),它應該是前書的增值,今年4月又有《兒童戲劇的祕密花園》(2021年4月,揚智文化公司),這是他長期致力於兒童戲劇研究與教育的成果,全書架構分成理論、創作與教育三個層次,發願為臺灣兒童戲劇的理論點燈。
如今,又有《兒童文學的新生與新聲》一書行將出版。書名謙卑不亢,似乎亦有所指涉,全書是作者自2004年5月以來至今,在各種雜誌上所發表的單篇論述(約有10種不同刊物),涉及範圍頗多,其中以參加歷屆亞洲兒童文學大會的論文最多(合計相關者有8篇),又就文類而言則以童詩9篇最多。全書計分兩輯,「輯一 生態、現象、文學史」是宏觀的論述,可見作者視野的開闊,以及心繫在地與兒童的殷切;「輯二 文本、類型、作者論」則是單一微觀,雖以文本、類型與作者論為題,卻不是作品的導讀,而是別有心得的論述。
綜觀全書,不得不認同「新聲」的背後的積累,正如邱傑在〈「石齋夜話」:謝鴻文書鋪人生路〉一文中的第一段描述:要找謝鴻文嗎?謝鴻文不是在認真讀書,就是在用心講書,或是在努力寫書,否則便是風塵僕僕行走在各種鏈結不同書緣的交通線上……謝鴻文似乎就是這樣一個人。(見《人間福報》2019 年8月13日)
壯哉斯言也,是以當鴻文問序於我,即慨然應允,也由此更了解鴻文其人,於是乎明白未來兒童文學是可期待,是以我衷心推薦鴻文這本書,當然最好的關注,就是拿取書來閱讀,你才了解作者的用心。
【自序】兒童文學永遠需要迎接新生與新聲
投入兒童文學研究與創作後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我們的兒童文學何時能擺脫邊緣化,在整體臺灣文學中得到正視與平等的看待?
1997年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成立之後,每年量產數十位碩博士生及論文,更別提其他大專院校的文學、幼保等科系也有增加兒童文學研究的生力軍,乍看之下,兒童文學研究陣容變壯大了,可是為什麼兒童文學仍然處在邊緣,難以和其他文學學門抗衡,無法在臺灣文學裡得到合理且重要的發聲地位呢?
依我觀察淺見,其中一個理由是我們的兒童文學研究人才與數量固然有增加,可是整體而言,有深度、有創見的研究仍太少,量多不代表質精。其次,拿到學位之後,能夠持續一直做研究的人明顯不足,絕大多數人都是拿到學位後便和研究絕緣了。當然,人各有志不能以此去苛責;但就研究能量的累積,這樣的斷裂,間接影響使我們的兒童文學理論批評聲音還是顯得薄弱,甚至常有瘖啞失聲的狀況,對於諸多現象也就視若無睹了。
另一個反映學術研究方向失衡的問題,是這些年來大部分的研究論述或專書出版,多半偏向繪本(圖畫書),其他類型愈顯消聲勢弱,長遠來看非好事。有鑑於臺灣兒童文學的理論批評研究永遠需要更多新生與新聲匯集,需要大家團結一心,需要再多一點點視角寬闊的,公正客觀的,具深度內涵的理論批評建立。尤其隨著現今創作愈趨龐大繁榮,理論批評研究腳步也必須趕快加緊跟上。
在教學與創作之外,我一直期許叮嚀自己,不要偏廢忘情理論批評研究。也相信大量的閱讀啟發,亦有助於自己在教學和創作上的實踐互證。在這般善的循環中,因此有了這本書書寫成形。
新生,意謂著提醒自己時時保持新人的狀態,謙卑學習,保持活力,再勇敢向前。
新聲,是希望嘗試多從新的視角觀點切入觀看文本,盼能提出屬於我們這世代新的見解。
不管是新生與新聲,迎接它,我們的兒童文學才能生生不息。
本書輯一彙整名為「生態.現象.文學史」,旨在從史料文獻的爬梳發現,重新理解臺灣兒童文學史的生成,再從歷史演進的脈絡裡提取若干發展現象剖析原因和影響;輯二以「文本.類型.作者論」編為一帙,意欲經由不同文本類型的創作考察,用符合當代研究視野的觀點詮釋解析,並以幾位兒童文學作家作品的專題論述,統整出他們的創作與生命的聯繫,進而探究他們在臺灣兒童文學史上的價值與地位。
誠摯感謝林文寶老師和許建崑老師的推薦鼓勵,謹以此書敬獻給兩位我的兒童文學啟蒙導師:林鍾隆老師與傅林統校長,上個世紀1999年的相遇,因為他們的厚愛提攜,引我從此走入兒童文學的世界裡。如今他們都已遠遊,人生謝幕,但承其精神與典範,我願繼續在兒童文學裡自在優遊,以為回報。
謝鴻文二○二一年十一月寫於桃園
【推薦序】期待的新聲/林文寶(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榮譽教授)
個人從事兒童文學研究與教學,是以書目為入徑。長期以來編寫年度兒童文學書目。初期是以原創作品和論述為主,而後又有了外來翻譯作品類,書目編寫始於1983年4月,止於2009年底。
也因此對從事兒童文學工作者的著作(含創作與論述),會有所了解,知道鴻文就是始於他的創作,而後有機緣在研討會上才正式認識,其為人沉默寡言,溫文有禮。
其後,收到《凝視臺灣兒童文學的重鎮―桃園縣兒童文學史》(2006年12月,富春文化公司)一書,令我驚喜不已,可見其...
目錄
【推薦序】期待的新聲/林文寶
【自 序】兒童文學永遠需要迎接新生與新聲
【輯一 生態.現象.文學史】
臺灣兒童文學史發展起點的異議
臺灣兒童文學的烏托邦幻想世界
守望明天:當代臺灣童詩的烏托邦想像
臺灣童詩的沒落與未來復興的反思
明月光華映照臺灣童詩的黃金年代──《月光光》在臺灣兒童文學史的價值與意義
經典陌生化──臺灣兒童文學閱讀、出版的一個怪象
當代臺灣少年小說呈現的世界圖像
從2006至2009年《臺灣兒童文學精華集》觀察當前臺灣兒童文學發展
臺灣兒童文學研究前進的一大步──《2007臺灣兒童文學年鑑》出版的意義與省思
共生時代的兒童文學──第七屆亞洲兒童文學大會觀察
用兒童文學為孩子種夢──第十二屆亞洲兒童文學大會暨第三屆世界兒童文學大會側記
在共生共榮的想像裡看見什麼?──第十四屆亞洲兒童文學大會的省思
90年代後兒童與成人繪本在臺灣出版X創作的共振與合奏
全球化視野中當代臺灣繪本的本土化建構
回望二十一世紀初臺灣兒童文學:黃金十年,抑或衰退的十年?
兒童閱讀的新推手──故事劇場在臺灣的實踐
【輯二 文本.類型.作者論】
童詩中的童言本色
童詩的靜觀與鏡觀
童詩反映的性別意識
圖像詩的「語言」意義──以詹冰〈山路上的螞蟻〉為例
林鍾隆珍稀的日文繪本創作《南方小島的故事》
林鍾隆〈我要給風加上顏色〉與安.艾珀《風是什麼顏色?》美學精神的互通
地域文化特徵在曹文軒小說中的顯影
童書的禁忌和逾越──論張雅涵《叔叔的祕密情人》性別多樣化的書寫
生存在愛與尊重的世界──探索兒童文學裡的身心障礙者書寫
靈魂與火不滅──幸佳慧的創作與她的公民社會行動
冷藏的火把──鄭清文的文學風景
圖畫書的戲劇性
在兒童戲劇中溫暖相遇──黃春明與兒童戲劇
當春風停止吹拂──「人文合一」的傅林統與其作品
【推薦序】期待的新聲/林文寶
【自 序】兒童文學永遠需要迎接新生與新聲
【輯一 生態.現象.文學史】
臺灣兒童文學史發展起點的異議
臺灣兒童文學的烏托邦幻想世界
守望明天:當代臺灣童詩的烏托邦想像
臺灣童詩的沒落與未來復興的反思
明月光華映照臺灣童詩的黃金年代──《月光光》在臺灣兒童文學史的價值與意義
經典陌生化──臺灣兒童文學閱讀、出版的一個怪象
當代臺灣少年小說呈現的世界圖像
從2006至2009年《臺灣兒童文學精華集》觀察當前臺灣兒童文學發展
臺灣兒童文學研究前進的一大步──《2007臺灣兒童文學年...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